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专利摘要: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即使外力作用在電線,亦難以將嵌合狀態解除的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係具備裝設於電線(2)之插銷(plug)(3)、及安裝於基板(4)之承接器(receptacle)(5)。插銷(3)及承接器(5)係由金屬形成。藉由將插銷(3)與承接器(5)嵌合而將電線(2)予以電性連接於基板(4)。承接器(5)係具有形成為筒狀的收容部(11)。插銷(3)係具有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的插入部(31)。插入部(31)係具有本體板(35)、及受到本體板(35)呈懸臂梁狀彈性支撐的彈性片(36)。於插入部(31)之彈性片(36)設置自由端部(39)。於收容部(11)設置被卡合部(20)。當插入部(31)插入於收容部(11)時,自由端部(39)即伴隨彈性片(36)的彈性變形而卡合於被卡合部(20),結果,插銷(3)即與承接器(5)嵌合。 公开号:TW201322564A 申请号:TW101140289 申请日:2012-10-31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Kenichi Shimoji 申请人: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PC主号:H01R12-00
专利说明:
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connector)。 以此種技術而言,如本案之圖21所示,日本特開2010-186663號公報已揭示一種在表面安裝於基板100上之低背形表面安裝緊固小片(faston tab)端子101,連接附有線材102之線材側緊固小片端子103的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86663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開2010-186663號公報之構成中,當外力作用於線材102時,線材側緊固小片端子103易於從低背形表面安裝緊固小片端子101脫落。 本案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外力作用於電線,亦難以將嵌合狀態解除的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依據本案發明之觀點,係提供一種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係具備裝設於電線之第1端子、及安裝於基板之第2端子,而前述第1端子及前述第2端子係由金屬形成,且藉由使前述第1端子與前述第2端子嵌合而將前述電線予以電性連接於前述基板者;前述第2端子係具有形成為筒狀的收容部;前述第1端子係具有插入於前述第2端子之前述收容部的插入部;前述插入部係具有本體板、及受到前述本體板呈懸臂梁狀彈性支撐的彈性片;於前述插入部之前述彈性片設置第1卡合部,且於前述收容部設置第2卡合部;當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時,前述第1卡合部即伴隨前述彈性片的彈性變形而卡合於前述第2卡合部,結果,前述第1端子即與前述第2端子嵌合。 較佳為前述彈性片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抽拔方向而延伸形成,該插入方向為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 較佳為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係以相對於前述插入方向呈大致平行的方向卡合。 較佳為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突出於前述收容部之內周側的內側突出部;前述內側突出部係具有做為前述第2卡合部功能。 較佳為前述內側突出部係使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抽拔方向之端部彎曲而形成。 較佳為前述內側突出部係形成為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抽拔方向之前述端部彎曲大致180度。 較佳為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前述彈性片係藉由前述彈性片之彈簧彈力,在前述第1卡合部附近,與前述收容部之內周面接觸。 較佳為在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有接觸部,該接觸部係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藉由前述彈性片之彈簧彈力,與前述收容部接觸。 較佳為在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有外部露出部,該外部露出部係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未被前述收容部所覆蓋而朝外部露出。 較佳為前述外部露出部係與前述彈性片之自由端部相連接,且藉由突出形成於連接器寬度方向或連接器插拔方向之至少任一者而具有推壓區域。 較佳為在前述第1端子係形成有過度插入防止部,該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接觸前述第2端子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較佳為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狹縫(slit);在前述插入部係形成有朝前述狹縫插入的誤插入防止部;前述誤插入防止部係兼做為前述過度插入防止部。 較佳為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狹縫;在前述插入部係形成有朝前述狹縫插入的誤插入防止部。 較佳為前述插入部係具有彼此相對向之一對側板。 較佳為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於前述一對側板之間。 較佳為前述收容部係具有成為前述基板側的底板、夾著前述底板而成為與前述基板相反側的頂板、及用以連結前述頂板與前述底板之一對側板,而形成為大致角筒狀。 較佳為前述收容部之前述底板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抽拔方向而延伸形成,該插入方向係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 較佳為在前述收容部的前述底板係形成有與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插入部接觸之懸臂梁狀的接觸彈簧片。 