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一種防止跳齒機構(26)係包括以可移動地插入於電動致動器(10)中之第一端塊(14)之塊件(34)。在該端塊(34)之朝向驅動皮帶輪(22)外周表面的一端形成具有朝該塊件(34)的另一端側凹陷之半圓形橫截面之凹穴(70)。此外,該凹穴(70)係設在相對於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正時皮帶(24)的外周表面之一預定距離之處。當該正時皮帶(24)在徑向向外方向上移動以至於與該驅動皮帶輪(22)分離時,正時皮帶(24)的移動即受限制,藉此維持該正時皮帶(24)與該驅動皮帶輪(22)之捲掛狀態。
公开号:TW201323750A
申请号:TW101106667
申请日:2012-03-01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Yoshihiro Fukano;Shoichi Makado;Masaki Imamura
申请人:Smc Kk;
IPC主号:F16H7-00
专利说明:
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tooth skipping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belt),其係使用於驅動裝置中,將驅動元件的旋轉驅動力藉由透過與捲掛於皮帶輪(pulley)的驅動力傳動帶傳輸至可移動構件而將運轉分給可移動構件,而該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可維持驅動力傳動帶與皮帶輪之間的捲掛狀態。
目前已廣泛使用驅動裝置作為用來輸送工作件等裝置之工具,該驅動裝置可藉由將旋轉驅動源(如馬達等)的旋轉驅動力傳輸至捲掛於皮帶輪的驅動力傳動帶而藉由線性移動連接至該傳動帶之可移動構件而運輸上述工作件。
在使用這樣的傳動帶而傳輸驅動力之驅動力傳輸工具中,舉例而言,如第2010-173746號日本公開專利所揭露,其係提供一種配置在鄰近於與該傳動帶捲掛的皮帶輪之防止跳齒機構。例如,起因於來自該旋轉驅動源之突然的負載變化等,而當該傳動帶有朝外周側移動且可能變得與該皮帶輪脫離之趨勢時,藉由該傳動帶抵接於該防止跳齒機構的作用,使防止跳齒機構防止捲掛狀態的脫離。
然而,於上述習知技術中,舉例來說,當該傳動帶的傳動齒及/或該皮帶輪發生磨損等情形時,這些構件之間的嚙合情形改變而變淺,且無法調整該防止跳齒機構與該傳動帶之間分離的間距時,易使該傳動帶與該皮帶輪相互脫離。為了因應這樣的問題,可考慮準備並裝設另一不同直徑的防止跳齒機構以響應在捲掛狀態的改變。然而,在此種情形,交換該防止跳齒機構之操作麻煩且複雜,且必須事先準備好不同的複數個防止跳齒機構。
本發明之一般目的係提供一種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其可穩定維持該驅動力傳動帶相對於皮帶輪之捲掛狀態,甚至可於捲掛狀態改變之情形下易於調整該防止跳齒機構。
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使用於驅動裝置中之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該驅動裝置係裝備有驅動皮帶輪,而驅動裝置之驅動構件的旋轉驅動力係經由該驅動皮帶輪來傳輸,該旋轉驅動力係透過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之驅動力傳動帶傳輸至可移動構件,藉此使該可移動構件移動,其中,該防止跳齒機構包括:配置於該驅動裝置的本體中之可移動本體(displaceable body),該可移動本體係在接近和離開該驅動皮帶輪的方向可移動;配置在該可移動本體上之導引構件(guide member),該導引構件係朝向該驅動力傳動帶之外周表面;調整機構,可調整該可移動本體相對於該驅動皮帶輪之距離;以及定位構件,可定位該可移動本體相對於該驅動力傳動帶之相對位置,其中,將該導引構件安置在相對於該驅動力傳動帶之預定距離之處。
根據本發明,在裝備有驅動皮帶輪之驅動裝置中,該驅動裝置之驅動構件的旋轉驅動力係透過該驅動皮帶輪傳輸,且該旋轉驅動力透過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之驅動力傳動帶而傳輸至可移動構件,藉此使該可移動構件移動,有一個可移動本體配置在該驅動裝置的本體中,該可移動本體在接近和離開該驅動皮帶輪的方向可移動,且在該可移動本體上設置有導引構件,該導引構件係朝向該驅動力傳動帶之外周表面。此外,透過調整機構,該可移動本體可調整該可移動本體相對於該驅動皮帶輪之距離,並且也可透過定位構件將該可移動構件相對於該驅動力傳動帶地定位。
