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泥刮堆裝置
专利摘要:
【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善在污泥中所使用的缸驅動方式易產生之密封性問題的污泥刮堆裝置。【解決手段】一種污泥刮堆裝置,係配置於沈澱池1的污泥刮堆裝置,其包括:安裝於牽引芯材28的活塞27;機體18,係由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之驅動缸15所構成;安裝於機體18的污泥刮板37;姿勢切換手段,係在機體18之前進時將污泥刮板37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及處理部17,係安裝於驅動缸15之前側的處理部17,在內部具有處理室17a,而且配置成牽引芯材28之延伸部分貫穿處理室17a;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驅動缸15內注入、排出流體,可使機體18沿著牽引芯材28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而且構成為在機體18移動時,對處理室17a內注入、排出水。 公开号:TW201321064A 申请号:TW101129460 申请日:2012-08-15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Mitsuhiro Fujiwara 申请人:Fujiwara Industry Co Ltd; IPC主号:B01D21-00
专利说明:
污泥刮堆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的污泥刮堆裝置,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 例如,流入矩形沈澱池的污水逐漸在池內下沈後堆積於底壁上。該堆積之沈澱物係藉污泥刮堆裝置刮堆至底壁一端的槽並掉入,再被排除至外部。 在那種污泥刮堆裝置有各種裝置,其中之一有將水缸作為驅動源者。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5-131627號公報 在該專利文獻1之第39圖至第41圖所揭示的污泥刮堆裝置係將水缸本身作為機體,桿從其尖端伸長。污泥刮板設置於機體的前端或中間等,在機體藉水缸前進時成為垂直的刮堆姿勢,而在機體後退時成為抬起的非刮堆姿勢。 該水缸驅動方式的污泥刮堆裝置係因為使桿從缸前端的孔向前方伸長,所以例如在前進時桿動作成被拉入缸內,在該動作時亦一起拉入是該沈澱物的污泥,而損傷墊圈或桿等,或將污泥帶入水循環路徑中,成為故障的原因。因此,作成將如第41圖所示之伸縮囊裝在缸的前側,以遮斷污泥,但是該伸縮囊係因為在污泥堆積、水壓作用的環境下重複伸縮,所以污泥相咬,而無法筆直地伸縮,與桿相摩擦,進而無法承受重複運動,需要提早更換等在耐久性上出現重大的課題。又,因為伸縮囊不是支撐力者,所以在從缸所伸長的桿容許彎曲,結果,在密封性出現問題。 本發明係想要解決該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污泥刮堆裝置,該污泥刮堆裝置係可有效地改善在是惡劣條件之堆積污泥中所使用的缸驅動方式易發生之與密封性有關的問題。 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發明的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特徵在於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及處理部,係在該驅動缸之至少是該污泥刮堆方向的前側,經由該密封連接部所安裝的處理部,在內部具有處理空間,而且配置成該牽引芯材之延伸部分貫穿該處理空間;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而且構成為在該機體移動時,對該處理空間內注入、排出流體。 依據該構成之污泥刮堆裝置的作用、效果係如下所示。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前進時,污泥刮板位於刮堆姿勢,刮堆污泥,並使其在污泥槽方向移動。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後退時,污泥刮板位於非刮堆姿勢。藉由對構成機體的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可使機體在前後方向移動。進而,在驅動缸的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經由該密封連接部設置處理部。驅動缸與在其前後所設置的處理部係可一體地在前後方向移動。在處理部內,設置處理空間,牽引芯材具有以貫穿該處理空間之形式在該前後方向延伸的形狀。在機體移動時,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處理空間內亦注入、排出流體。藉由設置處理部,可有助於防止污泥侵入驅動缸內。又,可除去密封連接部之附近或處理空間內的污泥。