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感組件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感組件,其包括一基座以及一電感元件。當電感元件設置於基座上時,可藉由基座之連接單元或是承載單元增加電感元件與相鄰之電子元件的距離,並可藉由基座之間隔單元防止電感元件接觸於相鄰之電子元件。 公开号:TW201303929A 申请号:TW100123585 申请日:2011-07-05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Pi-Fan Chen;Su-Chiung Hsu;Zhi-Liang Zhang;Ming-Cheng Lee 申请人:Delta Electronics Inc; IPC主号:H01F27-00
专利说明:
電感組件 本發明主要關於一種電感組件,尤指一種具有基座之電感組件。 目前之電源供應器為了能達到更高的電源轉換效率以及更高的供電能力,因此需於電源供應器有限之內部空間設置大量的電子元件並具有複雜之電路設計。請參考第1圖,為習知電源供應器內部之示意圖。由於電源供應器內部之電路設計以及空間規劃的關係,印刷電路板10a上之鎖固孔11a與安裝孔12a之間的距離無法進一步縮短,並且鎖固孔11a以及安裝孔13a之位置亦難以進一步的調整,因此扼流器20a與變壓器30a安裝於印刷電路板10a上時,扼流器20a與變壓器30a之距離太過於靠近,會違反電源供應器之安全規範。 此外,承載扼流器20a之基座40a僅為一平板結構,無法穩固地承載扼流器20a,並且無法防止扼流器20a與變壓器30a接觸,扼流器20a與變壓器30a可能由於組裝時之誤差而接觸,造成危險。 再者,當組裝扼流器20a於基座40a時,會同時對扼流器20a之導線21a的兩端同時施力,扼流器20a之軸心AX1會固定於導線21a兩端中間之正上方,因此無法藉由調整扼流器20a與基座40a之相對位置來增加扼流器20a與變壓器30a之間的距離。 為了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 一種電感組件,其具有L型結構之基座,可有效防止電感元件與接觸相鄰之電子元件,並能於不改變現有之電路設計以及空間規劃下,進一步的增加電感元件與相鄰之電子元件之間的距離 。 為了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感組件,包括一基座與一電感元件。基座大致呈現一L型結構,其包括一基座本體、一間隔單元以及一連接單元。間隔單元設置於基座本體,連接單元連接於基座本體與間隔單元。電感元件設置於基座本體以及連接單元,並位於間隔單元之一側。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感組件利用間隔單元以防止電感元件與相鄰之電子元件接觸,另外,電感元件由於連接單元或是間隔單元的支撐使得電感元件相較於習知技術遠離電子元件,因此電感元件可與相鄰之電子元件保持適當的距離。 請參閱第2圖與第3圖,第2圖為本發明之電感組件1的立體圖,第3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1的分解圖。電感組件1包括一基座10以及一電感元件20。基座10可為一L型結構,其材質可為塑膠等絕緣材質, 電感元件20可為一扼流器(choke), 設置於基座10上。 基座10包括一基座本體11、一間隔單元12、複數個連接單元13、複數個承載單元14、複數個加強肋15以及複數個輔助加強肋16。基座本體11可為一板狀結構,並沿一第一延伸方向D1延伸。基座本體11具有一安裝面111、複數個第一貫穿孔112與複數個第二貫穿孔113。第一貫穿孔112與第二貫穿孔113形成於安裝面111上。 間隔單元12可為一板狀結構,設置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之邊緣以及電感元件20之一側,並可大致垂直於基座本體11沿一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因此前述之間隔單元12與基座本體11可形成一L型結構。 連接單元13大致為一梯形結構,設置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並大致垂直於基座本體11並沿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連接單元13具有一對應於電感元件20之支撐弧面131,藉以使連接單元13可穩固地承載電感元件20。本實施例中,連接單元13連接於基座本體11與間隔單元12,並位於基座本體11與間隔單元12之連接處,可防止基座本體11與間隔單元12之間產生斷裂。 承載單元14大致為一梯形結構,設置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之邊緣,並與連接單元13相對設置。承載單元14大致垂直於基座本體11並沿第二延伸方向D2延伸。承載單元14具有一對應於電感元件20之承載弧面141,藉以使承載單元14可穩固地承載電感元件20。 本實施例中,藉由多個承載單元14與連接單元13彼此相互間隔平行排列,以節省基座10之製作成本。另外,間隔單元12、連接單元13、第二貫穿孔113、第一貫穿孔112與承載單元14大致依序沿第一延伸方向D1排列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上,亦即第二貫穿孔113位於連接單元13與第一貫穿孔112之間。 加強肋15分別設置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的兩相對邊緣,並連接連接單元13與承載單元14。輔助加強肋16設置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輔助加強肋16之一端可位於兩相鄰之連接單元13之間,並可連接於間隔單元12, 輔助加強肋16之另一端可位於兩相鄰之承載單元14之間。加強肋15與輔助加強肋16沿著第一延伸方向D1延伸,彼此相互間隔平行排列。另外,加強肋15與輔助加強肋16位於電感元件20以及基座本體11之間。 於本實施例中,藉由加強肋15與輔助加強肋16增加基座本體11之強度,因此可減少基座本體11之厚度,進而減少基座10之製作成本。電感元件20可位於兩加強肋15之間以及輔助加強肋16上方,由於輔助加強肋16之高度低於加強肋15之高度,因此可於維持基座10之強度下降低電感組件1之整體高度。 