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顯示單元包括: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液晶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間歇性發光之背光;及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之背光控制區,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公开号:TW201301252A
申请号:TW101109512
申请日:2012-03-20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Naoki Ikawa
申请人:Sony Corp;
IPC主号:G09G3-00
专利说明:
顯示單元及顯示方法
本發明有關於使用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單元及其之顯示方法。
比如電視接收器之顯示單元基於以連續的靜止影像所構成之視頻信號序列地顯示連續的靜止影像。在此,於顯示單元上,例如,當藉由取樣平順移動對象(運動中之物體)導出連續的靜止影像時,藉由序列地顯示連續靜止影像來人工複製運動中的物體之移動。
同時,當人執行自然世界中之移動物體的追蹤觀察(追蹤觀看)時,他或她藉由平順地移動頭部、眼球、或之類來觀察運動中的這種物體。依照此方式,運動中的物體成像於眼球的視網膜中央。當顯示單元顯示運動中的物體時,螢幕上之運動中的物體因序列顯示連續靜止影像的緣故而不連續地移動。已知即使在這種情況中,人會把運動中的該物體看成連續且平順地移動,在平順地跟隨它的同時觀察運動中的物體。
近年來,已經作為顯示單元之主力的液晶顯示單元係稱為保持型顯示單元。詳言之,這種顯示單元在從一個靜止影像的顯示循環直到另一個靜止影像的下一個顯示循環的間隔間之單一訊框週期中持續顯示相同的影像。結果為在觀看顯示於這種顯示單元上之運動中的物體時,觀察者試圖在平順地跟隨它的同時觀察運動中的物體,並因此視網膜上的影像在單一訊框週期中移動經過視網膜的中央(視網膜影像的滑動)。因此,當觀看在這種顯示單元上之移動視頻時,會發生所謂的保持-模糊,且觀賞者會感覺影像品質好像會惡化。
已經提出有關於改善這種保持-模糊之方法的若干考量。例如,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開號2008-268436揭露一種液晶顯示單元,其以閃光(blinking)狀態驅動背光並藉由減少影像之保持-顯示時間來縮短視網膜影像的滑動長度,藉此減少保持-模糊。
同時,需要顯示單元的顯示影像品質之進一步的改善。然而,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案公開號2008-268436並無關於顯示影像品質之進一步的改善。
希望提供一種能夠增進顯示影像品質的顯示單元及顯示方法。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第一顯示單元包括: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液晶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間歇性發光之背光;及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之背光控制區,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包括: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及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一總發光量,並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二總發光量之顯示控制區,該第一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一基本發光量及第一偏移發光量之總和,該第二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二基本發光量及第二偏移發光量之總和。該顯示控制區彼此獨立地控制該第一偏移發光量及該第二偏移發光量。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方法包括:在液晶顯示區上,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及允許背光間歇性發射光線。該允許該背光間歇性發射該光線包括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在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第一顯示單元及顯示方法中,以時分方式在液晶顯示區上顯示原始訊框影像及內插訊框影像,且背光與這種顯示操作同步間歇地發光。此時,在背光上,彼此獨立地控制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
在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單元及顯示方法中,以時分方式在顯示區上顯示原始訊框影像及內插訊框影像。此時,在顯示區上,彼此獨立地控制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
