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像處理裝置
专利摘要:
本案提出的3D影像處理裝置之一,包含有: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左眼影像及右眼影像;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左眼影像及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左眼景深圖和/或右眼景深圖;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景深調整指令;以及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景深調整指令,提高左眼景深圖和/或右眼景深圖中一第一像素的景深值,並降低一第二像素的景深值。 公开号:TW201301856A 申请号:TW100121900 申请日:2011-06-22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Hsu-Jung Tung 申请人: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PC主号:H04N13-00
专利说明:
3D影像處理裝置 本發明有關3D影像顯示技術,尤指一種可調整3D影像景深的3D影像處理裝置。 隨著技術的進步,3D影像顯示技術的應用愈來愈廣泛。有些3D影像顯示技術需要搭配特殊的眼鏡或頭罩等額外裝置,才能讓觀賞者產生3D立體視覺效果,有些則不需要。雖然3D影像顯示技術能提供更立體的視覺效果,但每個觀賞者的視覺系統對於3D立體視覺效果的感知程度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對於相同的3D影像畫面,有的人會覺得3D效果不夠明顯,有的人卻會產生頭暈等不適應感。 很遺憾的,受限於來源影像資料的格式或傳輸頻寬,現行的3D影像顯示系統難以讓觀賞者依個人視覺系統的狀況來彈性調整3D影像的景深設定,造成3D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品質和舒適度普遍低落。 有鑑於此,如何使3D影像的景深可依據觀賞者的視覺需要而調整,實為業界有待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前述問題,本說明書提供了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大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而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小於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 另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左眼影像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僅有局部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異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而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等於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 本說明書另提供了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一景深圖;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該右眼影像和該景深圖,合成分別對應於複數個視點的複數個左眼影像和複數個右眼影像。 另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提高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一第一像素的景深值,並降低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一第二像素的景深值。 本說明書揭露的另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左眼影像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至少部分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與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差距,異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與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差距。 本說明書揭露的另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的實施例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的至少部分像素的景深值,致使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的一第一像素的景深值變化量,異於一第二像素的景深值變化量。 以下將配合相關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在這些圖式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 在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的元件。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同樣的元件可能會用不同的名詞來稱呼。本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的基準。在通篇說明書及後續的請求項當中所提及的「包含」為一開放式的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另外,「耦接」一詞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連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裝置耦接於一第二裝置,則代表該第一裝置可直接(包含透過電性連接或無線傳輸、光學傳輸等訊號連接方式)連接於該第二裝置,或透過其他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電性或訊號連接至該第二裝置。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3D影像處理裝置100簡化後的功能方塊圖。3D影像處理裝置100包含有影像接收裝置110、景深計算裝置(depth calculator)120、指令接收裝置130、影像合成裝置(image rendering device)140、以及輸出裝置150。實作上,3D影像處理裝置100中的功能方塊可以分別用不同的電路元件來實現,亦可將3D影像處理裝置100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方塊整合於單一晶片中。以下將搭配圖2到圖5來進一步說明3D影像處理裝置100的運作。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3D影像處理方法簡化後的流程圖200。在流程210中,影像接收裝置110會從一影像資料源(圖中未繪示)接收可形成3D畫面的左眼影像資料及右眼影像資料。