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提供一種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係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NdA<1.65 NdB<1.65 GD2/GD1<1.35 NdA表示第一透鏡組之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第二透鏡組之透鏡的折射率。GD1表示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公开号:TW201303353A
申请号:TW100123919
申请日:2011-07-06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Hsiang-Ho Chou
申请人:Ability Entpr Co Ltd;
IPC主号:G02B15-00
专利说明:
變焦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光學鏡頭,特別係有關於變焦鏡頭。
相機的鏡頭對成像品質的結果佔有很重要的因素。鏡頭一般主要係分為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兩種。其中變焦鏡頭可根據需求調整焦距的特點,在使用上非常的便利,因此係廣泛的被應用。然而,目前的變焦鏡頭在設計與效能上仍有不足而需要突破的問題。比方說,變焦性能的倍率受限在約2.3以下。變焦鏡頭只適用較小尺寸的光圈,而無法採用口徑較大的光圈進行曝光,進而無法在攝像時獲取更具有立體感之影像效果。
本揭露係有關於變焦鏡頭,可具有倍率範圍大的變焦性能,且能適用口徑更大的光圈。
根據本揭露之一方面,提供一種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係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
NdA<1.65
NdB<1.65
GD2/GD1<1.35
NdA表示第一透鏡組之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第二透鏡組之透鏡的折射率。GD1表示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第1圖繪示一實施例中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的配置方式。變焦鏡頭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第一透鏡組G1包括至少一折射率為NdA的透鏡。第二透鏡組G2包括至少一折射率為NdB的透鏡。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
NdA<1.65
NdB<1.65
GD2/GD1<1.35
其中GD1表示第一透鏡組G1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第二透鏡組G2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於實施例中,符合上述條件的變焦鏡頭亦可滿足以下條件:
fw表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焦距。ft表示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焦距。FnoT表示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相對口徑。FnoW表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相對口徑。
請參照第1圖,於實施例中,光闌S係配置在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光闌S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係固定的。變焦鏡頭還包括成像面I與平板組P。平板組P包括互相平行擺設的蓋玻璃(Cover Glass)與濾光片(Filter),其中濾光片可採用紅外線濾光片以濾除可見光以外的光束,例如是波長小於420nm及大於680nm之光束。
第一透鏡組G1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L2。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具有負屈光度。第一透鏡L1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雙凹透鏡。第二透鏡L2為具有上述折射率NdA的透鏡。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度且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第二透鏡L2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自由曲面(free-from surface lens),例如兩相對的表面皆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一表面為自由曲面。
第二透鏡組G2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與第六透鏡L6。於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組G2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三透鏡L3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對的表面皆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一表面為自由曲面。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五透鏡L5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雙凹透鏡。第四透鏡L4與第五透鏡L5係接合形成一接合鏡片。第六透鏡L6具有正屈光度且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第六透鏡L6為具有上述折射率NdB的透鏡。第六透鏡L6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對的表面皆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一表面為自由曲面。
第三透鏡組G3可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組G3包括第七透鏡L7。於一實施例中,第七透鏡L7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雙凸透鏡。第七透鏡L7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自由曲面,例如兩相對的表面皆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或其中一表面為非球面,另一表面為自由曲面。
於實施例中,前述非球面透鏡或自由曲面透鏡之材質可以是塑膠或硝材。此外,每一自由曲面透鏡具有至少一連續光滑曲面,而透鏡的非球面係符合設計方程式:
其中Z為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距光軸的位移值;K為錐度常數(Conic Constant);C=1/曲率半徑;Y表示鏡片高度;Ai表示i階非球面係數(i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
