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揭露一種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透鏡膜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於玻璃基板上形成配向膜;依照刷磨方向刷磨配向膜;於玻璃基板的配向膜與透鏡模具之間塗佈液晶聚合物材料;依照滾壓方向滾壓透鏡模具,使得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透鏡膜。透鏡膜之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刷磨方向排列。透鏡膜係配合具有極化方向之基底面板運作於液晶顯示裝置中。刷磨方向與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 公开号:TW201303421A 申请号:TW100123295 申请日:2011-07-01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Tsai-Fu Tsai;Shih-Ming Chen;Yen-Hei Chiang;Chih-Ho Chiu;Hsi-Chien Lin 申请人:Au Optronics Corp;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與液晶顯示裝置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具有3D顯示功能之液晶顯示裝置中的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隨著顯示科技不斷的發展,就量產規模與產品應用普及性而言,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無疑地穩居平面顯示技術的主流。此外,由於市場上持續推出3D電影、3D電玩遊戲等3D立體影像內容,反應出3D影像顯示發展已從電影院走入家庭及個人化市場的趨勢。因此,各家廠商紛紛研發並推出具有3D顯示功能的液晶顯示器,以滿足消費者之需求。 一般而言,具有3D顯示功能的液晶顯示器大致可分為:使用者需戴上3D立體眼鏡才能看到液晶顯示器的3D立體顯示效果之非裸眼3D顯示器,以及使用者不需藉助3D立體眼鏡即可直接看到液晶顯示器的3D立體顯示效果之裸眼3D顯示器。由於後者可以讓消費者自由自在地享受到3D立體影像,而無須受到額外戴上3D立體眼鏡的束縛與不便,因此相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目前常見的裸眼3D顯示器所採用的3D顯示技術主要可分為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式、柱狀透鏡(Lenticular Lens)式以及指向式背光(Directional Backlight)式等三種。就柱狀透鏡式3D顯示技術而言,其作法係利用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3D透鏡膜將光線折射的方式,分別讓使用者的左眼及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與視差屏障技術不同的是,柱狀透鏡技術並未採用光柵,故不會受到光柵的阻檔,其光效率較高,也可有效避免系統的熱與電耗由於顯示立體影像而大幅上升。 由上述可知,採用雙凸透鏡技術的裸眼3D顯示器所呈現之3D立體顯示效果優劣主要係決定於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3D透鏡膜之配向能力強弱。然而,此3D透鏡膜容易受到製程影響(例如刷磨方向、滾壓方向及透鏡膜之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等)而導致其配向能力不佳,連帶使得採用此3D透鏡膜之液晶顯示裝置的3D顯示效果亦隨之變差。 因此,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提出一種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遭遇到之上述種種問題。 於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於玻璃基板上形成配向膜;依照刷磨方向刷磨配向膜;於玻璃基板的配向膜與透鏡模具之間塗佈液晶聚合物材料;依照滾壓方向滾壓透鏡模具,使得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透鏡膜。其中,透鏡膜之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刷磨方向排列。透鏡膜係配合具有極化方向之基底面板運作於液晶顯示裝置中。刷磨方向與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 於一實施例中,於液晶顯示裝置中,透鏡膜與基底面板係配合模式切換單元之切換而選擇性地運作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或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液晶驅動模式係為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液晶驅動模式,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基底面板之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45度或135度。 於一實施例中,當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30度與60度之間,且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90度與180度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當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20度與150度之間,且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0度與90度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透鏡膜之折射率係高於透鏡模具之折射率。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係為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液晶驅動模式、水平配向型(In Panel Switching,IPS)液晶驅動模式或邊界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廣視角液晶驅動模式,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基底面板之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0度,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5度與15度之間,且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60度與120度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透鏡膜之折射率係與透鏡模具之折射率相等。 於一實施例中,刷磨方向與滾壓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90度。 於一實施例中,滾壓方向與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45度。 於一實施例中,透鏡模具包含有複數個凹陷部,當透鏡模具受到滾壓時,液晶聚合物材料填入該複數個凹陷部而形成具有複數個微透鏡單元之透鏡膜,透鏡膜之該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係與透鏡模具之該複數個凹陷部的排列方向有關。 於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透鏡模係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並係配合具有極化方向的基底面板運作於液晶顯示裝置中。透鏡膜包含複數個液晶分子。該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玻璃基板上之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刷磨方向排列,並且玻璃基板上之配向膜係受到刷磨方向之刷磨。