影像資料源可以是電腦、光碟播放器、有線電視纜線、網際網路、行動運算裝置等各種能提供左、右眼3D影像資料的裝置。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影像資料源並不需要傳送景深圖(depth map)資料給影像接收裝置110。 為方便說明起見,在此假設影像接收裝置110在流程210中接收到如圖3所示的左眼影像300L及右眼影像300R。左眼影像300L及右眼影像300R由後級的顯示裝置(圖中未繪示)顯示時,可形成一3D畫面302。在本實施例中,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1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10R,在顯示時可形成3D畫面302中的一3D影像物件310S,而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2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20R,在顯示時則可形成3D畫面302中位於3D影像物件310S後方的另一3D影像物件320S。在實際應用上,前述的顯示裝置可以是採用自動立體顯示(auto-stereoscopic)等裸眼式(glasses-free)3D顯示技術的顯示裝置,也可以是搭配特殊眼鏡或頭罩來呈現3D立體影像的顯示裝置。 在流程220中,景深計算裝置120會依據左眼影像300L及右眼影像300R,產生相對應的一或多個景深圖。雖然人眼可以看出每個影像物件的輪廓,但在大多數應用環境中,前述的影像資料源並不會提供影像物件的形狀和位置等參考資料給3D影像處理裝置100。因此,景深計算裝置120可對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的像素(pixel)值進行各種影像邊緣檢測或影像辨識運算,以辨識出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對應影像物件。 「像素值」一詞於實作上可為像素之亮度值(luminance)、彩度值(chrominance)或其他可供進行邊緣檢測或位移檢測之數值。另外,「對應影像物件」一詞在此指的同一物體分別在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中所呈現出來的兩個影像,但並不嚴格限制左眼影像中的一特定影像物件要和在右眼影像中的對應影像物件完全相同,因為有些物體在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中的影像,可能會因攝影角度的些微不同或影像經過視差(parallax)處理而有少許位置差異。因此,當左眼影像中的一特定影像物件和在右眼影像中的某一影像物件非常近似,例如,兩者的像素差總和低於一預設值時,景深計算裝置120可將兩影像物件判別為對應影像物件。或者,景深計算裝置120也可於左眼影像中的特定影像物件和在右眼影像中的某一影像物件非常近似,且兩者都位於接近或相同的水平帶狀區域內時,才將兩影像物件界定為對應影像物件。實作上,景深計算裝置120也可利用其他影像檢測方法或演算法,來界定出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對應影像物件。 接著,景深計算裝置120會比較對應影像物件在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位置差異,並據以計算對應影像物件的景深值。景深愈淺,代表影像物件愈靠近攝影機(或觀賞者),景深愈深,代表影像物件愈遠離攝影機(或觀賞者)。假設景深計算裝置120依據前述的影像邊緣檢測或影像辨識運算的結果,將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1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10R判別為對應影像物件,則景深計算裝置120在流程220中會計算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10R的位置差異,並依據算出的位置差異來推算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10R的景深值。 例如,景深計算裝置120可計算影像物件310L中的某一參考點,例如形心(centroid),距離左眼影像300L的左側邊界的像素距離,以產生一位置值PL1,並計算影像物件310R中的該參考點距離右眼影像300R的右側邊界的像素距離,以產生一位置值PR1。在一實施例中,若位置值PL1和PR1的總和小於一第一預定值TH1,景深計算裝置120會判斷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10R的景深落在離觀賞者較近的一個區段內,亦即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10R所形成的3D影像物件310S在3D畫面302中的景深是在離觀賞者較近的一個區段內。因此,景深計算裝置120會賦予左眼影像300L中與影像物件310L相對應的像素較大的景深值,和/或賦予右眼影像300R中與影像物件310R相對應的像素較大的景深值。在本實施例中,影像物件的景深值愈大,代表其景深愈淺,亦即愈靠近攝影機(或觀賞者);反之,影像物件的景深值愈小,代表其景深愈深,亦即愈遠離攝影機(或觀賞者)。 同樣地,假設景深計算裝置120依據前述的影像邊緣檢測或影像辨識運算的結果,將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2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20R判別為對應影像物件,則景深計算裝置120在流程220中會計算影像物件320L和影像物件320R的位置差異,並依據算出的位置差異來推算影像物件320L和影像物件320R的景深值。例如,景深計算裝置120可計算影像物件320L中的某一參考點距離左眼影像300L的左側邊界的像素距離,以產生一位置值PL2,並計算影像物件320R中的該參考點距離右眼影像300R的右側邊界的像素距離,以產生一位置值PR2。在本實施例中,若位置值PL2和PR2的總和大於一第二預定值TH2,景深計算裝置120會判斷影像物件320L和影像物件320R的景深落在離觀賞者較遠的一個區段內,亦即影像物件320L和影像物件320R所形成的3D影像物件320S在3D畫面302中的景深是在離觀賞者較遠的一個區段內,其中第二預定值TH2大於第一預定值TH1。因此,景深計算裝置120會賦予左眼影像300L中與影像物件320L相對應的像素較小的景深值,和/或賦予右眼影像300R中與影像物件310R相對應的像素較小的景深值。 實作上,亦可將前述影像物件中的參考點更換成其他位置,例如影像物件的左上角端點或右下角端點等等。 依照前述的方式,景深計算裝置120便能判斷出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複數個物件的景深,並產生與左眼影像300L相對應的左眼景深圖400L,和/或與右眼影像300R相對應的右眼景深圖400R,如圖4所示。左眼景深圖400L中的像素區域410L和像素區域420L,分別對應於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20L。同樣的,右眼景深圖400R中的像素區域410R和像素區域420R,分別對應於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10R和影像物件320R。為方便後續說明起見,在此假設本實施例中的景深計算裝置120會將像素區域410L和410R中的像素的景深值設為200,並將像素區域420L和420R中的像素的景深值設為60。 為了使3D影像的景深可依據觀賞者的視覺需要而調整,以提高觀賞的品質和舒適度、降低觀賞者的眼睛疲勞和不適感,3D影像處理裝置100允許觀賞者透過遙控器或其他設定介面進行3D影像的景深調整。因此,指令接收裝置130會在流程230中接收使用者透過遙控器或其他設定介面所傳送過來的一景深調整指令。 