舉例來說,Σ(Ai*Yi)=A4*Y4+A6*Y6+A8*Y8+A10*Y10+A12*Y12
其中A4表示4階非球面係數(4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A6表示6階非球面係數(6th Order Aspherical Coefficient),以此類推。
於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L1、該第三透鏡L3、該第四透鏡L4及該第五透鏡L5分別係一硝材透鏡,且該第二透鏡L2及該第六透鏡L6分別係一塑膠透鏡。具體而言,硝材透鏡是由玻璃材料所製成,特別是光學級的玻璃材料,利用研磨拋光或玻璃模造製程(Glass Molding Process,GMP)以製成;而塑膠透鏡可包含,但不限制於,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環烯烴共聚物(例如APEL),以及聚酯樹脂(例如OKP4或OKP4HT)等,利用射出成型製成。
請參照第1圖,於實施例中,變焦鏡頭的變焦方法包括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相對距離,且固定第三透鏡組G3的位置。舉例來說,變焦鏡頭從廣角端轉換成望遠端的方法係使第一透鏡組G1先朝像方側移動,然後再朝物方側移動,同時使第二透鏡組G2朝物方側移動。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距離固定的光闌S係跟著第二透鏡組G2一起移動。於實施例中,第三透鏡組G3可以為一對焦透鏡,只有在進行聚焦動作時才會移動位置。 實施例之變焦鏡頭的參數與結果
表1顯示實施例中變焦鏡頭之透鏡L1至L7的屈光度、折射率(ND)、阿貝係數(VD)與材料,以及平板組P的折射率、阿貝係數與材料。

表2顯示實施例中變焦鏡頭之透鏡L1至L7之表面、光闌S、平板組P與成像面I的曲率半徑、有效直徑與距離。
在表2中,透鏡標示有R1的面為靠近物方側的面,標示有R2的面為靠近像方側的面。舉例來說,透鏡L1朝向物方側的面係編號L1R1,朝向像方側的面係編號L1R2,以此類推。面L1R1的距離係表示面L1R1與之後接著的面L1R2沿著光軸上之間的距離,以此類推。距離D1表示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D2沿著光軸上之間的距離,亦即第二透鏡L2之朝向像方側的面L2R2與第三透鏡L3之朝向物方側的面L3R1沿著光軸上之間的距離,其可調變的。可調變的距離D2表示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D3沿著光軸上之間的距離。可調變的距離D3表示第三透鏡組G3與平板組P之間的距離。
表3顯示非球面的4、6、8、10、12階非球面係數。於實施例中,錐度常數K為0。
表4顯示依據表1至表3之數據所設計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時的距離D1、D2與D3。
表5顯示依據表1至表4之數據所設計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時的焦距(f)、相對口徑(FNO)、半視角(half angle view;ω)、影像高度(Y)與透鏡總長(TL)。

依據表1至表4之數據所設計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時的球面像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曲線圖係如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圖中顯示於廣角端時,具有波長為587.5618nm與435.8300nm的光束其球面像差皆控制在±0.2mm範圍內;於望遠端時,具有波長為587.5618nm與435.8300nm的光束其球面像差皆控制在±0.2mm範圍內。
依據表1至表4之數據所設計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時的場曲(field curvature)曲線圖係如第3A圖與第3B圖所示。其中,曲線T、S分別顯示變焦鏡頭對於正切光束(Tangential Rays)與弧矢光束(Sagittal Rays)的像差。圖中顯示於廣角端時,波長為587.5618nm的光束其正切場曲值與弧矢場曲值均控制在±0.2mm範圍內;於望遠端時,正切場曲值與弧矢場曲值均控制在±0.2mm範圍內。
依據表1至表4之數據所設計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時的畸變(distortion)曲線圖係如第4A圖與第4B圖所示。圖中顯示於廣角端時,波長為587.5618nm的光束其畸變率控制在-20%~0範圍內;於望遠端時,畸變率控制在±2%範圍內。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G1...第一透鏡組
G2...第二透鏡組
G3...第三透鏡組
GD1、GD2...厚度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L7...第七透鏡
S...光闌
P...平板組
I...成像面
第1圖繪示一實施例中變焦鏡頭在廣角端與望遠端的配置方式。
第2A圖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球面像差曲線圖。
第2B圖為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球面像差曲線圖。
第3A圖為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場曲曲線圖。
第3B圖為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場曲曲線圖。
第4A圖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畸變曲線圖。
第4B圖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畸變曲線圖。
权利要求:
Claims (13)
[1] 一種變焦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一第二透鏡組,包括至少一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組、該第二透鏡組與該第三透鏡組係從物方側至像方側的方向依序排列,該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NdA<1.65NdB<1.65GD2/GD1<1.35NdA表示該第一透鏡組之該透鏡的折射率,NdB表示該第二透鏡組之該透鏡的折射率,GD1表示該第一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GD2表示該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上的厚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 