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工作工具鋼及用來製造熱工作工具鋼的方法
专利摘要:
一種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除雜質外,其餘為Fe,以及一種用於製造具有更高耐回火性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之方法。 公开号:TW201303043A 申请号:TW101106919 申请日:2012-03-02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Joergen Andersson;Henrik Jesperson;Hans-Olof Andren;Lars-Erik Svensson 申请人:Uddeholms Ab; IPC主号:C22C38-00
专利说明:
熱工作工具鋼及用來製造熱工作工具鋼的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低鉻熱工作工具鋼及用來製造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之方法。 術語「熱工作工具」用來表示各種各樣用於在相對較高之溫度下對金屬進行加工或成形的工具,例如:壓鑄工具,諸如模具、嵌件及模芯、入口部件、噴嘴、噴射器元件、活塞、壓力室等;擠出加工操作所用的工具,諸如模具、模座、襯裏、壓力墊及擠壓桿、軸等;熱壓工具,諸如用於對鋁、鎂、銅、銅合金及鋼進行熱壓之工具;塑膠品模型,諸如注射成型、壓縮成型及擠出操作所用之模型;以及熱剪裁工具、箍環/套環及耐磨損部件等意欲在高溫下使用之各種其他類型的工具。對於耐回火性及熱疲勞方面的需求較高的應用,其中的中小型工具使用了低合金熱工作工具鋼。耐回火性為熱工作工具鋼的一種能力,可以在高溫下長時間保持其硬度。熱工作工具鋼形成後可長時間處於高溫下而不改變其強度及硬度,且熱工作工具鋼一般使用大量會形成碳化物之合金。 工具鋼的另一種類型為高速鋼,此類鋼適用於特定類型的切割工具,即,必須在760℃或760℃以上的高溫下保持其強度及硬度的鋼製件。為減少鎢及鉻之需求量,例如,分別為18 wt-%及4 wt-%,已藉由使用鉬(5-10 wt-%)來形成變種高速鋼。高速鋼之組成物及價格與熱工作鋼不同,且不能取代熱工作鋼。 本發明之一目標係提供具有改良之性質型態,尤其具有改良之耐回火性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本發明之鋼尤其適於小型工具,製造此類工具所用的鋼組成物不需要具有高的可硬化度。 藉由提供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可達到此目標,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08-0.40、N 0.015-0.30、C+N 0.30-0.50、Cr 1-4、Mo 1.5-3、V 0.8-1.3、Mn 0.5-2、Si 0.1-0.5、視需要而定Ni <3、Co 5、B <0.01、除雜質外,其餘為Fe。 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之較佳具體實例陳述於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10項中。 另一目標係提供具有改良之性質型態,尤其是具有改良之耐回火性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 根據本發明,可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達到此目標,亦即,包含以下步驟之方法:a)提供如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b)用該鋼組成物形成鋼物件;c)將步驟b)中獲得的鋼物件在至多為1200℃之溫度下沃斯田體化約半小時,然後淬火;以及d)將淬火後的鋼物件回火至少兩次,回火溫度在500℃與700℃之間,每次回火時間約為2小時;本方法之較佳具體實例陳述於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 在具有高鉻含量(即9-12 wt-%)之抗蠕變鋼中,在相對較低之溫度(即1020-1050℃)下可能已溶解碳氮化釩。然而,若鉻含量較低,低於約4-5 wt-%,一次碳氮化釩則會在熔料中形成,事實上之後也不可能溶解。 在本發明之鋼中,應將碳及氮之總量控制在0.30(C+N)0.50之範圍內,其中較佳為0.36(C+N)0.44。標稱含量應約為0.40 wt-%。同時,有利的是將氮含量控制在0.015 N與0.15 N之間(較佳為0.015-0.10),而較佳可將碳控制在至少0.20 wt-%。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當氮含量在約0.05 wt-%至0.10 wt-%之範圍內達到平衡時,會形成碳氮化釩,碳氮化物會在沃斯田體化步驟中部分溶解,然後在回火步驟中析出為奈米大小之顆粒。碳氮化釩之熱穩定性優於碳化釩,因此會顯著改良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之耐回火性。此外,回火至少兩次後,回火曲線(顯示硬度隨回火溫度變化)會具有更高的二次峰。 