於是,即使為了某些原因,該驅動力傳動帶在離開該驅動皮帶輪的方向移動且可能變成與該驅動皮帶輪脫離時,藉由使該驅動力傳動帶抵接於該可移動本體的導引構件之作用來防止該驅動力傳動帶的進一步動作。
因此,該驅動力傳動帶遠離該驅動皮帶輪的動作便受限制,藉此防止該驅動力傳動帶與該驅動皮帶輪之脫離,並可確實地維持該驅動力傳動帶與該驅動皮帶輪之間的嚙合狀態。
再者,即使在該驅動力傳動帶與該驅動皮帶輪之間的嚙合狀態改變時,例如由於磨損等,可藉由使該可移動本體朝該驅動皮帶輪接近或遠離該驅動皮帶輪,因而調整該導引構件與該驅動力傳動帶之間的距離至一預定分開距離,可確實並穩定地維持該驅動力傳動帶相對於該驅動皮帶輪之間的嚙合狀態,且可無須準備具有不同分離距離的不同塊件(block)而可容易回應這樣的嚙合狀態改變。
參照所附圖式與下列舉例說明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本發明之上述與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將變得更顯而易知。
於第1圖中,元件編號10表示電動致動器,且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將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應用於該電動致動器。
如第1至4B圖所示,電動致動器(驅動裝置)10包含在軸線方向(箭號A和B方向)延伸之延長框架12、連接在框架12的相對兩端之一對第一和第二端塊(first and second end block)14,16、連接第一端塊(本體)14且由電子訊號驅動之驅動構件18、用以傳輸工作件(未圖示)之滑動件(可移動構件)20、用以透過與驅動構件18連接的驅動皮帶輪22將驅動力傳輸至滑動件(slider)20之正時皮帶(驅動力傳動帶(timing belt))24、以及防止正時皮帶24的捲掛狀態脫離之防止跳齒機構26。
形成為中空之框架20的內部具有沿著軸線方向(箭號A和B方向)延伸之內孔28,以及沿著軸線方向開口且形成在框架12的上表面之狹縫(未圖示)。有一密封帶30係附接至該狹縫且透過從上方阻塞該狹縫而執行密封工作。
第一和第二端塊14,16分別配置在框架12的相對端以便密封內孔28的相對開口端。第一和第二端塊14,16透過未圖示之螺栓連接至框架12。
例如,第一端塊14形成有方形的橫截面且連接至框架12的一端。第一端塊14的內部形成有連接至框架12的內孔28之第一皮帶洞32,以及與第一皮帶洞32相通之塊件洞36,其中,可移動地設置有後述之防止跳齒機構的塊件(可移動本體)34。
第一皮帶洞32係裝備有在第一端塊14中以一定的寬度朝框架12的一側(箭號A方向)延伸之線型區域38,以及形成在線型區域38的一端並具有半圓形橫截面之皮帶輪容納區域40。
該皮帶輪容納區域40係形成在第一端塊14的大致中心部分中並與塊件洞36相通,同時其直徑相對於線型區域38朝徑向方向向外擴張,且形成有與塊件洞36的寬度尺寸大致上相同之直徑。
此外,驅動皮帶輪22經由皮帶輪容納區域40中的軸承42a可旋轉地軸向支撐,而正時皮帶24即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
塊件洞36以大致一定的寬度朝向遠離第一皮帶洞32的方向(箭號B方向)延伸,其端部穿透第一端塊14端面的開口。更具體而言,塊件洞36大致上沿著相同於第一皮帶洞32的軸延伸。另外,塊件洞36係被設置於第一端塊14的端面之蓋構件44所封閉及阻塞。藉由移除蓋構件44,即可自塊件洞36拿出或移除塊件34。
再者,有一對螺栓孔48形成在塊件洞36的下表面上,該螺栓孔48沿著塊件洞36的縱向方向(箭號A至B方向)延伸且彼此分開一預定距離。此外,鎖定螺栓46螺旋嚙合(screw-engage)於螺栓孔48,以調整塊件34在軸線方向(箭號A至B方向)上之距離。
第二端塊16係連接至框架12之另一端側(箭號A方向)。橫截面大致上為方形之第二皮帶洞49係沿著第二端塊16內部的軸線方向形成。此外,該正時皮帶24通過第二皮帶動49的內部而插入。再者,被動皮帶輪(driven pulley)50係由一對軸承42b可旋轉地軸向支撐於第二皮帶洞49中而正時皮帶24即捲掛於該被動皮帶輪50。
該驅動構件18包含旋轉驅動源(rotary drive source)52(可由例如步進馬達所構成)及設置於旋轉驅動源52的下部之接頭(joint)54,該接頭54連接驅動皮帶輪22以傳輸驅動力至驅動皮帶輪22。
旋轉驅動源52之驅動軸56係與接頭54之接合構件58連接。接合構件58的一端連接至驅動皮帶輪22。此外,藉由輸入至旋轉驅動源52之電子訊號旋轉驅動軸56,並經由接合構件58把來自旋轉驅動源52的旋轉驅動力傳輸至驅動皮帶輪22,藉此使該驅動皮帶輪22在第一端塊14的內部中旋轉。
