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具用零件、自行車用零件之表面裝飾構造
专利摘要:
為了提供釣具用零件及自行車用零件的裝飾構造,不須使用大型裝置就能達成耐蝕性及強韌性良好之鮮明的表面裝飾構造。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零件主體表面積層內側塗裝層,在該內側塗裝層上積層銀面薄膜塗裝層,在該銀面薄膜塗裝層上積層外側塗裝層;前述內側塗裝層和前述外側塗裝層分別選擇以下任一者所形成,亦即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的胺基甲酸酯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讓具有胺基的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讓前述二個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樹脂塗料;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是由以胺作為配位子之銀金屬錯合物所形成,藉由將前述銀金屬錯合物加熱而形成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 公开号:TW201302468A 申请号:TW101116349 申请日:2012-05-08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Yasushi Nishimura;Kazumi Yasuda;Yasukazu Kawamoto;Hiroyuki Arimoto 申请人:Shimano Kk; IPC主号:C09D175-00
专利说明:
釣具用零件、自行車用零件之表面裝飾構造 本發明是關於在纖維強化樹脂製之釣具用零件或自行車用零件的表面實施塗裝之釣具用零件或自行車用零件之表面裝飾構造。 作為釣具用零件或自行車用零件的裝飾構造可列舉活用以下的技術者。 (1)將胺基甲酸酯、環氧樹脂塗料予以噴附或刷塗後進行燒成而讓其固定的金屬塗裝技術;(2)將裝飾用物質藉由真空蒸鍍、CVD、PVD、濺鍍等先進的塗裝技術而形成。 但在(1)方面,塗裝表面之鮮明、豔麗等的色彩感覺會有不足的情形。另一方面,在(2)方面,利用光的折射可進行多色發色等,在色彩感覺上的表現良好,但需要大型裝置及先進的製造技術,無法簡單地採用。 於是,可考慮利用銀鏡反應來形成裝飾構造,該銀鏡反應的裝置較簡易且在裝飾性上能發揮充分的性能(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84596號公報(段落〔0032〕~〔0035〕) 然而,利用該銀鏡反應的製法,無法獲得耐蝕性及強韌性良好者,基於機械強度的觀點尚嫌不足。 而且,如第8(b)圖所示般,銀鏡塗裝的步驟,幾乎每個步驟結束時都必須實施水洗步驟,因此造成製造步驟複雜,基於製造步驟的觀點有進一步改善的餘地。再者,必須使用二頭式的塗裝用噴槍這種特殊的噴附手段,基於設備觀點其負擔較大。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釣具用零件及自行車用零件的裝飾構造,不須使用大型裝置就能達成耐蝕性及強韌性良好之鮮明的表面裝飾構造。 依據第1發明(請求項1)或第2發明(請求項2之發明),以胺作為配位子之銀金屬錯合物,如後述般僅利用醇稀釋就能發揮充分的流動性,藉由噴附、刷塗等簡易的作業形態就能達成塗裝步驟。亦即,如第9(a)圖所示般,作為塗裝步驟,只要包含形成內側塗裝層之內側塗裝步驟、銀面薄膜塗裝步驟、乾燥步驟、及形成外側塗裝層之外側塗裝步驟即可,不須實施水洗步驟,因此可謀求塗裝步驟的縮短化及簡單化。作為噴附手段,不須使用像習知銀鏡塗裝那樣的特殊噴槍,因此基於設備面的觀點其負擔減少。 而且,銀面是藉由使加熱時析出的銀粒子彼此熔融連結而形成高表面密度且緊密地連結,因此銀面比起金屬塗裝呈現亮度、密度、平滑性等的表面裝飾性更良好的面。 另一方面,當將以胺作為配位子之銀金屬錯合物塗布在內側塗裝層上時,銀金屬錯合物的胺會和內側塗裝層之未反應樹脂(異氰酸酯、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接著,若在塗布銀金屬錯合物所形成之銀面薄膜塗裝層上塗布外側塗裝層用的塗料,銀面薄膜塗裝層內所殘存的胺會和用來形成外側塗裝層的樹脂進行反應。如此,讓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內外塗裝層之鍵結力增大。 因此,儘管是不須使用大型裝置之簡易作業形態,仍能避免在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內外塗裝層的邊界面發生層間剝離、侵蝕,而能形成耐蝕性高且發揮充分的裝飾性之銀面薄膜塗裝層。 依據第3發明(請求項3)或第4發明(請求項4之發明),由於銀金屬錯合物所析出的銀為奈米粒子,如後述般藉由熔點下降能讓銀粒子迅速地進行連結鍵結,而形成緊密的銀面薄膜塗裝層。 而且,銀奈米粒子僅稍微熔解而不致完全地連結固定在一起,因此能進入其與外側塗裝層之邊界區域,在該邊界區域,使混入樹脂塗料內之銀粒子密度從外側塗裝層朝向銀面薄膜塗裝層逐漸增加。如此會在邊界區域形成:密度隨著朝向銀面薄膜塗裝層而增加的銀和樹脂塗料之混合傾斜層。藉此,可提昇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外側塗裝層之密合性,能抑制前述層間剝離而謀求耐蝕性的提昇。 