較佳為前述收容部係藉由板金折彎而形成為筒狀;在前述收容部之接口附近,係形成有用以保持前述收容部之做成筒狀形狀的形狀保持機構;前述形狀保持機構係藉由形狀保持突起、及供收容前述形狀保持突起的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而實現。 較佳為前述插入部係具有彼此相對向的一對側板;在前述一對側板中之至少任一者係形成有過度插入防止部,該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接觸前述收容部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較佳為前述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與前述收容部之與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之插入方向相反之方向之抽拔方向側之邊緣面的一部分接觸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依據本發明,由於可有效地確保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時之前述第1卡合部的變位量,因此可使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之卡合確實,因而即使外力作用於前述電線,前述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之亦難以將嵌合狀態解除。(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19一面說明本案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係具備裝設於電線2之插銷3(第1端子)、及表面安裝於基板4之承接器5(第2端子)而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插銷3與承接器5係均僅由金屬所構成,且分別藉由板金折彎而一體形成。再者,如圖1至圖3所示,藉由將插銷3與承接器5嵌合,電線2係電性連接於基板4。 在此,茲定義「連接器插拔方向」及「連接器高度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如圖1及圖3所示,「連接器插拔方向」係為相對於承接器5拔出插入插銷3的方向。「連接器插拔方向」係包括「插入方向」與「抽拔方向」。「插入方向」係為相對於承接器5插入插銷3的方向。「抽拔方向」係為從承接器5抽拔插銷3的方向。「連接器高度方向」係為相對於基板4之連接器搭載面4a正交的方向。「連接器高度方向」係包括「搭載面接近方向」與「搭載面離開方向」。「搭載面接近方向」係為相對於基板4之連接器搭載面4a接近的方向。「搭載面離開方向」係為從基板4之連接器撘載面4a離開的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係為相對於「連接器插拔方向」與「連接器高度方向」之雙方正交的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係包括「連接器寬度中央方向」與「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連接器寬度中央方向」係為朝向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插銷3、承接器5)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之中央的方向。「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係為從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插銷3、承接器5)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之中央離開的方向。 (承接器5:圖4至圖8)。 如圖4至圖8所示,承接器5係藉由承接器本體6、與一對安裝部7而構成。 (承接器5:承接器本體6) 承接器本體6係承接插銷3之部分。如圖4所示,承接器本體6係具有成為基板4(請一併參照圖1)側之底板8、夾著底板8而成為與基板4相反側之頂板9、及用以連結底板8與頂板9之側板10a及側板10b而形成。底板8與頂板9係配置成相對於基板4之連接器搭載面4a(請一併參照圖1)呈大致平行。側板10a及側板10b係配置成相對於基板4之連接器搭載面4a呈大致正交。側板10a以插入方向觀看承接器本體6係配置於右側。側板10b以插入方向觀看承接器本體6係配置於左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頂板9相較於底板8或側板10a、側板10b在連接器插拔方向形成為較短,且在插入方向以成為裡側之方式配置。因此,承接器本體6係於在插入方向成為裡側的位置,具有大致角筒狀的收容部11。收容部11係藉由底板8與頂板9、側板10a、側板10b而形成。因此,收容部11係可謂藉由板金折彎而形成為筒狀。 在底板8與側板10a之間係存在有接口12。在接口12附近係形成有2個形狀保持機構E。2個形狀保持機構E係用以連結底板8與側板10a。各形狀保持機構E係藉由形成於底板8之形狀保持突起13、及形成於側板10a之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14而實現。亦即,藉由將形成於底板8之一對形狀保持突起13予以收容於形成於側板10a之一對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14,底板8與側板10a即得以相互連結。藉由形狀保持機構E的存在,收容部11保持了收容部11之做成筒狀的形狀。 在側板10a之抽拔方向側,係設有相對於側板10b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不相對向之插銷引導部10c。 (承接器5:承接器本體6:頂板9) 如圖4至圖8所示,在收容部11係形成有狹縫15。詳而言之,係以跨越構成收容部11之頂板9與側板10a之方式,朝連接器插拔方向延伸,且形成有在抽拔方向開口的狹縫15。收容部11之頂板9係具有在連接器插拔方向劃分該狹縫15的狹縫劃分邊緣面16。狹縫劃分邊緣面16係為收容部11之頂板9之抽拔方向側之邊緣面的一部分。狹縫劃分邊緣面16係相對於連接器插拔方向呈大致正交。 如圖4及圖7、圖8所示,在頂板9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係形成有承接器側卡合部18。詳而言之,承接器側卡合部18係在頂板9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中之大致中央,且形成於稍微靠近側板10b。承接器側卡合部18係藉由一面連接於頂板9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一面形成為依抽拔方向、搭載面接近方向、插入方向之順序彎曲的彎曲部19、及一面連接於彎曲部19,一面朝插入方向延伸之被卡合部20(內側突出部、第2卡合部)所構成。