該滑動件20包含具設置有工件(未圖示)於其桌面60上之主體62、設置於主體62的相對端部之一對端蓋64a、64b、及連接主體62的下部之軛(yoke)65。此外,該密封帶30係插入主體62與端蓋(end cover)64a、64b之間。
該軛65係設置成沿著框架12之內孔28移動,而正時皮帶24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別連接在該軛65之側面。
該正時皮帶24係由塑膠材料(如橡膠等)所形成,並懸掛於連接至旋轉驅動源52之驅動皮帶輪22與於第二端塊16內部中旋轉支撐之被驅動皮帶輪50之間。再者,該正時皮帶24的內圍表面上形成有分開預定間隔之複數個平行齒(teeth)66。使正時皮帶24藉由其平行齒66分別與驅動皮帶輪22和被驅動皮帶輪50之齒68緊密嚙合(mesh)而環繞驅動皮帶輪22和被驅動皮帶輪50。
該防止跳齒機構26裝備有可移動地插入於第一端塊14中之塊件34。塊件34由與塊件洞36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之塊本體(block body)所構成。於該塊件34的一端中形成有朝向驅動皮帶輪22的外周側之凹穴(導引構件)70,且該凹穴(cavity)70朝端塊34的另一端(箭號B方向)凹陷成半圓形橫截面。
凹穴70的半徑形成為大於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的正時皮帶24的外周直徑,且配置成在朝徑向向外方向距離正時皮帶24一預定距離。更具體而言,該凹穴70係安置成正時皮帶24之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之位置的外周側覆蓋驅動皮帶輪22,更進一步地,安置成相對於正時皮帶24的外周表面具有一預定間隔空隙L之狀態(參見第4A圖)。
更詳細地說,凹穴70與正時皮帶24之間的空隙L係設定為等於或小於下述情形之一移動距離,即:正時皮帶24上的平行齒68之齒尖(tooth tip)騎在皮帶輪22上的齒68之齒尖上,且正時皮帶24沿一方向(箭號C方向)亦即在徑向向外方向移動,與驅動皮帶輪22分開,而使平行齒66和齒68從相互嚙合變成分開的狀態。
更詳而言之,空隙L之設定係基於正時皮帶24在正常情形下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時之外周表面,與正時皮帶24朝遠離皮帶輪22之方向(箭號C方向)移動而使正時皮帶24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狀態解除時的正時皮帶24的外周表面間之距離。
再者,有一個橢圓形孔72垂直穿過在塊件34上沿軸線方向(箭號A至B方向)的縱向尺寸之處,而有一對鎖定螺栓46插入於橢圓形孔72。此外,於插入通過橢圓形孔72之狀態下,鎖定螺栓46的端部與形成在橢圓形孔72下方之第一端塊14的螺栓孔48螺旋嚙合。
因此,在軸線方向移動塊件34及調整以將正時皮帶24與凹穴70之間的上述空隙L設定為一預定距離之後,螺旋旋轉並轉緊該對鎖定螺栓46,藉此,塊件34即被夾住並牢牢固定於第一塊件34與鎖定螺栓46之間的位置。由此完成塊件34的軸線方向(箭號A至B方向)的位移之調整以塊件34的定位。
以上說明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應用有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26之致動器10之基本建構。接著,將描述致動器10和防止跳齒機構26的操作和優點。
首先,從電源(未圖示)輸出電子訊號(如脈衝訊號)至驅動構件18。基於該電子訊號,藉由旋轉驅動源52的旋轉,透過接頭54使驅動皮帶輪22旋轉。
此外,隨著驅動該皮帶輪22,在框架12之另一端側的被動皮帶輪50即經由正時皮帶24連接至驅動皮帶輪22而與驅動皮帶輪22一體地旋轉。因此,連接正時皮帶24之軛65即在框架12中內孔28的內部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且滑動件20亦沿著框架12在軸線方向與軛65一起移動。此時,隨著滑動件20之移動,封住框架12的狹縫之密封帶30即由導引表面的其中一者而打開,該打開的密封帶30再由另一導引表面導引而使其朝向框架12接近,藉此密封該狹縫。
另一方面,藉由反轉來自電源的複數個電子訊號輸入的極性,旋轉驅動源52則朝相反方向旋轉,藉此,透過軛65連接至正時皮帶24之滑動件20即沿著框架12朝相反方向移動。
接著,將描述正時皮帶24脫齒(跳齒)的情形。例如,在第一端塊14中,由於驅動皮帶輪22之突然的負載變化,正常地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之正時皮帶24向與驅動皮帶輪22分開而遠離之方向移動而脫離捲掛的情形。