在本發明之最佳具體實例中,氮含量較佳約為0.05 wt-%。該值所提供之效能優於較高值。與較高含量相比,約為0.05 wt-%的氮含量更有可能在淬火過程中引起二次硬化,從而使鋼具有高硬度。然而,研究顯示約為0.10 wt-%的氮含量會使二次硬化峰偏移至略高的回火溫度,該現象為有利現象。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另外,已執行之測試及模型化計算顯示,沃斯田體化溫度需要隨著氮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鉻能提昇鋼的可硬化度及耐蝕性。鉻含量過低,則會降低鋼的耐蝕性。因此,鋼中之最小鉻含量被設定為1 wt-%。為了避免形成不需要的富鉻碳化物/碳氮化物,例如M23C6,最大鉻含量之被設定為4 wt-%。鉻含量較佳應為不超過3 wt-%,更佳為不超過2.6 wt-%。本發明之一具體實例中,鉻含量為1.5-1.7 wt-%。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低鉻含量會延遲微觀結構中碳化鉻之析出,其有利於形成熱穩定性更佳之富釩碳氮化物。因而減緩了材料的回復速度,並改良了耐回火性。 為了使鋼具有足夠的析出可能性,從而使鋼具有足夠的耐回火性以及所需的高溫強度性質,鋼中所含之釩的量至少應為0.8 wt-%。為了避免形成過多的M(C,N)析出物,釩含量的為上限為1.3 wt-%,其中M(C,N)析出物會增加風險以致熱處理後基質中殘餘粗大的未溶解析出物,並且會進一步增加風險以致基質中的碳及氮被損耗。釩含量較佳在1.0 wt-%與1.3 wt-%之間。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為了得到所需MC相,比率Cr/V應較佳為小於2,更佳為小於1.8。其原因在於,Cr被視為不利於MC相。 鋼中存在之矽的量應在0.1-0.5 wt-%之間,較佳為0.2-0.4 wt-%。保持低的矽含量可使介穩定M3C碳化物初步析出。該等碳化物將給後來析出的所需M(C,N)顆粒提供碳。亦避免了在晶粒邊界及晶格邊界中析出不需要的富鉻M23C6顆粒。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錳的存在是為了使鋼具有足夠的可硬化度,尤其在鋼中鉻含量及鉬含量相對較低之情況下。鋼中錳含量在0.5 wt-%與2 wt-%之間,較佳為1.0 wt-%與2.0 wt-%之間。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為了在回火過程中提供二次硬化並提昇可硬化度,鋼中鉬含量應在1.5 wt-%與3 wt-%之間,較佳為2.2-2.8 wt-%。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部分鉬可以本身已知之方式取代鎢,但是鋼較佳應不含任何有意添加之鎢,亦即,所含之鎢的量不應超過雜質含量,此係因為存在該元素會引起某些缺陷。 為了得到二次碳化物之理想析出順序及理想析出可能性,比率Mo/V應較佳處於1.8-2.3之範圍內,較佳為1.9-2.1。已知Mo能使M2C相穩定,並且藉由調節Mo及V的含量以使比率Mo/V屬於1.8-2.3之範圍內,亦會形成富鉬M2C,與富釩MC相相比,該富鉬M2C相具有更高的晶粒粗化速率。 鋼中所含之鎳元素及鈷元素的量可分別達到3 wt-%及5 wt-%。鈷可提昇鋼在高溫下的硬度,此有利於鋼的某些應用。若要添加鈷,其有效添加量約為4 wt-%。鎳可增加鋼的耐蝕性、可硬化度及韌性。較佳範圍陳述於產物請求項中。 原則上,進行沃斯田體化之溫度可在軟化退火溫度820℃與最高沃斯田體化溫度1200℃之間,但進行鋼物件之沃斯田體化之溫度較佳約為1050-1150℃,較佳為1080-1150℃,典型地為1100℃。內部測試顯示,較高的沃斯田體化溫度會使回火硬度偏移至較高溫度,亦即,會使二次硬化峰偏移至較高溫度,此意味著將在初始回火溫度較高的情況下達到所需硬度。因而改良了材料的耐回火性,並提高了工具的工作溫度。 較佳對淬火後的鋼物件進行至少兩次回火,回火溫度在550℃與680℃之間,每次的停留時間為2小時。在鋼組成物之最佳具體實例中,進行回火之溫度在600℃與650℃之間,較佳為625℃與650℃之間。 若要使氮含量在0.05-0.10 wt-%之範圍內,可用習知澆鑄方法藉由如下步驟加入氮:首先形成熔料,澆鑄熔料以形成鋼錠,且藉由熱處理使鋼錠均質化。氮的添加會產生粗大的一次富釩M(C,N)析出物,而此等析出物會使材料硬度不均勻。然而,若降低氮含量並在隨後的鍛造之前進行均質化熱處理,則不會出現粗大的一次碳氮化物。 在變種鋼中,氮含量亦可能高於針對較佳具體實例所指示之含量。在此變種鋼中,氮含量可達到0.30 wt-%。為獲得更高之氮含量,僅使用習知澆鑄方法是不夠的。取而代之,可藉由如下步驟加入氮:首先製造基本上為所需組成物(除了氮以外)之鋼粉,然後用含氮流體(例如氮氣)對此粉末進行固態氮化,其後在約1150℃之溫度及約76 MPa之壓力下將此粉末均衡地熱壓成鋼錠。藉由用粉末冶金法製造工具鋼,可避免出現粗大的一次碳化物之問題。 較佳將鋼錠在約1270℃之溫度下鍛造,然後在約820℃之溫度下軟化退火,隨後以每小時10℃之速率冷卻至650℃之溫度,然後在空氣中自由冷卻,以使鋼錠預備進行沃斯田體化。 本發明之鋼具有顯著改良之耐回火性,使得鋼物件在熱工作應用中具有更長之使用壽命。如上文所述,氮含量較佳約為0.05 wt-%,而鉻含量較佳小於3 wt-%,亦即1.2-2.6或1.3-2.3。 