刷磨方向與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之透鏡膜製造方法係透過控制其製程中所採用之配向膜刷磨方向與透鏡模具滾壓方向的方式,以改善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之3D透鏡膜的配向能力,使得使用該透鏡膜之液晶顯示裝置能夠呈現出相當良好的裸眼3D顯示效果。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透鏡膜製造方法。於此實施例中,該透鏡膜製造方法係用以製造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之透鏡膜,並且透鏡膜係配合具有一極化方向(polarization direction)之基底面板(base panel)運作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1,圖1係繪示該透鏡膜製造方法之流程圖。如圖1所示,首先,該方法執行步驟S10,於玻璃基板G上形成配向膜PI(其示意圖請參照圖2A)。於實際應用中,玻璃基板G係為ITO導電玻璃。該方法於玻璃基板G上所形成之配向膜PI可由聚醯亞胺(Polyimide,PI)構成,且該方法可透過蒸鍍、噴墨印刷或塗佈等方式形成配向膜PI於玻璃基板G上,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該方法執行步驟S12,依照一刷磨(rubbing)方向RU刷磨配向膜PI,以完成配向膜PI的配向(其示意圖請參照圖2B)。於此實施例中,步驟S12係利用對高分子配向膜PI的表面施予接觸式之順向機械式摩擦行為,摩擦高分子表面所供的能量使高分子主鏈因延伸而順向排列。實際上,刷磨方向RU係與基底面板的極化方向相近,一般而言,刷磨方向RU與基底面板的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為較佳,但不以此為限。 之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14,於玻璃基板G的配向膜PI與透鏡模具M之間塗佈液晶聚合物材料LCP(其示意圖請參照圖2C)。於此實施例中,透鏡模具M係由形成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上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UV curing resin)R所構成,並且如圖2C所示,透鏡模具M包含有複數個具有凹透鏡形狀之凹陷部NL,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該方法執行步驟S16,依照一滾壓(rolling)方向RO滾壓透鏡模具M,使得位於玻璃基板G的配向膜PI與透鏡模具M之間的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透鏡膜LF(其示意圖請參照圖2D,該方法可採用圖2D中之滾筒K,但不以此為限)。最後,該方法執行步驟S18,對透鏡膜LF進行退火(annealing)及紫外光固化(UV curing)等後處理程序(其示意圖請參照圖2E)後,即可完成透鏡膜LF之製造過程,圖2F所示即為最終得到之透鏡膜LF與透鏡模具M的示意圖。 於此實施例中,由於透鏡模具M包含有複數個具有凹透鏡形狀之凹陷部NL,因此,當透鏡模具M受到滾壓時,液晶聚合物材料LCP即會填入該等凹陷部NL而形成具有複數個微透鏡單元LU之透鏡膜LF,並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係與透鏡模具M之該等凹陷部NL的排列方向有關。 需特別說明的是,由於該方法執行步驟S16所得到的透鏡膜LF係由液晶聚合物材料LCP所構成,因此,透鏡膜LF包含有複數個液晶分子,並且當透鏡模具M受到滾壓時,透鏡膜LF中之該等液晶分子將會受到配向膜PI之作用而朝著刷磨方向RU排列。 請參照圖2G及圖2H,圖2G係繪示刷磨方向與滾壓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之上視圖;圖2H係繪示滾壓方向與透鏡膜之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的上視圖。其中,滾筒K沿滾壓方向RO進行滾壓;RU為刷磨方向;AD為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於此例中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夾角為15度;配向膜PI上具有液晶圖樣PA,其形狀及大小可視實際需求而定,並無特定之限制。 於此實施例中,刷磨方向RU與滾壓方向RO之間的夾角θ1係以小於90度為較佳;滾壓方向RO與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之間的夾角θ2係以小於45度為較佳。需說明的是,上述這些條件有助於提升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透鏡膜LF之配向能力,使得液晶顯示裝置能夠呈現出較佳的裸眼3D顯示效果。一旦刷磨方向RU與滾壓方向RO之間的夾角大於90度或滾壓方向RO與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之間的夾角大於45度時,將可能導致透鏡膜LF之配向能力變差,連帶使得液晶顯示裝置所呈現出來的裸眼3D顯示效果亦較差。 請參照圖3A及圖3B,於具有裸眼3D顯示功能的液晶顯示裝置3中,經上述透鏡膜製造方法所製造出來的透鏡膜LF與透鏡模具M、基底面板BP及極化器PR係配合模式切換單元(switch cell)MS之切換而選擇性地運作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或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於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當模式切換單元MS受電壓V啟動(ON)時,模式切換單元MS切換透鏡膜LF與透鏡模具M及基底面板BP運作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下;當模式切換單元MS未受電壓而關閉(OFF)時,透鏡膜LF與透鏡模具M及基底面板BP係運作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下。 由於一般使用者在大部分時間下仍採用液晶顯示裝置3的2D顯示模式為主,因此,此較佳具體實施例僅在模式切換單元MS切換至3D顯示模式時才需施加電壓V,故可有效節省液晶顯示裝置3之耗電量。然而,於實際應用中,液晶顯示裝置3亦可設定為模式切換單元MS切換至3D顯示模式時不施加電壓V,而是切換至2D顯示模式時才需施加電壓V,並無特定之限制。 需說明的是,於此較佳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可以是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液晶驅動模式;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可以是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液晶驅動模式、水平配向型(In Panel Switching,IPS)液晶驅動模式或邊界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廣視角液晶驅動模式,但不以此為限。 接下來,將分別就此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及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進行說明。 如圖3A所示,當模式切換單元MS受電壓V啟動而切換至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亦即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時,透鏡膜LF中之該等液晶分子CM將會彼此水平相鄰並排,使得透鏡膜LF之折射率高於透鏡模具M之折射率,以達到透鏡膜LF折射光線LT的效果。此外,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45度或135度為較佳。 當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30度與60度之間為較佳,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90度與180度之間為較佳。