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發明之課題係在於提供可達到矮背化之電連接器。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具有:電氣絕緣材料的殼體(10);和將金屬帶狀片朝其板厚方向折彎而製作,並藉由該殼體加以保持的端子(20),端子係具有:藉由殼體予以保持的被保持部(21);自該被保持部延伸出來,於延伸方向一端側形成有接觸部(22B),且藉由該接觸部壓接於對象端子(40),能夠彈性位移之彈性腕部(22);及在另一端側連接於電路基板之連接部(24),當對象連接器(2)嵌合時,彈性腕部(22)以接觸部(22B)與對象端子(40)干涉而被壓接,對嵌合方向至少朝直角方向彈性位移,彈性腕部(22)係朝在延伸方向的端緣,向與對象端子(40)接觸的方向傾斜,在靠近端緣的部分,具有在板厚方向朝端緣減少板厚之斜面部(22A),將該斜面部(22A)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作為接觸部(22B)。
公开号:TW201304295A
申请号:TW101103370
申请日:2012-02-02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Kazuya Midorikawa
申请人:Hirose Electric Co Ltd;
IPC主号:H01R13-00
专利说明:
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將金屬帶狀片朝其板厚方向折彎所製作的端子之電連接器。
作為這種電連接器,專利文獻1所揭示者為眾所皆知。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的端子係將U字狀部分與倒U字狀部分予以相連而形成略S字狀的形態,倒U字狀部分是成為從上方朝殼體的周壁安裝並保持的被保持部,U字狀部分是具有與對象連接器的對象端子接觸之接觸部。殼體係在藉由周壁所包圍的範圍內,具有自底壁立起的中央壁,在該中央壁形成端子排列溝。端子的上述U字狀部分係從周壁的內面經過底部後沿著上述中央壁的壁面具有彈性。特別是沿著中央壁的壁面所立起的部分形成彈性腕部,其幾乎被收納於上述端子排列溝內。在彈性腕部之自由端的上端附近,形成有朝被保持部側突出之接觸部。該接觸部係將上述彈性腕部的附近彎曲成「ㄑ」字狀而形成,其頂部位於上述端子排列溝外。
該連接器係在對象連接器從上方嵌合時,上述接觸部在該頂部與對象端子干涉而被該對象端子所按壓,彈性腕部朝與上述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彈性位移,使得接觸部以預定的接觸壓來與對象端子接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035291
這種連接器係以殼體的底壁與電路基板呈接面或對面的方式安裝於該電路基板。因包含連接器的電子零件係在安裝於電路基板的狀態下,搭載於機器,所以被要求矮背化。即,上述連接器之在嵌合方向的高度為小乙事極為重要。因此,決定此高度的最大因素之端子,係既可確保在接觸部的接觸壓,亦可將朝上述嵌合方向延伸的彈性腕部縮短的情況極為重要。
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的端子,彈性腕部係具有從下端到接觸部為止的彈性撓曲腕長(高度),使得能夠獲得用來確保在接觸部的接觸壓之預訂量的彈性位移量。此接觸部係彎曲成「ㄑ」字狀,其頂部與對象端子接觸。因此,較此頂部更上方的部分,雖可進行對象端子的誘導,但,不會有助於接觸、彈性撓曲腕長確保,僅為增長彈性腕部的全長。雖然如此,但當將較頂部更上方的部分切下時,無法良好地誘導對象端子,或當殘留上述「ㄑ」字狀而降低接觸部的位置時,則彈性腕部的彈性撓曲腕長變短而變得不易撓曲,或當板厚作薄而容易撓曲時,則接觸壓變得不充分。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具有既可確保彈性撓曲腕長與接觸壓,並且能夠縮短彈性腕部的長度,可謀求連接器的矮背化之端子的電連接器。
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係具有:以電氣絕緣材料所製作的殼體;和將金屬帶狀片朝其板厚方向折彎而製作,並藉由該殼體加以保持的端子,該端子係具有:藉由殼體予以保持的被保持部;自該被保持部延伸出來,於延伸方向一端側形成有接觸部,且藉由該接觸部壓接於對象端子,能夠彈性位移之彈性腕部;及在另一端側朝電路基板連接之連接部,當設有對象端子的對象連接器嵌合時,上述彈性腕部是以接觸部與對象端子干涉而被壓接,對嵌合方向至少朝直角方向彈性位移。
在該電連接器,於本發明中,其特徵為,彈性腕部係朝在上述延伸方向的端緣,向與對象端子接觸的方向傾斜,在靠近端緣的部分,具有在板厚方向朝端緣減少板厚之斜面部,將該斜面部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作為接觸部。
