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揭露一種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並形成有開口。背板具有圍繞開口之內緣。內緣係朝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以形成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托部上且不突出於內面。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 公开号:TW201303816A 申请号:TW100123499 申请日:2011-07-04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Ren-Hong Jhan;Jung-Hui Hsu;Kuo-Sen Kung;Chun-Hao Tu;Jen-Pei Tseng;Yu-Jung Liu;Jiun-Jye Chang 申请人:Au Optronics Corp; IPC主号:G06F1-00
专利说明:
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與顯示裝置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整合有太陽能模組之顯示裝置以及包含該顯示裝置之電子裝置。 近年來,隨著顯示科技不斷的發展,就量產規模與產品應用普及性而言,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穩居平面顯示技術的主流。由於液晶顯示器具有厚度小之優點,因此,強調體積小且易於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幾乎都使用液晶顯示器作為其顯示裝置。請參照圖1,圖1係繪示習知的筆記型電腦之顯示裝置的剖面圖。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D中之顯示模組104係設置於背板BE上且背板BE之內面IS並未形成有開口。 一般而言,目前的筆記型電腦所使用的電源係以電池與市電為主。當筆記型電腦未外接市電時,就只能依靠電池所提供的電力來運作,實際上筆記型電腦開機後能夠使用的時間有限,因此,若能將太陽能充電模組整合至筆記型電腦內,便可在光照環境下幫助充電,勢必有助於延長筆記型電腦之使用時間。 然而,由於傳統應用於電廠發電用的太陽能充電模組與筆記型電腦的LCD顯示螢幕結合後,無論在厚度及重量上均會超過筆記型電腦之背蓋(cover)原本所設計的規格,若直接將太陽能充電模組安裝在筆記型電腦的背蓋上,不僅太陽能充電模組的結構穩定性及強度會變得較差,使其單體的可靠度降低,工廠原本組裝顯示裝置之組裝流程亦需隨之進行更改,因而導致筆記型電腦之整體生產成本增加,不利其市場競爭力。 因此,本發明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遭遇到之上述種種問題。 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揭露一種電子裝置。於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包含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並形成有開口。背板具有圍繞開口之內緣。內緣係朝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以形成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托部上且不突出於內面。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 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包含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背板之一部分朝向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形成為凹陷部。凹陷部形成有開口及圍繞開口之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凹陷部內並為托部所承托。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顯示模組與托部共同夾持光電轉換模組。 本發明之另一範疇在於揭露一種顯示裝置。於一具體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並形成有開口。背板具有圍繞開口之內緣。內緣係朝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以形成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托部上且不突出於內面。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 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背板之一部分朝向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形成為凹陷部。凹陷部形成有開口及圍繞開口之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凹陷部內並為托部所承托。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顯示模組與托部共同夾持光電轉換模組。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之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係整合有厚度僅4mm甚至更薄的薄型太陽能模組,並且太陽能模組與顯示模組係共用同一背板,不必額外加設其他元件,除了不需更改工廠原本組裝顯示裝置之組裝流程,可簡化流程並節省成本之外,還可增加太陽能模組的結構穩定性及強度,以提高其單體之可靠度。藉此,當電子裝置處於光照環境下,太陽能模組即可將收集到之光能轉換為電能並儲存於電子裝置的電池內,以延長電子裝置在未接市電情況下之使用時間。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電子裝置。於此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係為一筆記型電腦;其顯示裝置係為一液晶(LCD)顯示器或一自發光(self-emitting)顯示器,並且顯示裝置可包含有觸控裝置或力回饋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2,圖2係繪示此實施例中之電子裝置的外觀視圖。如圖2所示,電子裝置1包含顯示裝置10及基座12。其中,基座12上係設置有電池120、鍵盤122、樞軸124及USB插槽126等,但不以此為限。如圖2所示,顯示裝置10包含有背板100、光電轉換模組102及顯示模組104。光電轉換模組102與顯示模組104均設置於背板100上且彼此相鄰。光電轉換模組102具有背向顯示模組104之受光面RS且顯示模組104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102之顯示面DS。光電轉換模組102係透過受光面RS自外界接收光線L,而顯示模組104係透過顯示面DS顯示畫面。 接著,請參照圖3,圖3係繪示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需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為了固定上之考量,本發明中之光電轉換模組102的截面積較佳係小於顯示模組104的截面積。至於兩者之間的面積比例可視實際需求而定,並無特定之限制。 