在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第一及第二顯示單元還有顯示方法中,由於彼此獨立地控制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可增進顯示影像品質。
應可了解到上述一般說明及下列詳細說明為例示性,且意圖提供主張專利權之技術的進一步解釋。
此後,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揭露之實施例。注意到以下列順序提出說明。
1.第一實施例
2.第二實施例
3.第三實施例 <1.第一實施例> [組態範例] (整體組態範例)
第1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之第一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之一組態範例。注意到亦額外說明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顯示方法,因為這種方法係與根據本揭露之此實施例一起體現。
顯示單元1包括控制區11、內插處理區12、顯示驅動器區20、液晶顯示區30、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亮度設定區15、顯示光量計算區16、背光驅動器區17、及背光40。
控制區11為基於視頻信號Sdisp的電路,用於控制內插處理區12、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及背光驅動器區17以互相同步操作。尤其,如後所述,控制區11提供視頻信號Sdisp及控制信號至內插處理區12,並遞送該控制信號至背光驅動器區17,同時提供視頻信號Sdisp及該控制信號至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
內插處理區12基於包括在視頻信號Sdisp中的訊框影像F履行時間序列內插處理來產生視頻信號Sdisp2。內插處理區12具有內插影像產生區13。內插影像產生區13基於在時間順序上互相毗鄰的兩個訊框影像F產生一個內插訊框影像Fi。之後,內插處理區12藉由將由內插影像產生區13所產生的內插訊框影像Fi插入到互相毗鄰的兩個訊框影像F之間來產生視頻信號Sdisp2。
第2A及2B圖各顯示在內插處理區12中之內插程序的型樣圖,其中第2A圖繪示在履行內插前的影像,而第2B圖繪示在履行內插後的影像。內插處理區12藉由將由內插影像產生區13所產生的內插訊框影像Fi的各者插入到包括於視頻信號Sdisp中之連續靜止影像(訊框影像F)之間來產生一連串的訊框影像(第2B圖)。作為這種內插處理的結果,例如,在如第2A圖中所示之其中球9從左移動到右的影像之情況中,球9會被觀看成從左邊平順地移動到右邊,如第2B圖中所示。
顯示驅動器區20基於從內插處理區12所提供的視頻信號Sdisp2驅動液晶顯示區30。液晶顯示區30為以液晶顯示裝置所構成的顯示區,藉由調變從背光40所發射的光來履行顯示。
第3圖顯示顯示驅動器區20及液晶顯示區30之區塊圖的一範例。顯示驅動器區20包括時序控制區21、閘極驅動器22、及資料驅動器23。時序控制區21控制閘極驅動器22及資料驅動器23的驅動時序,同時提供從內插處理區12所遞送之視頻信號Sdisp2給資料驅動器23作為視頻信號S1。閘極驅動器22針對每一列序列地選擇液晶顯示區30之畫素Pix,以在時序控制區21所履行之時序控制下進行序列線掃描。資料驅動器23基於視頻信號S1提供一畫素信號至液晶顯示區30內之畫素Pix的每一者。尤其,資料驅動器23藉由履行基於視頻信號S1的數位/類比(D/A)轉換來產生在類比形式中之畫素信號。
液晶顯示區30將液晶材料密封在以比如玻璃的材料所製成之兩塊透明基板之間。在這些透明基板上面對液晶材料的部份,形成以比如氧化銦錫(ITO)的材料所製成之透明電極以沿著液晶材料組態畫素Pix。如第3圖中所示,畫素Pix在液晶顯示區30上配置在矩陣型樣中。
第4圖顯示畫素Pix的電路圖之一範例。畫素Pix包括薄膜電晶體(TFT)裝置Tr、液晶裝置LC、及保持電容器裝置Cap。TFT裝置Tr係以例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所構成,具有連接至閘極線G之閘極、連接至資料線D的源極、和分別連接至液晶裝置LC的第一端及保持電容器裝置Cap的第一端之汲極。針對液晶裝置LC,第一端連接至TFT裝置Tr的汲極,而第二端接地。針對保持電容器裝置Cap,第一端連接至TFT裝置Tr的汲極,而第二端連接至保持電容器線Cs。閘極線G連接至閘極驅動器22,且資料線D連接至資料驅動器23。
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判定每一訊框影像中之視頻信號Sdisp的平均信號位準Savg。亮度設定區15允許使用者調整並設定顯示單元1之顯示螢幕的亮度。尤其,亮度設定區15使用例如螢幕上顯示(On Screen Display;OSD)來指示有關於顯示螢幕之亮度的調整選單。使用者依循這種選單來調整並設定亮度,且亮度設定區15保持該設定。在亮度設定區15上,不僅顯示螢幕的亮度,但還設定有關於顯示螢幕的亮度之所有項目,比如對比、色密度、及伽瑪(gamma),並依據這種設定來判定並保持亮度設定值。
當在顯示單元1上顯示每一個訊框影像時,顯示光量計算區16根據由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所判定之每一訊框的平均信號位準Savg及在亮度設定區15的亮度設定計算以判定來自顯示螢幕之光量(顯示光的量,或「顯示光量」B)。換言之,由於由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所判定之每一訊框影像的平均信號位準Savg相應於每一訊框影像透射經過液晶顯示區30之光的平均量,這使得顯示光量計算區16可基於平均信號位準Savg及亮度設定判定顯示光量B。
