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专利摘要: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其包含:一前蓋本體、一移動筒及一固定筒。前蓋本體包含:一基板、二葉片及一旋轉板。基板設有一中央窗孔。二葉片樞嵌於基板且分別具有一樞紐及一控制凸點。旋轉板具有一鏤空部與二第一溝槽。旋轉板向軸向延伸出一連動體,且連動體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移動筒之周壁設有一第二引導凸點。固定筒之周壁設有一第二溝槽及一第三溝槽。第一引導凸點、第二引導凸點及控制凸點分別嵌入第一溝槽、第二溝槽及第三溝槽。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後,帶動移動筒作位移,並連動旋轉板旋轉,進而使二葉片開闔。 公开号:TW201321825A 申请号:TW100143221 申请日:2011-11-25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Yi-Yuan Tsai 申请人:Altek Corp; IPC主号:G03B11-00
专利说明:
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利用滑軌溝槽以達到驅動連動葉片開闔效果之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隨著光學科技的進步,與近年來各大相機廠的強力行銷,現代人多以相機來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取代了以往以手寫日記之紀錄型態,而為了因應此消費市場的龐大需求,如何降低相機生產成本與簡化生產流程,成了各大相機廠的首要課題。 現今鏡頭前蓋開啟或關閉之設計,多為利用彈簧之伸縮特性以牽動葉片,來達到控制鏡頭葉片開啟,但經過長時間使用後,會有彈性疲乏之問題,且在生產組裝上不僅費時且費工,並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另外,在鏡頭伸縮部分,現今相機多設計為獨立機構,並無法同時驅動鏡頭葉片啟閉與鏡筒伸縮,使得需額外提供驅動模組以便於驅動鏡頭伸縮,造成相機組裝步驟繁複且生產成本增加。 有鑒於此,如何設計一理想的鏡頭前蓋裝置,能結合鏡頭前蓋開闔與鏡頭伸縮,以解決目前相機因鏡頭前蓋結構複雜與獨立鏡頭伸縮構造,所造成生產成本浪費與組裝工時徒增,已成市場應用上之一刻不容緩的議題。故,本發明之發明人思索並設計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以針對現有技術之缺失加以改善,進而增進產業上之實施利用。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發明之其中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以解決目前鏡頭利用彈簧開闔與鏡頭獨立伸縮構造,所造成生產成本浪費與生產工時徒增之問題。根據本發明之一目的,提出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其包含:一前蓋本體、一移動筒、一固定筒。前蓋本體,更包含:一基板、二葉片、一旋轉板。基板設有一中央窗孔。二葉片分別具有一樞紐及一控制凸點,且二葉片樞嵌於基板上。旋轉板相對應於中央窗孔設有一鏤空部,且相對於二控制凸點設有二第一溝槽;其中二控制凸點分別穿設於二第一溝槽,並透過旋轉板旋轉時利用各第一溝槽之一側抵推各控制凸點,以帶動二葉片啟閉中央窗孔。旋轉板向軸向方向延伸出一連動體,其連動體上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移動筒為中空筒狀結構,其週壁具有一第二引導凸點。前蓋本體設置於移動筒之一側。固定筒亦為中空筒狀結構,並套設於移動筒之週邊,其週壁具有一第二溝槽及一第三溝槽。第二溝槽套設於第一引導凸點,第三溝槽套設於第二引導凸點。第二溝槽之形狀,在移動筒相對固定筒滑移時,引導第一引導凸點作位移,以連動連動體使旋轉板旋轉;第三溝槽之形狀,可透過第二引導凸點帶動移動筒作位移。其中,連動體之外型為一長型片狀,且第一引導凸點設置於連動體之尾端。其中,二葉片具有樞紐之一側樞設於基板,使二葉片之二控制凸點可以樞紐為軸心沿二第一溝槽之形狀作位移。其中,第二溝槽之外型為一直線溝槽連結一斜線溝槽,再連結一直線溝槽,且第三溝槽之外型為一直線溝槽。其中,第一引導凸點沿著第二溝槽作軸向與斜向位移。其中,移動筒對應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置設有一卡槽缺口。其中,連動體位於移動筒之內,且第一引導凸點穿過於卡槽缺口並穿設於第二溝槽。其中,當移動筒朝遠離固定筒方向位移時,二葉片彼此遠離而開啟中央窗孔;當移動筒朝接近固定筒方向位移時,二葉片彼此接近而遮蔽中央窗孔。其中,用驅動模組驅動第一引導凸點,使第一引導凸點沿第二溝槽之形狀作位移,並藉由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移頂推動卡槽缺口,帶動移動筒作位移。其中,當第一引導凸點沿第二溝槽之形狀作位移,且位移至第二溝槽之斜線溝槽時,會使第一引導凸點作斜向位移並連動連動體與旋轉板作旋轉,而藉由旋轉板之旋轉,使二第一溝槽之一側推抵控制凸點,藉以控制二葉片啟閉中央窗孔。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提出一種攝像裝置,其包含:一前蓋本體與一鏡筒。前蓋本體更包含:一基板、二葉片、一旋轉板;鏡筒更包含:一移動筒與一固定筒。基板設有一中央窗孔。二葉片分別具有一樞紐及一控制凸點,且二葉片樞嵌於基板上。