本發明之鋼物件較佳亦應滿足以下要求中的一些要求:-優良的耐回火性,-優良的高溫強度,-優良的熱導性,-不具有高出可接受範圍之熱膨脹係數。 下文將參照較佳的具體實例及附圖更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描述。 鉬釩合金熱工作工具鋼能很好地抵抗熱疲勞、軟化及高溫蠕變。表1所示為此類先前技術鋼的例示性標稱化學組成物(wt-%)。 表1之各種鋼之所以具有高溫性質,其原因被認為是回火過程中有奈米大小之碳化釩析出。此等堅硬的MC型碳化物(2900 HV)使材料得到二次硬化。圖1所示為例示性先前技術工具鋼之回火曲線(硬度與回火溫度)。此等樣本在1030℃進行沃斯田體化,然後在不同溫度下回火兩次;溫度範圍在200℃至700℃之間,回火時間為2+2小時。自圖中可以看出,在500℃至650℃之溫度間隔內,在550℃處出現明顯的二次硬化峰。之後的研究亦顯示:在625℃回火過程中,例示性先前技術工具鋼中明顯析出了介穩定富鉬M2C,此有利於達成二次硬化的作用。 熱工作工具鋼能在高溫下長時間保持其硬度之能力,即耐回火性,通常與初始回火溫度相關;若材料所處溫度遠低於初始回火溫度,則材料不會軟化。材料所處溫度越接近或高於初始回火溫度,軟化就越明顯。 若二次硬化峰可偏移至更高的溫度下,則此情況意味著可在初始回火溫度更高的情況下達到所需硬度(例如,44-46 HRC)。因而能改良材料的耐回火性,並提高工具的工作溫度。 關於高鉻鋼之早期研究表明:在向此類鋼中添加了氮的情況下,硬度在回火過程中可變得更高。將樣本Cr 15、Mo 1、C 0.6及Cr 15、Mo 1、C 0.29、N 0.35在1050℃進行溶液處理,然後進行水淬火並用液氮冷卻,然後在不同的溫度下回火2小時。自圖2可看出,添加氮後,峰值硬度顯著提高。關於含氮鋼,其麻田散體之初始硬度較低,但此種鋼在回火過程中獲得的硬度比不含氮鋼要高。 此現象的原因是,由於沃斯田體相中鉻之溶解度有所增加,因此氮使得鉻更均勻地分佈在基質中。淬火後,麻田散體相保留了沃斯田體相中鉻之均勻分佈特性,且在回火過程中,析出的氮化鉻的分佈十分細微,從而對材料產生更強的硬化作用。 此外,用氮取代部分碳可使麻田散體鋼基質的硬度更高。開始時,氮的添加會產生更多的殘餘沃斯田體。然而,之後藉由冷加工可將此沃斯田體轉變成麻田散體,如此便可獲得高達68 HRC之硬度。 低鉻含量似乎對耐回火性有積極的影響。對鉻含量分別為1.5 wt-%及5.0 wt-%之兩種不同熱工作工具鋼進行對比顯示:低鉻含量會延遲微觀結構中碳化鉻之析出,其有利於形成熱穩定性更佳之富釩MC。因而減緩了材料的回復速度,並改良了耐回火性。 然而,參看圖3,對鉻含量為9-12 wt-%、N含量為0.06 wt-%之典型抗蠕變鋼之研究顯示:低鉻含量戲劇性地對MX(X為C+N)顆粒起到了穩定化作用。若在1100℃進行沃斯田體化,則所有M(C,N)顆粒都會溶解於鉻含量為10 wt-%之鋼中。若鉻含量降低至2.5 wt-%(比照圖1之例示性低鉻工具鋼),則會有大量M(C,N)依舊存在於沃斯田體中。顯然,低鉻含量會導致在沃斯田體化處理過程中僅有少量填隙粒子會溶解於沃斯田體中。 根據本發明,藉由執行以下方法步驟來製造耐回火性有所增加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a)向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之熔料組成物中加入氮,從而提供如方法請求項中任一項之鋼組成物;b)用該鋼組成物形成鋼物件;c)將步驟b)中獲得的鋼物件在至多為1200℃之溫度下沃斯田體化約半小時,然後淬火;以及d)將淬火後的鋼物件回火至少兩次,回火溫度在500℃與700℃之間,每次回火時間約為2小時;就本技術領域之傳統理解而言,此等結果令人意外,因為目前流行的學說為:鉻含量的降低會導致可硬化度降低以及一次M(C,N)顆粒難以溶解。 在具有高鉻含量(即9-12 wt-%)之抗蠕變鋼中,在相對較低之溫度(即1020-1050℃)下可能已溶解碳氮化釩。然而,若鉻含量較低,小於約4-5 wt-%,初始碳氮化釩則會在熔料中形成,事實上之後也不可能溶解。 發明者已經發現:當低鉻鋼中氮含量在約0.015 wt-%至0.30 wt-%之範圍內達到平衡時,會形成碳氮化釩,碳氮化釩會在沃斯田體化步驟中部分溶解,然後在回火步驟中析出為奈米大小之顆粒。顆粒的大小約為1 μm至10 μm。在某些狀況下,當氮含量較低時(典型地為0.05 wt-%),顆粒的平均大小小於1 μm。碳氮化釩之熱穩定性優於碳化釩,因此會顯著改良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之耐回火性。此外,回火至少兩次後,回火曲線(顯示硬度隨回火溫度變化)會具有更高的二次峰。 在鋼的較佳具體實例中,氮含量較佳約為0.05 wt-%。該值所提供之效能優於較高值。與較高含量相比,約為0.05 wt-%的氮含量更有可能在淬火過程中引起二次硬化。 在較佳具體實例中,鉻含量較佳為1.5-1.7 wt-%。低鉻含量會延遲微觀結構中碳化鉻之析出,其有利於形成熱穩定性更佳之富釩碳氮化物。因而減緩了材料的回復速度,並改良了耐回火性。 原則上,進行沃斯田體化之溫度可在軟化退火溫度820℃與最高沃斯田體化溫度1200℃之間。在一較佳具體實例中,即,在氮含量約為0.05 wt-%而鉻含量約為1.5 wt-%至1.7 wt-%的組成物中,進行鋼物件之沃斯田體化之溫度較佳約為1050℃至1150℃,較佳為1100℃。