被卡合部20係可謂透過彎曲之彎曲部19而支撐於頂板9,藉以突出於收容部11之內周側。此外,被卡合部20亦可謂使收容部11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彎曲大致180度而形成。被卡合部20係相對於頂板9大致無間隙地相對向。 如圖4及圖8所示,在收容部11之頂板9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係形成有擋止件(stopper)邊緣面21。擋止件邊緣面21係為收容部11之頂板9之抽拔方向側之邊緣面的一部分。擋止件邊緣面21係形成於較承接器側卡合部18更靠側板10b側。擋止件邊緣面21係相對於連接器插拔方向呈現呈大致正交。 (承接器5:安裝部7) 如圖5及圖7所示,一對安裝部7係以夾著底板8之方式配置連接於底板8。一對安裝部7相較於底板8係朝搭載面接近方向側偏移而配置。 (電線2:圖9) 電線2係藉由絞合線25與絕緣被覆26而構成。絞合線25係藉由絕緣被覆26而覆蓋。 (插銷3:圖9至圖12) 如圖9所示,插銷3係藉由電線壓接部30、插入部31而構成。 (插銷3:電線壓接部30) 如圖9所示,電線壓接部30係為用以將電線2裝設於插銷3的部分。電線壓接部30係藉由以電性連接電線2之絞合線25之方式壓接的電線連接部32、及以對於電線連接部32不施加連接器插拔方向之負荷之方式保持電線2之絕緣被覆26的電線保持部33而構成。 (插銷3:插入部31) 插入部31係為插入於承接器5之承接器本體6之收容部11的部分。如圖9至圖12所示,插入部31係具有本體板35、呈受到本體板35呈懸臂梁狀彈性支撐之彈性片36、及一對側板37a及側板37b而構成。 本體板35係連接於電線壓接部30。彈性片36係一面連接於本體板35之插入方向端部,一面朝向抽拔方向延伸而形成。彈性片36係以隨著朝向抽拔方向從本體板35漸漸離開之方式,相對於本體板35稍微傾斜而形成。彈性片36係以夾在一對側板37a及側板37b之間之方式配置。 (插銷3:插入部31:彈性片36) 如圖9及圖11、圖12所示,在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第1卡合部),係形成有曲面接觸部40(接觸部)、第1寬度方向突起部41、第2寬度方向突起部42、外部露出部43、及卡合面44。 如圖12所示,曲面接觸部40係以具有曲面之方式,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搭載面離開方向鼓出而形成。因此,曲面接觸部40係可謂形成於自由端部39附近。 如圖9及圖11所示,第1寬度方向突起部41係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突出而形成。詳而言之,第1寬度方向突起部41係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且突出於側板37a側而形成。 同樣地,如圖9及圖11所示,第2寬度方向突起部42係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突出而形成。詳而言之,第2寬度方向突起部42係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且突出於側板37b側而形成。 如圖9及圖11所示,外部露出部43係與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相連接,且從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朝抽拔方向突出而形成,結果,外部露出部43係具有如圖11所示之推壓區域a。詳而言之,如圖11所示,外部露出部43係配置為靠近側板37b。 如圖11所示,卡合面44係為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之抽拔方向側的邊緣面,且形成於靠近側板37a側。 (插銷3:插入部31:側板37a) 如圖10所示,在側板37a係形成有缺口50、擋止件突起部51(過度插入防止部)、及隆起部52。缺口50係在側板37a之抽拔方向側,以在搭載面離開方向開口之方式形成。缺口50係用以收容彈性片36之第1寬度方向突起部41,並且以防止彈性片36之過度撓曲變形之方式調整缺口深度。擋止件突起部51係以相對於缺口50與抽拔方向側相鄰之方式形成。擋止件突起部51係以相較於側板37a之其他部分不會在連接器高度方向變高之方式形成。隆起部52係在側板37a之插入方向側,從側板37a朝向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隆起而形成。 (插銷3:插入部31:側板37b) 如圖10及圖11所示,在側板37b係形成有缺口60、擋止件突起部61(在本實施形態中並未具有做為過度插入防止部功能)、鍵(key)62(誤插入防止部、過度插入防止部)、及隆起部63。缺口60係在側板37b之抽拔方向側,以在搭載面離開方向開口之方式形成。缺口60係用以收容彈性片36之第2寬度方向突起部42,並且以防止彈性片36之過度撓曲變形之方式調整缺口深度。此點,缺口60係具有與缺口50大致相同的功能。擋止件突起部61係以相對於缺口60與抽拔方向側相鄰之方式形成。鍵62係以相對於缺口60與插入方向側相鄰之方式形成。擋止件突起部61及鍵62相較於側板37b之其他部分均以在連接器高度方向不變高之方式形成。如圖11所示,隆起部63係在側板37b之插入方向側,從側板37b朝向連接器寬度反中央方向隆起而形成。 (動作:圖13至圖19) 接著說明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的動作。 首先,如圖1所示,將承接器5之一對安裝部7,分別焊接在形成於基板4之連接器搭載面4a之一對電極墊(pad)4b。 接著,如圖13所示,在將電線2壓接於插銷3之電線壓接部30之後,插銷3之彈性片36以從本體板35觀看為成為搭載面離開方向側之方式,調整插銷3相對於承接器5的姿勢。在此狀態下,如圖13至圖15所示,將插銷3之插入部31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內。此時,如圖6所示之插銷引導部10c,係具有做為將插銷3之插入部31誘入至側板10a與側板10b之間之導引件(guide)的功能。此外,圖6所示之底板8,係藉由從收容部11朝抽拔方向側延伸,具有將插入部31誘入至收容部11內之導引件的功能。 此外,如圖14所示,當插銷3之插入部31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彈性片36,即被形成於收容部11之頂板9之承接器側卡合部18之彎曲部19及被卡合部20向下推壓至搭載面接近方向側。 在圖14之狀態下,當插銷3之插入部31進一步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自由端部39不久就越過承接器5之承接器側卡合部18之被卡合部20,且如圖15所示,自由端部39會伴隨彈性片36之彈性變形而朝搭載面離開方向變位而卡合於被卡合部20,結果,插銷3即與承接器5嵌合(請一併參照圖1至圖3)。 