背光驅動器區17根據從控制區11所提供的控制信號及從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提供之顯示光量B的計算結果來驅動背光40以與液晶顯示區30上的顯示同步間歇性地發光。尤其,如後所述,背光驅動器區17藉由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訊框影像F時的時期中控制亮度I及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時的時期中控制亮度Ii(彼此獨立)來驅動背光40。
背光40基於從背光驅動器區17所提供之驅動信號間歇性發光(履行閃光操作),並投射光到液晶顯示區30。可使用,例如,發光二極體(LED)來組態背光40,雖不限於此。或者,可使用冷陰極螢光燈(CCFL)來組態背光40。
於是,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訊框影像F相應於「原始訊框影像」的一特定範例。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背光驅動器區17相應於「背光控制區」的一特定範例。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及顯示光量計算區16相應於「計算區」的一特定範例。 [操作及行動]
接著,於下說明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之操作及行動。 (整體操作之概觀)
首先,參照第1圖至第4圖說明顯示單元1的整體操作之概觀。控制區11,基於視頻信號Sdisp,控制內插處理區12、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背光驅動器區17以互相同步操作。內插處理區12基於包括在視頻信號Sdisp中之訊框影像F履行時間序列內插處理來產生視頻信號Sdisp2。顯示驅動器區20驅動液晶顯示區30。液晶顯示區30藉由調變從背光40發射的光來履行顯示。
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判定每一訊框影像之視頻信號Sdisp的平均信號位準Savg。亮度設定區15基於來自使用者的指令設定顯示單元1之顯示螢幕的亮度。顯示光量計算區16在當於顯示單元1上顯示每一訊框影像時計算以判定來自顯示螢幕的光之量(顯示光量B)。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以和液晶顯示區30上之顯示同步間歇性發光。尤其,背光驅動器區17藉由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訊框影像F時的時期中控制亮度I及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時的時期中控制亮度Ii(彼此獨立)來驅動背光40。背光40基於從背光驅動器區17所提供之驅動信號發光,並投射光到液晶顯示區30。 (詳細操作)
第5圖顯示顯示單元1中之顯示操作的時序圖,其中(A)繪示液晶顯示區30之操作,而(B)至(D)繪示背光40上的亮度。於是,(B)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大時背光40上的亮度,且(C)顯示當顯示光量B為中等時背光40上的亮度,而(D)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小時背光40上的亮度。
第5圖的(A)中之垂直軸標示在液晶顯示區30之序列線掃描方向中的掃描位置。在第5圖的(A)中,「F」標示其中液晶顯示區30正履行訊框影像F之顯示的狀態,而「Fi」標示其中液晶顯示區30正履行內插訊框影像Fi之顯示的狀態。
在顯示單元1上,以交替履行訊框影像F之顯示及內插訊框影像Fi之顯示在掃描時序循環T1進行序列線掃描。顯示單元1針對每一時序循環T0重複這種顯示循環。時序循環T0相應於期間在外部所提供的視頻信號Sdisp中提供訊框影像F的時序循環(訊框影像提供循環)。在此,可將時序循環T0設定在例如16.7[msec](60[Hz]的單一時序循環)。在此情況中,掃描時序循環T1為4.2[msec](時序循環T0的四分之一)。詳言之,在此範例中,液晶顯示區30為相應於所謂的四倍速驅動之液晶顯示面板。
顯示單元1在時序時期t0至t4中進行訊框影像F的顯示掃描。
首先,在時序時期t0至t1中,液晶顯示區30基於從顯示驅動器區20所提供的控制信號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顯示訊框影像F(第5圖的(A))。在時序時期t0至t1中,背光40關閉(第5圖的(B)至(D))。
接下來,在時序時期t1至t4中,液晶顯示區30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再次顯示訊框影像F(第5圖的(A))。詳言之,在此範例中,在時序時期t0至t4中重複兩次訊框影像F的顯示。接著,在時序時期t2至t3中,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以發射具有相應於由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判定之顯示光量B的亮度I之光(第5圖的(B)至(D))。具體來說,當顯示光量B很大(第5圖的(B))時,背光40發射具有低亮度I的光,而當顯示光量B很小(第5圖的(D))時,背光40發射具有高亮度I的光。
