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藉由省略電路基板或嵌合對象之電連接器等,能使構成極為簡易。單體之插頭連接器10直接嵌合於產品筐體MF之壁部,在該單體之插頭連接器10之嵌合狀態,接觸件12之接點部接觸在嵌合連結孔MFa之表面露出之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之接點部,不需介在有一直以來使用之電路基板或構裝於該電路基板之作為嵌合對象之電連接器即能以簡單構成進行訊號傳送媒體之電氣連接,且電連接器之最終固定係藉由連接器本體部之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將產品筐體挾持於厚度方向而進行,因此即使在產品筐體反覆嵌合、拔除電連接器,電連接器對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性亦可長期良好地維持。
公开号:TW201304306A
申请号:TW101104655
申请日:2012-02-14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Tetsuya Tagawa;Takeshi Hirakawa
申请人:Dai Ichi Seiko Co Ltd;
IPC主号:H01R12-00
专利说明: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電氣連接於形成在產品筐體之表面上之導電路徑之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一般而言,在行動電話等各種電子機器或電氣機器,廣泛地進行使用電連接器將由細線同軸纜線或可撓性配線基板、或印刷配線基板等構成之各種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分連接於印刷配線基板側之動作(例如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電連接器雖將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分連接於既定配線圖案(電路),但一般而言,例如圖20所示,在安裝於產品筐體1之內部之電路基板2預先構裝插座連接器3,使已連結由細線同軸纜線等構成之訊號傳送媒體4之終端部分之插頭連接器5嵌合於該插座連接器3。此外,此時使用之電連接器3,5之功能,為通過訊號線進行必要之資訊訊號之傳送,且通過屏蔽線使接地用之屏蔽訊號連接於接地電路。
另一方面,近年來,電子機器等之小型化、薄型化急速進展,伴隨於此電連接器亦持續謀求低高度化及低成本化,因此強烈期盼使上述電連接器3,5之構成簡化。為了省略插座連接器3,亦考量將插頭連接器5之連接腳部直接焊接於產品筐體1上之導電路徑,但由於產品筐體1係以樹脂成形材料製作,因此耐熱性低,在產品筐體無法直接焊接或構裝電子零件。是以,一般使用之任何電連接器皆具備下述基本構成,即在具有配線圖案之印刷配線基板2上構裝一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3,使另一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5嵌合於該構裝後之一電連接器3。此外,由於此種基本構成之限制,謀求大幅度低高度化及低成本化逐漸變得不易。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43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32463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216445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藉由簡單構成大幅謀求低高度化及低成本化之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電連接器,具有供連結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之連接器本體部,透過該連接器本體部將訊號傳送媒體電氣連接於設在構成具有既定電子電路之電子機器之產品筐體之壁部之導電路徑,其特徵在於:在該連接器本體部設有接觸該產品筐體之導電路徑之導電接觸件、與從該連接器本體部以彼此對向之方式突出之一對連結腳部;在該產品筐體設有形成為梁狀之嵌合固定部,該嵌合固定部係以能配置在該一對連結腳部彼此間之部分之方式延伸;在該連結腳部設有挾持支承部,該挾持支承部以能沿著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之表面往復移動之方式抵接,在與該導電接觸件之間將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挾持在厚度方向;在該連結腳部之挾持支承部設有卡合鎖固部,該卡合鎖固部具有往該產品筐體之厚度方向突出且面對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雙方之傾斜卡合面;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任一方移動時,該卡合鎖固部透過該傾斜卡合面嵌合於該產品筐體側以使該連接器本體部在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成為卡止狀態。
根據上述構成,單體之連接器直接嵌合於產品筐體之壁部,在該單體之連接器之嵌合狀態,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接觸形成在產品筐體之表面之訊號傳送用配線圖案等導電路徑。因此,不需介在有一直以來使用之電路基板或構裝於該電路基板之作為嵌合對象之其他電連接器即能以簡單構成進行訊號傳送媒體之電氣連接,可降低零件數量及省略焊料構裝而大幅削減成本,且藉由減少電氣連接點抑制阻抗之偏差,且改善在焊接步驟之焊料濕潤之問題或阻抗偏差等問題,提升電氣連接之可靠性。
又,電連接器之最終固定係藉由連接器本體部之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將產品筐體挾持於厚度方向而進行,因此即使在產品筐體反覆嵌合、拔除電連接器,電連接器對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性亦可長期良好地維持。再者,到進行該最終固定為止之連接器本體部之移動方向可選擇設在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任一方向,因此關於產品筐體之形狀之限制變小,可提高電連接器之汎用性。
此時,本發明,較佳為,在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設有該卡合鎖固部可嵌合之卡止鎖固部。
根據上述構成,電連接器之最終固定係藉由該卡合鎖固部與卡止鎖固部之嵌合確實地進行。
又,本發明中,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具有與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板寬方向之兩側緣部;該嵌合固定部之兩側緣部係由將貫通形成於該產品筐體之壁部之長孔區劃之緣部形成,或該嵌合固定部係由使該產品筐體之壁部之一部分突出成懸臂狀之構件構成亦可。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該卡合鎖固部係由作為該挾持支承部之一部分而加工成突形狀之凹坑形成;由該凹坑構成之卡合鎖固部係配置在該挾持支承部之延伸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分。
根據上述構成,可容易形成卡合鎖固部,且可良好地獲得該卡合鎖固部之上述功能。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在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設有干涉回避凹部,該干涉回避凹部在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移動時,從該連接器本體部離開以將該連接器本體部維持成非接觸狀態。
根據上述構成,在電連接器之嵌合作業時,連接器本體部在產品筐體之壁部表面上移動時,電連接器之連接器本體部與產品筐體透過干涉回避凹部維持成非接觸狀態,可防止連接器本體部與產品筐體之導電路徑之滑接,因此不會產生連接器本體部之滑接磨削等導致之電氣接觸不良。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該干涉回避凹部係以大於該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接觸之該導電路徑具有之在該連接器本體部之移動方向之長度、且小於該連接器本體部之全長之方式形成。
根據上述構成,將電連接器插入產品筐體並滑接時,連接器本體部相對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接觸之導電路徑維持成非接觸狀態,可確實地防止連接器本體部之滑接磨削。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配置成與該產品筐體之表面對向之該連接器本體部之底面部、即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移動時與該干涉回避凹部不對向之部位,形成為較與該干涉回避凹部對向之部位更凹陷之形狀。
根據上述構成,在電連接器之嵌合作業時,可確實地維持連接器本體部相對產品筐體之導電路徑之非接觸狀態。
再者,本發明中,較佳為,在該干涉回避凹部之底面部設有該導電路徑之接點部;該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係配置成接觸該干涉回避凹部之接點部。
根據上述構成,在電連接器之嵌合時,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在干涉回避凹部成為卡合狀態而獲得鎖固功能,同時,電連接器之鎖固機構之構成簡化,且嵌合力不會局部集中,尤其是在反覆進行拆裝之情形之耐久性提升。
