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形成印像品質高之影像的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本發明為一種影像形成方法,係將在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層且於基材之另一面設有背面層之熱轉印薄片,與在另一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予以組成,而形成影像,前述熱轉印薄片之前述染料層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前述熱轉印受像薄片之前述染料接受層為水系染料接受層。
公开号:TW201323242A
申请号:TW101135842
申请日:2012-09-28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Yasushi Yoneyama;Yusaku AKIYAMA;Munenori Ieshige
申请人: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IPC主号:B41M5-00
专利说明:
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本發明係關於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利用熱轉印之影像形成方法已知有將作為記錄材之昇華型染料擔持於塑膠膜等基材上而成之熱轉印薄片,與在紙或塑膠膜等之另一基材上設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交互重疊而形成彩色影像之昇華型熱轉印方式。該方法由於以昇華性染料作為色材故中間色之再現性或色階性優異,可使原稿之全彩影像鮮明地顯示在受像薄片上,故可應用於數位相機、攝影機、電腦等彩色影像形成中。該影像為可與銀鹽照片相匹敵之高品質者。
昇華型熱轉印方式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已知有具備溶劑系之染料接受層之溶劑系熱轉印受像薄片、或具備水系染料接受層之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溶劑系之熱轉印受像薄片與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相比,與熱轉印薄片之脫模性方面雖優異,但與在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上形成之影像相比則光澤度低,故對所形成之影像要求光澤度高之領域中,有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較佳之傾向。且基於廢液等之處理所致之對環境之影響等之問題,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之使用有增加之傾向。
水系熱轉印受像薄片對人體或環境不會造成影響,與溶劑系之熱轉印受像薄片相較,具有可對所形成之影像賦予高的光澤感之優點。另一方面,水系接受層與染料層之脫模性差,在印像時會有引起染料層與水系接受層熔著之情況,或自接受層撕下染料層時會有在印像物上產生剝離痕使印像之品質下降之問題。
該狀況下,以對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脫模性優異之熱轉印薄片進行各種嘗試,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具備染料層係含有矽氧油之染料層之熱轉印薄片。且,專利文獻2中揭示染料層含有聚矽氧改質之丙烯酸樹脂之熱轉印薄片。
然而,專利文獻1、2中所揭示之熱轉印薄片,以及迄今為止已知之各種熱轉印薄片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尚無法滿足以最高色階進行Y、M、C之三次元印像時之脫模性,大多會發生在印像物件上殘留剝離痕。尤其,使用水系之熱轉印受像薄片時容易引起剝離痕之發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平7-1790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平9-234963號公報
本發明係針對該情況而發展者,其主要課題係提供一種即使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印像時,或進行高能量印像時,仍可防止在印像物件上產生剝離痕,且可形成印像品質高之影像之影像形成方法、及可形成該影像之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為一種影像形成方法,其為將在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層且於基材之另一面設有背面層之熱轉印薄片,與在另一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予以組合,而形成影像之影像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前述熱轉印薄片之前述染料層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前述熱轉印受像薄片之前述染料接受層為水系染料接受層。
另外,前述染料層中含有之黏結劑樹脂為聚乙烯縮乙醛樹脂(polyvinyl acetal resin)或聚乙烯縮丁醛樹脂(polyvinyl butyral resin)。
又,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前述(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中,前述染料層中單獨含有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時,該(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前述染料層中,單獨含有前述(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時,該(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0.3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前述染料層中,含有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二者時,該(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其合計質量為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
又,前述水系染料接受層為含有水溶性樹脂或水溶性高分子之染料接受層,或使用含有水系樹脂之塗佈液形成之染料接受層。
又,用以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為一種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其特徵為前述熱轉印薄片係於基材之一面上設置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之染料層,且於前述基材之另一面上設置背面層之熱轉印薄片,前述熱轉印受像薄片係於另一基材之一面上設有水系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
依據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即使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印像時、或進行高能量印像時,仍可防止於印像物件上產生剝離痕,可形成印像品質高之影像。再者,以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由於在水系染料接受層上形成影像,故可形成光澤感高之影像。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為將在圖1所示之基材1之一面設有染料層2,且於基材1之另一面設有背面層4之熱轉印薄片10,與圖2所示之另一基材21之一面設有染料接受層22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予以組合,而形成影像之影像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前述熱轉印薄片10之染料層2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熱轉印受像薄片30之染料接受層22為水系染料接受層。又,本發明之組合為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其特徵為熱轉印薄片10係於基材1之一面上設置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之染料層2,且於基材1之另一面上設置背面層4之熱轉印薄片,熱轉印受像薄片30係於另一基材21之一面上設有水系染料接受層22之熱轉印受像薄片。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10及熱轉印受像薄片30具體說明。又,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之一例之概略剖面圖。圖2為顯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之一例之概略剖面圖。 <<熱轉印薄片>>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10係在基材1之一面上設染料層2,於基材1之另一面上設置背面層4之構成。而且,本發明中之染料層2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又,圖1為在基材1與染料層2之間設底塗層3,但底塗層3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10中之任意構成。 (基材)
熱轉印薄片10中使用之基材1,除某種程度之耐熱性與強度以外,只要是具有透明性者即無特別限制,可適當選擇過去習知之材料。該種基材1列舉為例如0.5~50μm,較好1~10μm左右之厚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1,4-聚伸環己基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苯硫醚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碸薄膜、芳醯胺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玻璃紙(cellophane)、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聚乙烯薄膜、聚氯化乙烯薄膜、尼龍薄膜、聚醯亞胺薄膜、離子聚合物薄膜等。另外,該等材料可各別單獨使用,亦可以與其他材料組合作為層合體使用。 (染料層)
