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發明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包含有:機械接合頭,係將光纖調心並夾入對切之元件間而連接者;保持前述機械接合頭的接合頭固持部;固定構件引導部,係分別在被保持之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兩側,分別引導固定於前述光纖之留置用固定構件者;留置部,係將分別被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分別留置者;及第1間隔件,係與被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其中一方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並配置成可退避者。
公开号:TW201323955A
申请号:TW101132907
申请日:2012-09-07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Hiroyuki Morioka;Takashi Yamaguchi;Kazuhiro Takizawa;Kazutoshi Takamizawa;Atsushi DAIDO;Masahiro Ida
申请人:Fujikura Ltd;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IPC主号:G02B6-00
专利说明:
光纖連接用單元、光纖連接方法及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可使用於連接光纖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使用其之光纖連接方法、及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 發明背景
日本發明公開公報特開2010-26166號中,揭示了一種光纖連接單元,係由以下構件構成:機械接合頭(光纖連接器),將露出於光纖纜線(光纜線)終端的光纖之間彼此連接;以及光纖連接用模具(jig),將使用了該機械接合頭而連接的各光纖纜線組裝於機械接合頭的兩端。
又,在將露出於光纖纜線終端之光纖間使用機械接合頭而進行對接連接的作業中,已知有如下技術:當光纖之間接抵時,調整彼此對接的各光纖從光纖纜線終端之突出長度及對於機械接合頭之插入長度,以在光纖纜線終端與機械接合頭之間於光纖形成撓曲。此技術係藉由在光纖纜線終端與機械接合頭之間形成光纖之撓曲,而確認光纖間的接抵者。
又,提出了各種使用機械接合頭(光纖連接器)而將露出於光纖纜線(光纜線)終端的光纖間連接的方法(例如,參照日本發明公開公報特開2010-26166號)。
如此之光纖連接方法之一,有為了更確實地進行光纖的對接,而分別以手指按壓在機械接合頭兩側產生的撓曲,確認成為均等的撓曲大小的連接方法。
此外,迄今,已使用一種光纖連接單元,具有:機械接合頭(光纖連接器),將露出於光纖纜線(光纜線)終端之光纖間連接;以及把持部,在機械接合頭的兩端把持住以前述機械接合頭所連接的光纖纜線(例如,參照日本發明公開公報特開2010-145951號、特開2011-2646號)。
需要對於光纖纜線之較大把持力時,可採用如下之構造:將光纖連接單元收納於封閉體或箱櫃等盒體,以設置於其內部之固定模具將光纖纜線固定於前述盒體。
日本發明公開公報特開2005-99706號公報中,揭示了一種具有板狀之介插構件的工具(光纖連接用工具),該介插構件可介入夾具部(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使元件間開放成可輕鬆地插脫光纖的程度。此光纖連接用工具具有環狀的介插構件驅動部,該介插構件驅動部可朝將已介入元件間之狀態的介插構件從元件間拔去之方向移動。
介插構件通過形成於介插構件驅動部之介插構件用窗,安裝於介插構件驅動部中之與介插構件用窗相對向的部分(可動端部)。通過介插構件用窗的介插構件之前端部,突出於介插構件驅動部的外側,介入夾具部之元件間。並且,在該光纖連接用工具中,藉由從介插構件驅動部兩側作用的側壓來使介插構件驅動部變形,使介插構件用窗與可動端部之間的隔離距離增大,可從前述元件間拔去已介入夾具部之元件間狀態的介插構件之前端部。 發明概要

本發明係使在使用機械接合頭的光纖連接作業中,可更確實地進行光纖之間的接抵者。
又,在分別以手指按壓在機械接合頭兩側產生的撓曲而確認均等之撓曲大小的習知光纖連接方法中,為了得到均等的撓曲大小,必須進行以手指按壓撓曲調整這樣稍嫌繁雜的作業。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事而作成者,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光纖連接方法及光纖連接用單元,在使用機械接合頭來連接光纖時,可藉由較簡單的作業來得到均等的撓曲之大小。
此外,在將光纖連接單元收納於封閉體或箱櫃等盒體,並以設置於其內部之固定模具將光纖纜線固定於前述盒體的構造中,有必須在用以收納前述光纖連接單元之封閉體等中設置較大的設置空間的問題。又,由於前述封閉體等的構造複雜,故有招致成本高漲的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述情事而作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光纖纜線把持力、且達成省空間化及低成本化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
並且,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易於小型化、特別是可將介插片拔去方向上的工具之突出尺寸更加縮小的機械接合頭用工具、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以下構成。
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包含有:機械接合頭,係將光纖調心並夾入對切之元件間而連接者;接合頭固持部,係保持前述機械接合頭者,固定構件引導部,係分別在經保持之前述機械接合頭兩側分別引導已固定於前述光纖之留置用固定構件者;留置部,係將分別被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分別留置者;及第1間隔件,係與被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其中一方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並配置成可退避者。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宜更包含有:第1接合頭用工具,係具有在夾入前述光纖中之一之側介插於前述對切之元件間的介插片者;及第2接合頭用工具,係具有在夾入前述光纖中之另一方之側介插於前述對切之元件間的介插片者,且其中前述第1接合頭工具更包含有前述第1間隔件作為突出設置於其之突起。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宜為前述第1間隔件可插入於壁部開口之窗孔;且從前述窗孔插入而突出於前述壁部內側的前述第1間隔件,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又,前述壁部係構成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且收納而引導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者。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宜具有按壓部,該按壓部係將插入於前述窗孔之前述間隔件向前述窗孔之前述機械接合頭側之內壁按壓者。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宜更包含有第2間隔件,該第2間隔件係與被另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另一方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並配置成可退避者。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宜為前述留置部係如下之桿構件:設置成可依沿著前述單元基體之寬度方向的軸線旋動,藉由旋動,可切換與設置於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從其後側卡合而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退的後退限制位置、以及避免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接觸的待機位置;並且,該桿構件具有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當從前述待機位置旋動而為前述後退限制位置之時,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端抵接而隨著旋動使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向著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
在本發明第1態樣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中,宜為前述留置部係如下之桿構件:設置成可依沿著前述單元基體之寬度方向的軸線旋動,藉由旋動,可切換與設置於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從其後側卡合而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退的後退限制位置、以及避免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接觸的待機位置;並且,在前述單元基體長方向一端部之前述桿構件上,設有與前述第1接合頭用工具抵接而將該桿構件保持在前述待機位置的旋動限制用抵接部。
本發明第2態樣的光纖連接方法,係使將光纖調心並夾入對切之元件間而連接的機械接合頭之前述元件間,因介插片的介入而呈開放,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一端側將第1光纖插入前述元件間,在將已固定於該第1光纖之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與限制其前進之第1間隔件抵接的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一端部之前述元件間拔去介插片,將前述第1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
與前述第1光纖之把持固定同時、或其以後,使前述第1間隔件從可與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然後,使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向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在前述機械接合頭與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之間於前述第1光纖形成撓曲,在如上述之狀態下,使用留置部來限制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後退,
接著,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側將第2光纖插入前述元件間,使其前端與前述第1光纖前端對接,並在維持此對接之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部之元件間拔去前述介插片,將前述第2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
在本發明第2態樣的光纖連接方法中,宜在將前述第2光纖插入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而與前述第1光纖前端對接的工程中,將已固定於前述第2光纖的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與限制其前進的第2間隔件抵接,使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前進,在實現前述第2光纖對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對接的位置停止,接著,在維持第1、第2光纖之對接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部之元件間拔去前述介插片,將前述第2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與前述第2光纖之把持固定同時、或其以後,使前述第2間隔件從可與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然後,使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向著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在前述機械接合頭與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之間於前述第2光纖形成撓曲,在如上述之狀態下,使用留置部來限制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後退。
本發明第3態樣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包含有:單元保持部,係保持如下之光纖連接單元者,該光纖連接單元係把從一對光纖纜線之終端拉出之光纖進行對接連接的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單元;及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係於前述單元保持部之長方向兩端側,分別與前述單元保持部一體地形成者,並且,前述光纖連接單元具有:接合頭固持部,係將在前述光纖已對接連接的狀態下夾入前述光纖的機械接合頭保持者;及單元側纜線固定部,係分別固定於前述一對光纖纜線之終端者,又,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具有把從前述光纖連接單元延伸出之前述光纖纜線嵌入的纜線嵌合溝,可將前述光纖纜線把持而固定在前述纜線嵌合溝內。
在本發明第3態樣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中,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宜在前述纜線嵌合溝彼此相對向的內側面,分別形成有1個或複數個壓住前述光纖纜線而把持固定前述光纖纜線的把持用突起。
在本發明第3態樣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中,前述複數之把持用突起宜於前述光纖纜線插通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
在本發明第3態樣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中,宜為前述單元保持部具有細長板狀的底板部、及分別直立設置於前述底板部之兩側邊緣部的側板部,且於前述側板部間形成有用以收納前述光纖連接單元的單元收納空間,在前述側板部之至少一者,形成有用以限制前述光纖連接單元之寬度方向移動的限制凸部。
在本發明第3態樣的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中,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宜具有制動壁部,該制動壁部係限制保持於前述單元保持部之前述光纖連接單元的長方向移動者。
根據本發明,在將連接對象之2根光纖中之一(第1光纖)插入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而把持固定於元件間之後,將另一光纖(第2光纖)插入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而對接連接的連接方法中,藉由使事先已固定於最初插入之第1光纖的留置用固定構件與第1間隔件抵接,可將第1光纖的前端事先配置於與後來插入之第2光纖對接的位置。因此,關於第2光纖,由於僅藉由插入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即可在元件間之所需位置與第1光纖前端對接,所以可使對接連接作業單純化。因此,即使在暗處或狹隘的作業空間進行作業,亦可容易且確實地進行光纖間的對接連接作業。
又,根據本發明,在將第1光纖把持固定於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後,使第1間隔件移動而從與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使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朝向機械接合頭前進,可在留置用固定構件與機械接合頭之間形成光纖的撓曲。本發明藉由該撓曲的形成,可防止過度勉強的拉伸力作用於已把持固定於機械接合頭的光纖(被把持固定於元件間的部分),而可安定地保持光纖間的對接連接狀態。
又,根據本發明,即使使第1間隔件從與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使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朝向機械接合頭前進而於第1光纖形成撓曲,也可於第1光纖高精準度地保持對於機械接合頭的插入長度,固可將光纖在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的所需位置進行對接連接。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全體正面圖。
圖2係顯示將光纖纜線留置於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兩側之纜線留置部的單側的作業完了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係顯示從其下面側看圖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立體圖。
圖5係說明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構造、及其接合頭固持部中之機械接合頭的收納狀態的正面圖。
圖6A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背面圖。
圖6B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平面圖。
圖6C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正面圖。
圖7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下面圖。
圖8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的圖,且係顯示從扁平構造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之介插片突出側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9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的圖,且係顯示從扁平構造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之背面側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0係說明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之構造的截面圖。
圖11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的立體圖。
圖12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之從與圖11不同的方向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3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之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固定構件抵接面)、與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間的關係的模型圖。
圖14係顯示使用於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機械接合頭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5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16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構造的截面圖。
圖17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對切之元件、與介插片(圖示例中為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片)間的關係的截面圖。
圖18係顯示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9係顯示圖18之留置用固定構件之從與圖18不同的方向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0係顯示本發明之光纖連接方法所使用的光纖纜線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1係說明桿構件之其他態樣的模型圖。
圖22係顯示可適用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的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23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4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25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第1及第2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6係顯示圖25之第1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7係顯示圖26之第2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8係說明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之關係的圖。
圖29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的工程圖,且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0係說明接續圖29所示之工程的工程的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1係顯示圖29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2係說明接續圖29所示之工程的工程的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3係顯示圖32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4係說明圖32所示之工程中之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間之關係的圖。
圖35係說明接續圖32所示之工程的工程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6係顯示圖35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7係顯示關閉留置蓋之狀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8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39A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B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C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D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E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F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40係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及收納於此之光纖連接單元的立體圖。
圖41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立體圖。
圖42係將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放大的立體圖。
圖43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平面圖。
圖44係將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放大的平面圖。
圖45係從背面側看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立體圖。
圖46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側面圖。
圖47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前面圖。
圖48係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之使用例的立體圖。
圖49係顯示使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來組合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全體立體圖。
圖50係顯示從與圖1不同的方向看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1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平面圖。
圖52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3係顯示從與圖4不同的方向看圖52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4係顯示從下面側看圖52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5係說明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6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57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從介插構件突出的介插片突出側看來之構造的圖。
圖58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從與介插構件突設的介插片突出側為相反之背面側看來之構造的圖。
圖59A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支持板中央傾斜面、與操作片中央傾斜面間之關係的截面圖。
圖59B係顯示支持板端部傾斜面與操作片端部傾斜面之關係的截面圖。
圖60係說明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與單元本體之纖維引導台部間之關係的放大圖。
圖61係說明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之3個蓋構件間之關係的圖。
圖62係說明光纖之撓曲部從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纖維導引壁朝上方突出之狀態的圖。
圖63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固持部之固持底壁部的窗孔、與機械接合頭之第2夾具部間之關係的下面圖。
圖64係說明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之構造的截面圖(模型圖)。
圖65A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5B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5C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較佳實施態樣 〔第1實施形態〕
<光纖連接用單元>
以下,參照圖示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另外,關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在圖1、圖2、圖4、圖5中,以上側為上、下側為下來進行說明。
如圖1~圖3所示,在此說明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概略構成係具備有:機械接合頭30(以下,亦單稱為接合頭);細長形狀之單元基體20,具有保持有該接合頭30之接合頭固持部21;桿構件25,安裝於單元基體20之長方向兩端;及接合頭用工具40,組裝於前述接合頭30。
如1~圖3所示,圖示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係可適用於光纖纜線間之連接(光連接)者。
對於藉由光纖連接用單元10彼此連接的光纖纜線1之一者(第1光纖纜線)附記為圖中符號11,另一者(第2光纖纜線)則附記為圖中符號12。
如圖20所示,光纖纜線1(光纖纜線11、12)係構成為將光纖2、及具有可撓性的線狀之抗張力體3彼此呈並行地由合成樹脂製之外被4一起被覆者。
抗張力體3可列舉例如由醯胺纖維等抗張力纖維所構成者、或鋼線等。
光纖2係將裸光纖2a之外周面(側面)以被覆層2b包覆之構成的附被覆層光纖,可列舉例如光纖芯線或光纖素線等。裸光纖2a係例如石英系光纖。又,被覆層2b係將例如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聚醯胺樹脂等呈大致同心圓狀地被覆了1層或複數層之樹脂被覆層。
光纖纜線1可列舉如室內纜線、投落纜線(drop cable)等。
另外,圖中,對於第1光纖纜線11之光纖2附記符號11a、第2光纖纜線12之光纖2附記符號12a。
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10係使用於:將露出(突出)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之光纖11a、12a進行對接連接,將光纖纜線11、12彼此連接。
該光纖連接用單元10於其長方向(與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一致)兩端部,具有將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收納而留置的纜線留置部23。
又,如圖4、圖5所示,該光纖連接用單元10將接合頭30收納於設在前述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中央部的接合頭固持部21內。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11a、12a間的對接連接係以前述接合頭固持部21內之接合頭30來實現。
光纖纜線1之固定有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終端,以下,亦稱為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
前述單元基體20於其長方向兩端部,具有可插入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前述纜線留置部23係由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24、及以其寬度方向之軸線可旋動地安裝於單元基體20的桿構件25所構成。
如圖4所示,圖示例之單元基體20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係於其內側可收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截面ㄈ字形之壁部。在該固定構件引導部24,從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中央部之與接合頭固持部21相反側插入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又,該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具有如下之機能:引導插入其內側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前述接合頭30的進退移動,亦即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對單元基體20之往長方向的移動。
桿構件25藉由卡合於已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來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相對於收納在接合頭固持部21內之接合頭30的後退(往與接合頭30隔離之方向移動)。該桿構件25藉由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後退,可具有作為將光纖纜線1對於單元基體20進行留置之留置手段的機能。
前述接合頭30之構造為:將對切之元件(後述之基體構件31及壓蓋32)一起保持於以截面ㄈ字形或者C形(圖示例中為截面ㄈ字形)延長的細長形狀之夾具彈簧33內側。該接合頭30全體係形成為細長形狀(外觀細長棒狀)。該接合頭30可藉由前述夾具彈簧33之彈性而在對切之元件31、32間夾入光纖。
又,前述光纖連接用單元10具備接合頭用工具40,該接合頭用工具40突設有介入了前述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41。在對切之元件31、32間介入有介插片的接合頭30,以下,亦稱為附介插片之接合頭(附介插片之機械接合頭)。圖示例之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係構成為:在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介入有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故以下有時亦稱為附工具之接合頭(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
如圖17所示,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中,對切之元件31、32間藉由介插片41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被押開成可插入光纖11a、12a的程度(參照圖16)。
在前述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從單元基體20長方向兩側,可將插入於前述單元基體20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並從光纖纜線11、12終端突出的光纖11a、12a插入。在元件31、32間從兩側插入的光纖11a、12a可在元件31、32間對接連接。
接合頭30將光纖11a、12a間對接後,從元件31、32間將介插片41拔去,藉此,可將光纖11a、12a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把持固定於元件31、32間。結果,接合頭30可保持光纖11a、12a的對接連接狀態。
如圖14~圖16所示,前述接合頭30係構成為:將細長板狀的基體構件31、以及藉由沿著該基體構件31之長方向配列設置的3個蓋構件321、322、323所構成的壓蓋32,一起保持於依截面ㄈ字形或者C形(圖示例中為截面ㄈ字形)延伸的細長形狀之夾具彈簧33內側。該接合頭30全體形成為:以沿著基體構件31之長方向的方向作為長方向的細長形狀。
