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裝置
专利摘要: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面板模組、組合構件、膠體層以及觸控模組。組合構件卡合於面板模組的側壁。膠體層設置於面板模組上,並且至少部份設置於組合構件上。觸控模組設置於膠體層上。面板模組與組合構件黏固於膠體層的一側。觸控模組黏固於膠體層的另一相對側。 公开号:TW201321831A 申请号:TW100142065 申请日:2011-11-17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Shih-Ting Chen;Te-Hen Lo;Hao-Liang Chao 申请人:Au Optronics Corp; IPC主号:G06F3-00
专利说明:
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 近年來,由於電子、資訊工業的迅速發展,其相關之產品亦日益精密。就目前個人電腦領域觀之,除了尋求更高速、運算能力更強之計算功能之運算單元和各式各樣週邊設備之配合來滿足使用者需求外,針對輕薄短小之可攜式電腦亦為業界發展之重點領域。以液晶顯示器為例,其具有高畫質、體積小、重量輕、低電壓驅動、低消耗功率及應用範圍廣等優點,故廣泛地應用於可攜式電視、行動電話、攝錄放影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顯示器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中,成為顯示器的主流。 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面板模組本身不具發光的能力,背光模組之功能即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液晶顯示器能正常顯示影像。目前液晶顯示器已廣泛應用於監視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之電子產品,因此帶動背光模組及其相關零組件的需求持續成長。 一般來說,以往在組裝液晶顯示器的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時,會藉由雙面皆具有黏性的膠帶(cell tape)分別貼附至面板模組頂部的上偏光片與背光模組的框架外壁,藉以使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相互黏合。而對於於中小尺寸的液晶顯示器來說,由於其具有較寬的面板模組以及邊框較窄的背光模組,並且為了提升兩模組之間抵抗落摔試驗時的剝離力(peeling force)的能力,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之間相互固定的設計會由膠帶黏合方式改為以膠體(glue)直接膠合的方式。 然而,在顯示裝置的觸控模組與面板模組直接接合(direct bonding)的過程中,塗佈於兩者之間的膠體層往往會因受壓而產生溢膠的現象,進而導致影響顯示裝置的出光品質。因此,當膠體層的溢膠被排到用以貼合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的膠帶上時,組裝人員通常會藉由手工括除或以酒精反覆清潔的方式去除溢膠。但上述作法卻會嚴重影響膠帶的黏附強度,致使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容易相互分離。再者,由於膠帶不透光,因此膠帶上的溢膠會因為無法照射到硬化光而無法硬化,更使得溢膠的情況更加劇。因此,發展出可於顯示裝置的觸控模組與面板模組直接接合的過程中有效避免產生溢膠的技術,是此業界必須刻不容緩投入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為解決習知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一技術樣態是一種顯示裝置,其主要是藉由特別設計的組合構件先與面板模組相互組合,並可於面板模組分別與觸控模組直接接合時以及與背光模組相互組合時進行協助。特別來說,本發明的組合構件上具有防溢膠設計以及排氣設計,因此當組合構件伴隨面板模組直接接合觸控模組時,膠體層受壓所產生的溢膠即可獲得控制,進而使得顯示裝置的出光品質不會受到影響。再者,本發明的組合構件外緣還具有卡勾設計,因此面板模組可藉由組合構件的卡勾直接卡合框架而進行組合。藉此,即可取代以往採用膠帶貼附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難以重工的作法。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的顯示裝置包含面板模組、組合構件、膠體層以及觸控模組。組合構件卡合於面板模組的側壁。膠體層設置於面板模組上,並且至少部份設置於組合構件上。觸控模組設置於膠體層上。面板模組與組合構件黏固於膠體層的一側。觸控模組黏固於膠體層的另一相對側。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組合構件進一步包含卡合本體以及黏合部。卡合本體卡合於面板模組的側壁。黏合部由卡合本體延伸至觸控模組與面板模組之間。組合構件以至少部分黏合部黏固於膠體層的該側。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面板模組包含基板組合以及偏光片。卡合本體卡合於基板組合的側壁。偏光片貼合於基板組合上。黏合部抵靠偏光片的外緣,並且面板模組以偏光片黏固於膠體層的該側。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黏合部與偏光片大體上同厚度。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黏合部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凹陷。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模組包含蓋板以及觸控感應層。觸控感應層設置於蓋板下。觸控模組以觸控感應層黏固於膠體層的該另一相對側。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凹陷大體正對觸控感應層的邊緣。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框架。框架包含至少一卡扣部。組合構件的外緣包含至少一卡勾。卡勾適於與卡扣部相互卡合。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膠框。膠框組合於框架的內壁。面板模組與組合構件固定於膠框上。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固定於框架上。膠框環繞於背光模組的側壁,並且背光模組位於面板模組與框架之間。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組合構件進一步固定於框架的內壁。 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組合構件為可透光物件。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 請參照第1圖以及第2圖。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的剖視分解圖。