依據第5發明(請求項5)或第6發明(請求項6之發明),在前述習知技術(日本特開2009-84596號公報),關於銀鏡膜厚雖是建議0.1微米~10微米這麼廣範圍的厚度,但當比0.4微米更厚時,剝離測試時在銀面薄膜塗裝層會產生凝集破壞。 亦即,會使銀面薄膜塗裝層之位於外側塗裝層側的部分和位於內側塗裝層側的部分分離,而容易在銀面薄膜塗裝層的厚度方向之中間位置發生剝離。 因此,宜將厚度設定在0.02微米~0.4微米的範圍。更佳為將厚度設定在0.02微米~0.25微米的範圍。 依據第7發明(請求項7)或第8發明(請求項8之發明),在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內外側塗裝層之間,不會形成將兩區域明確地區隔之區隔線,而是形成在樹脂塗料內混入銀粒子之內外混合傾斜層。 因此,即使釣竿等受到外力而發生變形,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內外側塗裝層兩者仍不容易剝離。 而且,在該內外混合傾斜層,混入樹脂塗料內之銀粒子的混入比例越靠近銀面薄膜塗裝層側呈現越高的比例,因此從銀面薄膜塗裝層側朝向內外側塗裝層側之應力傳遞變得滑順,能夠避免在此部分發生應力破裂等。 〔第1實施方式〕 針對釣櫻鱒(Yamame)、紅點鮭(Char)等時所使用的釣竿A作說明。如第1圖所示般,釣竿A,是在尾竿1的前端安裝前端導件2,在尾竿1的中間位置安裝固定著釣線用導件3,在竿頭側配置並繼式(插接式)地接合之元竿5,在元竿5安裝供裝設捲線器之捲線器座6,如此構成釣竿。 又構成釣竿A之尾竿1、元竿5是如下述般製作。亦即,將碳纖維等的強化纖維朝一方向對齊,讓該對齊後的強化纖維群含浸環氧樹脂等的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而形成預浸體薄片。將該預浸體薄片裁切成大致梯形後,取複數片捲繞在心軸上,將捲繞有複數個預浸體薄片而構成之竿基材以捲撓在心軸上的狀態放入爐內進行燒成,燒成後將心軸予以脫芯而取出圓筒狀的竿基材,將該竿基材裁切成既定長度,實施精加工而成為竿體。 作為構成預浸體之強化纖維,具體而言除了碳纖維以外,還能使用玻璃纖維、芳族聚醯胺纖維、氧化鋁纖維等;作為樹脂,除了環氧樹脂以外,還能使用酚樹脂、聚酯樹脂等的熱固性樹脂,或PV(E)等的熱塑性樹脂。此外,作為預浸體,亦可為讓織入強化纖維之織物含浸樹脂而構成者。 接著說明,構成釣竿A的零件之中間竿4、元竿5的外周面上所實施的塗裝。關於塗裝的構造,是針對以下2種作說明。一種是如第2(a)圖所示般,在外側塗裝層AE的外側未設置後述的透明表塗層、或外側塗裝層是採用表塗塗料者;另一種是如第2(b)圖所示般,在外側塗裝層AE上具備彩色表塗層AF及透明表塗層AG者。例如,第2(a)圖所示者是使用於中間竿4等,第2(b)圖所示者是使用於元竿5等。又關於其使用並不是固定的,可自由地選擇。 如第2(a)圖所示般,在中間竿4等之外周面4A的表面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在最內側塗裝層AB上設置內側塗裝層AC,在內側塗裝層AC上設置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 同樣地,如第2(b)圖所示般,在元竿5等之外周面5A的表面,選擇性地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或不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當設有最內側塗裝層AB的情況,在最內側塗裝層AB上設置內側塗裝層AC,在內側塗裝層AC上設置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進一步在外側塗裝層AE上重疊形成彩色表塗層AF和透明表塗層AG。 最內側塗裝層AB是選擇環氧系樹脂塗料。該最內側塗裝層AB,是用來覆蓋可能露出於中間竿4等的竿表面之強化纖維,而確保內側塗裝層AC之密合性。此外,如第2(b)圖所示般,在竿表面雖未圖示出,在燒成竿體時,會有將螺旋狀地捲繞在竿基材外周面之成型膠帶痕5a以刻意保留的狀態來形成元竿5等的情況。為了使該成型膠帶痕5a平坦而形成最內側塗裝層AB。 接著說明內側塗裝層AC。作為該塗裝層所使用的樹脂塗料,是選自以下四種。 (1)作為第1樹脂塗料,是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之胺基甲酸酯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 (2)作為第2樹脂塗料,是讓具有胺基之丙烯酸樹脂和具有環氧基之矽化合物經由脫水且脫醇縮合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3)作為第3樹脂塗料,是讓胺基甲酸酯反應及脫水且脫醇縮合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4)作為第4樹脂塗料,是具有環氧基的環氧樹脂塗料。 可將上述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丙烯酸矽樹脂塗料之任一方、或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和丙烯酸矽樹脂塗料雙方,和環氧樹脂塗料當作上述內側塗裝層AC來使用。 該等塗料在竿表面上的施工,可在進行運送式塗裝、刷塗或噴附等後,使用燒成爐實施燒成而將其固定。 也能取代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而使用聚酯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或是聚碳酸酯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等。