該接合頭30具有由基體構件31(基體側元件)、及蓋構件321、322、323(蓋側元件)所構成之對切把持構件34。基體構件31與蓋構件321、322、323,係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朝彼此閉合方向被彈性賦予勢能。
沿著基體構件31之長方向配列設置的3個蓋構件321、322、323中,位於中央的符號322之蓋構件,以下亦稱為中央蓋,而在該中央蓋322兩側的蓋構件321、323則亦稱為側蓋。又,在側蓋中,符號321的蓋構件,以下亦稱為第1側蓋,而符號323的蓋構件,以下則亦稱為第2側蓋。
如圖14~圖16之例所示的截面ㄈ字狀之夾具彈簧33,係將1片金屬板成形者。該夾具彈簧33係構成為:從細長板狀之背板部33a兩側,沿著該背板部33a之長方向全長,與背板部33a垂直地伸出有側板部33b。
一對側板部33b中之一方係抵接於與對向面31a為相反側之背面,該對向面31a係與基體構件31之蓋構件321、322、323相對向的面;而另一方之側板部33b則抵接於與對向面321a、322a、323a為相反側之背面,該等對向面321a、322a、323a係與蓋構件321、322、323之基體構件31相對向的面。夾具彈簧33將基體構件30及蓋構件321、322、323,朝閉合彼此相對向之對向面31a、321a、322a、323a的方向彈性地賦予勢能。
如圖15、圖16所示,接合頭30之基體構件31的對向面31a,係沿著基體構件31之長方向全長而延伸形成。在該基體構件31之前述對向面31a長方向(延伸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調心溝31b,用以使在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11a、12a前端呈引出線之裸光纖2a間可彼此對接連接(光連接)地以高精準度定位、調心。該調心溝31b係沿著基體構件31之長方向而延伸形成的V型溝。但是,調心溝31b並不限定為V型溝,亦可採用例如截面半圓狀的溝、或U型溝等。
前述調心溝31b係形成於與基體構件31之前述對向面31a的中央蓋323相對向的部分。
在基體構件31之前述對向面31a與第1、第2側蓋321,323相對向的部分,形成有溝寬比前述調心溝31b大的被覆部插入溝31c、31d。被覆部插入溝31c、31d在基體構件31長方向上延伸形成於前述調心溝31b之延長上。
在被覆部插入溝31c、31d與調心溝31b之間,形成有從被覆部插入溝31c、31d朝調心溝31b側的溝寬變小的錐形狀之錐形溝31e、31f。各被覆部插入溝31c、31d隔著前述錐形溝31e、31f與調心溝31b連通。
前述被覆部插入溝31c、31d,係將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11a、12a未除去被覆層2b的附被覆層之部分(被覆部),與藉由前述調心溝31b所定位時之裸光纖2a定位於同軸上。
圖示例之接合頭30中,被覆部插入溝31c、31d係溝寬比調心溝31b大的V型溝。但是,被覆部插入溝31c、31d並不限定為V型溝,亦可採用例如截面半圓狀的溝或U型溝等。
第1、第2側蓋321,323之對向面321a,323a的與基體構件31之被覆部插入溝31c、31d相對向的部位,為將光纖11a、12a之被覆部壓入被覆部插入溝31c、31d的平坦之纖維壓住面。
又,被覆部插入溝31c、31d係鑑於光纖2之被覆部外徑,僅收納與光纖2之被覆部軸線垂直之截面的一部分,使未收納於被覆部之被覆部插入溝31c、31d的部分從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31a突出於側蓋321、323側,來調整與其延伸方向垂直之截面的形狀及尺寸。藉此,從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的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時,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在側蓋321、323與基體構件31之間可牢牢地將光纖11a、12a之被覆部把持固定。
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的與基體構件31之調心溝31b相對向的部位,則為將光纖11a、12a之裸光纖2a壓入調心溝31b的平坦之纖維壓住面。
又,調心溝31b係有鑑於光纖2之裸光纖2a外徑,僅收納與裸光纖2a之軸線垂直的截面之一部分,使裸光纖2a未收納於該調心溝31b的部分從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31a突出於中央蓋322側,而調整與其延伸方向垂直之截面的形狀及尺寸。藉此,從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之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時,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在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可牢牢地將裸光纖2a把持固定。
另外,接合頭可採用如下構成:將被覆部插入溝,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第1側蓋321彼此相對向的對向面之一方或兩方、基體構件31及第2側蓋323彼此相對向的對向面之一方或兩方。
將被覆部插入溝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第1側蓋321彼此相對向的對向面之兩方時,使光纖2未收納於被覆部之被覆部插入溝的部分,存在於基體構件31與第1側蓋321之間,而來調整與各被覆部插入溝之延伸方向垂直之截面的形狀及尺寸。上述在基體構件31及第2側蓋323彼此相對向的對向面之兩方形成被覆部插入溝的情況亦相同。
使用光纖連接用單元10彼此連接之光纖11a、12a,係裸光纖2a之徑(外徑)彼此相同者。又,在此,光纖纜線11、12係使用彼此同樣構成者來進行說明。
但是,光纖纜線11、12亦可使用裸光纖2a之徑以外之構成彼此不同者。又,光纖11a、12a之被覆部徑亦可彼此不同。此時,亦可使接合頭之長方向兩側的被覆部插入溝與光纖11a、12a之被覆部徑對應,而為彼此不同的構成。
如圖15、圖16所示,夾具彈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分別分成與接合頭30之壓蓋32的3個蓋構件321、322、323對應的3個部分。與壓蓋32抵接的側板部33b(圖15、圖16中為上側的側板部33b),藉由在與第1側蓋321和中央蓋322之境界相對應、及與中央蓋322和第2側蓋323之境界相對應的位置分別形成之隙縫狀切口部33d,被分斷成與3個蓋構件321、322、323對應的3個部分。與基體構件31抵接的側板部33b,藉由與抵接於蓋構件321、322、323的側板部33b之切口部33d對應的位置所形成之切口部33d,被分斷成與3個蓋構件321、322、323對應的3個部分。
夾具彈簧33具有:保持第1側蓋321與基體構件31的第1夾具彈簧部331、保持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的第2夾具彈簧部332、及保持第2側蓋323與基體構件31的第3夾具彈簧部333。第1~3夾具彈簧部331~333係作為彼此獨立之夾具彈簧而產生機能。
另外,在圖15、圖16等中,對於第1夾具彈簧部331之一對側板部注記符號331b,對於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一對側板部注記符號332b,對於第3夾具彈簧部333之一對側板部注記符號333b。
接合頭30具有與3個夾具彈簧部對應的3個夾具部。
亦即,該接合頭30具有:在第1夾具彈簧部331內側保持第1側蓋321與基體構件31的第1夾具部、在第2夾具彈簧部332內側保持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的第2夾具部、以及在第3夾具彈簧部333之側保持第2側蓋323與基體構件31的第3夾具部。
3個夾具部可分別藉由與各個夾具部對應之夾具彈簧部的彈性,在對切之元件(基體構件31(基體側元件)與蓋構件(蓋側元件))之間將光纖把持固定。
關於接合頭30,將夾具彈簧33兩側之側板部33b的間隔方向,亦即圖4、圖15、圖16中之上下方向,以下,亦稱為寬度方向。
夾具彈簧33兩側之側板部33b,隔著對切把持構件34,配置於其寬度方向兩側。
如圖1~圖6C所示,圖示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單元基體2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圖示例之單元基體20具有細長板狀之基體板部22。如圖4、圖5所示,前述接合頭固持部21具有由以下所構成之框狀部:為前述基體板部22之長方向中央部的細長板狀之固持下板部21a、從該固持下板部21a之長方向兩端直立設置的一對固持端板部21b、及在前述固持下板部21a上與該固持下板部21a平行地延伸形成的固持上板部21c。前述框狀部係形成為沿著單元基體20長方向的細長形狀。前述固持上板部21c將一對固持端板部21b之上端之間進行橋接。
關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係將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的上面22a中與其長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寬度方向而進行說明。
如圖6A~C所示,圖示例之單元基體20之前述接合頭固持部21,於其寬度方向單側具有側板部21d(以下稱為固持側板部)。該固持側板部21d係設置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框狀部寬度方向一端的內側。在該固持側板部21d之中央部形成有窗孔21e。前述固持側板部21d僅設置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之一側,在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的另一側不存在有固持側板部21d,成為與框狀部內周相合之大小的開口部。接合頭30可從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的另一側,對接合頭固持部21進行插脫。
如圖5、圖6C所示,插入至接合頭固持部21內側的接合頭30,藉由與固持下板部21a、及突出設置於固持上板部21c之框狀部內側內面之複數箇所的突部21f相抵接,可在接合頭固持部21內側被定位,不會晃動而可安定地被收納。
前述接合頭30係使其長方向對齊於基體板部22之長方向(與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一致),而收納於框狀部內側。又,接合頭30係使其寬度方向與單元基體20之寬度方向一致,隔著對切把持構件34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之側(開放側)為下側,亦即以朝著與固持下板部21a相對面之方向而被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21內。
如圖7所示,在單元基體20之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下板部21a,形成有用以使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通過的介插片插通孔21g。接合頭用工具40之前述介插片41係通過前述固持下板部21a之介插片插通孔21g。
如圖8、圖9所示,此實施形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接合頭用工具40,具有細長板狀的介插片支持板部43,前述介插片41係突出設置於該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單面側。又,該接合頭用工具40具有從與前述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長方向一端一體化的工具基部47延伸出的一對彈性操作片44。一對彈性操作片44從工具基部47沿著其長方向延伸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寬度方向兩側。該接合頭用工具40之構成為:從前述工具基部47,延伸出介插片支持板部43與一對彈性操作片44。
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但是,接合頭用工具不限定為塑膠製之一體成形品,亦可為藉由組裝複數構件之構成者。
前述接合頭用工具40將由前述介插片支持板部43與其寬度方向兩側之彈性操作片44所構成的扁平構造之拔去操作‧驅動部42,配置成與單元基體20之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下板部21a外面側(與接合頭30為相反之側)重合。並且,該接合頭用工具40係把通過固持下板部21a之介插片插通孔21g的前述介插片41前端,藉由接合頭30之夾具彈簧33的彈性夾在元件31、32間,而安裝於接合頭30。
關於拔去操作‧驅動部42,以下亦將介插片41突出之側稱為介插片突出側,而與該介插片突出側相反之側則稱為背面側。
如圖8、圖10所示,一對彈性操作片44及工具基部47之介插片突出側(但是不含後述之間隔件用突起48),形成了位於介插片突設面43a之假想延長上的平坦面,即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介插片突出側之面。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介插片突設面43a,指的是避開了介插片41及後述之防止位置偏移突起42a的部分之面。
接合頭用工具40係設置成:使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介插片突設面43a,抵接於單元基體20之接合頭固持部21的固持下板部21a。
另外,光纖連接用單元10亦可為在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介插片突設面43a、與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下板部21a間確保了些許間隙的構成。但是,此時之前述間隙的大小如後所述,在將接合頭用工具40從接合頭30、單元基體20、及桿構件25所構成之單元本體10A取下的作業中,可藉由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之操作來實現介插片支持板部43對於前述固持下板部21a之抵接,且使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一事為可能。
如圖8、圖9所示,彈性操作片44之連接著前述工具基部47的基端部以外的部分,係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隔著些許間隙而沿著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長方向延伸配置。
接合頭用工具40可藉由以單手之手指握住等方法,來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藉由該彈性操作片44之彈性變形而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接近。並且,該接合頭用工具40,係從其間隔方向之工具寬度方向(以下,亦僅稱為寬度方向)兩側,把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按壓力P(圖10參照)作用於一對彈性操作片44,藉此,可簡單地從接合頭30將介插於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41拔去。
在各彈性操作片44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側,突出設置有突部44a、44b,該突部44a、44b係藉由使彈性操作片44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接近,而與形成在介插片支持板部43寬度方向之端部的傾斜面45抵接。
前述傾斜面45(支持板側傾斜面)係形成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寬度方向兩側。
另外,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前述傾斜面45,係形成於突出設置在介插片支持板部43寬度方向兩側的伸出部43b(突部)上。
但是,接合頭用工具40並不限定於採用了具有伸出部43b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構成,亦可採用不具有伸出部43b、在細長板狀之介插片支持板部寬度方向兩側形成有支持板側傾斜面45的構成。
如圖8~圖10所示,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前述傾斜面45係形成為:隨著從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介插片突設面43a朝著與該介插片突設面43a為相反之背面側去,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寬度方向中央的隔離距離會增大。
另一方面,在彈性操作片44之突部44a、44b,則形成有從介插片突出側朝著背面側去,與彈性操作片44的距離縮小的傾斜面46(操作單側傾斜面)。各突部44a、44b之操作單側傾斜面46分別隔著間隙,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側之傾斜面45相對面。
該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來自於工具寬度方向兩側之按壓力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地彈性變形,藉此,可使操作單側傾斜面46相對於支持板側傾斜面45滑動。結果,接合頭用工具40可使介插片支持板部43相對於彈性操作片44朝向拔去操作‧驅動部42背面側而變位,藉此,可從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將介插片4拔去1。
介插片支持板部43往拔去操作‧驅動部42背面側的變位,具體而言,係以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工具基部47側之端部為中心的旋動(對於彈性操作片44之傾動)。
該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從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將介插片41拔去,可從單元本體10A取下。
在接合頭用工具40中,介插片41係突出設置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長方向的2處。
如圖14所示,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具有露出於與前述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側(開放側)的側面(開放側側面)。在該開放側側面,有一用以將前述介插片41插入的介插片插入穴35在此開口。如圖15所示,該介插片插入穴35,藉由形成在基體構件31及3個蓋構件321、322、323之對向面31a、321a、322a、323a彼此對應之位置的介插片插入溝31g、321c、322c、323c,以確保在基體構件31與蓋構件321、322、323之間。
另外,介插片插入穴35之深度係形成為:從對切把持構件34之開放側側面,不達調心溝31b、被覆部插入溝31c、31d、321b、323b的深度。
又,介插片插入穴35亦可採用藉由僅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蓋構件321、322、323中單邊的介插片插入溝來確保介插片插入穴35的構成。
如圖14所示,在圖示例之接合頭30中,前述介插片插入穴35共形成有4處:在中央蓋322中隔著沿基體構件31長方向之方向的中央部在兩側相對應的2處、第1側蓋321及第2側蓋323中的與沿著基體構件31長方向之方向之中央部對應的位置。
圖示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採用了對於接合頭30安裝了2個接合頭用工具40之構成的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2個接合頭用工具40中之一者係設置成:將介插片41插入至與接合頭30之第1側蓋321對應的1處、及中央蓋322中第1側蓋321側的1處,共計2處介插片插入穴35。以下亦將該接合頭用工具40稱為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2個接合頭用工具40中之另一者係設置成:將介插片41插入至接合頭30之中央蓋322中第2側蓋323側的1處、及與第2側蓋323對應的1處,共計2處介插片插入穴35。以下亦將該接合頭用工具40稱為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
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其板厚的朝向方向與工具寬度方向一致,且係突出設置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
如圖13所示,該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使形成為板狀之前端部41a(以下,亦稱為前端介插部)插進接合頭30之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
又,接合頭亦可採用在對切把持構件34未形成有介插片插入穴35的構成。
如圖8所示,接合頭用工具40之板狀介插片41的前端介插部41a,其前端係形成為前端較細的錐形狀。該介插片41在從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拔去後,可將其前端介插部41a壓入而切進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組合附介插片之接合頭)。
又,光纖連接用單元10亦可以將介插片從接合頭30取下的狀態供給至現場,再在現場將介插片切進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而將附介插片之接合頭進行組合。
如圖9等所示,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具有突出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背面側的按壓用突起43d。按壓用突起43d係與介插片41之突設位置相對應,透過介插片支持板部43而形成於與介插片41相反之側。
該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從拔去操作‧驅動部42將按壓用突起43d按壓,而可輕鬆地進行將介插片41壓入而切進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作業。
如圖8、圖9所示,在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的前端側(與基端側(工具基部47側)為相反之側),突出設置有對於單元基體20的防止位置偏移突起42a。防止位置偏移突起42a分別突出設置於從介插片支持板部43前端部朝寬度方向伸出的前端側伸出部43e之介插片突出側,係設置於在工具寬度方向上彼此隔離的2處。
如圖1~圖3所示,接合頭用工具40係使一對防止位置偏移突起42a,抵接於單元基體20寬度方向兩側的側面而安裝於單元基體20。一對防止位置偏移突起42a可有效地防止接合頭用工具40對於單元基體20往其寬度方向的位置偏移。
又,接合頭用工具40係將突出設置於工具基部47之介插片突出側的間隔件用突起48,插入窗孔22b(以下,稱為間隔件用窗孔)而安裝於單元基體20,該窗孔22b係形成、開口於從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朝接合頭固持部21兩側延伸出的部分者。
基體板部22朝接合頭固持部21兩側延伸出的部分,構成單元基體20之截面ㄈ字形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底板部24a。固定構件引導部24係成為將引導側板部24b直立設置於前述底板部24a之寬度方向兩側的構成。底板部24a及引導側板部24b有作為構成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壁部一部分的機能。底板部24a寬度方向兩側之引導側板部24b,係沿著細長板狀之底板部24a的長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係形成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底板部24a在接合頭固持部21側的端部。
安裝於單元基體20的接合頭用工具40之間隔件用突起48,係透過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而突出於基體板部22上面上,亦即突出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側。又,間隔件用突起48可插脫地插入間隔件用窗孔22b。間隔件用突起48係呈可移動於其軸線方向地插入間隔件用窗孔22b的可動片。接合頭用工具40當從單元本體10A取下時,係將間隔件用突起48從單元基體20之間隔件用窗孔22b拔去。藉此,間隔件用突起48會從使用時位置往可避免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抵接的位置(不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抵接的位置)移動(退避)。
單元基體20在間隔件用突起48沒突出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側的狀態下,可使已插入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於接合頭固持部21內之接合頭30前進(接近)至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具體而言係固持端板部21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的面21j(以下,亦稱為固定構件抵接面))的位置。單元本體10A中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的位置,成為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於該單元本體10A之接合頭30的前進界限位置。
間隔件用突起48之朝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側突出的部分,係配置於從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朝與接合頭30相反側稍微隔離的位置。此時之間隔件用突起48的位置,以下亦稱為使用時位置。可使已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於朝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側突出的間隔件用突起48(位於使用時位置的間隔件用突起)。朝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側突出的間隔件用突起48,使以插入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停止在較前進界限位置為與接合頭30隔離開的位置。
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設置成包圍光纖纜線1終端的外周,並固定於該終端而一體化。
圖18、圖19顯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具體例。
在此,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使用:將光纖纜線1終端從其兩側把持而固定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的外被把持構件。
以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指的是外被把持構件的情況時,亦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稱為外被把持構件。該外被把持構件係將光纖纜線終端的外被把持而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藉此透過光纖纜線的外被而固定於光纖纜線之光纖。
如圖18,圖19所示,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在細長板狀的前板部128後側,具有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的纜線固定部129。
纜線固定部129具有:截面ㄈ字形的把持基體121,形成有可嵌入光纖纜線1的纜線嵌合溝122;及壓蓋123,樞接於前述把持基體121之纜線嵌合溝122溝寬度方向兩側之側壁部125中之一方。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係使在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彼此相對向的面上突設有複數個的把持用突起125c,卡入已嵌入於纜線嵌合溝122的光纖纜線1之外被3,而可在一對側壁部125之間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把持基體121係可在突設於底壁部124之單面側的一對側壁部125之間確保前述纜線嵌合溝122的截面ㄈ字形構件。纜線嵌合溝122的溝寬度方向,指的是隔著該纜線嵌合溝122,兩側之側壁部125的間隔方向。另外,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之把持用突起125c,係形成為朝纜線嵌合溝122之深度方向延伸存在的截面三角形狀之突條。
並且,該外被把持構件120係以前述壓蓋123與另一方之側壁部125隔離的開放狀態將把持基體121外嵌於光纖纜線1終端而固定後,將壓蓋123旋動至可將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在與底壁部124相反側之端部間的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封閉的封閉位置,將該壓蓋123卡止於另一方之側壁部125,而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前述壓蓋123係隔著可作為鉸鏈部的薄肉部126而連接於一對側壁部125之一方(以下,亦稱為第1側壁部。圖中附加為符號125a)的突端。該壓蓋123藉由前述薄肉部126,以沿著前述纜線嵌合溝122之延伸方向的軸線,可旋轉地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另外,關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的另一方,以下亦稱為第2側壁部125b。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的壓蓋123係形成為L字板狀。該壓蓋123具有:頂板部123a,係隔著前述薄肉部126而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者;及卡止板部123b,係從該頂板部123a之與前述薄肉部126為相反側之端部,與該頂板部123a垂直地形成者。該壓蓋123在將前述頂板部123a抵接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的突端而配置於封閉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的封閉位置時,可使前述卡止板部123b重合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之與纜線嵌合溝122為相反側的外面。並且,壓蓋123藉由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外面的卡止用爪125d塞進形成於前述卡止板部123b的卡止用窗孔123c,可卡止於把持基體121,而可安定地維持對於把持基體121的封閉狀態。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留置用固定構件)之前板部128的下面,與纜線固定部129之把持基體部121之底壁部124的下面(與纜線嵌合溝122為相反側之面)形成為同一面。
纜線固定部129之一對側壁部125較前板部128之上面128a朝上方突出。在前板部128之上面128a,朝前後方向延伸地形成有纖維溝128b,該纖維溝128b係用以將從嵌入纜線嵌合溝122而固定於纜線固定部129的光纖纜線1之終端突出的光纖2,支持成從光纖纜線1終端筆直地延伸者。
另外,外被把持構件並不限定於圖示例之構成。外被把持構件可採用其他構成等,例如將壓蓋變更成如以下構造之壓蓋:省略前述卡止板部123b,在前述頂板部123a設置有卡合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突端的卡合部。又,外被把持構件亦可採用僅由把持基體所形成之構成。又,外被把持構件並不限定於塑膠製之一體成形品,也可採用由複數構件組合成的構成者。
留置用固定構件不限定於外被把持構件,亦可為例如在光纖纜線1終端外周以接著劑進行接著固定、藉由熱熔著等而固定的構件等。
<光纖連接方法>
接著,說明使用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來連接光纖纜線11、12的作業(光纖連接方法)之一例。
在此所說明之光纖連接方法係:首先,將彼此連接的光纖纜線11、12中之一方的光纖2插入接合頭30,在進行了將已組合在該光纖纜線終端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固定於單元本體10A的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後,進行如下之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將另一方之光纖纜線之光纖插入接合頭,將已組合於該光纖纜線終端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固定於單元本體10A。
在該光纖連接方法中,以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將光纖纜線11(以下,亦稱為第1光纖纜線11)之光纖11a前端部插入接合頭30而固定。圖2、圖3表示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已結束的狀態。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將別的光纖纜線12(以下,亦稱為第2光纖纜線)之光纖12a前端部插入接合頭30,成為與第1光纖纜線11之光纖11a(以下,亦稱為第1光纖)接抵之狀態而固定於接合頭30。
光纖纜線11、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固定而組合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組合有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光纖纜線11、12,使從該等終端露出的光纖2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突出。也就是說,從光纖2之光纖纜線11、12終端露出的長度,係確保為可使光纖2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突出的長度。
在此,使從光纖2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突出的長度為:在已插入於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單元基體20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與使用時位置之間隔件用突起48抵接時,光纖2前端配置於接合頭30之長方向中央部的長度。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與使用時位置之間隔件用突起48抵接時,從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突出的前述光纖2以預定長度插入前述接合頭30,而光纖2前端係配置於接合頭30之長方向中央部。
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與使用時位置之間隔件用突起48抵接時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位置,以下亦稱為纖維插入完了位置。
又,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係以將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部分的前端部之被覆除去而使裸光纖2a呈引出線的狀態,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
