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粒裝置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脫粒裝置,其能夠防止脫粒滾筒的筒部的變形並維持高的脫粒性能。脫粒滾筒(11)具備:將筒體(61)的前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前部的前部支承構件(13);將筒體(61)的後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後部的後部支承構件(15);以及將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間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中間部支承構件(14),將該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比筒體(61)中前後方向中央部偏向前側的部位,由此解決了上述課題。 公开号:TW201320886A 申请号:TW100149128 申请日:2011-12-28 公开日:2013-06-01 发明作者:Kiyoshi Iizumi;Michio Ishikawa;Masami Osaki;Naohumi Akiyama;Kazunari Tanoue;Misa Tachibana;Yoshimasa Matsuda 申请人:Iseki Agricult Mach; IPC主号:A01F12-00
专利说明:
脫粒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具有脫粒滾筒的脫粒裝置。 以往,為了減輕製作作業的負擔,提出有一種脫粒裝置,其具有脫粒滾筒,該脫粒滾筒構成為,在支承構件架設有橫檔構件,在該橫檔構件在前後方向立起設置有脫粒齒,上述支承構件固定於在機體的前後方向延伸的脫粒滾筒軸的前端部、中間部及後端部(參照專利文獻1)。 另外,提出有一種脫粒裝置,其具有脫粒滾筒,該脫粒滾筒構成為:在大致六邊形的支承構件的頂點部架設沿前後方向立起設置有脫粒齒的橫檔構件,並利用遮蔽板封閉在周向上相鄰的橫檔構件之間的空隙,上述支承構件固定於在機體的前後方向延伸的脫粒滾筒軸的前端部、中間部及後端部(參照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801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182654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脫粒滾筒中,存在收割的長度較長的穀物稈纏住橫檔構件、從而使脫粒性能及向後方的搬送性能降低的可能。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脫粒滾筒中,在向脫粒滾筒的前部供給了大量的穀物稈的情況下,由於將支承構件配置於前端部、中間部及後端部,因此存在如下可能:脫粒滾筒前部的遮蔽板因從穀物稈受到的反力而變形,從而脫粒性能及向後方的搬送性能降低。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課題是解決上述問題,次要課題是提出能夠容易地進行保養和檢查的聯合收割機的脫粒裝置。 解決了上述課題的本發明如下所述。 即,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是一種脫粒裝置,其具備脫粒滾筒(11),該脫粒滾筒(11)具有筒體(61),上述筒體(61)利用脫粒滾筒軸(12)軸架設於脫粒室(10)的前板(10A)與後板(10C)之間,在該脫粒滾筒(11)的外周張設有脫粒網(50),在上述脫粒室(10)的下側具備具有擺動篩選裝置(21)的篩選室(20),上述脫粒裝置的特徵在於:在上述脫粒滾筒(11)具備:將筒體(61)的前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前部的前部支承構件(13);將筒體(61)的後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後部的後部支承構件(15);以及將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間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中間部支承構件(14),將該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比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偏向前側的部位。 基於技術方案1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中,在上述脫粒室(10)的前後方向中間部具備中板(10B),該中板(10B)對上述脫粒室(10)內的處理物的向後方的運送施加阻力,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設於比該中板(10B)靠前側的部位。 基於技術方案2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中,上述脫粒裝置構成為通過上述中板(10B)來支承脫粒網(50)。 基於技術方案1~3中任一項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中,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運送架(22)的運送終端部附近的部位,上述運送架(22)在前後方向設於上述擺動篩選裝置(21)的前部。 