此外,可取代丙烯酸矽樹脂塗料而使用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接下來說明外側塗裝層AE。作為該塗裝層所使用的樹脂塗料,是選自以下三種。 (1)作為第1樹脂塗料,是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之胺基甲酸酯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 (2)作為第2樹脂塗料,是讓具有胺基的丙烯酸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經由脫水且脫醇縮合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3)作為第3樹脂塗料,是讓胺基甲酸酯反應和脫水且脫醇縮合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上述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丙烯酸矽樹脂塗料之任一方、或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和丙烯酸矽樹脂塗料雙方,可作為上述內側塗裝層AC、外側塗裝層AE的塗料來使用。 該等塗料在竿表面上的施工,可在進行運送式塗裝、刷塗或噴附等後,使用燒成爐實施燒成而將其固定。 可取代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而使用聚酯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或是聚碳酸酯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等。此外,可取代丙烯酸矽樹脂塗料而使用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 又作為中間竿4用的外側塗裝層AE,也能取代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等而使用前述的彩色表塗塗料。 接著說明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此,藉由塗布使用胺的銀錯合物來形成銀面薄膜塗裝層AD。使用胺之銀錯合物,具體而言是指:銀與作為配位子之2-乙基己胺的錯合物。 作為胺,也能採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等的構造簡單者,N,N-二異丙基乙胺等的構造複雜者。 銀面薄膜塗裝層AD是經由以上的步驟所形成。 (1)在使用胺之銀的錯合物中加入異丙醇等的溶媒而使其流動化。 (2)將該流動化後的銀錯合物塗布在前述內側塗裝層AC上。塗布方法,可採用刷塗或噴附等通常使用的塗布方法。塗布狀態是第3(a)圖所示的狀態。 (3)接著,將該塗布後的中間竿4等,在燒成爐中以100℃~170℃的温度進行10~60分鐘的燒成。如此,讓醇成分蒸發,同時使作為配位子之2-乙基己胺和銀的鍵結力降低而使該2-乙基己胺離開銀粒子,且經由胺的還原作用進行還原而析出銀的奈米粒子。此狀態為第3(b)圖所示的狀態。 如第6圖之顯微鏡相片所示,奈米粒子尺寸約15~20奈米。 (4)如此般在內側塗裝層AC上析出之銀的奈米粒子群,經由熔點下降,如第3(c)圖所示般進行局部地熔融結合而形成銀面薄膜塗裝層AD。 一般而言,銀塊體的熔融温度為962℃左右,在上述情況,由於銀粒子具有奈米單位的粒徑,會產生熔點下降,即使在100℃這種施加較平穩的燒結熱的狀態下,仍能促進熔融化,使析出的銀粒子彼此熔融結合而形成銀面薄膜。該熔點下降並不會造成基材主體受損。 如此般,測定所形成的銀面薄膜塗裝層AD的膜厚。 膜厚的測定是採用以下的方法來進行。 測定裝置是使用ESCA(掃描型X線光電子分光分析裝置)。亦即,照射電子槍所放出的+氬粒子而進行濺擊,對於被擊出的元素進行光譜分析以界定元素,且根據照射深度來測定膜厚。 作為測定對象之試料說明如下。在玻璃板8A的表面,藉由噴附方法塗布相當於銀面薄膜塗裝層AD的膜,作成二片試料(玻璃板1、玻璃板2)。將其中一片試料,如第7(a)(b)圖所示般,在竿體7的外周面以沿著切線方向的姿勢安裝。 另一片試料,是在薄膜8B上形成內側塗裝層AC、銀面薄膜塗裝層AD、外側塗裝層AE合計3層後的試料(薄膜)。如第7(c)(b)圖所示般,在竿體7的外周面,在此情況不是以沿著切線方向的姿勢而是以沿著圓周方向的姿勢安裝。 在測定時,讓竿體7繞軸芯x旋轉且在軸芯x方向往復移動而進行測定。 測定結果記載如下。表示膜厚的單位為奈米(nm)。 使用在玻璃板、薄膜等上形成膜而構成的試料,是為了作成能放入ESCA裝置而進行測定的形狀。 關於最內側塗裝層AB、內側塗裝層AC、銀面薄膜塗裝層AD、外側塗裝層AE,是經由以下的製造步驟所形成。 亦即,如第8(a)圖所示般,在形成最內側塗裝層AB及內側塗裝層AC、銀面薄膜塗裝層AD之後,設置乾燥步驟,當該乾燥步驟結束後,形成外側塗裝層AE及表塗層,製造步驟中不包含在銀鏡反應面的情況所使用之水洗步驟。 接下來說明,內側塗裝層AC和銀面薄膜塗裝層AD之內混合傾斜層ACD、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外側塗裝層AE之外混合傾斜層ADE的反應形態。 在該內混合傾斜層ACD和外混合傾斜層ADE,形成銀面薄膜塗裝層AD之銀粒子是與內側塗裝層AC、外側塗裝層AE的樹脂混合而形成混合傾斜層,在該混合傾斜層的混合狀態,是呈現越靠近銀面薄膜塗裝層AD側銀粒子的比例越高的傾斜狀態。如此般,不僅是物理性地呈現銀粒子與樹脂的混合狀態,且如下述般,在該混合傾斜層呈現化學鍵結狀態。 