如圖15所示,在自由端部39卡合於被卡合部20的狀態下,插銷3之外部露出部43,如圖3所示未被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所覆蓋而朝外部露出(請一併參照圖18)。 此外,如圖15所示,插銷3之自由端部39與承接器5之被卡合部20,係以相對於插入方向呈大致平行的方向卡合。詳而言之,形成於插銷3之自由端部39之卡合面44,相對於承接器5之被卡合部20,係以相對於插入方向呈大致平行的方向接觸。再者,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彈性片36係藉由彈性片36之彈簧彈力,在自由端部39附近,與收容部11之內周面11a(亦即頂板9之內面9a)接觸。詳而言之,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彈性片36之曲面接觸部40,係藉由彈性片36之彈簧彈力,與收容部11之內周面11a(亦即頂板9之內面9a)接觸。插銷3之彈性片36之曲面接觸部40、與承接器5之收容部11之內周面11a之接點,係具有做為插銷3與承接器5之主要之接點功能。另外,此時,底板8與本體板35,係在連接器高度方向接觸。 在圖15所示之狀態下,如圖16所示,當外力F朝抽拔方向作用於電線2時,如箭頭符號T所示,自由端部39會朝從本體板35離開之方向(亦即搭載面離開方向)變位而維持與被卡合部20的卡合。 繼續參照圖17及圖18,以俯視觀看來說明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的動作。 如圖17及圖18所示,當插銷3之插入部31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自由端部39即卡合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之被卡合部20(請一併參照圖15),且如圖18所示插銷3成為嵌合於承接器5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當欲將插銷3之插入部31進一步朝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插入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側板37a之擋止件突起部51,即與形成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之頂板9之端部17的擋止件邊緣面21接觸,而禁止更進一步的插入。同樣地,插銷3之插入部31之側板37b之鍵62即與承接器5之收容部11之頂板9之狹縫劃分邊緣面16接觸,而禁止更進一步的插入。亦即,擋止件突起部51與鍵62係具有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過度插入的功能。 此外,如圖17及圖18所示,將插銷3之插入部31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鍵62,即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之狹縫15。依據此狹縫15與鍵62的存在,即可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的誤插入。在此所稱之「誤插入」,係指例如在圖17中,插銷3成為如圖所示之姿勢的翻轉,而在該姿勢下,直接將插銷3插入於承接器5的行為。當插銷3形成為如圖所示之姿勢的翻轉,且在該姿勢下,欲將插銷3插入於承接器5時,插銷3之插入部31之鍵62即對承接器5之底板8物理性妨礙,而阻礙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的插入。另外,插銷3之插入部31之鍵62,係形成於插入部31之插入方向中之大致中央。因此,將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插入時,可較早期發現是否為誤插入。 接著參照圖19來說明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之嵌合解除方法。如圖15所示,在自由端部39卡合於被卡合部20的狀態下,插銷3之插入部31之外部露出部43,係如圖3、圖18及圖19所示,不會被承接器5之收容部11覆蓋而朝外部露出。因此,若要從承接器5拔出插銷3,如圖19所示,只要以二點虛線所示之細長的治具R等將外部露出部43朝搭載面接近方向向下推壓之方式操作即可。詳而言之,只要以二點虛線所示之細長的治具R等將外部露出部43之推壓區域a(請一併參照圖11)朝搭載面接近方向向下推壓之方式操作即可。依據此操作,圖15所示之彈性片36即朝搭載面接近方向強制性地彈性變形,而解除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的卡合。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之卡合一解除,之後只要抓住電線2將插銷3從承接器5拔出即可。 以上雖已說明了本案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但上述第1實施形態係具有以下特點。 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係具備裝設於電線2之插銷3(第1端子)、及安裝於基板4之承接器5(第2端子)。插銷3及承接器5係由金屬形成。藉由將插銷3與承接器5嵌合,將電線2電性連接於基板4。承接器5係具有形成為筒狀的收容部11。插銷3係具有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的插入部31。插入部31係具有本體板35、及受到本體板35呈懸臂梁狀彈性支撐的彈性片36。在插入部31之彈性片36設置自由端部39(第1卡合部)。在收容部11設置被卡合部20(第2卡合部)。當插入部31插入於收容部11時,自由端部39即伴隨彈性片36之彈性變形而卡合於被卡合部20,結果,插銷3即與承接器5嵌合。依據以上構成,由於可有效地確保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時之自由端部39之變位量,因此可使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之卡合確實,因而,即使外力作用於電線2,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之亦難以將嵌合狀態解除。 此外,如圖9所示,彈性片36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之抽拔方向延伸而形成,該插入方向係將插入部31插入於收容部11之方向。 此外,如圖15所示,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係以相對於插入方向呈大致平行的方向卡合。 此外,如圖7所示,在收容部11係形成有突出於收容部11之內周側的被卡合部20(內側突出部)。 此外,如圖7所示,被卡合部20係使收容部11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彎曲而形成。