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藉由多極電磁鐵之合模力的均勻性之射出成型機。本發明的射出成型機具備:第1固定構件(11),其安裝有定模(15);第1可動構件(12),其安裝有動模(16);第2可動構件(22),其與第1可動構件(12)一同移動;第2固定構件(13),其配設於第1可動構件(12)與第2可動構件(22)之間;及桿(39),貫穿第2固定構件(13)來連結第1可動構件(12)與第2可動構件(22)。第2固定構件(13)及第2可動構件(22)的其中一方,保持吸附另一方來產生合模力之電磁鐵(49)的複數個線圈(48A~48D)。並聯連接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配置,且包括由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線圈構成之線圈組之複數個電流路徑(81A、81B)。
公开号:TW201323179A
申请号:TW101130419
申请日:2012-08-22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Osamu Nakazaki;Koji Moritani
申请人: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IPC主号:B29C45-00
专利说明:
射出成型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射出成型機。
射出成型機從射出裝置射出熔融樹脂,並填充於模具裝置的型腔,並使其固化來成型為成型品。模具裝置由定模及動模構成。模具裝置的閉模、合模及開模,藉由合模裝置進行。
作為合模裝置,廣泛利用使用馬達等驅動源和肘節機構之方式者,但肘節機構的特性上很難變更合模力,響應性或穩定性較差。並且,在肘節機構動作時產生彎矩,安裝模具裝置之安裝面等有可能發生應變。
因此,提出有針對模開閉動作使用直線馬達,而針對合模動作使用電磁鐵的吸附力之合模裝置。該合模裝置具備:固定壓板,其安裝有定模;可動壓板,其安裝有動模;吸附板,其與可動壓板一同移動;後壓板,其配設於可動壓板與吸附板之間;及桿,其貫穿後壓板來連結可動壓板與吸附板。若在後壓板與吸附板之間產生藉由電磁鐵之吸附力,則吸附力經桿傳遞至可動壓板,在可動壓板與固定壓板之間產生合模力。
近年來,以後壓板及吸附板的薄型化及提高合模力的響應性為目的,提出有以複數個線圈使電磁鐵多極化之技術(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由於電磁鐵的線圈數量為複數個,因此複數個線圈收容部形成於後壓板的吸附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9086號公報
然而,開始合模時等變更合模力時,藉由流過線圈之電流而產生之磁場發生變化,並在線圈產生消除其變化之方向的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依據各線圈的溫度、各線圈與周圍構件(例如其他線圈)的位置關係等發生變化。
在各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時,依據線圈的連接態樣,流過各線圈之電流的變化產生差異,並藉由電磁鐵的吸附力傾斜,因此合模力的均勻性降低。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藉由多極電磁鐵之合模力的均勻性之射出成型機。
為了解決上述目的,藉由本發明的一態樣之射出成型機的特徵為,具備:第1固定構件,其安裝有定模;第1可動構件,其安裝有動模;第2可動構件,其與該第1可動構件一同移動;第2固定構件,其配設於前述第1可動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之間;及桿,貫穿該第2固定構件來連結前述第1可動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前述第2固定構件及前述第2可動構件的其中一方,保持吸附另一方來產生合模力之電磁鐵的複數個線圈,並聯連接以前述桿的中心線為中心對稱配置,且包括由串聯連接之複數個前述線圈構成之線圈組之複數個電流路徑。
依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藉由多極電磁鐵之合模力的均勻性之射出成型機。
以下,參閱附圖對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進行說明,在各附圖中對相同或對應之結構附加相同或對應之元件符號而省略說明。並且,將進行閉模時的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前方,將進行開模時的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後方來進行說明。
第1圖係表示基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型機閉模時的狀態之圖。第2圖係表示基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型機開模時的狀態之圖。
圖中,10為合模裝置,Fr為射出成型機的框架,Gd為由鋪設於該框架Fr上之2根導軌構成之導引件,11為固定壓板(第1固定構件)。固定壓板11可設置於能夠沿著向模開閉方向(圖中左右方向)延伸之導引件Gd移動之位置調整底板Ba上。另外,固定壓板11還可以載置於框架Fr上。