基於技術方案1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中,上述脫粒裝置具備板(60),該板(60)具有在上述脫粒滾筒軸(12)的軸心方向隔開間隔地設置的多個脫粒齒(60A),在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上隔開周向的間隔地配置有多個上述板(60)。 基於技術方案5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中,利用貫通筒體(61)的周面的緊固工具(17G)將配置在上述筒體(61)的內周面側的支承構件(17A)和上述板緊固在一起。 基於技術方案6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中,使上述支承構件(17A)進入到形成於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的切入部(14A)。 基於技術方案1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明中,在上述脫粒室(10)的上部具備脫粒滾筒罩(40),該脫粒滾筒罩(40)覆蓋脫粒滾筒(11)的上部,在該脫粒滾筒罩(40)的內表面側具備引導脫粒室(10)內的處理物的送塵導向件(42),使上述脫粒滾筒罩(40)的頂部(40A)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1)形成得比該脫粒滾筒罩(40)的左右兩側部(40B、40C)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2、X2)大。 基於技術方案8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9記載的發明中,使上述脫粒網(50)的左右兩側部(50B、50C)的內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2、Y2)形成得比該脫粒網(50)的下部(50A)的內周面與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1)大。 基於技術方案8或9記載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10記載的發明中,將多個上述送塵導向件(42)從脫粒滾筒(11)的前部上方配置到後部上方,並構成為能夠聯動地改變各送塵導向件(42)相對於脫粒滾筒軸(12)的姿態。 發明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將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比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偏向前側的部位,因此能夠防止由於脫粒處理物多而導致來自穀物稈的反力大的筒體(61)前部處的筒體(61)的變形,能夠提高脫粒滾筒(11)的強度從而提高脫粒性能,能夠抑制脫粒滾筒(11)的變形從而提高耐久性。 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能夠防止來自在中板(10B)的前側滯留的穀物稈的反力造成的筒部(17)的變形,能夠進一步提高脫粒滾筒11的強度從而提高脫粒性能。 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通過由中板(10B)支承脫粒網(50),能夠提高脫粒網(50)的剛性,提高脫粒滾筒(11)的脫粒性能。 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3中任一項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將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運送架(22)的運送終端部附近的部位,上述運送架(22)在前後方向設於上述擺動篩選裝置(21)的前部,因此通過提高脫粒滾筒(11)的筒體(61)中的運送架(22)附近的部位的強度,能夠使來自比運送架(22)的終端部附近靠前側的脫粒網(50)的穀粒漏下量增加從而在早期回收穀粒,因此能夠提高篩選室(20)的篩選效率。 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在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上隔開周向的間隔地配置多個板(60),因此穀物稈不易纏住板(60),能抑制纏住該板(60)的穀物稈造成的脫粒負荷的增大。 根據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利用貫通筒體(61)的周面的緊固工具(17G),將配置在上述筒體(61)的內周面側的支承構件(17A)和板(18,19)緊固在一起,上述板(18、19)安裝在該筒體(61)的外周面側並具有多個脫粒齒(18A,19A),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筒體(61)的針對變形的剛性。 根據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使支承構件(17A)進入到形成於中側板(14)的切入部(14A),因此能夠縮短脫粒滾筒(11)的製作時間。 