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踏車後輪轂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揭示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包含一輪轂軸、一驅動部件、一輪轂殼及一驅動力量測部件。該驅動部件係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經組態以接納一驅動力輸入構件。該輪轂殼係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可操作地耦合至該驅動部件以藉由該輪轂軸上之該驅動部件而旋轉。該驅動力量測部件包含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一第二信號產生機構。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具有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一線圈。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具有一第二磁鐵及一第二線圈。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與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沿該輪轂軸之一軸向方向軸向對準。 公开号:TW201321221A 申请号:TW101131408 申请日:2012-08-29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Satoshi Kitamura 申请人:Shimano Kk; IPC主号:G01L3-00
专利说明:
腳踏車後輪轂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一種腳踏車輪轂。更明確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構成一腳踏車之一後輪之輪轂。 本申請案主張依據35 U.S.C.§119之2011年8月29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1-186593號之優先權。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1-186593號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一腳踏車後輪轂基本上具有一輪轂軸、一輪轂殼及一飛輪。該輪轂軸係佈置於後輪之旋轉中心處。該輪轂殼係可旋轉地安裝於該輪轂軸周圍。該飛輪沿軸向方向佈置於該輪轂殼鄰近處。該飛輪將與一鏈條接合之一鏈輪之旋轉遞送至該輪轂殼。先前技術中已知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能夠量測一騎乘者之驅動力之一驅動力量測部件係佈置於該飛輪與該輪轂殼之間(例如參閱美國專利第6,418,797號)。 一腳踏車之先前技術後輪轂具有用於耦合飛輪與輪轂殼之一耦合構件。該耦合構件係形成為呈一中空圓柱形形狀,且鏈輪係安裝於該耦合構件之一端部部件上,同時另一端部部件係耦合至輪轂殼。該耦合構件佈置有用於偵測其之一耦合部件之扭轉之一應變計,且偵測該耦合部件之扭轉量。自藉此所量測之扭轉量量測一騎乘者之驅動力。 在先前技術之後輪轂中,應變計係直接附裝至耦合部件,且因為例如需使用於黏著用途之黏著劑厚度均勻,所以難以精確組裝。 本發明之一目的為提供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能夠以大體上不受組裝精度影響之一方式量測驅動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提供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基本上包括一輪轂軸、一驅動部件、一輪轂殼及一驅動力量測部件。該驅動部件係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經組態以接納一驅動力輸入構件。該輪轂殼係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可操作地耦合至該驅動部件以藉由該輪轂軸上之該驅動部件而旋轉。該驅動力量測部件包含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一第二信號產生機構。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具有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一線圈。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具有一第二磁鐵及一第二線圈。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與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沿該輪轂軸之一軸向方向軸向對準。 就此腳踏車後輪轂而言,當驅動力自驅動部件傳送至輪轂殼時,由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之第一線圈產生之一第一信號與由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之第二線圈產生之一第一信號之間產生反映該驅動力之一相位差,該等機構沿輪轂軸方向同軸佈置。可藉由偵測此相位差而量測驅動力。在本文中,兩組之線圈及磁鐵可以一非接觸方式實施驅動力之量測,因此,該量測可大體上不受組裝精度影響。 根據一第二態樣,提供根據第一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驅動部件。 根據一第三態樣,提供根據第二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磁鐵及第一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驅動部件且第一磁鐵及第一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輪轂軸。當第一磁鐵係佈置至旋轉驅動部件且第一線圈係佈置至非旋轉輪轂軸時,更易於自第一線圈向外傳送佈線。 根據一第四態樣,提供根據第一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驅動部件具有耦合至輪轂殼之一耦合部件。在此情況中,藉由促進耦合部件之扭轉(其傳送驅動力)而促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與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之間之相位差之偵測。 根據一第五態樣,提供根據第四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耦合部件。 根據一第六態樣,提供根據第五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磁鐵及第一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耦合部件且第一磁鐵及第一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輪轂軸。當第一磁鐵係佈置至旋轉耦合部件且第一線圈係佈置至非旋轉輪轂軸時,更易於自第一線圈向外傳送佈線。 根據一第七態樣,提供根據第四至第六態樣之任何者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耦合部件。 