专利摘要:
一種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及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具有第一光學面的第一本體、位於第一光學面上的第一透鏡、複數從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第一透鏡相對兩外側的第一插腳及複數從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第一插腳相對兩外側的第二插腳。第二插腳的長度大於第一插腳的長度。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具有第二光學面的第二本體及位於第二光學面上並與第一透鏡對準的第二透鏡。第二光學面上開設有第一卡孔及第二卡孔。第一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一卡孔,第二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二卡孔。
公开号:TW201323957A
申请号:TW100144398
申请日:2011-12-02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Kai-Wen Wu
申请人: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PC主号:G02B6-00
专利说明:
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本發明涉及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USB)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目前,利用光訊號傳輸資料逐漸應用至個人電腦的USB領域,而具體的形式體現為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通常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及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每個光纖耦合連接器均包括本體、光纖、開設於本體上用於收容光纖的盲孔以及位於該本體上與該光纖對準以進行光學耦合的透鏡。一般地,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裝設於第一終端中,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裝設於第二終端中。
使用時,需將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插入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中,並使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中之透鏡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中之透鏡對準以進行光學耦合。其中,透鏡的耦合精度決定著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之光訊號傳輸效率。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之間插接會造成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及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的磨損,插接次數越多,磨損量就越大,久而久之,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中之透鏡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中之透鏡無法完全對準,即二者對位會產生偏差,由此將降低耦合精度,嚴重時,磨損會改變兩個光纖耦合連接器的原有形狀,導致無法插接,從而影響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的使用壽命。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夠保證透鏡耦合精度且具有較長使用壽命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一種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及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至少兩個第一透鏡、至少兩個第一插腳以及至少兩個第二插腳。該第一本體包括第一光學面。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形成於該第一光學面上。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從該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相對的兩外側。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從該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相對的兩外側。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的長度大於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的長度。該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以及至少兩個第二透鏡。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第一光學面相對的第二光學面。該至少兩個第二透鏡形成於該第二光學面上並與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分別對準。該第二光學面上開設有至少兩個與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對應的第一卡孔及至少兩個與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對應的第二卡孔。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一卡孔內,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二卡孔內。
相較於先前技術,該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利用第二插腳與第二卡孔進行初始對位,第一插腳與第一卡孔進行精確對位,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對位準確無誤,保證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耦合精度;而且,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還利用兩組插腳分別與兩組卡孔的插接,以保證插接過程不受較長的第二插腳被磨損的影響都能夠順利完成,延長了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的使用壽命。
下面結合附圖將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為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該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包括一個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及一個與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配接的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與該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配接後可進行光訊號傳輸。
請參閱圖2及圖3,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包括一個第一本體12、兩個第一透鏡14、兩個第一插腳16、兩個第二插腳18以及兩根第一光纖30。