根據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在脫粒室(10)的上部具備覆蓋脫粒滾筒(11)的上部的脫粒滾筒罩(40),在該脫粒滾筒罩(40)的內表面側具備引導脫粒室(10)內的處理物的送塵導向件(42),使上述脫粒滾筒罩(40)的頂部(40A)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1)形成得比該脫粒滾筒罩(40)的左右兩側部(40B、40C)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2、X2)大,因此能夠高效地將脫粒室(10)內的脫粒處理物朝向脫粒室(10)的後側運送,能夠抑制脫粒室(10)的堵塞。 根據技術方案9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使脫粒網(50)的左右兩側部(50B、50C)的內周面與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2、Y2)形成得比該脫粒網(50)的下部(50A)內周面與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1)大,因此能夠減少所供給的穀物稈的脫粒殘留,能夠提高脫粒效率。 根據技術方案10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8或9記載的發明產生的效果之上,從脫粒滾筒(11)的前部上方到後部上方配置多個送塵導向件(42),並能夠聯動地改變各送塵導向件(42)相對於脫粒滾筒軸(12)的姿態,因此能夠更高效地將脫粒室(10)內的脫粒處理物朝向脫粒室(10)的後側運送。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此外,為了容易理解而權宜地示出了方向進行說明,但結構並不受其限定。 如圖1、圖2所示,通用聯合收割機中,在機體框架1的下方設有用於在土壤面上行走的由左右一對履帶構成的行走裝置2,在機體框架1的上方左側設有進行脫粒和篩選的脫粒裝置3,在脫粒裝置3的前方設有收割田地的穀物稈的收割前處理裝置4。由脫粒裝置3進行了脫粒和篩選後的穀粒儲存於在脫粒裝置3的右側設置的穀粒箱5,儲存的穀粒通過排出筒7而被向外部排出。另外,在機體框架1的上方右側設有操縱部6,該操縱部6具備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部。 收割前處理裝置4由扒入裝置4A、橫割刀裝置4B、螺旋裝置4C、送料機構(feed house)4D等構成,由扒入裝置4A和橫割刀裝置4B收割的稻、麥、大豆、蕎麥等的穀物稈被螺旋裝置4C彙集於送料機構4D的前方後,利用送料機構4D被向脫粒裝置3揚起搬送。 如圖3~圖5所示,脫粒裝置3中,在上部具備進行穀物稈的脫粒的脫粒室10,在脫粒室10的下側具備進行脫粒後的穀粒的篩選的篩選室20。另外,在脫粒室10脫粒後的廢秸稈被脫粒滾筒11向後方搬送後,從脫粒滾筒11的終端部向外部排出。此外,圖3、圖5中的箭頭表示脫粒滾筒11的旋轉方向,在正視圖中,脫粒滾筒11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脫粒室) 在脫粒室10的前後板10A、10C,對沿機體前後方向延伸的脫粒滾筒11進行軸架設的脫粒滾筒軸12的前後端部分別被軸支承成能夠自如旋轉,在脫粒室10的中板10B,如圖6、圖7所示,支承有張設在脫粒滾筒11的下側的脫粒網50。此外,在中板10B的上部,為了減小對一邊脫粒一邊向後方搬送的穀物稈的阻力,從上部朝向基部形成有圓弧狀的切口部。另外,更優選設置根據供給的穀物稈的量而使中板10B在上下方向移動的移動單元。 (脫粒滾筒) 如圖8、圖21、圖22所示,脫粒滾筒11由筒體61形成,筒體61被設於脫粒滾筒軸12的前端部的前側板(前部支承構件)13、設於脫粒滾筒軸12的前側部的中側板(中間部支承構件)14、以及設於脫粒滾筒軸12的後端部的後側板(後部支承構件)15支承,筒體61在前部具備圓錐台狀的取入螺旋部16,並在後部具備圓筒狀的筒部17。在筒部17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開60度的間隔地圍繞設置有板60,在該板60立起設置有脫粒齒60A。此外,脫粒齒60A包括脫粒齒18A、19A(第1脫粒齒18A、第2脫粒齒19A),板60包括板18、19(第1板18、第2板19)。 在由鋼材等構成的圓柱狀的脫粒滾筒軸12的前側部(比前後方向的中心靠前側的部位),設有固定中側板14的大致三角形的固定構件12A,在脫粒滾筒軸12的後端部設有固定後側板15的大致三角形的固定構件12B。另外,在固定構件12A的前表面通過焊接而固定有螺栓等緊固構件,在固定構件12B的後表面通過焊接而固定有螺栓等緊固構件。此外,本實施例中,對應於1個中側板14,在脫粒滾筒軸12的前側部設有1個固定構件12A,但根據設置的中側板14的數量、位置,固定構件12A的數量、位置不同。 由鋼材等構成的圓盤狀的前側板13形成為直徑比取入螺旋部16的前端部的外徑大,以防止供給的穀物稈向前方脫落。另外,前側板13的中心部通過焊接等而固定於脫粒滾筒軸12,前側板13的後表面利用螺栓等緊固單元連結於取入螺旋部16的前端部的朝向中心延伸的彎曲部。 由鋼材等構成的圓盤狀的中側板14是連結脫粒滾筒軸12和筒部17的構件,防止一次供給大量的穀物稈時筒部17因穀物稈的按壓而變形。 如圖11所示,在中側板14的外周部,在周向上隔著60度的間隔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切入部14A,以使通過焊接等固定於筒部17的內周部的支承構件17A鬆弛嵌入,在與各切入部14A的右側相鄰的部位形成有突起部14B,該突起部14B與在圖10所示的筒部17的內周部形成的切口部17D卡合。