第2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顯示裝置1的剖視組合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應用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的電子裝置可以是可攜式電腦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或是手持式電子裝置(例如,PDA、手機、遊戲機...等),但並不以此為限。換言之,應用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的電子裝置可以是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電子產品,只要其內部元件以膠體直接接合的過程中有防止產生溢膠的需求,皆可應用本發明的概念導入顯示裝置1的設計中。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主要包含有背光模組10、框架100、膠框102、面板模組12、組合構件14以及觸控模組16。顯示裝置1的背光模組10包含發光源(圖未示)、導光板104、反射片106、以及光學膜片108。顯示裝置1的膠框102以其外緣組合至框架100的內壁,並且框架100環繞於面板模組12外。背光模組10的導光板104設置於反射片106上,並且框架100由下方承載反射片106的邊緣。背光模組10的發光源可設置於框架100上並抵靠導光板104的側邊。 於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的發光源可以為冷陰極管(CCFL)或發光二極體(LED),但並不以此為限。背光模組10的光學膜片108可包含擴散片、增亮膜、菱鏡層等膜層,並設置於導光板104上。顯示裝置1的面板模組12的邊緣承載於膠框102上。顯示裝置1的面板模組12包含基板組合、偏光片124以及偏光片126。面板模組12的基板組合包含彩色濾光片基板120以及薄膜電晶體基板122。面板模組12的彩色濾光片基板120與薄膜電晶體基板122相互貼合。面板模組12的偏光片124貼合至彩色濾光片基板120上方。面板模組12的偏光片126貼合至薄膜電晶體基板122的下方。藉此,背光模組10的發光源即可發射光線進入導光板104,並受反射片106反射以依序通過光學膜片108、偏光片126、薄膜電晶體基板122、彩色濾光片基板120以及偏光片124而離開面板模組12,進而可達到供使用者觀賞的功能。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顯示裝置1還包含膠體層2。顯示裝置1的組合構件14卡合於面板模組12的側壁。顯示裝置1的膠體層2設置於面板模組12上,並且至少部份設置於組合構件14上。顯示裝置1的觸控模組16設置於膠體層2上。顯示裝置1的面板模組12與組合構件14黏固於膠體層2的一側(亦即,下側)。顯示裝置1的觸控模組16黏固於膠體層2的另一相對側(亦即,上側)。 進一步來說,顯示裝置1的組合構件14進一步包含卡合本體140以及黏合部142。組合構件14的卡合本體140卡合於面板模組12的基板組合的側壁(亦即,彩色濾光片基板120以及薄膜電晶體基板122的側壁)。組合構件14的黏合部142由卡合本體140延伸至觸控模組16與面板模組12之間。藉此,面板模組12與組合構件14即分別以偏光片124以及至少部分黏合部142黏固於膠體層2的下側。另外,顯示裝置1的觸控模組16包含蓋板160以及觸控感應層162。顯示裝置1的觸控感應層162設置於蓋板160下(例如,透過鍍膜製程設置於蓋板160下,或觸控感應層162本身具有基板,並貼合至蓋板160下)。顯示裝置1的觸控模組16以觸控感應層162黏固於膠體層2的上側。藉此,先與面板模組12進行組合的組合構件14,即可伴隨面板模組12而與觸控模組16分別由膠體層2的下側與上側直接接合(direct bonding)。 同樣示於第1圖與第2圖,為了於組合構件14伴隨面板模組12直接接合觸控模組16時,防止固化前的膠體層2受壓而產生的溢膠問題,於本實施例中,組合構件14的黏合部142進一步包含向內形成的至少一凹陷142a。黏合部142的凹陷142a可以於黏合部142、面板模組12與觸控模組16以膠體層2直接接合而黏固後,容納膠體層2多餘的溢膠部份。於本實施例中,黏合部142的凹陷142a大體正對觸控模組16的觸控感應層162的邊緣。並且,為了同時達到容納膠體層2多餘的溢膠部份以及使膠體層2內多餘的氣體進行排氣的目的,黏合部142的凹陷142a的位置係部份位於觸控模組16的觸控感應層162下方,並部份位於觸控模組16的觸控感應層162的邊緣之外。換言之,在組合構件14協助面板模組12以直接接合觸控模組16時,黏合部142的凹陷142a並非完整地覆蓋於觸控模組16的觸控感應層162下方,因此可使得膠體層2位於凹陷142a內的溢膠可進行排氣。 另外,為了在組合構件14協助面板模組12以直接接合觸控模組16時,使得膠體層2受壓而產生的溢膠能夠平順地流至黏合部142的凹陷142a,於本實施例中,組合構件14的黏合部142與偏光片大體上同厚度,但並不限於此。 請參照第3圖以及第4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的剖視分解圖。第4圖為繪示第3圖中之顯示裝置1的剖視組合圖。 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同樣包含有背光模組10、框架100、膠框102、面板模組12、觸控模組16以及膠體層2,因此在此不再贅述。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組合構件34包含卡合於面板模組12的基板組合的側壁之卡合本體340、黏固於膠體層2的下側之黏合部342以及適於與框架100的卡扣部100a相互卡合之卡勾344,但並不包含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之凹陷142a。換言之,若僅為了於面板模組分別與觸控模組直接接合以及與背光模組相互組合時進行協助而不考慮溢膠問題,本實施例之組合構件34可不包含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之凹陷142a。 同樣示於第1圖與第2圖,於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的框架100包含至少一卡扣部100a。組合構件14的外緣包含至少一卡勾144。組合構件14的卡勾144適於與框架100的卡扣部100a相互卡合。藉此,面板模組12在藉由組合構件14的協助而與觸控模組16直接接合之後,可再藉由組合構件14的卡勾144直接卡合框架100的卡扣部100a而與框架100進行組合,進而取代以往採用膠帶貼附面板模組12與背光模組10的難以重工的作法。於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將組合構件14的卡勾144設置於框架100的內壁,並將框架100的卡扣部100a設置於組合構件14的外緣,同樣可達到相互卡合的目的。組合構件14除了套合於面板模組12的側壁之外,也可黏合於面板模組12。此外,相互組裝完成的面板模組12與組合構件14可藉由黏固或鎖固的方式固定至膠框102上。 由此可知,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的組裝流程大致如下。(1)將組合構件14套合於面板模組12的側壁;(2)將與組合構件14相互組合完成的面板模組12藉由膠體層2與觸控模組16進行直接接合;以及(3)將與觸控模組16直接接合後的面板模組12與組合構件14卡合於框架100或黏合於膠框102。但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的組裝流程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5圖以及第6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視分解圖。