內部測試顯示,較高的沃斯田體化溫度會使回火硬度偏移至較高溫度,亦即,會使二次硬化峰偏移至較高溫度,此意味著將在初始回火溫度較高的情況下達到所需硬度。因此會改良材料的耐回火性,並會提高工具的工作溫度。 較佳對淬火後的鋼物件進行至少兩次回火,回火溫度在550℃與680℃之間,每次的停留時間為2小時。在鋼組成物之最佳具體實例中,進行回火之溫度在600℃與650℃之間,較佳為625℃與650℃之間。 若要使氮含量在0.05-0.10 wt-%之範圍內,可用習知澆鑄方法藉由如下步驟加入氮:首先形成熔料,並澆鑄熔料以形成鋼錠,然後藉由熱處理使鋼錠均質化。氮的添加會產出粗大的一次富釩M(C,N)析出物,而此等析出物會使材料硬度不均勻。然而,若降低氮含量並在隨後之鍛造之前進行均質化熱處理,則不會出現粗大的一次碳氮化物。 在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例中,氮含量較佳約為0.05 wt-%。該值所提供之效能優於較高值。與較高含量相比,約為0.05 wt-%的氮含量更有可能在淬火過程中引起二次硬化,從而使鋼具有高硬度。然而,研究顯示約為0.10 wt-%的氮含量會使二次硬化峰偏移至略高的回火溫度,此現象為有利現象。另外,已執行之測試及模型化計算顯示,沃斯田體化溫度需要隨著氮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在變種鋼中,氮含量亦可能高於針對較佳具體實例所指示之含量。在此變種鋼中,氮含量可達到0.30 wt-%。為獲得更高之氮含量,僅使用習知澆鑄方法是不夠的。取而代之,可藉由如下步驟加入氮:首先製造基本上為所需組成物(除了氮以外)之鋼粉,然後用氮氣對此粉末進行固態氮化,其後在約1150℃之溫度及約76 MPa之壓力下將此粉末均衡地熱壓成鋼錠。藉由用粉末冶金法製造工具鋼,可避免出現粗大的一次碳化物之問題。 較佳將鋼錠在約1270℃之溫度下鍛造,然後在約820℃之溫度下軟化退火,隨後以每小時10℃之速率冷卻至650℃,然後在空氮中自由冷卻以使鋼錠預備進行沃斯田體化。 實施例1 下表2所示為三種不同合金N0.05、N0.10及N0.30中之化學組成物(單位為wt-%)。N0.05表示氮含量為0.05 wt-%之材料,N0.10及N0.30以此類推。注意,此等組成物為試驗鋼錠之實際組成物。 目標係保持除碳及氮以外之所有合金元素之含量。與表1之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相比,鉻含量亦略有減少。另外,鉬含量略有減小,錳含量有所增加。關於碳及氮,目標係使此等元素的含量之總和約為0.40 wt-%,且已相對較好地達成了此目標。 回火階段主要涉及介穩定相,而先前的電子顯微法研究已顯示:在回火溫度間隔內,亦即400℃至700℃,介穩定相存在於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中。此等碳化物相主要為富釩MC(FCC)及富鉬M2C(HCP)。亦已發現一定量的富鉻M7C3存在於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中。 進行以下計算以便決定此等含氮合金是否有可能硬化,亦即,在沃斯田體化溫度下,是否有足夠的合金元素能被溶解到沃斯田體基質中,從而在淬火過程中形成麻田散體。因此,所關注的溫度間隔係介於軟化退火溫度(820℃)與指定的最高實用沃斯田體化溫度(1200℃)之間。 圖4所示為此等平衡計算之結果。此處顯示M6C、M(C,N)及bcc基質之莫耳分數隨溫度變化。平衡相為沃斯田體。實曲線表示N0.05;虛曲線表示N0.10,點曲線表示N0.30。注意,合金N0.30中M(C,N)的高含量一直到1200℃。如所預期,溫度超過850℃時,bcc相不穩定。有意思的是,可以看到表示M(C,N)量之平衡曲線的斜率隨著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此意味著使M(C,N)溶解在N0.30中比溶解在N0.05中更難。因此,在1100℃進行沃斯田體化之後,預期N0.30基質中碳、氮及釩的量比在N0.05基質中更低。 由於富鉬M6C相僅溶解碳而不溶解氮,因此其受N0.10及N0.30中較低碳含量的影響,因而M6C的量隨著碳含量的降低而降低。亦應注意,在所用沃斯田體化溫度下,M6C全部溶解。 在回火溫度區域內執行的計算僅僅係為了估計N0.05、N0.10及N0.30之二次析出可能性。已發現的平衡充其量能顯示,經過足夠長時間後,何種相會存在於材料中。先前的研究已顯示:實務上,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中存在某種自生回火。此意味著M3C(雪明碳體)會在沃斯田體化過程之後析出。 圖5所示為在回火溫度區域內計算所得出之結果。實曲線表示N0.05;虛曲線表示N0.10,點曲線表示N0.30。二次硬化通常在500℃與650℃之間發生,而在此溫度間隔內,N0.05與N0.10之間M(C,N)量之差值不大。另一方面,N0.30所含的M(C,N)量較高且幾乎恆定,其可能係由於N0.30中釩含量及氮含量較高。 與N0.10相比,N0.05中的較高碳含量產生了更多與基質平衡之M2C相。N0.30中M2C要少的多。 根據先前的計算,應該可以估計在特定溫度下進行沃斯田體化之後此等合金中發生二次析出的可能性。該可能性取決於,在回火溫度下的介穩定平衡與沃斯田體化溫度下的平衡之間,M(C,N)相及M2C相的量的差值。表3所示為此等差值,用以說明三種不同合金之二次析出可能性。