第6圖顯示背光驅動器區17之一特性範例。在第6圖中,水平軸指示顯示光量B的相對值,而垂直軸指示亮度I及Ii的相對值。在此圖中,顯示光量B的「100%」標示液晶顯示區30在整個區域上係置於透明狀態(白色顯示狀態)中,相應於當背光40的亮度為最大的情況。另一方面,顯示光量B的「0%」標示液晶顯示區30係置於關閉狀態(黑色顯示狀態)中。
如第6圖中所示,亮度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減少。尤其,當顯示光量B為0%時亮度I變成最大值(100%)。亮度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減少,且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變成最大值的一半(50%)。注意到第5圖的(B)顯示顯示光量B為100%的情況,且第5圖的(C)顯示顯示光量B為50%的情況,而第5圖的(D)顯示顯示光量B為0%的情況。
依照此方式,背光驅動器區17根據第6圖中所示的特性驅動背光40以在時序時期t2至t3中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之亮度I的光。結果為背光40投射具有在時序時期t2至t3中積分亮度I的發光量A的光。
之後,在時序時期t4至t5中,液晶顯示區30基於從顯示驅動器區20所提供之控制信號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第5圖的(A))。在時序時期t4至t5中,背光40關閉(第5圖的(B)至(D))。因此,觀賞者不會在液晶顯示區30上看到從訊框影像F之顯示到內插訊框影像Fi之顯示的暫態改變(液晶裝置LC的暫態改變),這使得可減少影像品質的惡化。
之後,在時序時期t5至t8中,液晶顯示區30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再次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第5圖的(A))。詳言之,在此範例中,在時序時期t4至t8中重複兩次內插訊框影像Fi的顯示。接著,在時序時期t6至t7中,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以發射具有相應於由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判定之顯示光量B的亮度Ii之光(第5圖的(B)至(D))。具體來說,當顯示光量B很大時,背光40發射具有較高亮度Ii的光。
如第6圖中所示,亮度I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增加。尤其,當顯示光量B為0%時亮度Ii變成最小值(0%)。亦即,在此情況中,背光40關閉。亮度I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增加,且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i變成最大值的一半(50%)。
依照此方式,背光驅動器區17根據第6圖中所示的特性驅動背光40以在時序時期t6至t7中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之亮度Ii的光。結果為背光40投射具有在時序時期t6至t7中積分亮度Ii的發光量Ai的光。
藉由重複上述操作順序,顯示單元1交替重複訊框影像F的顯示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顯示。
顯示單元1藉由履行內插處理來縮短單一訊框週期,同時在閃光狀態中驅動背光40,藉此允許減少影像的保持-顯示時間及保持-模糊。此外,由於背光40在液晶顯示區30上之顯示影像中的暫態改變的事件中組態成關閉,觀賞者不會看到液晶裝置LC的暫態響應,這確保獲得與液晶裝置LC之響應速度的改善看似相同的有益功效。
此外,在顯示單元1上,背光驅動器區17根據顯示光量B彼此獨立地在訊框影像F之顯示時控制背光40的亮度I(發光量A)並在內插訊框影像Fi之顯示時控制背光40的亮度Ii(發光量Ai)。如後所述,這使得當閃爍(flickering)明顯時可減少閃爍,並減少因在內插訊框影像Fi的產生時所出現的任何內插錯誤所導致之影像品質的惡化。稍後藉由與對照範例相比來說明細節。
此外,在顯示單元1上,發光量A及Ai隨亮度I及亮度Ii而變,並因此背光40之發光時序並無改變。結果為在時序循環T0中,不會因為顯示光量B而改變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任何時序。例如,在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時序變化的事件中,作為一範例如第2圖中所示,即使內插訊框影像Fi僅為在相鄰的訊框影像F之間的中間時序影像,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之任何時序移動,導致不平順地顯示影像。這會導致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之惡化的缺點。另一方面,在顯示單元1上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時序無任何改變。這允許減少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之惡化的可能性。
此外,在顯示單元1上,如第6圖中所示,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使得當顯示光量B變大時,亮度I減少且亮度Ii增加。此時,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以與顯示光量B獨立地以恆定值維持亮度I及亮度Ii的總和。這使得在背光40之每一時序循環T0中之發光量(發光量A及發光量Ai的總和)無論顯示光量B為何為恆定。因此,可減少觀賞者發現顯示影像不自然的可能性。