結果,可有效地改善在是惡劣條件之堆積污泥中所使用的缸驅動方式易發生之與密封性有關的問題。 本發明之支撐部係輔助缸,密封部設置於與設置該密封連接部之側相反側的端部,並安裝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密封部,用以使輔助缸之內部與外部連通的貫穿孔形成於該密封部較佳。 牽引芯材係例如設置成經由墊圈等貫穿密封連接部或密封部。即使污泥逐漸侵入密封連接部或密封部的附近,亦藉由對處理空間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其從貫穿孔除去。 該支撐部係形成為愈往尖端側直徑變成愈小較佳。藉此,可作成污泥不會滯留於尖端部分。 在本發明,構成分支流路較佳,該分支流路係使對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的流路在中途分支後對該處理空間注入、排出流體。藉此,可簡化流路的構成。 又,流路節流閥設置於該分支流路較佳。藉此,可確保往驅動缸內的流量,可使機體在前後方向順暢地移動。 在本發明,包括:承止構件,係在該牽引芯材的前後端部對牽引芯材承止成可在軸向移動;及止動器,係分別設置於比該牽引芯材之前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前側,與比該牽引芯材之後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後側;在刮堆時前側的止動器與前側的承止構件抵接,在非刮堆時後側的止動器與後側的承止構件抵接,藉此,限制該牽引芯材之移動範圍較佳。 在刮堆時與非刮堆時,機體沿著牽引芯材移動時,若預先完全固定牽引芯材,則壓縮力作用於牽引芯材。這種壓縮力使牽引芯材產生屈曲,而有礙於機體的移動。因此,藉由容許牽引芯材在前後方向僅移動「游隙」的量,而可消除該問題。 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發明之別的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特徵在於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承止構件,係在該牽引芯材的前後端部對牽引芯材承止成可在軸向移動;及止動器,係分別設置於比該牽引芯材之前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前側,與比該牽引芯材之後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後側;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而且構成為在刮堆時前側的止動器與前側的承止構件抵接,在非刮堆時後側的止動器與後側的承止構件抵接,藉此,限制該牽引芯材之移動範圍。 依據該構成之污泥刮堆裝置的作用、效果係如下所示。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前進時,污泥刮板位於刮堆姿勢,刮堆污泥,並使其在污泥槽方向移動。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後退時,污泥刮板位於非刮堆姿勢。藉由對構成機體的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可使機體在前後方向移動。在驅動缸的前後端部,設置承止牽引芯材的承止構件,藉設置於牽引芯材的止動器,限制牽引芯材在前後方向之移動範圍。在刮堆時與非刮堆時,機體沿著牽引芯材移動時,若預先完全固定牽引芯材,則壓縮力作用於牽引芯材。這種壓縮力使牽引芯材產生屈曲,而有礙於機體的移動。因此,藉由容許牽引芯材在前後方向僅移動「游隙」的量,而可消除該問題。 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發明之另外的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特徵在於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及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流體之注入、排出流路係形成於該牽引芯材內部,並形成為將該牽引芯材的端部與該驅動缸內連通。 依據該構成之污泥刮堆裝置的作用、效果係如下所示。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前進時,污泥刮板位於刮堆姿勢,刮堆污泥,並使其在污泥槽方向移動。在機體沿著牽引芯材後退時,污泥刮板位於非刮堆姿勢。藉由對構成機體的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可使機體在前後方向移動。又,對驅動缸內之流體的注入、排出係經由牽引芯材的內部所進行。可將牽引芯材構成為流路的一部分,而可簡化流路構成。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在各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係在其他的實施形態亦可適用。 