例如,自驅動構件18加在驅動皮帶輪22上之驅動力的負載突然發生變化,而驅動皮帶輪22的旋轉力突然增加,正時皮帶24變得無法跟隨,如第4B圖所示,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的正時皮帶24發生滑動。正時皮帶24向與驅動皮帶輪22分開的方向(徑向向外方向)移動。
在此情形下,防止跳齒機構26的塊件34的凹穴70係配置於驅動皮帶輪22和正時皮帶24之外周側上,因而如第4B圖所示,藉由正時皮帶24的外周表面與凹穴70的內周表面之抵接,防止正時皮帶24朝徑向向外方向(箭號C方向)過度的移動。此時,因為事先藉由正時皮帶24與凹穴70之間的空隙L,將正時皮帶24的移動量設定成能夠維持正時皮帶24的平行齒66與驅動皮帶輪22的齒68之捲掛狀態之距離,藉由正時皮帶24與凹穴70的抵接,能確實地維持正時皮帶24與驅動皮帶輪22之間的捲掛狀態。
換言之,雖然正時皮帶24向遠離驅動皮帶輪22之方向(箭號C方向)移動,但平行齒66的齒尖和驅動皮帶輪22上之齒68的齒尖在外周方向部分重疊,以至於兩者之間的緊密配合的嚙合並沒有完全解除。因此,能確實地維持平行齒66與齒68的捲掛狀態。
再者,於正時皮帶24與驅動皮帶輪22之間的捲纏變淺之情形,例如捲掛變淺是起因於正時皮帶24的平行齒66或驅動皮帶輪22的齒68之磨耗,因為相較於未發生平行齒66及/或齒68的耗損之情形的齒尖尺寸,本例中平行齒66及/或齒68的齒尖尺寸變得較小,則正時皮帶24至平行齒66與齒68之間的捲掛鬆開(亦即平行齒66與齒68相互脫離)的位置之行動距離S亦變小。
因此,響應上述行動距離S,端塊34朝驅動皮帶輪22的一側(箭號A方向)移動,藉由使塊件34的凹穴70與正時皮帶24之間的空隙L變小,能確實地維持正時皮帶24與驅動皮帶輪22的捲掛狀態。
更具體而言,因為將塊件34配置成可向接近和遠離驅動皮帶輪22與正時皮帶24之方向移動,所以即使驅動皮帶輪22與正時皮帶24之間的捲掛接合情形改變,無須準備不同的塊件,即可移動塊件34及調整空隙L以藉此易於因應捲掛嚙合狀態之變化。
再者,要調整塊件34的位置時,螺旋旋轉並鬆開該對鎖定螺栓46,使塊件34向軸向(箭號A至B方向)移動來設定空隙L之後,將鎖定螺栓46鎖緊即可。因此,可輕易和確實地調整塊件34的位置。換言之,鎖定螺栓46可作為用以設定塊件34相對於驅動皮帶輪22和正時皮帶24之距離之位置構件(positioning member)並能將塊件34定位。
更進一步地,將鎖定螺栓46插入通過鎖塊34,並藉由塊件34沿著在塊件34位移方向(箭號A至B方向)延長之橢圓形孔72之位移,可易於使塊件34接近和遠離驅動皮帶輪22及正時皮帶24。換言之,塊件34的橢圓形孔及鎖定螺栓46可作為調整工具,期能調整塊件34的空隙L相對於驅動皮帶輪22及正時皮帶24之分開距離。
接著,第5和6圖表示應用有本發明之驅動力傳動帶的防止跳齒機構102之電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與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有驅動力傳動帶的防止跳齒機構之電動致動器相同的組成構件標示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省略其特徵的詳細說明。
根據第二實施例之驅動力傳動帶24的防止跳齒機構102係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防止跳齒機構26不同之處在於塊件106中圍繞驅動皮帶輪22和正時皮帶24外周側設置有複數個(如三個)柱塞(plunger)(導引構件)104。
如第5和6圖所示,防止跳齒機構102係透過凹穴108而形成,且該凹穴108形成於塊件106之朝向驅動皮帶輪22的一端而朝塊件106的另一端(箭號B方向)凹入呈方形橫截面。凹穴108配置成覆蓋正時皮帶27的外周側,且正時皮帶27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而柱塞104係個別配置在凹穴108的內側表面上。
各柱塞104係裝備有螺旋嚙合於塊件106的固持洞(holder hole)110之固持具112及配置於固持具112端部上之滾珠114。與固持洞110螺旋嚙合之各固持具112係配置成能沿著固持洞110前進和退回,並能調整正時皮帶24與滾珠114之間的空隙L。
再者,柱塞104係安置在凹穴108中三個方向之位置彼此相互垂直。換言之,柱塞104的其中一者被安置成大致平行於正時皮帶24延伸之方向,而剩餘其他兩個柱塞104安置成垂直於正時皮帶24延伸的方向。柱塞104進一步安置成正對正時皮帶24以及將正時皮帶24夾置於其中。更具體而言,柱塞係配置成使捲掛於驅動皮帶輪22的位置之正時皮帶24之移動可由防止跳齒機構102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調整。