接下來,提出背光驅動器區17改變背光40之亮度I及亮度Ii時之操作的說明。
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並控制背光40,使得當顯示光量B隨視頻信號Sdisp之平均信號位準Savg變化而變時相應地變化亮度I及亮度Ii。此時,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並控制背光40以逐漸變化亮度I及亮度Ii。
第7圖顯示當顯示光量B改變時背光40之亮度的變異,其中(A)標示顯示光量B,而(B)標示背光40的亮度I及亮度Ii。此範例繪示顯示光量B從100%改變到50%的情況。換言之,第7圖顯示背光40的亮度從第5圖的(B)中之狀態改變到第5圖之(C)中的情況。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使得背光40的亮度I及亮度Ii可變成相同。接著,在顯示光量B於時序t10(第7圖的(A))改變到50%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7驅動背光40,使得亮度I逐漸增加且亮度Ii逐漸減少(第7圖的(B))。詳言之,背光驅動器區17履行控制操作,使得回應於顯示光量B之變異,亮度I及亮度Ii不能迅速改變。可例如將亮度I及亮度Ii變成最終值所需的時間(時間常數)設定在約一秒。由於這樣的設定防止亮度I及亮度Ii的迅速改變,可減少觀賞者覺得顯示影像不自然的可能性。 (對照範例)
接下來,藉由與對照範例相比來說明根據本揭露之該實施例的行動。此對照範例僅顯示所提供的訊框影像F而不產生內插訊框影像Fi。注意到與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本質上相同的任何組件部分係以相同參考符號加以標示,且適當時省略相關說明。
第8圖顯示根據此對照範例之顯示單元1R中之顯示操作的時序圖,其中(A)標示液晶顯示區30R之操作,而(B)標示在顯示單元1R上之背光40R的亮度。
顯示單元1R在掃描時序循環T1進行序列線掃描,並在時序循環T0重複顯示所提供的訊框影像F兩次。換言之,顯示單元1R僅顯示訊框影像F而無履行內插處理。在此,可將時序循環T0設定在例如16.7[msec](60[Hz]的單一時序循環)。在此情況中,掃描時序循環T1為8.3[msec](時序循環T0的一半)。詳言之,在此範例中,液晶顯示區30R為相應於所謂的雙倍速驅動之液晶顯示面板。
首先,在時序時期t20至t21中,液晶顯示區30R基於從顯示驅動器區20所提供的控制信號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顯示訊框影像F(第8圖的(A))。在時序時期t20至t21中,背光40R關閉(第8圖的(B))。
接下來,在時序時期t21至t24中,液晶顯示區30R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再次顯示訊框影像F(第8圖的(A))。接著,在時序時期t22至t23中,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R上幾乎完成之後,背光40R發射具有給定亮度IR的光。
由於在根據此對照範例之顯示單元1R上並無進行內插處理,與履行內插處理的情況(第2B圖)相比,影像可能會變成不連性,例如如第2A圖中所示般,造成觀賞者感覺影像品質會惡化的缺點。此外,在顯示單元1R上,針對時序循環T0背光40R僅在時序時期t22至t23中發光,並在任何其他時序時期中關閉。換言之,在顯示單元1R上,在比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之情況更長的循環(較低頻率)閃光的同時顯示影像,並因此會有觀賞者可能察覺到閃爍的缺點。
若影像閃光頻率減少至低於給定頻率(閃爍檢測頻率),觀賞者當觀看這種影像時會感覺到閃爍。雖然閃爍檢測頻率一般在75 Hz的程度,其隨在視網膜上影像的位置或面積、個人差異(比如觀看者的年紀)、觀看者的健康狀況、影像的亮度、及影像觀看環境的亮度而變。針對影像的亮度,當影像很亮時閃爍檢測頻率增加,使觀賞者更容易感覺到閃爍。
在第8圖中所示的範例中,當訊框影像提供循環T0為16.7[msec](=1/60[Hz])時,背光40R的閃光頻率為60[Hz]。因此,顯示出亮的影像,且觀賞者較可能察覺到閃爍,因為閃爍檢測頻率增加到高於60[Hz]。
相比之下,在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上,當顯示亮的影像(顯示光量B很大)時,如第5圖的(B)中所示,背光40針對時序循環T0發光兩次(在時序時期t2至t3及t6至t7中),增加閃光頻率。詳言之,當訊框影像提供循環T0為16.7[msec](=1/60[Hz])時,背光40的閃光頻率為120[Hz]。因此,可減少觀賞者感覺到閃爍的可能性。
當影像為深色(顯示光量B很小)時,閃爍檢測頻率減少,這使得觀看者很難感覺到閃爍。在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上,因此,若顯示深色影像(顯示光量B很小)時,如第5圖的(D)中所示,背光40僅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訊框影像F時發光,並在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時關閉。藉由這種配置,即便在內插處理中產生內插訊框影像Fi時發生內插錯誤,在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的同時,背光40並不發光。結果為觀賞者看不到內插訊框影像Fi,這使得可減少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惡化之缺點。