附工具之接合頭30A中之基體構件31與各蓋構件321、322、323間的開放量,可由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的板狀之前端介插部41a的厚度尺寸來設定。
例如,如圖17所示,基體構件31與側蓋(圖示例中為第2側蓋323)之間因介插有介插片41的開放量,係為光纖不會從被覆部插入溝31d與側蓋323之對向面323a間的區域(纖維收納區域。參照圖16之符號FS)脫落,而可保持插通於纖維收納區域內之狀態的範圍。
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係如下之區域:被覆部插入溝,以及在與形成有該被覆部插入溝的元件(圖示例中為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垂直的方向上、與前述被覆部插入溝相對面之元件中與前述被覆部插入溝相對面的部分之間的區域。
另外,在圖16中,省略了已將光纖2之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溝之溝底附近所確保之空隙(參照圖17)的圖示。
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間之因介插有介插片41的開放量係為:光纖2前端已呈引出線狀態的裸光纖2a,不會從調心溝31b與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間的區域(裸光纖收納區域FS2)脫落的範圍。
裸光纖收納區域FS2(參照圖16)係如下之區域:調心溝31b,以及在與形成有該調心溝31b的元件(圖示例中為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31a垂直的方向上、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與前述調心溝31b相對面的部分之間的區域。
光纖2藉由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至固定構件引導部24,可透過形成於單元基體20之接合頭固持部21之端板部21b的纖維導入孔21h,插入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
在光纖2前端成為引出線之裸光纖2a,藉由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接合頭30的前進,可從纖維導入孔21h,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往裸光纖收納區域插入。
在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為了使光纖2順利地插入纖維收納區域FS,開口有一錐狀凹處34a,凹陷成從其長方向兩端面朝前端變細之錐形狀。如圖16所示,錐狀凹處34a之內側端與前述纖維收納區域FS連通。
光纖纜線11、12的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係確保為:其合計係與各光纖纜線11、12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位於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間之隔離距離為同等,或者比起前述隔離距離僅稍微(例如,0.01~0.1mm)較長。在此光纖連接方法中,光纖2互相接抵時,不進行光纖2之撓曲形成的確認。因此,在此光纖連接方法中,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無須確保考慮了接抵確認用之可目視大小的撓曲形成的長度。
(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
在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首先,將第1光纖纜線11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光纖連接用單元10兩側之纜線留置部23中之一方(以下,亦稱為第1纜線留置部23A)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抵接於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間隔件用突起48(第1間隔件。圖7中附記為符號48a)。此時,間隔件用突起48a被夾在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之間。
在此,如圖1所示,在光纖連接用單元10的2個接合頭用工具40A、40B中,第1纜線留置部23A是指靠近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側的纜線留置部23。
另外,靠近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側的纜線留置部23,以下亦稱為第2纜線留置部23B。該第2纜線留置部23B的構成,與第1纜線留置部23A一樣。
接著,使第1接合頭用工具40之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按壓力P(參照圖10)產生作用,從接合頭30拔去第1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將接合頭用工具40從單元本體10A取下。然後,使桿構件25卡合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於接合頭30的後退(留置)。
如以上所述,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介插片41係插入於與接合頭30之第1側蓋321對應的1處、及中央蓋322中之第1側蓋321側之1處,共計2處的介插片插入穴35。也就是說,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介插片41係介插於接合頭30之第1側蓋321與基體構件31之間,以及從沿著基體構件31之細長板狀的中央蓋322之長方向中央部介插於第1側蓋321側之部分與基體構件31之間。
當從接合頭30拔去第1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則第1光纖11a會藉由接合頭30之夾具彈簧33的彈性,把持固定在接合頭30之第1側蓋321與基體構件31之間、及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之間。
如圖8、圖9所示,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係懸臂地支持於工具基部47。因此,接合頭用工具40當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地進行操作,而藉此將介插片41從接合頭30拔去時,介插片支持板部43會因為工具基部47側之基端部的彈性變形而以該基端部為中心對著工具基部47旋動。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操作,可在突設於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長方向複數處的介插片41中,從與工具基部47之隔離距離較大者,依序從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拔去。
如圖8、圖9所示,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在與工具基部47一體化之基端部,成為比起該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其他部分為較薄的薄肉部43c。因此,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操作,介插片支持板部43可將其基端部作為鉸鏈部,對於工具基部47而旋動。
在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支持板部43,於其長方向彼此隔離的2處突出設有介插片41。該接合頭用工具40藉由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操作,在結束了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支持板部43前端側之第1介插片411的動作後,結束較該第1介插片411位於更靠工具基部47側的第2介插片412從接合頭30的拔去動作。
如圖8所示,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的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支持板側傾斜面45,係形成為在介插片支持板部43隔著第1介插片411於工具寬度方向兩側之端部、及隔著第2介插片412於工具寬度方向兩側之端部,共計4處。隔著第1介插片411在工具寬度方向兩側的支持板側傾斜面45,以下亦稱為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45a,而隔著第2介插片412在工具寬度方向兩側的支持板側傾斜面45,以下亦稱為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45b。
彈性操作片44之突部44a、44b與介插片支持板部43之長方向的2處支持板側傾斜面45對應地突設於彈性操作片44之長方向上彼此隔離的2處。當已使彈性操作片44向介插片支持板部43移動時,抵接於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45a的突部44a,以下亦稱為第1突部,抵接於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45b的突部44b,以下亦稱為第2突部。又,如圖9、圖10所示,形成於第1突部44a的操作單側傾斜面46,以下亦稱為操作單側第1傾斜面46a,形成於第2突部44b的操作單側傾斜面46,以下亦稱為操作單側第2傾斜面46b。
如圖10所示,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係使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45a對於介插片突出面43a的傾斜角度θ45a,小於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45b對於介插片突出面43a的傾斜角度θ 45b。另一方面,使操作單側第1傾斜面46a對於介插片突出面43a(及其假想延長面)的傾斜角度θ 46a,大於操作單側第2傾斜面46b對於介插片突出面43a(及其假想延長面)的傾斜角度θ 46b。又,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係使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45a之傾斜角度θ 45a與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45b之傾斜角度θ 45b的差,大於操作單側第1傾斜面46a之介插片突出面43a的傾斜角度θ 46a與操作單側第2傾斜面46b之傾斜角度θ 46b的差。
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也使從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45a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背面側的邊緣部至操作單側第1傾斜面46a為止的工具寬度方向之隔離距離,小於從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45b之介插片突出側的邊緣部至操作單側第2傾斜面46b為止的工具寬度方向之隔離距離。因此,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在藉由使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操作來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時,會比從接合頭30拔去第2介插片412,先從接合頭30拔去第1介插片411。
比接合頭30拔去第2介插片412先實現從接合頭30拔去第1介插片411這樣的構成,是在第1、第2接合頭用工具40A、40B皆共通。
又,接合頭用工具40之間隔件用突起48從間隔件用窗孔22b的拔去(從使用時位置退避),係藉由將接合頭用工具40從單元本體10A取下而實現。從間隔件用窗孔22b拔去間隔件用突起48,係在接合頭用工具40的所有介插片41從接合頭30拔去完了後而實現。
如圖3、圖7所示,在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24之底板部24a,形成有彈性按壓片22d(按壓部),該彈性按壓片22d係突出於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內,將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內之前述間隔件用突起48,朝接合頭30側彈性賦予勢能。前述彈性按壓片22d係在底板部24a中,從隔著間隔件用窗孔22b而位於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突出成分別朝間隔件用窗孔22b內伸出的舌片狀之突片。從底板部24a隔著間隔件用窗孔22b而位於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而分別突出的前述彈性按壓片22d,在該等之突端間確保有空隙。
間隔件用突起48在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中,從前述彈性按壓片22d被插入(壓入)接合頭固持部21側之區域(以下,間隔件插入區域22c)。並且,該間隔件用突起48藉由前述彈性按壓片22d,朝在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中位於前述間隔件用窗孔22b之接合頭固持部21側的部分(內壁。以下,亦稱為突起支承部22e)被彈性地賦予勢能,而被壓至前述突起支承部22e。藉此,間隔件用突起48不會在間隔件用窗孔22b內晃動,而可以高精準度地被定位。
藉由彈性按壓片22d將間隔件用突起48彈性地賦予勢能而壓至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之突起支承部22e,以將間隔件用突起48高精準度地定位,這樣的構成可有效地確保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而抵接於間隔件用突起48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定位精準度的安定。此事有利於以高精準度且安定地進行已插入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具體而言為裸光纖收納區域FS2)的第1光纖11a前端的在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定位。
如圖2、圖3、圖11、圖12所示,桿構件25具有平板狀之頂板部25a、垂直地立設於該頂板部25a兩側且彼此平行設置的一對桿側板部25b、及卡合片部25c。
一對桿側板部25b係細長板狀,並具有長方向一端側從頂板部25a延伸出的延伸部。桿構件25藉由將一對桿側板部25b之前述延伸部突出設置於單元基體20之寬度方向兩側的旋轉軸26,可以單元基體20寬度方向之軸線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持住。該桿構件25係安裝成可對於單元基體20以前述旋轉軸26為中心地旋動。
該桿構件25在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之時,係配置在可避免接觸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待機位置。
該桿構件25可藉由對於單元基體20之旋動而從前述待機位置,將設置於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側的卡合片部25c,配置於收納在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後側而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卡合,來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後退。此時之桿構件25的位置亦稱為後退限制位置。桿構件25當位於後退限制位置時,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夾入接合頭固持部21之端板部21b之間而固定於單元基體20。
圖示例之桿構件25在位於後退限制位置時,在由頂板部25a、一對桿側板部25b、及卡合片部25c所圍成的內側,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一起地收納有固定構件引導部24之一對引導側板部24b。又,桿構件25將彼此隔離地設置於桿寬度方向兩側(即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間隔方向)的卡合片部25c,配置在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朝後側延伸出之光纖纜線1的兩側。桿構件25係將桿寬度方向與單元基體20之寬度方向對齊而設置於單元基體20。
桿構件25之待機位置係指:在以桿構件25之旋轉軸26為中心的旋動範圍中,與後退限制位置隔離,且不妨礙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不接觸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位置。
在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將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從單元基體20取下,且將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間隔件用突起48a從間隔件用窗孔22b拔去後,使第1光纖纜線11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纖維插入完了位置往前進界限位置移動,並且使用留置部(留置手段。在此為桿構件25)來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前進界限位置後退。
使用桿構件25來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前進界限位置後退,可藉由將桿構件25從待機位置朝後退限制位置移動來實現。
另外,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間隔件用突起48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固持端板部21b間的退避,是在接合頭用工具40的所有介插片41從接合頭30的拔去結束後才結束。不過,接合頭用工具40亦可構成為:間隔件用突起48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固持端板部21b間的退避,與接合頭用工具40的所有介插片41從接合頭30的拔去結束同時結束。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纖維插入完了位置往前進界限位置的移動(前進),係在間隔件用突起48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固持端板部21b間的退避結束後,接合頭用工具40的所有介插片41已從接合頭30拔去完了之後。
如圖12、圖13所示,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部係與頂板部25a一體化。桿構件25之卡合片部25c係突出設置於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部彼此相對面的內面側,且形成為朝對於頂板部25a垂直方向延伸的突壁狀。在該卡合片部25c與頂板部25a為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傾斜面25d,該傾斜面25d隨著與頂板部25a隔離而增加與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一端部的距離,而對前述頂板部25a傾斜。
前述傾斜面25d在使桿構件25從前述待機位置旋動而在前述後退限制位置之時,係與位在纖維插入完了位置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後端面上端(在圖13中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左側之後端面之上端)抵接。留置用固定構件12在位於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其後端部從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兩側之引導側板部24b朝與接合頭30為相反之側突出。
前述傾斜面25d可作為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隨著桿構件25從前述待機位置朝前述後退限制位置的旋動,按壓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朝向前述接合頭30前進。藉此,可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抵接於固持端板部21b而固定在前進界限位置,並且在固定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纜線固定部129的光纖纜線11終端與接合頭30之間,於光纖2形成並確保撓曲2c。
撓曲2c的形成,可防止在藉由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的取下而固定於接合頭30的第1光纖11a,因為例如第1光纖纜線11之裝設或溫度循環的影響等,而有過度勉強的拉伸力作用於此。因此,撓曲2c的形成,有利於避免因過度勉強的拉伸力之作用所導致的第1光纖11a斷線、對接合頭30之固定位置偏離等。
如圖6B、圖13所示,間隔件用窗孔22b之間隔件插入區域22c其一部分(圖示例中為間隔件插入區域22c的大部分),係形成於在固持端板部21b從其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之面21j(固定構件抵接面21j)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1i之延長上。固持端板部21b之前述凹部21i係形成為在固持端板部21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溝狀。又,圖示例之凹部21i係形成為將固持端板部21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朝上下方向貫通,且亦貫通基體板部24。間隔件用窗孔22b之間隔件插入區域22c位在前述凹部21i之延長上的部分,係藉由前述凹部21i貫通基體板部22的部分而形成。間隔件用窗孔22b之間隔件插入區域22c係形成為:從固定構件引導部24介入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下板部21a。
插入間隔件插入區域22c的間隔件用突起48(間隔件),與彈性按壓片22d相反之側係插入固持端板部21b之凹部21i,並藉由彈性按壓片22d的彈性賦勢力而與固持端板部21b、及突起支承部22e抵接。
具體而言,圖示例之凹部21i係於固持端板部21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朝與基體板部22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並且係設置成亦貫通基體板部22的角溝。前述突起支承部22e形成貫通前述凹部21i之基體板部22的部分的溝底面。圖示例之間隔件用突起48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係一截面矩形的插入片,以沿著為角溝之凹部21i的溝底面21k及其兩側之內側面而配置的3面、以及與稍微和固持端板部21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之面21j隔離而設置的彈性按壓片22d抵接之1面作為4個側面。
被插入間隔件插入區域22c而藉由彈性按壓片22d之彈性賦勢力而朝接合頭30側被彈性地賦予勢能的間隔件用突起48,可被壓至凹部21i之溝底面22k而以高精準度被定位。
前述彈性按壓片22d係從固持端板部21b朝與接合頭30為相反之側隔著空隙地隔離設置。被插入至間隔件插入區域22c的間隔件用突起48(間隔件),具有在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上從固持端板部21b朝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突出的尺寸。與該間隔件用突起48抵接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位置(纖維插入完了位置)係在如下之位置:與接合頭30的隔離距離比前進界限位置還大上相當於從間隔件用突起48之固持端板部21b朝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之突出尺寸的距離的位置。
如圖1所示,第1、第2纜線留置部23A、23B之桿構件25具有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旋動限制用抵接突部),可與前述接合頭用工具抵接而將該桿構件保持在前述待機位置。
如圖1、圖2所示,桿構件25之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係從安裝於桿側板部25b之旋轉軸26的長方向一端部,朝與長方向另一端部為相反之方向突出的突片。又,該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係從和桿側板部25b中與頂板部25a一體化之側為相反側的端部(以下稱為突端部)突出。
安裝於單元本體10A的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係配置於接合頭固持部21下面側。桿構件25可從固定構件引導部24側使前述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抵接於如下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在設於單元本體10A長方向上之2處的接合頭用工具40中,將間隔件用突起48插入至設有該桿構件25之纜線留置部23之間隔件用窗孔22b的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具體而言為工具基部47)。桿構件25藉由使前述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抵接於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具體而言為工具基部47)而被支持於待機位置,並被限制住從該待機位置朝後退限制位置的旋動、倒下。
圖1所舉例顯示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係構成為:第1、第2纜線留置部23A、23B的桿構件25分別使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抵接於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具體而言為工具基部47)而被支持於待機位置。
使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抵接於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具體而言為工具基部47)而被支持於待機位置的桿構件25,只要不將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對接合頭用工具40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42的抵接解除,即可安定地保持被支持於待機位置的狀態。
桿構件25藉由從單元本體10A取下抵接有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的接合頭用工具40,可解除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對接合頭用工具40的抵接。藉此,桿構件25可從待機位置朝後退限制位置旋動。桿構件25只要不從單元本體10A取下抵接有該桿構件25之旋動限制用抵接部25e的接合頭用工具40,就無法解除支持於待機位置的狀態,而無法朝後退限制位置側配置。
如圖2等所示,從待機位置朝後退限制位置旋動的桿構件25,可將突出設置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兩側之引導側板部24b的卡止爪24d塞進而卡合至分別形成於兩側之桿側板部25b中央部的卡止用窗孔25f。藉此,桿構件25可安定地保持配置在後退限制位置的狀態。
另外,固定構件引導部24之卡止爪24d係突出設置於:與一對引導側板部24b互相相對面之內面側為相反的外面側。
(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
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首先,將組合於第2光纖纜線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第2纜線留置部23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將從光纖纜線12終端突出的第2光纖12a,透過接合頭固持部21中固持端板部21b之纖維導入孔21h來插入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又,藉此,將於第2光纖12a事先已成為引出線的裸光纖2a,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插入至裸光纖收納區域FS2。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具體而言為固持端板部21b)係舉例顯示為兼任在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間夾入第1間隔件的間隔件支承部的構成,但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採用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與間隔件支承部分開設置的構成。
已插入第2纜線留置部23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藉由前進而縮短與接合頭30的距離,來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前端與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間隔件用突起48(第2間隔件。圖7中,附註為符號48b)抵接。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於間隔件用突起48b,則在裸光纖收納區域FS2內,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朝前側延伸出的第2光纖12a前端,會和已與接合頭30固定完畢的第1光纖11a前端接抵(對接)。第1、第2光纖11a、12a的前端互相接抵,具體而言,係在第2光纖12a前端部呈引出線狀態之裸光纖2a前端、與在第1光纖11a前端部呈引出線狀態之裸光纖2a前端間的對接。此時,由於第1光纖11已與接合頭30固定完畢,故當將第2光纖12接抵(對接)於第1光纖11時,於第1光纖11不會產生相對於接合頭30之往其長方向的位置偏移。
在此,對於以下情形進行說明:使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2的前述突出長度合計,比在各光纖纜線11、12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位於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間之隔離距離(以下,亦稱為插入完了時固定構件間距離)還長了0.05mm以上。此時,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當固定於第2光纖纜線12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已到達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在該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之間,可在第2光纖12a形成可目視判斷之大小的撓曲。在此情況下,可藉由目視確認在第2光纖12a已形成有撓曲,來進行接抵確認。
但是,在此光纖連接方法中,即使光纖纜線11、12的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合計與插入完了時固定構件間距離間之差小於0.05mm,也可在第2光纖12a確實地形成撓曲。
在此光纖連接方法中,藉由在第2光纖12a形成撓曲,可藉著其彈性力(第2光纖12a欲回復成直線狀的復原力)而將第2光纖12a確實地接抵於第1光纖11a。此點在此光纖連接方法中,當光纖2之間接抵時,亦可省略光纖2撓曲形成之確認。
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亦可採用如下之構成:使第2光纖12a之突出長度不滿足當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已到達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可在第2光纖12a形成接抵確認用之可目視大小的撓曲(形成難以目視確認的微小尺寸之撓曲)的長度。
接著,使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其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按壓力P(參照圖10)作用而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從單元本體10A取下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然後,將桿構件25從待機位置朝後退限制位置旋動,使桿構件25卡合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接合頭30的後退(留置)。
此時,藉由被桿構件25按壓而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進,形成於光纖纜線12終端與接合頭30之間的第2光纖12a的撓曲會變大。所形成之撓曲大小宜與形成於光纖纜線11之第1光纖11a的撓曲為同等程度。該撓曲以不影響第2光纖12a之光特性程度的大小為佳。
藉此,第2光纖纜線12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被留置在單元本體10A而結束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
當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結束,則光纖纜線11、12被留置於單元本體10A,該等光纖纜線11、12之終端呈引出線的光纖由單元本體10A之接合頭30對接連接,組合出如上構成之纖維連接部。
此光纖連接方法可稱為是組合纖維連接部的纖維連接部組合方法。
從接合頭30拔去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介插片41,可在保持第2光纖12a對第1光纖11a之接抵狀態下來進行。藉此,當從接合頭30拔去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介插片41結束時,第2光纖12a可保持對於第1光纖11a的接抵狀態,藉由接合頭30之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把持固定在接合頭30之中蓋構件32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及第2側蓋323與基體構件31之間。結果,可安定地保持第1光纖11a與第2光纖12a的對接連接狀態。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使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合計比插入完了時固定構件間距離長,並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使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前端抵接於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間隔件用突起48(48b),藉此,可確實地在第2光纖12a形成撓曲。根本此光纖連接方法,即使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2之前述突出長度合計與插入完了時固定構件間距離間的差較小,也可藉由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使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前端抵接於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間隔件用突起48(48b),在第2光纖12a確實地形成撓曲。因此,此光纖連接方法亦可省略以目視確認接抵。結果,此光纖連接方法即使在暗處或狹隘的空間中作業,亦可確實地進行光纖間的對接連接作業。