根據一第八態樣,提供根據第七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二磁鐵及第二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耦合部件且第二磁鐵及第二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輪轂軸。當第二線圈係佈置至非旋轉輪轂軸時,更易於自第二線圈向外傳送佈線。 根據一第九態樣,提供根據第四至第六態樣之任何者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輪轂殼。 根據一第十態樣,提供根據第九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二磁鐵及第二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輪轂殼且第二磁鐵及第二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輪轂軸。當第二線圈係佈置至非旋轉輪轂軸時,更易於自第二線圈向外傳送佈線。 根據一第十一態樣,提供根據第一至第十態樣之任何者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佈置至輪轂殼之內部。此後,易於使該兩個信號產生機構具防水性。 根據一第十二態樣,提供根據第一至第十一態樣之任何者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係形成為呈環形形狀,且沿一圓周方向同軸形成複數個磁極。 根據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一至第十二態樣之任何者之腳踏車後輪轂進一步包括一無線傳輸器,其用於將基於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之一輸出之資訊無線傳輸至外部。例如,即使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與輪轂殼一起旋轉,但亦可將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之該輸出容易地傳送至外部。再者,在其中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係安裝於輪轂軸上之一情況中,可將該無線傳輸器佈置至輪轂殼之外部以促進無線電波至一外部裝置(諸如一腳踏車電腦或類似物)之傳輸。 根據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進一步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其電連接至無線傳輸器以將電力供應至無線傳輸器。在此情況中,因為已佈置一電源供應器,所以無需裝備與後輪轂分離之一電源供應器。 根據一第十五態樣,提供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電源供應器包含一電池。在此情況中,電源供應器之結構較簡單。 根據一第十六態樣,提供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腳踏車後輪轂,使得電源供應器包含一發電機。在此情況中,於腳踏車之行進期間產生電力,因此,無需外部充電或替換一電池。 就本發明之腳踏車後輪轂而言,兩組之線圈及磁鐵可以非接觸方式量測驅動力,因此,驅動力可相對不受組裝精度影響。 現參考形成本發明之一部分之附圖。 現將參考圖式而解釋選定實施例。熟習技術者將自本發明明白,該等實施例之以下描述僅供說明且非為了限制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之本發明。 首先參考圖1,圖中繪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腳踏車後輪轂10。如圖1中所展示,後輪轂10可安裝於一輪轂軸安裝區段102上,輪轂軸安裝區段102係佈置至一腳踏車之車架之後部分。後輪轂10具有一輪轂軸20、一驅動部件22、一輪轂殼24、一驅動力量測部件26及一無線傳輸器28。一第一軸承46使輪轂殼24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上。一第二軸承47使驅動部件22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上。驅動力量測部件26能夠量測一騎乘者之驅動力。無線傳輸器28無線傳輸與所量測驅動力相關之資訊。例如,可安裝於腳踏車之手把上之一腳踏車電腦(圖中未展示)上顯示與驅動力相關之該無線傳輸資訊。該腳踏車電腦上亦顯示諸如腳踏車之速度、曲柄之旋轉速度(踏頻)、行進距離及類似者之資訊。 輪轂軸20具有:一中空軸體30,其具有安裝於其上之一快速釋放機構29;一第一鎖定螺母32,其安裝於軸體30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處;及一第二鎖定螺母34,其安裝於軸體30之一第二端部(圖2中之右側端部)處。輪轂軸安裝區段102經設計以安裝至第一鎖定螺母32及第二鎖定螺母34上。本文中揭示其中第一鎖定螺母32及第二鎖定螺母34安裝至輪轂軸安裝區段102中之一組態,但亦可接受其中軸體30安裝至車架上之輪轂軸安裝區段102中之一組態。 如圖2中所展示,一母螺紋部分30a係形成於軸體30之第一端部之內周邊面上。一第一公螺紋部分30b及一第二公螺紋部分30c係分別形成於軸體30之第一及第二端部之外周邊面上。第一鎖定螺母32具有一公螺紋部分,其與母螺紋部分30a可螺旋地配合且螺旋地緊固至軸體30上。第二鎖定螺母34具有一母螺紋部分,其與第二公螺紋部分30c螺旋地配合且螺旋地緊固至軸體30上。在軸體30之外周邊面上,形成沿輪轂軸方向之一凹槽30d(自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朝向驅動部件22之內周邊側)。佈置凹槽30d以使驅動力量測部件26及無線傳輸器28之電佈線59通過。 驅動部件22之組態包含被稱為飛輪之一構件。驅動部件22具有:一第一構件40,其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上;一第二構件42,其自第一構件40佈置至外周邊側;一單向離合器44,其佈置於第一構件40與第二構件42之間;及一耦合部件52。 第一構件40為藉由第二軸承47而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上之一管狀構件。第二軸承47具有一第二內座圈元件47a、一第二外座圈元件47b及複數個第二滾動元件47c。第二內座圈元件47a具有形成於其外周邊部分上之一螺紋,且螺旋地緊固至軸體30之第二公螺紋部分30c。第二外座圈元件47b具有形成於其內周邊部分上之一螺紋,且螺旋地緊固至形成於第一構件40之外周邊面上之一公螺紋部分。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第二滾動元件47c係佈置於第二內座圈元件47a與第二外座圈元件47b之間。第二滾動元件47c由一固持器(圖中未展示)可旋轉地固持,且佈置成沿圓周方向隔開預定間隔。第二滾動元件47c可為球形元件或滾子。 第一構件40具有設置於其外周邊部分中之一第一管狀部件40b及用於收容單向離合器44之一離合器棘爪44a之一凹口40a。第一構件40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向遠處延伸至輪轂殼24之內周邊側。在第一管狀部件40b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處,第一構件40具有直徑大於第一管狀部件40b之一第二管狀部件40c。在第一管狀部件40b及第二管狀部件40c之一邊界區段之外周邊面上形成一第三錐面48a(其構成一第三軸承48)。