與固定壓板11對置而配設可動壓板(第1可動構件)12。可動壓板12固定於可動底板Bb上,可動底板Bb能夠在導引件Gd上行駛。藉此,可動壓板12能夠相對於固定壓板11向模開閉方向移動。
與固定壓板11隔著預定間隔,且與固定壓板11平行地配設後壓板(第2固定構件)13。後壓板13經腳部13a固定於框架Fr。
4根作為連結構件的繫桿14(圖中僅示出4根繫桿14中的2根)架設於固定壓板11與後壓板13之間。固定壓板11經繫桿14固定於後壓板13。沿著繫桿14進退自如地配設可動壓板12。在可動壓板12中的與繫桿14對應之部位形成用於使繫桿14貫穿之未圖示之導孔。另外,可形成缺口部代替導孔。
繫桿14的前端部(圖中右端部)形成未圖示之螺絲部,將螺母n1螺合緊固於該螺絲部,藉此繫桿14的前端部固定於固定壓板11。繫桿14的後端部固定於後壓板13。
定模15與動模16分別安裝於固定壓板11與可動壓板12上,定模15與動模16隨著可動壓板12的進退而接觸分離,從而進行閉模、合模及開模。另外,隨著進行合模,定模15與動模16之間形成未圖示之型腔空間,從射出裝置17的射出噴嘴18射出之未圖示之熔融樹脂填充於型腔空間。由定模15及動模16構成模具裝置19。
吸附板22(第2可動構件)與可動壓板12平行地配設。吸附板22經安裝板27固定於滑動底板Sb上,滑動底板Sb能夠在導引件Gd上行駛。藉此,吸附板22在比後壓板13更靠後方進退自如。吸附板22可由磁性材料形成。另外,可無安裝板27,此時,吸附板22直接固定於滑動底板Sb上。
桿39配設成在後端部與吸附板22連結,而在前端部與可動壓板12連結。因此,桿39在閉模時隨著吸附板22前進而前進,並使可動壓板12前進,而在開模時隨著吸附板22後退而後退,並使可動壓板12後退。為此,在後壓板13的中央部份形成用於使桿39貫穿之桿孔41。
直線馬達28為用於使可動壓板12進退之模開閉驅動部,例如配設於與可動壓板12連結之吸附板22與框架Fr之間。另外,直線馬達28亦可配設於可動壓板12與框架Fr之間。
直線馬達28具備定子29及可動件31。定子29形成為在框架Fr上與導引件Gd平行,且與滑動底板Sb的移動範圍對應。可動件31在滑動底板Sb的下端與定子29對置,且遍及預定範圍而形成。
可動件31具備芯34及線圈35。並且,芯34具備朝向定子29突出且以預定間距形成之複數個磁極齒33,線圈35捲裝於各磁極齒33上。另外,磁極齒33形成為在相對於可動壓板12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平行。並且,定子29具備未圖示之芯及在該芯上延伸而形成之未圖示之永久磁鐵。藉由使N極及S極的各磁極交替受磁來形成該永久磁鐵。配置檢測可動件31的位置之位置感測器53。
若藉由向線圈35供給預定電流來驅動直線馬達28,則可動件31進退。隨此,吸附板22及可動壓板12進退,從而能夠進行閉模及開模。依據位置感測器53的檢測結果反饋控制直線馬達28,以便可動件31的位置成為設定值。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定子29上,並將線圈35配設於可動件31上,但是亦能夠將線圈配設於定子上,並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可動件上。此時,線圈不會隨著直線馬達28的驅動而移動,因此能夠簡單地進行用於向線圈供給電力的配線。
另外,作為模開閉驅動部可使用旋轉馬達及將旋轉馬達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之滾珠螺桿機構,或者液壓缸或空氣壓缸等流體壓缸等代替直線馬達28。
電磁鐵單元37在後壓板13與吸附板22之間產生吸附力。該吸附力經桿39傳遞至可動壓板12,在可動壓板12與固定壓板11之間產生合模力。
另外,由固定壓板11、可動壓板12、後壓板13、吸附板22、直線馬達28、電磁鐵單元37、桿39等構成合模裝置10。
電磁鐵單元37係利用形成於後壓板13側之電磁鐵49及形成於吸附板22側之吸附部51所構成。吸附部51形成於吸附板22的吸附面(前端面)的預定部份,例如吸附板22中包圍桿39且與電磁鐵49對置之部份。並且,在後壓板13的吸附面(後端面)的預定部份,例如在桿39周圍形成容納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的環狀槽45A~45D。比環狀槽45A~45D更靠內側形成芯46A~46D。繞芯46A~46D之周圍捲裝線圈48A~48D。在後壓板13中除芯46A~46D以外的部份形成磁軛47。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與後壓板13分開形成電磁鐵49,與吸附板22分開形成吸附部51,但亦可作為後壓板13的一部份形成電磁鐵,作為吸附板22的一部份形成吸附部。並且,亦可相反配置電磁鐵和吸附部。例如,可在吸附板22側設置電磁鐵49,在後壓板13側設置吸附部51。
在電磁鐵單元37中,若向線圈48A~48D供給電流,則電磁鐵49被驅動而對吸附部51進行吸附,能夠產生合模力。
藉由控制裝置60控制合模裝置10的直線馬達28及電磁鐵49的驅動。控制裝置60具備CPU及記憶體等,依據藉由CPU運算之結果,向直線馬達28的線圈35或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供給電流。控制裝置60上連接荷重檢測器55。荷重檢測器55設置於合模裝置10中至少1根繫桿14的預定位置(固定壓板11與後壓板13之間的預定位置),檢測施加於該繫桿14之荷重。荷重檢測器55例如藉由檢測繫桿14的伸長量之感測器來構成。由荷重檢測器55檢測出之荷重被送至控制裝置60。