另外,如圖9所示,中側板14的中心部利用螺栓等緊固單元與在脫粒滾筒軸12上設置的固定構件12A連結。 向後方搬送的穀物稈由於在篩23的前側部的上方設置的脫粒室10的中板10B而受到阻力,因此在中板10B的前側滯留大量的穀物稈,滯留的穀物稈按壓脫粒滾筒11的筒部17。因此,為了防止筒部17因滯留的穀物稈的按壓而變形,優選將脫粒滾筒11的中側板14設置在中板10B的前方的附近位置。此外,本實施例中,在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筒部17的前側部(比前後方向的中心靠前側的部位)設有1張中側板14,但也可以設置2張以上的中側板14。另外,也能夠將多個中側板14從筒部17的前側部設置到後側部(比前後方向的中心靠後側的部位)。 中側板14的外周部中,使突起部14B與筒部17的槽部17D卡合,並且通過焊接等將中側板14的外周部固定於筒部17的內周部。關於中側板14的中心部和脫粒滾筒軸12的固定構件12A的連結,在向形成於中側板14的大致三角形的插入孔14C和形成於後側板15的大致三角形的插入孔15C貫穿插入脫粒滾筒軸12、並使脫粒滾筒軸12旋轉60度後,進行上述連結。另外,使在筒部17的前側部設置的能夠自如開閉的作業窗(省略圖示)開放,來進行螺栓等與脫粒滾筒軸12的固定構件12A的連結作業。 由鋼材等構成的圓盤狀的後側板15是連結脫粒滾筒軸12和筒部17的構件,以防止在一次供給了大量的穀物稈時筒部17因穀物稈的按壓而產生變形。 在後側板15的外周部,如圖12所示,沿周向隔開60度的間隔而形成有突起部15B。突起部15B與在圖10所示的筒部17的內周部形成的切口部17E卡合。另外,如圖9所示,後側板15的中心部利用螺栓等緊固單元與在脫粒滾筒軸12上設置的固定構件12B連結。而且,在後側板15的後表面,為了防止從脫粒滾筒11的終端部向機外排出的廢秸稈捲繞於脫粒滾筒軸12或固定構件12B,由鋼材等構成的角鐵狀的除去構件15D在周向上隔開180度的間隔地通過焊接固定於後側板15,並且除去構件15D相對於旋轉方向具有大約30度的後退角度。 後側板15的外周部在使突起部15B與筒部17的槽部17E卡合後,通過焊接等固定於筒部17的內周部。關於中側板15的中心部和脫粒滾筒軸12的固定構件12B的連結,在向形成於中側板14的大致三角形的插入孔14C和形成於後側板15的大致三角形的插入孔15C貫穿插入脫粒滾筒軸12、並使脫粒滾筒軸12旋轉60度後,進行上述連結。另外,從筒部17的後方進行螺栓等與脫粒滾筒軸12的固定構件12B的連結作業。 在由鋼材等構成的圓錐台狀的取入螺旋部16的外周面,為了向後方搬送所供給的穀物稈,設有朝向後側傾斜的搬送螺旋16A,在搬送螺旋16A的下部,在周向隔開預定的間隔地設有大致三角形的肋16B,由此提高了搬送螺旋16A的剛性。另外,取入螺旋部16的終端部通過焊接等固定於筒部17的前端部。 如圖11、圖12所示,在由鋼材等構成的圓筒狀的筒部17的內周面,在周向隔開60度的間隔地通過焊接等而固定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支承構件17A,該支承構件17A對立起設置有多個脫粒齒18A的板18及立起設置有多個脫粒齒19A的板19分別進行固定。 支承構件17A是截面形狀為門型的槽(channel,管道)部件,其頂部17B(與筒部的內周面相對的部位)朝向外方而形成為圓弧狀,為了將筒部17的內周面與支承構件17A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頂部17B的曲率形成為與筒部17的曲率大致相同。另外,在支承構件17A的頂部17B的內表面,通過焊接固定有螺母等緊固構件,支承構件17A的朝向內方延伸的兩腿部17C鬆弛地嵌入在中側板14的切入部14A及後側板15的切入部15A中,在中側板14及後側板15沒有通過焊接等進行固定。 在筒部17的外周面,在周向隔開60度的間隔地交替圍繞設置有由鋼材等構成的大致板狀的板18和由鋼材等構成的大致板狀的板19,在上述板18沿前後方向立起設置有多個脫粒齒18A,在上述板19沿前後方向立起設置有多個脫粒齒19A。如圖11、圖12所示,板18、19為這樣的結構:通過固定於筒部17的內周面的支承構件17A和螺栓等緊固單元(緊固工具)17G安裝成能夠自如裝卸,並通過支承構件17A和板18、19夾持筒部17。另外,板18、19朝向外方形成為圓弧狀,板18、19的曲率與筒部17的曲率大致相同。 本實施例中,在筒部17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開60度的間隔地交替圍繞設置有:立起設置有脫粒齒18A的板18;和立起設置有脫粒齒19A的板19,但也可以如圖13所示,將立起設置有脫粒齒18A的板18和立起設置有脫粒齒19A的板19在周向上隔開45度的間隔地交替圍繞設置。另外,也可以取代大致板狀的板18、19,而採用由鋼材等構成的方管狀的板18、19。 也可以如圖14所示,為了削減部件數量,而將在外側部形成有突出部98B、99B的板98、99利用螺栓等緊固構件連結於筒部97,使脫粒齒98A、99A貫穿插入於在板98、99的突出部98B、99B形成的孔和在筒部97形成的孔,通過焊接等將脫粒齒98A、99A和板98、99固定在一起。另外,也可以如圖15所示,層疊2張在外側部形成有突出部98B、99B的板98、99,利用螺栓等緊固構件連結於筒部97,使脫粒齒98A、99A貫穿插入於在板98、99的突出部98B、99B形成的孔,通過焊接等將脫粒齒98A、99A和板98、99固定在一起。此外,該情況下,無需在筒部97的外周面加工孔,還有助於減少製作費用。 