以上所述之本發明,使設在供連結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之連接器本體部之連結腳部往設在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任一方向移動,該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將產品筐體挾持於厚度方向,藉此單體之連接器直接嵌合於產品筐體之壁部,在該單體之連接器之嵌合狀態,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接觸形成在產品筐體之表面之訊號傳送用配線圖案等導電路徑,因此,不需介在有一直以來使用之電路基板或構裝於該電路基板之作為嵌合對象之其他電連接器即能以簡單構成進行訊號傳送媒體之電氣連接,可降低零件數量及省略焊料構裝而大幅削減成本,且藉由減少電氣連接點抑制阻抗之偏差,且改善在焊接步驟之焊料濕潤之問題或阻抗偏差等問題,提升電氣連接之可靠性,且電連接器之最終固定係藉由連接器本體部之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將產品筐體挾持於厚度方向而進行,因此即使在產品筐體反覆嵌合、拔除電連接器,電連接器對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性亦可長期良好地維持,且在使連接器本體部成為卡止狀態之卡合鎖固部形成面對挾持支承部之延伸方向之雙方之傾斜卡合面,到進行最終固定為止之連接器本體部之移動可選擇任一方向,使產品筐體之形狀限制變小,提高汎用性,因此可省略電路基板或嵌合對象之電連接器等,使電連接器之構成極為簡易,藉由簡單構成可大幅謀求電連接器之小型化、低高度化、及低成本化。
以下,針對將電連接器適用本發明之情形之實施形態根據圖式詳細進行說明,該電連接器之構成,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使用細線同軸纜線,從上方側插入至電子機器之產品筐體並水平移動而直接嵌合。
(關於電連接器組裝體整體構造)
亦即,圖1~圖15所示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10,將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電氣連接於形成在構成具有既定電子電路之行動電話等電子機器之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外表面上之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在構成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外側表面,藉由印刷等形成構成天線或各種電路之一部分之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此外,圖2~圖19記載之產品筐體MF係將其一部分形狀予以圖示。
在上述產品筐體MF之壁部,以貫通該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方式並列形成有一對嵌合連結孔MFa,MFa,在該等一對嵌合連結孔MFa,MFa彼此間之部分區劃出形成為梁狀之嵌合固定部MFb。此外,從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突出之連結腳部10B,從上方側插入至設在該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嵌合連結孔MFa,MFa後,水平移動而嵌合。
亦即,在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連接有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連接有該細線同軸纜線SC之插頭連接器10,首先如圖1及圖10所示,配置成與該嵌合固定部MFb之上方側對向。接著,配置在該上方側之插頭連接器10之整體,往與該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外表面大致正交之方向下降,如圖12及圖14(a)所示,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在插入至上述嵌合連結孔MFa之內部後,沿著產品筐體MF之外表面移動,藉此對嵌合固定部MFb成為嵌合狀態。
如上述,在插頭連接器10插入並移動於產品筐體MF之嵌合連結孔MFa之嵌合狀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透過插頭連接器10連接於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但在以下將插頭連接器10之插入方向設為「下方向」,相反地,將拔出拔除方向設為「上方向」。又,在插頭連接器10,將連接有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之方之端緣部設為「後端緣部」,且將與其相反側之端緣部設為「前端緣部」,將從「後端緣部」朝向「前端緣部」之方向設為「前方」,將其反方向設為「後方」。再者,將與此等「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
(關於產品筐體)
此處,如上述,形成在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嵌合連結孔MFa,從以大致線對稱之方式相鄰配置之一對貫通孔形成,此等一對嵌合連結孔MFa,MFa彼此相鄰側之端緣部成為上述嵌合固定部MFb之兩側緣部。亦即,如上述形成為在前後方向延伸之梁狀之嵌合固定部MFb,在與其延伸方向正交之板寬方向具有之兩側緣部,形成由貫通形成在該產品筐體之壁部之長孔構成之嵌合連結孔MFa,MFa之內側緣部。
此等各嵌合連結孔MFa係以插通用孔部MFa1及嵌合用孔部MFa2在前後方向連通之方式設置,該插通用孔部MFa1及嵌合用孔部MFa2係由以與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前後方向對應之方式細長狀延伸之長孔構成,與插頭連接器10之後方側及前方側分別對應,由具有不同開口形狀之長孔構成。構成配置在其中後方側之插通用孔部MFa1之長孔係設定成該長孔之長邊方向成為前後方向,具備在前後方向延伸之長徑以容許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在前後方向移動。
又,構成該插通用孔部MFa1之長孔具備在左右方向延伸之短徑,但該短徑之尺寸形成為寬度較寬,即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整體可插通之程度。藉由該寬度較寬之短徑,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通過該插通用孔部MFa1而可任意插入或脫離。
另一方面,構成配置在上述插通用孔部MFa1之前方側之嵌合用孔部MFa2之長孔,與上述插通用孔部MFa1同樣地具備往前後方向延伸之長徑,藉此,在容許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可在前後方向移動之點構成相同,但具有較插通用孔部MFa1寬度更窄之短徑。此嵌合用孔部MFa2之短徑係形成為僅能使連結腳部10B之高度方向之中間部分插通之程度之尺寸,連結腳部10B之寬度寬廣之下端部分為不能插通。是以,在此嵌合用孔部MFa2之內部,僅從上述插通用孔部MFa1插通之連結腳部10B之高度方向中間部分能插入。接著,通過插通用孔部MFa1插入至嵌合用孔部MFa2之內部之連結腳部10B被容許在構成該嵌合用孔部MFa2之長孔之長邊方向(前後方向)移動,另一方面,不會從嵌合用孔部MFa2往高度方向脫離而拔出。
更具體而言,構成此等插通用孔部MFa1及嵌合用孔部MFa2之長孔所構成之嵌合連結孔MFa之開口緣部,與插頭連接器10之前後方向對應延伸成細長狀,在該開口緣部之左右方向之外側緣部為從上述插通用孔部MFa1連續延伸至嵌合用孔部MFa2為止之直線狀之共通緣部。相對於此,在嵌合連結孔MFa之內方側之緣部、亦即形成上述嵌合固定部MFb之外形之端緣部,在與插通用孔部MFa1之邊界部為呈大致直角之樓梯狀之形狀,在該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設有固定主板MFb1,該固定主板MFb1具有在左右方向往外方側稍微突出之形狀。接著,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最終地對該固定主板MFb1成嵌合狀態。
此外,如上述,由插通用孔部MFa1與嵌合用孔部MFa2構成之各嵌合連結孔MFa之開口形狀,在內外之兩側緣部呈左右對稱之形狀,但非對稱地不同之旋轉非對稱之形狀亦可。此情形,與在嵌合連結孔MFa之旋轉非對稱之開口形狀對應,如後述,插入至該嵌合連結孔MFa之內部之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亦成為旋轉非對稱,在該連結腳部10B之嵌合方向之投影形狀,若在與插入嵌合方向(下方向)正交之水平面為旋轉非對稱之形狀,則每當將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插入/嵌合至嵌合連結孔MFa時,在將插頭連接器10誤配置在旋轉方向之相反側之情形,由於嵌合作業本身已不可能,因此可謀求誤嵌合之防止。
再者,在設在以上述方式將嵌合連結孔MFa,MFa區劃之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之固定主板MFb1之表面背面兩面中之在外方側露出之表面,在上述一對嵌合用孔部MFa2,MFa2彼此間之部分設有干涉回避凹部MFb2。此干涉回避凹部MFb2,在插頭連接器10往嵌合連結孔MFa之長邊方向、亦即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移動時,從連接器本體部10A離開以將該連接器本體部10A維持成非干涉狀態,但關於詳細構造作為滑擦涉回避構造而於後述。
另一方面,如上述,在構成產品筐體MF之表面背面兩面中之外方側露出面之表面形成有構成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之訊號導電路徑CPa及接地導電路徑CPb之終端部。此等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之終端部係以在包含上述一對嵌合連結孔MFa,MFa彼此間之區域即嵌合固定部MFb之區域往前後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此等訊號導電路徑CPa及接地導電路徑CPb之終端部分為下述配置關係,即在構成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亦即嵌合用孔部MFa2之內方側部分,彼此在前後方向分離對向。此外,本申請發明所謂之產品筐體並不一定要形成為箱狀,只要構成構成行動電話等電子機器之壁面之一部分即可。
(關於插頭連接器)
又,插頭連接器10,如上述從上方側插入至嵌合連結孔MFa後,水平移動而嵌合於構成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但在該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後端緣部連接有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一例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以下,關於與該插頭連接器10之後端緣部及前端緣部對應之嵌合連結孔MFa之各端緣部,同樣地稱為後端緣部及前端緣部。