接著,對合模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
藉由控制裝置60的模開閉處理部61控制閉模製程。在第2圖的狀態(開模狀態)下,模開閉處理部61向線圈35供給電流,來驅動直線馬達28。如第1圖所示,可動壓板12前進,動模16與定模15抵接。此時,後壓板13與吸附板22之間,亦即電磁鐵49與吸附部51之間形成間隙δ。另外,與合模力相比,閉模所需的力十分小。
接著,控制裝置60的合模處理部62控制合模製程。合模處理部62向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供給電流,將吸附部51吸附於電磁鐵49上。該吸附力經桿39傳遞至可動壓板12,在可動壓板12與固定壓板11之間產生合模力。
合模力藉由荷重檢測器55檢測。檢測出之合模力被送至控制裝置60,合模處理部62為了使合模力成為設定值,而調整供給於線圈48A~48D之電流,並進行反饋控制。在此期間,在射出裝置17中熔融之熔融樹脂從射出噴嘴18射出,填充於模具裝置19的型腔空間。
若型腔空間內的樹脂冷卻固化,則模開閉處理部61控制開模製程。在第1圖的狀態下,合模處理部62停止向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供給電流。隨此,直線馬達28被驅動,可動壓板12後退,如第2圖所示,動模16後退,從而進行開模。
然而,若隨著更換模具裝置19而安裝新的模具裝置19,則模具裝置19的厚度發生變化,閉模結束時形成於後壓板13與吸附板22之間之間隙δ發生變化。
因此,射出成型機具備按照模具裝置19的厚度調整可動壓板12與吸附板22的間隔之模厚調整裝置。模厚調整裝置由貫穿吸附板22的中央部份之桿39、形成於桿39的後端部之螺絲43、與螺絲43螺合且旋轉自如地支撐於吸附板22之螺母44及使螺母44旋轉之未圖示之模厚調整用馬達等所構成。由螺母44及螺絲43構成運動方向轉換部,在該運動方向轉換部中,螺母44的旋轉運動轉換成桿39的直進運動。
若與模具裝置19的厚度對應而驅動模厚調整用馬達,並使螺母44相對螺絲43旋轉預定量,則調整桿39相對於吸附板22的位置。從而,調整可動壓板12與吸附板22的間隔,閉模結束時能夠使間隙δ成為最佳值。
接著,依據第3圖(a),對上述結構的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的配置進行說明。第3圖(a)中,用實線表示合模開始時流向線圈48A~48D之電流的方向,用虛線表示渦電流的方向。
以後壓板13及吸附板22的薄型化或提高合模力的響應性為目的,多極化電磁鐵49。電磁鐵49包括複數個線圈48A~48D。
為了容納複數個線圈48A~48D,在後壓板13的吸附面形成複數個環狀槽45A~45D。按照所容納之線圈48A~48D的形狀等,設定各環狀槽45A~45D的形狀,例如如第3圖所示,平視觀察時為四角環狀即可。
複數個環狀槽45A~45D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排列成環狀(例如四角環狀)。可排列成圓環狀來代替排列成四角環狀,排列方法可為多種多樣。複數個環狀槽45A~45D連續連結,因此槽加工較簡單。並且,能夠將串聯連接複數個線圈之間之電線容納於環狀槽45A~45D。
比環狀槽45A~45D更靠內側形成芯46A~46D。繞芯46A~46D周圍捲裝線圈48A~48D。在後壓板13中除芯46A~46D以外的部份形成磁軛47。
磁軛47一體地包括板狀之底壁部47a(參閱第1圖)和從底壁部47a上的吸附板22側的面突出之側壁部47b(參閱第1圖)。將側壁部47b、底壁部47a及吸附板22設計成厚度大致相同,以便磁路截面積大致相同。
由於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的數量為複數個,因此芯46A~46D的數量增加,磁軛47的側壁部47b的厚度變薄。從而,磁軛47的底壁部47a的厚度變薄,因此能夠實現後壓板13的薄型化。並且,能夠實現吸附板22的薄型化。
並且,由於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的數量為複數個,因此容納線圈48A~48D的環狀槽45A~45D的數量增加。因此,環狀槽45A~45D較細地分割後壓板13的吸附面,產生於後壓板13的吸附面之渦電流被較細地分割。渦電流在合模開始時等變更合模力時產生。此時,藉由流過線圈48A~48D之電流產生之磁場發生變化,因此渦電流以產生消除該變化之方向的磁場的方式流動。藉由流過線圈48A~48D之電流產生之磁場發生變化時,且藉由分割渦電流,能夠抑制產生消除該變化之方向的磁場。從而,能夠迅速地得到所希望的磁場,並能夠迅速地得到所希望的合模力。
複數個線圈48A~48D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排列。鄰接之線圈彼此之間(例如,線圈48A與線圈48B之間)形成有能夠確保絕緣之程度的微細的間隙。
如此,複數個線圈48A~48D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配設,因此當電流供給到線圈48A~48D時,磁軛47的磁通量密度與芯46A~46D的磁通量密度差變小,能夠提高合模效率。桿39越粗該效果越明顯。
複數個線圈48A~48D的排列方法可為多種多樣,但如第3圖所示,複數個線圈48A~48D在桿39的周圍排列成環狀(例如四角環狀)即可。當電流供給到線圈48A~48D時,以桿39為中心對稱地產生磁場,因此能夠抑制旋轉力矩作用於桿39。
