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一樞接件、一第二機體及一第三機體。樞接件樞接於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滑設於樞接件。第三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而使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疊合狀態。當第二機體沿樞接件滑動而使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樞接件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帶動第二機體傾斜,第三機體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傾斜,且第二機體的頂面與第三機體的頂面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展開狀態。
公开号:TW201321936A
申请号:TW100144644
申请日:2011-12-05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Tsung-Yuan Ou
申请人:Htc Corp;
IPC主号:H04M1-00
专利说明:
手持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手持電子裝置。
隨著現今資訊科技的發達,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容易從電子裝置取得所需的資訊。另一方面,憑藉工藝技術水準的提高,各類型手持電子裝置莫不朝向輕薄短小的趨勢發展,也因為具有便於隨身攜帶的特性與優勢,使得大眾普遍接受並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上。
以手機為例,為使其方便攜帶並符合不同的喜好與需求,除了傳統的直立式手機之外,另有掀蓋式、旋蓋式及滑蓋式等形式。以滑蓋式手機而言,其上下兩機體相疊並可相對滑動,以呈現開啟與閉合等不同的操作模態。將上下兩機體相疊有助於縮小整體的體積,並可在特定的操作模態下將上下兩機體展開。
在此以具有鍵盤的兩層滑蓋式機體為例,其作動的方式如下:使用者施力使顯示螢幕滑動至鍵盤之一側,而使得鍵盤暴露出來,以方便使用者進行輸入。然而,在此種設計中,顯示螢幕與鍵盤在相對滑動後仍具有高度差而呈階梯狀,會使其外形較缺乏一體性。此外,若顯示螢幕具有觸控功能,則使用者會因螢幕與鍵盤的高度差而在操作上較為不便。
本發明提供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其外觀較具一體性、操作上較為便利且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
本發明提出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一樞接件、一第二機體及一第三機體。樞接件樞接於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滑設於樞接件。第三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而使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疊合狀態。當第二機體沿樞接件滑動而使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樞接件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帶動第二機體傾斜,第三機體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傾斜,且第二機體的頂面與第三機體的頂面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展開狀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於第一機體與樞接件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時,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彈性件釋放彈性位能,且樞接件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推頂件及一彈性件。推頂件樞接於第一機體。彈性件連接於第一機體與推頂件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時,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彈性件釋放彈性位能,且推頂件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推動樞接件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連桿及一彈性件。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彈性件連接於第一機體與連桿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時,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彈性件釋放彈性位能,且連桿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樞轉而帶動第三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連桿具有一凸部,樞接件具有一凹部,凸部伸入凹部。當連桿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樞轉時,凸部推動樞接件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三機體具有一卡勾。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時,卡勾抵頂第二機體,以限制第三機體的傾斜角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桿、一第二連桿、一第三連桿及一彈性件。第一連桿滑設於第一機體。第二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第一連桿及第三機體。第三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第一連桿及樞接件。彈性件連接於第三機體與第二連桿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時,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彈性件釋放彈性位能,且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及第三連桿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產生連動,而帶動第三機體及樞接件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當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二機體適於受力而抵抗彈性件的彈性力帶動樞接件、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三連桿及第三機體產生連動,使第二機體及第三機體平行於第一機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於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時,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彈性件釋放彈性位能,第三機體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樞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機體具有一滑槽,滑槽包括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第三機體具有一凸柱,凸柱滑設於滑槽內且適於隨著第三機體與第一機體的相對樞轉而沿滑槽滑動。當手持電子裝置從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時,凸柱從第一區段滑動至第二區段。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一區段的延伸方向傾斜於第三機體的頂面,且第二區段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三機體的頂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轉動件,樞接於第一機體。第三機體具有一延伸部。當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二機體適於受力而壓迫轉動件相對第一機體轉動,使轉動件推動延伸部而帶動凸柱從第二區段滑動至第一區段。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當上述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時,延伸部位於第二機體的底面,以限制第三機體的傾斜角度。