在這樣結構的本發明,斜面部係位於彈性腕部的端緣近旁,作為斜面部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所形成之接觸部接近上述端緣。當連接器開始嵌合時,對象端子係與上述斜面部一邊滑接,一邊被誘導,而朝嵌合方向行進,由於作為斜面部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所形成之接觸部,對該嵌合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突出,故,上述對象端子會與該接觸部干涉而按壓該接觸部並使其彈性位移,在與該接觸部之間,以預定的接觸壓接觸,完成連接器的嵌合。在本發明,由於上述斜面部形成在彈性腕部的靠近端緣之短的範圍即足夠,故,既可達到在上述斜面部之對象端子的誘導,又可確保彈性腕部的接觸部到基部為止之長度,即可將彈性腕部確保預定長度,不需將板厚作薄,即可獲得彈性撓曲容易度及所需的接觸壓。
在本發明,彈性腕部係以斜面部的端緣被圓化的方式形成為佳。藉此,當連接器開始嵌合時,在對象連接器從正規位置對嵌合方向朝直角方向多少偏移而欲嵌合之際,即使與對象端子產生衝撞,上述斜面部的端緣及對象端子雙方也不會受損。
在本發明,彈性腕部係部分地收納於形成在殼體的端子排列溝內,接觸部位於端子排列溝外為佳。彈性腕部係僅接觸部位於端子排列溝外即可,藉此,依據接觸部與對象端子可接觸的狀態,使得彈性腕部在端子排列溝內可彈性位移,不會從對象連接器承受不佳之力量,因而不會受到損傷。且,亦可防止鄰接之彈性腕部彼此不小心的接觸產生。

本發明係如以上所述,因不進行折彎,而藉由朝端緣減少板厚之壓潰來在彈性腕部形成斜面部,該斜面部與非壓潰部之境界區域突出,將該區域作為接觸部,取代將端子材料之金屬帶狀片朝其板厚方向折彎而以其頂部作為接觸部之以往端子,所以,斜面部係可形成於端緣起之短的距離範圍,因此,不需要將彈性腕部的板厚作薄,能夠確保長的彈性腕部之長度,其結果,能夠獲得預定的撓曲容易度和接觸壓,由於縮短彈性腕部的全長,即可達到連接器的矮背化。
以下,依據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電連接器的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全體外觀之斜視圖。圖2係將圖1的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一同顯示之斷面圖,顯示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圖3係顯示端子的接觸部近旁之變形例,以(A)、(B)顯示兩個例子的斷面圖,顯示端子的局部之斷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安裝於電路基板(未圖示),後述的對象連接器2從上方嵌合連接之連接器,具有略長方體外形並為合成樹脂製的殼體10;和在該殼體10的長度方向上,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之複數個金屬製端子20。
如圖1所示,上述殼體10係具有:與作為安裝對象面之電路基板的面相對面,將端子排列方向作為長度方向而延伸之底壁11;朝該長度方向延伸,並且從該底壁11朝上方突出之突壁部12;及自該底壁11立起,並包圍該突壁部12之周壁13。該周壁13係具有:相互地相對向並朝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2個側壁14;及將該2個側壁14彼此連結,並朝對該長度方向呈直角的短方向延伸之2個端壁15。在上述周壁13與突壁部12之間朝上方形成開口之四角環狀空間係形成作為用來承接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部之承接凹部16。上述雙方的側壁14係在上述長度方向,每隔著預定間隔排列保持端子20。關於此殼體10,在與端子20的關連性上,容後再次說明。
端子20係將金屬板條片在厚度方向折彎所製作,並呈將U字狀部分與倒U字狀部分連結之略橫S字狀,在對突壁部12成對稱並排列成2列的狀態下,在上述殼體10的上述側壁14被保持著。該端子20係具有:在殼體10的上述側壁14被保持的倒U字狀之被保持部21;在殼體10的短方向之靠近突壁部12的位置,朝上下方向延伸並具有自由端之彈性腕部22;及面對殼體10的底壁11,朝上述短方向延伸,並將該被保持部21的一方之腳部(後述的內側腳部21A)與彈性腕部22在這些的下端位置予以連結之基部23;及從被保持部21的另一方的腳部(後述的外側腳部21B)朝殼體10外延伸,並焊接於電路基板(未圖示)上之對應電路上的連接部24。如圖1及圖2明確顯示,端子20係在上述被保持部21藉由與殼體10的一體模具成形所保持著。上述連接部24係延伸至可進行焊接的程度即可。又,在本實施例,端子係與殼體10一體模具成形,但,亦可藉由朝側壁壓入,來組裝到殼體。
如圖2所示,被保持部21係如上述般呈倒U字狀,具有:沿著側壁14的內側面延伸之一方的腳部21A(以下稱為「內側腳部21A」);和位於側壁14之靠近外側面的位置之另一方的腳部21B(以下稱為「外側腳部21B」)。上述內側腳部21A係在靠近其上端的位置,以與後述的接觸部22B相對向的方式,形成有朝承接凹部16內突出之鎖定部21A-1。藉由該鎖定部21A-1卡止於沒入形成在後述的對象連接器2的對象端子40之被鎖定部41B-1,來維持連接器嵌合狀態,並且發揮利用與該被鎖定部41B-1的卡止時接觸並電氣性導通,輔助上述接觸部22B之作用。