接著說明內混合傾斜層ACD之化學鍵結狀態。 (1)作為內側塗裝層AC是使用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的情況 首先,如下式所示,產生異氰酸酯基和羥基之胺基甲酸酯反應。 [化1]R-NCO+R’-OH=R-NH-COOH’ (2)接著,其中的未反應異氰酸酯與銀面薄膜塗裝層AD內之胺進行反應。 在此,作為矽化合物是採用環氧丙烯矽烷硬化劑。 在此的反應,是銀面薄膜塗裝層AD內的胺與作為硬化劑之矽化合物內的環氧基進行反應。 生成上述第1級胺等而存在於內混合傾斜層ACD。 接著說明外混合傾斜層ADE之化學鍵結狀態。 (3)作為外側塗裝層AE是使用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的情況異氰酸酯會與銀面薄膜塗裝層AD內的殘存胺產生反應。 (4)作為外側塗裝層AE是使用丙烯酸矽樹脂塗料的情況在此,作為矽化合物是採用環氧丙烯矽烷硬化劑。 在此的反應,是銀面薄膜塗裝層AD內的殘存胺與作為硬化劑之矽化合物內的環氧基進行反應。 生成上述第1級胺而存在於外混合傾斜層ADE。接下來說明,內混合傾斜層ACD和外混合傾斜層ADE之其他反應。 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內側塗裝層AC之內混合傾斜層ACD、以及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外側塗裝層AE之外混合傾斜層ADE,藉由上述反應以外的以下反應,使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內側塗裝層AC、以及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外側塗裝層AE具有強固的連結固定狀態。亦即, 如上述反應式所示,當銀面薄膜塗裝層AD的金屬膜與丙烯酸矽進行硬化反應時,會產生上述般的加水分解,這時分離的OH基會發揮氫鍵作用,而使其與金屬的密合力提昇。 此外,在內混合傾斜層ACD及外混合傾斜層ADE,屬於金屬的銀是和樹脂塗料一起混合存在,而使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內側塗裝層AC、以及銀面薄膜塗裝層AD和外側塗裝層AE具有強固的連結固定狀態。 亦即,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並不是全部的原料銀都燒結而構成銀面構造。一部分的銀,是在內混合傾斜層ACD及外混合傾斜層ADE中與樹脂塗料混合存在。而且,銀的混合比例是如第4圖所示,越靠近銀面薄膜塗裝層AD則越大。亦即,銀在樹脂塗料內的混合比例,呈現越靠近銀面薄膜塗裝層AD越大的傾斜狀態。 該傾斜狀態,可對作為試料之3層構造的薄膜8B之塗裝層,利用前述ESCA,根據從塗裝層擊出的銀和樹脂塗料的比例而算出。 其數據如第5圖所示。 根據該數據可知,若縱軸為各元素的堆積度(%)、橫軸為濺擊深度(nm),銀所佔的比例越靠近銀面薄膜塗裝層AD越多。亦即可知,在濺擊深度0nm~200nm左右存在相當於外側塗裝層AE的部分,超過200nm至碳(C)與銀(Ag)交叉的第1點(a)之間,碳(C)含量減少且銀(Ag)含量上昇而形成相當於外混合傾斜層ADE的部分。 又可知,在濺擊深度400nm和600nm之間出現碳(C)與銀(Ag)再度交叉的第2點(b),在該第2點(b)和第1點(a)之間形成相當於銀面薄膜塗裝層AD的部分。 又可知,在濺擊深度600nm附近,碳(C)增加且銀(Ag)減少而形成相當於內混合傾斜層ACD的部分。 又可知,在濺擊深度700nm至1000nm之間存在相當於內側塗裝層AC的部分,再者,超過1000nm的部分是與作為試料片之薄膜8B對應的部分。 依以上的方式對中間竿4、元竿5實施塗裝。接著進行該等塗裝的密合度評價試驗。 試樣是使用外側塗裝層AE僅一層者,(A)最內側塗裝層AB選擇環氧樹脂塗料,(B)內側塗裝層AC選擇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或選自丙烯酸矽樹脂塗料、環氧樹脂塗料、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之任一者,(C)外側塗裝層AE選自丙烯酸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矽樹脂塗料、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之任一者,而進行測試。 測試結果,最內側塗裝層AB選擇環氧樹脂塗料、內側塗裝層AC選擇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外側塗裝層AE選擇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的組合,呈現最佳的結果。 根據該測試結果可知,外側塗裝層AE選擇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的組合,異氰酸酯基及環氧基與含有胺基之銀金屬的密合性會提昇,而有助於耐水性。 此外,內側塗裝層AC也是與外側塗裝層AE同樣地採用胺基甲酸酯變性丙烯酸矽樹脂塗料時,形成銀面薄膜塗裝層AD時所使用之含有胺的銀金屬錯合物中的胺會殘存,與內側塗裝層AC之異氰酸酯基及環氧基產生反應而呈現良好的鍵結力。 此外,上述測試結果也能證實,所析出的銀的一部分會混入外側塗裝層AE和鏡面薄膜塗裝層AD的邊界區域,而形成銀和樹脂塗料的混合傾斜層。 〔第2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是針對應用於釣竿A作說明。