具體而言,被卡合部20係使收容部11之抽拔方向之端部17彎曲大致180度而形成。 此外,如圖15所示,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彈性片36係藉由彈性片36之彈簧彈力,在自由端部39附近,與收容部11之內周面11a接觸。以上的構成係具有以下的技術意義。亦即,如圖16所示,當外力F朝抽拔方向作用於電線2時,自由端部39會朝從本體板35離開之方向變位,而維持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之卡合狀態,因而,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之嵌合狀態更難以解除。 此外,如圖15所示,在彈性片36之自由端部39附近,形成有曲面接觸部40(接觸部)。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彈性片36之曲面接觸部40係藉由彈性片36之彈簧彈力與收容部11接觸。依據以上的構成,彈性片36即具有兼做為使自由端部39卡合於被卡合部20的功能、及確保曲面接觸部40相對於收容部11之接觸壓力的功能,因而,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1在構成上變得簡單。 此外,如圖3及圖18所示,在彈性片36係形成有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未被收容部11所覆蓋而朝外部露出的外部露出部43。依據以上的構成,即可在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卡合的狀態下,如圖19所示藉由操作外部露出部43使彈性片36強制性地彈性變形,而解除自由端部39與被卡合部20的卡合。 此外,如圖18所示,在插銷3係形成有以接觸承接器5之方式來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過度插入的擋止件突起部51(過度插入防止部)及鍵62(過度插入防止部)。依據以上的構成,即可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過度的插入。 此外,如圖18所示,在收容部11係形成有狹縫15。在插入部31係形成有朝狹縫15插入之鍵62(誤插入防止部)。依據以上的構成,即可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的誤插入。 在本實施形態中,鍵62係同時具有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過度插入的功能、及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誤插入的功能。換言之,鍵62係兼做為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過度插入的過度插入防止部、及防止插入部31朝收容部11誤插入的誤插入防止部。 此外,如圖9所示,插入部31係具有彼此相對向之一對側板37a及側板37b。依據以上的構成,收容部11內之插入部31之姿勢即安定。 此外,如圖9所示,彈性片36係形成於一對側板37a及側板37b之間。 此外,如圖4所示,收容部11係具有成為基板4側的底板8、夾著底板8而成為與基板4相反側的頂板9、及用以連結頂板9與底板8的一對側板10a及側板10b而形成為大致角筒狀。 此外,如圖6所示,收容部11之底板8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之抽拔方向延伸而形成,該插入方向係將插入部31插入於收容部11之方向。依據以上的構成,即可利用底板8,將插入部31順暢地插入於收容部11。 此外,如圖4所示,收容部11係藉由板金折彎而形成為筒狀。在收容部11之接口12係形成有一對用以保持收容部11之做成筒狀形狀的形狀保持機構E。各形狀保持機構E係藉由形狀保持突起13、及供收容形狀保持突起13之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14而實現。 (第2實施形態) 接著一面參照圖20一面說明本案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在此,係以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重複之說明則適當省略。此外,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對應之構成要素,原則上係賦予相同符號。 如圖20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底板8係形成有懸臂梁狀的接觸彈簧片70。接觸彈簧片70係將底板8之中央部分板彎而形成。接觸彈簧片70係藉由以底板8支撐為懸臂梁狀之支撐彈簧片71、及形成於支撐彈簧片71之自由端之接觸部72而構成。接觸部72在接觸彈簧片70之無負荷狀態下,係突出於收容部11之內部空間內。當藉由以上的構成,如圖15所示將插銷3之插入部31插入於承接器5之收容部11時,圖20之接觸彈簧片70之接觸部72即藉由支撐彈簧片71的彈簧彈力,強力地接觸於插銷3之插入部31之本體板35,因而,接觸彈簧片70之接觸部72與插銷3之插入部31之本體板35的接點,就會具有做為插銷3與承接器5之接點功能。 1‧‧‧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2‧‧‧電線 3‧‧‧插銷 4‧‧‧基板 4a‧‧‧連接器搭載面 4b‧‧‧電極墊 5‧‧‧承接器 6‧‧‧承接器本體 7‧‧‧安裝部 8‧‧‧底板 9‧‧‧頂板 9a‧‧‧內面 10a、10b‧‧‧側板 10c‧‧‧插銷引導部 11‧‧‧收容部 11a‧‧‧內周面 12‧‧‧接口 13‧‧‧形狀保持突起 14‧‧‧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 15‧‧‧狹縫 16‧‧‧狹縫劃分邊緣面 17‧‧‧端部 18‧‧‧承接器側卡合部 19‧‧‧彎曲部 20‧‧‧被卡合部 21‧‧‧擋止件邊緣面 25‧‧‧絞合線 26‧‧‧絕緣被覆 30‧‧‧電線壓接部 31‧‧‧插入部 32‧‧‧電線連接部 33‧‧‧電線保持部 35‧‧‧本體板 36‧‧‧彈性片 37a、37b‧‧‧側板 39‧‧‧自由端部 40‧‧‧曲面接觸部 41‧‧‧第1寬度方向突起部 42‧‧‧第2寬度方向突起部 43‧‧‧外部露出部 44‧‧‧卡合面 50‧‧‧缺口 51‧‧‧擋止件突起部 52‧‧‧隆起部 60‧‧‧缺口 61‧‧‧擋止件突起部 62‧‧‧鍵 63‧‧‧隆起部 70‧‧‧接觸彈簧片 71‧‧‧支撐彈簧片 72‧‧‧接觸部 100‧‧‧基板 101‧‧‧緊固小片端子 102‧‧‧線材 103‧‧‧緊固小片端子 a‧‧‧推壓區域 E‧‧‧形狀保持機構 F‧‧‧外力 R‧‧‧治具 T‧‧‧箭頭符號 