(關於同軸纜線)
如圖6及圖8所示,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外周被覆材被剝皮而使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SCa及纜線外部導體(屏蔽線)SCb呈同軸狀露出,沿著該細線同軸纜線SC之中心軸線配置之纜線中心導體SCa連接於安裝在絕緣外殼11之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而構成訊號電路。又,配置成包圍上述纜線中心導體SCa之外周側之纜線外部導體SCb連接於一體設在後述屏蔽殼體14之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而構成接地電路。
(關於絕緣外殼)
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絕緣外殼11,與上述連接器本體部10A及連結腳部10B分別對應,一體具有絕緣本體部11a及絕緣插入部11b。在其中之絕緣本體部11a之大致中央部分,除了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之外,亦安裝有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且以配置在該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12之兩側之方式,將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透過後述屏蔽殼體14安裝。
又,絕緣插入部11b係由從該絕緣本體部11a朝向下方突出之一對平板狀構件形成,此等一對絕緣插入部11b朝向嵌合對象即產品筐體MF側之嵌合連結孔MFa之內部從下端部分插入。再者,主要如圖5所示,在一對絕緣插入部11b,11b彼此對向之內側部分(連接器中心側部分),構成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底面部之絕緣本體部11a之底面部以與產品筐體MF之表面對向之方式延伸。此外,在構成該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之底面部,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及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係配置成朝外方露出,且在此等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與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間,中心側底面部11d形成為構成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底面部之一部分,又,在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前後方向之外端部分,外方側底面部11e形成為構成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底面部之一部分。
在構成此等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底面部之一部分之中心側底面部11d與外方側底面部11e之間,插頭連接器10往嵌合連結孔MFa之長邊方向、亦即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移動時,為了將連接器本體部10A維持成非接觸狀態而形成有段差,但關於詳細構造作為滑擦涉回避構造而於後述。
(關於屏蔽殼體)
再者,具有上述絕緣本體部11a及絕緣插入部11b之絕緣外殼11之外側表面被由薄板金屬狀構件構成之屏蔽殼體14所覆蓋。此屏蔽殼體14,尤其如圖8所示,係由將上述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之外周側面環狀覆蓋之作為連接器本體部10A之殼體本體部14a、同樣地覆蓋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之上面部之作為連接器本體部10A之殼體蓋部14b、及從外方側覆蓋設在絕緣外殼11之一對絕緣插入部11b之作為連結腳部10B之殼體插入部14c構成。在其中殼體本體部14a之後端部分,呈縱剖面大致半圓形狀之纜線支承部14d係以朝向後方側大致水平突出之方式設置,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載置承載於該纜線支承部14d之內壁面。
此時,上述屏蔽殼體14之殼體蓋部14b,在連接並固定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前之初始狀態,呈圖8及圖9所示之開放狀態。亦即,在該初始狀態之殼體蓋部14b係以透過由一對細寬狀構件構成之連結構件14e,14e在上述纜線支承部14d之相反側、亦即殼體本體部14a之前端部分往大致鉛垂上方豎立之方式配置。又,在該殼體蓋部14b之內方側,從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往上方豎立之絕緣按壓板11c係以沿著殼體蓋部14b之內表面之方式配置。此外,上述連結構件14e之設置位置及設置個數可任意選定。
接著,在上述屏蔽殼體14之開放狀態,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如圖9所示,在以承載於纜線支承部14d之方式載置安裝後,連結構件14e與上述絕緣按壓板11c一起大致直角地折曲,屏蔽殼體14之殼體蓋部14b被按倒成大致水平狀態。藉此,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被殼體蓋部14b從上方側覆蓋,屏蔽殼體14呈閉塞狀態。
此時之殼體蓋部14b從殼體本體部14a之上方側部分覆蓋外側部分,且對上述纜線支承部14d及細線同軸纜線SC亦從上方側部分覆蓋外側部分。亦即,在該殼體蓋部14b,在與纜線支承部14d及細線同軸纜線SC相當之位置,第1保持部14f及第2保持部14g係以橫剖面呈字狀之方式設置。此等第1保持部14f及第2保持部14g,在橫剖面呈字狀之開放側部分係形成為與纜線支承部14d及細線同軸纜線SC對向,如上述,在殼體蓋部14b被按倒至大致水平狀態時,上述纜線支承部14d及細線同軸纜線SC被縱剖面字狀覆蓋。此外,構成此等第1保持部14f及第2保持部14g之開放部分之兩側板狀構件之前端部分往內方側折曲被進行擠壓之固定,纜線外部導體SCb和纜線支承部14d與第1保持部14f接觸,藉此構成屏蔽殼體14之接地電路。
(關於接地接觸件)
又,上述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具有由懸臂狀構件構成之彈性臂部,該懸臂狀構件係一體設在屏蔽殼體14之殼體本體部14a,從殼體本體部14a之前端面大致直角折曲成分叉狀並往後方側延伸。構成此等形成為分岐成分叉形狀之各接地用導電端子13,13之彈性臂部,係配置在隔著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及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左右兩側之外方位置,在該接地用導電端子13,13之彈性臂部之延伸側(後端側)之前端部分,以呈凹狀之方式設有接點部13a,13a(參照圖15)。此等各接點部13a以形成在殼體本體部14a之前端面附近之基端側之擺動支點13b為中心往左右方向分叉而在上下方向彈性位移。此外,插頭連接器10嵌合至產品筐體MF時,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接點部13a從上方側接觸形成在產品筐體MF之外側表面上之接地導電路徑CPb。
此時,連結殼體本體部14a與殼體蓋部14b之連結構件14e係設在於該連結構件14e之彎曲方向與上述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擺動支點13b不對向之位置。
若為上述構成,則以使殼體蓋部14b安裝於殼體本體部14a之方式使連結構件14e彎曲時,此連結構件14e之彎曲之影響不易波及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可避免此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變形等。是以,可藉由連結構件14e之位置適當變更擺動支點13b之位置。
又,在上述接地用導電端子13,13之左右方向兩側之外方部分,上述殼體本體部14a及殼體插入部14c分別配置成呈立壁狀,但其中之殼體插入部14c係由從殼體本體部14a朝向下方呈懸臂梁狀延伸之板狀構件形成。此殼體插入部14c雖構成上述連結腳部10B之一部分,但如上述若連結腳部10B與屏蔽殼體14一體形成,則與屏蔽殼體14之成形同時連結腳部10B高效率地成形,可謀求產率之提升。
再者,在此殼體插入部14c之下端部分設有由內方側折曲片構成之挾持支承部14h,該內方側折曲片為朝向左右方向之內方側(中心側)大致直角折曲而突出之形狀。此挾持支承部14h為從上述嵌合連結孔MFa2之內側緣部往嵌合固定部MFb之背面(下面)側延伸而從下方側覆蓋該嵌合固定部MFb之固定主板MFb1之兩端緣部分之形狀,以可插通上述插通用孔部MFa1且不能插通嵌合連結孔MFa2之方式限制/調整內方側突出量(板寬)。此外,插通於插通用孔部MFa1內之殼體插入部14c前進移動至前方側之嵌合連結孔MFa2為止,藉此挾持支承部14h壓接於嵌合固定部MFb之背面側而成為嵌合狀態。
設在此殼體插入部14c之下端部之挾持支承部14h係配置成與上述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大致下方位置成為大致平行狀態,此等之兩構件14h,13係配置成在上下方向彼此對向之位置關係。此時之兩構件14h,13彼此之一般面之間之距離係設定成稍微大於產品筐體MF之厚度,在形成在此等挾持支承部14h與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間之空間部分,上述產品筐體MF之壁部不受影響地進入。
此時,在上述挾持支承部14h之前後之前端緣部分設有形成為朝向下方側傾斜之移動導引部14i,14i。此等移動導引部14i,14i之傾斜面具有對構成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之端緣角部之導引作用,如上述,殼體插入部14c在前後方向移動於插通用孔部MFa1與嵌合連結孔MFa2之間時,挾持支承部14h之前端部分不會干涉固定主板MFb1之端緣角部,可順暢地插入。