滾珠104(例如由樹脂材料或塑膠材料形成)係設置成朝向正時皮帶24的外周表面,以及相對於該外周表面距離一預定距離。該複數滾珠114與正時皮帶24之間的空隙L係個別設定為大致上相同。
再者,可藉由位移塊件106、或藉由調整各個柱塞使其在固持洞110中前進/退回來調整空隙L、或可藉由各別移動上述塊件106和柱塞104來實施調整。
此外,例如由於驅動皮帶輪22等之突然的負載變化,正時皮帶向遠離驅動皮帶輪的方向(徑向向外方向)上移動時,正時皮帶24和驅動皮帶輪22有可能彼此脫離(disengage),則向遠離驅動皮帶輪22之方向(箭號C方向)移動的正時皮帶24之外周表面成為與防止跳齒機構102的柱塞104抵接,藉此防止正時皮帶向徑向向外方向上的進一步移動。因此,可容易並確實地維持正時皮帶24與驅動皮帶輪22之捲掛狀態。
此時,正時皮帶24與滾珠114之間的空隙L係事先將正時皮帶24的移動量設定成能夠維持正時皮帶24的平行齒66與驅動皮帶輪22的齒68之捲掛狀態之距離。因此,藉由正時皮帶24與滾珠114的抵接,能確實地維持正時皮帶24與驅動皮帶輪22之間的捲掛狀態。
再者,藉由正時皮帶24抵接於可旋轉地配置於柱塞104的滾珠114,抵接時不會發生滑動阻力,並可防止正時皮帶24的旋轉阻力。因此,即使在藉由抵接於柱塞104來調整正時皮帶24的徑向向外移動之情形,正時皮帶24仍可平滑地旋轉。
根據本發明之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且應該瞭解的是,在不偏離如附加的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出的本發明之範疇下可做各種改變與修飾。
10、100‧‧‧電動致動器(驅動裝置)
12‧‧‧框架
14‧‧‧第一端塊(本體)
16‧‧‧第二端塊
18‧‧‧驅動構件
20‧‧‧滑動件(可移動構件)
22‧‧‧驅動皮帶輪
24‧‧‧正時皮帶(驅動力傳動帶)
26、102‧‧‧防止跳齒機構
28‧‧‧內孔
30‧‧‧密封帶
32‧‧‧第一皮帶孔
34、106‧‧‧塊件(可移動構件)
36‧‧‧塊件洞
38‧‧‧線型區域
40‧‧‧皮帶輪容納區域
42a、42b‧‧‧軸承
44‧‧‧蓋構件
46‧‧‧鎖定螺栓
48‧‧‧螺栓孔
50‧‧‧被動皮帶輪
52‧‧‧旋轉驅動源
54‧‧‧接頭
56‧‧‧驅動軸
58‧‧‧接合構件
60‧‧‧桌面
62‧‧‧主體
64a、64b‧‧‧端蓋
65‧‧‧軛
66‧‧‧平行齒
68‧‧‧齒
70、108‧‧‧凹穴(導引構件)
72‧‧‧橢圓形孔
104‧‧‧柱塞(導引構件)
110‧‧‧固持洞
112‧‧‧固持具
114‧‧‧滾珠
A、B、C‧‧‧箭號
L‧‧‧空隙
Ⅲ-Ⅲ、Ⅵ-Ⅵ‧‧‧線
第1圖係電動致動器之整體剖面圖,將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係應用於該電動致動器;第2圖係第1圖之電動致動器之第一端塊附近之放大剖面圖;第3圖係沿著第2圖的剖面線Ⅲ-Ⅲ之剖面圖;第4A圖係為顯示第3圖中之驅動皮帶輪與正時皮帶之間的捲掛部分附近之放大剖面圖;第4B圖係為顯示第4A圖中的正時皮帶向遠離驅動皮帶輪的方向上移動狀態之剖面圖;第5圖係電動致動器之整體剖面圖,將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係應用於該電動致動器;第6圖係沿著第5圖的剖面線Ⅵ-Ⅵ之剖面圖。
14‧‧‧第一端塊(本體)
22‧‧‧驅動皮帶輪
24‧‧‧正時皮帶(驅動力傳動帶)
32‧‧‧第一皮帶孔
34‧‧‧塊件(可移動構件)
36‧‧‧塊件洞
38‧‧‧線型區域
40‧‧‧皮帶輪容納區域
44‧‧‧蓋構件
46‧‧‧鎖定螺栓
66‧‧‧平行齒
68‧‧‧齒
70‧‧‧凹穴(導引構件)
72‧‧‧橢圓形孔
A、B、C‧‧‧箭號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用於驅動裝置(10,100)中的驅動力傳動帶(24)之防止跳齒機構,該驅動裝置(10,100)係裝備有驅動皮帶輪(22),而驅動構件(18)的旋轉驅動力係經由該驅動皮帶輪(22)來傳輸,該旋轉驅動力係透過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驅動力傳動帶(24)傳輸至可移動構件(20),藉此移動該可移動構件(20),其中,該防止跳齒機構(26,102)係包括:可移動本體(34),係配置於該驅動裝置(10,100)的本體(14)中,該可移動本體(34)可向接近和離開該驅動皮帶輪(22)的方向移