第6圖為繪示第5圖中之顯示裝置的剖視組合圖。 如第5圖與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同樣包含有背光模組10、膠框102、面板模組12、觸控模組16以及膠體層2,因此在此不再贅述。在此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框架500不包含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之卡扣部100a,並且本實施例之組合構件54包含卡合於面板模組12的基板組合的側壁之卡合本體540、黏固於膠體層2的下側之黏合部542以及容納膠體層2多餘的溢膠之凹陷542a,但並不包含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之卡勾144。因此,於本實施例中,相互組裝完成的面板模組12與組合構件54,係以黏固的方式固定至膠框102上,但並不以此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還進一步藉由螺絲7鎖固顯示裝置1的框架500與組合構件54的卡合本體540,但並不以此為限。 於另一實施例中,亦可藉由螺絲7鎖固組合構件54的卡合本體540至顯示裝置1的膠框102上,並將組合構件54以黏固的方式固定至框架500。 另外,為了解決以往被排到用以貼合面板模組12與背光模組10的膠帶(圖未示)上的溢膠因為照射不到硬化光(例如,紫外光)而無法硬化的問題,於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的組合構件14可為可透光物件。藉此,當硬化光從顯示裝置1的背光模組10底部朝上照射時,可透光的組合構件14即可允許硬化光透過,進而仍舊可硬化位於組合構件14的黏合部142上的溢膠。 由以上對於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的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主要是藉由特別設計的組合構件先與面板模組相互組合,並可於面板模組分別與觸控模組直接接合時以及與背光模組相互組合時進行協助。特別來說,本發明的組合構件上具有防溢膠設計以及排氣設計,因此當組合構件伴隨面板模組直接接合觸控模組時,膠體層受壓所產生的溢膠即可獲得控制,進而使得顯示裝置的出光品質不會受到影響。再者,本發明的組合構件外緣還具有卡勾設計,因此面板模組可藉由組合構件的卡勾直接卡合框架而進行組合。藉此,即可取代以往採用膠帶貼附面板模組與背光模組難以重工的作法。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顯示裝置 10...背光模組 100、500...框架 100a...卡扣部 102...膠框 104...導光板 106...反射片 108...光學膜片 12...面板模組 120...彩色濾光片基板 122...薄膜電晶體基板 124、126...偏光片 14、34、54...組合構件 140、340、540...卡合本體 142、342、542...黏合部 142a、542a...凹陷 144、344...卡勾 16...觸控模組 160...蓋板 162...觸控感應層 2...膠體層 7...螺絲 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視分解圖。 第2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顯示裝置的剖視組合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視分解圖。 第4圖為繪示第3圖中之顯示裝置的剖視組合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視分解圖。 第6圖為繪示第5圖中之顯示裝置的剖視組合圖。 1...顯示裝置 10...背光模組 100...框架 100a...卡扣部 102...膠框 104...導光板 106...反射片 108...光學膜片 12...面板模組 120...彩色濾光片基板 122...薄膜電晶體基板 124、126...偏光片 14...組合構件 140...卡合本體 142...黏合部 142a...凹陷 144...卡勾 16...觸控模組 160...蓋板 162...觸控感應層 2...膠體層
权利要求:
Claims (12) [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面板模組;一組合構件,卡合於該面板模組的側壁;一膠體層,設置於該面板模組上,並且至少部份設置於該組合構件上;以及一觸控模組,設置於該膠體層上,其中該面板模組與該組合構件黏固於該膠體層的一側,該觸控模組黏固於該膠體層的另一相對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組合構件進一步包含:一卡合本體,卡合於該面板模組的側壁;以及一黏合部,由該卡合本體延伸至該觸控模組與該面板模組之間,其中組合構件以至少部分該黏合部黏固於該膠體層的該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面板模組包含:一基板組合,其中該卡合本體卡合於該基板組合的側壁;以及一偏光片,貼合於該基板組合上,其中該黏合部抵靠該偏光片的外緣,並且該面板模組以該偏光片黏固於該膠體層的該側。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黏合部與該偏光片大體上同厚度。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黏合部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凹陷。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觸控模組包含:一蓋板;以及一觸控感應層,設置於該蓋板下,其中該觸控模組以該觸控感應層黏固於該膠體層的該另一相對側。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凹陷大體正對該觸控感應層的邊緣。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框架,該框架包含至少一卡扣部,該組合構件的外緣包含至少一卡勾,該卡勾適於與該卡扣部相互卡合。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框架;以及一膠框,組合於該框架的內壁,其中該面板模組與該組合構件固定於該膠框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固定於該框架上,該膠框環繞於該背光模組的側壁,並且該背光模組位於該面板模組與該框架之間。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組合構件進一步固定於該框架的內壁。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組合構件為一可透光物件。