此光纖連接方法也可不進行用以確認光纖間之接抵的光纖撓曲形成,而將光纖間對接連接。
以上,已根據最佳形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最佳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進行種種改變。
在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係藉由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來限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繼續前進(縮短與接合頭的隔離距離),因此可作為突出設置於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上的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但是,由於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係藉由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來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前進停止於與接合頭隔離的位置(前進界限位置),因此只要是突出設至於單元基體20的突部即可,並不限定於固持端板部21b。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亦可為例如突出設至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內面的突部等。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係舉例顯示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具體而言為固持端板部21b)兼任在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間夾入第1間隔件的間隔件支承部之構成,但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並不限定於此,也可採用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與間隔件支承部分別設置的構成。
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固持部只要是可將接合頭保持於細長形狀之單元基體的長方向中央部者即可,其具體構成並無特別限定。接合頭固持部亦可採用不具有固持端板部的構成。接合頭固持部也可採用例如:藉由單元基體之基體板部之長方向中央部、與直立設置於其寬度方向兩側的側壁部,從三方圍繞而保持接合頭的構成。
在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光纖連接用單元10之接合頭用工具40之間隔件用突起48可作為間隔件,使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將該留置用固定構件定位於如下之位置:比起與設置於單元基體20的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抵接的前進界限位置,與接合頭的隔離距離較大的位置(纖維插入完了位置)。
但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間隔件,並不限定於接合頭用工具40之間隔件用突起48,也可採用與接合頭用工具40不同的構件。此時,接合頭用工具可採用不具有間隔件用突起48者。
間隔件為如下者即可,不用特別限定其具體形狀、對單元基體的安裝構造等:可配置於使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預定之使用時位置而限制接近接合頭之方向的移動,且可從使用時位置朝不與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之位置移動而設置於單元基體。
在上述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纖維連接部組合方法)中,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具有如下工程(纖維插入工程):使已固定於第2光纖纜線12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朝向接合頭30前進,直到與間隔件(間隔件用突起48)抵接的位置為止,將第2光纖12a插入接合頭30。不過,本發明之光纖連接方法也可採用如下構成: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之纖維插入工程不使用間隔件,而是把使第2光纖纜線12終端為引出線之光纖12a(第2光纖),與已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的第1光纖11a前端接抵,藉此來實現第2光纖12a對於第1光纖11a的定位。
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係舉例顯示如下之構成:將終端外被把持構件作為留置用固定構件安裝在光纖纜線,使用光纖連接用單元來連接光纖纜線之光纖的構成;但本發明不限定於光纖纜線之光纖間的連接。本發明亦可適用於直接將留置用固定構件(例如,所謂纖維固持器等)固定於光纖芯線、光纖素線等附被覆層之光纖,而連接附被覆層之光纖間。
上述之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係包含接合頭用工具者,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亦可為不具備接合頭用工具的構成。例如已述之實施形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係單元部10A本身亦可作為本發明之光纖連接用單元者,也可將該單元本體本身使用為光纖連接用單元。將單元本體本身使用為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情況下,已述之實施形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可作為如下者:將接合頭用工具安裝於可作為光纖連接用單元的單元本體上者(附工具之纖維連接用單元)。
接合頭用工具並不限定於具備拔去用操作‧驅動部者。
接合頭用工具亦可採用如下構成:例如,在介入接合頭之元件間的介插片的前端部(前端介插部)至基端側,具有手柄部,用來使作業者以手指把持而對於接合頭之元件進行朝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之拔去方向拉伸的操作。又,該構成之接合頭用工具除了在手柄部突出設置複數介插片之構成外,也可採用在手柄部僅突出設置1個介插片的構成。
又,介插片只要是可將對切之元件31、32間,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壓開至可插入光纖2的程度,且可從元件31、32間拔去者即可,不限定為板狀者。介插片也可採用例如柔軟的片狀者、桿狀者等。
光纖連接單元之留置部(留置手段)只要是可限制設置在單元基體之長方向兩側之固定構件引導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從接合頭後退,而留置於單元基體者即可,不限定為桿構件,可採用各種構成者。
又,留置部並不限定為安裝於單元基體之構成者,亦可為之後另外安裝於單元基體、與單元基體分開的構件。
留置部亦可採用不具有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已述之實施形態之桿構件25中,圖13之固定構件前進用傾斜面25d)的構成者。不具有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的留置部,亦可採用例如彈性卡合爪等,突出設置於固定構件引導部,卡合於留置用固定構件,藉此將該留置用固定構件固定於與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抵接的前進界限位置,而限制對接合頭之後退者。
當採用不具有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者來作為留置部時,在光纖連接方法(纖維連接部組合方法)中,例如將已與間隔件抵接而配置於插入設定位置的留置用固定構件,朝間隔件未與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移動後,藉由作業者以手指按壓等方法而前進,配置於與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抵接的前進界限位置,並藉由留置部而留置於前進界限位置。
光纖連接單元亦可採用如下構成:將限制間隔件從使用時位置退避後前進之留置用固定構件前進的前進限制部,與單元基體之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另外具備的構成。
圖21舉例顯示了在桿構件25之頂板部25a,突出設置了藉由使間隔件從使用時位置退避後前進的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來限制其前進的突起25g(前進限制用突部)以作為前進限制部的構成。在該圖21之構成中,在間隔件從使用時位置退避後,從待機位置旋動至後退限制位置的桿構件25之卡合片部25c與前述突起25g之間夾著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而保持、固定。當桿構件25位於待機位置時,間隔件若位於未與由固定構件引導部所引導而一面移動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抵接的位置,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可抵接於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而抵接於該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的位置係前進界限位置。
另外,在圖21中,係舉例顯示了將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端板部21b使用為前進限制用制動突部的構成,但該圖示例之固持端板部21b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所抵接的固定構件抵接面21j,係位於比起保持、固定於桿構件25之卡合片部25c與前述突起25g之間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還要偏離至接合頭30側的位置。保持、固定在桿構件25之卡合片部25c與前述突起25g之間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不與固持端板部21b抵接。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示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圖39A~圖39F,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概要,然後,參照圖20及圖22~圖38,說明更詳細的實施形態。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要素附加同一符號而進行說明。
<光纖連接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係把從第1光纖纜線11終端拉出而露出(突出)的光纖11a、與從第2光纖纜線12終端拉出而露出(突出)的光纖12a,使用機械接合頭30進行對接連接,來將光纖纜線11、12間彼此連接的方法。
光纖11a、12a係構成為以被覆層2b覆蓋裸光纖2a之外周面(側面)的附被覆層之光纖,例如光纖芯線或光纖素線等。120係固定於光纖纜線11、12之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
機械接合頭30(以下,亦僅稱為接合頭)可將光纖夾入對切之元件31、32間。接合頭30係將元件(基體構件31及壓蓋32)全部保持於夾具彈簧33內側的構造,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可在元件31、32間夾入光纖。
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之元件31、32間,係藉由第3接合頭用工具1041之介插構件(圖示省略),來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壓開至可插入光纖11a、12a的程度。
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之元件31、32間,係藉由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之介插構件(圖示省略),來壓開至可插入光纖11a、12a的程度。
如圖39A所示,將第1光纖11a從接合頭30之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插入元件31、32間。第1光纖11a之前端部宜前進至比接合頭30之長方向中央位置稍微靠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為止。
如圖39B所示,將第2光纖12a從接合頭30之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插入元件31、32間而與第1光纖11a對接,藉由接抵而於第2光纖12a形成撓曲部5L。
此時之第2光纖12a的移動量係設定成:形成於第2光纖12a的撓曲部5L比假定的適當之撓曲部5S2(圖39F等)大。
符號P係光纖11a、12a的連接點。圖示例之連接點P位於比接合頭30中央稍靠左的位置。
如圖39C所示,藉由使第1光纖11a後退,藉著撓曲部5L的彈性使第2光纖12a前進。當第2光纖12a不夠前進時,作業者也可以手指壓著撓曲部5L來促使第2光纖12a前進。
藉由第2光纖12a前進,撓曲部5L會變成較小的撓曲部5S2。隨此,光纖11a、12a的連接點P也會隨之朝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移動。在圖示例中,連接點P朝接合頭30的中央移動。
如圖39D所示,藉由將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之介插構件從元件31、32拉出,將第2光纖12a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夾入元件31、32間而把持固定在接合頭30的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
藉此,第2光纖12a係以具有適當的撓曲部5S2之狀態而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
如圖39E所示,使第1光纖11a前進,藉由對於第2光纖12a接抵而於第1光纖11a形成撓曲部5S1。
如圖39F所示,藉由將第2接合頭用工具1041之介插構件從元件31、32拉出,藉著夾具彈簧33的彈性將第1光纖11a夾入元件31、32間而把持固定在接合頭30之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
藉此,第1光纖11a以具有適當的撓曲部5S1之狀態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撓曲部5S1的大小宜幾乎等於第2光纖12a之撓曲部5S2的大小。
藉由以上工程,以第1光纖11a與第2光纖12a分別具有適當的撓曲部5S1、5S2之狀態進行連接。
接著,一面參照圖20及圖22~圖38,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如圖22~圖24所示之光纖連接用單元1010(以下,稱為光連接用單元1010)可適用於本發明之光纖連接方法的光纖纜線間之連接(光連接)。
另外,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同樣,光纖纜線1(光纖纜線11、12)係構成為將光纖2、及具有可撓性的線狀之抗張力體3彼此呈並行地由合成樹脂製之外被4一起被覆者。
抗張力體3可列舉例如由醯胺纖維等抗張力纖維所形成者、或鋼線等。
光纖2係具有以被覆層2b覆蓋裸光纖2a之外周面(側面)構成的附被覆層之光纖,可列舉例如光纖芯線或光纖素線等。裸光纖2a係例如石英系光纖。又,被覆層2b係將例如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聚醯胺樹脂等被覆1層或者複數層而呈幾乎為同心圓狀的樹脂被覆。
光纖纜線1可列舉如室內纜線、投落纜線等。
如圖22~圖24所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連接用單元1010係將露出(突出)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的光纖11a、12a進行對接連接,而將光纖纜線11、12互相連接者。
光連接用單元1010具有:在對切之元件31、32間夾入光纖的機械接合頭30(以下,亦僅稱為接合頭)、以及在長方向中央部具有保持該接合頭30之接合頭固持部1021的細長形狀之單元本體10B。
單元本體10B具有:接合頭固持部1021,係收納接合頭30者;及纜線留置部1022,係設置於單元本體10B之長方向兩端部,將已固定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收納而留置者。
前述接合頭30之構造為:將對切之元件(後述之基體構件31及壓蓋32)一起保持於截面呈ㄈ字形或者C形(圖示例中為截面ㄈ字形)延伸的細長形狀之夾具彈簧33內側。該接合頭30可藉由前述夾具彈簧33的彈性,於對切之元件31、32間夾入光纖。
前述光連接用單元1010具備了具有可介入前述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1045、1048(介插構件)(容後再述。參照圖25~圖27)的第3及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
於對切之元件31、32間介入了介插片1045、1048的接合頭30,以下亦稱為附介插構件之接合頭。圖示例之附介插構件之接合頭30A係構成為在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已介入有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之介插片1045、1048者。
另外,關於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纖間的連接原理,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鄉同,故省略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光連接用單元,可如圖22~圖24所示,使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1010的單元本體10B,為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該單元本體10B具有細長板狀的底壁部23。
該單元本體10B之接合頭固持部1021具有直立設置於前述底壁部23長方向中央部的固持側壁部24。該固持側壁部24係從前述底壁部23直立設置於其上面23a中與長方向垂直之方向(即寬度方向)的其中一側邊緣,且朝底壁部23長方向延伸形成。
在底壁部23之上面23a,朝底壁部23之短手方向形成有嵌合溝部23b。
該接合頭固持部1021在其前述底壁部23長方向上之兩端位置具有直立設置於前述底壁部23上的制動壁部251、252。制動壁部251、252可抵接接合頭300長方向上的兩端面,可將接合頭30相對於單元本體10B定位於長方向。
接合頭固持部1021可將接合頭30定位而收納於由底壁部1023、固持側壁部1024、及制動壁部251、252所構成的空間。
接合頭30使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與固持側壁部1024相對面,使夾具彈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的單個與固持底壁部1021a抵接而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1021內。亦即,接合頭30隔著對切把持構件34將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相反之側(開放側)朝向未形成有固持側壁部1024之側方而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1021內。
如圖25及圖26所示,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具有:概略長方形狀的基板部1043、突出形成於基板部1043之一面1043a的板狀之突出板部1044、及從突出板部1044前端更突出形成的介插片1045、1045。圖示例之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突出板部1044係沿著基板部1043之長方向,形成為對基板部1043垂直。
介插片1045、1045係形成為可介入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者,成為沿著突出板部1044延伸的板狀。在圖示例中,2個介插片1045、1045係隔著間隔地形成於突出板部1044之長方向。
如圖25及圖27所示,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具有:大致呈長方形狀的基板部1046、突出形成於基板部1046之一面1046d的板狀之突出板部1047、從突出板部1047前端更突出形成的介插片1048、1048、以及突出形成於基板部1046之一面1046d的定位用突出片1049。圖示例之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基板部1046具有:板狀的基體部1046a、及在包含基體部1046a長方向之一端部的部分變厚肉而形成的台部1046b。
台部1046b係形成為從基體部1046a突出於基體部1046a之一面1046e(基板部1046之一面1046d)側,而其突出高度(距離基體部1046a之厚度方向上的突出尺寸)宜大致等於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之基板部1043。
突出板部1047係沿著基板部1046的長方向對基板部1046垂直地形成於台部1046b。
介插片1048、1048係形成為可介入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者,呈沿著突出板部1047延伸的板狀。在圖示例中,2個介插片1048、1048係隔著間隔形成於突出板部1047的長方向。
定位用突出片1049係沿著基板部1046的長方向,對基板部1046垂直地形成於台部1046b。定位用突出片1049的寬度尺寸(基板部1046長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等於接合頭固持部1021之底壁部1023嵌合溝部23b的寬度尺寸(底壁部1023長方向上的尺寸)、或者較之稍小。因此,在定位用突出片1049已插入嵌合溝部1023b的狀態下,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會被限制住相對於接合頭固持部1021在接合頭固持部1021長方向上的移動。
如圖25所示,第3接合頭用工具1041係配置於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之基體部1046a之一面1046e(無台部1046b的部分)。在此狀態下,2個介插片1045與2個介插片1048係直線地排列於第3接合頭用工具1042之基板部1046的長方向。
如圖14所示,在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中,露出於與前述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側(以下,開放側)的側面,開口有一用以將前述介插構件81插入的介插構件插入穴35。如圖15所示,該介插構件插入穴35係藉由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3個蓋構件321、322、323之對向面31a、321a、322a、323a彼此對應之位置的介插構件插入溝31g、321c、322c、323c,而確保於基體構件31與蓋構件321、322、323之間。
另外,介插構件插入穴35係形成為從對切把持構件34開放側的側面,未達調心溝31b、被覆部插入溝31c、31d、321b、323b的深度。
又,介插構件插入穴35也可採用藉由僅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蓋構件321、322、323單方的介插構件插入溝來進行確保的構成。
如圖14所示,在圖示例之接合頭30中,前述介插構件插入穴35形成有:在中央蓋322中之與基體構件31長方向兩端部對應的2處、及第1側蓋321及第2側蓋323之與沿著基體構件31長方向之方向上的中央部對應的位置之共計4處。
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的4個介插片1045、1048的位置係與接合頭30的4處介插構件插入穴35對應。
如圖28所示,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的介插片1045、1048係呈將形成為板狀的前端部1045a、1048a切進接合頭30的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的狀態。
藉此,在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一端側(圖28的右端側)中,蓋構件322之一端側(右端側)及蓋構件323和基體構件31之間,藉由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的介插片1045、1048,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被壓開成可插入光纖11a、12a的程度。
又,在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另一端側(圖28的左端側)中,蓋構件322之另一端側(左端側)及蓋構件321和基體構件31之間,藉由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的介插片1048、1048,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被壓開成可插入光纖11a、12a的程度。
如圖22所示,若藉由使介插片1045、1048介入元件31、32間,而將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組裝於接合頭30,則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成為被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的基板部1046之基體部1046a覆蓋的狀態。
在該狀態下,由於無法拉出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故可防止第3接合頭用工具1041比第4接合頭用工具1042先被拉出的錯誤操作。
介插片1045、1048為可使對切之元件31、32間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壓開至可插入光纖2的程度,並且可從元件31、32間拔去者即可,不限定為板狀者。介插片也可採用例如柔軟的片狀、桿狀者等。
又,由於介插片(介插構件)可由介插於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狀態來從元件31、32間拔去即可,故亦可適用於在對切把持構件34未形成有介插構件插入穴35的接合頭。
如圖25所示,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的板狀之介插片1045、1048其前端係形成為前面較細的錐形狀。該介插片1045、1048從接合頭30的對切把持構件34拔去後,可將其前端部1045a、1048a壓入而切進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組合附介插構件之接合頭)。
又,光連接用單元10亦可以從接合頭30取下介插構件的狀態供給至現場,而在現場將介插構件切進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而組合附介插構件之接合頭。
如圖22~圖24所示,光連接用單元10之單元本體10B之纜線留置部1022具有:收納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本體部1027、限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接合頭30隔離之方向上的變位的留置蓋1028。
留置蓋1028具有:頂板1028a、設在頂板1028a兩側部的側板1028b、設在頂板1028a一端部的端板1028c。留置蓋1028係在兩側板1028b另一端部之軸部1028d中可自由旋動地安裝於本體部1027。
留置蓋1028藉由以軸部1028d作為支點而旋動至封閉位置(參照圖37)而蓋住本體部1027,可藉由端板1028c來限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在與接合頭30隔離之方向上的變位。在端板1028c,形成有可插通光纖纜線1的缺口狀之纜線插通部1028f。
留置蓋1028在封閉位置下,藉由側板1028b之卡止口部1028e卡止於本體部1027之卡止突起1022c來維持封閉狀態。
本體部27具有留置部底壁部1022a、直立設置於該留置部底壁部1022a寬度方向兩側的2個留置部側壁部1022b。
本體部27係於藉由留置部底壁部1022a與2個留置部側壁部1022b而從三方包圍起的溝狀空間,將已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
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設置成包圍光纖纜線1終端之外周,且固定、一體化於該終端。
圖38係顯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具體例的立體圖。
在此,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使用將光纖纜線1終端從其兩側把持住、且固定而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的外被把持構件。
以下,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指的是外被把持構件,亦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稱為外被把持構件。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具有:截面ㄈ字形之把持基體121,形成有將光纖纜線1嵌入之纜線嵌合溝122;壓蓋123,係樞接於前述把持基體121的纜線嵌合溝122溝寬度方向兩側之側壁部125中之一方。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可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彼此相對向的面上的複數把持用突起125c,卡入已嵌入纜線嵌合溝122的光纖纜線1之外被3,而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於一對側壁部125之間。把持基體121係可將前述纜線嵌合溝122確保於突出設置在底壁部124單面側的一對側壁部125之間的截面ㄈ字形構件。纜線嵌合溝122之溝寬度方向,指的是隔著該纜線嵌合溝122在兩側之側壁部125的間隔方向。另外,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之把持用突起125c係形成為朝纜線嵌合溝122之深度方向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狀突條。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在以前述壓蓋123與另一方之側壁部125隔離的開放狀態下將把持基體121外嵌而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後,將壓蓋123旋動至把持基體121中與一對側壁部125之底壁部124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中將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封閉的封閉位置,將該壓蓋123卡止於另一方之側壁部125,而該外被把持構件120被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前述壓蓋123係隔著作為鉸鏈部而產生機能的薄肉部126,與一對側壁部125中之一方(以下,亦稱為第1側壁部。圖中附記為符號125a)的突端連接。該壓蓋123係藉由前述薄肉部126,具有沿著前述纜線嵌合溝122延伸方向的軸線,可旋轉地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另外,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中之另一方,以下亦稱為第2側壁部125b。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的壓蓋123係形成為L字板狀。該壓蓋123具有:頂板部123a,係隔著前述薄肉部126而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者;及卡止板部123b,係從該頂板部123a之與前述薄肉部126為相反側之端部,與該頂板部123a垂直地形成者。該壓蓋123在將前述頂板部123a抵接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的突端而配置於封閉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的封閉位置時,可使前述卡止板部123b重合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之與纜線嵌合溝122為相反側的外面。並且,壓蓋123藉由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外面的卡止用爪125d塞進形成於前述卡止板部123b的卡止用窗孔123c,可卡止於把持基體121,而可安定地維持對於把持基體121的封閉狀態。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留置用固定構件),具有一對前側突壁部127,該等一對前側突壁部127係從沿著前述把持基體121之纜線嵌合溝122延伸方向的前後方向之單端突出。一對前側突壁部127形成為如下之板片狀:從把持基體121兩側的側壁部125a、125b,突出成使該側壁部125a、125b沿著把持基體121前後方向延長。
以下,有時將固定於第1光纖纜線11之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稱為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120a,將固定於第2光纖纜線11之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稱為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120b。
另外,外被把持構件並不限定於圖示例之構成。外被把持構件也可採用例如將壓蓋變更成如下構成為:省略前述卡止板部123b,於前述頂板部123a設置有與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突端卡合的卡合部構造的壓蓋。又,外被把持構件也可採用僅由把持基體形成的構成。又,外被把持構件不限定於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也可採用由複數構件組合的構成者。