如圖8所示,關於在筒部17的外周面上相鄰地安裝的板18的脫粒齒18A的間隔以及板19的脫粒齒19A的間隔,使脫粒齒19A的間隔為脫粒齒18A的間隔的2倍,使脫粒齒18A和脫粒齒19A的相位相差1/2相位(1/2間隔),形成在側視圖上脫粒齒18A和脫粒齒19A相互不重疊的配置,由此能夠防止所供給的穀物稈纏繞於脫粒齒18A、19A,能夠提高脫粒性能,高效地進行穀物稈向後方的搬送。 本實施例中,雖然使脫粒齒19A的間隔為脫粒齒18A的間隔的2倍,但也可以使脫粒齒19A的間隔為脫粒齒18A的間隔的3倍、4倍。另外,可以如圖16所示,將板18、19在前後方向分為兩部分。在分為兩部分的情況下,在立起設置於前側板18C、19C的脫粒齒18A、19A發生了磨損的情況下,能夠在將後側板18D、19D安裝於筒部17的外周面的狀態下僅拆下前側板18C、19C,更換作業變得容易。此外,圖16所示的本實施例中,雖然將板18、19在前後方向分為兩部分,但也可以分為三部分。 如圖8、圖11、圖12所示,由鋼材等構成的脫粒齒18A、19A通過形成為圓柱狀,來防止所供給的穀物稈的纏繞而引起的脫粒性能的下降。另外,脫粒齒18A、19A以脫粒滾筒11的旋轉方向為基準具有大約10度的後退角地通過焊接等分別固定於板18、19。此外,為了在脫粒滾筒11的前側部提高脫粒性能、在脫粒滾筒11的後側部提高穀物稈的搬送性能,優選的是:減小立起設置於板18、19的前側部(比中側板14靠前方的部位)的脫粒齒18A、19A的後退角,加大立起設置於板18、19的後側部(比中側板14靠後方的部位)的脫粒齒18A、19A的後退角,或者,加大比後述的脫粒室10後部的引導板10E的前端靠後方的脫粒齒18A、19A的後退角,另外,也可以隨著從前側朝向後側而階段性地或連續地加大脫粒齒18A、19A的後退角。 為了提高從脫粒網50的過濾率、防止穀物的表面的外傷,優選的是:降低前側部的脫粒齒18A、19A的高度,提高後側部的脫粒齒18A、19A的高度。另外,也可以隨著從前側朝向後側而階段性地或連續地提高脫粒齒18A、19A的高度。 在板18、19被分為兩部分的情況下,可以如圖17所示,在後側板18D、19D與筒部17之間設置墊片18E、19E,使立起設置於後側板18D、19D的脫粒齒18A、19A的高度比立起設置於前側板18C、19C的脫粒齒18A、19A高。另外,也可以如圖18所示,通過焊接將螺母等緊固構件17F固定于支承構件17A的頂部17B的內表面,上述螺母等緊固構件17F用於緊固在基端部形成有螺紋等的脫粒齒18A、19A,通過脫粒齒18A、19A的螺入量來調整脫粒齒18A、19A的高度。此外,脫粒齒18A、19A的高度是指從筒部17的外表面到脫粒齒18A、19A的末端部的高度。 在脫粒室10的上部,如圖3~圖5所示,設有在內表面排列設置有多個送塵導向件42的脫粒滾筒罩40。脫粒滾筒罩40在正視圖中以沿前後方向延伸的軸41為中心開閉。 如圖5所示,脫粒滾筒11被脫粒滾筒軸12支承於脫粒室10的前後板10A、10C,為了高效地進行後述的送塵導向件42進行的穀物稈向後方的搬送,將脫粒滾筒11的筒部17的外周面與脫粒滾筒罩40的頂部40A之間的距離X1設定得比脫粒滾筒11的筒部17的外周面與脫粒滾筒罩40的側部40B、40C之間的距離X2大。 另外,通過將脫粒滾筒11的筒部17的外周面與脫粒網50的下部50A之間的距離Y1設定得比脫粒滾筒11的筒部17的外周面與脫粒網50的側部50B、50C之間的距離Y2小,來高效地進行脫粒以減少脫粒殘留。 脫粒後的廢秸稈從脫粒滾筒11的終端部通過在脫粒室10的後部設置的排出口10D而向外部排出。如圖5所示,排出口10D設於脫粒滾筒11的旋轉方向的下游側的上部(與脫粒滾筒11的12點鐘~3點鐘位置相對的位置),因此能夠高效地將廢秸稈向外部排出。另外,在脫粒室10的脫粒網50的終端部的下方,設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後方朝下地傾斜的引導板10E,以便將從脫粒滾筒11的終端部漏下的廢秸稈等廢棄物引導向擺動篩選裝置21的後側,在脫粒室10的脫粒滾筒11的終端部的下方,沿前後方向設有大致四邊形的收攏板10F,以便將通過了排出口10D的廢秸稈引導向外部。 在脫粒滾筒罩40的內表面,為了高效地進行穀物稈的向後方的搬送,並列設置有6張由鋼材等構成的送塵導向件42。 送塵導向件42的下端部從左端部(脫粒滾筒11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朝向下方傾斜以減少對穀物稈的阻力,然後與脫粒滾筒11的外周面對置地從下端部朝向基部切成圓弧狀以提高穀物稈的向後方的搬送效率,然後從大致寬度方向的中間部朝向下方再次傾斜以高效地進行廢秸稈的漏下,送塵導向件42的下端部與脫粒滾筒11的外周面的間隔擴寬。 通過使旋轉桿46擺動來改變送塵導向件42的傾斜角度,由此能夠高效地進行穀物稈向後方的搬送。 各送塵導向件42能夠自如旋轉地支承於軸43,軸43設置在送塵導向件42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各送塵導向件42的左側上部利用前後延伸的連結桿44而相互連結。連結桿44的前部通過焊接等固定於軸45的下部,軸45能夠自如旋轉地支承於在脫粒滾筒罩40的外表面設置的支承構件47,在軸45的上部通過焊接等固定有沿與連結桿44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轉桿46。此外,為了防止送塵導向件42的傾斜角度因向後方搬送的穀物稈的按壓而變動,優選軸43配置成比送塵導向件42的寬度方向的中心靠左側(脫粒滾筒11的旋轉方向側)。 (第2實施例) 接著,對第2實施例的脫粒滾筒11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對於同一構件標注同一標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關於在筒部17的外周面上相鄰安裝的板78的脫粒齒78A的間隔和板79的脫粒齒79A的間隔,為了高效地進行穀物稈向後方的搬送、提高從脫粒網50的過濾率,如圖19所示,使在板78、79的前側部立起設置的脫粒齒78A、79A的間隔為在板78、79的後側部立起設置的脫粒齒78A、79A的間隔的2倍。