該第一本體12大致呈立方體結構。該第一本體12包括第一光學面122、第一背面124、第一頂面126以及第一底面128。該第一光學面122與該第一背面124平行相對。該第一頂面126與該第一底面128平行相對。該第一光學面122垂直連接該第一頂面126及該第一底面128。該第一背面124垂直連接該第一頂面126及該第一底面128。該第一本體12的中間位置開設有兩個用於收容該第一光纖30的第一盲孔120。該兩個第一盲孔120穿過該第一背面124,且該兩個第一盲孔120係沿著該第一背面124到該第一光學面122的方向上開設。
兩個第一透鏡14相互間隔地形成於該第一光學面122上,且兩個第一透鏡14分別與兩個第一盲孔120對準。
兩個第一插腳16從該第一光學面122上垂直延伸且分布於兩個第一透鏡14相對的兩外側。本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插腳16為錐形圓台結構,且沿著該第一背面124到該第一光學面122的方向,該兩個第一插腳16的圓形截面面積逐漸減小。
兩個第二插腳18從該第一光學面122上垂直延伸且分布於兩個第一插腳16相對的兩外側。本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二插腳18為錐形圓台結構,且沿著該第一背面124到該第一光學面122的方向,該兩個第二插腳18的圓形截面面積逐漸減小。第二插腳18的長度大於第一插腳16的長度。
兩根第一光纖30分別穿設於兩個第一盲孔120內並分別與兩個第一透鏡14對準後耦合。
該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包括一個第二本體22、兩個第二透鏡24以及兩根第二光纖40。
該第二本體22大致呈立方體結構。該第二本體22包括第二光學面222、第二背面224、第二頂面226以及第二底面228。該第二光學面222與該第二背面224平行相對。該第二頂面226與該第二底面228平行相對。該第二光學面222垂直連接該第二頂面226及該第二底面228。該第二背面224垂直連接該第二頂面226及該第二底面228。該第二本體22的中間位置開設有兩個用於收容該第二光纖40的第二盲孔220。該兩個第二盲孔220穿過該第二背面224,且該兩個第二盲孔220係沿著該第二背面224到該第二光學面222的方向上開設。該第二光學面222上開設有兩個第一卡孔26及兩個第二卡孔28。
兩個第二透鏡24相互間隔地形成於該第二光學面222上,且兩個第二透鏡24分別與兩個第二盲孔220對準。
兩個第一卡孔26分布於兩個第二透鏡24相對的兩外側,且該兩個第一卡孔26的形狀與該兩個第一插腳16相對應,即,兩個第一卡孔26為錐形圓台結構的孔,且沿著該第二光學面222到該第二背面224的方向,該兩個第一卡孔26的孔徑越來越小。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孔26的深度較第一插腳16的長度小,即第一插腳16與第一卡孔26配合時,第一插腳16會有一部分露在第一卡孔26之外。
兩個第二卡孔28分布於兩個第一卡孔26相對的兩外側,且該兩個第二卡孔28的形狀與該兩個第二插腳18相對應,即,兩個第二卡孔28為錐形圓台結構的孔,且沿著該第二光學面222到該第二背面224的方向,該兩個第二卡孔28的孔徑越來越小。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孔26的深度較第二卡孔28的深度小。另外,第二卡孔28的深度較第二插腳18的長度小,即第二插腳18與第二卡孔28配合時,第二插腳18會有一部分露在第二卡孔28之外。
兩根第二光纖40分別穿設於兩個第二盲孔220內並分別與兩個第二透鏡24對準後耦合。
當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配接時,起初,由於第二插腳18較第一插腳16長,第二插腳18與第二卡孔28先接觸以進行初始對位並產生一個第一摩擦力;接著,隨著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進一步插入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時,第一插腳16與第一卡孔26接觸以進行精確對位並產生一個第二摩擦力;最後,第二插腳18插入至第二卡孔28的底部,且第一插腳16插入至第一卡孔26的底部,從而實現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的精確對位,此時,第一光學面122與第二光學面222相對,且兩個第一透鏡14與兩個第二透鏡24完全對準。
在上述插接過程中,一方面,第二插腳18與第二卡孔28首先進行初始對位,第一插腳16與第一卡孔26隨後進行精確對位,使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對位準確無誤,從而保證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的耦合精度;另一方面,由於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的配接依靠的係兩組插腳18/16分別與兩組卡孔28/18的插接實現的,一旦受到較大的第一摩擦力的第二插腳18磨損了,受到較小的第二摩擦力的第一插腳16仍會繼續工作,以保證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10與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20不受第二插腳18被磨損的影響而繼續完成配接,從而不僅保證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對位準確無誤,而且能夠延長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的使用壽命。
當該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進行光訊號傳輸時,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對準。第一光纖30發出的光線依次經過第一透鏡14及第二透鏡24之後進入第二光纖40,從而實現光訊號傳輸。同樣地,第二光纖40發出的光線亦可以同樣的方式進入第一光纖30,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利用第二插腳18與第二卡孔28進行初始對位,第一插腳16與第一卡孔26進行精確對位,使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對位準確無誤,保證第一透鏡14與第二透鏡24的耦合精度;而且,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利用兩組插腳18/16分別與兩組卡孔28/18的插接,以保證插接過程不受第二插腳18被磨損的影響而能夠順利完成,延長了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100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該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10...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
12...第一本體
120...第一盲孔
122...第一光學面
124...第一背面
126...第一頂面
128...第一底面
14...第一透鏡
16...第一插腳
18...第二插腳
30...第一光纖
20...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
22...第二本體
220...第二盲孔
222...第二光學面
224...第二背面
226...第二頂面
228...第二底面
24...第二透鏡
26...第一卡孔
28...第二卡孔
40...第二光纖
圖1係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2係圖1中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3係圖1中的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的另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
100...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10...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
12...第一本體
122...第一光學面
124...第一背面
126...第一頂面
128...第一底面
14...第一透鏡
16...第一插腳
18...第二插腳
30...第一光纖
20...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
22...第二本體
220...第二盲孔
222...第二光學面
224...第二背面
226...第二頂面
228...第二底面
40...第二光纖
权利要求:
Claims (6)