留置用固定構件不限定於外被把持構件,亦可為例如藉由接著劑之接著固定、熱熔著等而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外周的構件等。
如圖23所示,在圖示例之纜線留置部1022,設有插入輔助滑件26,可使固定有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光纖纜線1終端(以下,稱為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纜線留置部1022之後方插入纜線留置部1022較為順暢。該插入輔助滑件1026成為如下構造:在設置成可在留置部底壁部1022a上朝纜線留置部1022之前後方向滑動移動的細長板狀之滑件本體1026a上,突設有按壓力支承突起1026b。
該插入輔助滑件1026可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載置於從前述滑件本體1026a之按壓力支承突起1026b朝後側延伸出之部分(即固定構件載置部1026c)上。
插入輔助滑件1026可使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朝前後移動。
在接合頭固持部1021之制動壁部251、252,形成有使露出於光纖纜線終端的光纖2插通的缺口狀之第1纖維插通部1025a。制動壁部251、252可形成為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前進。將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前進的位置稱為前進界限位置。
接著,說明使用光連接用單元10將光纖11a、12a,使用機械接合頭30進行對接連接的方法。
首先,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固定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而組合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載置於已事先移動至對於纜線留置部1022從前進界限位置朝後側偏離之位置的插入輔助滑件1026之固定構件載置部1026c上。
在插入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光纖纜線之光纖2前端,事先使裸光纖2a呈引出線狀態。
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11a、12a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突出長度,當光纖11a、12a在接合頭30之調心溝31b長方向中央部對接時,分別為可形成適當撓曲部(如圖39A~F所示之撓曲部5S1、5S2)的長度。
附介插構件之接合頭30A中基體構件31與各蓋構件321、322、323之間的開放量,可依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之介插片1045、1048之板狀前端部41a的厚度尺寸來設定。
例如,如圖17所示,使基體構件31與側蓋(圖示例中為第2側蓋323)之間因介插片1045、1048介插而導致的開放量為如下之範圍:光纖2不會從被覆部插入溝31d與側蓋323之對向面323a間的區域(纖維收納區域。參照圖16的符號FS)脫落,而可保持插通於纖維收納區域內的狀態。
使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因介插片1045、1048的介插而導致的開放量為如下之範圍:於光纖2前端呈引出線狀態之裸光纖2a,不會從調心溝31b與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間的區域(裸光纖收納區域)脫落的範圍。
另外,裸光纖收納區域在圖16等中省略圖示。
如圖29及圖39A所示,使第1光纖纜線11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維持載置於插入輔助滑件1026的狀態而朝向接合頭固持部1021前進,並插入纜線留置部1022之本體部1027。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一面按壓插入輔助滑件1026之按壓力支承突起1026b一面前進。
因此,隨著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插入輔助滑件1026也一體地前進。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可前進到前進界限位置(例如藉由制動壁部251、252限制前進的位置)為止。前進界限位置亦可為抵接突起1026d前端卡止於抵接凹部1027a前緣的位置。
於第1光纖11a前端呈引出線狀態的裸光纖2a,從接合頭30之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插入元件31、32間,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往裸光纖收納區域插入。
如圖16所示,光纖11a(或光纖12a)可從形成於對切把持構件34兩端的錐狀凹處34a朝向纖維收納區域FS、裸光纖收納區域插入。
第1光纖11a之前端部宜前進至可到達比接合頭30之長方向中央位置稍靠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為止。
如圖30、圖31及圖23、39B所示,使第2光纖纜線12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保持載置於插入輔助滑件1026的狀態,朝向接合頭固持部1021前進,插入纜線留置部1022之本體部1027。
於第2光纖122前端呈引出線的裸光纖2a,從接合頭30之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插入元件31、32間,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往裸光纖收納區域插入。
一般而言,在使一方之光纖(第1光纖11a)靜止的狀態下,將另一方之光纖(第2光纖12a)對接,使該光纖更朝接抵方向移動,則主要是在移動之側的光纖(第2光纖12a)形成撓曲部。
因此,如圖39B所示,將第2光纖12a對接於第1光纖11a,更朝接抵方向移動時,則主要在第2光纖12a形成撓曲部5L。
此時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移動量係設定成:形成於第2光纖122的撓曲部5L,比假定的適當的撓曲部5S2(圖23F等)大。
圖39B的符號P係光纖11a、12a的連接點。圖示例之連接點P位於比接合頭30中央稍偏左的位置。
如圖30及圖39C所示,在纜線留置部1022之本體部1027內,使第1光纖纜線11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與插入輔助滑件1026一起後退預定距離(例如0.3mm程度)。
在光連接用單元10,可設置位置確認機構1029,來用以確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於單元本體10B的後退位置。
例如,可採用由如圖23所示之插入輔助滑件1026側面的抵接突起1026d、及本體部1027的抵接凹部1027a所形成的位置確認機構1029。
位置確認機構1029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位於前進界限位置時可為如下構成:如圖23所示之插入輔助滑件1026側面之抵接突起1026d後端1026e,不會卡止於本體部1027之抵接凹部1027a之後緣1027b,而在前述後退位置抵接突起1026d之後端1026e卡止於抵接凹部1027a之後緣1027b。
位置確認機構1029之卡止凹凸構造並不限於此,亦可在本體部1027形成抵接突起,在插入輔助滑件1026形成本體部1027之抵接突起可卡止的抵接凹部。
又,亦可為如下構成:在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本體部1027中之一方或兩方,形成可目視辨認的後退位置用記號(標記),藉由前述記號的位置(例如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本體部1027之記號之前後方向位置的一致)來確認前述後退位置。前述記號可藉由凹凸或著色來形成。
藉由如上述般之構成,可容易確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後退位置。
隨著第1光纖11a後退,第2光纖12a藉由撓曲部5L的彈性而前進。當第2光纖12a的前進不夠時,作業者亦可用手指壓住撓曲部5L來促使第2光纖12a前進。
藉由第2光纖12a的前進,撓曲部5L會變成較小的撓曲部5S2。光纖11a、12a之連接點P也會隨之朝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移動。在圖示例中,連接點P會移動至接合頭30的中央。
如圖32~圖34及圖39D所示,將第4接合頭用工具42之介插片45、45從元件31、32拉出。藉此,在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另一端側(圖39A~F的左端側)中,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可在壓蓋3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夾入而把持固定第2光纖122。具體而言,蓋構件322之另一端側(左端側)及蓋構件321、和基體構件31夾入第2光纖122。
藉此,第2光纖122係以具有撓曲部5S2的狀態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
如圖32及圖39E所示,使已後退的第1光纖纜線11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在纜線留置部1022之本體部1027內與插入輔助滑件1026一起僅前進預定距離(例如0.3mm程度)。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位置可藉由上述之位置確認機構1029來確認。
例如,可使抵接突起1026d與抵接凹部1027a構成為:將位於如圖23所示之插入輔助滑件1026之抵接突起1026d後端1026e卡止於抵接凹部1027a之後緣1027b的位置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藉由前進至前進界限位置來進行前述預定距離的前進。
又,亦可構成為:將位於抵接突起1026d之後端1026e卡止於抵接凹部1027a之後緣1027b的位置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藉由前進至抵接突起1026d之前端卡止於抵接凹部1027a之前緣的位置而來進行前述預定距離的前進。
又,也可為如下構成:在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本體部1027之一方或兩方,形成可目視辨認的前進位置用記號,藉由前述記號之位置(例如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本體部1027之記號之前後方向位置的一致)可確認前述前進位置。前述記號可藉由凹凸或著色來形成。
藉由如上述般之構成,可容易確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位置。
隨著第1光纖11a前進,藉由對於第2光纖12a的接抵而在第1光纖11a形成撓曲部5S1。撓曲部5S1的大小宜大致等於第2光纖122之撓曲部5S2的大小。
如圖35、圖36及圖39F所示,將第1接合頭用工具1041之介插片1045、1045從元件31、32拉出。藉此,在接合頭30長方向上的一端側(圖39A~F的右端側)中,藉由夾具彈簧33的彈性,在壓蓋3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夾入而把持固定第1光纖11a。具體而言,蓋構件322之一端側(右端側)及蓋構件323、和基體構件31夾入第1光纖11a。
藉此,第1光纖11a係以具有撓曲部5S1的狀態來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
藉由以上工程,第1光纖11a與第2光纖12a以分別具有撓曲部5S1、5S2的狀態來連接。
如圖37所示,以軸部1028d作為支點來使留置蓋1028旋動而蓋住本體部1027,則可藉由端板1028c,來限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在與接合頭30隔離之方向上的變位。
圖22~圖36中雖未圖示,但在接合頭固持部1021,也可安裝將接合頭30覆蓋的保護罩1050。保護罩1050具有頂板1051、及從其兩側邊緣垂下的側板1052,由於在側板1052具有可插入接合頭用工具1041、1042之突出板部1044、1047的插入口部1053,故在安裝於接合頭固持部1021的狀態下,也可進行上述光纖連接操作。
根據上述光纖連接方法,藉由依序拉出第3及第4接合頭用工具,於第2光纖122形成撓曲部之後,暫時使第1光纖11a後退而使第2光纖12a之撓曲部為適當的大小(撓曲部5S2)僅把持固定第2光纖12a,接著在第1光纖11a也形成適當的大小的撓曲部5S1而將第1光纖11a把持固定。
因此,可防止以撓曲部偏至第1光纖11a及第2光纖12a中任一者的狀態來進行連接,而可在第1光纖11a及第2光纖12a雙方形成適當的大小的撓曲部。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示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要素附加同一符號來進行說明。
如圖40所示,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係保持可適用於連接一對光纖纜線1(光連接)之光纖連接單元2010者。
藉由光纖連接單元2010而互相連接的光纖纜線1之一方,在圖中附記為符號11,另一方則於圖中附記為符號12。
如圖20所示,光纖纜線1(光纖纜線11、12)係構成為藉由合成樹脂製的外被4將光纖2、及具有可撓性之線狀的抗張力體3彼此呈並行地一起被覆者。
抗張力體3可列舉例如由醯胺纖維等抗張力纖維所形成者、或鋼線等。
光纖2係以被覆層2b覆蓋裸光纖2a外周面(側面)之構成的附被覆層之光纖,可列舉例如光纖芯線或光纖素線等。裸光纖2a係例如石英系光纖。又,被覆層2b係將例如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聚醯胺樹脂等呈大致同心圓狀地被覆1層或複數層的樹脂被覆層。
光纖纜線1可列舉如室內纜線、投落纜線等。
另外,圖中,對符號11之光纖纜線的光纖2附記為符號11a,符號12之光纖纜線的光纖2附記為符號12a。
如圖40~圖47所示,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具有:保持光纖連接單元10的單元保持部51、及分別形成於單元保持部51長方向兩端側的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
單元保持部51具有:細長板狀的底板部53、底板部53的兩側邊緣部53a、及分別直立設置於53a的側板部54。在以下說明中,寬度方向係指底板部53的較短方向。又,側板部54的直立設置方向(與底板部53垂直的方向)有時也稱為高度方向。
如圖41、圖43及圖45所示,在底板部53之兩側邊緣部53a、53a的長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凹狀部53b、53b,藉由凹狀部53b、53b,底板部53的長方向中央部會成為寬度比其他部分窄的寬度較窄部55。將寬度較窄部55以外的部分稱為寬度較寬部56。
在底板部53的寬度較寬部56內面,形成有沿著底板部53寬度方向的突條、即抵接凸部53d。在抵接凸部53d抵接而定位有光纖連接單元10。
側板部54、54間的空間,成為收納光纖連接單元10的單元收納空間59。側板部54之高度尺寸宜大於光纖連接單元10的高度尺寸,以可收納光纖連接單元10全體。
側板部54由於係沿著底板部53的側邊緣部53a而形成,故在側板部54的內面,形成有因應凹狀部53b而朝內側(亦即靠近另一側板部54的方向)膨出而形成的內側膨出部57。在圖示例中,內側膨出部57分別形成於兩側板部54、54。另外,內側膨出部57亦可僅形成於側板部54、54中之一方。
圖示例之內側膨出部57係具有以下各部的截面略呈梯形:沿著側板部54之長方向延伸的膨出本部57a、及從膨出本部57a兩端分別朝側板部54的端部漸漸減少膨出高度的膨出傾斜部57b。
內側膨出部57係形成於側板部54長方向的中間位置。圖示例之內側膨出部57係形成在相當於單元保持部51所保持之光纖連接單元10之接合頭固持部21的位置。內側膨出部57可形成於側板部54的全高度範圍。
在內側膨出部57的膨出本部57a,形成有朝內側(靠近另一側板部54的方向)突出的限制凸部58。
圖示例之限制凸部58為具有如下各部的截面略呈梯形:沿著側板部54長方向延伸的凸部本部58a、及從凸部本部58a兩端分別朝側板部54的端部漸漸減少膨出高度的凸部傾斜部58b。
限制凸部58係形成於膨出本部57a長方向的中間位置。圖示例之限制凸部58形成在相當於光纖連接單元10之接合頭固持部21的位置,詳細來說是形成在相當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長方向中央部的位置。限制凸部58可形成於側板部54的全高度範圍。
在圖示例中,限制凸部58係分別形成於兩側板部54。另外,限制凸部58亦可僅形成於側板部54、54中之一方。
如圖40所示,兩側板部54、54之限制凸部58、58的間隔,與光纖連接單元2010的寬度(具體而言為單元基體20之接合頭固持部21的寬度)大致相同,或者較之稍大。
因此,限制凸部57可限制收納於單元保持部51內的光纖連接單元2010之寬度方向移動,而可將光纖連接單元2010安定地保持於單元保持部51內。
另外,在僅於側板部54、54中之一方形成限制凸部58的情況下,限制凸部58與另一方之側板部54內面間的間隔宜與光纖連接單元10的寬度大致相同,或者較之稍大。
如圖40~圖44所示,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係與單元保持部51一體地設置於單元保持部51的長方向兩端側。
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包含有:底板部62、分別直立設置於底板部62兩側邊緣部62a、62a的側板部63、63、形成於側板部63內面側的內板部64、64、以及從內板部64之單元保持部51側之邊緣部64a朝側方形成的側端板部65(制動壁部)。
底板部62係形成為寬度朝向單元保持部51之端部方向漸漸地變窄。
底板部62係形成為:從直立設置於單元保持部51之底板部53之端部53c的底端板部66(制動壁部)上邊緣部朝向端部方向,與底板部53平行地延伸出。
底板部62的側邊緣部62a係形成為相對於單元保持部51的長方向傾斜。在圖示例中,兩側邊緣部62a、62a的傾斜角度(對於單元保持部51長方向的傾斜角度)彼此相等。
側板部63由於係沿著側邊緣部62a形成,故側板部63、63係形成為朝向單元保持部51之端部漸漸接近。
內板部64、64係形成為於寬度方向隔著間隔,沿著單元保持部51的長方向(底板部53的長方向)彼此平行。
內板部64、64彼此相對向的內側面64b、64b間,成為可將從光纖連接單元10延伸出之光纖纜線1(光纖纜線11、12)嵌入的纜線嵌合溝71。
纜線嵌合溝71係用以將光纖纜線1(11、12)把持而固定者,在內側面64b、64b,分別形成有1個或複數的把持用突起72,可壓住光纖纜線1而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
如圖42及圖44所示,把持用突起72宜具有寬度朝向突出方向漸漸變窄的截面形狀。
把持用突起72可延伸形成在與嵌入纜線嵌合溝71的光纖纜線1(11、12)之插通方向(底板部53之長方向)交差的方向。
把持用突起72可相對於前述插通方向垂直地形成,亦可形成為對前述插通方向以0°以上、小於90°的角度傾斜的方向。圖示例之把持用突起72係形成為對於光纖纜線1(11、12)之插通方向(底板部53的長方向)垂直。
內側面64b之把持用突起72的形成個數無特別限定。圖示例之把持用突起72係分別於內側面64b、64b形成2個。形成於共通之內側面64b的2個把持用突起72、72係於光纖纜線1(11、12)之插通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把持用突起72可分別於內側面64b、64b各形成1個,也可分別形成3個以上。
當把持用突起72形成2個以上時,把持用突起72宜於前述插通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藉此,可更強固的固定。
側端板部65係形成為從內板部64的邊緣部64a朝側方延伸出,並到達側板部54的端部54a。側端板部65係形成為與底板部53之長方向垂直。
側端板部65可作為限制單元保持部51內之光纖連接單元10之長方向移動的制動壁部。
底端板部66宜形成使底板部53之長方向的位置為與側端板部65之長方向位置一致。底端板部66也可作為限制光纖連接單元10之長方向移動的制動壁部。
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可以例如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等樹脂材料來構成。
圖48係顯示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之使用例的立體圖。
如該圖所示,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可設置成覆蓋設置於壁面等的光纖連接單元2010。
接著,使用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單元10來說明光纖連接單元2010。另外,光纖連接單元亦稱為光纖連接用單元。又,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光纖連接單元並不限定於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單元10。
圖1係光纖連接單元10的全體正面圖。
光纖連接單元10具備有:機械接合頭30(以下,也僅稱為接合頭);細長形狀的單元基體20,具有已保持有該接合頭30之接合頭固持部21;桿構件25,安裝於該單元基體20的長方向兩端;接合頭用工具40,組裝於接合頭30。
光纖連接單元10係使用於將從光纖纜線11、12終端拉出而露出(突出)的光纖11a、12a間進行對接連接,而將光纖纜線11、12間彼此連接。
光纖連接單元10於其長方向(與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一致)兩端部,具有將已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單元側纜線固定部)收納而留置的纜線留置部23。
光纖連接單元10將接合頭30收納於設在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中央部的接合頭固持部21內。將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11a、12a間進行對接連接,係以接合頭固持部21內的接合頭30來實現(參照圖16等)。
固定有光纖纜線1之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終端,以下亦稱為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
單元基體20於其長方向兩端部,具有插入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纜線留置部23係由固定構件引導部24、以及於單元基體20以其寬度方向之軸線可旋動地安裝著的桿構件25所構成。
圖示例之單元基體20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係於其內側可收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截面ㄈ字形之壁部。在該固定構件引導部24,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與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中央部之接合頭固持部21為相反之側插入。又,該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具有如下之機能:引導插入其內側之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前述接合頭30的進退移動,亦即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對單元基體20之往長方向的移動。
桿構件25藉由卡合於已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來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相對於收納在接合頭固持部21內之接合頭30的後退(往與接合頭30隔離之方向移動)。該桿構件25藉由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後退,可具有作為將光纖纜線1對於單元基體20進行留置之留置手段的機能。
如圖14所示,前述接合頭30之構造為:將對切之元件(後述之基體構件31及壓蓋32)一起保持於以截面ㄈ字形或者C形(圖示例中為截面ㄈ字形)延長的細長形狀之夾具彈簧33內側。該接合頭30全體係形成為細長形狀(外觀細長棒狀)。該接合頭30可藉由前述夾具彈簧33之彈性而在對切之元件31、32間夾入光纖。
如圖1及圖17所示,光纖連接用單元10具備接合頭用工具40,該接合頭用工具40突設有介入了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41。在對切之元件31、32間介入有介插片的接合頭30,以下,亦稱為附介插片之接合頭(附介插片之機械接合頭)。圖示例之附介插片之接合頭30A係構成為:在接合頭30的對切之元件31、32間,介入有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故以下有時亦稱為附工具之接合頭(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
另外,由於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原理,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1~圖3、及圖1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光纖連接單元10之單元基體2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單元基體20具有細長板狀的基體板部22。
接合頭固持部21具有框狀部,係由如下各部所構成:在基體板部22之長方向中央部的細長板狀固持下板部21a、從固持下板部21a之長方向兩端直立設置的一對固持端板部21b、及與該固持下板部21a平行地延伸形成於固持下板部21a上的固持上板部21c。框狀部係形成為沿著單元基體20長方向的細長形狀。固持上板部21c將一對固持端板部21b的上端間橋接。
關於光纖連接單元10,以單元基體20之基體板部22上面22a中之與其長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來進行說明。
單元基體20之前述接合頭固持部21,於其寬度方向單側具有側板部21d(以下稱為固持側板部)。該固持側板部21d係設置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框狀部寬度方向一端的內側。固持側板部21d僅設置於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之一側,在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的另一側不存在有固持側板部21d,成為與框狀部內周相合之大小的開口部。接合頭30可從接合頭固持部21之寬度方向的另一側,對接合頭固持部21進行插脫。
單元本體10A係由接合頭30、單元基體20、及桿構件25所構成。
接合頭30係使其長方向對齊於基體板部22之長方向(與單元基體20長方向一致),而收納於框狀部內側。又,接合頭30係使其寬度方向與單元基體20之寬度方向一致,隔著對切把持構件34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之側(開放側)為下側,亦即以朝著與固持下板部21a相對面之方向而被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21內。
如圖18所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設置成包圍光纖纜線1終端的外周,而固定、一體化於該終端。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於細長板狀的前板部128後側,具有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的纜線固定部129。
纜線固定部129具有:截面ㄈ字形的把持基體121,形成有可嵌入光纖纜線1的纜線嵌合溝122;及壓蓋123,樞接於前述把持基體121之纜線嵌合溝122溝寬度方向兩側之側壁部125中之一方。
該把持構件120係使在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彼此相對向的面上突設有複數個的把持用突起125c,卡入已嵌入於纜線嵌合溝122的光纖纜線1之外被3,而可在一對側壁部125之間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把持基體121係可在突設於底壁部124之單面側的一對側壁部125之間確保前述纜線嵌合溝122的截面ㄈ字形構件。纜線嵌合溝122的溝寬度方向,指的是隔著該纜線嵌合溝122,兩側之側壁部125的間隔方向。另外,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之把持用突起125c,係形成為朝纜線嵌合溝122之深度方向延伸存在的截面三角形狀之突條。
並且,該外被把持構件120係以前述壓蓋123與另一方之側壁部125隔離的開放狀態將把持基體121外嵌於光纖纜線1終端而固定後,將壓蓋123旋動至可將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在與底壁部124為相反側之端部間的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封閉的封閉位置,將該壓蓋123卡止於另一方之側壁部125,而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
壓蓋123係隔著可作為鉸鏈部的薄肉部126可旋轉地連接於一對側壁部125中之一方(附記為符號125a)的突端。另外,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的另一方,以下亦稱為第2側壁部125b。
壓蓋123係形成為L字板狀。該壓蓋123具有:頂板部123a,係隔著前述薄肉部126而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者;及卡止板部123b,係從該頂板部123a之與前述薄肉部126為相反側之端部,與該頂板部123a垂直地形成者。
壓蓋123藉由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外面的卡止用爪125d塞進形成於前述卡止板部123b的卡止用窗孔123c,可卡止於把持基體121,而可安定地維持對於把持基體121的封閉狀態。
在前板部128的上面128a,朝前後方向延伸形成有可支持從光纖纜線1終端突出之光纖2的纖維溝128b。
使用光纖連接單元10來連接光纖纜線11、12,係將彼此連接之光纖纜線11、12中之一方的光纖2插入接合頭30,進行將已組合於該光纖纜線終端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固定於單元本體10A的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後,將另一方之光纖纜線之光纖插入接合頭,進行將組合於該光纖纜線終端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固定於單元本體10A的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
在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將光纖纜線11(以下,亦稱為第1光纖纜線11)的光纖11a前端部插入、固定於接合頭30。
圖2、圖3顯示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完了之狀態。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將別的光纖纜線12(以下,亦稱為第2光纖纜線)之光纖12a前端部插入接合頭30,呈抵接於第1光纖纜線11之光纖11a(以下,亦稱為第1光纖)的狀態而固定於接合頭30。
在第1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首先,將第1光纖纜線11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光纖連接單元10兩側之纜線留置部23中之一方(以下,亦稱為第1纜線留置部23A)的固定構件引導部24,並抵接於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之間隔件用突起48。
另外,靠近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側的纜線留置部23,以下亦稱為第2纜線留置部23B。
將第1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從接合頭30拔去,將接合頭用工具40從單元本體10A取下。接著,使桿構件25卡合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接合頭30的後退(留置)。
如圖2、圖3所示,桿構件25具有平板狀之頂板部25a、垂直地立設於該頂板部25a兩側且彼此平行設置的一對桿側板部25b、及卡合片部25c。
桿構件25係安裝成可對於單元基體20以前述旋轉軸26為中心地旋動。
該桿構件25在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插入固定構件引導部24之時,係配置在可避免接觸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待機位置。
該桿構件25可藉由對於單元基體20之旋動而從前述待機位置,將設置於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側的卡合片部25c,配置於收納在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後側而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卡合,來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後退。
如圖13所示,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部係與頂板部25a一體化。桿構件25之卡合片部25c係突出設置於一對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另一端部彼此相對面的內面側,且形成為朝對於頂板部25a垂直方向延伸的突壁狀。在該卡合片部25c與頂板部25a為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傾斜面25d,該傾斜面25d隨著與頂板部25a隔離而增加與桿側板部25b之長方向一端部的距離,而對前述頂板部25a傾斜
傾斜面25d在使桿構件25從前述待機位置旋動而在前述後退限制位置之時,係與位在纖維插入完了位置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後端面上端(在圖13中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左側之後端面之上端)抵接。留置用固定構件12在位於纖維插入完了位置時,其後端部從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兩側之引導側板部24b朝與接合頭30為相反之側突出。
前述傾斜面25d可作為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隨著桿構件25從前述待機位置朝前述後退限制位置的旋動,按壓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朝向前述接合頭30前進。藉此,可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抵接於固持端板部21b而固定在前進界限位置,並且在固定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纜線固定部129的光纖纜線11終端與接合頭30之間,於光纖2形成並確保撓曲2c。
撓曲2c的形成,可防止在藉由第1接合頭用工具40A的取下而固定於接合頭30的第1光纖11a,因為例如第1光纖纜線11之裝設或溫度循環的影響等,而有過度勉強的拉伸力作用於此。因此,撓曲2c的形成,有利於避免因過度勉強的拉伸力之作用所導致的第1光纖11a斷線、對接合頭30之固定位置偏離等。