在第2實施方式,則是針對應用於捲線器,特別是應用於捲線器B這點作說明。 如第9圖所示般,捲線器B係具備:具有把手11的捲線器主體12、無法旋轉地設置於捲線器主體12之捲線用筒13、以及將釣線捲繞在捲線用筒13上之轉子14。在轉子14的前端側,朝向前方延伸出隔著旋轉中心之二個卡栓(bail)支承部15,在一方的卡栓支承部15上安裝導件滾子16,該導件滾子16是用來將從竿尾側捲取的釣線誘導至捲線用筒13。 關於上述捲線器B的構造,捲線器主體12、捲線用筒13、轉子14等是由纖維強化樹脂所製作,實施第1實施方式所示的塗裝可發揮良好的效果。又如第2(a)圖所示般,可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在最內側塗裝層AB上設置內側塗裝層AC,在內側塗裝層AC上設置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而構成。作為外側塗裝層AE,也能採用彩色表塗塗料所作成者。此外,可選擇的樹脂塗料是任意的。 或是如第2(b)圖所示般,可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在最內側塗裝層AB上設置內側塗裝層AC,在內側塗裝層AC上設置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在外側塗裝層AE上形成彩色表塗層AF,在該彩色表塗層AF上形成透明表塗層AG而構成。 但在此情況,不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而將內側塗裝層AC直接塗裝在捲線器主體12的表面上亦可。 〔第3實施方式〕 在此說明,將上述塗裝形態應用於自行車C的形態。如第10圖所示般,自行車C係具備:藉由前後輪26支承之懸吊架23、安裝在該懸吊架23的上部之把手架24、以及具有懸吊架23等之車架22。在車架22的中間部之座管22A安裝外裝變速裝置用的前變速器21,在車架22的後端部安裝後變速器25。 前述前輪26的輪圈部是由纖維強化樹脂所形成,在該輪圈部實施第1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塗裝可發揮良好的效果。亦即,如第2(a)(b)圖所示般,可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在最內側塗裝層AB上設置內側塗裝層AC,在內側塗裝層AC上設置銀面薄膜塗裝層AD,在銀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而構成。 此外,在外側塗裝層AE上重疊形成彩色表塗層AF和透明表塗層AG亦可,是否形成可任意地選擇。此外,所選擇的樹脂塗料也是任意的。 特別是負擔較大荷重的車架22,如第2(c)圖所示般,是採用包含第1外側塗裝層AE1和第2外側塗裝層AE2合計二層構造的塗裝構造,在負擔荷重較小的把手架24等,如第2(a)圖所示,可採用外側塗裝層AE僅一層構造的塗裝構造。 如上述般,藉由形成車架22等之纖維強化樹脂製的管體,可達成自行車重量的輕量化,藉由上述銀面之提昇裝飾性,能提供具有高級感的自行車。 〔第4實施方式〕 為了單純地謀求零件輕量化及表面耐蝕性提昇的情況,可將鏡面薄膜塗裝層AD直接形成於零件表面,在該鏡面薄膜塗裝層AD上設置外側塗裝層AE和透明表塗層AF,或僅設置一層外側塗裝層AE而構成。 〔其他實施方式〕 (1)作為第1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塗裝之施加對象,可應用於作為釣具之冷藏箱、假餌、釣竿保持具、釣線導件等。 (2)作為形成於零件表面之塗裝構造,不設置最內側塗裝層AB亦可,可將內側塗裝層AC直接施加於零件表面。特別是在尾竿等為了謀求竿重量輕量化的情況,可將內側塗裝層AC直接施加於零件表面,且作為最外側塗裝層之透明表塗層僅形成一層。 (3)作為外側塗裝層AE,如第2(c)圖所示般形成二層亦可。亦即,可在鏡面薄膜塗裝層AD上形成第1外側塗裝層AE1,在該第1外側塗裝層AE1上形成第2外側塗裝層AE2。作為第1外側塗裝層AE1和第2外側塗裝層AE2所採用的樹脂塗料可使用:作為外側塗裝層AE所採用之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丙烯酸矽樹脂塗料之任一方,或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塗料和丙烯酸矽樹脂塗料雙方。 而且,第1外側塗裝層AE1和第2外側塗裝層AE2不一定要使用相同的樹脂塗料,也能使用不同的塗料。又該二層構造者可應用於元竿等。 本發明不僅是釣具,也能適用於具有纖維強化樹脂製零件之自行車用零件。 4‧‧‧中間竿(零件主體) 5‧‧‧元竿(零件主體) 12‧‧‧捲線器主體(零件主體) 14‧‧‧轉子(零件主體) 22‧‧‧車架(零件主體) 24‧‧‧把手架(零件主體) AB‧‧‧最內側塗裝層 AC‧‧‧內側塗裝層 AD‧‧‧銀面薄膜塗裝層 AE‧‧‧外側塗裝層 AE1‧‧‧第1外側塗裝層 AE2‧‧‧第2外側塗裝層 AF‧‧‧彩色表塗層 AG‧‧‧透明表塗層 第1圖係顯示釣竿的側視圖。 第2(a)圖係顯示在外側塗裝層的更外側未設置表塗層等的塗裝構造之縱截側視圖,第2(b)圖係顯示在外側塗裝層的外側具有二層表塗層的塗裝構造之縱截側視圖,第2(c)圖係顯示外側塗裝層具有第1外側塗裝層和第2外側塗裝層合計二層的塗裝積層構造之縱截側視圖。 第3(a)圖係顯示將銀胺錯合物塗布在內側塗裝層上的狀態之說明圖,第3(b)圖係顯示加熱後從銀胺錯合物讓胺離開而析出銀奈米粒子的狀態之說明圖,第3(c)圖係顯示讓析出的銀奈米粒子熔融連結而形成銀面膜的狀態之說明圖。 第4圖係顯示內側塗裝層和銀面薄膜塗裝層之間的內混合傾斜層、及外側塗裝層和銀面薄膜塗裝層之間的外混合傾斜層內之銀混合程度之說明圖。 第5圖係顯示內外混合傾斜層中銀和樹脂的混合比例之測定圖。 第6圖係對應於第3(b)圖之析出銀奈米粒子的顯微鏡相片。 第7(a)圖係將塗布有既定銀面薄膜塗裝層之玻璃板安裝於竿體的狀態之左側視圖,第7(c)圖係將塗布有既定銀面薄膜塗裝層等之薄膜安裝於竿體的狀態之右側視圖,第7(b)圖係對應於前述第7(a)(c)圖之前視圖。 第8(a)圖係顯示本發明的銀面薄膜塗裝步驟之步驟圖,第8(b)圖係顯示銀鏡塗裝步驟的步驟圖。 第9圖係顯示捲線器之側視圖。 第10圖係顯示自行車之側視圖。