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63212B|2014-12-01|顯示裝置 US9420714B2|2016-08-16|Electronic device with unified display mounting structures US8958033B2|2015-02-17|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222229B2|2013-06-26|表示装置 US20120086673A1|2012-04-12|Touch display device TWI408445B|2013-09-11|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防護鏡片與組裝方法 TW201341894A|2013-10-16|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WO2016078280A1|2016-05-26|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16051A|2013-04-16|偏光片、顯示模組、觸控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10134139A|2010-06-17|表示装置 WO2016078124A1|2016-05-26|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US20120169633A1|2012-07-05|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JP5302060B2|2013-10-02|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6078123A1|2016-05-26|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US9964785B2|2018-05-08|Display device TWI444946B|2014-07-11|顯示裝置 WO2017190380A1|2017-11-09|无胶框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TWI440927B|2014-06-11|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201504724A|2015-02-01|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TW201400939A|2014-01-01|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KR101208712B1|2012-12-12|흑색 양면 차광 테이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015535A|2008-01-24|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TW201944143A|2019-11-16|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KR101230035B1|2013-02-19|백색 및 흑색 양면 차광 테이프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67275B|2015-01-01|顯示裝置、顯示裝置組裝方法及顯示裝置拆卸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566824B|2014-07-16| CN102566824A|2012-07-11| US20130127743A1|2013-05-23| TWI463212B|2014-12-01| US9274626B2|2016-03-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CN103336606A|2013-06-14|2013-10-02|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触控模组| TWI483151B|2012-10-09|2015-05-01|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觸控顯示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US9946306B2|2014-01-08|2018-04-17|Htc Corporation|Electronic assembly and assemblying method| TWI622831B|2014-01-08|2018-05-01|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電子總成及組裝方法|JP3198046B2|1996-03-14|2001-08-13|株式会社リコー|入力タッチパネル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71311A|2002-03-18|2003-09-26|Alps Electric Co Ltd|座標入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594204B|2003-04-08|2004-06-21|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081448B2|2004-01-14|2008-04-23|シャープ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 JP4341424B2|2004-02-06|2009-10-07|ソニー株式会社|表示装置| TW200720795A|2005-11-25|2007-06-01|Innolux Display Corp|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319691B|2006-03-23|2010-01-11|Ritdisplay Corp|| TWI344571B|2006-12-06|2011-07-01|Au Optronics Corp|Flat panel display module| JP5026163B2|2007-06-26|2012-09-12|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電子機器| JP4508265B2|2007-06-27|2010-07-21|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1183285A|2007-12-25|2008-05-21|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触控式显示装置及其重工方法| KR20090110068A|2008-04-17|2009-10-21|삼성전자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KR20100004292A|2008-07-03|2010-01-13|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표시장치| TWI384281B|2009-03-27|2013-02-01|Au Optronics Corp|顯示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KR20100131634A|2009-06-08|2010-12-16|삼성전자주식회사|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8266833B2|2009-09-03|2012-09-18|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Showcase display badge| CN201594246U|2009-12-11|2010-09-29|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触控式显示装置| TWI485674B|2009-12-21|2015-05-21|Soft Haptic Technology Inc|顯示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410719B|2010-03-25|2013-10-01|Au Optronics Corp|具強化結構之面板顯示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8399300B2|2010-04-27|2013-03-19|Stats Chippac, Ltd.