已從待機位置往後退限制位置旋動的桿構件25,可將突設於固定構件引導部24兩側之引導側板部24b的卡止爪24d,塞進而卡合於分別形成在兩側之桿側板部25b中央部的卡止用窗孔25f。
在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中,首先,將已組合於第2光纖纜線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插入第2纜線留置部23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將從光纖纜線12終端突出的第2光纖12a,透過接合頭固持部21中固持端板部21b之纖維導入孔21h來插入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又,藉此,將於第2光纖12a事先已成為引出線的裸光纖2a,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插入至裸光纖收納區域FS2。
已插入第2纜線留置部23B之固定構件引導部24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藉由前進而縮短與接合頭30的距離,來使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前端與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間隔件用突起48(第2間隔件)抵接。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抵接於間隔件用突起48b,則在裸光纖收納區域FS2內,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前端朝前側延伸出的第2光纖12a前端,會和已與接合頭30固定完畢的第1光纖11a前端接抵(對接)。第1、第2光纖11a、12a的前端互相接抵,具體而言,係在第2光纖12a前端部呈引出線狀態之裸光纖2a前端、與在第1光纖11a前端部呈引出線狀態之裸光纖2a前端間的對接。
接著,使可讓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其一對彈性操作片44互相接近的按壓力作用而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片41,從單元本體10A取下。然後,將桿構件25從待機位置往後退限制位置旋動,使桿構件25卡合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限制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對接合頭30的後退(留置)。
藉此,將第2光纖纜線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留置於單元本體10A而結束第2纖維插入‧留置工程。
從接合頭30拔去第2接合頭用工具40B之介插片41,可保持第2光纖12a對第1光纖11a的接抵狀態下來進行。
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由於具備有保持光纖連接單元10的單元保持部51、及將光纖纜線1把持而固定的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故可以光纖連接單元10(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單元側纜線固定部))與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的2處來將光纖纜線1把持而固定。因此,可提高光纖纜線1的把持力。
又,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係一體地形成單元保持部51與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且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52係將光纖纜線1嵌入而把持固定於纜線嵌合溝71的簡單構造,故可使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設置空間變小,並且可達到減低製造成本。
又,由於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50可覆蓋光纖2(特別是撓曲2c),故可防止利用者誤觸光纖2而影響活線狀態之光纖2的通訊。 〔第4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示說明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機械接合頭用工具。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要素附加同一符號來進行說明。
圖49~圖51係顯示使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3040(以下,亦僅稱為接合頭用工具)所組合的光連接用單元3010。
在此所說明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係可適用於光纖纜線間之連接(光連接)者。
藉由光連接單元3010而互相連接的光纖纜線1之一方,在圖中附記為符號11,另一方則於圖中附記為符號12。
如圖20所示,光纖纜線1(光纖纜線11、12)係構成為藉由合成樹脂製的外被4將光纖2、及具有可撓性之線狀的抗張力體3彼此呈並行地一起被覆者。
抗張力體3可列舉例如由醯胺纖維等抗張力纖維所形成者、或鋼線等。
光纖2係以被覆層2b覆蓋裸光纖2a外周面(側面)之構成的附被覆層之光纖,可列舉例如光纖芯線或光纖素線等。裸光纖2a係例如石英系光纖。又,被覆層2b係將例如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聚醯胺樹脂等呈大致同心圓狀地被覆1層或複數層的樹脂被覆層。
光纖纜線1可列舉如室內纜線、投落纜線等。
另外,圖中,對符號11之光纖纜線的光纖2附記為符號11a,符號12之光纖纜線的光纖2附記為符號12a。
光連接用單元10係將已露出(突出)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的光纖11a、12a間對接連接,而將光纖纜線11、12間彼此連接者。
前述光連接用單元10係成為把將光纖夾入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機械接合頭30(以下,亦僅稱為接合頭),保持於細長形狀之單元本體10C長方向中央部的接合頭固持部21的概略構成。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關於光連接用單元10,係以圖49、圖50之上側、圖51紙面上靠前側為上,圖49、圖50之下側、圖51紙面上靠裡側為下來進行說明。
該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單元本體10C於其長方向兩端部,具有將已固定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收納而留置的纜線留置部3022。
又,該單元本體10C在將長方向中央部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與長方向兩端部之纜線留置部3022之間連結的連結基體部3023c上,具有如以下構成之纖維引導台部3023:設有用以將從纜線留置部3022側插入接合頭30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光纖2引導的纖維導引壁3027及纖維引導溝3027a。纖維引導台部3023分別設置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與單元本體3020長方向兩端部之纜線留置部3022之間。
纖維引導台部3023之具體構成容後再述。
前述接合頭30係將對切之元件(後述之基體構件31及壓蓋32)一起保持於以截面ㄈ字形或者C形(圖示例中為截面ㄈ字形)延伸的細長形狀夾具彈簧33內側的構造。該接合頭30可藉由前述夾具彈簧33的彈性將光纖夾入對切之元件31、32間。
又,前述光連接用單元3010具備突設有已介入前述接合頭30對切之元件31、32間之介插片3041(介插構件)的接合頭用工具3040。已將介插片介入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接合頭30,以下亦稱為附工具之接合頭(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圖示例之附工具之接合頭30A係於接合頭30對切之元件31、32間,已將接合頭用工具40之介插片41介入的構成者。
另外,關於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原理,與第1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詳細說明。
如圖49~圖5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單元本體10C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該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具有:沿著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延伸而細長地形成於單元本體10C之長方向中央部的固持底壁部3021a、及直立設置於該固持底壁部3021a上的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係形成為直立設置於前述固持底壁部3021a之寬度方向兩側,且延伸於單元本體10C長方向。
又,該接合頭固持部3021具有直立設置於其固持底壁部3021a長方向上的兩端上的制動壁部251、252。
在接合頭固持部3021中,接合頭30係收納於藉由固持底壁部3021a與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從三方圍起的溝狀空間(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
又,接合頭30將其長方向的兩端面抵接於制動壁部251、252而對單元本體10C定位於其長方向。
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係直立設置於與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垂直之方向、即寬度方向兩側。
前述制動壁部251、252係以與單元本體10C長方向直交的方向直立設置。並且,接合頭固持部3021將接合頭30定位而收納於藉由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與制動壁部251、252所構成的平面視角為四角框狀的固持外周壁內側。
已介入前述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穿通形成於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中之單邊(符號241之固持側壁部)的介插片插通孔3024a(參照圖4~圖6)。以下,將2個固持側壁部241、242中,形成有介插片插通孔3024a的固持側壁部241稱為第1固持側壁部,另一方之固持側壁部242則稱為第2固持側壁部。
前述介插片插通孔3024a貫通第1固持側壁部241的厚度,並在與該第1固持側壁部241之第2固持側壁部242相對面的內面、及與該內面相反之外面上開口。
接合頭30使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與第2固持側壁部242相對面,並使夾具彈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的單方抵接於固持底壁部3021a而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內。亦即,接合頭30係隔著對切把持構件34使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之側(開放側)第1固持側壁部241相對面而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內。
又,如圖52~圖54所示,圖示例之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固持底壁部3021a,係形成為於其中央部形成有窗孔3021b的四角框狀。圖示例之窗孔3021b係形成為角孔狀。
又,如圖63所示,前述窗孔3021b係形成於如下之位置:在接合頭30之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一對側板部332b中,與配置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一對固持側壁部241、242間之溝狀的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溝底側的側板部332b相對應的位置。
接合頭30之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溝底側的側板部332b,以下亦稱為下部側板部。又,對於該下部側板部,在圖中附記為符號322s。
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在其平面視角(或者圖19所示之下面視角)下,接合頭30之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下部側板部332s全體位於前述窗孔3021b的內側。接合頭30之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下部側板部332s未接觸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固持底壁部21a。
另外,在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中,接合頭30之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下部側板部332s可隔著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窗孔3021b,從單元本體10C之下面3020a側以目視看到其全體。
又,如圖49、圖61等所示,在圖示例之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2面臨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的內面側,突設有抵接突起3021e(參照圖52等。第2抵接突起),抵接接合頭30之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中位於第1、第3夾具彈簧部331、333的部分。抵接突起3021e係突設於:固持側壁部242之內面側中,於沿著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延伸的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延伸方向(長方向)互相隔離的2處。
前述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具有:從夾具彈簧33之一對側板部33b的開放側端部朝與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之側伸出的部分(開放側伸出部)。在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面臨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的內面側,突設有抵接突起3021d(參照圖53等。第1抵接突起),抵接接合頭30之第1、第3夾具部331、333中的對切把持構件34之開放側伸出部。
抵接突起3021d係突設於固持側壁部241之內面側中,於接合頭收納空間3021c之延伸方向(長方向)互相隔離的2處。另外,該抵接突起3021d在固持側壁部241中,係形成於避開介插片插通孔3024a的位置。
在前述接合頭固持部3021中,接合頭30係使其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中位於第1、第3夾具彈簧部331、333的部分,與固持側壁部242內面側之抵接突起3021e抵接,並使第1、第3夾具部331、333中的對切把持構件34之開放側伸出部與固持側壁部241內面側之抵接突起3021d抵接而收納。
因此,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接合頭30之夾具彈簧33中,位於第2夾具彈簧部332的部分,不會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2接觸。
亦即,在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10中,接合頭30之包含第2夾具彈簧部332的第2夾具部,不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242及固持底壁部3021a接觸。在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中,接合頭30之第2夾具部在介插片3041拔去時,可不受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242及固持底壁部3021a的接觸之影響地來實現光纖纜線1之光纖2之裸光纖2a的把持固定。
因此,光連接用單元10有利於確保接合頭30之第2夾具部中的裸光纖2a之調心精準度。此事有效地助益於以低損失來將裸光纖2a間對接連接。
如圖8、圖9所示,該實施形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接合頭用工具3040係構成為:已介入接合頭30之對切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3041,從進行該介插片3041自接合頭30拔去之操作的拔去用操作部42突出。
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304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
但是,接合頭用工具不限定於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亦可為由複數構件所組合成之構成者。
前述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前述拔去用操作部3042具有:於單面側突設有前述介插片3041的細長板狀之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及於該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兩側沿著其長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
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係設置於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突設有介插片3041之側之面(介插片突設面3043a)長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兩側。又,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其延伸方向(長方向)兩端係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的長方向兩端連接。彈性操作片3044於其長方向兩端,與前述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長方向兩端一體化地設置。彈性操作片3044之長方向兩端部係形成為從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長方向兩端朝其寬度方向伸出。彈性操作片3044之延伸方向兩端部之間的部分,係從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稍微隔著間隙而沿著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延伸配置。
該拔去用操作部3042在沿著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之方向的尺寸,係形成為大於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之間隔方向之尺寸的細長形狀。
又,該拔去用操作部3042於其長方向兩端部,具有:上面抵接突部3042a,和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與纜線留置部3022間之連結基體部3023c(參照圖49~圖51等)的上面3023a抵接;及下面抵接突部3042b,抵接於前述連結基體部3023c之與前述上面3023a相反的下面3023b(參照圖54、圖60)。
上面抵接突部3042a及下面抵接突部3042b係設置成:在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的間隔方向、即寬度方向(操作部寬度方向)上互相隔離。
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拔去用操作部3042可以如下方式組裝於單元本體10C:將單元本體10C長方向上的接合頭固持部3021兩側之連結基體部3023c,夾入其長方向兩端部之上面抵接突部3042a與下面抵接突部3042b之間。
另外,上面抵接突部3042a與纖維引導台部3023連結基體部3023c之上面3023a之寬度方向單側的端部抵接。因此,上面抵接突部3042a不會和在連結基體部3023c之上面3023a中央部沿著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延伸的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接觸。
全體而言,拔去用操作部3042係形成為:以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設面3043a垂直的方向作為厚度方向的扁平形狀。介插片3041從拔去用操作部3042突出於其厚度方向之單面側。以下,在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厚度方向上的兩側中,亦將介插片3041突出之側稱為介插片突出側,而與該介插片突出側為相反之側則稱為背面側。
上面抵接突部3042a及下面抵接突部3042b係突設於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介插片突出側。
圖示例的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其介插片突出側之幾乎全體(除了下面抵接突部3042b),位於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設面3043a重疊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接合頭用工具3040係使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及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出側,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抵接而設置於單元本體10C。
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之介插片突出側所位於的假想平面,以下亦稱為假想抵接面3042c(參照圖59A、B、圖60)。接合頭用工具3040係使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及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位於前述假想抵接面3042c的部分,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抵接而設置於單元本體10C。
另外,接合頭用工具並不限定於如下構成: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設面3043a位於與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之介插片突出側所位於的假想平面重疊的位置。接合頭用工具亦可採用如下構成: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係從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之介插片突出側所位於的假想平面與拔去用操作部3042背面側稍微偏離的位置。
介插片3041係突設於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長方向上的4處。
如圖14所示,在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中,露出於與前述夾具彈簧33之背板部33a為相反側(以下,稱為開放側)的側面,開口有一用以插入前述介插片3041的介插片插入穴35。如圖15所示,該介插片插入穴35係藉由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3個蓋構件321、322、323之對向面31a、321a、322a、323a彼此對應的位置的介插片插入溝31g、321c、322c、323c,而可確保於基體構件31與蓋構件321、322、323之間。
另外,介插片插入穴35係形成為:從對切把持構件34開放側的側面,未達調心溝31b、被覆部插入溝31c、31d、321b、323b的深度。
又,介插片插入穴35亦可採用如下構成:藉由僅形成於基體構件31及蓋構件321、322、323單方的介插片插入溝而進行確保的構成。
如圖14所示,在圖示例之接合頭30中,前述介插片插入穴35係形成為:中央蓋322中與基體構件31長方向兩端部對應的2處、及第1側蓋321及第2側蓋323之與沿著基體構件31長方向之方向上的中央部對應的位置,共計4處。
接合頭用工具3040的4個介插片3041之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中的突設位置,與接合頭30的4處介插片插入穴35對應。又,單元本體10C之第1固持側壁部241之介插片插通孔3024a,也與接合頭用工具3040的4個介插片3041、及接合頭30的4處介插片插入穴35對應,且形成於單元本體10C長方向的4處。
另外,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其板厚係以與操作部寬度方向一致的方向,突設於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
如圖61所示,該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將形成為板狀的前端部3041a(以下,亦稱為前端介插部)切進接合頭30之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
但是,介插片3041只要是將對切之元件31、32間壓開成可抵抗夾具彈簧33的彈性而插入光纖2的程度,且可從元件31、32間拔去者即可,並不限定於板狀者。介插片亦可採用例如柔軟的片狀者、桿狀者等。
又,接合頭30亦可採用於對切把持構件34形成有介插片插入穴35的構成。
如圖56所示,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板狀介插片3041的前端介插部3041a,其前端係形成為前端較細的錐形狀。該介插片3041可在從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拔去後,使其前端介插部3041a,壓入而切進基體構件31與壓蓋32之間(組合附工具之接合頭)。
又,光纖連接用單元3010亦可以從接合頭30將接合頭用工具3040取下的狀態供給給現場,而在現場,將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切進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來組合附工具之接合頭。
如圖49~圖51所示,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單元本體10C之纜線留置部3022具有:留置部底壁部3022a、及直立設置於該留置部底壁部3022a之寬度方向兩側的2個留置部側壁部3022b。
並且,該纜線留置部3022將已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收納於藉由留置部底壁部3022a與2個留置部側壁部3022b從三方圍繞成的溝狀之空間(以下,亦稱為固定構件收納空間3022h)。
又,纜線留置部3022具有: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將縮短與已收納於前述空間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接合頭固持部3021間之距離的前進動作限制住;彈性卡止片3022d,對於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後端部從其後側進行卡合。
前述彈性卡止片3022d係分別形成於纜線留置部3022的2個留置部側壁部3022b。
如圖55所示,圖示例之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單元本體10C的前述彈性卡止片3022d,係纜線留置部3022之留置部側壁部3022b中,在位於從其後端(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為相反之側)朝向前側(接合頭固持部3021側)延伸的上下一對隙縫3022j間的部分(即彈性片3022e)後端,突設有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卡合的卡合爪3022f者。前述卡合爪3022f係向著纜線留置部3022之2個留置部側壁部3022b彼此相對向的對方側的留置部側壁部3022b而從彈性片3022e後端突出。
另外,前述隙縫3022j未達留置部側壁部3022b的前端。
前述彈性卡止片3022d可作為留置手段:對於與光纖纜線1終端一起從其後側插入纜線留置部3022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之後端部,使前述卡合爪3022f從其後側進行卡合,藉此限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在與前述接合頭3040隔離之方向上的變位。
另外,藉由從纜線留置部3022後側的插入,來限制已收納於纜線留置部3022的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前述接合頭3040隔離的方向上變位(從接合頭3040的後退)的留置手段,並不限定於前述彈性卡止片3022d。該留置手段亦可為例如:樞接於纜線留置部3022的卡合片等。
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設置成包圍光纖纜線1終端之外周,且固定、一體化於該終端。
圖65A~C顯示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具體例。
在此,留置用固定構件120係使用將光纖纜線1終端從其兩側把持住、且固定而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的外被把持構件。
以下,當留置用固定構件120指的是外被把持構件,亦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稱為外被把持構件。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具有:截面ㄈ字形之把持基體121,形成有將光纖纜線1嵌入之纜線嵌合溝122;壓蓋123,係樞接於前述把持基體121的纜線嵌合溝122溝寬度方向兩側之側壁部125中之一方。
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可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彼此相對向的面上的複數把持用突起125c,卡入已嵌入纜線嵌合溝122的光纖纜線1之外被3,而將光纖纜線1把持固定於一對側壁部125之間。把持基體121係可將前述纜線嵌合溝122確保於突出設置在底壁部124單面側的一對側壁部125之間的截面ㄈ字形構件。纜線嵌合溝122之溝寬度方向,指的是隔著該纜線嵌合溝122在兩側之側壁部125的間隔方向。另外,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之把持用突起125c係形成為朝纜線嵌合溝122之深度方向延伸的截面三角形狀突條。
然後,該外被把持構件120在以前述壓蓋123與另一方之側壁部125隔離的開放狀態下將把持基體121外嵌而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後,將壓蓋123旋動至把持基體121中與一對側壁部125之底壁部124為相反側之端部間中將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封閉的封閉位置,將該壓蓋123卡止於另一方之側壁部125,而該外被把持構件120被安裝於光纖纜線1終端。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係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前述壓蓋123係隔著作為鉸鏈部而產生機能的薄肉部126,與一對側壁部125中之一方(以下,亦稱為第1側壁部。圖中附記為符號125a)的突端連接。該壓蓋123係藉由前述薄肉部126,具有沿著前述纜線嵌合溝122延伸方向的軸線,可旋轉地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另外,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中之另一方,以下亦稱為第2側壁部125b。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的壓蓋123係形成為L字板狀。該壓蓋123具有:頂板部123a,係隔著前述薄肉部126而樞接於把持基體121之第1側壁部125a者;及卡止板部123b,係從該頂板部123a之與前述薄肉部126為相反側之端部,與該頂板部123a垂直地形成者。該壓蓋123在將前述頂板部123a抵接於把持基體121之一對側壁部125的突端而配置於封閉纜線嵌合溝122之開口部的封閉位置時,可使前述卡止板部123b重合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之與纜線嵌合溝122為相反側的外面。並且,壓蓋123藉由使突設於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外面的卡止用爪125d塞進形成於前述卡止板部123b的卡止用窗孔123c,可卡止於把持基體121,而可安定地維持對於把持基體121的封閉狀態。
圖示例之外被把持構件120(留置用固定構件),具有一對前側突壁部127,該等一對前側突壁部127係從沿著前述把持基體121之纜線嵌合溝122延伸方向的前後方向之單端突出。一對前側突壁部127形成為如下之板片狀:從把持基體121兩側的側壁部125a、125b,突出成使該側壁部125a、125b沿著把持基體121前後方向延長。
另外,外被把持構件並不限定於圖示例之構成。外被把持構件也可採用例如將壓蓋變更成如下構成為:省略前述卡止板部123b,於前述頂板部123a設置有與把持基體121之第2側壁部125b突端卡合的卡合部構造的壓蓋。又,外被把持構件也可採用僅由把持基體形成的構成。又,外被把持構件不限定於塑膠製的一體成形品,也可採用由複數構件組合的構成者。
留置用固定構件不限定於外被把持構件,亦可為例如藉由接著劑之接著固定、熱熔著等而固定於光纖纜線1終端外周的構件等。
如圖52所示,在圖示例之纜線留置部3022,設置有插入輔助滑件3026,可使已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固定的光纖纜線1終端(以下,稱為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從其後方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插入順暢圓滑。該插入輔助滑件3026成為如下構造:將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突設在可於留置部底壁部3022a上朝纜線留置部3022之前後方向滑動移動地設置的細長板狀之滑件本體3026a上。
該插入輔助滑件3026可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載置於前述滑件本體3026a從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朝後側延伸出之部分、即固定構件載置部3026c上。