該等值的單位為莫耳百分數。 表3所示結果表明:N0.05具有最佳硬化反應,因為在1100℃時N0.05中存在之M(C,N)相的量較低,亦即,許多合金元素可溶於沃斯田體基質。亦表明N0.05在625℃溫度下進行回火的過程中最有可能發生良好的二次硬化。 實施例2 N0.05及N0.10兩種合金按照習知方法被澆鑄成50 kg的小型鋼錠。N0.10為第一試驗合金,在鍛造過程之前沒有對此鋼錠進行均質化處理。在鍛造之前在1300℃對第二試驗合金N0.05進行了15小時之均質化處理。第三試驗合金N0.30之氮含量過高,以致於無法藉由習知澆鑄法來製造該合金。因此,使用粉末冶金法來產生此合金。首先製造鋼粉,然後用加壓N2氣體對此粉末進行固態氮化。隨後在1150℃以76 MPa之壓力對此粉末進行熱均衡加壓(HIP)。 三種鋼錠均在1270℃進行鍛造,然後切割出尺寸為15×15×8 mm之樣本。藉由在820℃首先進行軟化退火而對此等樣本進行熱處理;退火後進行冷卻的順序為,以每小時10℃之速率冷卻至650℃,然後在空氣中自由冷卻。軟化退火之後,對N0.05在110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為了補償較差之析出可能性,對N0.10在115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對N0.30在120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三種合金各提供9個樣本,在以下溫度對該等樣本進行回火:450℃、525℃、550℃、575℃、600℃、625℃、650℃、675℃及700℃。均熱時間為兩小時,回火兩次,亦即,總回火時間為四小時。熱處理之後,量測該等樣本之硬度。為了進一步研究樣本中未溶解顆粒之形態、分佈及大小,執行掃描電子顯微法(SEM)。所用SEM儀器為FEI Quanta 600 F。 硬度量測 圖6所示為硬度量測之結果。自圖中可以看出,在500℃至650℃之溫度間隔內,三種合金均具有二次硬化峰。全部回火均進行2+2小時。在淬火後的狀態下,N0.05的硬度最高(53 HRC),而N0.10及N0.30之硬度略低。然而,三種合金均被視為可硬化的。N0.05的硬度曲線與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之硬度曲線非常相似,如圖1所示,標準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之最大硬度值約為54 HRC。 N0.10的二次硬化峰似乎略有偏移,處於更高的溫度下,峰值硬度出現在600℃。N0.05及N0.30的峰值硬度出現在550℃。 掃描電子顯微法 按照習知方法澆鑄之N0.05(氮含量最低的合金)中未溶解的M(C,N)顆粒之平均大小小於1 μm。該大小與鋼中普通未溶解之碳化物相當。參看圖7,在N0.05中容易找到另一相,該相為氧化鋁與硫化錳之混合物。圖7為SEM圖像(反向散射),所示為N0.05中微小的未溶解M(C,N)析出物2,以及氧化物-硫化物之混合球狀顆粒1。該樣本已在110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並在625℃回火2+2小時。 N0.05(以及N0.10)中之所以包括許多非金屬雜質,是因為所有的試驗鋼錠均係在開放氛圍中製造及澆鑄而成。 在115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並在625℃回火2+2小時之後,N0.10中M(C,N)顆粒之最常見大小為,圓當量直徑(ECD)在5 μm與10 μm之間。參看圖8,在前沃斯田體晶粒邊界處常常可以找到更大的一次碳化物3(在熔料中析出),圖8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合金N0.10中在前沃斯田體晶粒邊界處未溶解之一次M(C,N)。該樣本在1150℃進行沃斯田體化30分鐘,並在625℃回火2+2小時。 圖9為N0.10中的一次M(C,N)顆粒4之SEM細節顯微圖。使用牛津儀器提供的INCA特徵軟體,可在SEM中自動發現此等顆粒。此等顆粒之邊緣清晰,此表明此等顆粒已自熔料中析出。圖像中的白色區域為富鉬M6C顆粒5。注意,在此情況下,樣本為軟化退火後的N0.10。 在用粉末冶金法製造之N0.30中,未溶解的M(C,N)顆粒6之大小分佈(ECD)介於1 μm與5 μm之間,最常見之大小為2 μm,因此,儘管N0.30之氮含量較高,但此等顆粒仍然較小。參看圖10,該等顆粒均勻地分佈在微觀結構中。然而,如圖11所示,其中存在一些M(C,N)叢集7。 用EDS來量測所有三種合金中未溶解之M(C,N)相顆粒之化學組成物,量測結果顯示於表4中,表4所示為合金N0.05、N0.10及N0.30中M(C,N)顆粒之化學組成物。該等值之單位為原子百分數。注意,儘管EDS對於輕元素(如碳及氮)之精確度並不很高,但是可知,可根據標稱組成物推測M(C,N)相中除碳及氮以外的元素。表中提供的±值是由INCA程式(牛津儀器)提供的。已記錄之一些鐵很可能來自周圍的基質,對合金N0.05尤其如此。 產業利用性 在需要得到可在高溫下及長時間段內使用的熱工作鋼工具的情況下,本發明之方法及低鉻熱工作工具鋼適用。 圖1所示為不含氮的例示性先前技術低鉻熱工作工具鋼之硬度與回火溫度的關係。 圖2所示為先前技術的各種鋼在不同回火溫度下的硬度,此等鋼分別為Cr 15、Mo 1、C 0.6及Cr 15、Mo 1、C 0.29、N 0.35(含量單位為wt-%)。 