圖1所示於基材1上設置染料層2。染料層2中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
染料層2中所含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係如下述通式(1)所示,為將聚醚基導入於聚矽氧烷之側鏈者。
(式中R表示H、或芳基,或可經環烷基取代之直鏈或分支之烷基,R1表示烷基、或環氧基、胺基之有機改質基,a、b為100以下之整數,m、x、y為整數而未無特別限制)。
以上述通式(1)表示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在25℃下之黏度規定為1000mm2/s以上。本發明中藉由於染料層2中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而對染料層2賦予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染料接受層優異脫模性。因此,依據使用具備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之染料層2之熱轉印薄片形成影像之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由於與水系染料接受層之脫模性良好,故可有效地防止剝離痕之產生,可形成高品質之影像。另外,由於在水系染料接受層上形成影像,故可提高所得影像之光澤感。
又,聚醚改質聚矽氧在25℃之黏度意指利用依據JIS Z 8803(2011)之測定方法測定之黏度。
又,染料層2中含有在25℃之黏度未達1000mm2/s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時,或即使染料層2中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但係聚酯改質聚矽氧之聚醚改質除外之聚醚改質以外聚矽氧樹脂時,亦無法充分提高脫模性,使用水系染料接受層形成影像時會產生剝離痕。
上述通式(1)中所示之m、x、y之數值並無特別限制,可以使在25℃之黏度成為1000mm2/s以上之方式適當設定。
染料層2中之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之聚醚改質聚矽氧之含量雖亦無特別限制,但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與聚酯改質聚矽氧中,染料層2中單獨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 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時,該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染料層2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較好以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又,相對於染料層2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未達0.5質量%時,會有脫模性之改善效果降低之傾向。另一方面,多於5質量%時,會有染料層之塗佈面上產生針孔等之不良,或染料層之染料析出等之儲存安定性降低之情況。
聚醚改質聚矽氧只要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即可,其上限並無特別限制,但在25℃之黏度超過100000mm2/s時,會有染料層形成時之塗佈適性變差之傾向。因此,考慮該點時,聚醚改質聚矽氧在25℃之黏度較好為100000mm2/s以下。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為如下述通式(2)所示,將聚酯基導入於聚矽氧烷之側鏈者。
(式中R表示烷基,且R1、R2表示伸烷基或芳基,R3表示烷基,且,m、n,或x、y表示數值且未特別限制)。
該種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列舉為聚酯改質之聚二甲基矽氧烷、聚酯改質之聚甲基烷基矽氧烷、聚酯改質之甲基烷基聚矽氧烷、聚酯改質之含有羥基之聚二甲基矽氧烷、或具有以該等為主之構成者。
本發明中,藉由使染料層2中含有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而對染料層2賦予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水系染料接受層之優異脫模性。因此,依據使用具備含有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染料層2之熱轉印薄片形成影像之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由於與水系之染料接受層之脫模性良好,故可有效地防止剝離痕之發生,且可形成高品質之影像。又,由於在水系染料接受層上形成影像,故可提高所得影像之光澤度。而且,即使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能量之印像,與水系染料接受層之脫模性仍良好,可有效地防止剝離痕之發生。
染料層2中之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含量亦無特別限制,但上述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中,染料層2中單獨含有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時,該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相對於染料層2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較好以在0.3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又,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含量相對於染料層2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未達0.3質量%時,會有脫模性之提高效果降低之傾向。另一方面,多於8質量%時,會有染料層之塗佈面上產生針孔等不良,或染料層之染料析出等儲存安定性降低之情況。
又,染料層2中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二者時,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其合計量較好以在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藉由含有該範圍內之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二者,一方面可提高與水系染料接受層之脫模性,一方面提高儲存安定性。
又,染料層2中,以上述較佳範圍內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二者時,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調配比雖亦無特別限制,但相對於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合計質量,較好以1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
又,本發明並未禁止在染料層2中含有在25℃之黏度未達1000mm2/s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以外之聚矽氧烷,在不妨礙本發明精神之範圍內,亦可含有各種改質聚矽氧。又,聚醚改質之聚矽氧亦可為以聚醚基與其他有機改質基予以共改質之聚矽氧。且,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亦可為以聚酯基與其他有機改質基予以共改質之聚矽氧烷。 <黏結劑樹脂>
染料層2中含有之黏結劑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選擇使用過去習知之黏結劑樹脂。較佳之黏結劑樹脂列舉為乙基纖維素、纖維素乙酸酯丙酸酯、纖維素乙酸酯丁酸酯、甲基纖維素、乙酸纖維素、丁酸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丁酸乙烯酯、聚乙烯縮乙醛、聚丙烯醯胺等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苯氧樹脂等。該等中,就耐熱性、染料之移行性等之觀點而言,尤其可較好地使用聚乙烯縮乙醛樹脂或聚乙烯縮丁醛樹脂。 <昇華性染料>
染料層2中含有昇華性染料。昇華性染料可適當選擇使用過去習知者作為昇華性染料。至於昇華性染料列舉為例如二芳基甲烷系、三芳基甲烷系、噻唑系、部花青(merocyanine)、吡唑酮甲川等之甲川(methine)系,以吲哚苯胺、苯乙酮偶氮甲川、吡唑偶氮甲川、咪唑偶氮甲川、咪唑偶氮甲川、吡啶酮偶氮甲川為代表之偶氮甲川系、呫噸(xanthene)系、噁嗪(oxazine)系、以二氰基苯乙烯、三氰基苯乙烯為代表之氰基苯乙烯系,噻嗪系、嗪系、吖啶系、苯偶氮系、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異噻唑偶氮、吡咯偶氮、吡唑偶氮、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重氮等偶氮系、螺吡喃系、吲哚并螺吡喃系、熒烷(Fluoran)系、若丹明內醯胺系、萘醌系、蒽醌系、喹酞酮(quinophthalone)系等者。
昇華性染料相對於染料層2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宜為50質量%以上至350質量%,較好為80質量%以上至300質量%。昇華性染料之含量未達上述範圍時會有印像字體濃度降低之情況,超過上述範圍時會有儲存性等降低之情況。
染料層2中亦可含有無機微粒子、有機微粒子等添加劑。無機微粒子列舉為碳黑、二氧化矽、二硫化鉬等,有機微粒子列舉為聚乙烯蠟等。又,染料層2中在不妨礙本發明精神之範圍內,亦可與上述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一起含有其他脫模劑。其他脫模劑可列舉為磷酸酯等。