[1] 一種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及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其改進在於,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至少兩個第一透鏡、至少兩個第一插腳以及至少兩個第二插腳,該第一本體包括第一光學面,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形成於該第一光學面上,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從該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相對的兩外側,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從該第一光學面上延伸且分布於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相對的兩外側,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的長度大於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的長度;該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以及至少兩個第二透鏡,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第一光學面相對的第二光學面,該至少兩個第二透鏡形成於該第二光學面上並與該至少兩個第一透鏡分別對準,該第二光學面上開設有至少兩個與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對應的第一卡孔及至少兩個與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對應的第二卡孔,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一卡孔內,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卡合於對應的第二卡孔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一光纖耦合連接器還包括至少兩根第一光纖,該第一本體還包括與該第一光學面平行相對的第一背面、第一頂面以及與該第一頂面平行相對的第一底面,該第一光學面垂直連接該第一頂面及該第一底面,該第一背面垂直連接該第一頂面及該第一底面,該第一本體沿著該第一背面到該第一光學面的方向上開設有至少兩個第一盲孔,該至少兩個第一光纖收容於對應的第一盲孔內並與對應的第一透鏡分別對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二光纖耦合連接器還包括至少兩根第二光纖,該第二本體還包括與該第二光學面平行相對的第二背面、第二頂面以及與該第二頂面平行相對的第二底面,該第二光學面垂直連接該第二頂面及該第二底面,該第二背面垂直連接該第二頂面及該第二底面,該第二本體沿著該第二背面到該第二光學面的方向上開設有至少兩個第二盲孔,該至少兩個第二光纖收容於對應的第二盲孔內並與對應的第二透鏡分別對準。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中,該至少兩個第一卡孔的每個第一卡孔的深度較該至少兩個第二卡孔的每個第二卡孔的深度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中,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均為錐形圓台結構,且沿著該第一背面到該第一光學面的方向,該至少兩個第一插腳的圓形截面面積逐漸減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其中,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均為錐形圓台結構,且沿著該第一背面到該第一光學面的方向,該至少兩個第二插腳的圓形截面面積逐漸減小。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3124917B|2015-08-12|具有对准特征的连接器光学透镜
TWI483017B|2015-05-01|光纖耦合連接器
US9176283B2|2015-11-03|Optical fiber connector
TWI495211B|2015-08-01|光纖耦合連接器
US9618705B2|2017-04-11|Receptacle connector
TWI509302B|2015-11-21|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TWI493238B|2015-07-21|光纖耦合連接器
US9110258B2|2015-08-18|Optical fiber coupling connector
US8807844B2|2014-08-19|Optical fiber coupling assembly with cable
TW201516504A|2015-05-01|光耦合透鏡
US8246257B2|2012-08-21|Optical fiber connector
TWI514021B|2015-12-21|光學連接器
TW201409105A|2014-03-01|光纖耦合透鏡及光學通訊模組
TW201520624A|2015-06-01|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CN103149641B|2017-06-30|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
WO2016197332A1|2016-12-15|一种光纤连接器
TWI564605B|2017-01-01|光纖連接器
US8824840B2|2014-09-02|Optical connector having low insertion loss and opt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453480B|2014-09-21|光纖耦合連接器
TWI509301B|2015-11-21|套管及光波導組件
TW201334322A|2013-08-16|光纖耦合連接器機構件及光纖耦合連接器
TW201606371A|2016-02-16|光纖收容裝置及光纖耦合連接器
TWI453479B|2014-09-21|光纖耦合連接器
TW201502619A|2015-01-16|光通訊裝置
TWI504956B|2015-10-21|光纖耦合連接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9004777B2|2015-04-14|
TWI509302B|2015-11-21|
US20130142485A1|2013-06-0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20030081907A1|2001-10-29|2003-05-01|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Device for blocking emitted light|
US6874945B2|2003-09-08|2005-04-05|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Optic fiber connection system with terminus-holding body slidable in housing|
TWI459661B|2010-02-03|2014-11-01|Hon Hai Prec Ind Co Ltd|光纖插頭、光纖插座及光纖連接器|
TWI495211B|2010-07-12|2015-08-01|Hon Hai Prec Ind Co Ltd|光纖耦合連接器|US9645325B2|2015-05-01|2017-05-09|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Expanded-beam ferrule with high coupling efficiency for optical interface devices|
法律状态:
2018-08-2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44398A|TWI509302B|2011-12-02|2011-12-02|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TW100144398A| TWI509302B|2011-12-02|2011-12-02|光纖耦合連接器組件|
US13/337,163| US9004777B2|2011-12-02|2011-12-26|Optical fiber coupling assembl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