在第一管狀部件40b及第二管狀部件40c之一邊界區段之外周邊面上形成可旋轉地支撐第二構件42之第三軸承48之第三錐面48a。在第二管狀部件40c之外表面上安裝可旋轉地支撐輪轂殼24之一第五軸承50之一第五內座圈元件50a。第五軸承50為一市售滾珠軸承,其具有:第五內座圈元件50a;一第五外座圈元件50b,其安裝於輪轂殼24之內周邊面上;及複數個第五球形元件50c。在第二管狀部件40c之內周邊面上形成與耦合部件52之一第二端部(圖2中之右側端部)耦合之一第一旋轉耦合部件40d。耦合構件52與第一構件40一起旋轉。 第二構件42為藉由第三軸承48及一第四軸承49而可旋轉地支撐於第一構件40相對處之一管狀構件。由先前所提及之第三錐面48a、一第三杯形面48b及複數個第三滾動元件48c形成第三軸承48。第三杯形面48b係形成於第二構件42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之內周邊面上。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第三滾動元件48c係佈置於第三錐面48a與第三杯形面48b之間。第三滾動元件48c由一固持器(圖中未展示)可旋轉地固持,且佈置成沿圓周方向隔開預定間隔。第三滾動元件48c可為球形元件或滾子。 由以下各者形成第四軸承49:一第四錐面49a,其形成於第二外座圈元件47b之外周邊面上;一第四杯形面49b;及複數個第四滾動元件49c。第四杯形面49b係形成於第二構件42之內周邊面上(位於沿輪轂軸方向之第二構件42之中間部分中)。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第四滾動元件49c係佈置於第四錐面49a與第四杯形面49b之間。第四滾動元件49c由一固持器(圖中未展示)可旋轉地固持,且佈置成沿圓周方向隔開預定間隔。第四滾動元件49c可為球形元件或滾子。 如圖1中所展示,第二構件42在其外周邊面上具有經調適以安裝一鏈輪總成80之一鏈輪安裝部件42a。鏈輪總成80與第二構件42一起旋轉。鏈輪總成80為驅動力輸入構件之一實例。鏈輪安裝部件42a具有(例如)栓槽,其等係佈置於鏈輪安裝部件42a之外周邊面上且具有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突出部分或凹陷部分。如圖1中所展示,鏈輪總成80具有包含不同齒數之若干(例如九個)鏈輪80a至80i。藉由使一鏈條81與鏈輪總成80之任何鏈輪嚙合而將曲柄(圖中未展示)之旋轉傳送至驅動部件22。在本文中,鏈輪安裝部件42a上已安裝複數個鏈輪,但安裝於鏈輪安裝部件42a上之鏈輪之數目可為一個。 如圖2中所展示,佈置單向離合器44以僅將沿腳踏車前進方向之第二構件42之旋轉傳送至第一構件40。此後,僅將沿前進方向之曲柄之旋轉傳送至輪轂殼24。沿前進方向之輪轂殼24之旋轉未被傳送至第二構件42。單向離合器44具有:一離合器棘爪44a,其可擺動地佈置於凹口40a中之一第一姿態與一第二姿態之間;棘輪齒44b,其等形成於第二構件42之內周邊面上;及一推進構件44c,其用於推進離合器棘爪44a。離合器棘爪44a在處於該第一姿態時接觸棘輪齒44b且在處於該第二姿態時脫離棘輪齒44b。推進構件44c係安裝於第一構件40中所形成之一環形凹槽中。推進構件44c為藉由將一金屬線材料彎曲成一「C」形形狀而形成之一彈簧構件,且將離合器棘爪44a推向該第一姿態。 耦合部件52係佈置於自驅動部件22至輪轂殼24之驅動力傳送路徑上。耦合構件52使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耦合至輪轂殼24,且使一第二端部(圖2中之右側端部)耦合至第一構件40之第二管狀部件40c。耦合部件52與第一構件40一起旋轉。在此實施例中,沿輪轂軸方向佈置自第一構件40之第二管狀部件40c之一第一端部至起自輪轂殼24之中心之第一端部(圖1中之左側端部)側之耦合部件52,且耦合部件52耦合第二管狀部件40c之第一端部之內周邊部分與輪轂殼24之內周邊部分。 如圖3中所展示,耦合部件52為一管狀構件。耦合部件52具有:呈管狀形狀之一第一接合部件52a;呈管狀形狀之一第二接合部件52b,其形成為與第一接合部件52a隔開一定間隔;及一耦合管部件52c,其耦合第一接合部件52a與第二接合部件52b。耦合管部件52c具有經調適以耦合第一接合部件52a與第二接合部件52b之一形狀,且可由佈置於輪轂軸周圍之複數個桿構件替換耦合管部件52c。 第一接合部件52a經形成使得第二管狀部件40c之一第一旋轉耦合部件40d可與耦合部件52之第二端部(圖3中之右側端部)接合。第二接合部件52b經形成使得輪轂殼24之一第二旋轉耦合部件24c(下文中加以論述)可與耦合部件52之第一端部(圖3中之左側端部)接合。第一接合部件52a及第二接合部件52b具有沿輪轂軸20之徑向方向之向內凹陷之凹陷部分或向外突出之突出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合部件52a及第二接合部件係形成為沿輪轂軸20之徑向方向之一凹陷/突出形狀。在本文中,第一接合部件52a及第二接合部件52b係形成為沿輪轂軸20之徑向方向之一凹陷/突出形狀,但亦可接受具有凹陷部分或沿輪轂軸方向突出之突出部分之一形狀,如同鋸齒狀突起。 耦合管部件52c之直徑小於第一接合部件52a及第二接合部件52b之直徑。在耦合管部件52c中形成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複數個孔52d。孔52d呈橢圓形形狀、沿圓周方向伸長且穿過耦合管部件52c。在此實施例中,孔52d係分別佈置至耦合管部件52c之中心部分、耦合管部件52c之第一端部側及第二端部側、耦合管部件52c之中心部分之兩側。佈置此等孔52d以在將驅動力(扭矩)自驅動部件22傳送至輪轂殼24時促進回應於驅動力之耦合部件52之扭轉。 輪轂殼24可具有一單件式結構或可沿輪轂軸方向分開之一結構(在圖2及圖4中,該結構已被修改,此係因為對可分開設計無特定需求)。如圖2中所展示,第一軸承46使輪轂殼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之軸體30周圍。如先前所提及,第五軸承50使輪轂殼之第二端部(圖2中之右側端部)經由驅動部件22而可旋轉地支撐於輪轂軸20之軸體30周圍。第一軸承46具有形成於其內周邊面上之一螺紋,且具有:一第一內座圈元件46a,其螺旋地緊固至軸體30之第一公螺紋部分30b上;一第一外座圈元件46b;及複數個第一滾動元件46c。第一滾動元件46c由一固持器(圖中未展示)可旋轉地固持,且佈置成沿圓周方向隔開預定間隔。第一滾動元件46c可為球形元件或滾子。 在輪轂殼24之外周邊部分中,形成沿輪轂軸20之軸向方向隔開一定間隔之一第一輪轂凸緣24a及一第二輪轂凸緣24b(其等經調適以與腳踏車之後輪之輪輻耦合),且第一輪轂凸緣24a及第二輪轂凸緣24b自輪轂軸20以環形方式突出。在輪轂殼24內之一第一端部(圖2中之左側端部)之內周邊部分上形成第二旋轉耦合部件24c,第二旋轉耦合部件24c鄰近於第一軸承46且耦合至耦合部件52之第二端部。 驅動力量測部件26具有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及一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與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沿輪轂軸之方向同軸佈置。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與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係佈置成沿輪轂軸之方向隔開一預定間隔。在較佳實踐中,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與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將具有相同規格,其在一定程度上係可行的。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係耦合至耦合部件52。 