再者,在上述連結腳部14之挾持支承部14h,以在該挾持支承部14h之延伸方向即長邊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分朝向上方側呈凸狀之方式突設有卡合鎖固部14j(參照圖15)。此卡合鎖固部14j係由在構成上述連結腳部14之一部分之挾持支承部14h加壓加工成突形狀之所謂凹坑形成,在前後具有面對挾持支承部14h之延伸方向(前後方向)雙方之傾斜卡合面。又,此卡合鎖固部14j係配置成在產品筐體MF之厚度方向與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下方側對向,此等卡合鎖固部14j之頂部與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接點部13a之間之距離係設定成稍微小於產品筐體MF之厚度。藉此,在此等卡合鎖固部14j與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接點部13a之間,產品筐體MF被挾持在厚度方向。關於此卡合鎖固部14j之構造及作用將於後述。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產品筐體MF之嵌合固定部MFb及嵌合連結孔MFa係形成為在前後方向呈細長狀,容許插通於產品筐體MF之嵌合連結孔MFa之內部之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在長孔之長徑方向即長邊方向(前後方向)往復移動。若具體說明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之嵌合動作,則如圖14(a)~(d)所示,首先,該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以貫通配置在嵌合連結孔MFa之後方側之插通用孔部MFa1之內部之方式插通,之後,連結腳部10B朝向前方側之嵌合用孔部MFa2前進移動。此時之連結腳部10B之移動係藉由移動導引部14i之傾斜面之導引作用而順暢地進行。
藉由此種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之前進移動,設在該連結腳部10B之卡合鎖固部14j、設在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一對接點部13a、後述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將構成設在產品筐體MF之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挾持於厚度方向。此外,該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亦可從配置在嵌合連結孔MFa之前方側之嵌合用孔部MFa2朝向後方側之插通用孔部MFa1後退移動,藉由該後退移動,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及接地用導電端子13成為可從在產品筐體MF之嵌合固定部MFb之固定主板MFb1脫離拔除之狀態。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單體之插頭連接器10直接嵌合於設在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嵌合固定部MFb,在該單體之插頭連接器10之嵌合狀態,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及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各接點部接觸形成在產品筐體MF之表面之訊號傳送用配線圖案等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因此,不需介在有一直以來使用之電路基板或構裝於該電路基板之作為嵌合對象之其他電連接器即能以簡單構成進行訊號傳送媒體之電氣連接,可降低零件數量及省略焊料構裝而大幅削減成本,且藉由減少電氣連接點抑制阻抗之偏差,且改善在焊接步驟之焊料濕潤之問題或阻抗偏差等問題,提升電氣連接之可靠性。
又,插頭連接器10整體之最終固定係藉由連接器本體部10A之連結腳部10B與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將產品筐體MF挾持於厚度方向而進行,因此即使在產品筐體MF反覆嵌合、拔除插頭連接器10,插頭連接器10對產品筐體MF之嵌合連結性亦可長期良好地維持。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在產品筐體MF之背面側(下面側)凹設有收容上述挾持支承部14h之卡合鎖固部14j之卡止鎖固部MFc。此卡止鎖固部MFc係由以將構成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亦即前方側嵌合用孔部MFa2之內端緣之一部分切開之方式形成之孔部構成,如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連結腳部10B從後方側插通用孔部MFa1往前方側嵌合用孔部MFa2前進移動時,設在挾持支承部14h之卡合鎖固部14j段差狀地落入卡止鎖固部MFc之內部而成為嵌合狀態。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之卡合鎖固部14j,如上述在前後具有面對前後方向雙方之傾斜卡合面,如上述,在卡合鎖固部14j落入卡止鎖固部MFc內之後,若欲使插頭連接器10整體往前後任一方向位置偏移,則設在卡合鎖固部14j之前後之傾斜卡合面之任一者抵接於上述卡止鎖固部MFc之內壁面,藉此連接器本體部10A在前後方向卡止,插頭連接器10整體保持成不動狀態。此外,對插頭連接器10之往前方側之卡止作用亦可藉由連結腳部10B抵接於上述前方側之嵌合用孔部MFa2之前端緣來進行。
如上述,設在連結腳部10B之嵌合固定部MFb之卡合鎖固部14j,若採用與由產品筐體MF之孔部構成之卡止鎖固部MFc嵌合之構成,則卡合鎖固部14j與卡止鎖固部MFc之嵌合性提升,可確實地進行插頭連接器10之保持。又,如本實施形態般,若由凹坑形成卡合鎖固部14j,則可容易地形成該卡合鎖固部14j。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尤其是圖7及圖14(d)所示之嵌合狀態,亦即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接點部13a接觸設在產品筐體MF之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時,藉由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彈性彈力使該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彈性臂部從產品筐體MF之表面往上方浮起,在產品筐體MF之上表面與該產品筐體MF之上表面之對向表面即絕緣本體部11a之底面之間形成間隙,且同樣地在產品筐體MF之上表面與該產品筐體MF之上表面之對向表面即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彈性臂部之間形成間隙。
(關於訊號接觸件)
又,本實施形態之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係藉由壓入或嵌入成形等安裝於絕緣外殼11之絕緣本體部11a,但尤其如圖6所示,具有連接於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之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SCa之纜線挾持部12a、與從該纜線挾持部12a朝向下方側彎曲狀延伸且與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之訊號導電路徑CPa接觸之彈性彈簧部12b。
其中之纜線挾持部12a具有在俯視時呈大致C字形狀般折曲形成之夾梁構造,係以將細線同軸纜線SC之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SCa從上下挾持成夾子狀之方式形成。在構成之纜線挾持部12a之上側梁部12c之途中部分設有從上方側按壓該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SCa之凹部。又,在與設在該上側梁部12c之凹部隔著纜線中心導體SCa在下方側對向之位置,設有用以進行與絕緣外殼11之卡止之卡止部(省略圖示)。再者,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12從該卡止部往後方側延伸後,往下方側折曲,再次往前方側延伸至該卡止部之位置之後,往下方側彎曲並往彈性彈簧部12b延伸。
此外,此纜線挾持部12a之上側梁部12c,在連結上述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前之初始狀態,例如為圖8及圖9所示之開放狀態。亦即,在此初始狀態之上側梁部12c具有朝向斜上方豎立之形狀,細線同軸纜線SC之終端部分如圖9所示為載置安裝於纜線支承部14d上後之狀態,因此若屏蔽殼體14之殼體蓋部14b與絕緣按壓板11c一起被按倒至大致水平狀態,則該纜線挾持部12a之上側梁部12c被絕緣按壓板11c按倒至大致水平狀態,從上方側按壓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SCa。
又,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彈性彈簧部12b,從上述纜線挾持部12a往後方側延伸在絕緣本體部11a之內部並往下方側折曲,再往前方側延伸,朝向斜下方呈懸臂梁狀延伸並往下方側突出成彎曲狀後,再朝向上方豎立。此外,在此彈性彈簧部12b之下方彎曲部位之最下端頂點部分形成有與設在上述一對嵌合連結孔MFa彼此間之部分之訊號導電路徑CPa接觸之接點部12d。此接點部12d係藉由上述呈懸臂梁狀之彈性彈簧部12b之彈性位移作用對訊號導電路徑CPa壓接。
在上述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12之兩側外方,如上述配置有一對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13,但相對於設在該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設在各接地用導電端子13,13之接點部13a,13a係配置在後方側區域之兩側部分,此等接點部12d,13a,13a在與嵌合方向正交之平面內成為旋轉非對稱之位置關係。
若為此種構成,則在進行嵌合作業時,在將插頭連接器10誤配置在旋轉方向之相反側之情形,由於嵌合作業本身已不可能,或即使例如可嵌合之情形亦無法電氣導通,因此可謀求誤嵌合之防止。