如圖1及圖2所示,被保持部21係以一部分埋沒於側壁14而從上方跨越該側壁14的方式,在該側壁14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予以保持著。該被保持部21係內側腳部21A的內側板面及側緣會接面保持於側壁14。另外,外側腳部21B,其上半部埋沒於上述側壁14,而下半部在其外側板面露出著。成為倒U字狀部分的頂部且將上述內側腳部21A與外側腳部21B連結之部分,其內側部的外面露出而外側部完全地埋沒於側壁14。從上述外側腳部21B的下端,連接部24經過折彎部而朝橫方向延伸至殼體10外。該連接部24係如圖1及圖2所示,位於與底壁11的下面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可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焊接。
上述彈性腕部22係在經由該彈性腕部22與基部23之間折彎的移行部25,沿著上述突壁部12朝上方延伸,藉由在其板厚方向的撓曲,可朝上述短方向彈性位移。彈性腕部22係朝自由端側之上端部分,向側壁14側傾斜。當連接器嵌和時,對象連接器的對象端子會進入到上述U字狀部分,所以,上述彈性腕部22朝上端部分,向增加與對象端子的干涉量之方向傾斜成接觸於對象端子。上述彈性腕部22之接近其上端緣的部分形成為被加工成朝上端緣板厚減少的斜面部22A。上述彈性腕部22係如上述般傾斜而朝上方接近內側腳部21A,因此,藉由形成上述斜面部22A,使得該斜面部22A與位於其下端之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成為突出狀,此境界區域形成接觸部22B。在與連接器嵌合呈直角的方向(圖2中之橫方向),上述接觸部22B具有與對象端子40干涉之干涉量δ,又,具有上述干涉量δ之對象端子40的接觸部之面位在相當於上述斜面部22A之範圍。上述斜面部22A的上端緣,為了作成更矮背,而形成有倒角部22C。此倒角部22C亦可為圓角化者、亦可為平坦的面,上述斜面部22A,亦可為圓角化者,亦可為平坦面,又,形成於自彈性腕部22的上端緣起短的距離範圍即可,形成有可進行對象端子的誘導之最小範圍為佳。
在此,再次針對殼體10進行說明。在該殼體10的承接凹部16的內面,形成有用來收納上述端子20的U字狀部分之端子排列溝17。該端子排列溝17係具有:為了端子20的基部23而形成於底壁之底壁側溝部17A、及為了彈性腕部22而形成於突壁部12之突壁部側溝部17B,這兩個溝部17A、17B連通而形成。又,在突壁部側溝部17B的兩側,形成有較該突壁部側溝部17B淺的側面溝部17C,在相鄰接的側面溝部17C彼此之間,形成有將對象連接器的對應部限制在與端子排列方向呈正交的方向之限制部18。藉此,彈性腕部22位於側面溝部17C彼此之間,在與對象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可朝上述突壁部側溝部17B的內側(溝底方向)彈性移位。此彈性腕部22係在上述嵌合狀態下,其一部分會進入到上述突壁部側溝部17B內,但,上述接觸部22B與其近旁會在確保與對象端子40的充分接觸壓的狀態下,位於側面溝部17C外。又,在本實施形態,在突壁部側溝部17B的兩側形成限制部18,但,該限制部18係不對各突壁部側溝部17B形成,而是在複數個突壁部側溝部中,僅對任意兩個以上的突壁部側溝部形成為佳。藉此,能夠藉由在具長度方向的距離之2個以上的位置形成於突壁部之限制部,來確實地限制對象連接器的位置。限制部亦可形成於突壁部的長度方向兩端。
形成於該端子20的彈性腕部22的上端緣側之斜面部22A係可藉由以適當工具進行局部的材料壓潰來形成,但,亦可藉由其他方法例如研削局部材料予以除去。
其次,對象端子40係將金屬板條片朝板厚方向折彎而製作的,在殼體30的短方向(圖2中的左右方向),形成對稱並成為2列,在呈複數個排列於長度方向的狀態下保持於上述殼體30,具有:保持於上述側壁33的U字狀嵌入部41;和從位於該嵌入部41的2個腳部中之位於承接凹部35側之一方的腳部41A(以下稱為「內側腳部41A」),經由已被彎曲的移行部45自該內側腳部41A的上端朝上述短方向延伸而形成,並用來焊接於上述其他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之連接部44。如圖2所示,對象端子40係在上述嵌入部41及移行部45,藉由與殼體30的一體模具成形而被保持著。
上述嵌入部41係以從下方跨越側壁33的方式埋沒於該側壁33。該嵌入部41之U字狀部分的內側板面及側緣保持於側壁33,從該側壁33所露出的上述U字狀部分的外側板面係處於成為與側壁33的外面相同的面。在殼體30的短方向(圖2中的左右方向)之上述嵌入部41的尺寸係成為較連接器1的端子20之接觸部22B與鎖定部21A-1的間隔若干大。即,如上述般,該接觸部22B在與對象端子40之間具有干涉量δ,位於上述嵌入部41的內側腳部41A的承接凹部35側之該內側腳部41A的板面係在靠近底壁31的位置(圖2中的上側位置)之部分,形成: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以接觸壓與連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觸部22B接觸之對應接觸部41A-1。該對應接觸部41A-1係若干沒入,亦具有當與端子20的接觸部22B接觸時,對該接觸部22B進行鎖定之機能。又,上述嵌入部41的另一方腳部41B(以下稱為「外側腳部41B」)之與承接凹部35遠離的該外側腳部41B之板面,其靠近底壁31的位置(圖2中的上側位置)之部分沒入而形成凹部,該凹部係作為與上述端子20的鎖定部21A-1進行卡止之被鎖定部41B-1來發揮功能。
連接部44係如圖2所示,位於與底壁31的下面(圖2中的上面)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可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焊接。