在第1圖~第4圖,1係矩形的沈澱池,具有是矩形的長邊之左右的側壁2、與是短邊之前後的端壁3,而且具有在第2圖向左極緩地向下傾斜的底壁4,在底壁4之左側一端(係刮堆方向之前側一端)具有污泥槽5。6係設置於污水之流入部的整流板6。沈澱池1之第1圖、第2圖的左側是上游,右側是下游,在其中間附近的水面7上,將浮渣除去裝置8固定設置成穿越池寬,並以定期吞入水面7上之浮渣的方式動作。9係配置於下游側的溢流堰。基板(未圖示)設置於底壁。 12係導軌,如第3圖所示,係在基板上具有由角鋼(或槽形鋼等)所構成之左右一對的軌道本體,固定設置成如第1圖所示通過池寬的中央,並如第2圖所示從底壁4橫越污泥槽5上。此外,該基板係為了避免塞住污泥槽5上,而在對應於污泥槽5上的部分未設置。13係支撐構件,從污泥槽5內所突設,並從下支撐導軌12(參照第2圖)。 15係水(水壓)驅動式的驅動缸,並藉位於其前後方向之中間的缸本體(缸管)16與位於其前後之缸型的處理部17構成一個缸。這些缸本體16與處理部17構成污泥刮堆裝置的機體18。這些缸本體16與處理部17都是缸型,不僅藉這些構件構成簡單之構造的機體18,而且係其一部分的處理部17成為發揮用以防止污泥之侵入與除去的功能之有效的構成。 此外,亦可將該驅動缸15替換成氣壓缸或油壓缸。用以驅動驅動缸15的流體可使用水、空氣、油等。 缸本體16及位於前後的處理部17係都以直徑(約180mm)相同的圓筒體所形成。其中的缸本體16係作成長至可確保第2圖所示之行程S的程度(S+α),而且是具有墊圈之缸頭的第1凸緣(密封連接部)19固接於其前後端。亦可缸本體16係將2支或3支等複數支短的焊接而一體化形成。在此情況,亦可將尺寸短的連接套筒安裝於缸之間並焊接一體化。20是前側導水口,21是後側導水口。 處理部17具有相對第1凸緣19的第2凸緣22與端凸緣(密封部)23,在這些凸緣22、23,安裝用以避免外部之污泥或污水等逆侵入的墊圈24。處理部17的內部作為處理室(處理空間)17a,又,在端凸緣23,開設有鑽排水口(貫穿孔)25。第1及第2凸緣19、22係藉未圖示的固定件彼此接合。處理部17係在第4圖為約2m之長的,但是亦可作成約數十cm之短的。在此情況,另外安裝如第7圖所示之長機架200,可將其構成為機體18的一部分。 27係是驅動缸15之構成元件的活塞,如第4圖所示,位於缸本體16之前端時,對應於第1圖及第2圖之進入刮堆(前進)姿勢時。第4圖之以虛線所示的狀態,即在處理部17的後端有活塞27時,對應於從刮堆姿勢切換成非刮堆(後退)姿勢時。此外,實際上不是活塞27移動,而是缸本體16及處理部17移動。 28係是驅動缸之構成元件之金屬(SUS製)桿的牽引芯材,活塞27固定於該牽引芯材28之軸心方向的中途。牽引芯材28係從驅動缸15的內部經由第1凸緣19、第2凸緣22的墊圈24,延伸至處理部17內的處理室17a。進而,牽引芯材28係從處理室17a經由端凸緣23的墊圈24,在前後方向延伸。 該牽引芯材28的前端部與後端部係穿過在導軌12上所突設配置的固定托架(承止構件)29的通孔29a,並被支撐成可在軸向移動。藉由將止動器30配備於牽引芯材28的前後端,並藉由止動器30碰到固定托架29,在前進、後退時分別承受牽引力。前側的止動器30設置於比前側的固定托架29更前側,後側的止動器30設置於比後側的固定托架29更後側。 通孔29a係藉在上下長的長孔或卸載孔等形成為容許牽引芯材28上下地移動。又,在第4圖所示之刮堆時,牽引芯材28的左側(前側)被拉,而前側的止動器30碰到前側的固定托架29,另一方面,因為牽引芯材28的右側(後側)係使止動器30碰到固定托架29時壓縮作用動作,所以為了防止之,而作成在右方向動作自如,而在牽引芯材28不會發生屈曲。因此,如在第4圖之右側以e所示,移動之間隙(游隙)設置於固定托架29與止動器30之間。活塞27為第4圖之虛線的狀態,即使非刮堆(後退)開始時,後側的止動器30碰到後側的固定托架29,而牽引芯材28的左側成為自由之狀態。藉此,因為總是只有純粹的拉力作用於牽引芯材28,所以屈曲不會作用。此外,各止動器30被牽引芯材28擋住,但是若預先作成可調整移動,則可得到合適的間隙e。固定托架29與止動器30之該構成係僅藉此構成獨立的發明。因此,固定托架29與止動器30的構成係亦可應用於如第6圖所示,未具有處理部17的驅動缸15。 在機體18之前後方向的端部與中間部,在機體18的各兩側,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安裝座33被一體化。以經由這些安裝座33構成前後3組的方式安裝行走輪34,而在導軌12上滾動。此外,亦可作成省略導軌12,而使行走輪34直接在底壁4上滾動。左右一對軸承35固定於安裝座33之其他的位置,在經由這些的軸承35插入成轉動自如的刮板軸36,安裝污泥刮板37。 該污泥刮板37係在前後設置3片,其前後的間隔係被設定成L,而且切換自如成如以實線所示垂直的刮堆(前進)姿勢與如以虛線所示向前上傾的非刮堆(後退)姿勢。該間隔L被設定成比活塞27與缸本體16之行程S更短。這3片污泥刮板37係藉第2圖所示之連動桿38與連動連桿39連動。污泥刮板37與連動桿38係可繞刮板軸36一體地轉動。 40係前止動器(姿勢切換手段之一),在前端的污泥刮板37前進而到達最後的階段時,碰到連動桿38,污泥刮板37抬起,切換成水平的非刮堆姿勢。41係後止動器(姿勢切換手段之一),在後端的污泥刮板37後退而到達最後的階段時,碰到連動桿38,作用成使污泥刮板37回到垂直的刮堆姿勢。