由於上述條件有助於提升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透鏡膜LF之配向能力,故能使得液晶顯示裝置呈現出較佳的裸眼3D顯示效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如圖4A所示,當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45度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135度。此時,刷磨方向RU與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之間的夾角為90度,亦即刷磨方向RU係垂直於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液晶顯示裝置可以呈現出良好的裸眼3D顯示效果,而不會出現亮度不均的痕跡之mura現象。 當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20度與150度之間為較佳,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0度與90度之間為較佳。由於上述條件有助於提升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的透鏡膜LF之配向能力,故能使得液晶顯示裝置呈現出較佳的裸眼3D顯示效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如圖4B所示,當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135度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45度。此時,刷磨方向RU與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之間的夾角為90度,亦即刷磨方向RU係垂直於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液晶顯示裝置可以呈現出良好的裸眼3D顯示效果,而不會出現亮度不均的痕跡之mura現象。 如圖3B所示,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亦即垂直配向型液晶驅動模式、水平配向型液晶驅動模式或邊界電場切換型廣視角液晶驅動模式下,透鏡膜LF中之該等液晶分子CM將會垂直於透鏡膜LF彼此平行排列,使得透鏡膜LF之折射率會與透鏡模具M之折射率相等,故透鏡膜LF不會折射光線LT。此外,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0度。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5度與15度之間為較佳,且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60度與120度之間為較佳。 舉例而言,如圖4C所示,當基底面板BP之極化方向P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0度時,刷磨方向RU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0度,透鏡膜LF之該等微透鏡單元LU的排列方向AD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是90度,但不以此為限。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透鏡膜。於此實施例中,該透鏡模係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並係配合具有極化方向的基底面板運作於液晶顯示裝置中。透鏡膜包含複數個液晶分子。該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玻璃基板上之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刷磨方向排列,並且玻璃基板上之配向膜係受到刷磨方向之刷磨。刷磨方向與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至於此實施例所述之透鏡膜的詳細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之文字敘述與圖式,於此不另行贅述。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揭露之透鏡膜製造方法係透過控制其製程中所採用之配向膜刷磨方向與透鏡模具滾壓方向的方式,以改善由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之3D透鏡膜的配向能力,使得使用該透鏡膜之液晶顯示裝置能夠呈現出相當良好的裸眼3D顯示效果。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S10~S18...流程步驟 PA...液晶圖樣 1...3D透鏡膜 LE...左眼 RE...右眼 G...玻璃基板 PI...配向膜 RU...刷磨方向 M...透鏡模具 LCP...液晶聚合物材料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R...極化器 R...紫外線硬化性樹脂 NL...凹陷部 RO...滾壓方向 LF...透鏡膜 LU...微透鏡單元 BP...基底面板 AD...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 LT...光線 MS...模式切換單元 V...電壓 PD...基底面板之極化方向 UV...紫外光燈 K...滾筒 LI...紫外光 CM...液晶分子 θ1...刷磨方向與滾壓方向之間的夾角 θ2...滾壓方向與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之間的夾角 圖1係繪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之透鏡膜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2A係繪示於玻璃基板上形成配向膜之示意圖。 圖2B係繪示依照刷磨方向刷磨配向膜之示意圖。 圖2C係繪示於玻璃基板的配向膜與透鏡模具之間塗佈液晶聚合物材料之示意圖。 圖2D係繪示依照滾壓方向滾壓透鏡模具,使得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透鏡膜之示意圖。 圖2E係繪示對透鏡膜進行紫外光固化之示意圖。 圖2F係繪示最終得到之透鏡膜與透鏡模具的示意圖。 圖2G係繪示刷磨方向與滾壓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 圖2H係繪示滾壓方向與透鏡膜之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 圖3A係繪示液晶顯示裝置中之透鏡膜與透鏡模具及基底面板運作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下之示意圖。 圖3B係繪示液晶顯示裝置中之透鏡膜與透鏡模具及基底面板運作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下之示意圖。 圖4A係繪示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下,當基底面板之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以及透鏡膜之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 圖4B係繪示於第一液晶驅動模式(3D顯示模式)下,當基底面板之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以及透鏡膜之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 圖4C係繪示於第二液晶驅動模式(2D顯示模式)下,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以及透鏡膜之該等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之較佳實施例。 S10~S18...流程步驟
权利要求:
Claims (19) [1] 一種透鏡膜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於一玻璃基板上形成一配向膜(alignment film);依照一刷磨方向刷磨(rubbing)該配向膜;於該玻璃基板的該配向膜與一透鏡模具之間塗佈一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材料;以及依照一滾壓方向滾壓(rolling)該透鏡模具,使得該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一透鏡膜;其中,該透鏡膜之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該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該刷磨方向排列,該透鏡膜係配合具有一極化方向(polarization direction)之一基底面板(base panel)運作於一液晶顯示裝置中,該刷磨方向與該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於該液晶顯示裝置中,該透鏡膜與該基底面板係配合一模式切換單元(switch cell)之切換而選擇性地運作於一第一液晶驅動模式或一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液晶驅動模式係為扭轉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液晶驅動模式,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該基底面板之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45度或135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當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30度與60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90度與180度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當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20度與150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0度與90度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該透鏡膜之折射率係高於該透鏡模具之折射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係為垂直配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液晶驅動模式、水平配向型(In Panel Switching,IPS)液晶驅動模式或邊界電場切換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廣視角液晶驅動模式,於該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該基底面板之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0度,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5度與15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60度與120度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於該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該透鏡膜之折射率係與該透鏡模具之折射率相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該刷磨方向與該滾壓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90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該滾壓方向與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45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鏡膜製造方法,其中該透鏡模具包含有複數個凹陷部,當該透鏡模具受到滾壓時,該液晶聚合物材料填入該複數個凹陷部而形成具有複數個微透鏡單元之該透鏡膜,該透鏡膜之該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係與該透鏡模具之該複數個凹陷部的排列方向有關。 [12] 一種透鏡膜,係由一液晶聚合物材料所構成,並係配合具有一極化方向的一基底面板運作於一液晶顯示裝置中,該透鏡膜包含:複數個液晶分子,係受到一玻璃基板上之一配向膜之作用而朝著一刷磨方向排列,並且該玻璃基板上之該配向膜係受到該刷磨方向之刷磨,該刷磨方向與該極化方向之間的夾角係小於15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該液晶顯示裝置更包含一模式切換單元,該透鏡膜與該基底面板係配合該模式切換單元之切換而選擇性地運作於一第一液晶驅動模式或一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該第一液晶驅動模式係為扭轉向列型(TN)液晶驅動模式,於扭轉向列型液晶驅動模式下,該基底面板之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45度或135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當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度時,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30度與60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90度與180度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當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為135度時,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20度與150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0度與90度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該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係為垂直配向型(VA)液晶驅動模式、水平配向型(IPS)液晶驅動模式或邊界電場切換型(FFS)廣視角液晶驅動模式,於該第二液晶驅動模式下,該基底面板之該極化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為0度,該刷磨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15度與15度之間,且該透鏡膜之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與水平方向之間的夾角係介於60度與120度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該液晶聚合物材料係塗佈於該玻璃基板的該配向膜與一透鏡模具之間並且該透鏡模具受到一滾壓方向之滾壓,使得該液晶聚合物材料形成該透鏡膜。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透鏡膜,其中該透鏡模具包含有複數個凹陷部,當該透鏡模具受到滾壓時,該液晶聚合物材料填入該複數個凹陷部而形成具有複數個微透鏡單元之該透鏡膜,該透鏡膜之該複數個微透鏡單元的排列方向係與該透鏡模具之該複數個凹陷部的排列方向有關。