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係自耦合部件52之第一接合部件52a佈置至內周邊側。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具有與一所謂之發電機相同之機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具有一第一磁鐵54a及一第一線圈54b。第一磁鐵54a係耦合至第一接合部件52a之內周邊部分,且與第一接合部件52a一起旋轉。第一磁鐵54a係形成為呈環形形狀,且具有沿圓周方向同軸形成之複數個磁極。例如,由一永久磁鐵形成第一磁鐵54a,該永久磁鐵由沿圓周方向以交替方式排列之N極與S極形成。 第一線圈54b係佈置於輪轂軸20之軸體30之外周邊面上、位於與第一磁鐵54a相對之一位置處且佈置至第一磁鐵54a之內周邊側。第一線圈54b係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軸體30。第一線圈54b具有:一線圈捲線軸,其緊固至軸體30之外周邊面;一偵測線圈,其纏繞至該線圈捲線軸上;及一磁軛,其佈置於該偵測線圈之周邊周圍。 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係自耦合部件52之第二接合部件52b佈置至內周邊側。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具有與一所謂之發電機相同之機構。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具有一第二磁鐵56a及一第二線圈56b。第二磁鐵56a係耦合至第二接合部件52b之內周邊部分,且與第二接合部件52b一起旋轉。第二磁鐵56a係形成為呈環形形狀,且具有沿圓周方向同軸形成之複數個磁極。例如,第二磁體56a由一永久磁鐵形成(該永久磁鐵由沿圓周方向以交替方式排列之N極與S極形成),且具有與第一磁鐵54a類似之組態。 第二線圈56b係佈置於輪轂軸20之軸體30之外周邊面上、位於與第二磁鐵56a相對之一位置處、佈置至第二磁鐵56a之內周邊側。第二線圈56b係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軸體30。第二線圈56b具有:一線圈捲線軸,其緊固至軸體30之外周邊面;一偵測線圈,其纏繞至該線圈捲線軸上;及一磁軛,其佈置於該偵測線圈之周邊周圍。 驅動力量測部件26藉由偵測自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之第一線圈54b輸出之一第一相位信號與自第二線圈56b輸出之一第二相位信號之間之一差值(呈一電信號形式)而量測驅動力。驅動力包含扭矩。 如圖1中所展示,無線傳輸器28(例如)沿輪轂軸之方向自輪轂殼24之第一端部佈置至外部。無線傳輸器28具有緊固至輪轂軸20之外周邊部分之一外殼28a。外殼28a具有用於緊固至輪轂軸20之一緊固部件28d。使軸體30穿過緊固部件28d。藉由擰緊第一鎖定螺母32,緊固部件28d因被直接或間接地夾持於第一鎖定螺母32與第一外座圈元件46a之間而緊固。一電路板28b係佈置於外殼28a內。穿過凹槽30d之電佈線59將電路板28b連接至第一線圈54b及第二線圈56b。 在電路板28b上安裝電子組件,諸如:一微電腦、用於放大第一相位信號及第二相位信號之一放大器、用於將由該放大器放大之信號轉換成一數位信號之一類比數位(AD)轉換電路;基於自該AD轉換電路輸出之一數位信號而導出第一相位信號與第二相位信號之相位差之一相位差偵測電路、一無線傳輸電路及類似者;以及作為電源供應器之一可充電電池28c。該微電腦中可包含該相位差偵測電路。在本實施例中,該微電腦、該放大器、該AD轉換電路及該相位差偵測電路構成驅動力量測部件26之部分。驅動力量測部件26亦可具有一邏輯電路,該邏輯電路在第一相位信號及第二相位信號被輸出時輸出表示相位差之一信號。無線傳輸器28無線傳輸基於圖4中所展示之第一相位信號S1與第二相位信號S2之間之相位差△T1(△T2)之資訊。一腳踏車電腦(圖中未展示)將自無線傳輸器28無線傳輸之資訊顯示為驅動力、扭矩及/或電力。可在佈置至電路板28b之該微電腦中基於相位差△T1(△T2)而計算驅動力、扭矩及/或電力;或可在該腳踏車電腦中基於所接收之資訊而計算驅動力、扭矩及/或電力。 可佈置用以取代可充電電池28c之一次電池。可充電電池28c或該一次電池係可拆卸地佈置至外殼28a。例如,外殼28a可佈置有給可充電電池28c充電時所採用之端子。由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或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產生之電力可經整流以用作為一電源供應器。此外,由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或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產生之電力可儲存於可充電電池28c中。 在以此方式組態之後輪轂10中,當騎乘者踩踏附接至腳踏車之踏板時,傳送騎乘者之踩踏力作為自驅動部件22至輪轂殼24之驅動力。此時,驅動部件22之耦合部件52經歷扭轉,且由第一線圈54b輸出之第一相位信號S1與由第二線圈56b輸出之第二相位信號S2之間產生反映驅動力之一相位差△T1(△T2)。此相位差△T1(△T2)根據耦合部件52之扭轉而變動。更明確而言,相位差△T1(△T2)隨耦合部件52之扭矩增大而增大,且相位差△T1(△T2)隨耦合部件52之扭矩減小而減小。無線傳輸器28將基於此相位差△T1(△T2)之資訊無線傳輸至腳踏車電腦。腳踏車電腦中接收及顯示表示驅動力之無線傳輸資訊。騎乘者可藉此獲悉自生驅動力、扭矩、電力及類似者。 在本文中,因為兩組之線圈及磁鐵可以一非接觸方式量測驅動力,所以其等可相對不受組裝精度影響。 如圖5中所展示,圖中繪示一第二實施例之一後輪轂110。此後輪轂110具有耦合至一輪轂殼124之一驅動部件122。驅動部件122具有耦合至一輪轂殼124之第二端部(圖5中之右側端部)之一耦合部件152。在以下描述中,省略與第一實施例之構件組態及形狀之描述等同之第二實施例之構件組態及形狀之描述。 在後輪轂110中,驅動部件122之一第一構件140具有一第一管狀部件140b,第一管狀部件140b具有一凹口140a。第一構件140具有直徑大於第一管狀部件140b之一第二管狀部件140c及直徑大於第二管狀部件140c之一第三管狀部件140d。第二管狀部件140c係佈置於第一管狀部件140b與第三管狀部件140d之間。 耦合部件152係佈置於輪轂殼124之一第二端部之內周邊部分與第一構件140之第三管狀部件140d之外周邊部分之間。耦合部件152之外周邊部分係壓入配合至輪轂殼124之該第二端部之內周邊部分中。第一構件140之第三管狀部件140d之外周邊部分係壓入配合至耦合部件152之內周邊部分中。藉由此壓入配合,耦合部件152係牢固地耦合至輪轂殼124及驅動部件122。因此,在第二實施例中,無第五軸承設置於後輪轂110中。如圖6中所展示,耦合部件152為一環形構件。耦合部件152具有設置於其內周邊部分上之複數個第一鋸齒狀突起152a。第一鋸齒狀突起152a形成與第三管狀部件140d壓入配合之小突點。耦合部件152具有設置於其外周邊部分上之複數個第二鋸齒狀突起152b。第二鋸齒狀突起152b形成與輪轂殼124之第二端部之內周邊部分壓入配合之小突點。如圖5及圖6中所展示,耦合部件152具有沿軸向方向穿過一外表面152d及一內表面152e之複數個孔152c。孔152c之作用與第一實施例之孔52c類似。孔152c係佈置成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耦合部件152之外表面152d及內表面152e傾斜向輪轂殼24之一第一端部。耦合部件152之外表面152d及內表面152e構成一預定錐面之部分。在本文中,外表面152d具有比內表面152e更大之相對於輪轂軸之一傾斜角;然而,外表面152d與內表面152e可平行,或內表面152e可具有比外表面152d更大之相對於輪轂軸之一傾斜角。耦合部件152之外表面152d及內表面152e可為與輪轂軸正交之表面。 