再者,上述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與屏蔽殼體14之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接點部13a,雖分別設在如上述呈懸臂梁狀往斜前後方向延伸之臂狀構件之擺動側前端部分,但此等臂狀構件之延伸方向、亦即從各擺動支點12e,13b至各接點部12d,13a之方向係設定成在前後方向彼此成為相反方向。
在此種構成,藉由構成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及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懸臂梁狀之兩臂狀構件之彈性位移作用,產生以接點部12d,13a為中心之力矩,但此等兩力矩彼此為相反方向因此抵銷。其結果,在嵌合作業時及嵌合後插頭連接器10維持穩定狀態。
又,此等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與上述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接點部13a同樣地,為在與挾持支承部14h之卡合鎖固部14j之間將產品筐體MF之壁部挾持在厚度方向之配置關係,藉由構成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12及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懸臂梁構件之彈性位移作用,將插頭連接器10相對產品筐體MF之壁部保持在上下方向。
若為上述構成,則插入/嵌合於產品筐體MF之插頭連接器10之整體係藉由挾持支承部14h之卡合鎖固部14j、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12之接點部12d、及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接點部13a之挾持力穩定地保持。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在圖14之剖面方向(前後方向),在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之接點部12d與接地用導電端子13之接點部13a之間配置有卡合鎖固部14j,藉此即使對插頭連接器10之前進及後退之任一方向賦予移動操作力,亦可以卡合鎖固部14j為中心穩定地支承插頭連接器10之整體,可良好地進行該插頭連接器10之移動。
(關於滑擦涉回避構造)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之設在產品筐體MF之前方側嵌合用固定孔部MFa2之內方側、亦即設在上述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之固定主板MFb1之表面背面兩面之中在外方露出之表面,主要如圖3及圖7所示,設有干涉回避凹部MFb2,該干涉回避凹部MFb2在連接器本體部10A往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即前後方向移動時從連接器本體部10A離開以將連接器本體部10A維持在非接觸狀態。此干涉回避凹部MFb2係設在於上述插頭連接器10之嵌合狀態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13之接點部13a,13a接觸之接地導電路徑CPb之前端部分中靠內方區域所對應之位置,使兩接地用導電端子13,13之接點部13a,13a之接觸位置彼此之間部分凹陷形成為呈俯視大致矩形狀。
又,該干涉回避凹部MFb2之長度,亦即在連接器本體部10A之移動方向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大於上述接地導電路徑CPb之前端部分之長度,且小於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全長。
若設置上述干涉回避凹部MFb2,則在插頭連接器10之嵌合作業時連接器本體部10A在產品筐體MF之壁部表面上移動時,不會產生滑接磨削等造成之電氣接觸不良。若詳細說明,則如圖5及圖7所示,構成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之一部分之絕緣外殼11之底面部11d與形成在產品筐體MF之接地導電路徑CPb透過干涉回避凹部MFb2維持在非接觸之狀態,可確實地防止絕緣外殼11之底面部11d之滑接磨削,因此沒有連接器本體部10A之滑接磨削屑導致之電氣接觸不良產生。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構成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底面部之一部分之外方側底面部11e為較中心側底面部11d更凹陷之形狀。更具體而言,外方側底面部11e如上述為連接器本體部10A往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移動時與干涉回避凹部MFb2不對向之部位,但該外方側底面部11e係形成為較中心側底面部11d、亦即連接器本體部10A往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移動時與干涉回避凹部MFb2對向之部位更往圖示上方向凹陷而呈段差。藉由採用上述構成,連接器本體部10A移動時,可進一步確實地維持連接器本體部10A對接地導電路徑CPb之前端部分之非接觸狀態。
另一方面,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一之構成構件賦予同一符號之圖16之第2實施形態,採用使連接器本體部10A從相反側即前方側朝向後方側移動而成嵌合狀態之構成。亦即,如上述,設在插頭連接器10側之卡合鎖固部14j在前後具有面對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前後方向)雙方之傾斜卡合面,且配置在構成連結腳部14之一部分之挾持支承部14h之長邊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分,因此進行最終固定為止之連接器本體部10A之移動方向可選擇嵌合固定部MFb之延伸方向(前後方向)之任一方向。是以,本實施形態中,在嵌合固定部MFb’之後方側預先配置固定主板MFb1’,使連接器本體部10A往後方側移動,藉此對固定主板MFb1’進行固定。此種實施形態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作用/效果。
再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一之構成構件賦予同一符號之圖17之第3實施形態,設有從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端緣部使該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一部分突出成懸臂狀之嵌合固定部MFb”。此第3實施形態之嵌合固定部MFb”相當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嵌合固定部MFb之前方側部分之固定主板MFb1,插頭連接器10之連接器本體部10A,如圖17(a)所示從配置成與嵌合固定部MFb”之後方側對向之狀態朝向前方移動,藉此如圖17(b)所示連接器本體部10A外嵌於嵌合固定部MFb”而成最終嵌合狀態。此種實施形態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作用/效果。此外,關於第3實施形態,設最終嵌合狀態為嵌合固定部MFb”之突出之端緣部係連接器本體部10A之後端緣部,但與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對應,亦可前後反向。
再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一之構成構件賦予同一符號之圖18及圖19之第4實施形態,設在嵌合固定部MFb之固定主板MFb1之干涉回避凹部MFb2”係形成為遍布嵌合固定部MFb之全寬而呈槽狀。在構成此槽狀之干涉回避凹部MFb2”之底面部分,接地導電路徑CPb之前端部分形成為呈平面狀,且在呈該平面狀之接地導電路徑CPb之前端,在左右兩端部分連接有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13之接點部13a,13a。
根據具有此種構成之第4實施形態,在插頭連接器10之嵌合時,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13之接點部13a為卡合於干涉回避凹部MFb2”之狀態而可獲得鎖固功能,相對應地,可簡化插頭連接器10之鎖固機構之構成,且緩和嵌合力局部集中,尤其是可提升在反覆進行拆裝之情形之耐久性。
以上,根據實施形態具體說明本發明人之發明,但本實施形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當然可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將插頭連接器10側之卡合鎖固部14j形成為凸狀,將產品筐體MF側之卡止鎖固部MFc形成為凹狀,但此等之凹凸關係相反亦可。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僅將訊號傳送用之配線圖案導電路徑(訊號導電路徑)CPa設在產品筐體MF之表面背面兩面中之一方即外側表面,但可僅在產品筐體MF之表面背面兩面中之內側表面、或外側表面及內側表面之雙方般,設在至少一面,且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可配置在適當任意之位置。上述實施形態中,配線圖案導電路徑CP之終端部雖配置成在前後方向延伸,但在隔著訊號導電路徑CPa之兩側設置接地導電路徑CPb,兩方皆配置成往前方側延伸亦可。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形成在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表面上之嵌合連結孔MFa雖形成為具有俯視大致矩形之開口部,但形成為俯視大致圓形之圓孔等之各種形狀亦可,又,設成不貫通產品筐體MF之壁部之孔亦可。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將本發明適用於垂直插入/水平嵌合型之電連接器,但同樣地亦可適用於水平插入/垂直嵌合型之電連接器。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單體之細線同軸纜線用連接器,同樣地亦可適用於配置成多極狀之細線同軸纜線用連接器、細線同軸纜線與絕緣纜線複數混合後之類型之電連接器、或用以連結可撓性配線基板等之電連接器等。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能廣泛地適用於使用在各種電氣機器之各種電連接器。