圖1係為嵌合前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的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2係為嵌合途中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之一部分缺口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3係為嵌合狀態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的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4係為承接器之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5係為從承接器之另一角度觀看之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6係為從承接器之再另一角度觀看之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7係為圖4之VII-VII線箭頭視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8係為承接器之平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9係為連接有電線之插銷之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0係為連接有電線之插銷之另一透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1係為連接有電線之插銷之俯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12係為連接有電線之插銷之彈性片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3係為用以說明插銷插入至承接器的第1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係為用以說明插銷插入至承接器的第2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5係為用以說明插銷插入至承接器的第3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6係為外力作用於電線時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之動作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7係為用以說明插銷插入至承接器的第4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8係為用以說明插銷插入至承接器的第5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19係為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之嵌合解除方法的說明圖(第1實施形態)。 圖20係為承接器之透視圖(第2實施形態)。 圖21係為相當於日本特開2010-186663號公報之圖1的圖。 1‧‧‧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2‧‧‧電線 3‧‧‧插銷 4‧‧‧基板 5‧‧‧承接器 8‧‧‧底板 9‧‧‧頂板 9a‧‧‧內面 11‧‧‧收容部 11a‧‧‧內周面 18‧‧‧承接器側卡合部 19‧‧‧彎曲部 20‧‧‧被卡合部 31‧‧‧插入部 35‧‧‧本體板 36‧‧‧彈性片 39‧‧‧自由端部 40‧‧‧曲面接觸部 44‧‧‧卡合面
权利要求:
Claims (21) [1] 一種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係具備裝設於電線之第1端子、及安裝於基板之第2端子,而前述第1端子及前述第2端子係由金屬形成,且藉由使前述第1端子與前述第2端子嵌合而將前述電線予以電性連接於前述基板者;前述第2端子係具有形成為筒狀的收容部;前述第1端子係具有插入於前述第2端子之前述收容部的插入部;前述插入部係具有本體板、及受到前述本體板呈懸臂梁狀彈性支撐的彈性片;於前述插入部之前述彈性片設置第1卡合部,且於前述收容部設置第2卡合部;當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時,前述第1卡合部即伴隨前述彈性片的彈性變形而卡合於前述第2卡合部,結果,前述第1端子即與前述第2端子嵌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彈性片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抽拔方向而延伸形成,該插入方向係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係以相對於前述插入方向呈大致平行的方向卡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突出於前述收容部之內周側的內側突出部;前述內側突出部係具有做為前述第2卡合部功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內側突出部係使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抽拔方向之端部彎曲而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內側突出部係形成為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抽拔方向之前述端部彎曲大致180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前述彈性片係藉由前述彈性片之彈簧彈力,在前述第1卡合部附近,與前述收容部之內周面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有接觸部,該接觸部係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藉由前述彈性片之彈簧彈力,與前述收容部接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有外部露出部,該外部露出部係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未被前述收容部所覆蓋而朝外部露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外部露出部係與前述彈性片之自由端部相連接,且藉由突出形成於連接器寬度方向或連接器插拔方向之至少任一者而具有推壓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1端子係形成有過度插入防止部,該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接觸前述第2端子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狹縫;在前述插入部係形成有朝前述狹縫插入的誤插入防止部;前述誤插入防止部係兼做為前述過度插入防止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係形成有狹縫;在前述插入部係形成有朝前述狹縫插入的誤插入防止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插入部係具有彼此相對向之一對側板。