染料層2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藉由將添加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黏結劑樹脂、昇華性染料、以及視需要之添加劑,例如脫模劑或無機微粒子等,且溶解於甲苯、甲基乙基酮、異丙醇、乙醇、環己酮、DMF等適當之有機溶劑中或者分散於有機溶劑或水中而成之塗佈液,利用凹版印刷、模嘴塗佈印刷、棒塗佈印刷、網版印刷、或使用凹版之反向輥塗佈印刷等手段,塗佈於染料層上,並經乾燥形成。染料層2之塗佈量以乾燥固體成分為基準為0.2~4.0g/m2,較好為0.2~3.0g/m2左右。
又,圖1所示之形態中,雖成為於基材1上設置單一染料層2之構成,但亦可為於同一基材之同一面上以面之順序重複設置含不同染料之染料層。另外,亦可於同一面上設置轉印性保護層。
在同一基材之同一面上以面之順序重複設置含不同染料之染料層時,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只要在任一染料層中含有即可,但較好全部染料層中均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且,較好全部染料層中均以上述說明之較佳含量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
又,如後述之藉由使染料接受層22中含有矽氧油等脫模劑,可實現脫模性之進一步提高。然而,使用以面之順序設置之各染料層進行一次色、二次色之依序影像形成時,較好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之脫模劑階段性地納入染料層2中,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脫模劑之絕對量減少。例如,形成一次色之影像時,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脫模劑被納入該一次色之影像形成所用之染料層側,於二次色影像形成時之染料接受層22中之脫模劑含量比一次色之影像形成時之染料接受層22中之脫模劑之含量少。因此,使用一層染料層2形成一次色之影像後,使用另一染料層,與二次色、三次色依序進行影像形成時,需要以其他染料層側補充因脫模劑自染料接受層22階段性的減少產生之脫模性之損失部分。
考慮該點時,成為以面之順序設置染料層時,各染料層中所含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含量較好與上述說明中之較佳含量之範圍內相同,或者,較好使各染料層中所含之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含量在上述說明之較佳含量之範圍內,依據影像形成順序階段性的增加。
又,該情況下並非以染料接受層22中含有脫模劑為必要條件者,即使是染料接受層22中不含脫模劑之情況,若使用具備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染料層2之熱轉印薄片,則可達到充分之脫模性。 (底塗層)
本發明中較好在基材1與染料層2之間設置底塗層3。藉由設置底塗層3而提高基材1與染料層2之密著性,可防止熱轉印時染料層2對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異常轉印。
構成底塗層3之樹脂列舉為聚酯樹脂、聚乙烯吡咯烷酮樹脂、聚乙烯醇樹脂、羥基乙基纖維素、聚丙烯酸酯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酯系樹脂、聚丙烯醯胺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聚氯化乙烯樹脂、聚乙烯縮乙醛或聚乙烯縮丁醛等聚乙烯縮醛系樹脂等。
另外,亦可由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構成底塗層3。藉此不僅可防止熱轉印時染料層2對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異常轉印,且可防止印像時,染料自染料層2移行到底塗層3,可有效地進行染料對熱轉印受像薄片之染料接受層側之擴散,且可提高印像濃度。
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可使用過去習知之化合物。列舉為例如,二氧化矽(膠體二氧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鋁水合物(氧化鋁溶膠、膠體氧化鋁、陽離子性鋁氧化物或其水合物、擬勃母石(Boehmite)等)、矽酸鋁、矽酸鎂、碳酸鎂、氧化鎂、氧化鈦等。尤其,較好使用膠體二氧化矽、氧化鋁溶膠。該等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之大小較佳使用以一次平均粒徑計為100nm以下,較好50nm以下。
底塗層3可利用凹版塗佈法、輥塗佈法、網版印刷法、使用凹版之反向輥塗佈法等過去習知之形成手段,塗佈使上述例示之樹脂、或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溶解或分散於適當溶劑中而成之底塗層用塗佈液並乾燥而形成。底塗層用塗佈液之塗佈量較好為0.02~1.0g/m2左右。 (背面層)
如圖1所示,可在基材1之另一面上設置耐熱性、及在印像時提高熱感印像頭之行進性等用之背面層4。又,背面層4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中之任意構成。
背面層4可適當選擇過去習知之熱可塑性樹脂等形成。其中,熱可塑性樹脂列舉為例如聚酯系樹脂、聚丙烯酸酯系樹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聚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氯化乙烯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醯胺醯亞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丙烯醯胺樹脂、聚氯化乙烯樹脂、聚乙烯縮丁醛樹脂、聚乙烯乙醯縮乙醛樹脂等聚乙烯縮乙醛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該等之聚矽氧改質物等。
另外,亦可於上述樹脂中添加硬化劑。作為硬化劑發揮功能之聚異氰酸酯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過去習知者,但該等中,以使用芳香族系異氰酸酯之加成物較佳。芳香族系聚異氰酸酯列舉為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或2,4-甲苯二異氰酸酯與2,6-甲苯二異氰酸酯之混合物、1,5-萘二異氰酸酯、聯甲苯胺二異氰酸酯(tolidine diisocyanate)、對-伸苯基二異氰酸酯、反式-環己烷-1,4-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異氰酸酯、參(異氰酸酯基苯基)硫代磷酸酯,最好為2,4-甲笨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或2,4-甲苯二異氰酸酯與2,6-甲苯二異氰酸酯之混合物。該等聚異氰酸酯樹脂係使上述含有羥基之熱可塑性樹脂利用其羥基交聯,提高背面層之塗膜強度或耐熱性。
另外,背面層4中除上述熱可塑性樹脂以外,為提高滑動性,較好含有蠟、高級脂肪酸醯胺、磷酸酯化合物、金屬皂、矽氧油、界面活性劑等脫模劑、氟樹脂等有機粉末、二氧化矽、黏土、滑石、碳酸鈣等無機粒子等之各種添加劑,最好含有磷酸酯或金屬皂之至少一種。
背面層4可藉由將上述熱可塑性樹脂、依據需要添加之各種添加材料分散或溶解於適當溶劑中而成之塗佈液,藉由凹版印刷法、網版印刷法、使用凹版之反向輥塗佈印刷法等之習知手段,塗佈於基材1之染料層2之相反側上,並乾燥而形成。背面層4之塗佈量就提高耐熱性等之觀點而言,乾燥後之塗佈量較好為3g/m2以下,更好為0.1~2g/m2。 <<熱傳印受像薄片>>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與熱轉印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加以說明。如圖2所示,本發明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為於另一基材21之一面上設置染料接受層22之構成。又,圖2中,在其他基材21上與染料接受層22之間設置隔熱層25時之隔熱層25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中之任意構成。以下針對熱轉印受像薄片30之各種構成具體說明。 (其他基材)
其他基材21為本發明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中之必要構成,係為了支撐染料接受層22、或作為任意構成的隔熱層25等而設。其他基材21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耐熱性高之聚烯烴、聚酯、聚丙烯、聚碳酸酯、乙酸纖維素、聚乙烯衍生物、聚醯胺、聚甲基戊烯等之塑膠之延伸或未延伸薄膜,或亦可使用於該等合成樹脂中添加白色顏料或填充劑而成膜之白色不透明薄膜。該等以外,亦可使用上等紙、銅版紙、美術紙、澆鑄銅版紙、板紙等材料。又,亦可使用層合兩種以上之該等材料而成之複合薄膜。代表性之層合體之例列舉為纖維素纖維紙與合成紙或纖維素合成紙與塑膠薄膜之合成紙。本發明中,可使用市售之基材,較好為例如RC紙(三菱製紙(股)製,商品名:STF-150)等。又,本說明書中為了與構成熱轉印薄片之基材1做區隔故稱構成熱轉印受像薄片30之基材為另一基材21,但構成熱轉印薄片10之基材1,與構成熱轉印受像薄片30之另一基材21可為相同者,亦可為不同者。
另一基材21之厚度可以其強度及耐熱性等成為適當之方式,依據材料適當選擇,但通常為50μm~1000μm,較好為60μm~300μm左右。 (染料接受層)
染料接受層22設於另一基材21上。染料接受層22為本發明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中必要構成。
本發明之特徵為染料接受層22係水系染料接受層22。藉由使用具有水系染料接受層22之熱轉印受像薄片形成影像,可形成光澤感高的影像。水系染料接受層22為與染料層2之脫模性低之染料接受層,但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中由於形成與上述說明之熱轉印薄片10組合之影像,故可形成不會有剝離痕發生、且不會產生水系染料接受層22之優點的光澤感降低之影像。
本發明中,所謂水系染料接受層意指可溶解或分散於水系溶劑中之樹脂,例如使用使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或水系樹脂等溶解或分散於水系溶劑中而成之水系塗佈液形成之染料接受層。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列舉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氫乙基纖維素、羧基甲基纖維素、酚樹脂、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等水溶性丙烯酸樹脂、明膠、澱粉、酪蛋白及該等之改質物等。所謂水系樹脂可列舉為氯化乙烯樹脂乳液、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乳液、氯化乙烯-丙烯酸樹脂乳液等氯乙烯系樹脂乳液、丙烯酸系樹脂乳液、胺基甲酸酯系樹脂乳液、氯乙烯系樹脂分散液、丙烯酸系樹脂分散液、胺基甲酸酯系樹脂分散液等溶劑之一部分以水構成者。又,上述水系樹脂可藉由例如以均質機等使含有溶劑系樹脂之溶液分散調製而形成。