另外,關於相鄰安裝的板78、79的脫粒齒78A、79A,在前側部,使相位錯開,脫粒齒78A和脫粒齒79A配置成在側視圖上相互不重疊,在後側部,使相位一致,脫粒齒78A和脫粒齒79A在側視圖上相互重疊。此外,也可以如前所述,使立起設置於板79的脫粒齒79A的間隔加大為立起設置於在周向相鄰的板78的脫粒齒78A的間隔的2~4倍。 (第3實施例) 接著,對第3實施例的脫粒滾筒11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對同一構件標注同一標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為了防止所供給的穀物稈纏住脫粒齒88、89、提高脫粒性能、高效地進行穀物稈向後方的搬送,如圖20所示,在筒部17的前側部,在周向上隔開90度的間隔地交替圍繞設置:立起設置有脫粒齒88A的板88;和立起設置有脫粒齒89A的板89,在後側部,在周向上隔開60度的間隔地交替圍繞設置:立起設置有脫粒齒88A的板88;和立起設置有脫粒齒89A的板89。另外,第3實施例中,脫粒齒88A的間隔和脫粒齒89A的間隔相等,在側視圖上,使脫粒齒88A和脫粒齒89A的相位一致,在側視圖上,脫粒齒88A和脫粒齒89A相互重疊。此外,也可以如前所述,使立起設置於板89的脫粒齒89A的間隔加大為立起設置於在周向相鄰的板88的脫粒齒88A的間隔的2~4倍。 (篩選室) 在脫粒室10的下側設有篩選室20,該篩選室20用於將從脫粒室10漏下的脫粒處理物篩選出穀粒和除此以外的秸稈屑等。在篩選室20的上部設有擺動篩選裝置21,在篩選室20的下部,從前側朝向後側設有:向擺動篩選裝置21送入空氣的風機25、回收從擺動篩選裝置21漏下的穀粒的一號接收桶28、以及回收從擺動篩選裝置21漏下的附著有枝梗等的穀粒的二號接收桶29。此外,由一號接收桶28回收的穀粒被運送至穀粒箱5,由二號接收桶29回收的穀粒等被運送至脫粒滾筒11的前部,再次被脫粒滾筒11進行脫粒。 擺動篩選裝置21由在風機25的上方配置的運送架22、在運送架22的下游側配置的篩23、以及進一步在篩23的下游側配置的逐稿器(straw rack)24構成。 運送架22能夠將從脫粒室10漏下的穀粒運送到在下游側配置的篩23即可,能夠使運送架22的後部以後方朝下的方式傾斜,或在運送架22的上表面設置突起或凹凸。 篩23是對從運送架22運送的穀粒或從脫粒室10直接漏下的穀粒與秸稈屑等異物進行篩選的篩子,篩23通過將多個固定篩構件在擺動篩選裝置21的擺動方向隔開預定的間隔地平行並列設置而構成,上述固定篩構件由越是下游側的部位越高的傾斜姿態的薄的板狀體構成。 逐稿器24是從未從篩23漏下的比較大的秸稈屑中篩選出附著有枝梗等的穀粒等的篩子。 在風機25的送風口26,設有通過風分隔件27而在上下形成的上側風路26A和下側風路26B。另外,在設於送風口26的後側的一號接收桶28的內部,配置有與穀粒箱5連通的螺旋輸送機式的一號輸送機28A,在二號接收桶29的內部,配置有與脫粒滾筒11的前部連通的螺旋輸送機式的二號輸送機29A。 3...脫粒裝置 4...收割前處理裝置 5...穀粒箱 10...脫粒室 10A...前板 10B...中板 10C...後板 11...脫粒滾筒 12...脫粒滾筒軸 13...前側板(前部支承構件) 14...中側板(中間部支承構件) 14A...切入部 15...後側板(後部支承構件) 16...取入螺旋部 17...筒部 17A...支承構件 17G...緊固工具 18...板(第1板) 18A...脫粒齒(第1脫粒齒) 19...板(第2板) 19A...脫粒齒(第2脫粒齒) 20...篩選室 21...擺動篩選裝置 22...運送架 23...固定篩 24...逐稿器 40...脫粒滾筒罩 40A...頂部 40B...側部 40C...側部 42...送塵導向件 50...脫粒網 50A...下部 50B...側部 50C...側部 61...筒體 X1...間隔 X2...間隔 Y1...間隔 Y2...間隔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左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是脫粒裝置的縱剖正視圖。 圖4是脫粒裝置的縱剖左視圖。 圖5是脫粒裝置的縱剖後視圖。 圖6是脫粒滾筒與脫粒網的縱剖左視圖。 圖7是脫粒滾筒與脫粒網的後視圖。 圖8是脫粒滾筒的縱剖左視圖。 圖9是脫粒滾筒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10是脫粒滾筒的主要部分放大左視圖。 圖11是沿圖8中的A-A線的剖視圖。 圖12是沿圖8中的B-B線的剖視圖。 圖13是具備8列板的脫粒滾筒的後視圖。 圖14是其他脫粒齒的安裝方法的第1說明圖。 圖15是其他脫粒齒的安裝方法的第2說明圖。 圖16是具備前後分割成兩部分的板的脫粒滾筒的縱剖左視圖。 圖17是脫粒齒的高度調整方法的第1說明圖。 圖18是脫粒齒的高度調整方法的第2說明圖。 圖19是第2實施例的脫粒滾筒的主要部分左視圖。 圖20是第3實施例的脫粒滾筒的主要部分左視圖。 圖21是脫粒滾筒的立體圖。 圖22中,(a)是脫粒滾筒的俯視圖,(b)是脫粒滾筒的正視圖,(c)是脫粒滾筒的左視圖,(d)是脫粒滾筒的後視圖,(e)是脫粒滾筒的右視圖,(f)是脫粒滾筒的仰視圖。 12...脫粒滾筒軸 15...後側板(後部支承構件) 15D...除去構件 16...取入螺旋部 17...筒部 18A...脫粒齒(第1脫粒齒) 19A...脫粒齒(第2脫粒齒) 50...脫粒網 60A...脫粒齒