動;導引構件(70,108),係配置在該可移動本體(34)上,該導引構件(70,108)朝向該驅動力傳動帶(24)之外周表面;調整機構,係可調整該可移動本體(34)相對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距離;以及定位構件,係可定位該可移動本體(34)相對於該驅動力傳動帶(24)之相對位置,其中,該導引構件(70,108)係配置在相對於該驅動力傳動帶(24)之預定距離之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導引構件(70)係以橫截面為半圓的形狀凹陷,該橫截面係對應於與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該驅動力傳動帶(24)的外周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導引構件(108)係包括具有滾珠(114)之柱塞(104),該滾珠(114)係朝向該驅動力傳動帶(24)的外周表面並藉由與該外周表面的抵接而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於該可移動本體(34)中沿著該可移動本體(34)之位移方向形成有洞(72),而該調整機構係包括固定於該本體(14)且插入通過該洞(72)之螺栓(46),而且其中,該可移動本體(34)係經由該螺栓(46)所插入通過的洞(72)而可移動地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定位構件係包括螺栓(46),該螺栓(46)係插入通過該可移動本體(34)的洞(72)並固定於該本體(34),藉由旋緊該螺栓(46)以將該可移動本體(34)夾住於該螺栓(46)與該本體(14)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導引構件(70,108)與該驅動力傳動帶(24)之間的空隙係設定為小於一移動距離,該移動距離為從該驅動力傳動帶(24)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捲掛位置至當該驅動力傳動帶(24)上的齒(66)的齒尖與該驅動皮帶輪(22)上的齒(68)的齒尖彼此相互重疊移動時的該驅動力傳動帶(24)移動之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導引構件(70,108)與該驅動力傳動帶(24)之間的空隙係設定為小於一移動距離,該移動距離為從該驅動力傳動帶(24)捲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之捲掛位置至當該驅動力傳動帶(24)上的齒(66)的齒尖與該驅動皮帶輪(22)上的齒(68)的齒尖彼此相互重疊動作時的該驅動力傳動帶(24)移動之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防止跳齒機構,其中,該驅動裝置包括致動器(10,100),於該致動器(10,100)中,該驅動力傳動帶(24)係懸掛於該驅動皮帶輪(22)與相對於該驅動皮帶輪(22)一距離地設置之被動皮帶輪(50)之間,而其中,該驅動力傳動帶(24)係連接於該可移動構件(20)。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6337B|2015-03-11|驅動力傳動帶之防止跳齒機構
JP4154433B2|2008-09-24|ターンバックル
US9662756B2|2017-05-30|Positive feed tool with improved shift from forward to retract
JP6697462B2|2020-05-20|力締付チャック
EP3133315A1|2017-02-22|Generator - riemenspanner
JP3706118B2|2005-10-12|歯車支持構造
EP2295176B1|2018-11-07|Spannaggregat
US10794127B2|2020-10-06|Continuous rotation make/break machine
JP2012501419A5|2012-11-15|
DE112012005763T5|2014-11-20|Elektrische Spannvorrichtung
JP6425601B2|2018-11-21|工作機械の刃物台
CN105026085A|2015-11-04|管道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DE112012005753B4|2019-05-16|Elektrische Spannvorrichtung