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或水系樹脂相對於染料接受層22之固體成分之總量,較好以在50質量%以上9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藉由以該範圍含有水系樹脂之染料接受層22,可賦予形成之影像更高之光澤感。
染料接受層22較好添加用於提高與熱轉印薄片10之染料層2之脫模型之脫模劑。
與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或水系樹脂併用之脫模劑列舉為矽氧油(亦包含稱為聚矽氧樹脂者);聚乙烯蠟、醯胺蠟、鐵氟龍(註冊商標)粉末等固態蠟類;氟系、磷酸酯系之界面活性劑等,其中以矽氧油較佳。藉由於染料接受層22側含有矽氧油,由於與具備上述說明之含有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之染料層2之熱轉印薄片10之相乘效果,而可進一步提高脫模性,且可形成具有高光澤度之影像。
染料接受層中所含之矽氧油亦可使用各種改質聚矽氧。改質矽氧油可列舉為胺基改質、環氧改質、羧基改質、卡必醇改質、甲基丙烯酸改質、巰基改質、酚改質、聚醚改質、甲基苯乙烯改質、烷基改質、芳烷基改質、高級脂肪酸酯改質、親水系特殊改質、高級烷氧基改質、高級脂肪酸改質、氟改質等額外之矽氧油。該等各種改質聚矽氧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之矽氧油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制,但相對於含有作為黏結劑樹脂之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之染料接受層、水系樹脂之固體成分之總量,較好以在0.05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超過15質量%以上時,有產生滲入染料接受層22之情況,未達0.05質量%時,會有無法充分地達成與熱轉印薄片之相乘效果之情況。
又,染料層2中含有之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與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矽氧油之合計質量相對於熱轉印薄片10之染料層2中所含之黏結劑樹脂、熱轉印受像薄片30中所含作為黏結劑樹脂之水溶性樹脂、及/或水溶性高分子、及/或水系樹脂之合計固體成分之總量,較好在0.5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藉由使染料層2中所含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及/或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與染料接受層22中所含矽氧油之含量成為該範圍,而進一步實現脫模性之提高。
染料接受層22係利用線棒塗佈、凹版塗佈、狹縫塗佈、輥塗佈法等,將使水溶性樹脂、水溶性高分子、或水系樹脂、其他視需要添加之添加劑分散或溶解於水或水溶液中而成之水系塗佈液塗佈於另一基材21上並經乾燥而形成。調製水系塗佈液時,宜依據前述水系樹脂對水之溶解性或分散性,使樹脂溶解或分散於水中。染料接受層22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但一般為0.5~10μm之範圍。 (填塞層)
染料接受層22由於使用水系塗佈液形成,故使用例如銅版紙作為另一基材21時,銅版紙會吸水,結果,有產生在熱轉印受像薄片30上發生捲曲之虞。因此,另一基材為吸水系高之基材時,較好在另一基材21與染料接受層22之間設置填塞層(未圖示)。又,在另一基材21與染料接受層22之間設置其他任意之層,且該層係未使用水系塗佈液而形成時則不需要填塞層。另一方面,使用水系塗佈液,在另一基材21上直接形成其他任意之層,例如後述之隔熱層25時,基於上述相同之理由較好設置填塞層。
填塞層若可發揮具有防水系之功能,則其材料等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為例如由聚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氯化乙烯系樹脂等所成者,或由(甲基)丙烯酸烷酯均聚物系乳液、(甲基)丙烯酸烷酯-苯乙烯系共聚物系乳液、(甲基)丙烯酸烷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乳液、水泥填料乳液等乳液所成者。
填塞層之厚度亦無特別限制,但較好為0.2g/m2~10.0g/m2左右。 (隔熱層)
另一基材21與染料接受層22之間亦可設置隔熱層25。藉由設置隔熱層25,可防止因自熱感印像頭施加於染料接受層22之熱傳熱於另一基材21等造成之損失,而使印像濃度降低。以下,針對隔熱層之一例加以說明,但該等以外可適當選擇使用被稱為「隔熱層」、「中空(粒子)層」、「隔熱層」而過去所習知者。
隔熱層25一般含有具有賦予隔熱性或緩衝性之功能之中空粒子。中空粒子可為發泡粒子,或者亦可為非發泡粒子。另外,發泡粒子可為獨立發泡粒子,或者亦可為連續發泡粒子。再者,中空粒子可為由樹脂等構成之有機系中空粒子,亦可為由玻璃等構成之無機粒中空粒子。另外,中空粒子亦可為交聯中空粒子。
構成中空粒子之樹脂可列舉為例如交聯苯乙烯-丙烯酸樹脂等之苯乙烯系樹脂、丙烯腈-丙烯酸樹脂等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酚系樹脂、氟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醚系樹脂等。中空粒子之平均粒徑係依據構成中空粒子之樹脂之種類等,只要在可對隔熱層賦予所需之隔熱性及緩衝性之範圍,則無特別限制,但通常以在0.1μm~15μm之範圍內較佳,尤其最好為在0.1μm~10μm之範圍內。係因為若平均粒徑太小,則中空粒子之使用量增加使成本變高,平均粒徑太大時,難以形成平滑之隔熱層之故。
本發明中,隔熱層25中所含中空粒子之量只要可獲得具有期望之隔熱性及緩衝性之隔熱層即無特別限制,但以在例如30質量%~90質量%之範圍內較佳,尤其以在50質量%~80質量%之範圍內較佳。係因為若含量太少,則隔熱層中之空隙少,會有無法獲得充分之隔熱性及緩衝性之情況,若含量太多,則接著性變差之故。
熱轉印受像薄片30亦可具有各種之功能層。各種功能層可列舉為例如提高另一基材21與染料接受層22、或與隔熱層25之密著性用之底塗層,或賦予耐溶劑性用之隔離層等。且,另一基材21之與設置有染料接受層22之面不同之面上亦可設置具有熱轉印受像薄片之輸送性提高功能,或具有捲曲防止功能之背面層。本發明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30係如上述說明,只要具有水系染料接受層22作為必要構成即可,其以外之各種功能層則未加以限制。 (影像之形成)
本發明可藉由使上述說明之熱轉印薄片10之染料層2,與熱轉印受像薄片30之染料接受層22重疊,利用熱感印像頭等加熱手段自熱轉印薄片10之背面側加熱,使染料層2中所含之染料移行至染料接受層22,而形成影像。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與比較例說明本發明。又,文中之「份」只要沒有特別指明則為質量基準。 (熱轉印薄片1之製作)
使用厚度5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作為基材,於其上以乾燥時成為1.0g/m2之方式塗佈下述組成之背面層用塗佈液,形成背面層。接著,在前述基材之與設置背面層之側相反之面上,以使乾燥時成為0.10g/m2之方式塗佈下述之底塗層用塗佈液,形成底塗層,於其上以乾燥時成為0.8g/m2之方式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製作黃色熱轉印薄片。同樣地將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變更為紫紅色(magenta)染料層用塗佈液1、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製作紫紅色熱轉印薄片、青色熱轉印薄片。接著,將上述製作之黃色熱轉印薄片、紫紅色熱轉印薄片、青色熱轉印薄片貼合於Citizen System(股)製之CW-01用純正色帶(CW-MS46)之黃色部、紅紫色部、青色部上,製作熱轉印薄片1。 <背面層用塗佈液>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6.0份
‧聚異氰酸酯硬化劑(BURNOCK D750-45,固體成分45%,DIC(股)製) 22.0份
‧磷酸酯(PLYSURF A-208N,第一工業製藥(股)製) 3.0份
‧滑石(MICRO ACE P-3,日本滑石工業(股)製) 1.0份
‧甲基乙基酮 60.0份
‧甲苯 60.0份 <底塗層用塗佈液>
‧膠體二氧化矽(粒徑4~6nm,固體成分10%)(SNOETEX OXS,日產化學工業(股)製) 30份
‧聚乙烯吡咯烷酮樹脂(K-90,ISP公司製) 3份
‧水 50份
‧異丙醇 17份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
‧下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下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
‧下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下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1>