权利要求:
Claims (10) [1] 一種脫粒裝置,其具備脫粒滾筒(11),該脫粒滾筒(11)具有筒體(61),上述筒體(61)利用脫粒滾筒軸(12)軸架設於脫粒室(10)的前板(10A)與後板(10C)之間,在該脫粒滾筒(11)的外周張設有脫粒網(50),在上述脫粒室(10)的下側具備具有擺動篩選裝置(21)的篩選室(20),上述脫粒裝置的特徵在於:在上述脫粒滾筒(11)具備:將筒體(61)的前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前部的前部支承構件(13);將筒體(61)的後端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後部的後部支承構件(15);以及將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間部支承於脫粒滾筒軸(12)的中間部支承構件(14),將該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比筒體(61)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偏向前側的部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在上述脫粒室(10)的前後方向中間部具備中板(10B),該中板(10B)對上述脫粒室(10)內的處理物的向後方的運送施加阻力,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設於比該中板(10B)靠前側的部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上述脫粒裝置構成為通過上述中板(10B)來支承脫粒網(5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配置於運送架(22)的運送終端部附近的部位,上述運送架(22)在前後方向設於上述擺動篩選裝置(21)的前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上述脫粒裝置具備板(60),該板(60)具有在上述脫粒滾筒軸(12)的軸心方向隔開間隔地設置的多個脫粒齒(60A),在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上隔開周向的間隔地配置有多個上述板(6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利用貫通筒體(61)的周面的緊固工具(17G)將配置在上述筒體(61)的內周面側的支承構件(17A)和上述板緊固在一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使上述支承構件(17A)進入到形成於上述中間部支承構件(14)的切入部(14A)。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在上述脫粒室(10)的上部具備脫粒滾筒罩(40),上述脫粒滾筒罩(40)覆蓋脫粒滾筒(11)的上部,在該脫粒滾筒罩(40)的內表面側具備引導脫粒室(10)內的處理物的送塵導向件(42),使上述脫粒滾筒罩(40)的頂部(40A)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1)形成得比該脫粒滾筒罩(40)的左右兩側部(40B、40C)的內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X2、X2)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使上述脫粒網(50)的左右兩側部(50B、50C)的內周面與上述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2、Y2)形成得比該脫粒網(50)的下部(50A)的內周面與筒體(61)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隔(Y1)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的脫粒裝置,其中,將多個上述送塵導向件(42)從脫粒滾筒(11)的前部上方配置到後部上方,並構成為能夠聯動地改變各送塵導向件(42)相對於脫粒滾筒軸(12)的姿態。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2293B|2015-02-11|Threshing device JP6131899B2|2017-05-24|脱穀装置の扱胴 JP2009207360A|2009-09-17|扱胴 JP2012231703A|2012-11-29|コンバインの扱胴 JP5796621B2|2015-10-21|脱穀装置の扱胴 WO2014139371A1|2014-09-18|油菜、稻麦联合收割机 JP5622116B2|2014-11-12|脱穀装置 JP5622115B2|2014-11-12|脱穀装置の扱胴 TWI461148B|2014-11-21|Threshing device JP6020424B2|2016-11-02|脱穀装置の扱胴 JP4484956B2|2010-06-16|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KR102290741B1|2021-08-19|탈곡장치 JP2015146802A|2015-08-20|脱穀装置 