权利要求:
Claims (8) [1] 一種釣具用零件之裝飾構造,是在纖維強化樹脂製的零件主體表面積層內側塗裝層,在該內側塗裝層上積層銀面薄膜塗裝層,在該銀面薄膜塗裝層上積層外側塗裝層;前述內側塗裝層是選擇以下任一者所形成:(1)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的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2)讓具有胺基的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3)讓前述(1)的反應和前述(2)的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樹脂塗料,(4)環氧樹脂塗料;前述外側塗裝層是選擇以下任一者所形成:(1)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的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2)讓具有胺基的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3)讓前述(1)的反應和前述(2)的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樹脂塗料;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是由以胺作為配位子的銀金屬錯合物所形成,藉由將前述銀金屬錯合物加熱而形成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 [2] 一種自行車用零件之裝飾構造,是在纖維強化樹脂製的零件主體表面積層內側塗裝層,在該內側塗裝層上積層銀面薄膜塗裝層,在該銀面薄膜塗裝層上積層外側塗裝層;前述內側塗裝層是選擇以下任一者所形成:(1)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的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2)讓具有胺基的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3)讓前述(1)的反應和前述(2)的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樹脂塗料,(4)環氧樹脂塗料;前述外側塗裝層是選擇以下任一者所形成:(1)經由異氰酸酯基和羥基的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2)讓具有胺基的樹脂和具有環氧基的矽化合物進行反應所形成之二液性的樹脂塗料,(3)讓前述(1)的反應和前述(2)的反應同時進行之二液性或三液性的樹脂塗料;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是由以胺作為配位子的銀金屬錯合物所形成,藉由將前述銀金屬錯合物加熱而形成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釣具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藉由將前述銀金屬錯合物加熱而讓銀的奈米粒子析出,且讓該銀的奈米粒子連結固定而形成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自行車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藉由將前述銀金屬錯合物加熱而讓銀的奈米粒子析出,且讓該銀的奈米粒子連結固定而形成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釣具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的厚度在0.02微米~0.4微米的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項所述之自行車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的厚度在0.02微米~0.4微米的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或5項所述之釣具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在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內側塗裝層之間形成在樹脂塗料內混入銀之內混合傾斜層,在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外側塗裝層之間形成在樹脂塗料內混入銀之外混合傾斜層;在前述內混合傾斜層及前述外混合傾斜層內,銀混入樹脂塗料內的比例是越接近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比例越高。