複數個線圈48A~48D的內周,分別具有縱長H和橫長L不同之矩形截面形狀。“截面”係與線圈48A~48D的中心線正交之截面。由於縱長H和橫長L不同,因此藉由在芯46A~46D中產生之渦電流引起之反磁場的影響變低。
為了使磁場均勻化或降低成本,複數個芯46A~46D可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狀。作為相同的目的,複數個線圈48A~48D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形狀(包括線圈的導線的截面積或匝數)。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線圈48A~48D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排列成環狀,但可不按包圍的方式排列,亦可不排列成環狀。例如4個線圈可保持在後壓板13的4角。此時,可在後壓板13的吸附面,形成容納串聯連接複數個線圈之間之電線之專用槽。
接著,依據第3圖(b),對上述結構的電磁鐵49的線圈48A~48D的連接態樣進行說明。
為了向各線圈48A~48D適當地分配電源83的電力,並聯連接包括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線圈之電流路徑81A、81B。複數個電流路徑81A、81B分別經導引線82與電源83連接。
電流路徑81A包括線圈組71A,電流路徑81B包括線圈組71B。如第3圖(a)所示,構成各線圈組(例如線圈組71A)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48A、48C)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配置。
其中,“對稱配置”是指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旋轉180°時,會成為與原來的配置相同的配置。對稱配置之複數個線圈,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形狀(包括線圈的導線的截面積或匝數)。
對稱配置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48A、48C)串聯連接,因此即使在感應電動勢發生變化時,亦有相同電流值的電流流過。感應電動勢在合模開始時等變更合模力時產生。此時,藉由流過線圈48A~48D之電流產生之磁場發生變化,產生消除該變化之方向的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依據各線圈48A~48D的溫度、各線圈48A~48D與周圍構件(例如其他線圈)的位置關係等發生變化。感應電動勢越變大,流向各線圈48A~48D之電流越變小。
由於即使在感應電動勢發生變化時,相同電流值的電流亦流過對稱配置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48A、48C),因此藉由電流的流動形成之磁場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地產生。從而,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地產生吸附力,因此提高合模力的均勻性。
接著,依據第4圖,對電磁鐵的線圈的配置及連接態樣的變形例進行說明。第4圖(a)表示電磁鐵149的線圈148A~148H的配置,第4圖(b)表示電磁鐵149的線圈148A~148H的連接態樣。
第4圖所示之後壓板113代替第3圖所示之後壓板13,保持對吸附板22(參閱第1圖)側的吸附部51進行吸附,來產生合模力之電磁鐵149的線圈148A~148H。另外,亦可相反配置電磁鐵149和吸附部51。
如第4圖(a)所示,後壓板113的吸附面上,為了容納複數個線圈148A~148H,形成複數個環狀槽145A~145H。依據所容納之線圈148A~148H的形狀等,設定各環狀槽145A~145H的形狀,例如如第4圖所示,平視觀察時為四角環狀即可。
複數個環狀槽145A~145H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排列成環狀(例如四角環狀)。可排列成圓環狀來代替排列成四角環狀,排列方法可為多種多樣。複數個環狀槽145A~145H連續連結,因此槽加工較簡單。並且,能夠將串聯連接複數個線圈之間之電線容納於環狀槽145A~145H。
比環狀槽145A~145H更靠內側形成芯146A~146H。繞芯146A~146H的周圍捲裝線圈148A~148H。在後壓板113中除芯146A~146H以外的部份形成磁軛147。
第4圖所示之電磁鐵149與第3圖所示之電磁鐵49,同樣由複數個線圈148A~148H多極化。藉此,能夠實現後壓板113及吸附板22的薄型化及提高合模力的響應性。
複數個線圈148A~148H以包圍桿39的周圍的方式排列。鄰接之線圈彼此之間(例如,線圈148A與線圈148B之間),形成有能夠確保絕緣之程度的微細的間隙。
如此,複數個線圈148A~148H以包圍桿39的方式配設,因此當電流供給到線圈148A~148H時,磁軛147的磁通量密度與芯146A~146H的磁通量密度差變小,提高合模效率。桿39越粗該效果越明顯。