旋轉板對應中央窗孔具有一鏤空部,且相對於二控制凸點設有二第一溝槽;其中二控制凸點分別穿設於二第一溝槽,並於旋轉板旋轉時利用各第一溝槽之一側推抵各控制凸點,以帶動二葉片啟閉中央窗孔。旋轉板向軸向方向延伸出一連動體,其連動體上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移動筒為中空筒狀結構,其週壁具有一第二引導凸點,前蓋本體設置於移動筒之一側。固定筒為中空筒狀結構,套設於移動筒之週邊,其週壁具有一第二溝槽及一第三溝槽,且第二溝槽套設於第一引導凸點,第三溝槽套設於第二引導凸點。第二溝槽之形狀,於移動筒相對固定筒滑移時,引導第一引導凸點作位移,以連動連動體使旋轉板旋轉;第三溝槽之形狀,於移動筒相對固定筒滑移時,引導第二引導凸點帶動移動筒作位移。其中,當鏡筒伸起時,二葉片隨之開啟中央窗孔,鏡筒縮回時,二葉片隨之閉合中央窗孔。其中,連動體之外型為一長型片狀,且第一引導凸點設置於連動體之尾端。其中,二葉片具有樞紐之一側樞設於基板,使二葉片之二控制凸點可以樞紐為軸心沿二第一溝槽之形狀作位移。其中,第二溝槽之外型為一直線溝槽連結一斜線溝槽,再連結一直線溝槽,且第三溝槽之外型為一直線溝槽。其中,第一引導凸點沿著第二溝槽作軸向與斜向位移。其中,移動筒對應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置設有一卡槽缺口。其中,連動體位於移動筒之內,且第一引導凸點穿過於卡槽缺口並穿設於第二溝槽。其中,當移動筒朝遠離固定筒方向位移時,二葉片彼此遠離而開啟中央窗孔;當移動筒朝接近固定筒方向位移時,二葉片彼此接近而遮蔽該中央窗孔。其中,用驅動模組驅動第一引導凸點,使第一引導凸點沿第二溝槽之形狀作位移,並藉由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移頂推動卡槽缺口,帶動移動筒作位移。其中,當第一引導凸點沿著第二溝槽之形狀作位移,位移至第二溝槽之斜線溝槽時,會使第一引導凸點作斜向位移並連動連動體與旋轉板作旋轉,而藉由旋轉板之旋轉,使二第一溝槽之一側推抵控制凸點,藉以控制二葉片之啟閉。承上所述,依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其可具有一或多個下述優點:(1) 此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利用滑槽設計,使得僅使用一驅動模組即可驅動鏡頭同時進行葉片啟閉與鏡筒伸縮之動作,藉此可簡化原鏡頭模組之設計,並因使用元件數量之減少,可進一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之優點。(2) 此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藉由使用滑槽設計,取代習知之彈簧結構,因而可省去彈簧材料之成本與其組裝之時間,同時可解決因彈簧彈性疲乏所造成之問題,藉此增加生產效率以增加產能。 為利貴審查員瞭解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發明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發明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發明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主要是可利用單一驅動模組(如馬達)來進行鏡頭葉片啟閉及鏡筒伸縮,其可適用於數位相機、智慧型照相手機、類單眼相機等攝像裝置,但實際可運用之範疇仍不僅以此所限制。 請ㄧ併參閱第1圖及第2圖,第1圖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結構示意圖;第2圖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另ㄧ視角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包含:一前蓋本體10及ㄧ鏡筒20。前蓋本體10更包含:一基板11、二葉片12及一旋轉板13。鏡筒20更包含:ㄧ移動筒21與一固定筒22。其中,基板11具有一中央窗孔110設置於中央及二樞孔111設置於週邊。二葉片12設置於基板11之一側,葉片12鄰近基板11之側面上分別具有一樞紐120,且另ㄧ側分別具有一控制凸點121。各樞紐120分別樞嵌於二樞孔111中,使二葉片12一側分別固定於基板11上。旋轉板13對應該中央窗孔110具有一鏤空部130,且分別對應於二控制凸點121設有二第一溝槽131,其中該二控制凸點121分別穿設於二第一溝槽131。旋轉板13之一側面向軸向方向延伸出一連動體132,連動體132之尾端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1321。其中,旋轉板13可依實際需求沿伸出多個連動體132,以增進前蓋本體10被驅動時之穩定性;同樣地,第二引導凸點211、第二溝槽220及第三溝槽221,亦可依實際狀況增加為複數個,於此實施例中皆以單一個為例,但實際可運用之範疇仍不僅以此所限制。 移動筒21之週壁具有一卡槽缺口210,且其外週壁上具有一第二引導凸點211,而前蓋本體10設置於移動筒21之一側。固定筒22之週壁具有一第二溝槽220及一第三溝槽221,且第二溝槽220套設於第一引導凸點1321,第三溝槽221套設於第二引導凸點211。固定筒22套設於移動筒21之週邊。其中,第二溝槽220之形狀可為一第一直線溝槽2200連接一斜向溝槽2201再連接一第二直線溝槽2202。其中第一引導凸點1321可為一獨立構件,或與連動體132為ㄧ體成型之構件,於此時實施例中以一體成型之態樣為例,但實際可運用之範疇仍不僅以此所限制。 