在連動桿38或連動連桿39,可組合對刮堆姿勢與非刮堆姿勢之切換動作及用以穩定地保持切換後之各姿勢的平衡器或彈簧,作為姿勢切換手段之一。 此外,本污泥刮堆裝置係在第1圖至第4圖所示的刮堆姿勢,污泥刮板37成為垂直,從該狀態將水注入前側導水口20時,缸本體16及處理部17向前動,來到行程S之前面時,藉前止動器40,污泥刮板37抬起,切換成非刮堆姿勢。若使第2圖之實線之刮堆姿勢的狀態時之刮板軸36的位置位於A、B、C,則虛線之非刮堆姿勢的狀態時之刮板軸36的位置就位於A1、B1、C1。因此,前端的刮板軸36(A1)來到污泥槽5上,並藉污泥刮板37將污泥刮落至污泥槽5。另一方面,第2支刮板軸36(B1)與第3支刮板軸36(C1)分別來到前端的刮板軸36(A)及第2支刮板軸36(B)的前方,並將污泥刮堆至那裡。即,該刮堆之污泥係藉回位而成為如第2圖所示之污泥刮板37,在下一階段向前方刮堆。這亦如在特開2006-205147號公報或特開2005-131627號公報之揭示所示,在即使是短的行程S亦將後方的污泥確實刮堆至污泥槽5上成為有效的方式。此外,長度S被設定成比長度L更稍長。 以刮堆姿勢前進之狀態及方向係在第2圖以箭號X表示,污泥刮板37抬起,以非刮堆姿勢後退之狀態及方向係在第2圖以箭號Y表示。該污泥刮板37抬起後,從後側導水口21注入水時,缸本體16及處理部17向右動作,在其後退端,藉由連動桿38與後止動器41抵接,而向前方轉動,污泥刮板27被切換成垂直的刮堆姿勢。 支柱架座44立設於缸本體16之靠前兩側。立設於該支柱架座44之上的支柱45係比水面7更向上突出,在其上端,安裝如第3圖所示之管製的橫架材46。在該橫架材46,配備噴嘴47,在固定的時序(橫架材46在第2圖之右方向移動時)進行用以進給浮渣的水噴射。當然,亦可作成來自噴嘴47的水噴射在往返之全部的行程進行。 在支柱45之一方的端部,設置如第3圖所示的切換閥48,在其一側,附設具有輥的切換桿49。該切換桿49係可保持第1切換位置與第2切換位置之2個位置的方式者。對該切換桿49的工作片50係從側壁2之面所突設。如第1圖、第2圖所示,工作片50設置於前後的2個位置。 51係流體供排控制手段。在該控制手段51,52係過濾器,53係具有控制裝置的泵,泵送在水處理設施內流動或被貯存的污水或者淨水,而送至下一彈性型式的送水管54,而且通過配管支柱55內,向該切換閥48的通口供水。此外,浮渣除去裝置8係作成在獨自之電動或水缸等的驅動手段57經由鏈條58等,藉驅動臂59將堰60向下壓,而吞入水面7上的浮渣。因此,藉手動臂61之操作可與驅動手段57側獨立,但是亦可構成為藉該支柱45側的接近而堰60下降連動,並藉堰60的浮力自動回位。 第1圖至第4圖之狀態表示從非刮堆(後退)姿勢回位,而切換刮堆(前進)姿勢的時序。切換桿49係如第2圖所示碰到後側的工作片50後,將切換閥48切換第3圖的直迴路。隨著,經由通過支柱45內之支柱內(支柱外亦可)配管63,如箭號a所示注水至前側導水口20,又,從後側導水口21如箭號a所示排出,並回到供給源。藉該注水,機體18在第2圖之箭號X方向前進。先行之連動桿38碰到前止動器40後,污泥刮板37被切換成水平的非刮堆姿勢。與此同時,在水面上,切換桿49碰到前側的工作片50而被切換。藉此,切換閥48切換成第3圖的交叉迴路。因此,如箭號b所示注水至第4圖中之後側導水口21後,從前側導水口20如箭號b所示排出內部的水並回流。該回流的水係如第4圖的b所示用作浮渣進給。在污泥刮板37依然抬起之狀態缸本體16及處理部17後退,最後之連動桿38與後止動器41抵接,被切換成向前,藉此,成為刮堆姿勢。來自噴嘴47的水噴射係利用第4圖的回流水,但是亦可作成從泵53經由切換閥48直接噴射。 在前後的處理部17,具有用以防止牽引芯材28之彎曲的功能,但是在墊圈24之位置的滑動係如上述所示成為磨耗的原因,所以不佳。其原因係由外部污泥或污水之流入所造成,但是為了防止其流入,除了在處理部17內藉與上述不同的配管注水,洗淨內部來解決的方法以外,如第4圖所示,亦可作成經由與前側導水口20及後側導水口21相通之具有節流閥64的旁通管65注水,再從排水口25排水,藉此,一直洗淨內部。藉由設置節流閥64,抑制往處理部17內的流量,而可確保往驅動缸15的流量。 因為來自排水口25的排水係高壓水,若噴至相當於牽引芯材28周圍之墊圈24的前面的位置,可防止堆積污泥侵入處理室17a內。因此,排水口25係如第5圖的左下欄所示,可能鑽設於端凸緣23的中央附近。又,關於處理部17的尖端形狀,若不是垂直於牽引芯材28的平坦面,而作成如在第5圖的左下欄以虛線所示半球形者,則來自前方的污泥以沿著球面的形式被排除,而可阻止對處理室17a內的侵入。 此外,該導軌12可藉插裝於與底壁4之間的避振橡膠等的緩衝材料進行地震對策。又,該污泥刮板37係被切換成垂直與水平,但是以往係在將裝置設置於池內並進行行走測試時,無法從池上確認其切換狀態。因此,為了該確認,在污泥刮板37已切換時,為了使池上得知,例如亦可作成將空氣噴入水中而在水上產生聲音。 又,該缸本體16係一般在其內周進行搪光加工,但是目前該搪光長度係頂多約4m。作為缸本體16,如第4圖所示,遠超過4m,例如一般需要長達9 m或10m者。在這種情況,能以焊接將如上述所示已搪光之短者連接而做成長的缸本體16。又,此外,如第5圖所示,亦可作成以凸緣65將複數支約4m之短的長度La、Lb的缸本體16a、16b接合,而作成已搪光之一支缸本體16。