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或6項所述之自行車用零件之裝飾構造,其中,在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內側塗裝層之間形成在樹脂塗料內混入銀之內混合傾斜層,在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和前述外側塗裝層之間形成在樹脂塗料內混入銀之外混合傾斜層;在前述內混合傾斜層及前述外混合傾斜層內,銀混入樹脂塗料內的比例是越接近前述銀面薄膜塗裝層比例越高。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72486B|2017-03-01|Fishing gear parts, bicycle parts of the surface decoration structure TWI438152B|2014-05-21|Coated metal materia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394472B2|2014-01-22|耐浸食性を改善した構成部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19135107A|2019-08-15|繊維強化樹脂製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TWI428237B|2014-03-01|Coated metal materia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7126116A|2007-05-24|光輝性軽合金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塗膜形成方法 JP2015136319A|2015-07-30|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2012091484A|2012-05-17|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基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266607B1|2020-10-07|Fiber-reinforced resi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iber-reinforced resin structure JP2017019128A|2017-01-26|繊維強化樹脂製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2015198578A|2015-11-12|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6274893B2|2018-02-07|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H068240A|1994-01-18|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成形体 JP2015150128A|2015-08-24|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US9194062B2|2015-11-24|Carbon fiber surface oil changing method KR101998956B1|2019-09-27|칼라강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687288B|2018-05-01|着色涂装金属板及外装建材 EP3912784A1|2021-11-24|Molding die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material molded produc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material molded product TWI624403B|2018-05-21|Inner cable of the bicycle control cable KR20030051319A|2003-06-25|레저 용품 및 그 표면 처리 방법 WO2019230798A1|2019-12-05|積層シート JPH09300496A|1997-11-25|積層管、こ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使用されるプリプレグ JP2003116416A|2003-04-22|釣竿用の竿体及びその製法 KR20040014267A|2004-02-14|낚싯대용 장대 및 그 제법 KR20110099164A|2011-09-07|건축용 판재 요소를 제조하는 방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EP2708618A1|2014-03-19| KR101539168B1|2015-07-23| TWI572486B|2017-03-01| JP5361025B2|2013-12-04| WO2012153778A1|2012-11-15| US20140178676A1|2014-06-26| EP2708618A4|2015-05-27| US9856396B2|2018-01-02| KR20140010168A|2014-01-23| EP2708618B1|2016-08-17| CN103547705B|2015-12-23| CN103547705A|2014-01-29| JP2012235707A|2012-12-0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EP0816123B1|1996-06-27|2009-02-18|Daiwa Seiko Inc.