10‧‧‧插頭連接器(電連接器)
10A‧‧‧連接器本體部
10B‧‧‧連結腳部
11‧‧‧外絕外殼
11a‧‧‧絕緣本體部
11b‧‧‧絕緣插入部
11c‧‧‧絕緣按壓板
11d‧‧‧中心側底面部
11e‧‧‧外方側底面部
12‧‧‧訊號傳送用導電端子(訊號接觸件)
12a‧‧‧纜線挾持部
12b‧‧‧彈性彈簧部
12c‧‧‧上側梁部
12d‧‧‧接點部
12e‧‧‧擺動支點
13‧‧‧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
13a‧‧‧接點部
13b‧‧‧擺動支點
14‧‧‧導電性殼體
14a‧‧‧殼體本體部
14b‧‧‧殼體蓋部
14c‧‧‧殼體插入部
14d‧‧‧纜線支承部
14e‧‧‧連結構件
14f‧‧‧第1保持部
14g‧‧‧第2保持部
14h‧‧‧挾持支承部
14i‧‧‧移動導引部
14j‧‧‧卡合鎖固部
SC‧‧‧細線同軸纜線(訊號傳送媒體)
SCa‧‧‧纜線中心導體(訊號線)
SCb‧‧‧纜線外部導體(屏蔽線)
MF‧‧‧產品筐體
MFa‧‧‧嵌合連結孔
MFa1‧‧‧插通用孔部
MFa2‧‧‧嵌合用孔部
MFb‧‧‧嵌合固定部
MFb1‧‧‧固定主板
MFb2‧‧‧干涉回避凹部
MFc‧‧‧卡止鎖固部
CP‧‧‧配線圖案導電路徑
CPa‧‧‧訊號導電路徑
CPb‧‧‧接地導電路徑
MFb’‧‧‧嵌合固定部
MFb1’‧‧‧固定主板
MFb2”‧‧‧干涉回避凹部
圖1係顯示使用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之訊號傳送媒體之連接作業之途中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係顯示使圖1所示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嵌合於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孔後之狀態之俯視說明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產品筐體之構成之俯視說明圖。
圖4係從下方側觀察圖1~圖3所示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時之仰視說明圖。
圖5係關於圖4所示之插頭連接器之高度方向之途中位置之水平剖面說明圖。
圖6係沿著圖2中之VI-VI線之縱剖面說明圖。
圖7係沿著圖2中之VII-VII線之縱剖面說明圖。
圖8係從後方側顯示對圖1~圖7所示之插頭連接器安裝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細線同軸纜線前之初始狀態之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9係從後方側顯示對圖8所示之插頭連接器安裝作為訊號傳送媒體之細線同軸纜線後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0係從後方側顯示使圖1所示之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嵌合於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孔前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1係從產品筐體之內方側觀察處於圖10之狀態之插頭連接器及嵌合連結孔時之立體說明圖。
圖12係顯示從圖10之狀態將插頭連接器插入至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孔內後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3係顯示從圖12之狀態使插頭連接器進一步往前方移動後之嵌合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4係藉由沿著圖2中之XIV-XIV線之縱剖面顯示使圖12所示之插入初始狀態之插頭連接器往前方移動至圖13之嵌合狀態為止之步驟,(a)係顯示插頭連接器之插入初始狀態,(b)係顯示卡合鎖固部爬上嵌合固定部之固定主板之端緣部分後之狀態,(c)係顯示卡合鎖固部嵌合於卡止鎖固部後之狀態,(d)係顯示在插頭連接器之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之間挾持產品筐體之壁部後之狀態。
圖15係將圖14中之(b)放大顯示之部分縱剖面說明圖。
圖16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適用於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a)係從後方側顯示使插頭連接器嵌合前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b)係顯示使插頭連接器插入至產品筐體之嵌合連結孔內後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c)係顯示使插頭連接器進一步往前方移動後之嵌合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7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適用於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a)係從後方側顯示使插頭連接器嵌合前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b)係顯示使插頭連接器外嵌於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並往前方移動後之嵌合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8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插頭連接器適用於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為從後方側顯示使插頭連接器嵌合前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9係顯示使圖18所示之插入初始狀態之插頭連接器往前方移動至嵌合狀態為止、在連結腳部與導電接觸件之間挾持產品筐體之壁部後之狀態之相當於圖14(d)之縱剖面說明圖。
圖20係顯示一般使用之一般電連接器之連接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10‧‧‧插頭連接器(電連接器)
11‧‧‧外絕外殼
11a‧‧‧絕緣本體部
13‧‧‧接地用導電端子(接地接觸件)
13a‧‧‧接點部
14‧‧‧導電性殼體
14h‧‧‧挾持支承部
14i‧‧‧移動導引部
14j‧‧‧卡合鎖固部
SC‧‧‧細線同軸纜線(訊號傳送媒體)
MFa1‧‧‧插通用孔部
MFb1‧‧‧固定主板
MFb2‧‧‧干涉回避凹部
MFc‧‧‧卡止鎖固部
权利要求: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具有供連結訊號傳送媒體之終端部之連接器本體部,透過該連接器本體部將訊號傳送媒體電氣連接於導電路徑,該導電路徑設在構成具有既定電子電路之電子機器之產品筐體之壁部,其特徵在於:在該連接器本體部設有接觸該產品筐體之導電路徑之導電接觸件、與從該連接器本體部以彼此對向之方式突出之一對連結腳部;在該產品筐體設有形成為梁狀之嵌合固定部,該嵌合固定部係以能配置在該一對連結腳部彼此間之部分之方式延伸;在該連結腳部設有挾持支承部,該挾持支承部以能沿著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之表面往復移動之方式抵接,在與該導電接觸件之間將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挾持在厚度方向;在該連結腳部之挾持支承部設有卡合鎖固部,該卡合鎖固部具有往該產品筐體之厚度方向突出且面對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雙方之傾斜卡合面;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之任一方移動時,該卡合鎖固部透過該傾斜卡合面嵌合於該產品筐體側以使該連接器本體部在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成為卡止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設有該卡合鎖固部可嵌合之卡止鎖固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具有與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板寬方向之兩側緣部;該嵌合固定部之兩側緣部係由將貫通形成於該產品筐體之壁部之長孔區劃之緣部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嵌合固定部係由使該產品筐體之壁部之一部分突出成懸臂狀之構件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卡合鎖固部係由作為該挾持支承部之一部分而加工成突形狀之凹坑形成;由該凹坑構成之卡合鎖固部係配置在該挾持支承部之延伸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該產品筐體之嵌合固定部設有干涉回避凹部,該干涉回避凹部在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移動時,從該連接器本體部離開以將該連接器本體部維持成非接觸狀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干涉回避凹部係以大於該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接觸之該導電路徑具有之在該連接器本體部之移動方向之長度、且小於該連接器本體部之全長之方式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連接器,其中,配置成與該產品筐體之表面對向之該連接器本體部之底面部、即該連接器本體部往該嵌合固定部之延伸方向移動時與該干涉回避凹部不對向之部位,形成為較與該干涉回避凹部對向之部位更凹陷之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該干涉回避凹部之底面部設有該導電路徑之接點部;該導電接觸件之接點部係配置成接觸該干涉回避凹部之接點部。