以下,說明關於連接器1與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動作。首先,將連接器1及對象連接器2分別焊接於對應的電路基板之對應電路部。接著,如圖2所示,將連接器1配置成承接凹部16朝上方開口的姿勢,並且將對象連接器2作成為承接凹部35朝下方開口的姿勢,讓其來到該連接器1的上方位置。然後,使對象連接器2朝下方移動,對象連接器2被形成於突壁部12的限制部18一邊限制,一邊將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部嵌入到連接器1的承受凹部16內。
其結果,對象連接器2的對象端子40之呈U字狀的嵌入部41係以其下端的圓化部分,抵接於連接器1的端子20之斜面部22A,一邊朝嵌合方向被導引,一邊將該連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觸部22B及鎖定部21A-1之間推開而朝嵌合方向行進。其結果,上述端子20的接觸部22B朝端子排列溝17的突壁部側溝部17B內按壓,藉此,彈性腕部22彈性位移成進入到該突壁部側溝部17B內。當上述嵌入部41的行進動作進一步進行時,上述接觸部22B會以接觸壓與上述嵌入部41的對應接觸部41A-1接觸,並且被鎖定,另外,上述鎖定部21A-1會在上下方向上與該嵌入部41的被鎖定部41B-1卡止。其結果,連接器的端子彼此被電性導通,並且相互鎖定,結束連接器彼此的嵌合連接。
本發明不限於圖1、圖2所示的實施形態,可進行各種變更。
藉由形成斜面部,來形成作為該斜面部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之接觸部,不限於圖1、圖2所示般在朝向端子20的基部23側之側形成於彈性腕部22的上端,亦可設置於基部23相反側之位置。此時,與圖1、圖2的情況不同,在對象端子的接觸部在與上述基部相反側進入之對象連接器的情況,與其接觸之端子20也會如圖3(A)、(B)不同形態的端子般,在基部23的相反側(圖中的左側),在彈性腕部22的上部形成斜面部22A及接觸部22B。
1‧‧‧連接器
2‧‧‧對象連接器
10‧‧‧殼體
17‧‧‧端子排列溝
20‧‧‧端子
21‧‧‧被保持部
22‧‧‧彈性腕部
22A‧‧‧斜面部
22B‧‧‧接觸部
24‧‧‧連接部
40‧‧‧對象端子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全體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與對象連接器的關係之斷面圖。
圖3係關於端子的接觸部近旁之變形例,以(A)、(B)顯示兩個例子。
1‧‧‧連接器
2‧‧‧對象連接器
10‧‧‧殼體
11‧‧‧底壁
12‧‧‧突壁部
14‧‧‧側壁
16‧‧‧承接凹部
17‧‧‧端子排列溝
17A‧‧‧底壁側溝部
17B‧‧‧突壁部側溝部
17C‧‧‧側面溝部
18‧‧‧限制部
20‧‧‧端子
21‧‧‧被保持部
21A‧‧‧內側腳部
21B‧‧‧外側腳部
21A-1‧‧‧鎖定部
22‧‧‧彈性腕部
22A‧‧‧斜面部
22B‧‧‧接觸部
22C‧‧‧倒角部
23‧‧‧基部
24‧‧‧連接部
25‧‧‧移行部
30‧‧‧殼體
31‧‧‧底壁
33‧‧‧側壁
35‧‧‧承接凹部
40‧‧‧對象端子
41‧‧‧嵌入部
41A‧‧‧內側腳部
41A-1‧‧‧對應接觸部
41B‧‧‧外側腳部
41B-1‧‧‧被鎖定部
44‧‧‧連接部
45‧‧‧移行部
权利要求:
Claims (3)
[1] 一種電連接器,係具有:以電氣絕緣材料所製作的殼體;和將金屬帶狀片朝其板厚方向折彎而製作,並藉由該殼體加以保持的端子,該端子係具有:藉由殼體予以保持的被保持部;自該被保持部延伸出來,於延伸方向一端側形成有接觸部,且藉由該接觸部壓接於對象端子,能夠彈性位移之彈性腕部;及在另一端側朝電路基板連接之連接部,當設有對象端子的對象連接器嵌合時,上述彈性腕部是以接觸部與對象端子干涉而被壓接,對嵌合方向至少朝直角方向彈性位移,其特徵為:彈性腕部係朝在上述延伸方向的端緣,向與對象端子接觸的方向傾斜,在靠近端緣的部分,具有在板厚方向朝端緣減少板厚之斜面部,將該斜面部與非斜面部的境界區域作為接觸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彈性腕部係以斜面部的端緣被圓化的方式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彈性腕部係部分地收納於形成在殼體的端子排列溝內,接觸部位於端子排列溝外。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04075B|2015-10-11|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61215B2|2015-02-24|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JP6385815B2|2018-09-05|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350097B2|2016-05-24|Electrical connector
TWI624119B|2018-05-11|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