如圖64所示,前述插入輔助滑件3026藉由在纜線留置部3022之留置部底壁部3022a上的滑動移動,可將滑件本體3026a之從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開始為前側的部分,插入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下部及形成於與該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一體化之連結基體部3023c下部的滑件插入孔3028。
滑件插入孔3028係從在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面臨固定構件收納空間3022h之後面開口的滑件入口,沿著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向著接合頭固持部3021延伸而形成。又,滑件插入孔3028之滑件入口,位於在纜線留置部3022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從其上端形成為凹陷缺口狀的第2纖維插通部3022g下方。
另外,如圖54所示,圖示例之單元本體10C具有如下之下面3020a: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底壁部3021a的下面、各纜線留置部3022之留置部底壁部3022a的下面、以及各纖維引導台部3023之連結基體部3023c的下面3023b互相連續成一面。
但是,單元本體並不限定於構成為固持底壁部3021a下面、2個留置部底壁部3022a之下面、以及2個連結基體部下面3023b互相連續成一面的下面3020a。單元本體亦可採用例如:連結基體部下面3023b比留置部底壁部3022a下面位於上側的構成等。
前述插入輔助滑件3026藉由在纜線留置部3022之留置部底壁部3022a上的滑動移動,可將滑件本體3026a在比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為前側的部分插入前述滑件插入孔3028,而將前述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抵接於纜線留置部3022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前述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可與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中位於滑件插入孔3028之滑件入口與第2纖維插通部3022g間的部分、即支承突起抵接部3022k抵接。前述插入輔助滑件3026中,前述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與纜線留置部3022前端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更具體而言為支承突起抵接部3022k)抵接的位置,成為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界限位置。
在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制動壁部251、252,形成有使已露出於光纖纜線終端之光纖2插通的缺口狀之第1纖維插通部3025a。又,在纜線留置部3022前端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形成有使已露出光纖纜線終端之光纖2插通的缺口狀之前述第2纖維插通部3022g。
在單元本體10C之連結基體部3023c上,突設有引導光纖纜線1之光纖2從前述纜線留置部3022往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之插入的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係於單元本體10C之寬度方向打開有間隔而突設於連結基體部3023c上,並且延伸形成於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單元本體10C可將確保於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之間的間隙,使用為引導光纖2的纖維引導溝3027a。
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間之纖維引導溝3027a係延伸於單元本體10C長方向。該纖維引導溝3027a之延伸方向一端,係與在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制動壁部251、252形成為缺口狀的第1纖維插通部3025a連通。前述纖維引導溝3027a之延伸方向另一端,係與在纜線留置部3022之前述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形成為缺口狀的第2纖維插通部3022g連通。
如圖52、圖53所示,第1纖維插通部3025a從制動壁部251、252之上端往下方凹陷,形成為其底部與纖維引導溝3027a之溝底連續的溝狀。
第2纖維插通部3022g成為從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之上端往下方凹陷的缺口狀。該第2纖維插通部3022g的底部成為如下之錐狀凹處3022i:從纖維引導溝3027a之端部涵跨至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面臨固定構件收納空間3022h的後面,越往前述後面側去,越呈扇形般擴張。
第2纖維插通部3022g、纖維引導溝3027a、第1纖維插通部3025a可作為纖維誘導手段,實現光纖2從纜線留置部3022朝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接合頭30之被覆部插入溝的圓滑插入。
使用該光連接用單元3010來連接光纖纜線11、12間的作業,首先,將留置用固定構件120固定於光纖纜線11、12終端而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組合,並將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載置於已事先移動至對於纜線留置部3022從前進界限位置朝後側偏離之位置的插入輔助滑件3026之固定構件載置部3026c上。外被把持構件120將前側突壁部127突出之前側,以朝向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的姿勢載置於固定構件載置部3026c上。
並且,使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維持載置於插入輔助滑件3026之固定構件載置部3026c上的狀態,向著纜線留置部3022前端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前進(移動以縮短與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間之距離)。
另外,在載置於插入輔助滑件3026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光纖纜線終端,是先使光纖2露出成突出狀態。
纜線留置部3022之留置部底壁部3022a的上面(插入輔助滑件3026滑動移動的面),位於比連結基體部3023c之上面3023a為下方。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係構成為:當已載置於插入輔助滑件3026之固定構件載置部3026c上時,從光纖纜線1終端突出的光纖2係配置於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部的延長上。藉此,藉由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可圓滑地將光纖2插入纖維引導溝3027a。
光纖2藉由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可前進於纖維引導溝3027a之溝底、第1纖維插通部3025a之底部。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可一面按壓插入輔助滑件3026之按壓力支承突起3026b、一面前進。因此,隨著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的前進,插入輔助滑件3026也一體地前進。使用已述之外被把持構件120而組合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藉由外被把持構件120之前側突壁部127前端,一面按壓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一面前進。
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將已到達前進界限位置的插入輔助滑件3026,夾入留置用固定構件120與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之間時的位置,係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界限位置。
使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前進至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界限位置。藉由使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前進至前述前進界限位置,纜線留置部3022之彈性卡止片3022d可卡合而保持於前進界限位置。
在插入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光纖纜線之光纖2前端,事先使裸光纖2a為引出線。
又,彼此連接的光纖纜線11、12之光纖2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突出長度,當光纖2間在接合頭30之調心溝31b長方向中央部接抵,且各光纖纜線11、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已到達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界限位置時,前述突出長度為可在光纖2形成稍微撓曲部(圖62之撓曲部5)的長度。
附工具之接合頭30A中之基體構件31與各蓋構件321、322、323之間的開放量,可依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之板狀前端介插部3041a的厚度尺寸來設定。
例如,如圖17所示,基體構件31與側蓋(圖示例中為第2側蓋323)之間因介插片3041(41)之介插而開放的開放量為如下範圍:光纖2不會從被覆部插入溝31d與側蓋323之對向面323a間的區域(纖維收納區域。參照圖16的符號FS)脫落,可保持插通於纖維收納區域內之狀態的範圍。
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係如下之區域:被覆部插入溝,以及在與形成有該被覆部插入溝的元件(圖示例中為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垂直的方向上、與前述被覆部插入溝相對面之元件中與前述被覆部插入溝相對面的部分之間的區域。
另外,在圖16中,省略了被確保於已將光纖2之被覆部插入的被覆部插入溝之溝底附近的空隙(參照圖17)的圖示。
中央蓋322與基體構件31之間因介插片3041之介插而開放的開放量為如下範圍:光纖2前端呈引出線之裸光纖2a,不會從調心溝31b與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間的區域(裸光纖收納區域FS2)脫落的範圍。
裸光纖收納區域FS2(參照圖16)係如下之區域:調心溝31b,以及在與形成有該調心溝31b的元件(圖示例中為基體構件31)之對向面31a垂直的方向上、中央蓋322之對向面322a與前述調心溝31b相對面的部分之間的區域。
在光纖2前端成為引出線之裸光纖2a,藉由對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可從纖維引導溝3027a,透過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參照圖16)往裸光纖收納區域插入。
在接合頭30之對切把持構件34,開口有一錐狀凹處34a,凹陷成從其長方向兩端面朝前端變細之錐形狀。如圖16所示,錐狀凹處34a之內側端與前述纖維收納區域FS連通。
又,如圖49~圖51所示,如以上已述,已定位而收納於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接合頭30中,對切把持構件34之長方向兩端面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制動壁部251、252接抵。又,前述接合頭30在對切把持構件34之端面中的前述錐狀凹處34a之開口部的中央部,係與纖維引導溝3027a的底部及第1纖維插通部3025a的底部對位。因此,可圓滑地進行光纖2從纖維引導溝3027a往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的插入。
又,如圖62所示,在前述光連接用單元3010之纖維導引壁3027,形成有缺口部3027b。
如圖52、圖53、圖62所示,前述纖維導引壁3027具有:撓曲支持壁部3027c,係形成為從接合頭固持部3021越往纜線留置部3022側去,越減少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突出之尺寸的錐形狀者;以及下部延在壁部3027d,係從該撓曲支持壁部3027c之纜線留置部3022側的端部至纜線留置部3022,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的突出尺寸為一定,且延伸於單元本體10C長方向者。該纖維導引壁3027成為纜線留置部3022側從撓曲支持壁部3027c上端部往下方凹陷的缺口部3027b。
在使用前述光連接用單元10來連接光纖纜線11、12間的作業中,將從光纖纜線11、12終端呈突出狀態地露出的光纖2,分別從單元本體10C長方向兩側的纜線留置部3022,透過纖維引導溝3027a而插入接合頭30之纖維收納區域FS(圖16),並將光纖2前端的裸光纖2a,在沿著調心溝31b之裸光纖收納區域FS2的延伸方向(長方向)中央部進行對接。
前述光連接用單元3010在使互相連接之光纖纜線11、1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到達對纜線留置部3022的前進界限位置時,形成為:在接合頭30之元件間,光纖2間成為對接連接狀態,且如圖62所示,光纖2之撓曲部5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浮起。由於光連接用單元3010在纖維導引壁3027形成有缺口部3027,故可藉由目視等來輕易地確認光纖2的撓曲部5。
光纖2位於纖維引導溝3027a內的部分,在撓曲部5形成前,係配置於纖維引導溝3027a的溝底。位於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的光纖2由於係藉由連結基體部3023c與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從三方包圍,故形成於光纖2的撓曲部5,僅形成於從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浮起之方向。
從互相連接之光纖纜線11、12終端突出的光纖11a、12a從光纖纜線終端的突出長度(或者從留置用固定構件120的突出長度),例如,當在接合頭30之裸光纖收納區域FS2將光纖2之前端間(具體而言為裸光纖2a之前端間)對接時,前述長度為可在光纖11a、12a中之一方或兩方,形成從下部延在壁部3027d朝上方(缺口部27b)突出的撓曲部5的長度。此時,可藉由目視等來簡單地確認形成於光纖2的撓曲部5有從下部延在壁部3027d朝上方(缺口部27b)突出。因此,可簡單地確認在接合頭30內達成光纖2間(具體而言為裸光纖間)的對接。
又,光連接用單元3010中,例如作業者以手指等,將形成為較接合頭固持部3021兩側之纖維引導台部3023中一方之下部延在壁部3027d位於上方的撓曲部5,向著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進行按壓,藉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光纖2間的對接確認。亦即,當例如作業者以手指等,將形成為較接合頭固持部3021兩側之纖維引導台部3023中一方之下部延在壁部3027d位於上方的撓曲部5,向著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按壓時,另一方之纖維引導台部3023之連結基體部3023c上的光纖2撓曲部5尺寸會變大,或者另一方之纖維引導台部3023之連結基體部3023c上未形成撓曲部5的光纖2會形成撓曲部5,藉此,可更確實地進行光纖2間的對接確認。
另外,如圖62所示,在纖維導引壁3027之撓曲支持壁部3027c、以及隔著缺口部3027b與該撓曲支持壁部3027c相對面的纜線留置部3022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之間,確保有作業者可插入手指的隔離距離。
因此,作業者可以手指容易地將形成為朝下部延在壁部3027d上方浮起的光纖2之撓曲部5往下方按壓。
又,纖維引導台部3023之連結基體部3023c上的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在下部延在壁部3027d的延伸方向中央部係形成為位於:已插入固定於纜線留置部302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光纖纜線終端、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內之接合頭30長方向之端部間的隔離方向中央部。光纖2之撓曲部5係形成為彎曲成:在已插入固定於纜線留置部3022的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1a之光纖纜線終端、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內之接合頭30長方向之端部間,成為朝上凸的拱門狀。
形成為從纖維引導溝3027a溝底朝該纖維引導溝3027a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之下部延在壁部3027d上方浮起的光纖2之撓曲部5頂部,位於下部延在壁部3027d延伸方向中央部的上方。因此,作業者可容易地以手指將形成為朝下部延在壁部3027d上方浮起的光纖2之撓曲部5頂部朝下方按壓。
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之撓曲支持壁部3027c可有效地支持撓曲部5之接合頭30側的端部,而使撓曲部5確保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浮起的形狀。前述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即使在光纖2之撓曲部5尺寸比較之下為較大尺寸時,亦可藉由前述撓曲支持壁部3027c來將撓曲部5支持成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浮起的狀態,而可防止撓曲部5的倒下。
另外,撓曲支持壁部3027c並不限定於如下形狀:從接合頭固持部3021越往纜線留置部3022側去,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的突出尺寸越減少的錐形狀;亦可為例如:涵跨單元本體10C長方向中之延伸方向全體,從連結基體部3023c朝上方的突出尺寸皆相同的形狀。
又,纖維引導台部3023的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不限定於如下構成:具有從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制動壁部朝纜線留置部3022側伸出的撓曲支持壁部3027c的構成。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亦可為具有如下各部之構成:從纜線留置部3022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朝接合頭固持部3021側伸出的撓曲支持壁部、以及從該撓曲支持壁部延伸至接合頭固持部3021的下部延在壁部。
又,纖維引導台部3023的一對纖維導引壁3027亦可採用如下的構成:在從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制動壁部朝纜線留置部3022側伸出的撓曲支持壁部、以及從纜線留置部3022之固定構件制動壁部3022c朝接合頭固持部3021側伸出的撓曲支持壁部之間,具有下部延在壁部。
若可確認光纖2間的接抵,接著,從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拔去接合頭用工具3040之介插片3041。
藉此,光纖11a、12a間維持對接連接狀態而把持固定於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結束光纖纜線11、12間的連接。
接合頭用工具3040僅藉由以單手的手指握住等,來使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接近,即可簡單地從接合頭30拔去介插於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的介插片41。
前述接合頭用工具3040使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彈性變形成彼此之隔離距離縮短(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接近),藉此,可使形成於各彈性操作片3044的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滑動於形成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寬度方向兩側的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
使接合頭用工具3040的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彈性變形成彼此之隔離距離縮短的操作,可例如圖62所示,藉由從操作部寬度方向兩側使縮短彼此隔離距離之方向的按壓力P作用於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來實現。
另外,操作部寬度方向指的是圖57、圖58、圖62中之上下方向、圖59A、B中的左右方向。
前述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面臨彈性操作片3044之寬度方向的端部,隨著從其介插片突出側朝與該介插片突出側為相反的背面側去,在操作部寬度方向上,越接近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隔離的前述彈性操作片3044。該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係形成為:對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設面3043a,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假想抵接面3042c傾斜。
如圖59A、B所示,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在彈性操作片3044面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側,係形成於與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對應的位置。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隨著從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介插片突出側朝背面側去,在操作部寬度方向上越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隔離。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係形成為:對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介插片突設面3043a、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假想抵接面3042c傾斜。
如圖56~圖58所示,在圖示例之接合頭用工具3040中,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係於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寬度方向兩側,依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長方向大致均等地各形成3處,合計形成6處。更具體而言,前述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長方向中央部及長方向兩端部中,係分別形成於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的寬度方向兩側。
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中央部的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圖中附記為符號3045a。以下,亦稱為支持板中央傾斜面),係形成於突設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寬度方向兩側的突部3043b。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具有細長板狀的支持板部本體3043d。前述突部3043b係突設於支持板部本體3043d長方向中央部的寬度方向兩側。
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兩端部的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圖中附記為符號3046b。以下,亦稱為支持板端部傾斜面),構成了在支持板部本體3043d之寬度方向兩側形成為缺口狀的溝狀凹處3043c之溝底面。
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兩端部的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係使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在長方向上的形成位置,與介插於接合頭30之基體構件31與第1側蓋321之間的介插片3041(圖56~圖58中,附記為符號411)、介插於基體構件31與第3側蓋323之間的介插片30(圖56~圖58中,附記為符號413)對應。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係形成於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在長方向上突設有介插片411、413的部位之寬度方向兩側。
另一方面,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係形成於:在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上,位在介插於接合頭30之基體構件31與中央蓋322之間的2個介插片3041(圖56~圖58中,附記為符號412)間的部位之寬度方向。
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係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之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及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長方向兩端部之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3045b對應,且分別形成於彈性操作片3044之長方向中央部與兩端部。
彈性操作片3044長方向中央部之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圖中附記為符號3046a。以下,亦稱為操作片中央傾斜面),係形成為在操作部寬度方向上與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相對面。又,操作片中央傾斜面3046a係形成於從彈性操作片3044之長方向中央部朝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側突出的突部3044a(中央突部)。
彈性操作片3044長方向兩端部的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圖中附記為符號3046b。以下,亦稱為操作片端部傾斜面),係形成為在操作部寬度方向上與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相對面。又,操作片端部傾斜面3046b係形成於從彈性操作片3044之長方向兩端部朝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側突出的突部3044b。
如圖59A所示,操作片中央傾斜面3046a對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假想抵接面3042c的傾斜角度θ 3046a,較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對前述假想抵接面3042c的傾斜角度θ 3045a稍小。
又,如圖59B所示,操作片端部傾斜面3046b對拔去用操作部3042之假想抵接面3042c的傾斜角度θ 3046b,較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對前述假想抵接面3042c的傾斜角度θ 3045b稍小。又,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之前述傾斜角度θ 3045a,比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之前述傾斜角度θ 3045b大,而操作片中央傾斜面3046a之前述傾斜角度θ 3046a,則比操作片端部傾斜面3046b之前述傾斜角度θ 3046b小。
操作片中央傾斜面3046a與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之間的操作部寬度方向之最小隔離距離t1,小於操作片端部傾斜面3046b與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之間的操作部寬度方向之最小隔離距離t2。
前述接合頭用工具3040當使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彈性變形成縮短彼此之隔離距離(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接近)時,藉由操作單側傾斜面3046對支持板側傾斜面3045的滑動,可使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彈性變形,以使位於其長方向兩端之間的部分對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往拔去用操作部3042背面側相對地變位。並且,接合頭用工具3040中,使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位於長方向兩端之間的部分對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往拔去用操作部3042背面側相對地變位的結果,可實現介插於接合頭30之元件間的介插片3041從接合頭30的拔去。
在接合頭30之元件間呈介插狀態的介插片3041從元件間的拔去,係在使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位於假想抵接面3042c的部分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抵接的狀態下,使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位於長方向兩端之間的部分對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朝拔去用操作部3042背面側變位而實現。
又,前述接合頭用工具3040當使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彈性變形成縮短彼此之隔離距離(與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接近)時,在操作片中央傾斜面3046a對支持板中央傾斜面3045a的滑動開始之後,開始操作片端部傾斜面3046b對支持板端部傾斜面3045b的抵接、滑動。
結果,接合頭用工具3040在從接合頭30之第2夾具部對介插片412的拔去結束後,可結束從第1、第3夾具部對介插片411、413的拔去,而來實現如上之時差拔去。
接合頭30藉由將已介入元件間之介插片411、412、413進行時差拔去,首先,在第2夾具部的對切之元件(基體構件31與中央蓋322)間,將光纖11a、12a彼此對接好的裸光纖2a、2a把持固定。然後,接合頭30在結束第2夾具部中彼此對接之狀態的裸光纖2a、2a之把持固定後,結束在第1、第3夾具部的對切之元件間的光纖11a、12a之被覆部的把持固定。另外,第1夾具部的對切之元件係基體構件31及第1側蓋311,而第3夾具部的對切之元件係基體構件31及第2側蓋313。
另外,已結束從接合頭30之元件31、32間拔去介插片3041的接合頭用工具3040,可簡單地從單元本體10C脫離。
前述接合頭用工具3040僅使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彈性變形成縮短彼此的隔離距離,即可簡單地從接合頭30拔去呈已介入接合頭30對切之元件間狀態的介插片3041。
又,接合頭用工具3040中,用以將已介入接合頭30之元件間的(已介插)狀態的介插片3041從元件間拔去的拔去機構、即拔去用操作部3042係為扁平的形狀。接合頭用工具3040比起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光纖連接用工具,可容易將介入元件間狀態之介插片從元件間拔去的方向上從接合頭30的突出尺寸縮小。因此,接合頭用工具、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易於小型化。
接合頭用工具、附工具之機械接合頭的小型化,有利於在狹隘的作業空間使用接合頭進行光纖2間的連接作業。
以上,已根據最佳形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最佳形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改變。
例如,在光連接用單元10中,接合頭用工具3040亦可以其拔去用操作部3042在與單元本體10C之接合頭固持部21之固持側壁部241之間隔著微小的空隙而沿著固持側壁部241的狀態,設置於單元本體10C。但是,拔去用操作部3042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間的空隙,係可對於與接合頭固持部3021之固持側壁部241抵接的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實現介插片支持板部3043往拔去用操作部3042背面側相對地變位的大小。
接合頭用工具的適用對象,並不限定於光連接用單元10之接合頭固持部內的接合頭。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接合頭用工具可將其介插片廣泛地使用於可介入元件間之構成的接合頭。關於此點,例如,也可採用彈性變形成縮短彼此之隔離距離的一對彈性操作片3044與接合頭直接抵接的構成,來作為將接合頭用工具之其介插片介入接合頭之元件間而設置於接合頭的附工具之接合頭。
1‧‧‧光纖纜線
1a‧‧‧附固定構件之纜線終端
2、11a、12a‧‧‧光纖
2a‧‧‧裸光纖
2b‧‧‧被覆層
2c‧‧‧撓曲
3‧‧‧抗張力體
4‧‧‧外被
5L‧‧‧撓曲部
5S1‧‧‧撓曲部
5S2‧‧‧撓曲部
10‧‧‧光纖連接用單元
10A‧‧‧單元本體
10B‧‧‧單元本體
10C‧‧‧單元本體
11‧‧‧第1光纖纜線
11a‧‧‧第1光纖
12‧‧‧第2光纖纜線
12a‧‧‧第2光纖
20‧‧‧單元基體
21‧‧‧接合頭固持部
21a‧‧‧固持下板部
21b‧‧‧固持端板部
21c‧‧‧固持上板部
21d‧‧‧固持側板部
21e‧‧‧窗孔
21f‧‧‧突部
21g‧‧‧介插片插通孔
21h‧‧‧纖維導入孔
21i‧‧‧凹部
21j‧‧‧面(固定構件抵接面)
21k‧‧‧溝底面
22‧‧‧基體板部
22a‧‧‧上面
22b‧‧‧窗孔(間隔件用窗孔)
22c‧‧‧間隔件插入區域
22d‧‧‧彈性按壓片
22e‧‧‧突起支承部
23‧‧‧纜線留置部
23A‧‧‧第1纜線留置部
23B‧‧‧第2纜線留置部
24‧‧‧固定構件引導部
24a‧‧‧底板部
24b‧‧‧引導側板部
25‧‧‧桿構件
25a‧‧‧頂板部
25b‧‧‧桿側板部
25c‧‧‧卡合片部
25d‧‧‧傾斜面