一驅動力量測部件126之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154係佈置至驅動部件122之第一構件140之第三管狀部件140d之內周邊側。一第二信號產生機構156係佈置至輪轂殼24之內周邊側,且與第一構件140沿輪轂軸方向隔開一預定間隔。第一信號產生機構154具有一第一磁鐵154a及一第一線圈154b。第一磁鐵154a係耦合至第三管狀部件140d之內周邊部分。第一線圈154b係耦合至輪轂軸20之軸體30。第一線圈154b係佈置成與其徑向內側上之第一磁鐵154a相對。第一線圈154b係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軸體30。第一磁鐵154a、第一線圈154b及其他部件之組態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54之部件組態類似,因此,將不再加以描述。 第二信號產生機構156係佈置於輪轂殼124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154接近處。第二信號產生機構156具有:一第二磁鐵156a,其耦合至輪轂殼124之內周邊部分;及一第二線圈156b,其耦合至輪轂軸20之軸體30。第二線圈156b係佈置成與其徑向內側上之第二磁鐵156a相對。第二線圈156b係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軸體30。第二磁鐵156a、第二線圈156b及其他組態與第一實施例之第二信號產生機構56之部件組態類似,因此,將不再加以描述。 就根據此第二實施例而組態之後輪轂110而言,如同第一實施例,因為兩組之線圈及磁鐵可以一非接觸方式量測驅動力,所以其等可相對不受組裝精度影響。 在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係佈置於耦合部件上或與耦合部件接近之一位置處;然而,在一第三實施例中,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係佈置於遠離一耦合部件252之一位置處,如圖7中所展示。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一後輪轂210中,一驅動部件222之一第一構件240具有一第一管狀部件240b,第一管狀部件240b具有一凹口240a。第一構件240之一第一端部(圖7中之左側端部)向遠處延伸至一輪轂殼224之內周邊側。在第一管狀部件240b之一第一端部側(圖7中之左側)處,第一構件240具有直徑大於第一管狀部件240b之一第二管狀部件240c。用於安裝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之一附接構件258係一起可旋轉地耦合至第二管狀部件240c之內周邊部分。一第三軸承248之一第三錐面248a及一第五軸承250之一第五錐面250a係形成於第二管狀部件240c之外周邊部分上。用於與耦合部件252耦合之第一鋸齒狀突起240e係形成於第二管狀部件240c之第三錐面248a與第五錐面250a之間。 附接構件258為一管狀分階構件,其具有一小直徑第一部分258a及一大直徑第二部分258b。第一部分258a係耦合至第二管狀部件240c之內周邊部分,且與第二管狀部件240c一起旋轉。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係佈置至第二部分258b之內周邊側。 耦合部件252係佈置於自驅動部件222至輪轂殼224之驅動力傳送路徑上。在第三實施例中,耦合部件252係佈置於輪轂殼224之內周邊部分與輪轂殼224之一第二端部(圖7中之右側端部)處之第一構件240之間。耦合部件252係自佈置於輪轂殼224之第二端部處之一凸緣、沿徑向方向佈置至內部。耦合部件252係佈置至輪轂殼224之第二端部側(相對於輪轂殼224之一軸承支撐部件224d(下文中加以論述)),且鄰近於軸承支撐部件224d。如圖8中所展示,耦合部件252為一環形構件,在其內周邊部分中具有用於接合第一構件240之一第一接合部件240e之一第二接合部件252a。耦合部件252在其外周邊部分中具有用於接合輪轂殼224之一第三接合部件224c(下文中加以論述)之一第四接合部件252b。耦合部件252具有沿圓周方向隔開一定間隔而形成之複數個孔252c。第一接合部件240e、第二接合部件252a、第三接合部件224c及第四接合部件252b係形成為沿輪轂軸20之徑向方向之一凹陷/突出形狀。此處,雖然第一接合部件240e、第二接合部件252a、第三接合部件224c及第四接合部件252b已形成為沿輪轂軸20之徑向方向之一凹陷/突出形狀,但可接受具有凹陷或沿輪轂軸方向突出之突起之一形狀,如同鋸齒狀突起。 孔252c沿輪轂軸方向穿過耦合構件。孔252c係形成為呈橢圓形形狀,且孔252c之縱長方向沿圓周方向安置。此等孔252c將耦合部件52之剛性減小至小於驅動部件222及輪轂殼224之剛性,且孔252c經佈置以在將驅動力(扭矩)自驅動部件222傳送至輪轂殼224時促進回應於驅動力之耦合部件252之扭轉。 輪轂殼224為可沿輪轂軸方向分開之一結構。在輪轂殼224之一第一端部(圖7中之右側端部)之內周邊部分上形成用於接合耦合部件252之外周邊部分之一第三接合部件224c。形成自輪轂殼224中之第三接合部件224c至第一端部側之呈環形形狀之一軸承支撐部件224d(其用於安裝第五軸承250)。軸承支撐部件224d向外突出至輪轂殼224之內周邊部分處之輪轂軸20之側。軸承支撐部件224d係形成為呈一環形形狀。附接構件258之第二部分258b係佈置於軸承支撐部件224d接近處。 如圖7中所展示,驅動力量測部件226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具有:一第一磁鐵254a,其耦合至附接構件258之第二部分258b之內周邊部分且可與附接構件258一起旋轉;及一第一線圈254b,其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輪轂軸20之軸體30之外周邊部分。 第二信號產生機構256具有:一第二磁鐵256a,其耦合至輪轂殼224之內周邊部分且可與輪轂殼224一起旋轉;及一第二線圈256b,其不可旋轉地耦合至輪轂軸20之軸體30之外周邊部分。第二信號產生機構256與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沿輪轂軸方向同軸佈置。第三實施例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256之組態與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之組態類似;然而,第三實施例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254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256之徑向尺寸大於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之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之徑向尺寸,且磁極之數目可因此更大以藉此改良相位差之偵測精度。 在第三實施例中,用於將電力供應至無線傳輸器28之一發電機60係佈置於輪轂軸20與輪轂殼224之間。發電機60具有:一磁鐵62,其緊固至輪轂殼224之內周邊部分;及一定子64,其緊固至輪轂軸20之軸體30之外周邊部分。磁鐵62係佈置至定子64之外周邊側以與定子64相對。定子64具有:一線圈捲線軸,其緊固至輪轂軸20之外周邊部分;一線圈,其纏繞至該線圈捲線軸上;及一磁軛,其佈置於該線圈之周邊周圍。該線圈之輸出係藉由無線傳輸器28而整流成直流電,且被用作為一電源供應器。 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後輪轂210,因為兩組之線圈及磁鐵可以一非接觸方式偵測驅動力(如同第一及第二實施例),所以系統可大體上不受組裝精度影響。 