圖3所示為沃斯田體中鉻含量變低對M(C,N)穩定性的影響。 圖4所示為M6C、M(C,N)及bcc基質之莫耳分數隨溫度變化。(平衡相:沃斯田體基質。) 圖5所示為M(C,N)相及介穩定M2C之量隨溫度變化。(平衡相:肥粒鐵。) 圖6所示為試驗合金N0.05、N0.10及N0.30之硬度與回火溫度的關係之曲線。 圖7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N0.05中微小的未溶解M(C,N)析出物及氧化物與硫化物之混合球狀顆粒。 圖8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合金N0.10中之前沃斯田體晶粒邊界處未溶解之一次M(C,N)。 圖9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軟化退火後的N0.10中的一次顆粒。 圖10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未溶解之M(C,N)顆粒在N0.30中均勻分佈。 圖11為反向散射SEM圖像,所示為N0.30中出現了一些未溶解之M(C,N)叢集。
权利要求:
Claims (15) [1] 一種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08-0.40、N 0.015-0.30、C+N 0.30-0.50、Cr 1-4、Mo 1.5-3、V 0.8-1.3、Mn 0.5-2、Si 0.1-0.5、視需要而定Ni <3、Co 5、B <0.01、除雜質外,其餘為Fe。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或多者(單位為wt-%):C 0.20-0.38、 較佳為0.30-0.35、N 0.03-0.30、 較佳為0.03-0.10、C+N 0.30-0.50、 較佳為0.36-0.44、Cr 1-3、 較佳為1.2-2.6、Mo 1.9-2.9、 較佳為2.2-2.8、V 1.0-1.3、 較佳為1.15-1.25、Mn 1-2、 較佳為1.1-1.9、Si 0.1-0.5、 較佳為0.2-0.4、Ni <1、 較佳為<0.25、Co <4、 較佳為<0.20、B 0.001-0.01、 較佳為0.001-0.00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或多者(單位為wt-%):C 0.25-0.35、 較佳為0.27-0.34、N 0.04-0.30、 較佳為0.04-0.10、C+N 0.38-0.42、Cr 1.3-2.5、 較佳為1.4-2.3。 [4]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或多者(單位為wt-%):N 0.042-0.15、 較佳為0.045-0.12、C+N 0.39-0.41、Cr 1.3-2.3、 較佳為1.4-2.1。 [5] 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或多者(單位為wt-%):C 0.20-0.35、 較佳為0.30-0.34、N 0.042-0.12、 較佳為0.045-0.12、C+N 0.39-0.41、Cr 1.4-1.9、 較佳為1.5-1.7、Mo/V 1.8-2.3、 較佳為1.9-2.1、Cr/V <2、 較佳為<1.8。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20-0.40、N 0.03-0.30、C+N 0.30-0.50、Cr 1.2-2.3、Mo 1-3、V 0.8-1.3、Mn 1-2、Si 0.1-0.4、Ni <1、視需要而定Co 3-5、B 0.001-0.01、Mo/V 1.8-2.3、Cr/V <2、除雜質外,其餘為Fe。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20-0.40、N 0.03-0.30、C+N 0.30-0.50、Cr 1.2-2.3、Mo 1.5-3、V 0.8-1.3、Mn 1-2、Si 0.1-0.4、Ni <1、視需要而定Co 3-5、B 0.001-0.01、Mo/V 1.8-2.3、Cr/V <2、除雜質外,其餘為Fe。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20-0.40、N 0.04-0.30、C+N 0.30-0.50、Cr 1.2-2.3、Mo 1-3、V 0.8-1.3、Mn 1-2、Si 0.1-0.4、Ni <1、Co <0.2、視需要而定B 0.001-0.01、Mo/V 1.8-2.3、Cr/V <2、除雜質外,其餘為Fe。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20-0.38、N 0.04-0.30、C+N 0.36-0.44、Cr 1.2-2.3、Mo 1.9-2.9、V 0.8-1.3、Mn 1-2、Si 0.1-0.4、Ni <0.25、Co <0.20、視需要而定B 0.001-0.01、Mo/V 1.8-2.3、Cr/V <2、除雜質外,其餘為Fe。