25e‧‧‧旋動限制用抵接部(旋動限制用抵接突部)
25f‧‧‧卡止用窗孔
25g‧‧‧突起(前進限制用突部)
26‧‧‧旋轉軸
30‧‧‧機械接合頭(接合頭)
30A‧‧‧附介插片之接合頭
31‧‧‧基體構件
31a‧‧‧對向面
31b‧‧‧調心溝
31c、31d‧‧‧被覆部插入溝
31e、31f‧‧‧錐形溝
31g‧‧‧介插片插入溝
32‧‧‧壓蓋
33‧‧‧夾具彈簧
33a‧‧‧背板部
33b‧‧‧側板部
33d‧‧‧切口部
34‧‧‧對切把持構件
34a‧‧‧錐狀凹處
35‧‧‧介插構件插入穴
40‧‧‧接合頭用工具
40A‧‧‧第1接合頭用工具
40B‧‧‧第2接合頭用工具
41‧‧‧介插片
41a‧‧‧前端部(前端介插部)
42‧‧‧拔去操作‧驅動部
42a‧‧‧防止位置偏移突起
43‧‧‧介插片支持板部
43a‧‧‧介插片突設面
43b‧‧‧伸出部
43c‧‧‧薄肉部
43d‧‧‧押壓用突起
44‧‧‧彈性操作片
44a、44b‧‧‧突部
45‧‧‧傾斜面
45a‧‧‧支持板側第1傾斜面
45b‧‧‧支持板側第2傾斜面
46‧‧‧操作單側傾斜面
46a‧‧‧操作單側第1傾斜面
46b‧‧‧操作單側第2傾斜面
47‧‧‧工具基部
48‧‧‧間隔件(間隔件用突起)
48a‧‧‧第1間隔件(間隔件用突起
48b‧‧‧第2間隔件(間隔件用突起)
50‧‧‧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
51‧‧‧單元保持部
52‧‧‧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
53‧‧‧底板部
53a‧‧‧兩側邊緣部
53b‧‧‧凹狀部
53c‧‧‧端部
53d‧‧‧抵接凸部
54‧‧‧側板部
54a‧‧‧端部
55‧‧‧寬度較窄部
56‧‧‧寬度較寬部
57‧‧‧內側膨出部
57a‧‧‧膨出本部
57b‧‧‧膨出傾斜部
58‧‧‧限制凸部
58a‧‧‧凸部本部
58b‧‧‧凸部傾斜部
62‧‧‧底板部
62a‧‧‧兩側邊緣部
63‧‧‧側板部
64‧‧‧內板部
64a‧‧‧邊緣部
64b‧‧‧內側面
65‧‧‧側端板部(制動壁部)
66‧‧‧底端板部(制動壁部)
71‧‧‧嵌入纜線嵌合溝
72‧‧‧把持用突起
120‧‧‧留置用固定構件(外被把持構件)
120a‧‧‧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
120b‧‧‧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
121‧‧‧把持基體
122‧‧‧纜線嵌合溝
123‧‧‧壓蓋
123a‧‧‧頂板部
123b‧‧‧卡止板部
123c‧‧‧卡止用窗孔
124‧‧‧底壁部
125‧‧‧側壁部
125a‧‧‧第1側壁部
125b‧‧‧第2側壁部
125c‧‧‧把持用突起
126‧‧‧薄肉部
127‧‧‧前側突壁部
128‧‧‧前板部
128a‧‧‧上面
128b‧‧‧纖維溝
129‧‧‧纜線固定部
241、242‧‧‧固持側壁部
251、252‧‧‧制動壁部
321、322、323‧‧‧蓋構件
321a、322a、323a‧‧‧對向面
321b、323b‧‧‧被覆部插入溝
321c、322c、323c‧‧‧介插片插入溝
321c、322c、323c‧‧‧介插構件插入溝
331~333‧‧‧第1~第3夾具彈簧部
331b~333b‧‧‧第1~第3夾具彈簧部之一對側板部
332s‧‧‧第2夾具彈簧部332之下部側板部
411‧‧‧第1介插片
412‧‧‧第2介插片
1010‧‧‧光纖連接用單元(光連接用單元)
1021‧‧‧接合頭固持部
1022‧‧‧纜線留置部
1022a‧‧‧留置部底壁部
1022b‧‧‧留置部側壁部
1022c‧‧‧卡止突起
1023‧‧‧底壁部
1023a‧‧‧上面
1023b‧‧‧嵌合溝部
1024‧‧‧固持側壁部
1025a‧‧‧第1纖維插通部
1026‧‧‧插入輔助滑件
1026a‧‧‧滑件本體
1026b‧‧‧按壓力支承突起
1026c‧‧‧固定構件載置部
1026d‧‧‧抵接突起
1026e‧‧‧後端
1027‧‧‧本體部
1027a‧‧‧抵接凹部
1027b‧‧‧後緣
1028‧‧‧留置蓋
1028a‧‧‧頂板
1028b‧‧‧側板
1028c‧‧‧端板
1028d‧‧‧軸部
1028f‧‧‧纜線插通部
1028e‧‧‧卡止口部
1029‧‧‧位置確認機構
1041‧‧‧第3接合頭用工具
1042‧‧‧第4接合頭用工具
1043‧‧‧基板部
1043a‧‧‧面
1044‧‧‧突出板部
1045、1048‧‧‧介插片
1045a、1048a‧‧‧前端部
1046‧‧‧基板部
1046a‧‧‧基體部
1046b‧‧‧台部
1046d‧‧‧面
1046e‧‧‧面
1047‧‧‧突出板部
1049‧‧‧定位用突出片
1050‧‧‧保護罩
1051‧‧‧頂板
1052‧‧‧側板
1053‧‧‧插入口部
2010‧‧‧光纖連接單元
3010‧‧‧光連接單元
3020‧‧‧單元本體
3020a‧‧‧下面
3021‧‧‧接合頭固持部
3021a‧‧‧固持底壁部
3021b‧‧‧窗孔
3021c‧‧‧接合頭收納空間
3021d‧‧‧抵接突起
3021e‧‧‧抵接突起
3022‧‧‧纜線留置部
3022a‧‧‧留置部底壁部
3022b‧‧‧留置部側壁部
3022c‧‧‧固定構件制動壁部
3022d‧‧‧彈性卡止片
3022e‧‧‧彈性片
3022f‧‧‧卡合爪
3022g‧‧‧第2纖維插通部
3022h‧‧‧固定構件收納空間
3022i‧‧‧錐狀凹處
3022j‧‧‧隙縫
3022k‧‧‧支承突起抵接部
3023‧‧‧纖維引導台部
3023a‧‧‧上面
3023b‧‧‧下面
3023c‧‧‧連結基體部
3024a‧‧‧介插片插通孔
3025a‧‧‧第1纖維插通部
3026‧‧‧插入輔助滑件
3026a‧‧‧滑件本體
3026b‧‧‧按壓力支承突起
3026c‧‧‧固定構件載置部
3027‧‧‧纖維導引壁
3027a‧‧‧纖維引導溝
3027b‧‧‧缺口部
3027c‧‧‧撓曲支持壁部
3027d‧‧‧下部延在壁部
3028‧‧‧滑件插入孔
3040‧‧‧機械接合頭用工具
3041‧‧‧介插片(介插構件)
3041a‧‧‧前端部(前端介插部)
3042‧‧‧拔去用操作部
3042a‧‧‧上面抵接突部
3042b‧‧‧下面抵接突部
3042c‧‧‧假想抵接面
3043‧‧‧介插片支持板部
3043a‧‧‧介插片突設面
3043b‧‧‧突部
3043c‧‧‧溝狀凹處
3043d‧‧‧支持板部本體
3044‧‧‧彈性操作片
3045‧‧‧支持板側傾斜面
3045a‧‧‧支持板中央傾斜面
3046‧‧‧操作單側傾斜面
3046a‧‧‧操作片中央傾斜面
3046b‧‧‧支持板端部傾斜面
FS‧‧‧纖維收納區域
FS2‧‧‧裸光纖收納區域
P‧‧‧光纖11a、12a的連接點
θ45a、θ45b‧‧‧傾斜角度
圖1係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全體正面圖。
圖2係顯示將光纖纜線留置於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兩側之纜線留置部的單側的作業完了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係顯示從其下面側看圖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立體圖。
圖5係說明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構造、及其接合頭固持部中之機械接合頭的收納狀態的正面圖。
圖6A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背面圖。
圖6B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平面圖。
圖6C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正面圖。
圖7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基體的下面圖。
圖8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的圖,且係顯示從扁平構造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之介插片突出側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9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的圖,且係顯示從扁平構造之拔去用操作‧驅動部之背面側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0係說明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用工具之構造的截面圖。
圖11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的立體圖。
圖12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之從與圖11不同的方向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13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桿構件之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固定構件抵接面)、與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間的關係的模型圖。
圖14係顯示使用於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機械接合頭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5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16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構造的截面圖。
圖17係說明圖14之機械接合頭之對切之元件、與介插片(圖示例中為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片)間的關係的截面圖。
圖18係顯示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9係顯示圖18之留置用固定構件之從與圖18不同的方向看來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0係顯示本發明之光纖連接方法所使用的光纖纜線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1係說明桿構件之其他態樣的模型圖。
圖22係顯示可適用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的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23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4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25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第1及第2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6係顯示圖25之第1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7係顯示圖26之第2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28係說明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之關係的圖。
圖29係說明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方法的工程圖,且係顯示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0係說明接續圖29所示之工程的工程的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1係顯示圖29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2係說明接續圖29所示之工程的工程的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3係顯示圖32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4係說明圖32所示之工程中之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間之關係的圖。
圖35係說明接續圖32所示之工程的工程圖,且係顯示圖1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6係顯示圖35所示之工程中之光纖連接用單元的正面圖。
圖37係顯示關閉留置蓋之狀態的光纖連接用單元的立體圖。
圖38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22之光纖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39A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B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C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D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E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39F係說明本發明之光纖之連接方法概要的圖。
圖40係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及收納於此之光纖連接單元的立體圖。
圖41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立體圖。
圖42係將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放大的立體圖。
圖43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平面圖。
圖44係將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放大的平面圖。
圖45係從背面側看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立體圖。
圖46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側面圖。
圖47係圖40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的前面圖。
圖48係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之使用例的立體圖。
圖49係顯示使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來組合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全體立體圖。
圖50係顯示從與圖1不同的方向看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1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構造的平面圖。
圖52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3係顯示從與圖4不同的方向看圖52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4係顯示從下面側看圖52之單元本體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5係說明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56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的立體圖。
圖57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從介插構件突出的介插片突出側看來之構造的圖。
圖58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從與介插構件突設的介插片突出側為相反之背面側看來之構造的圖。
圖59A係顯示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支持板中央傾斜面、與操作片中央傾斜面間之關係的截面圖。
圖59B係顯示支持板端部傾斜面與操作片端部傾斜面之關係的截面圖。
圖60係說明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與單元本體之纖維引導台部間之關係的放大圖。
圖61係說明圖56之機械接合頭用工具之介插構件(介插片)、與機械接合頭之3個蓋構件間之關係的圖。
圖62係說明光纖之撓曲部從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纖維導引壁朝上方突出之狀態的圖。
圖63係顯示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接合頭固持部之固持底壁部的窗孔、與機械接合頭之第2夾具部間之關係的下面圖。
圖64係說明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之構造的截面圖(模型圖)。
圖65A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5B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5C係說明在固定於光纖纜線終端之狀態下,插入圖49之光連接用單元之纜線留置部的留置用固定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1‧‧‧光纖纜線
2‧‧‧光纖
2c‧‧‧撓曲
10‧‧‧光纖連接用單元
20‧‧‧單元基體
21‧‧‧接合頭固持部
21b‧‧‧固持端板部
21i‧‧‧凹部
21j‧‧‧面(固定構件抵接面)
21k‧‧‧溝底面
24‧‧‧固定構件引導部
24a‧‧‧底板部
25‧‧‧桿構件
25a‧‧‧頂板部
25b‧‧‧桿側板部
25c‧‧‧卡合片部
25d‧‧‧傾斜面
30‧‧‧機械接合頭(接合頭)
48‧‧‧間隔件(間隔件用突起)
120‧‧‧留置用固定構件(外被把持構件)
128‧‧‧前板部
129‧‧‧纜線固定部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光纖連接用單元,包含有:機械接合頭,係將光纖調心並夾入對切之元件間而連接者;接合頭固持部,係保持前述機械接合頭者,固定構件引導部,係分別在經保持之前述機械接合頭兩側分別引導已固定於前述光纖之留置用固定構件者;留置部,係將分別被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分別留置者;及第1間隔件,係與被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其中一方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並配置成可退避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更包含有:第1接合頭用工具,係具有在夾入前述光纖中之一之側介插於前述對切之元件間的介插片者;及第2接合頭用工具,係具有在夾入前述光纖中之另一方之側介插於前述對切之元件間的介插片者,且其中前述第1接合頭工具更包含有前述第1間隔件作為突出設置於其之突起。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其中前述第1間隔件可插入於壁部開口之窗孔;且從前述窗孔插入而突出於前述壁部內側的前述第1間隔件,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又,前述壁部係構成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且收納而引導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其中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具有按壓部,該按壓部係將插入於前述窗孔之前述間隔件向前述窗孔之前述機械接合頭側之內壁按壓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其中更包含有第2間隔件,該第2間隔件係與被另一方之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引導而前進的另一方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而限制其前進,並配置成可退避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其中前述留置部係如下之桿構件:設置成可依沿著前述單元基體之寬度方向的軸線旋動,藉由旋動,可切換與設置於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從其後側卡合而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退的後退限制位置、以及避免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接觸的待機位置;並且,該桿構件具有固定構件按壓前進部,當從前述待機位置旋動而為前述後退限制位置之時,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端抵接而隨著旋動使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向著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用單元,其中前述留置部係如下之桿構件:設置成可依沿著前述單元基體之寬度方向的軸線旋動,藉由旋動,可切換與設置於前述固定構件引導部之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從其後側卡合而限制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後退的後退限制位置、以及避免與前述留置用固定構件接觸的待機位置;並且,在前述單元基體長方向一端部之前述桿構件上,設有與前述第1接合頭用工具抵接而將該桿構件保持在前述待機位置的旋動限制用抵接部。
[8] 一種光纖連接方法,使將光纖調心並夾入對切之元件間而連接的機械接合頭之前述元件間,因介插片的介入而呈開放,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一端側將第1光纖插入前述元件間,在將已固定於該第1光纖之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與限制其前進之第1間隔件抵接的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一端部之前述元件間拔去介插片,將前述第1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與前述第1光纖之把持固定同時、或其以後,使前述第1間隔件從可與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然後,使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向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在前述機械接合頭與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之間於前述第1光纖形成撓曲,在如上述之狀態下,使用留置部來限制前述第1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後退,接著,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側將第2光纖插入前述元件間,使其前端與前述第1光纖前端對接,並在維持此對接之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部之元件間拔去前述介插片,將前述第2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纖連接方法,其中在將前述第2光纖插入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元件間而與前述第1光纖前端對接的工程中,將已固定於前述第2光纖的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與限制其前進的第2間隔件抵接,使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前進,在實現前述第2光纖對前述第1光纖前端之對接的位置停止,接著,在維持第1、第2光纖之對接狀態下,從前述機械接合頭之另一端部之元件間拔去前述介插片,將前述第2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與前述第2光纖之把持固定同時、或其以後,使前述第2間隔件從可與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抵接的位置退避,然後,使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向著前述機械接合頭前進,在前述機械接合頭與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之間於前述第2光纖形成撓曲,在如上述之狀態下,使用留置部來限制前述第2留置用固定構件對前述機械接合頭的後退。
[10] 一種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包含有:單元保持部,係保持如下之光纖連接單元者,該光纖連接單元係把從一對光纖纜線之終端拉出之光纖進行對接連接的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單元;及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係於前述單元保持部之長方向兩端側,分別與前述單元保持部一體地形成者,並且,前述光纖連接單元具有:接合頭固持部,係將在前述光纖已對接連接的狀態下夾入前述光纖的機械接合頭保持者;及單元側纜線固定部,係分別固定於前述一對光纖纜線之終端者,又,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具有把從前述光纖連接單元延伸出之前述光纖纜線嵌入的纜線嵌合溝,可將前述光纖纜線把持而固定在前述纜線嵌合溝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在前述纜線嵌合溝彼此相對向的內側面,分別形成有1個或複數個壓住前述光纖纜線而把持固定前述光纖纜線的把持用突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其中前述複數之把持用突起係於前述光纖纜線插通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12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其中前述單元保持部具有細長板狀的底板部、及分別直立設置於前述底板部之兩側邊緣部的側板部,且於前述側板部間形成有用以收納前述光纖連接單元的單元收納空間,在前述側板部之至少一者,形成有用以限制前述光纖連接單元之寬度方向移動的限制凸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13項中任一項之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側纜線固定部具有制動壁部,該制動壁部係限制保持於前述單元保持部之前述光纖連接單元的長方向移動者。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90578B|2015-07-01|光纖連接用單元、光纖連接方法及光纖連接單元用保持構件
US10025037B2|2018-07-17|Method of splicing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device
US8297850B2|2012-10-30|Opt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optical connector
JP4416591B2|2010-02-17|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システム
JP4544928B2|2010-09-15|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システム
JP5438754B2|2014-03-12|スプライス要素を有する、現場終端処理可能lc形光コネクタ
US10139568B2|2018-11-27|Optical fiber splicing tool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EP2299305A1|2011-03-23|Connection method, connection tool, and connection jig for optical fiber
US20100220960A1|2010-09-02|Optical connector, method of attaching the optical connector to coated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 connection member
WO2003067295A1|2003-08-14|Outil et procede de connexion de fibres optiques
JP4208256B1|2009-01-14|フローティング方式の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
JP2005107309A|2005-04-21|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05128139A|2005-05-19|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2013105048A|2013-05-30|光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光接続用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アウトレット
JP5596634B2|2014-09-24|光コネクタ
JP2013047742A|2013-03-07|光ファイバ接続用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3015793A|2013-01-24|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4308188B2|2009-08-05|光コネクタ用工具、工具付き光コネクタ
JP5358632B2|2013-12-04|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5596635B2|2014-09-24|光コネクタ
JP4270521B1|2009-06-03|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用補助工具
JP2013015786A|2013-01-24|光コネクタ
JP5871839B2|2016-03-01|光ファイバ接続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2013015783A|2013-01-24|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H11326702A|1999-11-26|光コネクタ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JP5820482B2|2015-11-24|
US20160139341A1|2016-05-19|
JPWO2013035872A1|2015-03-23|
EP2755067B1|2019-08-14|
CN103858036B|2017-01-11|
US9494743B2|2016-11-15|
EP2755067A4|2015-06-03|
CN103858036A|2014-06-11|
TWI490578B|2015-07-01|
WO2013035872A1|2013-03-14|
EP2755067A1|2014-07-1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482133B|2013-08-09|2015-04-21|||JP4409364B2|2003-06-03|2010-02-03|株式会社フジクラ|コネクタホルダおよびコネクタホルダ付き光コネクタ|
US7003208B2|2003-06-03|2006-02-21|Fujikura Ltd.|Optical fiber connecting tool, connector holder, connector holder equipped optical connector, and tool equipped optical connector|
JP2006178289A|2004-12-24|2006-07-06|Fujikura Ltd|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加工方法|
JP4942327B2|2005-10-28|2012-05-30|スリーエムイノベイティブプロパティズカンパニー|光コネクタ|
JP4537935B2|2005-10-31|2010-09-08|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光ファイバ接続用治具|
JP4566932B2|2006-03-08|2010-10-20|株式会社フジクラ|光コネクタ|
JP5074806B2|2007-04-03|2012-11-14|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の組立方法|
JP5019610B2|2007-12-11|2012-09-05|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光コネクタ|
JP5071285B2|2008-07-17|2012-11-14|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光ファイバ接続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用治具|
JP4593660B2|2008-08-06|2010-12-08|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光コネクタ組立工具|
JP5401090B2|2008-12-22|2014-01-29|株式会社フジクラ|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2011002646A|2009-06-18|2011-01-06|Nippon Tsushin Denzai Kk|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5250489B2|2009-06-18|2013-07-31|株式会社フジクラ|斜め端面光ファイバ接続工法|
JP4630380B1|2009-09-04|2011-02-09|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光コネクタの補助部品外れ防止構造|JP5927229B2|2014-04-22|2016-06-01|株式会社フジクラ|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US10054741B2|2015-10-14|2018-08-21|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Fiber optic enclosure assembly|
JP6078667B1|2016-02-10|2017-02-08|株式会社フジクラ|光コネクタ製造方法及び工具|
BR102017000982A2|2017-01-17|2018-07-31|Furukawa Industrial S.A. Produtos Elétricos|Conector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e mordente para cabo de fibra óptica única|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96353||2011-09-08||
JP2011227448||2011-10-14||
JP2011227447||2011-10-14||
JP2011251566||2011-11-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