接著,影像合成裝置140會進行流程240,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景深程度調整後的3D畫面的新左眼影像和新右眼影像。 為方便說明起見,在此假設該景深調整指令是要增加3D畫面的立體效果,亦即增加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會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左眼影像300L中的影像物件310L、320L和右眼影像300R中的影像物件310R、320R的位置,以產生新左眼影像500L和新右眼影像500R,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在產生新左眼影像500L時,會將影像物件310L的位置往右移並將影像物件320L的位置往左移,而影像合成裝置140在產生新右眼影像500R時,會將影像物件310R的位置往左移並將影像物件320R的位置往右移。實作上,各影像物件的移動方向,與該景深調整指令所指示的景深調整方向有關,而各影像物件的移動距離,則與該景深調整指令所指示的景深調整程度以及與各影像物件的原景深值有關。 新左眼影像500L及新右眼影像500R由後級的顯示裝置(圖中未繪示)顯示時,可形成一3D畫面502。在本實施例中,左眼影像500L中的影像物件310L和右眼影像500R中的影像物件310R,在顯示時可形成3D畫面502中的一3D影像物件510S,而左眼影像500L中的影像物件320L和右眼影像500R中的影像物件320R,在顯示時則可形成3D畫面502中的一3D影像物件520S。依據前述的影像物件位置的調整方向,3D影像物件510S在3D畫面502中的景深,會大於3D影像物件310S在3D畫面302中的景深,亦即,觀賞者會感覺3D影像物件510S比3D影像物件310S更靠近自己。另一方面。3D影像物件520S在3D畫面502中的景深,則會小於3D影像物件320S在3D畫面302中的景深,亦即,觀賞者會感覺3D影像物件520S比3D影像物件310S更遠離自己。 如此一來,假設在圖3的原3D畫面302中,觀賞者所感知到的3D影像物件310S和320S之間的景深距離為D1,而在新的3D畫面502中,觀賞者所感知到的3D影像物件510S和520S之間的景深距離會變為D2,比調整前的景深距離D1來得大。 前述移動影像物件以產生新左眼影像500L和新右眼影像500R的運算,有可能會在影像物件的邊緣部分形成影像缺口。為提升3D畫面的品質,影像合成裝置140可依據右眼影像的局部資料來產生填補左眼影像的影像缺口所需的影像資料,並依據左眼影像的局部資料來產生填補右眼影像的影像缺口所需的影像資料。 圖6繪示本發明填補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中的影像缺口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如前所述,影像合成裝置140在產生新左眼影像500L時,會將影像物件310L往右移並將影像物件320L往左移,而在產生新右眼影像500R時,則會將影像物件310R往左移並將影像物件320L往右移。前述的影像物件移動運算可能在影像物件310L的邊緣形成影像缺口512、在影像物件320L的邊緣形成影像缺口514、在影像物件310R的邊緣形成影像缺口516、並在影像物件320R的邊緣形成影像缺口518。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可用原右眼影像300R中與影像缺口512相對應的影像區域315和316的像素值,來填補新左眼影像500L中的影像缺口512,並可用原右眼影像300R中與影像缺口514相對應的影像區域314的像素值,來填補新左眼影像500L中的影像缺口514。同樣的,影像合成裝置140可用原左眼影像300L中與影像缺口516相對應的影像區域312和313的像素值,來填補新右眼影像500R中的影像缺口516,並可用原左眼影像300L中與影像缺口518相對應的影像區域311的像素值,來填補新右眼影像500R中的影像缺口518。 實作上,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參考原左眼影像300L和原右眼影像300R中的像素值,利用插補運算的方式來產生填補新左眼影像500L和新右眼影像500R中的影像缺口所需的新像素值。 在某些習知的影像處理方法中,會利用單一視角的2D影像(例如左眼影像資料和右眼影像資料的其中之一)來產生另一視角的影像資料。此時,若移動單一視角影像中的影像物件的位置,則難以有效填補影像物件移動後造成的影像缺口,容易降低影像物件邊緣的影像品質。相較之下,前述影像合成裝置140利用左、右眼影像互補不足來產生新的左、右眼影像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3D畫面的影像品質,特別是在影像物件的邊緣部份的影像品質更能獲得大幅提升。 在流程250中,影像合成裝置140會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減少至少一影像物件的景深值,並增加至少另一影像物件的景深值。例如,在圖7的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可將與影像物件310L和310R對應的像素區域710L和710R中的像素的景深值調升至240,並將與影像物件320L和320R對應的像素區域720L和720R中的像素的景深值調降至40,以產生與新左眼影像500L相對應的左眼景深圖700L,和/或與新右眼影像500R相對應的右眼景深圖700R。 接著,視後級電路的設計而定,輸出裝置150可將影像合成裝置140產生的新左眼影像500L和新右眼影像500R,連同調整後的左眼景深圖700L和/或右眼景深圖700R,傳送給後級電路進行顯示或做進一步影像處理。 倘若指令接收裝置130於流程230接收到的景深調整指令是要降低3D畫面的立體效果,亦即減少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則影像合成裝置140可將前述流程240中的運作反向操作。例如,影像合成裝置140在產生新左眼影像時,可將影像物件310L往左移並將影像物件320L往右移,而在產生新右眼影像時,則可將影像物件310R往右移並將影像物件320L往左移。如此一來,便能減少影像物件310L和310R所形成的新3D影像物件與影像物件320L和320R所形成的另一新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同樣的,影像合成裝置140可將前述流程250中的運作反向操作。 請注意,在前述說明中,影像合成裝置140會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將影像物件310L和320L的位置及景深做反方向調整,也會將影像物件310R和320R的位置及景深做反方向調整,但此僅係為一實施例,而非侷限本發明之實際應用範圍。實作上,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以只調整部分影像物件的位置和/或景深值,而不改變其他影像物件的位置和/或景深值。 例如,當該景深調整指令要求3D影像處理裝置100提升3D畫面的立體感時,影像合成裝置140可以只將影像物件310L往右移並將影像物件310R往左移,但不改變影像物件320L和320R的位置和景深值。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改將影像物件320L往左移並將影像物件320R往右移,但不改變影像物件310L和310R的位置和景深值。前述的兩種方式都可以增加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 或者,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以只提高影像物件310L和310R的景深值,而不改變影像物件320L和320R的景深值和位置。相對地,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以只調降影像物件320L和320R的景深值,而不改變影像物件310L和310R的景深值和位置。