KR101919691B1|2018-11-16|커넥터
JP6242936B2|2017-12-06|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105112B2|2012-01-31|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70170588A1|2017-06-15|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035291A|2007-02-08|電気コネクタ
JP6068405B2|2017-01-25|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464972B|2014-12-11|Assembly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ve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ounting method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401661A|2014-01-01|電連接器組裝體及插頭連接器
TWI703770B|2020-09-01|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US20130084717A1|2013-04-04|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JP6117905B2|2017-04-19|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5458042B2|2014-04-02|電気コネクタ
CN209860189U|2019-12-27|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JP5805288B2|2015-11-04|プラグコネクタ
JP5790950B2|2015-10-07|基板接続コネクタ
JP5444283B2|2014-03-19|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7115579A|2007-05-10|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701915B2|2015-04-15|多接点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4548798B2|2010-09-22|電気コネクタ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646884A|2012-08-22|
KR101383455B1|2014-04-08|
JP2012169235A|2012-09-06|
US20120214353A1|2012-08-23|
TWI504075B|2015-10-11|
US8758029B2|2014-06-24|
KR20120094833A|2012-08-27|
JP5270703B2|2013-08-21|
CN102646884B|2014-10-15|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10134741B2|2016-07-14|2018-11-20|Micron Technology, Inc.|Methods of forming an elevationally extending conductor laterally between a pair of conductive lines|JPS6144778U|1984-08-28|1986-03-25|||
EP1981124B1|2002-07-23|2010-11-17|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Low profile connector|
JP2005149770A|2003-11-11|2005-06-09|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コネクタ|
JP3860823B2|2004-08-19|2006-12-20|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TW200633315A|2005-03-01|2006-09-16|Top Yang Technology Entpr Co|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035291A|2005-07-22|2007-02-08|Hirose Electric Co Ltd|電気コネクタ|
JP4207952B2|2005-12-15|2009-01-14|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コネクタ|
TWM307871U|2006-08-18|2007-03-11|P Two Ind Inc|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2008270085A|2007-04-24|2008-11-06|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コネクタ|