電感元件20可設置於基座本體11,以及 位於承載單元14與連接單元13之間, 電感元件20亦可接觸間隔單元12、連接單元13、或是承載單元14以穩固地設置於基座10上。此外,安裝面111與承載單元14與連接單元13之間形成一凹槽R1, 電感元件20容置於凹槽R1內,如此可降低電感組件1之整體高度 。 電感元件20可為一環狀中空結構,並具有一環狀外側面201、一環狀內側面202以及一軸心AX1。軸心AX1大致平行於環狀外側面201、環狀內側面202、基座本體11與間隔單元12。 電感元件20之環狀外側面201可接觸於基座本體11之安裝面111、連接單元13之支撐弧面131,以及承載單元14之承載弧面141。 電感元件20包括一磁芯21以及一導線單元22。磁芯21可為一環狀中空結構。導線單元22可由至少一條導線所組成,其中導線可為一漆包線,於本實施例中導線單元22可由兩條導線所構成。導線單元22纏繞於磁芯21,並具有複數個第一導線端221與複數個第二導線端222,第一導線端221貫穿於第一貫穿孔112,第二導線端222貫穿於第二貫穿孔113。 請參考第4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1的側視圖。於第4圖中,當電感元件20組裝於基座10上時,首先,先將導線22的第一導線端221與第二導線端222,穿過基座本體11。之後,施加一拉力於第一導線端221與第二導線端222,以將電感元件20卡合於連接單元13與承載單元14之間。因此經由調整連接單元13與承載單元14之結構以及連接單元13與承載單元14和第一貫穿孔112與第二貫穿孔113之相對位置,即可調整電感元件20與基座10之間的相對位置。 於第4圖中可看出,電感元件20設置基座10後,軸心AX1大致位於第一貫穿孔112之正上方,軸心AX1與第一貫穿孔112之間的距離d1小於軸心AX1與第二貫穿孔113之間的距離d2,與習知技術中軸心AX1會固定於第一貫穿孔112以及第二貫穿孔113中間之正上方不同。於另一實施例中,藉由調整電感元件20與基座10之間的相對位置,軸心AX1可更進一步遠離間隔單元12,以使軸心AX1於第一延伸方向D1上超過第一貫穿孔112之正上方。 請參考第5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1設置於一電子裝置E1內部之示意圖。電子裝置E1可為一電源供應器。於電子裝置E1內部中,一電子元件C1以及一螺絲C2設置於一印刷電路板M1上,印刷電路板M1上設有安裝孔M11、M12。電子元件C1可為一變壓器,電感組件1經由安裝孔M11安裝於印刷電路板M1上。由第5圖可看出,電感組件1之安裝孔M11十分靠近電子元件C1之安裝孔M12,可能會產生電感元件20過於靠近或接觸到電子元件C1的問題,並由於電子裝置E1內部之電路設計以及空間規劃,電子元件C1、螺絲C2、以及安裝孔M11、M12之相對位置難以進一步的變動。 然而,經由本實施例之基座10可使得電感元件20相較於習知技術遠離電子元件C1。此外,基座10之間隔單元12位於電感元件20以及電子元件C1之間,間隔單元12之頂部高於軸心AX1,因此可確實防止電感元件20與電子元件C1相互接觸。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感組件利用間隔單元以防止電感元件與相鄰之電子元件接觸,另外,電感元件由於連接單元或是間隔單元的支撐使得電感元件相較於習知技術遠離電子元件,因此電感元件可與相鄰之電子元件保持適當的距離。 本發明雖以各種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僅為範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習知技術] 10a...印刷電路板 11a...鎖固孔 12a、13a...安裝孔 20a...扼流器 21a...導線 30a...變壓器 40a...基座 AX1...軸心 [本發明] 1...電感組件 10...基座 11...基座本體 111...安裝面 112...第一貫穿孔 113...第二貫穿孔 12...間隔單元 13...連接單元 131...支撐弧面 14...承載單元 141...承載弧面 15...加強肋 16...輔助加強肋 20...電感元件 201...環狀外側面 202...環狀內側面 21...磁芯 22...導線單元 221...第一導線端 222...第二導線端 AX1...軸心 C1...電子元件 C2...螺絲 d1、d2...距離 E1...電子裝置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M1...印刷電路板 M11、M12...安裝孔 R1...凹槽 第1圖為習知電源供應器內部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電感組件的立體圖; 第3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的分解圖; 第4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的側視圖;以及 第5圖為 本發明之電感組件設置於一電子裝置內部之示意圖。 1...電感組件 10...基座 11...基座本體 112...第一貫穿孔 113...第二貫穿孔 12...間隔單元 13...連接單元 131...支撐弧面 14...承載單元 141...承載弧面 20...電感元件 22...導線 221...第一導線端 222...第二導線端 AX1...軸心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R1...凹槽
权利要求:
Claims (12) [1] 一種電感組件,包括:一基座,包括:一基座本體;一間隔單元,設置於該基座本體;以及一連接單元,連接於該基座本體與該間隔單元;以及一電感元件,設置於該基座本體,並位於該間隔單元之一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基座本體具有一第一貫穿孔與一第二貫穿孔,該第二貫穿孔位於該連接單元與該第一貫穿孔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電感元件包括:一磁芯;以及一導線單元,纏繞於該磁芯,並分別貫穿於該第一貫穿孔以及該第二貫穿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連接單元具有一支撐弧面,該電感元件接觸該支撐弧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電感元件具有一軸心,該間隔單元之頂部高於該軸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電感元件具有一軸心,大致平行於該基座本體與該間隔單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電感元件設有一環狀外側面,接觸於該連接單元,該軸心大致平行於該環狀外側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連接單元具有一支撐弧面,接觸於該環狀外側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基座包括一承載單元,設置於該基座本體並相對於該連接單元,該電感元件位於該承載單元與該連接單元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承載單元具有一承載弧面,該電感元件接觸該承載弧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基座包括二加強肋,分別設置於該基座本體之兩相對邊緣,並連接該連接單元,該電感元件位於該等加強肋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感組件,其中該基座包括一輔助加強肋,設置於該等加強肋之間。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2402966B1|2018-11-21|Transformer and fla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433177B|2014-04-01|變壓器結構 TWI401706B|2013-07-11|電感元件及其基座 KR20130008655A|2013-01-22|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10025445A1|2011-02-03|Magnetic element module TWI423279B|2014-01-11|電感組件 JP2014093675A|2014-05-19|コイルアンテナ KR101124003B1|2012-03-27|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132553B2|2017-05-24|コイル部品 JP3174592U|2012-03-29|超ハイパワー変圧器 JP4837485B2|2011-12-14|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385083B2|2014-01-08|ラインフィルタ US20140085030A1|2014-03-27|Transformer TWM526169U|2016-07-21|變壓器承座及使用該變壓器承座之電子裝置 TWI424450B|2014-01-21|變壓器及使用該變壓器的電子裝置 JP5059050B2|2012-10-24|巻線枠および巻線部品 KR20120028117A|2012-03-22|어댑터용 트랜스포머 US9251949B2|2016-02-02|Magnetic element CN202816538U|2013-03-20|电感元件 JP6179103B2|2017-08-16|共振トランス CN103021631B|2016-01-27|变压器 JP5218446B2|2013-06-26|磁気部品 CN102867620B|2016-01-20|电感组件 KR20140146405A|2014-12-26|인덕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US20210065968A1|2021-03-04|Transform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forme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20130009738A1|2013-01-10| US8378770B2|2013-02-19| TWI423279B|2014-01-1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FR96237E|1968-01-15|1972-05-19||| US4602122A|1984-12-18|1986-07-22|Varian Associates, Inc.|Automatically-insertable case suitable for wire-wound magnetic cores| JP3461548B2|1993-11-30|2003-10-27|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トロイダルコイル|EP3500074B1|2013-06-10|2021-12-15|Schneider Electric Solar Inverters Usa Inc|ELECTRONIC SYSTEM AND ITS TRAINING PROCESS| US10459886B2|2014-08-06|2019-10-29|Quest Software Inc.|Client-side deduplication with local chunk caching| US20210118601A1|2019-10-17|2021-04-22|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Inductor devices and stacked power supply topologies|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3585A|TWI423279B|2011-07-05|2011-07-05|電感組件|TW100123585A| TWI423279B|2011-07-05|2011-07-05|電感組件| US13/312,203| US8378770B2|2011-07-05|2011-12-06|Inductor assembly|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