|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adjacent channel and DAM material around die attach area of substrate to control outward flow of underfill material| CN102063840B|2010-11-04|2013-08-14|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显示模块| US8679900B2|2011-12-14|2014-03-25|Stats Chippac Ltd.|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ing system with heat conduc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TWI487984B|2012-08-31|2015-06-11|Au Optronics Corp|背光模組| CN103729078B|2012-10-10|2018-08-07|宸鸿科技有限公司|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76694B|2013-02-07|2015-06-24|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种集成触控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摸显示器件| US20150062448A1|2013-08-30|2015-03-05|Arvind S.|Touch screen displays| KR101509594B1|2013-10-25|2015-04-07|넥스디스플레이|디스플레이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KR102125906B1|2013-12-06|2020-06-2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4482423A|2014-11-17|2015-04-01|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02359A|2015-07-13|2016-02-03|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种屏幕及移动电子产品| CN105204680A|2015-07-13|2015-12-30|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屏幕、屏幕的制造方法及移动电子产品| CN105278741B|2015-07-13|2018-08-17|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种屏幕及移动电子产品| CN106383414A|2015-08-06|2017-02-08|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显示装置| CN105334655A|2015-11-18|2016-02-17|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显示装置| KR20170114774A|2016-04-06|2017-10-16|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06909200B|2017-02-28|2018-09-04|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种指纹模组的装配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7065260B|2017-03-27|2019-07-16|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液晶显示器及框架结构| CN107864240B|2017-11-08|2019-11-19|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种显示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0047376B|2018-01-15|2021-12-21|天马日本株式会社|显示装置及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0136598B|2018-02-09|2021-05-25|纬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显示器组装机构及其相关显示器设备| CN208705624U|2018-09-30|2019-04-05|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042054B2|2018-09-30|2021-06-22|HKC Corporation Limited|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799926A|2019-01-23|2019-05-24|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884825A|2019-02-19|2019-06-14|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触摸显示设备、显示屏及其贴合方法| CN110346855B|2019-07-31|2021-08-31|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光扩散片的制备方法| CN110501832A|2019-08-15|2019-11-26|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封装结构及显示装置|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42065A|TWI463212B|2011-11-17|2011-11-17|顯示裝置|TW100142065A| TWI463212B|2011-11-17|2011-11-17|顯示裝置| CN201210023914.0A| CN102566824B|2011-11-17|2012-01-31|显示装置| US13/456,393| US9274626B2|2011-11-17|2012-04-26|Display apparatus|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