在此情況,連接3支缸本體16a、16b、16b,但是其支數未限定為3支,亦可是2支或4支以上。 此外,作為該牽引芯材28之其他的實施形態,可採用以將其整體或一部分作成碳軸所實用化的碳纖維(包含碳纖維強化碳複合材料)或其他的尼龍纖維為基材所成形的桿狀構件。在此情況,可對表面施加塗層,而改善平滑性能等。 又,該牽引芯材28係中實狀者,但是作為流體控制手段的一部分,可將牽引芯材28構成為具有流體通路之管狀的水或空氣的配管用。在將牽引芯材28作成管的情況,在第4圖,作成在前後端連接來自切換閥48的配管(管亦可)67,可經由牽引芯材28的左側端部將水或空氣導入至活塞27的左側注入區域。另一方面,可作成可經由牽引芯材28的右側端部將水或空氣導入至活塞27的右側注入區域,而可簡化構造。在此情況,切換閥48係預先設置於池上的固定位置,其切換機構係藉與支柱45之前進後退端相對向的偵測開關和與其連動的閥切換手段(電磁閥等)簡單地構成。依此方式,藉由將牽引芯材28作成管狀,利用送水管54或移動式支柱45等的可動手段構成流體控制手段,但是如第3圖所示,不利用支柱45,而全部以定置式的裝置及配管可注入、排出流體。在此情況,若作成將偵測開關配備成與機體18的前進端及後退端相對向,並使切換閥48的切換連通,就可控制流體的注入、排出。 <處理部之別的實施形態> 第7圖及第8圖表示處理部17之其他的實施形態。該實施形態係以愈往尖端變成愈細之砲彈殼狀形成設置於在驅動缸15的前端所具有之密封連接部19的更前側。藉此,作成可排除至污泥不會滯留於處理部17的尖端。進而,其尖端口作用為噴出口,構成為藉由作成可將水噴射至牽引芯材28的周圍,阻止污泥的侵入,而且即使侵入亦可排出。該處理部17係亦可如第8圖之下欄所示作成圓錐殼狀。不論如何,只要構成為愈往尖端直徑變成愈小即可,此外,該處理部17係在考慮其形狀及長度時,不構成機體18。在此情況,安裝於從驅動缸15側向前方突出的機架200,作為機體18的一部分,並經由該機架200安裝行走輪34或未圖示的污泥刮板37等。該機架200的尖端係可作成藉由預先作成半圓形或山形,而分開來自前方的污泥,使污泥不會進入處理部17側。機架200係藉板狀的構件所形成,在第8圖的側面圖係覆蓋牽引芯材28,但是在第7圖所示的平面圖,牽引芯材28成為露出之狀態。 <流路之別的實施形態> 第9圖表示其他的實施形態。在沈澱池202等之水處理設施內流動的水,或來自貯存之水源的水係直接作為驅動缸15之驅動用時,壓力不足。因此,需要使水源的水變成高壓水。第9圖表示所需的方法。203係驅動馬達203,204係水泵,205係第2過濾器,206係水源207內的第1過濾器,驅動水泵204時,來自水源207的貯存水被送至供水配管208。209係蓄壓器,210係第3過濾器,經由切換閥211與配管212相通。切換閥211係2位置閥型式,所圖示者係為了刮堆而位於直切換位置。213係具有止回閥的節流閥213,在配管214側亦一樣地設置。215係極限開關215,並相對向配置成在機體18來到圖之左端與右端時分別動作。藉該極限開關215切換切換閥211的位置。切換閥211亦可能採用具有停止位置的3位置閥型式。 要驅動該水泵204,有藉太陽能發電裝置216的方法、藉風力發電裝置217的方法、及藉水源利用式之水車218發電的方法。這些方法係亦可其中一種,亦可組合。219係電池。藉水車218的方法係亦可作成經由曲柄220驅動缸體221,將來自水源的水變換成高壓水後,供給至水泵204的方法。這些方法之任一種或將其合併,驅動水泵204。 在第9圖,在刮堆時,從配管212所送入的水係經由牽引芯材28的前端,通過牽引芯材28的內部通路後,被注入活塞27與密封連接部19之間的空間。為了注入空間,在牽引芯材28的表面形成未圖示的孔。在非刮堆時,按照相反的路徑從配管212排出水。關於與牽引芯材28之後端連接的配管214,亦具有相同的作用。 此外,在第9圖的下欄以刮堆姿勢結束時之狀況所表示的污泥刮堆裝置係採用一部分與該實施形態相異的構成。該裝置係以作成由圓桿狀或圓管狀之左右一對的導軌12成為平行的方式固定配置於在底壁4之池寬中央,藉由使機體230側的行走輪231在導軌12上滾動,而可進行前進、後退運動。行走輪231係具有大致適合導軌12之半圓狀截面的外周槽,有經由(在第9圖為4對)機體230的兩側配備前後複數對之對應於導軌12之左右一對者。因為導軌12係形成為外周是圓形,所以有污泥不會積存於上面而落下的傾向。結果,因為在其上滾動之行走輪231亦可總是在無污泥積存之狀態下行走,所以機體230係包含後述之驅動缸234在內穩定地行走,連污泥刮板238亦保持左右抖動小的穩定姿勢,使未刮到的少,而可確實地刮堆污泥。 這在第7圖及第8圖所示的實施形態亦一樣。機體230係將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233的驅動缸234配備成通過在池寬中央之比底壁4更稍上側,在本例,驅動缸234構成前部的機體部分。在依此方式將驅動缸234構成為機體230之前部的情況,因為機體230的前部變重,所以機體230穩定地行走,污泥刮板238亦未刮到的少,而可進行確實的刮堆運動。 可是,亦可該驅動缸234係採用配置於機體230的後面而構成機體之後部者。將驅動缸234構成為機體230的後部時,因為驅動缸234之前側的密封連接部233在污泥下沈量少時進退,所以可使污泥自密封連接部233侵入的可能性變小。