前述的兩種方式也都可以增加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 在另一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在產生新左眼影像500L時,會將影像物件310L和影像物件320L的位置往一方向移動,但移動的距離不同,且在產生新右眼影像500R時,會將影像物件310R和影像物件320R的位置往另一方向移動,但移動的距離不同。藉此,影像合成裝置140同樣可改變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 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也可藉由將影像物件310L、320L、310R、以及32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都往同一方向調整但調整量不同的方式,來改變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例如,影像合成裝置140可將影像物件310L、320L、310R、以及32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都調升,但影像物件310L和31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調升量大於影像物件320L和32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調升量,以增加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又例如,影像合成裝置140可將影像物件310L、320L、310R、以及32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都調降,但影像物件310L和31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調降量大於影像物件320L和320R的對應像素的景深值調降量,以降低3D畫面中的不同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感。 前述流程圖200中的各流程的執行順序只是一實施例,而非侷限本發明的實際實施方式。例如,在另一實施例中,影像合成裝置140會先進行流程250,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影像物件的景深值,然後再進行流程240,依據調整後的景深值換算出各影像物件需要的位移量,並對應地移動影像物件的位置。亦即,流程240和250的順序是可以對調的。另外,在某些實施例中亦可將流程240和250的其中之一省略。 除了可允許觀賞者依個人視覺需要而改變3D畫面的立體效果(亦即3D影像物件間的景深差距)之外,前揭的3D影像處理裝置100還能支援裸眼式的多視點(multi-view)自動立體顯示技術。如前所述,景深計算裝置120可依據接收到的左眼影像300L和右眼影像300R產生對應的左眼景深圖400L和/或右眼景深圖400R。依據左眼影像300L、右眼影像300R、左眼景深圖400L和/或右眼景深圖400R,影像合成裝置140便能合成分別對應於複數個視點的複數個左眼影像和複數個右眼影像。當輸出裝置150將該複數個左眼影像和複數個右眼影像傳送給適當的顯示裝置時,便能實現多視點裸眼式3D顯示功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3D影像處理裝置 110...影像接收裝置 120...景深計算裝置 130...指令接收裝置 140...影像合成裝置 150...輸出裝置 300L、500L...左眼影像 300R、500R...右眼影像 302、502...3D畫面 310L、310R、320L、320R...影像物件 310S、320S、510S、520S...3D影像物件 311、312、313、314、315、316...影像區域 400L、700L...左眼景深圖 400R、700R...右眼景深圖 410L、410R、420L、420R、710L、710R、720L、720R...像素區域 512、514、516、518...影像缺口 圖1為本發明的3D影像處理裝置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功能方塊圖。 圖2為本發明的3D影像處理方法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流程圖。 圖3為圖1的3D影像處理裝置接收到的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 圖4為圖1的3D影像處理裝置產生的左眼景深圖和右眼景深圖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 圖5為圖1的3D影像處理裝置產生的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 圖6為圖1的3D影像處理裝置調整3D影像景深的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 圖7為圖1的3D影像處理裝置產生的左眼景深圖和右眼景深圖的另一實施例簡化後的示意圖。 100...3D影像處理裝置 110...影像接收裝置 120...景深計算裝置 130...指令接收裝置 140...影像合成裝置 150...輸出裝置
权利要求:
Claims (19) [1]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大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而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小於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一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右移並將該第三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左移,而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二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左移並將該第四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右移。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會依據該第一右眼影像的局部資料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的局部資料,和/或依據該第一左眼影像的局部資料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的局部資料。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另包含有: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第一左眼影像及該第一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該第一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一影像物件和/或該第二影像物件的景深值,且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該第三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三影像物件和/或該第四影像物件的景深值。