fw表示該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焦距,ft表示該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焦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係滿足以下條件:FnoT/FnoW>2.36FnoT表示該變焦鏡頭在望遠端時的相對口徑,FnoW表示該變焦鏡頭在廣角端時的相對口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自廣角端至望遠端變焦的過程中,該第一透鏡組先朝像方側移動再朝物方側移動,且該第二透鏡組朝物方側直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組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與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組從物方側到像方側依序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與一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組包括一第七透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係接合形成一接合鏡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度,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度,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度,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雙凹透鏡,該第二透鏡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該第六透鏡為凸面朝向物方側的凸凹透鏡,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分別係一玻璃透鏡,且該第二透鏡及該第六透鏡分別係一塑膠透鏡。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六透鏡及該第七透鏡分別具有至少一非球面或至少一自由曲面,或分別具有一非球面及一自由曲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該第二透鏡具有該折射率NdA,該第六透鏡具有該折射率NdB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組具有負屈光度,該第二透鏡組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三透鏡組具有正屈光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更包括一配置在該第一透鏡組與該第二透鏡組之間的光闌。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10673B|2013-10-01|變焦鏡頭
CN103852861B|2018-01-02|超广角透镜系统
TWI490538B|2015-07-01|變焦鏡頭
JP2012002999A|2012-01-05|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3156405A|2013-08-15|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TWI581001B|2017-05-01|The zoom mechanism of the zoom lens
JP2006010895A|2006-01-12|3群ズームレンズ
JP2008233585A5|2010-11-11|
JP5786537B2|2015-09-30|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の広角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13156405A5|2015-03-05|
TWI610094B|2018-01-01|變焦鏡頭
TWI440923B|2014-06-11|變焦鏡頭
TW201802531A|2018-01-16|變焦鏡頭
JP2015156010A5|2016-05-26|
JP6314471B2|2018-04-25|ズームレンズ系
TW200841039A|2008-10-16|Zoom lens
JP2013114262A|2013-06-10|ズームレンズ
TWI457633B|2014-10-21|變焦鏡頭
JP2013134498A|2013-07-08|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JP2009116132A|2009-05-28|広角レンズ系
JP2016224362A5|2018-07-12|
JP5627157B2|2014-11-19|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67264B|2015-01-01|變焦鏡頭
CN109143555B|2020-08-04|一种变焦镜头
CN102759792A|2012-10-31|变焦镜头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8681434B2|2014-03-25|
US20130010372A1|2013-01-10|
TWI490538B|2015-07-0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CN110542985A|2018-05-29|2019-12-06|三星电机株式会社|光学成像系统|
CN110542984A|2018-05-29|2019-12-06|三星电机株式会社|光学成像系统|JP2005258067A|2004-03-11|2005-09-22|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撮像装置|
US7092170B2|2004-04-30|2006-08-15|Olympus Corporation|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971726B2|2006-08-31|2012-07-11|キヤノン株式会社|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TWM309675U|2006-10-14|2007-04-11|Asia Optical Co Inc|Zoom lens|
JP5007646B2|2007-10-04|2012-08-22|ソニー株式会社|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1457416B1|2008-08-06|2014-11-03|삼성전자주식회사|소형 줌 렌즈|
TW201037352A|2009-04-10|2010-10-16|Young Optics Inc|Fixed-focus lens|
JP2012150432A|2010-12-28|2012-08-09|Panasonic Corp|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CN104077374B|2014-06-24|2018-09-1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种实现ip盘文件存储的方法及装置|
KR101659167B1|2014-10-16|2016-09-22|삼성전기주식회사|촬상 광학계|
US9536764B2|2015-01-27|2017-01-03|Lam Research Corporation|End effector for wafer transfer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wafers|
JP2017187663A|2016-04-07|2017-10-12|キヤノン株式会社|結像光学系|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3919A|TWI490538B|2011-07-06|2011-07-06|變焦鏡頭|TW100123919A| TWI490538B|2011-07-06|2011-07-06|變焦鏡頭|
US13/431,152| US8681434B2|2011-07-06|2012-03-27|Zoom len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