TW201714681A|2017-05-01|用於致動快拆式鏈條緊固器之裝置
WO2009151549A1|2009-12-17|Positioner utilizing engaged toothed gear belts, one static and one dynamic
US20160114469A1|2016-04-28|Dismantling device
KR101845182B1|2018-04-03|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및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의 제조방법
WO2019075931A1|2019-04-25|消隙直齿圆柱齿轮
EP1935580A1|2008-06-25|Anordnung zum Schnellwechseln von Werkzeugen an einem Roboterarm
DE102004018025A1|2005-11-10|Elektrohandwerkzeug
JP5035147B2|2012-09-26|自動ネジ締め装置用治具
EP2958694B1|2018-09-19|Schwenk-spannfutter
JP2014233836A|2014-12-15|クランプ装置、特に、クランプモジュール
KR102133463B1|2020-07-13|간극 보정기구 및 이러한 간극 보정기구를 구비한 사출성형기의 하프너트 체결장치
CN106536986B|2019-04-05|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76337B|2015-03-11|
CN103161900A|2013-06-19|
JP2013119917A|2013-06-17|
US20130150193A1|2013-06-13|
JP5914931B2|2016-05-11|
DE102012004855B4|2019-01-24|
KR101316798B1|2013-10-11|
CN103161900B|2016-08-10|
KR20130064674A|2013-06-18|
DE102012004855A1|2013-06-1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2292688A|1941-03-10|1942-08-11|Economy Baler Company|Chain sprocket accessory|
US2526173A|1948-03-30|1950-10-17|Ad Mischler Sarl Ets|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roller shutters or like closing means|
US2718153A|1953-06-02|1955-09-20|George A Dean|Drive mechanism|
US3805630A|1972-02-14|1974-04-23|Int Basic Economy Corp|Drill press feed unit|
US3979964A|1974-04-27|1976-09-14|Neil And Spencer Limited|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US4492304A|1981-12-14|1985-01-08|Fmc Corporation|Conveyor chain retainer shoe|
US4422396A|1982-07-14|1983-12-27|The Singer Company|Belt retainer guard for sewing machine|
DE3624793C2|1986-07-22|1988-04-28|Mannesmann Ag, 4000 Duesseldorf, De||
JPS6369097U|1986-10-27|1988-05-10|||
JPH083302B2|1988-12-20|1996-01-17|三和シヤッター工業株式会社|自閉引戸における引戸クローザの回り止め装置|
US4885872A|1989-02-01|1989-12-12|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Garage door operator with plastic drive belt|