雖然以上已參考某些較佳實施例而描述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限於前述實施例且各種修改可在本發明之範疇及精神內。 在前述實施例中,驅動部件22之組態包含具有一單向離合器之一所謂自由輪轂;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此。本發明可例如實施為不含一自由輪轂之一後輪轂。 在前述實施例中,以舉例方式展示具有一快速釋放機構29之一後輪轂;然而,本發明可實施為不含一快速釋放機構之一後輪轂。 在前述實施例中,一發電機及一可充電電池係展示為電源供應器之實例,但本發明不受限於此。例如,亦可採用一可充電電容器或其他此類儲存元件。亦可採用一不可充電之一次電池作為電源供應器。 在前述第三實施例中,用發電機60來將電力供應至無線傳輸器28,但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相反,無線傳輸器可偵測由發電機60輸出之交流電之電力波形且獲得後輪轂之一旋轉速度信號。接著,微電腦可用與藉此所獲得之旋轉速度信號相關之資訊及由驅動力量測部件量測之表示驅動力之扭矩來計算電力。另外,藉由使無線傳輸器將與旋轉速度信號相關之資訊傳輸至腳踏車電腦(其接著執行與後輪之周長之乘法),腳踏車電腦可採用該資訊來顯示車輪速度。 亦可自第一信號產生機構或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之輸出獲得後輪轂之一旋轉速度信號。 前述實施例之各者中所教示之組態可彼此組合。例如,第一或第二實施例可佈置有輪轂殼內側之一發電機,如第三實施例中所教示。在此情況中,該發電機可採用一組態,其中輪轂軸佈置有一磁電機線圈且輪轂殼或第一構件佈置有一磁鐵。再者,在第三實施例中,可佈置用以取代該發電機之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另外,例如在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磁鐵可佈置至輪轂軸且線圈可佈置至輪轂殼或驅動部件。 在前述實施例中,於耦合部件中形成穿過耦合部件之孔;然而,亦可接受其中形成用以取代通孔之凹口或其中未佈置孔之組態。 在前述實施例中,第一至第五軸承之任一者或若干者可被修改成滑動軸承。可在此情況中減輕重量。 在前述實施例中,構成第一構件中之飛輪之區段可經組態以可自另一區段拆卸。就此組態而言,可不受約束地替換飛輪。一連接機構(諸如鋸齒狀突起)可使第一構件中之可拆卸區段接合至另一區段。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先前描述僅供說明且非為了限制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之本發明。 10‧‧‧腳踏車後輪轂 20‧‧‧輪轂軸 22‧‧‧驅動部件 24‧‧‧輪轂殼 24a‧‧‧第一輪轂凸緣 24b‧‧‧第二輪轂凸緣 24c‧‧‧第二旋轉耦合部件 26‧‧‧驅動力量測部件 28‧‧‧無線傳輸器 28a‧‧‧外殼 28b‧‧‧電路板 28c‧‧‧可充電電池 28d‧‧‧緊固部件 29‧‧‧快速釋放機構 30‧‧‧軸體 30a‧‧‧母螺紋部分 30b‧‧‧第一公螺紋部分 30c‧‧‧第二公螺紋部分 30d‧‧‧凹槽 32‧‧‧第一鎖定螺母 34‧‧‧第二鎖定螺母 40‧‧‧第一構件 40a‧‧‧凹口 40b‧‧‧第一管狀部件 40c‧‧‧第二管狀部件 40d‧‧‧第一旋轉耦合部件 42‧‧‧第二構件 42a‧‧‧鏈輪安裝部件 44‧‧‧單向離合器 44a‧‧‧離合器棘爪 44b‧‧‧棘輪齒 44c‧‧‧推進構件 46‧‧‧第一軸承 46a‧‧‧第一內座圈元件 46b‧‧‧第一外座圈元件 46c‧‧‧第一滾動元件 47‧‧‧第二軸承 47a‧‧‧第二內座圈元件 47b‧‧‧第二外座圈元件 47c‧‧‧第二滾動元件 48‧‧‧第三軸承 48a‧‧‧第三錐面 48b‧‧‧第三杯形面 48c‧‧‧第三滾動元件 49‧‧‧第四軸承 49a‧‧‧第四錐面 49b‧‧‧第四杯形面 49c‧‧‧第四滾動元件 50‧‧‧第五軸承 50a‧‧‧第五內座圈元件 50b‧‧‧第五外座圈元件 50c‧‧‧第五球形元件 52‧‧‧耦合部件 52a‧‧‧第一接合部件 52b‧‧‧第二接合部件 52c‧‧‧耦合管部件 52d‧‧‧孔 54‧‧‧第一信號產生機構 54a‧‧‧第一磁鐵 54b‧‧‧第一線圈 56‧‧‧第二信號產生機構 56a‧‧‧第二磁鐵 56b‧‧‧第二線圈 59‧‧‧佈線 60‧‧‧發電機 62‧‧‧磁鐵 64‧‧‧定子 80‧‧‧鏈輪總成 80a‧‧‧鏈輪 80b‧‧‧鏈輪 80c‧‧‧鏈輪 80d‧‧‧鏈輪 80e‧‧‧鏈輪 80f‧‧‧鏈輪 80g‧‧‧鏈輪 80h‧‧‧鏈輪 80i‧‧‧鏈輪 81‧‧‧鏈條 102‧‧‧輪轂軸安裝區段 110‧‧‧後輪轂 122‧‧‧驅動部件 126‧‧‧驅動力量測部件 140‧‧‧第一構件 140a‧‧‧凹口 140b‧‧‧第一管狀部件 140c‧‧‧第二管狀部件 140d‧‧‧第三管狀部件 152‧‧‧耦合部件 152a‧‧‧第一鋸齒狀突起 152b‧‧‧第二鋸齒狀突起 152c‧‧‧孔 152d‧‧‧外表面 152e‧‧‧內表面 154‧‧‧第一信號產生機構 154a‧‧‧第一磁鐵 154b‧‧‧第一線圈 156‧‧‧第二信號產生機構 156a‧‧‧第二磁鐵 156b‧‧‧第二線圈 210‧‧‧後輪轂 222‧‧‧驅動部件 224‧‧‧輪轂殼 224c‧‧‧第三接合部件 224d‧‧‧軸承支撐部件 226‧‧‧驅動力量測部件 240‧‧‧第一構件 240a‧‧‧凹口 240b‧‧‧第一管狀部件 240c‧‧‧第二管狀部件 240e‧‧‧第一鋸齒狀突起 248‧‧‧第三軸承 248a‧‧‧第三錐面 250‧‧‧第五軸承 250a‧‧‧第五錐面 252‧‧‧耦合部件 252a‧‧‧第二接合部件 252b‧‧‧第四接合部件 252c‧‧‧孔 254‧‧‧第一信號產生機構 254a‧‧‧第一磁鐵 254b‧‧‧第一線圈 256‧‧‧第二信號產生機構 256a‧‧‧第二磁鐵 256b‧‧‧第二線圈 258‧‧‧附接構件 258a‧‧‧第一部分 258b‧‧‧第二部分 S1‧‧‧第一相位信號 S2‧‧‧第二相位信號 △T1‧‧‧相位差 △T2‧‧‧相位差 圖1係其上已安裝鏈輪之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腳踏車後輪轂之一半橫截面圖;圖2係腳踏車後輪轂之一局部橫截面圖;圖3係腳踏車後輪轂之一耦合部件之一透視圖;圖4係展示一第一相位差信號及一第二相位差信號之波形之一實例之一簡圖;圖5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腳踏車後輪轂之一局部橫截面圖,其對應於圖2;圖6係沿圖5中之V-V截面線取得之腳踏車後輪轂之一截面圖;圖7係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腳踏車後輪轂之一局部橫截面圖,其對應於圖2;及圖8係沿圖7中之VII-VII截面線取得之腳踏車後輪轂之一橫截面圖。 10‧‧‧腳踏車後輪轂 20‧‧‧輪轂軸 22‧‧‧驅動部件 24‧‧‧輪轂殼 24a‧‧‧第一輪轂凸緣 24b‧‧‧第二輪轂凸緣 24c‧‧‧第二旋轉耦合部件 26‧‧‧驅動力量測部件 28‧‧‧無線傳輸器 30‧‧‧軸體 30a‧‧‧母螺紋部分 30b‧‧‧第一公螺紋部分 30c‧‧‧第二公螺紋部分 30d‧‧‧凹槽 32‧‧‧第一鎖定螺母 34‧‧‧第二鎖定螺母 40‧‧‧第一構件 40a‧‧‧凹口 40b‧‧‧第一管狀部件 40c‧‧‧第二管狀部件 40d‧‧‧第一旋轉耦合部件 42‧‧‧第二構件 42a‧‧‧鏈輪安裝部件 44‧‧‧單向離合器 44a‧‧‧離合器棘爪 44b‧‧‧棘輪齒 44c‧‧‧推進構件 46‧‧‧第一軸承 46a‧‧‧第一內座圈元件 46b‧‧‧第一外座圈元件 46c‧‧‧第一滾動元件 47‧‧‧第二軸承 47a‧‧‧第二內座圈元件 47b‧‧‧第二外座圈元件 47c‧‧‧第二滾動元件 48‧‧‧第三軸承 48a‧‧‧第三錐面 48b‧‧‧第三杯形面 48c‧‧‧第三滾動元件 49‧‧‧第四軸承 49a‧‧‧第四錐面 49b‧‧‧第四杯形面 49c‧‧‧第四滾動元件 50‧‧‧第五軸承 50a‧‧‧第五內座圈元件 50b‧‧‧第五外座圈元件 50c‧‧‧第五球形元件 52‧‧‧耦合部件 52a‧‧‧第一接合部件 52b‧‧‧第二接合部件 52c‧‧‧耦合管部件 52d‧‧‧孔 54‧‧‧第一信號產生機構 54a‧‧‧第一磁鐵 54b‧‧‧第一線圈 56‧‧‧第二信號產生機構 56a‧‧‧第二磁鐵 56b‧‧‧第二線圈 59‧‧‧佈線