實際上,顯示模組104可以是一液晶顯示模組或一自發光顯示模組;光電轉換模組102可由至少一太陽能模組所構成,並且該至少一太陽能模組可以是多晶矽(Poly-silicon)太陽能電池、薄膜(thin-film)太陽能電池及染料敏化(Dye-sensitized)太陽能電池之任意組合搭配,並無特定之限制。 需說明的是,有別於傳統放置於室外之應用於電廠發電用的太陽能模組具有5mm以上之厚度,本發明所採用之光電轉換模組102的厚度較佳係被限制不大於4 mm,以避免其厚度及重量上超過電子裝置1之背蓋原本設計的規格。 由於本發明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顯示裝置10之內部結構,因此,接下來將分別就顯示裝置10所包含之各單元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請參照圖4,圖4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爆炸視圖。如圖4所示,顯示裝置10包含有背板100、光電轉換模組102及顯示模組104。於此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4與一般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模組無異,包含有背光模組1040、顯示面板1042及面板膠帶1044。背光模組1040包含有反射板RP、導光板LGP、框FR及光學膜組FS。其中,反射板RP係由光反射材質所構成;光學膜組FS係包含有擴散膜及菱鏡膜,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照圖5,圖5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圖。比較圖5與圖1可知:雖然圖1所示之習知的背板BE與圖5所示之本發明的背板100均具有內面IS,但本發明的背板100之內面IS形成有開口OP且背板100上之圍繞開口OP的內緣係朝背向內面IS之方向凹陷,以形成環狀分佈且圍繞開口OP之托部H。也就是說,本發明的背板100之一部分係朝向背向內面IS之方向凹陷形成為凹陷部,並且凹陷部形成有開口OP及圍繞開口OP之托部H。很明顯地,圖1所示之習知顯示裝置D的背板BE之內面IS並未形成有開口且未設置有用以承托光電轉換模組102的托部H。此外,由於本發明的顯示裝置10中之光電轉換模組102與顯示模組104係共用同一背板100,不必額外加設其他元件,故不需更改工廠原本組裝顯示裝置10之組裝流程。 如圖5所示,光電轉換模組102係設置於托部H上且不突出於內面IS。光電轉換模組102之受光面RS係曝露於開口OP,以自外界接收光線。實際上,於托部H處可事先設置有黏性物質(例如黏膠),使得光電轉換模組102能夠更穩固地設置於托部H上,而不至於產生脫落或搖晃之現象。顯示模組104中之背光模組1040的反射板RP係設置於背板100之內面IS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102。 背板100具有相對於內面IS之外側面OS,托部H係突出於外側面OS。顯示裝置10之外殼體106係覆蓋外側面OS,並連接托部H突出於外側面OS之部分。光電轉換模組102具有相對於受光面RS之背面1022,背面1022係切齊於內面IS。於此實施例中,截面呈現L字形的托部H包含有延伸壁H1及托板H2。延伸壁H1係垂直於內面IS,並且延伸壁H1的頂端係連接於內面IS。托板H2係連接於延伸壁H1的底端並朝開口OP內延伸。 顯示模組104之背光模組1040為內面IS所支撐且覆蓋光電轉換模組102。顯示面板1042係設置於背光模組1040相對於光電轉換模組102之一面,亦即背光模組1040係位於顯示面板1042與光電轉換模組102之間。反射板RP係貼合於內面IS,並限制光電轉換模組102位於反射板RP及托部H之間,使得顯示模組104與托部H共同夾持光電轉換模組102,以確保光電轉換模組102能夠穩固地設置於托部H上,有助於提升光電轉換模組102的結構穩定性及強度。 於實際應用中,反射板RP係由光反射材料構成。光反射材料可選自硫酸鋇、氧化鈦、聚對苯二甲二乙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二氧化矽、白色油墨、白色樹脂及金屬所組成的群組之一,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照圖6,圖6係繪示光電轉換模組102的內部結構之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光電轉換模組102包含有底板1020、光電轉換晶片1026及保護板1028。底板1020係由不透光材料所構成,且靠近背光模組1040。光電轉換晶片1026設置於底板1020上。保護板1028覆蓋於光電轉換晶片1026上。受光面RS形成於保護板1028之外側。保護板1028朝向光電轉換晶片1026之內側形成有朝向光電轉換晶片1026之反射層RL。至於從受光面RS射入的光線L則可通過反射層RL而進入光電轉換晶片1026中。 需說明的是,光電轉換模組102的底板1020採用不透光材料構成之主要原因在於:避免使用電子裝置1時由於底板1020可透光而導致顯示裝置10正面出現漏光之情況。於實際應用中,底板1020之朝向背光模組1040的表面上亦可形成有反射層,藉以取代背光模組1040之反射板RP的功用,使得背光模組1040不必設置反射板RP。但若底板1020之朝向背光模組1040的表面上並未形成有反射層,則背光模組1040即需設置有反射板RP,以避免顯示裝置10之顯示功能受到影響。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為一種顯示裝置。於實際應用中,顯示裝置可以是液晶顯示器或自發光顯示器,並且顯示裝置可包含有觸控裝置或力回饋裝置;顯示裝置可設置於電子裝置上,例如筆記型電腦,但不以此為限。於此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包含背板、光電轉換模組及顯示模組。背板具有內面並形成有開口。背板具有圍繞開口之內緣。內緣係朝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以形成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托部上且不突出於內面。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 於另一實施例中,顯示裝置之背板的一部分朝向背向內面之方向凹陷形成為凹陷部。凹陷部形成有開口及圍繞開口之托部。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凹陷部內並為托部所承托。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曝露於開口之受光面。顯示模組設置於背板之內面上,並覆蓋光電轉換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向光電轉換模組之顯示面。顯示模組與托部共同夾持光電轉換模組。至於顯示裝置的詳細結構請參照上述實施例中之文字及圖式說明,於此不另行贅述。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之電子裝置及其顯示裝置係整合有厚度僅4mm或更薄之薄型太陽能模組,並且太陽能模組與顯示模組係共用同一背板,不必額外加設其他元件,除了不需更改工廠原本組裝顯示裝置之組裝流程,可簡化流程並節省成本之外,還可增加太陽能模組的結構穩定性及強度,以提高其單體之可靠度。藉此,當電子裝置處於光照環境下,太陽能模組即可將收集到之光能轉換為電能並儲存於電子裝置的電池內,以延長電子裝置在未接市電情況下之使用時間。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1...電子裝置 D、10...顯示裝置 12...基座 120...電池 122...鍵盤 124...樞軸 126...USB插槽 BE、100...背板 102...光電轉換模組 104...顯示模組 RS...受光面 DS...顯示面 1040...背光模組 1042...顯示面板 RP...反射板 106...外殼體 IS...內面 OP...開口 H...托部 L...光線 1020...底板 RL...反射層 1022...背面 1026...光電轉換晶片 1028...保護板 1044...面板膠帶 LGP...導光板 FS...光學膜組 FR...框 H1...延伸壁 H2...托板 OS...外側面 圖1係繪示習知的顯示裝置之剖面視圖。 圖2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電子裝置的外觀視圖。 圖3係繪示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4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爆炸視圖。 圖5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視圖。 圖6係繪示光電轉換模組的內部結構之一實施例的剖面視圖。 10...顯示裝置 100...背板 102...光電轉換模組 104...顯示模組 RS...受光面 DS...顯示面 L...光線