請ㄧ併參閱第3圖、第4圖及第5圖,第3圖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作動第一示意圖;第4圖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作動第二示意圖;第5圖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葉片作動示意圖。當外力推抵第一引導凸點1321往一遠離固定筒22之方向位移時(如第3圖中箭頭所指),第一引導凸點1321會順沿著第二溝槽220之形狀作位移。更詳細的說,第一引導凸點1321會先沿著第一直線溝槽2200作軸向位移,再沿著斜向溝槽2201作斜向位移,最後隨第二直線溝槽2202作軸向位移。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斜向溝槽2201作斜向位移時,第一引導凸點1321會連動旋轉板13旋轉;而當旋轉板13旋轉時,二第一溝槽131之一側會推抵控制凸點121使其位移,進而使二葉片12以二樞紐120為軸心進行順向旋轉位移,以開啟中央窗孔110。第一引導凸點1321穿過卡槽缺口210,並穿設於第二溝槽220。故,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著第二溝槽220作為位移時,會推頂卡槽缺口210之一側,進而帶動移動筒21位移。另外,移動筒21之週壁上設有一第二引導凸點211。第二引導凸點211穿設於第三溝槽221,使得移動筒21受第一引導凸點1321之推頂作位移時,受限於第三溝槽221之形狀,僅可作軸向位移。其中,可藉由設計二第一溝槽131之形狀,達到控制二葉片12開啟的中央窗孔110大小,藉此控制進入鏡頭前蓋模組之光線量,或可將此設計應用於光圈或快門之結構上,於此實施例中僅以鏡頭前蓋模組為例,但實際應用不侷限於此。 請ㄧ併參閱第4圖及第5圖,當使用者欲關閉中央窗孔110時,可使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第二溝槽220之形狀作位移,即第一引導凸點1321會先沿第二直線溝槽2202作軸向位移,再沿斜向溝槽2201作斜向位移,接著沿第一直線溝槽2200作軸向位移。其中第一引導凸點1321於斜向溝槽2201作斜向位移時,會連動旋轉板13作軸向位移與逆向旋轉。其中旋轉板13旋轉的同時,二第一溝槽131之另一側會抵推二控制凸點121,進而使二葉片12以二樞紐120為軸心進行逆向旋轉位移,以關閉中央窗孔110。又,因旋轉板13設置於移動筒21之一側,故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連動旋轉板13位移時,旋轉板13同步帶動移動筒21進行位移。再者,因第二引導凸點211穿設於第三溝槽221,使第二引導凸點211之位移受限於第三溝槽221之直線溝槽的形狀,使移動筒21可穩定地進行軸向位移。其中,斜向溝槽2201之傾斜程度,可因應實務所需加以調整設計,可利用不同程度之傾斜,控制旋轉板13之旋轉量,或是可控制旋轉板13之旋轉速度。第二溝槽220與第三溝槽221之相對應位置,經所需設計,可調整鏡筒20伸縮量與鏡頭二葉片12開啟大小之關係,但實際應用不受限於此。 請參閱第6圖,其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可應用至一攝像裝置30,此攝像裝置30可以是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照相手機(Camera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或數位攝影機(Digital Video Camera)等各種具有攝像功能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為便於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底下是以數位相機為實施例,但並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例中鏡頭前蓋模組之連結及作動關係,與前述類似,於此不再贅述。如圖所示,攝像裝置30包含:一前蓋本體10(於圖中僅繪示基板11及中央窗孔110)、一鏡筒20及一影像感測元件32。其中鏡筒20包含:ㄧ移動筒21與ㄧ固定筒22。當使用者按下複數個控制按紐中之電源紐31後,使ㄧ驅動模組(未繪示於圖)推動第一引導凸點1321,使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第二溝槽220之形狀位移;即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第一直線溝槽2200、斜向溝槽2201及第二直線溝槽2202位移。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斜向溝槽2201位移時,促使旋轉板13作順向旋轉;而二第一溝槽131隨之順向旋轉時,抵推二控制凸點121,二控制凸點121受二第一溝槽131抵推後,使得二葉片12開啟中央窗孔110。 在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第二溝槽220位移的同時,亦會推頂卡槽缺口210,而使移動筒21隨第一引導凸點1321位移。由於第二引導凸點211穿設於第三溝槽221,使移動筒21之位移受限於第三溝槽221之形狀。因此,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斜向溝槽2201位移時,移動筒21受限於第三溝槽221之直線形狀,且此直線溝槽平行於軸線,使得移動筒21僅可作軸向位移。經由上述一連串作動後,驅動模組驅動鏡頭前蓋模組使二葉片12彼此遠離,進而開啟中央窗孔110後,使得被攝物之光線得以進入攝像裝置30中之影像感測元件32上;驅動模組亦同時驅動鏡筒20伸出,以利於進行攝像。