权利要求:
Claims (16) [1] 一種腳踏車後輪轂,其包括:一輪轂軸;一驅動部件,其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經組態以接納一驅動力輸入構件;一輪轂殼,其可旋轉地支撐於該輪轂軸上且可操作地耦合至該驅動部件以藉由該輪轂軸上之該驅動部件而旋轉;及一驅動力量測部件,其包含一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其具有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一線圈,及一第二信號產生機構,其具有一第二磁鐵及一第二線圈,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與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沿該輪轂軸之一軸向方向軸向對準。 [2]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該驅動部件。 [3] 如請求項2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磁鐵及該第一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該驅動部件,且該第一磁鐵及該第一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該輪轂軸。 [4] 如請求項2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驅動部件具有耦合至該輪轂殼之一耦合部件。 [5] 如請求項4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該耦合部件。 [6] 如請求項5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磁鐵及該第一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該耦合部件,且該第一磁鐵及該第一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該輪轂軸。 [7] 如請求項4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該耦合部件。 [8] 如請求項7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二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該耦合部件,且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二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該輪轂軸。 [9]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耦合至該輪轂殼。 [10] 如請求項9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二線圈之一者係佈置至該輪轂殼,且該第二磁鐵及該第二線圈之另一者係佈置至該輪轂軸。 [11]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信號產生機構及該第二信號產生機構係佈置至該輪轂殼之內部。 [12]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第一磁鐵及該第二磁鐵係形成為呈環形形狀,且沿一圓周方向同軸形成複數個磁極。 [13] 如請求項1之腳踏車後輪轂,其進一步包括一無線傳輸器,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以無線傳輸基於該第一線圈及該第二線圈之一輸出之資訊。 [14] 如請求項13之腳踏車後輪轂,其進一步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其電連接至該無線傳輸器以將電力供應至該無線傳輸器。 [15] 如請求項14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電源供應器包含一電池。 [16] 如請求項14之腳踏車後輪轂,其中該電源供應器包含一發電機。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05954B|2015-11-01|腳踏車後輪轂 TWI505953B|2015-11-01|腳踏車後輪轂 TWI486264B|2015-06-01|腳踏車後輪轂 TWI505952B|2015-11-01|腳踏車後輪轂 EP2504177B1|2019-02-20|Rear hub power meter for a bicycle TWI504522B|2015-10-21|腳踏車後輪轂 TWI543885B|2016-08-01|用於自行車輪轂的感測器裝置 US9221517B2|2015-12-29|Bicycle rear hub CN103674378A|2014-03-26|自行车动力传感设备 US20180201339A1|2018-07-19|Bicycle magnetism generation device and disc brake adapter US10858059B2|2020-12-08|Combined torque, direction, and cadence sensing system for electric bicycles WO2020147370A1|2020-07-23|塔基扭矩速度感应装置 US20180201340A1|2018-07-19|Disc brake rotor adapter, disc brake rotor including adapter, magnetism generation device CN209921540U|2020-01-10|一种基于应变片传感器的电动自行车测矩系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963490B|2015-06-03| CN102963490A|2013-03-13| JP2013047081A|2013-03-07| US20130049448A1|2013-02-28| DE102012016900B4|2020-07-23| US9016802B2|2015-04-28| ITMI20121453A1|2013-03-01| DE102012016900A1|2013-02-28| TWI505954B|2015-11-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2346976A|1941-08-23|1944-04-18|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Torque measuring device| US3599482A|1969-06-16|1971-08-17|Texaco Inc|Heavy duty dynamic torque measuring device| DE3150149A1|1981-12-18|1983-06-30|Sachs Systemtechnik