[10] 一種電連接器組裝體,具備:產品筐體,構成具有既定電子電路之電子機器,形成有傳送訊號之導電路徑;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7002B|2015-03-11|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US9831576B2|2017-11-28|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621309B|2018-04-11|電連接器
KR20100052431A|2010-05-19|전기커넥터
TWI525939B|2016-03-11|連接器
TWI415335B|2013-11-11|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US11217942B2|2022-01-04|Connector having metal shell with anti-displacement structure
TWI416806B|2013-11-21|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JP6344576B2|2018-06-20|Usbコネクタ
TWI565164B|2017-01-01|電連接器組合
JP2016184505A|2016-10-20|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TWI449276B|2014-08-11|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TWI431854B|2014-03-21|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體
TWM622006U|2022-01-11|具分流結構的電連接器
JP2017199466A|2017-11-02|電気コネクタ
TWM456629U|2013-07-01|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件
TW201015802A|2010-04-16|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510003U|2015-10-01|板連接器
TWM332297U|2008-05-11|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TWM260921U|2005-04-01|Modular jack
TWM340624U|2008-09-11|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385148U|2010-07-21|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025757A|2010-07-01|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83843U|2010-07-01|Electrical connecto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20120100736A|2012-09-12|
US8550837B2|2013-10-08|
US20120225575A1|2012-09-06|
CN102655309A|2012-09-05|
KR101223515B1|2013-01-17|
JP5088427B2|2012-12-05|
EP2495819A2|2012-09-05|
TWI477002B|2015-03-11|
EP2495819A3|2014-12-17|
CN102655309B|2014-09-03|
JP2012182049A|2012-09-20|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48928B|2016-07-21|2019-01-21|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連接器|US3760130A|1972-08-01|1973-09-18|Entron Inc|Catv multi-tap distribution box with a key actuated connector for each of a plurality of taps|
US4236779A|1978-05-01|1980-12-02|Bunker Ramo Corporation|EMI Shielded cab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4169650A|1978-09-20|1979-10-02|Eby Company|Wire-wrap assembly connector|
US4272148A|1979-04-05|1981-06-09|Hewlett-Packard Company|Shielded connector housing for use with a multiconductor shielded cable|
US4337989A|1980-05-28|1982-07-06|Amp Incorporated|Electromagnetic shielded connector|
US4415223A|1981-06-03|1983-11-15|Amp Incorporated|Interlocking crimp sleeve and method of securing to connector|
US4508414A|1981-10-30|1985-04-02|Dainichi-Nippon Cables, Ltd.|Shielded cable-connector assembly|
US4453798A|1982-06-18|1984-06-12|Amp Incorporated|Shielded cable on coaxial connector|
US4602831A|1983-09-26|1986-07-29|Amp Incorporated|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4602830A|1984-09-20|1986-07-29|Amp Incorporated|Double row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42275A|1987-06-24|1989-01-06|Fuji Xerox Co Ltd|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ard-edge connector|
US4886464A|1988-10-24|1989-12-12|Zetena Jr Maurice F|Remote interconnection box utilizing shielding interconnecting brackets|
FR2655779B1|1989-12-12|1992-01-17|Entrelec Sa|Connecteur pour cable multiconducteur electromagnetiquement blinde.|
US5466175A|1992-02-27|1995-11-14|Yazaki Corporation|Shield connector connecting shield cables|
FR2690601B1|1992-04-22|2002-02-01|Valeo Electronique|Platine de servitude pour la commande et/ou l'alimentation d'organes électriques de véhicules.|
GB9516886D0|1995-08-17|1995-10-18|Amp Great Britain|Crimpable strain relief ferrule having a retention tab thereupon|
US6022247A|1996-12-10|2000-02-08|Yazaki Corporation|Electric wiring block|
KR20000070548A|1997-01-31|2000-11-25|세이취크 제이 엘.|피씨비 에지용 커넥터|
US6062911A|1997-01-31|2000-05-16|The Whitaker Corporation|Low profile power connector with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
US6074251A|1997-06-09|2000-06-13|The Siemon Company|Shielded high density patch panel|
GB2329075B|1997-09-08|2002-01-23|Delco Electronics Europ Gmbh|Electrical distribution system|
GB2329283A|1997-09-12|1999-03-17|Itt Mfg Enterprises Inc|Screened cable terminating ferrule|
US5899759A|1997-12-29|1999-05-04|Ford Motor Company|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rigid circuit boards|
US6062903A|1998-06-08|2000-05-16|Del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High power surface mount interconnect apparatus for electrical power control module|
TW389394U|1998-10-23|2000-05-01|Hon Hai Prec Ind Co Ltd|Electrical connector|
TW395570U|1998-12-31|2000-06-21|Hon Hai Prec Ind Co Ltd|Electrical connector|
US6223826B1|1999-05-24|2001-05-01|Digital Control, Inc.|Auto-extending/retracting electrically isolated conductors in a segmented drill string|
JP3679651B2|1999-07-30|2005-08-03|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L型同軸コネクタ|