其中影像感光元件32可以是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當使用者欲關閉相機時,相似於上述步驟之反向作動,於此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斜向溝槽2201位移時,會促使旋轉板13作逆向旋轉位移,而二第一溝槽131之另一側隨之逆向旋轉時,抵推二控制凸點121,進而使第二控制凸點121以二樞紐120為軸心作位移,使得二葉片12關閉中央窗孔110。另外,當第一引導凸點1321沿第二溝槽220作軸向與斜向位移時,旋轉板13之一側會推抵移動筒21之一側,使移動筒21隨之作位移,又第二引導凸點211之位移受限於第三溝槽221之直線形狀,且此直線溝槽平行於軸線,故移動筒21僅可作軸向位移。經由上述接連作動後,驅動模組驅動鏡頭前蓋模組關閉中央窗孔110,同時縮回鏡筒20。 綜上述所言,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於二葉片上分別設置一控制凸點,且此控制凸點嵌崁於旋轉板上之第一溝槽中;旋轉板並延伸出具第一引導凸點之連動體,且第一引導凸點沿第一溝槽位移。當第一引導凸點沿第一溝槽之斜向溝槽位移時,會牽動旋轉板旋轉使第一溝槽之ㄧ側推抵控制凸點,進而使二葉片啟閉,以此取代習知利用彈簧之方式,用以解決習知利用彈簧作為鏡頭前蓋模組之葉片啟閉控制所產生之眾多缺點。另外,於移動筒之ㄧ端口設置ㄧ卡槽缺口,且第一引導凸點穿設於此卡槽缺口,當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時,會推抵此卡槽缺口,進而使移動筒作位移,並經由此結構設計使得葉片之啟閉與鏡筒之伸縮可同時被驅動,因而改善習知鏡筒伸縮需另一驅動模組之問題。本發明利用多重滑槽設計,達到僅需單一驅動模組,即可使鏡頭葉片啟閉與鏡筒伸縮同時作動。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0...前蓋本體 11...基板 110...中央窗孔 111...樞孔 12...葉片 120...樞紐 121...控制凸點 13...旋轉板 130...鏤空部 131...第一溝槽 132...連動體 1321...第一引導凸點 20...鏡筒 21...移動筒 210...卡槽缺口 211...第二引導凸點 22...固定筒 220...第二溝槽 2200...第一直線溝槽 2201...斜向溝槽 2202...第二直線溝槽 221...第三溝槽 30...攝像裝置 31...電源紐 32...影像感測元件 第1 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結構示意圖; 第2 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另ㄧ視角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作動第一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作動第二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葉片作動示意圖;以及 第6圖係為本發明之鏡頭前蓋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10...前蓋本體 11...基板 110...中央窗孔 12...葉片 120...樞紐 121...控制凸點 13...旋轉板 130...鏤空部 131...第一溝槽 132...連動體 1321...第一引導凸點 20...鏡筒 21...移動筒 210...卡槽缺口 211...第二引導凸點 22...固定筒 220...第二溝槽 2200...第一直線溝槽 2201...斜向溝槽 2202...第二直線溝槽 221...第三溝槽
权利要求:
Claims (20) [1] 一種鏡頭前蓋模組,其包含:一前蓋本體,其包含:一基板,係設有一中央窗孔;二葉片,係分別具一樞紐及一控制凸點,該二葉片係樞嵌於該基板;以及一旋轉板,係對應該中央窗孔具有一鏤空部,且相對於該二控制凸點設有二第一溝槽,其中該二控制凸點係分別穿設於該二第一溝槽,並於該旋轉板旋轉時利用該二第一溝槽透過該二控制凸點,帶動該二葉片啟閉,以開啟或遮蔽該中央窗孔,且該旋轉板向軸向延伸出一連動體,該連動體上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一移動筒,係為中空筒狀結構,其週壁係具有一第二引導凸點,該前蓋本體係設置於該移動筒之一側;以及一固定筒,係為中空筒狀結構,套設於該移動筒之週邊,其週壁係具有一第二溝槽及一第三溝槽,該第二溝槽套設於該第一引導凸點,該第三溝槽套設於該第二引導凸點,該第二溝槽之形狀係於該移動筒相對該固定筒滑移時,引導該第一引導凸點位移,以連動該連動體使該旋轉板旋轉,該第三溝槽之形狀係透過該第二引導凸點帶動該移動筒作位移。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連動體之外型係為一長型片狀,且該第一引導凸點設置於該連動體之尾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基板係樞設該二葉片具有該樞紐之一端,使該二葉片之另一端之該控制凸點隨該二第一溝槽之形狀引導而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第二溝槽之外型係為一直線溝槽連結一斜線溝槽,再連結一直線溝槽,且該第三溝槽之外型係為一直線溝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時,該第一引導凸點隨該第二溝槽引導作位移,該斜線溝槽使該第一引導凸點作斜向位移並連動該連動體與該旋轉板旋轉,而該旋轉板旋轉使該二第一溝槽旋轉,推動該控制凸點,藉以控制該二葉片之啟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第一引導凸點係沿著該第二溝槽作軸向與斜向位移。