基於上述,當使用者滑動本發明的第二機體而使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第二機體及第三機體會自動地樞轉而傾斜,讓第二機體的頂面與第三機體的頂面共同形成連續面。藉此,可使手持電子裝置在展開狀態下的外觀較具一體性,且所述連續面可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輸入介面,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此外,由於僅須滑動第二機體就可讓第二機體及第三機體自動樞轉,因此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讓使用者可快速地將手持電子裝置由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圖2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圖3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請參考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100包括一第一機體110、一樞接件120、一第二機體130及一第三機體140。樞接件120樞接於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30滑設於樞接件120。第三機體140樞接於第一機體110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10與第二機體130之間,而使手持電子裝置100處於一疊合狀態。
圖4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圖5為圖4之手持電子裝置沿A-A線的剖視圖。圖6A及圖6B為圖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當圖5的第二機體130沿樞接件120滑動而使第三機體140如圖6A所示被第二機體130暴露時,樞接件120會如圖6B所示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而帶動第二機體130傾斜,第三機體140會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而傾斜,且第二機體130的頂面130a與第三機體140的頂面140a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手持電子裝置100處於如圖3所示的展開狀態。
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可使手持電子裝置100在展開狀態下的外觀較具一體性,且所述連續面可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輸入介面,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此外,由於僅須滑動第二機體130就可讓第二機體130及第三機體140自動樞轉,因此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讓使用者可快速地將手持電子裝置100由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30的頂面130a例如為觸控顯示面,且第三機體140的頂面140a例如為鍵盤模組。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機體140的頂面140a也可以是觸控顯示面。當手持電子裝置100如圖3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其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構成連續面,而讓使用者在透過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進行輸入時較為舒適與方便。
以下配合圖式介紹手持電子裝置100的細部構件及作動原理。
請參考圖2,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100包括至少一彈性件150(繪示為兩個),各彈性件15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一機體110與樞接件12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100如圖1及圖5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彈性件15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140如圖6A所示被第二機體130暴露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各彈性件150能夠釋放彈性位能,使樞接件120藉由各彈性件15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至圖6B所示狀態。
請參考圖2及圖5,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100包括至少一連桿180(圖2繪示為兩個)及至少一彈性件190(圖2繪示為兩個)。各連桿180的兩端分別樞接於第一機體110與第三機體140。各彈性件19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一機體110與對應之連桿18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100如圖1及圖5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各彈性件19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140如圖6A所示被第二機體130暴露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各彈性件190能夠釋放彈性位能,且各連桿180藉由對應之彈性件18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至圖6B所示狀態而帶動第三機體140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
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各連桿180具有一凸部182,樞接件120具有一凹部122,凸部182伸入凹部122。當各連桿180藉由對應之彈性件19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110從圖6A所示狀態樞轉至圖6B所示狀態時,凸部182會推動樞接件120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換言之,各連桿180除了可帶動第三機體140樞轉之外,更可推動樞接件120樞轉,進一步確保整體結構能夠順利地作動。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機體140具有一卡勾142。當手持電子裝置100如圖6B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卡勾142會抵頂第二機體130,以限制第三機體140的傾斜角度,使第三機體140的頂面140a能夠順利地與第二機體130的頂面130a構成連續面。
圖7為圖4之手持電子裝置沿B-B線的剖視圖。圖8A及圖8B為圖7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請參考圖2及圖7,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100包括一推頂件160及一彈性件170。推頂件160樞接於第一機體110。彈性件17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一機體110與推頂件16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100如圖1及圖7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彈性件17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140如圖8A所示被第二機體130暴露時,第二機體130與第三機體1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彈性件170能夠釋放彈性位能,使推頂件160藉由彈性件17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而推動樞接件120相對第一機體110樞轉至圖8B所示狀態。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圖10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圖11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請參考圖9至圖11,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200包括一第一機體210、一樞接件220、一第二機體230及一第三機體240。樞接件220樞接於第一機體210。第二機體230滑設於樞接件220。第三機體240樞接於第一機體210且疊置於第一機體210與第二機體230之間,而使手持電子裝置200處於一疊合狀態。
圖12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圖13為圖12之手持電子裝置沿C-C線的剖視圖。圖14A及圖14B為圖13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當圖13的第二機體230沿樞接件220滑動而使第三機體240如圖14A所示被第二機體230暴露時,樞接件220會如圖14B所示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210樞轉而帶動第二機體230傾斜,第三機體240會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210樞轉而傾斜,且第二機體230的頂面230a與第三機體240的頂面240a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手持電子裝置200處於如圖11所示的展開狀態。