‧下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下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下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2。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2>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10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3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將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自0.105份變更為0.0105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3。 (熱轉印薄片4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自0.105份變更為0.0175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4。 (熱轉印薄片5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將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自0.105份變更為0.175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5。 (熱轉印薄片6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將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自0.105份變更為0.245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6。 (熱轉印薄片7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4,500mm2/s[25℃])(X-22-4515,信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7。 (熱轉印薄片8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之調配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1,500mm2/s[25℃])(KF-6012,信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8。 (熱轉印薄片9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9。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3>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丁醛樹脂(S-LEC BX-1,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10。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4>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42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11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11。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15%)(BYK313,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70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15%)(BYK313,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70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5>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15%)(BYK313,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70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12。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07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07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6>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07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13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6之調配中,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自0.07份變更為0.42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13。 (熱轉印薄片14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6之調配中,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自0.07份變更為0.70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14。 (熱轉印薄片15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6之調配中,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自0.07份變更為1.12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15。 (熱轉印薄片16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6之調配中,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自0.07份變更為0.042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16。 (熱轉印薄片17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6之調配中,將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自0.07份變更為1.40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17。 (熱轉印薄片18之製作)
與如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18。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7>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19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19。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4,500mm2/s[25℃])(X-22-4515,信越化學工業(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4,500mm2/s[25℃])(X-22-4515,信越化學工業(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8>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21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4,500mm2/s[25℃])(X-22-4515,信越化學工業(股)製) 0.052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20之製作)
與熱轉印薄片1同樣,形成背面層、底塗層後,於底塗層上塗佈下述組成之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且與實施例1之熱轉印薄片同樣進行貼合,製作熱轉印薄片20。 <黃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
‧上述(Y-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Y-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17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紅紫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
‧上述(M-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M-2)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17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層用塗佈液9>
‧上述(C-1)所示之化合物 2.0份
‧上述(C-2)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上述(C-3)所示之化合物 1.0份
‧聚乙烯縮乙醛樹脂(S-LEC KS-5,積水化學工業(股)製) 3.5份
‧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固體成分25%)(BYK315,BYK-Chemie GmbH公司製) 0.35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 0.0175份