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會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增加該左眼景深圖中對應該第一影像物件的部分景深值,並減少該左眼景深圖中對應該第三影像物件的部分景深值,且減少該右眼景深圖中對應該第二影像物件的部分景深值,並增加該右眼景深圖中對應該第四影像物件的部分景深值。 [7]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左眼影像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僅有局部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異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而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等於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會依據該第一右眼影像的局部資料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的局部資料,和/或依據該第一左眼影像的局部資料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的局部資料。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一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右移,而在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時,則會將該第二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左移。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一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左移,而在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時,則會將該第二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右移。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另包含有: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第一左眼影像及該第一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該第一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一影像物件和/或該第二影像物件的景深值,且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該第三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三影像物件和/或該第四影像物件的景深值。 [13]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一景深圖;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該右眼影像和該景深圖,合成分別對應於複數個視點的複數個左眼影像和複數個右眼影像。 [14]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提高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一第一像素的景深值,並降低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一第二像素的景深值。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一第一影像物件在該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一第二影像物件在該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一像素的景深值,且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一第三影像物件在該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一第四影像物件在該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二像素的景深值。 [16]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可形成一第一3D畫面的一第一左眼影像及一第一右眼影像,其中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二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一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一左眼影像中的一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一第四影像物件可於該第一3D畫面中形成一第二3D影像物件;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第一左眼影像和該第一右眼影像中的至少部分影像物件的位置,以產生可形成一第二3D畫面的一第二左眼影像和一第二右眼影像,致使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二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三3D影像物件,且該第三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形成一第四3D影像物件;其中該第三3D影像物件與該第四3D影像物件在該第二3D畫面中的景深差距,異於該第一3D影像物件與該第二3D影像物件在該第一3D畫面中的景深差距。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左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一影像物件和該第三影像物件的位置往一方向移動,但移動的距離不同,而該影像合成裝置在產生該第二右眼影像時,會將該第二影像物件和該第四影像物件的位置往另一方向移動,但移動的距離不同。 [18] 一種3D影像處理裝置,其包含有:一影像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左眼影像及一右眼影像;一景深計算裝置,耦接於該影像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左眼影像及該右眼影像產生相對應的一左眼景深圖和/或一右眼景深圖;一指令接收裝置,用於接收一景深調整指令;以及一影像合成裝置,耦接於該指令接收裝置,用於依據該景深調整指令,調整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的至少部分像素的景深值,致使該左眼景深圖和/或該右眼景深圖中的一第一像素的景深值變化量,異於一第二像素的景深值變化量。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3D影像處理裝置,其中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一第一影像物件在該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一第二影像物件在該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一像素的景深值,且該景深計算裝置會判斷一第三影像物件在該左眼影像中的位置和一第四影像物件在該右眼影像中的位置的差異,並據以計算該第二像素的景深值。