|Member for fishing or sport tool| JPH11269656A|1998-03-20|1999-10-05|Kojundo Chem Lab Co Ltd|薄膜形成用組成物の製造法とそれを用いた薄膜| JPH11318279A|1998-05-08|1999-11-24|Daiwa Seiko Inc|釣り・スポーツ用品| TWI242406B|2001-12-14|2005-11-01|Shimano Kk|Article for leisure and method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the same| WO2004064509A1|2003-01-24|2004-08-05|Shimano Inc.|竿体及び釣竿| WO2004076377A1|2003-02-25|2004-09-10|Kao Corporation|水硬性組成物用分散剤| JP4451080B2|2003-06-04|2010-04-14|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加飾成型品用ベース塗料組成物、加飾成型品用トップクリヤー塗料組成物及び加飾成型品| KR100725849B1|2003-07-30|2007-06-08|다이니혼 잉키 가가쿠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성형용 적층 시트| CN101107257B|2005-02-07|2012-11-07|印可得株式会社|有机银络合物、其制造方法及其形成薄层的方法| KR100856508B1|2007-06-15|2008-09-04|주식회사 잉크테크|투명도전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211612B2|2007-09-27|2013-06-12|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金属パターン形成体の製造方法| JP5393988B2|2008-02-21|2014-01-22|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インク、及び配線を形成する方法| JP5004853B2|2008-04-04|2012-08-22|有限会社レベルコ|銀鏡層形成方法、及び銀鏡層を有する炭素繊維複合材| JP5517528B2|2009-08-28|2014-06-11|株式会社シマノ|釣り竿用の竿体|JP5610359B2|2012-12-21|2014-10-22|株式会社フェクト|銀鏡膜層形成組成液、銀鏡膜層形成組成液の製造方法及び銀鏡膜塗面の形成方法| JP6166589B2|2013-05-30|2017-07-19|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魚釣用リール本体等の基材の表面を装飾する装飾用被膜| JP6316001B2|2014-01-22|2018-04-25|株式会社シマノ|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6274893B2|2014-02-06|2018-02-07|株式会社シマノ|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2015198578A|2014-04-04|2015-11-12|株式会社シマノ|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JP2016187939A|2015-03-30|2016-11-04|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銀薄膜をコーティング膜で覆った装飾構造体| JP6616582B2|2015-03-31|2019-12-04|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装飾層を備える管状体および管状体に装飾層を形成する方法| JP6835427B2|2015-07-08|2021-02-24|株式会社シマノ|繊維強化樹脂製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WO2017168491A1|2016-03-28|2017-10-05|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銀薄膜をコーティング膜で覆った装飾構造体|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05052A|JP5361025B2|2011-05-10|2011-05-10|釣り具用部品又は自転車用部品の表面装飾構造|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