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彈性片係形成於前述一對側板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收容部係具有:成為前述基板側的底板、夾著前述底板而成為與前述基板相反側的頂板、及用以連結前述頂板與前述底板之一對側板,而形成為大致角筒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收容部之前述底板係朝向與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抽拔方向而延伸形成,該插入方向係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前述底板係形成有與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前述插入部接觸之懸臂梁狀的接觸彈簧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收容部係藉由板金折彎而形成為筒狀;在前述收容部之接口附近,係形成有用以保持前述收容部之做成筒狀形狀的形狀保持機構;前述形狀保持機構係藉由形狀保持突起、及供收容前述形狀保持突起的形狀保持突起收容孔而實現。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插入部係具有彼此相對向的一對側板;在前述一對側板中之至少任一者係形成有過度插入防止部,該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接觸前述收容部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其中前述過度插入防止部係以與前述收容部之與將前述插入部插入於前述收容部之方向之插入方向相反之方向之抽拔方向側之邊緣面的一部分接觸之方式,來防止前述插入部朝前述收容部過度的插入。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8449B|2015-03-21|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TWI424631B|2014-01-21|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JP5285985B2|2013-09-11|雌型端子金具 TWI351797B|2011-11-01| CN108631102B|2021-04-13|母连接器以及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EP2605336A1|2013-06-19|Connector TWI508390B|2015-11-11|Incorrect insertion of connector to prevent construction JP5913014B2|2016-04-27|コネクタ JP4446477B2|2010-04-07|コネクタ JP5957114B2|2016-07-27|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880429B2|2012-02-22|コネクタ TW201340478A|2013-10-01|支座,附帶扁形導體支座及該附帶扁形導體支座與電連接器之組合體 JP2019185875A|2019-10-24|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JP5129792B2|2013-01-30|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130130536A1|2013-05-23|Connector structure JP6195797B2|2017-09-13|コネクタ WO2012096407A1|2012-07-19|Shield case of receptacle JP2018156760A|2018-10-04|コネクタ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9472875B2|2016-10-18| EP2597729A1|2013-05-29| CN103138078B|2015-07-01| CN103138078A|2013-06-05| EP2930792A1|2015-10-14| US9160089B2|2015-10-13| US20130137314A1|2013-05-30| EP2597729B1|2016-03-02| US20150229050A1|2015-08-13| KR20130058601A|2013-06-04| TWI478449B|2015-03-21| JP2013114758A|2013-06-10| JP5890157B2|2016-03-22| KR101406883B1|2014-06-1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3915535A|1974-02-21|1975-10-28|Amp Inc|Coaxial cable receptacl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4003617A|1976-03-17|1977-01-18|Essex International, Inc.|Solderless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US5383788A|1993-05-20|1995-01-24|W. L. Gore & Associates, Inc.