‧甲基乙基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熱轉印薄片A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胺基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 mm2/s[25℃])(KF861,信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A。 (熱轉印薄片B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環氧改質之聚矽氧(黏度;6,000 mm2/s[25℃])(BY-16-839,Toray Dowconning(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B。 (熱轉印薄片C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烷基‧芳烷基改質之聚矽氧(黏度;1,400mm2/s[25℃])(SH230,Toray Dowconning(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C。 (熱轉印薄片D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75份之烷基‧芳烷基改質之聚矽氧(黏度;1,400mm2/s[25℃])(SH230,Toray Dowconning(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D。 (熱轉印薄片E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羧基改質之聚矽氧(黏度;2,000 mm2/s[25℃])(S-22-3701E,信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E。 (熱轉印薄片F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2中,代替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3,500mm2/s[25℃])(FZ2164 Toray‧Dowconning(股)製),而調配0.105份之聚醚改質之聚矽氧(黏度;50 mm2/s[25℃])(KF-642,信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2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F。 (熱轉印薄片G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之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11份之芳烷基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22,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98%)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G。 (熱轉印薄片H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之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70份之丙烯酸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CHALINE RS-170,日信化學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15%)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H。 (熱轉印薄片I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之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35份之聚矽氧改質之丙烯酸樹脂(SYMAC US-380,東亞合成(股)公司製,固體成分3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I。 (熱轉印薄片J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93份聚矽氧改質之丙烯酸樹脂(SYMAC US-380,東亞合成(股)公司製,固體成分3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J。 (熱轉印薄片K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53份聚矽氧改質之胺基甲酸酯(DAIALLOMER SP2105,大日精化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2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K。 (熱轉印薄片L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1.40份聚矽氧改質之胺基甲酸酯(DAIALLOMER SP2105,大日精化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2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L。 (熱轉印薄片M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84份聚矽氧改質縮醛(DAIALLOMER SP755,大日精化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12.5%)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M。 (熱轉印薄片N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105份卡必醇改質之聚矽氧油(X-22-4015,信越化學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10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N。 (熱轉印薄片O之製作)
除了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中使用之黃色、紅紫色、青色之各染料層用塗佈液4中,將0.42份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化合物(BYK310,BYK-Chemie GmbH公司製,固體成分25%)變更為0.28份卡必醇改質之矽氧油(X-22-4015,信越化學工業(股)公司製,固體成分100%)以外,餘與熱轉印薄片10之製作同樣,製作熱轉印薄片O。 (熱轉印受像薄片1之製作)
使用RC紙(三菱製紙(股)製)作為基材薄片,將下述組成之隔熱層用塗佈液、及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1分別加熱至40℃,且使用狹縫塗佈器,以使乾燥時之厚度分別為12μm、3μm之方式塗佈,在5℃冷卻30秒後,在50℃乾燥2分鐘,獲得熱轉印受像薄片1。又,下述組成之塗佈液均為以使總固體成份成為15~30%之方式,使用純水稀釋而成者。 <隔熱層用塗佈液>
‧中空粒子(體積平均粒徑;0.5μm)(MH5055日本Zeon(股)製) 70份
‧明膠(RR新田明膠(股)製) 25份
‧水系聚胺基甲酸酯樹脂(AP40 DIC(股)製) 5份 <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1>
‧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乳液(氯乙烯/乙酸乙烯酯=97.5/2,5):固體成分36%) 411份
‧脫模劑之水分散體(固體成分:17%) 20份
‧環氧交聯劑(Nagasechemtex(股)製,商品名EX-512:固體成分100%) 7.6份
‧純水(作為環氧交聯劑分散用) 11.4份
‧增黏材(固體成分30%)(ADEKANOL UH-526 ADEKA(股)製) 45份
‧純水(作為增黏材分散用) 230份
‧界面活性劑(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鈉水溶液:固體成分20%) 23份
又,上述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乳液及脫模劑之水分散體係如下述般調製。 (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乳液之合成)
於2.5L之高壓釜中饋入去離子水600g、由氯化乙烯單體438.8g(相對於全部饋入之單體為97.5重量%)與乙酸乙烯酯11.2g(相對於全部饋入之單體為2.5重量%)所成之單體混合物、過硫酸鉀2.25g。以攪拌翼以使轉數維持120rpm之方式攪拌該反應混合物,使反應混合物之溫度上升至60℃開始聚合。自聚合開始至4小時後連續添加5重量%之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水溶液180g(相對於全部饋入單體為2重量%),且在聚合壓力自於60℃下之氯化乙烯單體之飽和蒸汽壓下降0.6MPa時終止聚合後,回收殘留單體,獲得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系乳液。 (脫模劑之水分散體之製作)
將環氧改質之聚矽氧(信越化學工業(股)製,商品名X-22-3000T)16g與芳烷基改質之聚矽氧(信越化學工業(股)製,商品名X-24-510)8g溶解於乙酸乙酯85g中。接著使三異丙基萘磺酸鈉鹽(固體成分10%)14g溶解於純水110g中。混合‧攪拌上述二液後,使用均質機進行分散,調製分散體。隨後,邊將分散體加溫至30~60℃邊在減壓下去除乙酸乙酯,獲得聚矽氧之水分散體。 (熱轉印受像薄片2之製作)
除將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組成之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2以外,餘與熱轉印受像薄片1同樣獲得熱轉印受像薄片2。 <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2>
‧氯化乙烯系樹脂(VINYBLAN 900日信化學工業(股)製) 100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KF615A信越化學工業(股)製) 1份
‧明膠(RR新田明膠(股)製) 10份
‧界面活性劑(SURFYNOL 440日信化學工業(股)製) 0.5份
‧水 250份 (熱轉印受像薄片3之製作)
除將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組成之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3以外,餘與熱轉印受像薄片1同樣,獲得熱轉印受像薄片3。 <染料接受層用塗佈液3>
‧乳液(固體成分計) 90份
‧明膠(固體成分計)(RR新田明膠(股)製) 10份
‧聚醚改質之聚矽氧(KF615A信越化學工業(股)製) 2份
‧界面活性劑(SURFYNOL 440日信化學工業(股)製) 1份
‧水 333份
又,上述乳液係如下述般調製。
於500mL(毫升)之三角燒瓶中饋入苯乙烯121g、丙烯酸乙酯77g、及丙烯酸2g作為形成共聚物之單體、以及作為乳化劑之AQUALON HS-10(第一工業製藥公司製)1.9g,並經攪拌混合(以下將其稱為單體A)。於1L之三頸燒瓶中加入蒸餾水200g且加熱至80℃,添加上述單體A總量之約20%左右,攪拌10分鐘。隨後,添加溶解於純水20g中之過硫酸銨0.4g且攪拌10分鐘後,以滴加漏斗於3小時內滴加剩餘80%之單體A,再攪拌3小時。隨後冷卻至室溫,且以#15之網篩(日本織物)過濾,獲得乳液(分子量240000,Tg 50℃)。又,基於苯乙烯及丙烯酸乙酯之分子量與反應中使用之量,各別之莫耳比成為60%及40%。