US6186828B1|1999-08-30|2001-02-13|Molex Incorporated|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coaxial cable management system|
KR20010058771A|1999-12-30|2001-07-06|구자홍|전기/전자 제품용 원 시스템 모듈|
DE60131485T2|2000-02-29|2008-10-09|Kyocera Corp.|Leiterplatte|
DE60133787T2|2000-03-07|2009-06-25|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Nagoya|Abgeschirmter Verbinder und Anschlusskontaktanordnung für elektrisches abgeschirmtes Kabel|
DE10011354C1|2000-03-11|2001-07-19|Hirschmann Electronics Gmbh|Elektrisches Gerät mit anreihbaren Modulen|
EP1145914B1|2000-04-13|2006-05-17|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6608399B2|2000-10-17|2003-08-19|Lear Corporation|Vehicle universal docking station and electronic feature modules|
US7212386B1|2000-11-21|2007-05-01|Pass & Seymour, Inc.|GFCI with miswire lockout|
US6514091B2|2000-11-28|2003-02-04|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a vehicle|
JP3679362B2|2000-12-27|2005-08-03|矢崎総業株式会社|リレー、リレーユニット及び電気接続箱|
US6468089B1|2001-04-20|2002-10-22|Molex Incorporated|Solder-less printed circuit bo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a common ground contact for a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lines|
JP4148339B2|2001-04-26|2008-09-10|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同軸コネクタ|
DE10204355A1|2002-02-01|2003-08-14|Bosch Gmbh Robert|Steuergerät|
US20040060722A1|2002-09-27|2004-04-01|Rajagopalan Chandrasekhar|Retention devic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US6973588B2|2002-11-27|2005-12-06|Symbol Technologies, Inc.|Disaster recovery port in a portable computer|
US20040114338A1|2002-12-17|2004-06-17|Blasko Raymond J.|Direct connection to a circuit board|
TWM251379U|2004-02-11|2004-11-21|Comax Technology Inc|Ground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405405B2|2004-04-15|2010-01-27|株式会社東芝|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7479020B2|2004-11-22|2009-01-20|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 having an internal electric ground|
CN2785166Y|2005-02-01|2006-05-31|富士康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线缆连接器组合|
JP2006216445A|2005-02-04|2006-08-17|I-Pex Co Ltd|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A2539544C|2005-03-14|2011-05-24|Kevin Dickson|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apparatus|
US7813451B2|2006-01-11|2010-10-12|Mobileaccess Networks Ltd.|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shifting of a wireless signal and systems using frequency shifting|
CN100561804C|2006-01-20|2009-11-18|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电信号连接器|
JP2008059761A|2006-08-29|2008-03-13|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基板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および基板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JP4364265B2|2007-07-26|2009-11-11|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7458826B1|2007-08-13|2008-12-02|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Compressio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US7651334B2|2007-11-02|2010-01-26|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07120B1|2007-11-29|2009-03-24|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Shielding elemen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assembly|
KR101014605B1|2008-04-01|2011-02-16|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기판실장형 터미널과 회로기판의 결합구조|
JP2010027303A|2008-07-16|2010-02-04|Yazaki Corp|基板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4493710B2|2008-09-19|2010-06-30|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電気コネクタ|
JP4325885B1|2009-03-27|2009-09-02|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US8593280B2|2009-07-14|2013-11-26|Savi Technology, Inc.|Security seal|
JP5201153B2|2010-01-13|2013-06-05|第一精工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152221B2|2010-02-19|2013-02-27|第一精工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019079B2|2010-03-10|2012-09-05|第一精工株式会社|コネクタ装置|
CN201725940U|2010-07-16|2011-01-26|莫列斯公司|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JP2015038810A|2011-01-12|2015-02-26|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
USD688060S1|2011-09-09|2013-08-20|Panasonic Avionics Corporation|Integrated user interface system for user seat|
CN107112666B|2015-01-11|2019-04-23|莫列斯有限公司|板连接器组件、连接器和旁路线缆组件|
CN206282999U|2016-11-11|2017-06-27|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连接器组件|
JP6951200B2|2017-11-10|2021-10-20|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
FR3098032A1|2019-06-26|2021-01-01|Radiall|Ensemble de connexion à bornier à pluralité de modules de connexion de puissance indépendants et système de verrouillage/déverrouillage rapide des modules à un rail destiné à être fixé sur une structure, notamment une structure d’aéronef.|
法律状态:
2018-12-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44858A|JP5088427B2|2011-03-02|2011-03-02|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