235係前端托架,由自上觀察時伸長至前方之左右一對的構件所構成,經由該前端托架235,配備前端的行走輪231,又,經由軸承236安裝刮板軸237及污泥刮板238。239係連動桿,240係連動連桿。第2段的行走輪231或污泥刮板238等係經由驅動缸234之靠後的外周所配備。 242係以比驅動缸234更小的直徑作成長管的連接本體242,構成機體230的後部,其前端係經由凸緣與是機體230的後部之密封連接部233的上部位置連接成密閉狀而且拆裝自如。連接本體242的後端被密閉。經由該連接本體242的外周配備成為第3段、第4段之行走輪231或刮板軸237、污泥刮板238及連動桿239等。前後的連動桿239係藉連動連桿240連結成連動自如。藉由連動桿239與連動連桿240的連結部碰到配置於前方的前止動器244,從所圖示之刮堆姿勢切換成向前上傾斜的非刮堆姿勢,藉由在回到後方時後部的連結部碰到未圖示的後止動器,而回到刮堆姿勢。 各連動桿239係有的作成藉未圖示的水壓缸可同時動作,並將污泥刮板238切換成刮堆姿勢與非刮堆姿勢。可是,將平衡器安裝於連動桿239並前後切換的方式可更簡化構造,而且,故障的發生亦變少。246係桿狀的牽引芯材,被前後的固定承受件247承止成可在軸向移動,而且,如上述所示,藉螺帽等的止動器248構成為不屈曲。249是活塞249,設置成內建於相當於牽引芯材246中之驅動缸234內的位置。該牽引芯材246係作成具有從前端開通至活塞249之前方的流體通路,而連通至該配管212,另一方面,具有從後端開通至活塞246之後側的流體通路,而連通至另一方的配管214。亦可替代經由牽引芯材246的連通方式,而如在第9圖以虛線所示,採用使配管212、214分別與前側導水口250及後側導水口251連通的方式。 此外,缽水從切換閥211的回流通口被丟棄或貯存於水槽等的容器,但是亦可採用藉水泵204使缸水回流、內循環的方式,這在其他的實施形態亦可適用。 又,第9圖的流體供排控制手段係可將第2圖所示的污泥刮堆裝置組合而構成。 1‧‧‧沈澱池 2‧‧‧側壁 3‧‧‧端壁 4‧‧‧底壁 5‧‧‧污泥槽 12‧‧‧導軌 15‧‧‧驅動缸 16‧‧‧缸本體 17‧‧‧處理部 17a‧‧‧處理室 18‧‧‧機體 19‧‧‧第1凸緣 20‧‧‧前側導水口 21‧‧‧後側導水口 27‧‧‧活塞 28‧‧‧牽引芯材 29‧‧‧固定托架 30‧‧‧止動器 37‧‧‧污泥刮板 38‧‧‧連動桿 40‧‧‧止動器 48‧‧‧切換閥 49‧‧‧切換桿 50‧‧‧工作片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第2圖之污泥刮堆裝置的平面圖。 第2圖係第1圖之Ⅱ-Ⅱ線剖面圖。 第3圖係第2圖之Ⅲ-Ⅲ線剖面圖。 第4圖係第2圖之水缸體的擴大剖面圖。 第5圖係表示水缸體之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第6圖係表示省略處理部之水缸體之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第7圖係表示處理部之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平面圖。 第8圖係第7圖之Ⅷ-Ⅷ線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流體供排控制手段之其他的實施形態的說明圖。 1‧‧‧沈澱池 2‧‧‧側壁 3‧‧‧端壁 4‧‧‧底壁 5‧‧‧污泥槽 6‧‧‧整流板 7‧‧‧水面 8‧‧‧浮渣除去裝置 9‧‧‧溢流堰 12‧‧‧導軌 13‧‧‧支撐構件 15‧‧‧驅動缸 16‧‧‧缸本體 17‧‧‧處理部 18‧‧‧機體 20‧‧‧前側導水口 21‧‧‧後側導水口 27‧‧‧活塞 28‧‧‧牽引芯材 29‧‧‧固定托架 30‧‧‧止動器 33‧‧‧安裝座 34‧‧‧行走輪 35‧‧‧軸承 36‧‧‧刮板軸 37‧‧‧污泥刮板 38‧‧‧連動桿 39‧‧‧連動連桿 40‧‧‧前止動器 41‧‧‧後止動器 44‧‧‧支柱架座 45‧‧‧支柱 46‧‧‧橫架材 48‧‧‧切換閥 49‧‧‧切換桿 50‧‧‧工作片 51‧‧‧流體供排控制手段 52‧‧‧過濾器 53‧‧‧泵 54‧‧‧送水管 55‧‧‧配管支柱 57‧‧‧驅動手段 58‧‧‧鏈條 59‧‧‧驅動臂 60‧‧‧堰 61‧‧‧手動臂 63‧‧‧支柱內配管 S‧‧‧行程 A、B、C‧‧‧刮堆姿勢的狀態時之刮板軸36的位置 A1、B1、C1‧‧‧非刮堆姿勢的狀態時之刮板軸36的位置 L‧‧‧間隔
权利要求:
Claims (9) [1] 一種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及處理部,係在該驅動缸之至少是該污泥刮堆方向的前側,經由該密封連接部所安裝的處理部,在內部具有處理空間,而且配置成該牽引芯材之延伸部分貫穿該處理空間;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而且構成為在該機體移動時,對該處理空間內注入、排出流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係輔助缸,密封部設置於與設置該密封連接部之側相反側的端部,並安裝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密封部,用以使輔助缸