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可使手持電子裝置200在展開狀態下的外觀較具一體性,且所述連續面可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輸入介面,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此外,由於僅須滑動第二機體230就可讓第二機體230及第三機體240自動樞轉,因此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讓使用者可快速地將手持電子裝置200由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230的頂面230a例如為觸控顯示面,且第三機體240的頂面240a例如為鍵盤模組。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機體240的頂面240a也可以是觸控顯示面。當手持電子裝置200如圖11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其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構成連續面,而讓使用者在透過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進行輸入時較為舒適與方便。
以下配合圖式介紹手持電子裝置200的細部構件及作動原理。
請參考圖10,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200包括至少一彈性件250(繪示為兩個),各彈性件25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一機體210與樞接件22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200如圖9及圖13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230與第三機體2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彈性件25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240如圖14A所示被第二機體230暴露時,第二機體230與第三機體2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各彈性件250能夠釋放彈性位能,使樞接件220藉由各彈性件25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210樞轉至圖14B所示狀態。
請參考圖10及圖13,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200包括至少一第一連桿260a(圖10繪示為兩個)、至少一第二連桿260b(圖10繪示為兩個)、至少一第三連桿260c(圖10繪示為兩個)及至少一彈性件270(圖10繪示為兩個)。各第一連桿260a沿方向D滑設於第一機體210。各第二連桿260b的兩端分別樞接於對應之第一連桿260a及第三機體240。各第三連桿260c的兩端分別樞接於對應之第一連桿260a及樞接件220。各彈性件27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三機體240與對應之第二連桿260b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200如圖9及圖13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230與第三機體2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各彈性件27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240如圖14A所示被第二機體230暴露時,第二機體230與第三機體2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各彈性件270釋放彈性位能,使各第一連桿260a、各第二連桿260b及各第三連桿260c藉由對應之彈性件270的彈性力產生連動,而帶動第三機體240及樞接件220相對第一機體210樞轉至圖14B所示狀態。
當使用者欲將手持電子裝置200回復至疊合狀態時,可施力於圖14B的第二機體230,以抵抗各彈性件270的彈性力帶動樞接件220、各第一連桿260a、各第二連桿260b、各第三連桿260c及第三機體240產生連動,使第二機體230及第三機體240如圖14A所示平行於第一機體210。接著,使用者只要將圖14A的第二機體230滑動至圖13所示位置即可將手持電子裝置200回復至疊合狀態。
圖1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圖16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圖17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請參考圖15至圖17,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300包括一第一機體310、一樞接件320、一第二機體330及一第三機體340。樞接件320樞接於第一機體310。第二機體330滑設於樞接件320。第三機體340樞接於第一機體310且疊置於第一機體310與第二機體330之間,而使手持電子裝置300處於一疊合狀態。
圖18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圖19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D-D線的剖視圖。圖20A及圖20B為圖1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當圖18的第二機體330沿樞接件320滑動而使第三機體340如圖20A所示被第二機體330暴露時,樞接件320會如圖20B所示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310樞轉而帶動第二機體330傾斜,第三機體340會自動地相對第一機體310樞轉而傾斜,且第二機體330的頂面330a與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手持電子裝置300處於如圖17所示的展開狀態。
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可使手持電子裝置300在展開狀態下的外觀較具一體性,且所述連續面可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輸入介面,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此外,由於僅須滑動第二機體330就可讓第二機體330及第三機體340自動樞轉,因此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讓使用者可快速地將手持電子裝置300由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330的頂面330a例如為觸控顯示面,且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例如為鍵盤模組。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也可以是觸控顯示面。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如圖17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其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構成連續面,而讓使用者在透過觸控顯示面與鍵盤模組進行輸入時較為舒適與方便。
以下配合圖式介紹手持電子裝置300的細部構件及作動原理。
請參考圖16及圖19,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機體310上具有至少一組裝件312(圖19繪示為多個),各組裝件312具有一滑槽314,滑槽314包括一第一區段314a及一第二區段314b,第三機體340具有至少一凸柱342,凸柱342滑設於滑槽314內且適於隨著第三機體340與第一機體310的相對樞轉而沿滑槽314滑動。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從圖19所示的疊合狀態轉變為圖20B的展開狀態時,凸柱342會從第一區段314a滑動至第二區段314b。當手持電子裝置300處於展開狀態時,第一區段314a的延伸方向傾斜於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且第二區段314b的延伸方向平行於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藉此,當使用者按壓圖20B的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以進行觸控輸入時,凸柱342是沿垂直第二區段314b的方向被推動,因此凸柱342不會沿第二區段314b滑動,以避免第三機體340因使用者進行觸控輸入而被下壓晃動。在其它實施例中,這些組裝件312亦可一體成形地連接於第一機體310,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圖21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E-E線的剖視圖。圖22A及圖22B為圖2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請參考圖16、圖19及圖21,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300包括至少一轉動件350(圖16繪示為兩個),樞接於第一機體310。第三機體340具有至少一延伸部344(圖16繪示為兩個)。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如圖20B及圖22B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使用者可施力於第二機體330以壓迫各轉動件350相對第一機體310轉動,使各轉動件350推動對應之延伸部344而帶動凸柱342從第二區段314b滑動至第一區段314a,讓手持電子裝置300回復至圖19所示的疊合狀態。此外,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如圖20B及圖22B所示處於展開狀態時,各延伸部344會位於第二機體330的底面,以限制第三機體340的傾斜角度,使第三機體340的頂面340a能夠順利地與第二機體330的頂面330a構成連續面。