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40936B|2014-06-11|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US9696560B2|2017-07-04|Two-dimensional/three-dimensional swi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US9354451B2|2016-05-31|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diffractive lens US8462280B2|2013-06-11|Liquid crystal lens electrically driven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thereof US9316845B2|2016-04-19|Illumination unit and display unit US9507221B2|2016-11-29|Liquid crystal lens element, display unit and terminal TW200925653A|2009-06-16|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749833B|2018-01-02|可切换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TWI449962B|2014-08-21|用於三維顯示之液晶透鏡 US20120307360A1|2012-12-06|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plate and 3d display panel CN102109631B|2012-11-21|立体光学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20140073214A1|2014-03-13|Electric Alignment Device And Alignment Method US9494827B2|2016-11-15|Liquid crystal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evice JP5421150B2|2014-02-19|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US9575368B2|2017-02-21|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278148B|2019-03-01|偏振板、具有偏振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制造偏振板的方法 JP2014002235A|2014-01-09|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照明装置 TWI481907B|2015-04-21|作為主動式偏光膜的面板,該面板的製造方法,以及具有該面板的三維立體影像可顯示系統 US9377630B2|2016-06-28|3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029087A1|2014-01-30|Switchable lens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2-dimensional and 3-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3885245B|2016-06-22|光学膜以及使用此光学膜的裸视立体显示装置 CN104345465A|2015-02-11|一种二维和三维显示模式可转换的显示屏 KR102080488B1|2020-02-24|액티브 리타더 역할을 하는 패널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 입체 영상 구현 시스템 WO2015074292A1|2015-05-28|一种液晶透镜、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透镜的制造方法 US20130083415A1|2013-04-04|Color fil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40936B|2014-06-11| US20130003011A1|2013-01-03| CN102323694B|2014-03-12| CN102323694A|2012-01-1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5082352A|1988-09-29|1992-01-21|Canon Kabushiki Kaisha|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TW200624906A|2005-01-06|2006-07-16|Au Optronics Corp|LCD device having adjustable viewing angles| JP4591150B2|2005-03-30|2010-12-01|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13840B1|2005-08-29|2006-08-17|주식회사 엘지에스|렌티큘러 렌즈 및 이를 갖는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TWI447443B|2006-02-28|2014-08-01|Fujifilm Corp|偏光板及液晶顯示器| US7986374B2|2006-03-03|2011-07-26|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ing controll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array for 3D/2D mode switching| US20070216836A1|2006-03-17|2007-09-20|Barret Lippey|Reducing reflection| JP2009115834A|2007-11-01|2009-05-28|Hitachi Displays Ltd|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111583A|2008-04-22|2009-10-27|삼성전자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TWI373664B|2008-05-15|2012-10-01|Benq Materials Corp|Flat display device| JP4687751B2|2008-06-27|2011-05-25|ソニー株式会社|分割波長板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 CN101702066B|2009-11-27|2011-07-27|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液晶显示装置、液晶面板结构及其光学透镜结构|JP2014178501A|2013-03-14|2014-09-25|Japan Display Inc|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102046B|2013-04-02|2017-05-17|佳升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液晶配向的夹具模组| US10281795B2|2014-12-29|2019-05-07|Lg Display Co., Ltd.|Liquid crystal lens film structure,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4494280B|2015-01-09|2016-05-11|重庆卓美华视光电有限公司|一种液晶柱状透镜膜的剥离装置| CN106405947A|2016-10-27|2017-02-15|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液晶透镜膜及液晶透镜膜制造方法| CN106291785A|2016-10-27|2017-01-04|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透镜阵列制造方法及双折射透镜阵列| CN109932835A|2019-04-23|2019-06-25|南京奥谱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具有高光能利用率的电控液晶聚光微镜及其制备方法|
法律状态:
2021-03-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3295A|TWI440936B|2011-07-01|2011-07-01|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TW100123295A| TWI440936B|2011-07-01|2011-07-01|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CN201110271365.4A| CN102323694B|2011-07-01|2011-09-06|透镜膜及其制造方法| US13/400,163| US20130003011A1|2011-07-01|2012-02-20|Lens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