US5010688A|1990-04-30|1991-04-30|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Garage door operator with plastic drive belt|
JP3009456B2|1990-11-30|2000-02-14|キヤノン株式会社|定着装置|
DE4105124C2|1991-02-15|1992-11-19|Mannesmann Ag, 4000 Duesseldorf, De||
JPH0519341A|1991-07-11|1993-01-29|Canon Inc|カメラの駆動装置|
US5254046A|1992-06-26|1993-10-19|Deere & Company|Belt retainer|
JP2821851B2|1994-01-31|1998-11-05|株式会社ソリック|タイミングベルトの歯飛び防止機構|
JP2880401B2|1994-03-18|1999-04-12|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無端状動力伝達帯の歯飛び防止構造|
US6346057B1|1998-11-25|2002-02-12|Klaus Edelmann|Belt tensioning device|
JP3805155B2|1999-12-14|2006-08-02|キヤノン株式会社|記録装置|
KR100423334B1|2002-05-20|2004-03-18|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차량 엔진의 크랭크 샤프트 풀리와 에어컨의 콤프레셔샤프트 풀리의 얼라인먼트 치구|
DE102004043606A1|2003-09-09|2005-04-14|Smc K.K.|Stellglied|
JP2006142734A|2004-11-24|2006-06-08|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キャリッジの駆動装置|
JP2006306128A|2005-04-26|2006-11-09|Yamaha Motor Co Ltd|車両|
DE102005025063A1|2005-06-01|2006-12-07|Volkswagen Ag|Zahnriementrieb für eine Kraftfahrzeuglenkung|
CA2603178A1|2005-12-08|2007-06-14|Canimex Inc.|Chain guide and drive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7270860A|2006-03-30|2007-10-18|Smc Corp|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332653B2|2009-01-27|2013-11-06|株式会社リコー|タイミングベルト駆動装置、大容量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25356B2|2009-11-04|2013-04-23|Exmark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orporated|Retainer for endless drive member and drive system and method incorporating same|JP6361137B2|2013-12-27|2018-07-25|日本精工株式会社|一軸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6137918A1|2015-02-23|2016-09-01|Tolomatic, Inc.|High speed rod-style linear actuator|
DE102017213827A1|2017-08-08|2019-02-14|Aktiebolaget Skf|Lagerträger oder Gehäuse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agerträgers oder eines Gehäuseteils|
KR20190128438A|2018-05-08|2019-11-18|세메스 주식회사|타워 리프트|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68478A|JP5914931B2|2011-12-08|2011-12-08|駆動力伝達ベルトの歯飛び防止機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