JP2007174999A|2007-07-12|全稈投入形コンバインの排稈処理構造 JP2015119652A|2015-07-02|脱粒装置の排稈処理装置 WO2017154984A1|2017-09-14|脱穀装置、及び、コンバイン JP2017158478A|2017-09-14|脱穀装置 CN106818072A|2017-06-13|一种半喂式防堵收割机脱粒装置 JP6719516B2|2020-07-08|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構造 JP6786228B2|2020-11-18|コンバイン JP6437065B2|2018-12-12|脱穀装置 JP6850438B2|2021-03-31|コンバイン CN206533761U|2017-10-03|一种半喂式防堵收割机脱粒装置 JP6213828B2|2017-10-18|脱穀装置の扱胴 TWM287574U|2006-02-21|Thresher, and concave of threshe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20130059256A|2013-06-05| CN202364591U|2012-08-08| CN103125217B|2015-11-18| MY167180A|2018-08-13| CN103125217A|2013-06-05| KR101470368B1|2014-12-08| MY160513A|2017-03-15| TWI472293B|2015-02-11| CN202364590U|2012-08-0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S62164744U|1986-04-11|1987-10-20||| JP3418885B2|1994-09-02|2003-06-23|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640739B2|1996-06-07|1997-08-13|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脱穀装置| JPH1128019A|1997-07-10|1999-02-02|Kubota Corp|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JP2000037130A|1998-07-22|2000-02-08|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JP2008143208A|2006-12-06|2008-06-26|Kubota Corp|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CN101213906A|2008-01-07|2008-07-09|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收割机用轴流滚筒| JP5128330B2|2008-03-14|2013-01-23|ヤンマー株式会社|脱穀装置| JP2010104294A|2008-10-30|2010-05-13|Kubota Corp|脱穀機| JP2010233475A|2009-03-30|2010-10-21|Kubota Corp|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201733638U|2010-06-13|2011-02-09|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一种新型脱粒凹板筛| CN101940109A|2010-06-13|2011-01-12|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新型半喂入脱粒凹板筛|CN103340064B|2013-07-12|2015-06-03|鹤岗市田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组合式密封罩及使用该密封罩的开放式轴流脱粒系统| JP2015221027A|2014-05-23|2015-12-10|ヤンマー株式会社|コンバイン| CN104206128B|2014-08-23|2016-09-07|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玉米籽粒脱粒分离装置及具有该分离装置的联合收获机| CN104541796B|2015-01-29|2016-07-13|兴化市利源农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一种用于联合收割机的脱粒系统| WO2016158078A1|2015-03-30|2016-10-06|ヤンマー株式会社|扱胴| KR20200051286A|2018-11-05|2020-05-13|대동공업주식회사|콤바인용 급치가변형 탈곡통| KR20200051285A|2018-11-05|2020-05-13|대동공업주식회사|콤바인용 탈곡통 및 그 급치배열 설정방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58488A|JP5622116B2|2011-11-28|2011-11-28|脱穀装置| JP2011258487A|JP5622115B2|2011-11-28|2011-11-28|脱穀装置の扱胴|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