(實施例、比較例中之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印像品質評價、儲存性評價時,下表1所示之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分別為實施例1~28、比較例1~23之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
(印像品質評價)
基於上述表1所記載之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以昇華型熱轉印印表機(ALTECH ADS(股)製,型式:CW-01),以記錄速度6.5cm/秒(實測)印像縱條狀影像(黑色立體影像(255/255色階)、灰階影像(180/255色階)之2cm寬度),獲得實施例1~28、比較粒1~23之印像物。所得印像物以目視確認是否有剝離痕,基於下述評價基準進行印像品質之評價。結果示於表2。又,所謂記錄速度意指對明信片尺寸之印像物進行黃色印像時,量測自開始印像至結束所需之時間,且換算成每1秒者。 <評價基準>
○‧‧‧印像物上無剝離痕
△‧‧‧印像物上見到少許剝離痕
×‧‧‧印像物有剝離痕 (儲存性評價)
使實施例1~28、比較例1~23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之紅紫色染料層與背面層成對向,施以20kg/cm2之荷重,在40℃、濕度90%之環境下儲存96小時,使染料層之染料移行(反沖)到背面層側。使該背面層與轉印性保護層之保護層面成對向,施以20kg/cm2之荷重,在50℃、濕度20%之環境下儲存24小時。隨後,將背面層之移行(反向)有染料之轉印性保護層與受像紙(彩色油墨/紙套組KP-36IP,CANON(股)製)之受像面重疊,使用層合試驗機(LAMIPACKER LPD2305PRO,FujiPLA(股)製),以110℃、4mm/sec進行轉印。接著,自受像紙剝離基材薄片,使用Gretag公司製之GRETAG Spectrolino(D65光源,視角2°)測定轉印部之色相,以下式算出色差(△E*),且基於下述評價基準進行評價。此處使用之轉印性保護層係以如下順序製作。評價結果一起示於表2。
△E*=((對向前後之L*值之差)2+(對向前後之a*值之差)2+(對向前後之b*值之差)2)1/2
於基材之與設置背面層之側相反之面之一部份上以固體成分換算計為1.0g/m2之比例塗佈下述組成之剝離層用塗佈液,並經乾燥形成剝離層後,於剝離層上以使乾燥塗佈量成為0.10g/m2之方式塗佈下述組成之底層用塗佈液,並經乾燥形成底塗層,接著於該底塗層上以固體成分換算為1.5g/m2之比例塗佈下述組成之保護層用塗佈液,並經乾燥,形成轉印性保護層。 <剝離層用塗佈液>
‧丙烯酸樹脂(DIANAL BR-87,三菱縲縈(股)製) 20份
‧甲苯 40份
‧甲基乙基酮 40份 <底塗層用塗佈液>
‧膠體二氧化矽(粒徑4~6nm,固體成分10%)(SNOWTEX OXS,日產化學工業(股)製) 30份
‧聚乙烯吡咯烷酮樹脂(K-90,ISP公司製) 3份
‧水 50份
‧異丙醇 17份 <保護層用塗佈液>
‧丙烯酸樹脂(DIANAL BR-83,三菱縲縈(股)製) 69.6份
‧使反應性紫外線吸收劑反應鍵結之丙烯酸共聚物(UVA635L,日本BASF製) 17.4份
‧二氧化矽(SILYSIA 310,Fuji-Silysia(股)製) 25份
‧甲基乙基酮 100份
‧甲苯 100份 <評價基準>
○‧‧‧比較轉印未保存之保護層之轉印物與轉印經反向之保護層轉印體之轉印物之色差△E*未達2.0者
△‧‧‧比較轉印未保存之保護層之轉印物與轉印經反向之保護層轉印體之轉印物之色差△E*在2.0以上未達3.0者
×‧‧‧比較轉印未保存之保護層之轉印物與轉印經反向之保護層轉印體之轉印物之色差△E*為3.0以上者
10‧‧‧熱轉印薄片
30‧‧‧熱轉印受像薄片
1‧‧‧基材
2‧‧‧染料層
3‧‧‧底塗層
4‧‧‧背面層
21‧‧‧另一基材
22‧‧‧染料接受層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薄片之一例之概略剖面圖。
圖2為顯示本發明之影像形成方法、及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中使用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之一例之概略剖面圖。
1‧‧‧基材
2‧‧‧染料層
3‧‧‧底塗層
4‧‧‧背面層
10‧‧‧熱轉印薄片
权利要求:
Claims (5)
[1] 一種影像形成方法,其為將在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層且於基材之另一面設有背面層之熱轉印薄片,與在另一基材之一面設有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予以組合,而形成影像之影像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前述熱轉印薄片之前述染料層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前述熱轉印受像薄片之前述染料接受層為水系染料接受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形成方法,其中前述染料層中含有之黏結劑樹脂為聚乙烯縮乙醛樹脂(polyvinyl acetal resin)或聚乙烯縮丁醛樹脂(polyvinyl butyral resin)。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影像形成方法,其中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前述(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中,前述染料層中單獨含有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時,該(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前述染料層中單獨含有前述(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時,該(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0.3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前述染料層中含有前述(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二者時,該(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之聚矽氧烷,相對於前述染料層之黏結劑樹脂固體成分,係以其合計質量為0.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影像形成方法,其中前述水系染料接受層為含有水溶性樹脂或水溶性高分子之染料接受層,或使用含有水系樹脂之塗佈液形成之染料接受層。
[5] 一種熱轉印薄片與熱轉印受像薄片之組合,其特徵為前述熱轉印薄片係於基材之一面上設置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與(A)在25℃之黏度為1000mm2/s以上之聚醚改質聚矽氧及(B)聚酯改質聚矽氧烷之任一者或二者之染料層,且於前述基材之另一面上設置背面層之熱轉印薄片,前述熱轉印受像薄片係於另一基材之一面上設有水系染料接受層之熱轉印受像薄片。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619620B|2018-04-01|Image forming method, combination of thermal transfer sheet and thermal transfer image
JP5447557B2|2014-03-19|熱転写シート
WO2015046064A1|2015-04-02|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2012006342A|2012-01-12|熱転写シート
WO2015147288A1|2015-10-01|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用支持体および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0058501A|2010-03-18|熱転写シート
JP5516806B2|2014-06-11|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6716955B2|2020-07-01|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
JP5904247B2|2016-04-13|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2013212609A|2013-10-17|熱転写シート
JP5251793B2|2013-07-31|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5839254B2|2016-01-06|熱転写シート
JP5794080B2|2015-10-14|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JP2012152968A|2012-08-16|耐熱滑性層形成用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熱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906903B2|2016-04-20|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34703B2|2015-12-24|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11212992A|2011-10-27|熱転写シート