複數個線圈148A~148H的排列方法可為多種多樣,但如第4圖所示,複數個線圈148A~148H在桿39的周圍排列成環狀(例如四角環狀)即可。當電流供給到線圈148A~148H時,以桿39為中心對稱地產生磁場,因此能夠抑制旋轉力矩作用於桿39。
為了使磁場均勻化或降低成本,複數個芯146A~146H可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狀。作為相同目的,複數個線圈148A~148H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形狀(包括線圈的導線的截面積或匝數)。
如第4圖(b)所示,為了向各線圈148A~148H適當地分配電源83的電力,並聯連接包括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線圈的電流路徑181A、181B。複數個電流路徑181A、181B分別經導引線82與電源83連接。
線圈148A~148H的連接態樣,依據電源80的性能決定。例如電源電壓較低時,為了確保施加於各線圈之電壓,而增加並聯連接之電流路徑的數量,並減少包括於各電流路徑之線圈的數量。並且,在電源電流較低時,為了確保流過各線圈之電流,而減少並聯連接之電流路徑的數量,並增加包括於各電流路徑之線圈的數量。
電流路徑181A包括複數個線圈組171A、171B,而電流路徑181B包括複數個線圈組171C、171D。如第4圖(a)所示,構成各線圈組(例如線圈組171A)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148A、148E),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配置。
對稱配置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148A、148E)串聯連接,因此即使在感應電動勢發生變化時,亦有相同電流值的電流流過。感應電動勢在合模開始時等變更合模力時產生。此時,藉由流過線圈148A~148H之電流產生之磁場發生變化,產生消除其變化之方向的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依據各線圈148A~148H的溫度、各線圈148A~148H與周圍構件(例如其他線圈)的位置關係等發生變化。感應電動勢越變大,流向各線圈148A~148H之電流越變小。
對稱配置之複數個線圈(例如2個線圈148A、148E)中,即使感應電動勢發生變化時,亦有相同電流值的電流流過,因此藉由電流的流動形成之磁場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地產生。從而,以桿39的中心線40為中心對稱地產生吸附力,因此合模力的均勻性得以提高。
在各電流路徑(例如電流路徑181A)中,複數個線圈(例如4個線圈148A、148C、148E、148G)可按任意順序串聯連接,亦可不按各線圈組(例如線圈組171A、171B)設置。
例如如第4圖(a)所示,包括於一個電流路徑181A之複數個線圈148A、148C、148E、148G和包括於另一個電流路徑181B之複數個線圈148B、148D、148F、148H,在桿39的周圍交替排列即可。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能夠對上述實施形態加以各種變形或替換。
10‧‧‧合模裝置
11‧‧‧固定壓板(第1固定構件)
12‧‧‧可動壓板(第1可動構件)
13‧‧‧後壓板(第2固定構件)
15‧‧‧定模
16‧‧‧動模
22‧‧‧吸附板(第2可動構件)
39‧‧‧桿
40‧‧‧中心線
45A~45D‧‧‧槽
46A~46D‧‧‧芯
47‧‧‧磁軛
48A~48D‧‧‧線圈
49‧‧‧電磁鐵
71A、71B‧‧‧線圈組
81A、81B‧‧‧電流路徑
第1圖係表示基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型機閉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2圖係表示基於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射出成型機開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3圖係表示電磁鐵的線圈的配置及連接態樣的一例之圖。
第4圖係表示電磁鐵的線圈的配置及連接態樣的變形例之圖。
13‧‧‧後壓板
39‧‧‧桿
40‧‧‧中心線
41‧‧‧桿孔
45A、45B、45C、45D‧‧‧槽
46A、46B、46C、46D‧‧‧芯
47‧‧‧磁軛
48A、48B、48C、48D‧‧‧線圈
49‧‧‧電磁鐵
71A、71B‧‧‧線圈組
81A、81B‧‧‧電流路徑
82‧‧‧導引線
83‧‧‧電源
权利要求:
Claims (3)
[1] 一種射出成型機,具備:第1固定構件,其安裝有定模;第1可動構件,其安裝有動模;第2可動構件,其與該第1可動構件一同移動;第2固定構件,其配設於前述第1可動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之間;及桿,貫穿該第2固定構件來連結前述第1可動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前述第2固定構件及前述第2可動構件的其中一方,保持吸附另一方來產生合模力之電磁鐵的複數個線圈,並聯連接以前述桿的中心線為中心對稱配置,且包括由串聯連接之複數個前述線圈構成之線圈組之複數個電流路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複數個線圈以包圍前述桿的周圍的方式排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一個前述電流路徑包括複數個前述線圈組。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5647053B2|2014-12-24|射出成形機