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移動筒係對應該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置設有一卡槽缺口。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連動體位於該移動筒之內,且該第一引導凸點穿過於該卡槽缺口並穿設於該第二溝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該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時,該第一引導凸點隨該第二溝槽引導作位移,並藉由該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移推動該卡槽缺口,帶動該移動筒位移。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前蓋模組,其中當該移動筒朝遠離該固定筒方向位移時,該二葉片彼此遠離而開啟該中央窗孔;當該移動筒朝接近該固定筒方向位移時,該二葉片彼此接近而遮蔽該中央窗孔。 [11] 一種攝像裝置,其包含:一前蓋本體,其包含:一基板,係設有一中央窗孔;二葉片,係分別具一樞紐及一控制凸點,該二葉片係樞嵌於該基板;以及一旋轉板,係對應該中央窗孔具有一鏤空部,且相對於該二控制凸點設有二第一溝槽,其中該二控制凸點係分別穿設於該二第一溝槽,並於該旋轉板旋轉時利用該二第一溝槽透過該二控制凸點,帶動該二葉片啟閉,以開啟或遮蔽該中央窗孔,且該旋轉板向軸向延伸出一連動體,該連動體上設有一第一引導凸點;以及一鏡筒,其包含:一移動筒,係為中空筒狀結構,其週壁係具有一第二引導凸點,該前蓋本體係設置於該移動筒之一側;以及一固定筒,係為中空筒狀結構,套設於該移動筒之週邊,其週壁係具有一第二溝槽及一第三溝槽,該第二溝槽套設於該第一引導凸點,該第三溝槽套設於該第二引導凸點,該第二溝槽之形狀,係於該移動筒相對該固定筒滑移時,引導該第一引導凸點位移,以連動該連動體使該旋轉板旋轉,該第三溝槽之形狀,係可透過該第二引導凸點帶動該移動筒作軸向位移。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攝像裝置係為結合該中央窗孔之啟閉與該鏡筒之伸縮,當該鏡筒伸起時,該二葉片隨之開啟該中央窗孔,該鏡筒縮回時,該二葉片隨之閉合該中央窗孔。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連動體之外型係為一長形片狀,且該第一引導凸點設置於該連動體之尾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基板係樞設於該二葉片具有該樞紐之一側,使該二葉片之另一側之該控制凸點隨該二第一溝槽之形狀引導而位移。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溝槽之形狀係為一直線溝槽連結一斜線溝槽,再連結一直線溝槽,該第三溝槽之形狀係為一直線溝槽,且該第一引導凸點係沿著該第二溝槽作軸向與斜向位移,該第二引導凸點係沿著該第三溝槽作軸向位移。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時,該第一引導凸點隨該第二溝槽引導作位移,該斜線溝槽使該第一引導凸點作斜向位移並連動該連動體與該旋轉板旋轉,而該旋轉板旋轉使該二第一溝槽旋轉,推動該控制凸點,藉以控制該二葉片之啟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移動筒係對應該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置設有一卡槽缺口。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連動體位於該移動筒之內,且該第一引導凸點穿過於該卡槽缺口並穿設於該第二溝槽。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第一引導凸點被驅動時,該第一引導凸點隨該第二溝槽引導作位移,並藉由該第一引導凸點之位移推動該卡槽缺口,帶動該移動筒位移。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當該鏡筒之該移動筒朝遠離該固定筒方向位移時,該二葉片彼此遠離而開啟該中央窗孔;當該移動筒朝接近該固定筒方向位移時,該二葉片彼此接近而遮蔽該中央窗孔。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551376B2|2009-06-23|Lens barrel, and camera,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image input device using the lens barrel US8023200B2|2011-09-20|Movable body driving mechanism US7742237B2|2010-06-22|Lens barrier mechanism of a lens barrel TWI448768B|2014-08-11|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JP2006072004A|2006-03-16|カメラ US8294995B2|2012-10-23|Linear guide mechanism of lens