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該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由以下物質組成(單位為wt-%):C 0.30-0.34、N 0.04-0.09、C+N 0.37-0.43、Cr 1.4-1.9、Mo 2.2-2.8、V 1.0-1.3、Mn 1-2、Si 0.2-0.4、Ni <0.25、Co <0.20、視需要而定B 0.001-0.005、Mo/V 1.8-2.3、Cr/V <2、除雜質外,其餘為Fe。 [11] 一種製造具有更高耐回火性之低鉻熱工作工具鋼物件之方法,其包含a)提供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中任一項之鋼;b)用該鋼形成一鋼物件;c)將步驟b)中獲得的該鋼物件在至多為1200℃之溫度下沃斯田體化約半小時,然後淬火;以及d)將該淬火後的鋼物件回火至少兩次,回火溫度在500℃與700℃之間,每次回火的時間為2小時。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其包含對該鋼物件進行沃斯田體化,溫度為1050-1150℃,較佳為1080-115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含對該淬火後的鋼物件進行回火,溫度為550-680℃,較佳為600-650℃,且更佳為625-65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加入氮,具體步驟如下:首先製造基本上由除T氮以外的所需組成物製成之鋼粉,然後用氮氣對此種粉末進行固態氮化從而獲得該所需組成物,其後將該粉末熱壓成一鋼錠。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在沃斯田體化之前對該鋼錠進行均質化、鍛造及軟化退火。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2020143380A|2020-09-10|耐摩耗性合金 TWI715776B|2021-01-11|適用於塑膠模製工具的鋼 JP2009534536A|2009-09-24|鋸刃用高速度鋼 JPH116041A|1999-01-12|高い衝撃靱性を持つ耐摩耗性粉末冶金冷間加工工具鋼物体及びそ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366326B2|2018-08-01|高靱性熱間工具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35863B|2016-06-01|熱工作工具鋼及用來製造熱工作工具鋼的方法 KR20140110720A|2014-09-17|열전도도가 향상된 다이케스팅 및 핫스템핑용 자동차용 금형강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4503677A|2004-02-05|スチール合金、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工具及び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工具用の強靭焼入れブランク TW574379B|2004-02-01|Cold work steel CA2686071A1|2010-05-20|Hot-forming steel alloy TW201923107A|2019-06-16|適於熱加工工具的鋼 JP2020536169A|2020-12-10|ステンレス鋼、ステンレス鋼をアトマイズすることにより得られるプレアロイ粉及びプレアロイ粉の使用 KR101711889B1|2017-03-08|내마모성이 우수한 냉간 가공용 합금 공구강 TW201814067A|2018-04-16|熱加工工具鋼 JP2017166066A|2017-09-21|金型用鋼及び金型 TW202134450A|2021-09-16|麻田散鐵系不鏽鋼板及麻田散鐵系不鏽鋼構件 RU2575527C2|2016-02-20|Инструментальная сталь для работы при высоких температурах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нструментальной стали для работы при высоких температурах TWI582242B|2017-05-11|冷作工具鋼之切削方法及冷作模具材料之製造方法 CN113699446A|2021-11-26|一种超细化型高韧性模具钢及其制备方法 