JP2014198427A|2014-10-23|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065242A|2014-04-17|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107329B2|2017-04-05|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80511B2|2016-03-09|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2018058225A|2018-04-12|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受容層用塗工液、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形成方法、及び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JP2017077630A|2017-04-27|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5793965B2|2015-10-14|熱転写両面受像シート
JP2014198401A|2014-10-23|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の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4010826B|2015-12-23|
EP2762325B1|2018-12-19|
US9079445B2|2015-07-14|
KR20140068802A|2014-06-09|
CN104010826A|2014-08-27|
EP2762325A1|2014-08-06|
US20140267535A1|2014-09-18|
WO2013047501A1|2013-04-04|
JP2013082212A|2013-05-09|
TWI619620B|2018-04-01|
EP2762325A4|2015-06-0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65102B|2012-09-11|2019-07-11|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感熱轉印記錄媒體|JP2777363B2|1987-01-27|1998-07-16|コニカ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825229B2|1988-02-05|1998-11-18|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
JP3075481B2|1990-09-05|2000-08-14|コニカ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用インクシート|
JPH07112586A|1993-10-20|1995-05-02|Fuji Photo Film Co Ltd|熱転写記録材料|
JPH07179064A|1993-12-24|1995-07-18|Ricoh Co Ltd|昇華型熱転写体|
JPH07214922A|1994-02-08|1995-08-15|Fuji Photo Film Co Ltd|熱転写記録材料|
US5457082A|1994-12-21|1995-10-10|Eastman Kodak Company|Thermal printing method|
JP3005978B2|1997-01-29|2000-02-07|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3423596B2|1997-11-05|2003-07-07|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昇華型熱転写記録用転写体及び昇華型熱転写記録用受像体|
JPH11157227A|1997-11-28|1999-06-15|Mitsubishi Chemical Corp|被熱転写シート|
JP2001058467A|1999-08-23|2001-03-06|Konica Corp|レーザー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3006950A|2001-06-20|2003-01-10|Victor Co Of Japan Ltd|光情報記録媒体製造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US7067457B2|2003-09-17|2006-06-27|Eastman Kodak Company|Thermal donor for high-speed printing|
JP2005313434A|2004-04-28|2005-11-10|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熱転写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物|
JP4765822B2|2006-08-04|2011-09-07|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4932754B2|2008-01-28|2012-05-16|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感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4940202B2|2008-08-28|2012-05-30|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感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62961A|2009-09-18|2011-03-31|Fujifilm Corp|感熱転写受像シート|WO2015046064A1|2013-09-30|2015-04-02|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2015196277A|2014-03-31|2015-11-09|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196275A|2014-03-31|2015-11-09|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196274A|2014-03-31|2015-11-09|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セ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CN105711280A|2014-12-04|2016-06-29|全斯福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一种易用的喷墨热升华转印纸|
ES2791719T3|2014-12-05|2020-11-05|Schoeller Technocell Gmbh & Co Kg|Material de registro para procedimientos de impresión térmica|
JP6717205B2|2015-01-28|2020-07-01|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WO2020167327A1|2019-02-14|2020-08-20|Conde Systems, Inc.|Dye sublimation ready coating for low temperature plastic substrates|
US10328733B2|2015-02-26|2019-06-25|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Sublimation type 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6631184B2|2015-11-17|2020-01-1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WO2017171060A1|2016-03-31|2019-02-14|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昇華型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との組合せ|
US20170321060A1|2016-05-06|2017-11-09|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Antifog coating composition|
CN109661314B|2016-09-28|2021-05-14|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热转印片|
JP2018052076A|2016-09-30|2018-04-05|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の組合せ|
JP2018052077A|2016-09-30|2018-04-05|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の組合せ|
JP2018089874A|2016-12-05|2018-06-14|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の組合せ|
JP6885172B2|2017-04-13|2021-06-09|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828569B2|2017-04-13|2021-02-10|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US10632715B2|2017-06-12|2020-04-28|Can't Live Without It, LLC|Perimetric decoration by sublimation|
WO2019022192A1|2017-07-28|2019-01-31|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988281B2|2017-09-04|2022-01-0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51897A|2019-10-31|2020-02-04|深圳市联星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一种服装用的硅胶热转印标牌及其制作方法、制作设备|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17869||2011-09-30||
JP2011217873||2011-09-30||
JP2012208925A|JP2013082212A|2011-09-30|2012-09-21|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