之內部與外部連通的貫穿孔形成於該密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牽引芯材係例如設置成經由墊圈等貫穿密封連接部或密封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該支撐部係形成為愈往尖端側直徑變成愈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構成分支流路,該分支流路係使對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的流路在中途分支後對該處理空間注入、排出流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流路節流閥設置於該分支流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污泥刮堆裝置,其中包括:承止構件,係在該牽引芯材的前後端部對牽引芯材承止成可在軸向移動;及止動器,係分別設置於比該牽引芯材之前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前側,與比該牽引芯材之後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後側;在刮堆時前側的止動器與前側的承止構件抵接,在非刮堆時後側的止動器與後側的承止構件抵接,藉此,限制該牽引芯材之移動範圍。 [8] 一種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承止構件,係在該牽引芯材的前後端部對牽引芯材承止成可在軸向移動;及止動器,係分別設置於比該牽引芯材之前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前側,與比該牽引芯材之後端部側的該承止構件更後側;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而且構成為在刮堆時前側的止動器與前側的承止構件抵接,在非刮堆時後側的止動器與後側的承止構件抵接,藉此,限制該牽引芯材之移動範圍。 [9] 一種污泥刮堆裝置,配置於矩形沈澱池,該沈澱池係將短邊作為前後的端壁,將長邊作為左右的側壁,而且具有底壁,在該底壁之是污泥刮堆方向之前側的端壁側具有污泥槽;並配置成在該底壁的上側,而且沿著是左右側壁間之池寬中央在前後方向進退,其特徵在於包括:導軌,係沿著在該底壁上之池寬中央所配置;牽引芯材,係藉桿或桿狀構件所形成,並以沿著該池寬中央設定軸中心的方式配置於該底壁的上側;活塞,係安裝於該牽引芯材之中途;機體,係形成為在前後具有密封連接部的筒狀體,並藉在其內部內建該活塞之驅動缸所構成的機體,設置成該牽引芯材貫穿孔前後的密封連接部並延伸至前後;行走輪,係安裝於該機體的外部,並可沿著該導軌行走;污泥刮板,係於該機體安裝複數片,並可彼此連動;及姿勢切換手段,係用以在該機體前進時將該污泥刮板切換成刮堆姿勢,而在後退時切換成非刮堆姿勢;構成為藉由藉流體控制手段對該驅動缸內注入、排出流體,而可使該機體沿著該牽引芯材在前進、後退方向移動,流體之注入、排出流路係形成於該牽引芯材內部,並形成為將該牽引芯材的端部與該驅動缸內連通。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2364B|2015-02-11|Sludge scraper device JP4396977B2|2010-01-13|沈殿物除去装置 KR20160084405A|2016-07-13|차량용 부착물 제거장치 KR20130028001A|2013-03-18|오니 소기 장치 JP2005066582A|2005-03-17|濃縮槽等における汚泥掻寄装置 KR101364473B1|2014-02-26|다목적 수중 청소로봇 CN101164709A|2008-04-23|储油罐底淤积泥沙机械化清理系统 CN102886162A|2013-01-23|一种虹吸式吸泥机 CN200960518Y|2007-10-17|储油罐底淤积泥沙机械化清理装置 JP3932411B2|2007-06-20|トンネル内壁面の洗浄装置 CN108356653A|2018-08-03|一种油缸内壁抛磨机 CN211080230U|2020-07-24|一种海洋平台拔桩辅助清泥装置 JP2006205147A|2006-08-10|掻寄排除装置 CN112726804A|2021-04-30|一种管道疏通清淤方法 CA2807980C|2016-05-10|Sludge scraping apparatus CN202785884U|2013-03-13|油田压裂返排液污水的净化处理装置 CN2804213Y|2006-08-09|下水道清淤车 CN1235228A|1999-11-17|地下水道清淤机及其施工方法 CN101530682B|2012-08-22|台车式链条刮泥机 KR101109208B1|2012-01-30|수평집수관의 세정방법 및 장치 CN214940541U|2021-11-30|高压水冲刷循环河道清淤系统 CN210907280U|2020-07-03|一种超长油缸的自动清洗装置 KR101853357B1|2018-04-30|수평취수관정에 삽입되어 이동가능한 