barrel CN102967913A|2013-03-13|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CN101135761B|2011-08-24|内置相机模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JP6136791B2|2017-05-31|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20120140330A1|2012-06-07|Lens barrel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566164B2|2014-08-06|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TWI424244B|2014-01-21|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JP2005265992A5|2007-01-18| JP4810365B2|2011-11-09|レンズ鏡筒、カメラ、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 TWI448771B|2014-08-11|變焦機構及其攝像裝置 CN103135315B|2015-07-08|镜头前盖模块及其摄像装置 CN103685901B|2016-08-24|一种基于电控卡口和集成式镜头的影像获取方法 CN103246042A|2013-08-14|镜头机构以及具有该镜头机构的电子装置 JP2008191378A|2008-08-21|光学撮像装置 TWI448769B|2014-08-11|變焦鏡頭機構及其攝像裝置 TWI425268B|2014-02-01|鏡頭機構 JP5754949B2|2015-07-29|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9145687A|2009-07-02|レンズ鏡筒 CN103197399B|2015-08-19|镜头前盖模块及其摄像装置 CN103685900B|2016-08-31|一种具有卡口机构和单偏移传感器的相机机身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8444332B1|2013-05-21| US20130136444A1|2013-05-30| TWI448768B|2014-08-1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567437B|2014-12-12|2017-01-21|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光學機構| WO2021195870A1|2020-03-30|2021-10-07|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镜筒、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US6264380B1|1999-02-12|2001-07-24|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Barrier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US6520691B2|2000-01-31|2003-02-18|Pentax Corporation|Lens barrier opening/closing device of a movable lens barrel| JP2001281735A|2000-03-31|2001-10-10|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バリア開閉装置| JP4789659B2|2006-03-14|2011-10-12|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TWM304052U|2006-05-02|2007-01-01|Altek Corp|Cover structure of louver shutter| TW200813599A|2006-09-13|2008-03-16|Benq Corp|Lens barrier blades module| TW200912502A|2007-09-05|2009-03-16|Qisda Corp|Lens cover module|CN110830621B|2019-11-04|2020-11-03|深圳纳百鑫光学有限公司|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手机镜筒|
法律状态:
2020-05-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43221A|TWI448768B|2011-11-25|2011-11-25|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TW100143221A| TWI448768B|2011-11-25|2011-11-25|鏡頭前蓋模組及其攝像裝置| US13/344,113| US8444332B1|2011-11-25|2012-01-05|Lens barrier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thereof|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