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04232B|2015-10-11|3d影像處理裝置 KR101602904B1|2016-03-11|신호에 포함된 시차 정보를 처리하는 방법 TWI478575B|2015-03-21|3d影像處理裝置 TWI520569B|2016-02-01|深度資訊產生器、深度資訊產生方法及深度調整裝置 US8514275B2|2013-08-20|Three-dimensional | display method and system US20120293489A1|2012-11-22|Nonlinear depth remapp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5402483B2|2014-01-29|擬似立体画像作成装置及び擬似立体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US9154765B2|2015-10-06|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KR20130125777A|2013-11-19|적응 시차를 갖는 3d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338426B2|2016-05-10|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pparatus,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KR20140041489A|2014-04-04|스테레오스코픽 이미지의 동시적인 스테레오스코픽 및 모노스코픽 디스플레이를 가능하게 하기 위한 스테레오스코픽 이미지의 자동 컨버전 KR20120055991A|2012-06-01|영상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2231405A|2012-11-22|奥行調整が可能な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2017510092A|2017-04-06|オートステレオスコピックマルチビュー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画像の生成 US20170171534A1|2017-06-15|Method and apparatus to display stereoscopic image in 3d display system US20140063206A1|2014-03-06|System and method of viewer centric depth adjustment US20140218490A1|2014-08-07|Receiver-Side Adjustment of Stereoscopic Images KR20120133710A|2012-12-11|비대칭 양안 카메라 모듈을 이용한 입체 3d 영상 생성 장치 및 그 방법 Mangiat et al.2012|Disparity remapping for handheld 3D video communications CN102857769A|2013-01-02|3d 影像处理装置 TW201327470A|2013-07-01|調整立體影像之景深的方法以及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與相關裝置 Liu et al.2011|Depth adjustment for depth-image-based rendering in 3D TV system TWM471597U|2014-02-01|裸眼立體顯示系統 JP2014053782A|2014-03-20|立体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 CN102857771B|2015-05-20|3d影像处理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504232B|2015-10-11| US20120327077A1|2012-12-2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511079B|2014-04-30|2015-12-01|Au Optronics Corp|三維影像校正裝置及三維影像校正方法|US4647965A|1983-11-02|1987-03-03|Imsand Donald J|Picture processing system for three dimensional movies and video systems| US8094927B2|2004-02-27|2012-01-10|Eastman Kodak Company|Stereoscopic display system with flexible rendering of disparity map according to the stereoscopic fusing capability of the observer|US9628843B2|2011-11-21|2017-04-18|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Methods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gestures| KR101985674B1|2012-09-18|2019-06-04|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비접촉식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동작 인식 방법 및 그 장치| TWI571827B|2012-11-13|2017-02-21|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決定3d物件影像在3d環境影像中深度的電子裝置及其方法| KR102143473B1|2013-11-13|2020-08-12|삼성전자주식회사|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방법| TW201528775A|2014-01-02|2015-07-16|Ind Tech Res Inst|景深圖校正方法及系統| US9830714B2|2014-06-27|2017-11-28|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Graphics processing with advection to reconstruct missing sample data points| US11049269B2|2014-06-27|2021-06-29|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Motion based adaptive rendering| KR102143463B1|2015-09-24|2020-08-12|삼성전자주식회사|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1900A|TWI504232B|2011-06-22|2011-06-22|3d影像處理裝置|TW100121900A| TWI504232B|2011-06-22|2011-06-22|3d影像處理裝置| US13/527,281| US20120327077A1|2011-06-22|2012-06-19|Apparatus for rendering 3d images|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