JP4368032B2|2009-11-18|高速度工具鋼用粉末および粉末高速度工具鋼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3703150B|2015-12-23| RU2013142584A|2015-04-10| JP5837945B2|2015-12-24| ES2540905T3|2015-07-14| KR102012950B1|2019-08-21| US20140056749A1|2014-02-27| SE536596C2|2014-03-18| US20160115573A1|2016-04-28| SI2681340T1|2015-10-30| PL2681340T3|2015-10-30| EP2681340B1|2015-04-15| EP2681340A1|2014-01-08| KR20150047636A|2015-05-04| PT2681340E|2015-08-25| KR20170105138A|2017-09-18| WO2012119925A1|2012-09-13| DK2681340T3|2015-06-29| KR20140015445A|2014-02-06| CA2828962C|2018-11-06| JP2014512456A|2014-05-22| CN103703150A|2014-04-02| TWI535863B|2016-06-01| BR112013022606A2|2016-12-06| SE1150200A1|2012-09-05| CA2828962A1|2012-09-1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S5450421A|1977-09-30|1979-04-20|Daido Steel Co Ltd|Hot tool steel| SE426177B|1979-12-03|1982-12-13|Uddeholms Ab|Varmarbetsstal| JPH02125840A|1988-11-01|1990-05-14|Hitachi Metals Ltd|Tool steel for hot working| SU1659520A1|1989-07-04|1991-06-30|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Гомсельмаш"|Инструментальна сталь| SU1767019A1|1991-01-25|1992-10-07|Запорожски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В.Я.Чубаря|Штампова сталь| JP2688729B2|1992-09-16|1997-12-10|山陽特殊製鋼株式会社|耐アルミニウム溶損材料| JPH0718378A|1993-07-06|1995-01-20|Mitsubishi Steel Mfg Co Ltd|熱間金型用鋼| JP2952245B2|1998-07-24|1999-09-20|日立金属株式会社|熱間加工用工具鋼| JP2001158937A|1999-09-22|2001-06-12|Sumitomo Metal Ind Ltd|熱間加工用工具鋼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間加工用工具の製造方法| SE516622C2|2000-06-15|2002-02-05|Uddeholm Tooling Ab|Stållegering, plastformningsverktyg och seghärdat ämne för plastformningsverktyg| JP4060225B2|2003-04-01|2008-03-12|山陽特殊製鋼株式会社|快削熱間工具鋼| CN1878881A|2003-12-19|2006-12-13|大同特殊钢株式会社|耐熔化损失性优良的高温工具钢及模具构件| JP2006104519A|2004-10-05|2006-04-20|Daido Steel Co Ltd|高靭性熱間工具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00194A|2005-10-07|2007-04-19|Daido Steel Co Ltd|熱間工具鋼の製造方法| JP4992344B2|2006-08-30|2012-08-08|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熱疲労特性に優れた金型用鋼| JP5093118B2|2006-12-27|2012-12-05|日立金属株式会社|工具鋼の製造方法| JP5444938B2|2009-08-24|2014-03-19|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金型用鋼|CA2924877A1|2013-10-02|2015-04-09|Uddeholms Ab|Corrosion and wear resistant cold work tool steel| CN106062233A|2014-01-16|2016-10-26|尤迪霍尔姆斯有限责任公司|不锈钢和由该不锈钢制成的切削工具主体| SE539646C2|2015-12-22|2017-10-24|Uddeholms Ab|Hot work tool steel| CN107604257B|2016-08-25|2019-03-29|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种hm3粉末钢及其制备工艺|
法律状态:
2021-03-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SE1150200A|SE536596C2|2011-03-04|2011-03-04|Varmarbetsstål och en process för tillverkning av ett varmarbetsstål|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