圖23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F-F線的剖視圖。圖24A及圖24B為圖23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請參考圖16及圖23,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300包括一彈性件360,彈性件360例如為扭簧且連接於第一機體310與第三機體34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如圖23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330與第三機體3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彈性件36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340如圖24A所示被第二機體330暴露時,第二機體330與第三機體3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彈性件360釋放彈性位能,使第三機體340藉由彈性件36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310樞轉至圖24B所示狀態。
圖25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G-G線的剖視圖。圖26A及圖26B為圖2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請參考圖16及圖25,本實施例的手持電子裝置300包括至少一推頂件370(圖16繪示為兩個)及至少一彈性件380(圖16繪示為兩個)。各推頂件370樞接於第一機體310。各彈性件380連接於第一機體310與對應之推頂件370之間。當手持電子裝置300如圖15及圖25所示處於疊合狀態時,第二機體330與第三機體3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會迫使各彈性件380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三機體340如圖26A所示被第二機體330暴露時,第二機體330與第三機體34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被解除而讓各彈性件380能夠釋放彈性位能,使各推頂件370藉由對應之彈性件380的彈性力相對第一機體310樞轉而推動樞接件320相對第一機體310樞轉至圖26B所示狀態。
綜上所述,當使用者滑動本發明的第二機體而使第三機體被第二機體暴露時,第二機體及第三機體會自動地樞轉而傾斜,讓第二機體的頂面與第三機體的頂面共同形成連續面。藉此,可使手持電子裝置在展開狀態下的外觀較具一體性,且所述連續面可提供使用者較舒適的輸入介面,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此外,由於僅須滑動第二機體就可讓第二機體及第三機體自動樞轉,因此可簡化機體作動時的手動程序,讓使用者可快速地將手持電子裝置由疊合狀態轉變為展開狀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手持電子裝置
110、210、310...第一機體
120、220、320...樞接件
122...凹部
130、230、330...第二機體
130a、140a、230a、240a、330a、340a...頂面
140、240、340...第三機體
142...卡勾
150、170、190、250、270、360、380...彈性件
160、370...推頂件
180...連桿
182...凸部
260a...第一連桿
260b...第二連桿
260c...第三連桿
312...組裝件
314...滑槽
314a...第一區段
314b...第二區段
342...凸柱
344...延伸部
350...轉動件
D...方向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2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圖3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
圖4為圖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
圖5為圖4之手持電子裝置沿A-A線的剖視圖。
圖6A及圖6B為圖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7為圖4之手持電子裝置沿B-B線的剖視圖。
圖8A及圖8B為圖7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0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圖11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
圖12為圖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
圖13為圖12之手持電子裝置沿C-C線的剖視圖。
圖14A及圖14B為圖13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1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疊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6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圖17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處於展開狀態的立體圖。
圖18為圖1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俯視圖。
圖19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D-D線的剖視圖。
圖20A及圖20B為圖19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21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E-E線的剖視圖。
圖22A及圖22B為圖21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23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F-F線的剖視圖。
圖24A及圖24B為圖23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圖25為圖18之手持電子裝置沿G-G線的剖視圖。
圖26A及圖26B為圖25之手持電子裝置的作動流程圖。
100...手持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30...第二機體
130a、140a...頂面
140...第三機體
权利要求:
Claims (12)
[1] 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一樞接件,樞接於該第一機體;一第二機體,滑設於該樞接件;以及一第三機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且疊置於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之間,而使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疊合狀態,其中當該第二機體沿該樞接件滑動而使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樞接件自動地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而帶動該第二機體傾斜,該第三機體自動地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而傾斜,且該第二機體的頂面與該第三機體的頂面共同形成一連續面,而使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一展開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樞接件之間,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疊合狀態時,該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彈性件釋放該彈性位能,且該樞接件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推頂件,樞接於該第一機體;以及一彈性件,連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推頂件之間,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