|Electrical interconnect assembly| JP3067471B2|1993-06-03|2000-07-17|住友電装株式会社|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DE9310699U1|1993-07-17|1993-09-02|Hirschmann Richard Gmbh Co|Kontaktelement| JP3509401B2|1996-07-25|2004-03-22|住友電装株式会社|端子金具| JPH10255926A|1997-03-07|1998-09-25|Sharp Corp|コネクタ| JP3323930B2|1998-06-17|2002-09-09|有限会社アールキャパ|液体充填用紙カートン及びその密封方法| JP3365549B2|1998-11-19|2003-01-14|住友電装株式会社|シールド端子| FR2786613B1|1998-11-30|2001-02-02|Radiall Sa|Dispositif pour raccorder un cable coaxial a une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KR200243884Y1|2001-05-18|2001-10-15|이육권|전기, 전자제품의 접지단자 및 접지장치| JP3488873B2|2001-08-10|2004-01-19|大宏電機株式会社|光・電気共用コネクタ| JP2003151652A|2001-11-09|2003-05-23|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電線のアース接続構造| JP2003323930A|2002-05-07|2003-11-14|Union Machinery Co Ltd|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AU2003302259A1|2002-11-28|2004-06-18|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onductor formed on glass surface| FR2850797A1|2003-02-05|2004-08-06|Radiall Sa|Connecteur pour raccorder un cable coaxial a une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JP2004296182A|2003-03-26|2004-10-21|Sumitomo Wiring Syst Ltd|コネクタ| US6918798B2|2003-07-15|2005-07-19|Molex Incorporated|Female terminal with flexible sidewalls and flat angled contacts| US7329158B1|2006-06-30|2008-02-12|Yazaki North America, Inc.|Push-lock terminal connection assembly| US7497715B2|2007-06-11|2009-03-03|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solar device| DE102007040937B3|2007-08-30|2009-01-15|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Elektrischer Kontakt| US8360812B2|2008-07-28|2013-01-29|Illinois Tool Works Inc.|Tab-form terminal with reduced material and manufacturing cost| US7892007B2|2008-08-15|2011-02-22|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0186663A|2009-02-13|2010-08-26|Nec Tokin Corp|低背形表面実装ファストンタブ端子| US7942707B2|2009-04-28|2011-05-17|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Electrical contact with locking barb| JP4885320B1|2011-03-23|2012-02-29|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US9793623B2|2012-09-29|2017-10-17|Harumoto TechnologyCo., Ltd.|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 receptor connector| US20140120786A1|2012-11-01|2014-05-01|Avx Corporation|Single element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US8721376B1|2012-11-01|2014-05-13|Avx Corporation|Single element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WO2015037808A1|2013-09-12|2015-03-19|조인셋 주식회사|솔더링이 가능한 전기 커넥터| JP6356974B2|2014-02-03|2018-07-11|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金属端子| JP6014075B2|2014-04-17|2016-10-25|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265857B2|2014-07-25|2018-01-24|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391386B2|2014-10-06|2016-07-12|Avx Corporation|Caged poke home contact| JP6350876B2|2015-06-18|2018-07-04|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コネクタ| JP6513822B2|2015-11-12|2019-05-15|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サーバ、クライアント、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722934B2|2016-04-11|2020-07-15|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端子、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US10320096B2|2017-06-01|2019-06-11|Avx Corporation|Flexing poke home contact| USD858443S1|2018-01-29|2019-09-03|Tarng Yu Enterprise Co., Ltd.|Connector terminal| JP2020123513A|2019-01-31|2020-08-13|矢崎総業株式会社|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及び、端子付き基板|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56969A|JP5890157B2|2011-11-25|2011-11-25|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