이동장치 JP2009286223A|2009-12-10|洗車機 CN211037110U|2020-07-17|渠道边坡藻泥生态清除作业船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JP2012110886A|2012-06-14| TWI472364B|2015-02-11| US20130153491A1|2013-06-20| US9352250B2|2016-05-31| JP5475071B2|2014-04-16| HK1182042A1|2013-11-22| JP2013066882A|2013-04-1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FR2345396B1|1976-03-24|1980-12-12|Degremont|| GB9014014D0|1990-06-22|1990-08-15|Thames Water Utilities|Sedimentation| ES2025453A6|1990-07-26|1992-03-16|Pujol & Tarago|Dispositivo autorregulador hidraulico para cables de mando de embragues.| US5395526A|1991-08-22|1995-03-07|Fujiwara; Michihiro|Scum removal apparatus| US5478471A|1992-05-14|1995-12-26|Fujiwara; Michihiro|Sludge scraping apparatus| JPH11197659A|1998-01-12|1999-07-27|Mitsuhiro Fujiwara|掻寄装置| US6199704B1|1998-07-04|2001-03-13|Michihiro Fujiwara|Sludge collecting apparatus| JP2001224908A|1999-12-08|2001-08-21|Mitsuhiro Fujiwara|汚泥掻寄装置| JP2002191970A|2000-12-27|2002-07-10|Woman's Eye:Kk|ホルムアルデヒド除去剤| TWI326614B|2003-07-02|2010-07-01|Fujiwara Sangyo Kabushiki Kaisha|| JP2005131627A|2003-10-11|2005-05-26|Fujika:Kk|汚泥掻寄装置| US7234600B2|2004-12-10|2007-06-26|Fujiwara Sangyo Kabushiki Kaisha|Sludge scraping and collecting apparatus| JP2006205147A|2004-12-27|2006-08-10|Fujika:Kk|掻寄排除装置| JP2007029941A|2005-07-26|2007-02-08|Fujika:Kk|進退駆動装置| KR20070106845A|2006-05-01|2007-11-06|삼성환경주식회사|슬러지 배출장치| CN101152608A|2006-09-30|2008-04-02|吉禾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于水处理系统沉淀池的冲泥刮泥方法| KR100755258B1|2006-12-13|2007-09-05|덕 용 김|자동 왕복식 슬러지 수집기| CN102059010A|2009-11-13|2011-05-18|江苏天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一种推杆式水下刮泥机| JP2012110886A|2011-09-08|2012-06-14|Fujiwara Sangyo Kk|汚泥掻寄装置|JP2012110886A|2011-09-08|2012-06-14|Fujiwara Sangyo Kk|汚泥掻寄装置| JP6357690B2|2012-10-18|2018-07-18|有限会社フジカ|汚泥掻寄装置のスクレーパ本体を生産する方法| EP3673968A4|2017-08-23|2021-03-10|Suido Kiko Kaisha, Ltd.|SLUDGE TREATMENT DEVICE| CN108553949B|2018-05-11|2019-06-21|河海大学|一种方形沉淀池排浮泥装置| CN111059047B|2019-12-12|2021-08-20|河北工程大学|一种污水物理分离装置| CN112007388B|2020-08-28|2021-10-29|高淑兰|一种中心驱动刮泥机以及水处理沉淀池|
法律状态:
2021-11-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13396A|JP2012110886A|2011-09-08|2011-09-08|汚泥掻寄装置| JP2012175102A|JP5475071B2|2011-09-08|2012-08-07|汚泥掻寄装置|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