JP2008105261A|2008-05-08|型締装置
TWI500494B|2015-09-21|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4648870B2|2011-03-09|型締力制御方法及び型締装置
KR101395386B1|2014-05-14|사출성형기
TW201318814A|2013-05-16|射出成型機
TWI503217B|2015-10-11|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KR101417592B1|2014-07-09|사출성형기
KR101407804B1|2014-06-17|사출성형기
JP5694105B2|2015-04-01|射出成形機
JP5823226B2|2015-11-25|射出成形機
JP5710293B2|2015-04-30|成形機
KR101407132B1|2014-06-13|사출성형기
JP5823227B2|2015-11-25|射出成形機
JP5694107B2|2015-04-01|射出成形機
TW201350307A|2013-12-16|射出成形機
KR101407110B1|2014-06-13|사출성형기
JP2013082177A|2013-05-09|射出成形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20130039687A|2013-04-22|
CN103042662A|2013-04-17|
CN103042662B|2015-05-27|
JP5752554B2|2015-07-22|
TWI500494B|2015-09-21|
KR101327752B1|2013-11-11|
JP2013082175A|2013-05-09|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H04135806A|1990-09-28|1992-05-11|Fanuc Ltd|Fixing method for mold|
TW205018B|1990-11-30|1993-05-01|Toshiba Machine Co Ltd||
JPH05220798A|1992-02-17|1993-08-31|Toshiba Mach Co Ltd|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H05237893A|1992-03-02|1993-09-17|Toshiba Mach Co Ltd|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H0663954A|1992-08-24|1994-03-08|Mitsubishi Heavy Ind Ltd|型開閉機構|
JPH08169040A|1994-12-16|1996-07-02|Japan Steel Works Ltd:The|射出成形機における型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09234739A|1996-02-29|1997-09-09|Yuzuru Tatsuke|樹脂成形設備における注型樹脂加圧装置|
CN100584572C|2003-03-04|2010-01-27|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注射成型机的驱动装置及注射装置|
JP4510813B2|2004-03-19|2010-07-28|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型締装置及び型締方法|
JP4921036B2|2006-05-16|2012-04-18|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型締装置|
FR2902361B1|2006-06-16|2008-08-08|Staubli Faverges Sca|Dispositif de bridage magnetique, machine de moulage par injection equipee d'un tel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dispositif|
CN201136250Y|2007-07-18|2008-10-22|周仲骅|可叠加型短磁路磁力开闭器|
JP5179109B2|2007-07-30|2013-04-10|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型締装置|
法律状态:
2018-06-2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25010A|JP5752554B2|2011-10-12|2011-10-12|射出成形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