CN201060970Y|2007-06-11|2008-05-14|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电连接器|
JP4809816B2|2007-08-31|2011-11-09|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コネクタ|
JP4574692B2|2008-02-29|2010-11-04|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217943A|2008-03-07|2009-09-24|Jst Mfg Co Ltd|コネクタ|
TWI394327B|2008-09-16|2013-04-2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電連接器|
JP4804526B2|2008-11-28|2011-11-02|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
JP4688944B2|2009-04-21|2011-05-25|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装置|
TWI396340B|2009-07-31|2013-05-1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電連接器|JP5637505B2|2012-09-28|2014-12-10|Smk株式会社|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8888506B2|2013-01-29|2014-11-18|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Connector|
JP2014170726A|2013-02-05|2014-09-18|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491664B1|2013-07-19|2014-05-14|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
CN104716477B|2013-12-13|2017-12-05|富士康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电连接器|
JP6537890B2|2014-09-26|2019-07-03|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
JP6591251B2|2015-10-01|2019-10-16|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コネクタ|
JP6399063B2|2016-09-07|2018-10-03|第一精工株式会社|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TW201820709A|2016-10-21|2018-06-01|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插座連接器|
US10819052B2|2017-03-10|2020-10-27|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Connector, header and connection device|
JP6950740B2|2017-07-24|2021-10-13|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コネクタセット|
JP6941000B2|2017-08-09|2021-09-29|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74470B2|2017-11-06|2019-09-11|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113268A|2018-04-19|2018-07-19|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コネクタ|
KR20200013374A|2018-07-30|2020-02-07|삼성전자주식회사|도전성 핀의 적어도 일부를 지지하기 위한 지지 부분을 포함하는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09822934U|2019-03-28|2019-12-20|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弹片|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31566A|JP5270703B2|2011-02-17|2011-02-17|電気コネク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