Gmbh, 8720 Schweinfurt|Durch muskelkraft angetriebenes fahrzeug| FR2631703B1|1988-05-17|1990-08-10|Look Sa|Roue motrice de cycle ou similaire, comportant un systeme de detection du couple transmis, et cycle equipe d'une telle roue| DE3912883C2|1989-04-19|1997-01-23|Look Sa|Vorrichtung zur Messung des auf ein antreibbares Rad ausgeübten Antriebsmomentes und/oder damit verbundener Größen| US5031455A|1989-09-05|1991-07-16|Cline David J|Bicycle power meter| DE4431029A1|1994-08-31|1996-03-21|Karlheinz Nicolai|Drehmomentmeßwertgeber für Fahrradcomputer| US6418797B1|1998-03-04|2002-07-16|Graber Products, Inc.|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ing power in a bicycle| ES2284221T3|1998-03-11|2007-11-01|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Dispositivo y metodo para la deteccion de fuerza de depresion de pedal para bicicleta.| US7356305B2|2003-12-19|2008-04-08|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Vehicle enabled networks| US20050275561A1|2004-05-25|2005-12-15|Kolda Clint D|Enclos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ensor for a bicycle component including an emitter for emitting an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ignal| JP4145839B2|2004-06-29|2008-09-03|株式会社シマノ|自転車用変速システム及び自転車| JP4164071B2|2005-02-04|2008-10-08|シマノシンガポール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クローポール形発電機及び自転車用発電ハブ| EP1923683A4|2005-09-07|2013-10-16|Yamaha Motor Co Ltd|ROTATION DETECTOR AND TORQUE SENSOR| CN100457539C|2005-12-21|2009-02-04|西南大学|电动自行车传动传感装置| JP2007255953A|2006-03-22|2007-10-04|Hitachi Ltd|力学量測定装置| TWM332625U|2007-06-07|2008-05-21|Jye Maw Electric Ind Co Ltd|Bike hub with power generator| DE102008050236A1|2008-10-02|2010-04-08|Schaeffler Kg|Tretlager| JP5382686B2|2008-11-12|2014-01-08|株式会社シマノ|クローポール形発電機及び自転車用発電ハブ| US8336400B2|2009-11-24|2012-12-25|Saris Cycling Group, Inc.|Rear hub power meter for a bicycle| JP5054754B2|2009-12-25|2012-10-24|株式会社シマノ|発電ハブ| JP5367620B2|2010-03-05|2013-12-11|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電流源回路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US8091674B1|2010-12-16|2012-01-10|J. D. Components Co., Ltd.|Torque detecting system for bottom bracket axle of power-assisted bicycle and two-phas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FR2971483B1|2011-02-10|2013-03-15|Mavic Sas|Moyeu de mesure de couple, systeme de mesure de puissance et roue de cycle equipee d'un tel moyeu ou d'un tel systeme|ITMI20071661A1|2007-08-09|2009-02-10|Campagnolo Srl|Assieme di ruote dentate per una bicicletta| DE112013006872T5|2013-03-27|2015-12-24|Aktiebolaget Skf|Nabeneinheit| EP2842764B1|2013-08-26|2017-01-18|Innotorq GmbH|Radnabenübertragungseinheit für ein Antriebrad eines Fahrzeugs, Antriebrad und hilfsangetriebenes Fahrzeug| US10675913B2|2016-06-24|2020-06-09|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Bicycle wheel hub with power meter| US9868491B1|2016-07-21|2018-01-16|Shimano Inc.|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JP6928443B2|2016-12-16|2021-09-01|株式会社シマノ|自転車用ハブ| JP6846298B2|2017-06-20|2021-03-24|株式会社シマノ|自転車用ハブユニット| EP3450200A1|2017-08-29|2019-03-06|Innotorq GmbH|Radnabenübertragungseinheit für eine radnabe eines fahrzeugs, radnabe und hilfsangetriebenes fahrzeug| CN111051081A|2017-09-26|2020-04-21|陈庸珏|悬浮式自行车轮毂结合结构| IT201700107554A1|2017-09-26|2019-03-26|Campagnolo Srl|Componente di pacco pignoni per bicicletta e sistema di trasmissione del moto per bicicletta|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86593A|JP2013047081A|2011-08-29|2011-08-29|自転車用リアハブ|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