疊合狀態時,該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彈性件釋放該彈性位能,且該推頂件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而推動該樞接件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連桿,該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三機體;以及一彈性件,連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連桿之間,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疊合狀態時,該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彈性件釋放該彈性位能,且該連桿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而帶動該第三機體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桿具有一凸部,該樞接件具有一凹部,該凸部伸入該凹部,當該連桿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時,該凸部推動該樞接件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機體具有一卡勾,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卡勾抵頂該第二機體,以限制該第三機體的傾斜角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連桿,滑設於該第一機體;一第二連桿,該第二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第一連桿及該第三機體;一第三連桿,該第三連桿的兩端分別樞接於該第一連桿及該樞接件;以及一彈性件,連接於該第三機體與該第二連桿之間,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疊合狀態時,該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彈性件釋放該彈性位能,且該第一連桿、該第二連桿及該第三連桿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產生連動,而帶動該第三機體及該樞接件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二機體適於受力而抵抗該彈性件的彈性力帶動該樞接件、該第一連桿、該第二連桿、該第三連桿及該第三機體產生連動,使該第二機體及該第三機體平行於該第一機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三機體之間,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疊合狀態時,該彈性件儲存一彈性位能,當該第三機體被該第二機體暴露時,該彈性件釋放該彈性位能,該第三機體藉由該彈性件的彈性力相對該第一機體樞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機體具有一滑槽,該滑槽包括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該第三機體具有一凸柱,該凸柱滑設於該滑槽內且適於隨著該第三機體與該第一機體的相對樞轉而沿該滑槽滑動,當該手持電子裝置從該疊合狀態轉變為該展開狀態時,該凸柱從該第一區段滑動至該第二區段,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區段的延伸方向傾斜於該第三機體的頂面,且該第二區段的延伸方向平行於該第三機體的頂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更包括:一轉動件,樞接於該第一機體,其中該第三機體具有一延伸部,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二機體適於受力而壓迫該轉動件相對該第一機體轉動,使該轉動件推動該延伸部而帶動該凸柱從該第二區段滑動至該第一區段。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手持電子裝置,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處於該展開狀態時,該延伸部位於該第二機體的底面,以限制該第三機體的傾斜角度。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01560B|2013-07-11|電子裝置
TWI550384B|2016-09-21|用於資訊裝置之傾斜機構
JP5517090B2|2014-06-11|ポータブル電子装置
TWI437415B|2014-05-11|手持電子裝置
US9678535B2|2017-06-13|Moveable keyboard lattic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7653422B2|2010-01-26|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liding hinge
US9983638B2|2018-05-29|Dual-part hinge assembly
JP4638403B2|2011-02-23|スライド・回転取付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TWI363143B|2012-05-01|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TWI482570B|2015-04-21|電子裝置
TWI426766B|2014-02-11|手持電子裝置
CN103576766B|2016-08-24|可携式电脑
TWI510047B|2015-11-21|手持電子裝置
TW200418061A|2004-09-16|Foldable keyboard
JP2014512043A|2014-05-19|スライディング及びティルティング可能な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ー
TWI365036B|2012-05-21|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rising mechanism
TWI601172B|2017-10-01|鍵盤
TWI425906B|2014-02-01|手持電子裝置
TWI623956B|2018-05-11|按鍵結構
EP2413576B1|2013-02-20|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80034646A|2008-04-22|컨버터블 컴퓨터
US10528085B2|2020-01-07|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555049B|2016-10-21|電子裝置
US8549708B1|2013-10-08|Long stroke tilting hinge module for portable terminal
TWI407292B|2013-09-01|手持電子裝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37415B|2014-05-11|
CN103140068A|2013-06-05|
US20130135793A1|2013-05-30|
US8724316B2|2014-05-13|
CN103140068B|2015-08-12|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6850226B2|2001-11-09|2005-02-01|Nokia Corporation|Multifunc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lidable display screen|
US7627337B2|2006-04-17|2009-12-01|Nokia Corporation|Dual lever slide mechanism for extendible device housings|
CN101567910B|2008-04-23|2012-05-09|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可携式电子装置|
WO2010023354A1|2008-08-29|2010-03-04|Nokia Corporation|User interfaces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TWI376928B|2010-07-29|2012-11-11|Htc Corp|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CN103098448B|2010-05-20|2015-07-08|日本电气株式会社|便携式装置|
US8908364B2|2011-11-18|2014-12-09|Wistron Corporation|Portable computer|
US10082828B2|2016-08-16|2018-09-25|Rakuten Kobo, Inc.|Device with a mid-frame structure and reverse draft|
TWI733435B|2019-05-08|2021-07-11|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電子裝置|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US13/304,392|US8724316B2|2011-11-24|2011-11-24|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