权利要求:
Claims (22) [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背板,具有一內面並形成有一開口;其中,該背板具有圍繞該開口之一內緣,該內緣係朝背向該內面之方向凹陷以形成一托部;一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該托部上,且不突出於該內面;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一受光面,該受光面係曝露於該開口;以及一顯示模組,設置於該背板之該內面上,並覆蓋該光電轉換模組;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該顯示面係背向該光電轉換模組。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托部包含:一延伸壁,垂直於該內面,並具有一頂端及一底端,該頂端係連接於該內面;以及一托板,係連接於該延伸壁之該底端,並朝該開口內延伸;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之該受光面邊緣係為該托板所支撐。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托部係為環狀分佈且圍繞該開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外殼體;其中該背板具有相對於該內面之一外側面,該托部係突出於該外側面,該外殼體係覆蓋該外側面,並連接該托部突出於該外側面之部分。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相對於該受光面之一背面,該背面係切齊於該內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包含:一背光模組,為該內面所支撐,且覆蓋該光電轉換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相對於該光電轉換模組之一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包含一反射板,該反射板係貼合於該內面,並限制該光電轉換模組位於反射板及該托部之間。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底板,該底板上形成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反射層,該反射層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之光線。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底板,該底板具有光反射性並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之光線。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包含:一底板,係由不透光材料所構成,且靠近該背光模組;一光電轉換晶片,設置於該底板上;以及一保護板,覆蓋於該光電轉換晶片上;其中,該受光面形成於該保護板之外側,該保護板朝向該光電轉換晶片之內側形成有朝向該光電轉換晶片之一反射層;其中,該反射層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並穿透該底板之光線。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之厚度係不大於4 mm。 [12]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背板,具有一內面;其中,該背板之一部分朝向背向該內面之方向凹陷形成為一凹陷部,該凹陷部形成有一開口及圍繞該開口之一托部;一光電轉換模組,設置於該凹陷部內,並為該托部所承托;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一受光面,該受光面係曝露於該開口;以及一顯示模組,設置於該背板之該內面上,並覆蓋該光電轉換模組;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該顯示面係背向該光電轉換模組;該顯示模組與該托部共同夾持該光電轉換模組。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托部包含:一延伸壁,垂直於該內面,並具有一頂端及一底端,該頂端係連接於該內面;以及一托板,係連接於該延伸壁之該底端,並朝該開口內延伸;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之該受光面邊緣係為該托板所支撐。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外殼體;其中該背板具有相對於該內面之一外側面,該托部係突出於該外側面,該外殼體係覆蓋該外側面,並連接該托部突出於該外側面之部分。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相對於該受光面之一背面,該背面係切齊於該內面。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包含:一背光模組,為該內面所支撐,且覆蓋該光電轉換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相對於該光電轉換模組之一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包含一反射板,該反射板係貼合於該內面,並限制該光電轉換模組位於反射板及該托部之間。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底板,該底板上形成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反射層,該反射層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之光線。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具有朝向該背光模組之一底板,該底板具有光反射性並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之光線。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包含:一底板,係由不透光材料所構成,且靠近該背光模組;一光電轉換晶片,設置於該底板上;以及一保護板,覆蓋於該光電轉換晶片上;其中,該受光面形成於該保護板之外側,該保護板朝向該光電轉換晶片之內側形成有朝向該光電轉換晶片之一反射層;其中,該反射層反射該背光模組產生並穿透該底板之光線。 [21]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之厚度係不大於4 mm。 [2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至21項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6291397B2|2018-03-14|液晶表示装置 US8704802B2|2014-04-22|Touch display device TWI241142B|2005-10-01|Flat display module JP2005055641A|2005-03-03|液晶表示装置 US20130263488A1|2013-10-10|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TWI442138B|2014-06-21|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模組 TW201100908A|2011-01-01|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3376571B|2016-01-13|显示单元与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8254972B|2020-07-03|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WO2004111977A1|2004-12-23|平面表示装置 CN108319074B|2020-10-02|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WO2016078124A1|2016-05-26|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TW470924B|2002-01-01|Side-lighting typ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WI421575B|2014-01-01|顯示裝置 TWI440927B|2014-06-11|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US9234997B2|2016-01-12|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CN102506344A|2012-06-20|背光模块及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TW201400939A|2014-01-01|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TW201400924A|2014-01-01|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TW201508381A|2015-03-01|顯示裝置 JP5287415B2|2013-09-11|バックライト付き液晶モジュール WO2016206146A1|2016-12-29|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1943353A|2011-01-12|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WO2017150035A1|2018-12-27|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8303825B|2020-10-02|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289276A|2011-12-21| US20130010409A1|2013-01-10| US8879018B2|2014-11-04| CN102289276B|2014-12-24| TWI421575B|2014-01-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3198480B2|1990-09-20|2001-08-13|富士通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100660U|1991-08-31|1992-04-01|马希光|可充电太阳能计算机| JPH11282389A|1998-03-31|1999-10-15|Mitsubishi Electric Corp|表示装置| JP2002258758A|2001-02-28|2002-09-11|Toshiba Corp|ディスプレイ機器および携帯モバイル機器| JP2002296590A|2001-03-30|2002-10-09|Toshiba Corp|液晶表示装置| JP5038000B2|2007-01-17|2012-10-03|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液晶表示装置| KR100879852B1|2007-01-17|2009-01-22|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액정 표시장치| TW201003375A|2008-07-01|2010-01-16|Inventec Corp|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ransformation of solar energy| JP2011008086A|2009-06-26|2011-01-13|Toshiba Corp|電子機器| TWM382512U|2010-02-11|2010-06-11|tian-ming Wang|Solar energy notebook| TWM392383U|2010-04-01|2010-11-11|Univ Yuanpei|Solar Notebook| CN102109883B|2010-11-05|2013-12-18|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电子装置| TWM414798U|2011-06-08|2011-10-21|Jenn Yaw J Y Entpr Co Ltd|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rotection housing|US9699943B2|2015-03-10|2017-07-04|Samsung Display Co., Ltd.|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rminal| CN105892966B|2016-03-28|2018-12-07|北京橙鑫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背面影像的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08963444B|2017-05-27|2021-03-26|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天线、能量转换及通信系统|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3499A|TWI421575B|2011-07-04|2011-07-04|顯示裝置|TW100123499A| TWI421575B|2011-07-04|2011-07-04|顯示裝置| CN201110261213.6A| CN102289276B|2011-07-04|2011-09-06|电子装置及其显示装置| US13/411,688| US8879018B2|2011-07-04|2012-03-05|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isplay thereof|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