此外,當影像亮度為中等(顯示光量B為中等)時,如第5圖的(C)中所示,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訊框影像F時,背光40發射具有亮度I的光,且當液晶顯示區30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時,背光40發射具有亮度Ii的光。這增加閃光頻率,使觀賞者難以感覺到閃爍。另外,以較低亮度Ii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這使得在任何內插錯誤的事件中觀賞者難以察覺到影像品質的惡化。 [有益功效]
如上所述,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可彼此獨立地在訊框影像的顯示時控制背光的亮度及在內插訊框影像的顯示時控制背光的亮度。因此,允許增進調整顯示影像品質之自由度。
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當顯示光量很大時,使在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及在內插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變成幾乎相同,這允許減少觀賞者察覺到閃爍的缺點。
另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當顯示光量很小時,在內插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減少。因此,即使在產生內插訊框影像時發生任何內插錯誤,可減少觀賞者感覺影像品質會惡化的可能性。
再者,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使用亮度改變發光量,並因此背光之發光時序並未改變。因此,可減少觀賞者感覺影像品質會惡化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當顯示光量改變時,在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及在內插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逐漸改變,並因此避免這些亮度之迅速變異。因此,可減少觀賞者覺得顯示影像不自然的可能性。
又,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在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及在內插訊框影像的顯示時之背光的亮度之總和與顯示光量無關地保持為恆定。當顯示光量改變時,因此,可減少觀賞者覺得顯示影像不自然的可能性。 [變化例1-1]
根據上述之本揭露的實施例,基於在時間順序上毗鄰之訊框影像F來產生單一塊內插訊框影像Fi,雖不限於此。替代地,可產生兩或更多塊內插訊框影像Fi。舉例來說,於下說明產生兩塊內插訊框影像Fi(Fi1及Fi2)之情況。
第9圖顯示根據此變化之顯示單元1B的顯示操作之時序圖,其中(A)標示液晶顯示區30B之操作,而(B)至(D)標示背光40B的亮度。於是,(B)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大時背光40B上的亮度,且(C)顯示當顯示光量B為中等時背光40B上的亮度,而(D)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小時背光40B上的亮度。
在顯示單元1B上,以切換訊框影像F之顯示還有內插訊框影像Fi1之顯示及內插訊框影像Fi2之顯示在掃描時序循環T1進行序列線掃描。顯示單元1B針對每一時序循環T0重複這種顯示循環。在此,可將時序循環T0設定在例如16.7[msec](60[Hz]的單一時序循環)。在此情況中,掃描時序循環T1為2.8[msec](時序循環T0的六分之一)。詳言之,在此範例中,液晶顯示區30B為相應於所謂的六倍速驅動之液晶顯示面板。
在顯示單元1B上,當液晶顯示區30B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1時,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B上幾乎完成之後的時序時期t36至t37中,背光40B發射具有相應於由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判定之顯示光量B的亮度Ii之光。此外,當液晶顯示區30B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2時,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B上幾乎完成之後的時序時期t40至t41中,背光40B發射具有與在時序時期t36至t37中之亮度Ii相同亮度之光(第9圖的(B)至(D))。
第10圖顯示根據此變化例之背光驅動器區之一特性範例。如第10圖中所示,亮度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減少。尤其,當顯示光量B為0%時亮度I變成最大值(100%)。亮度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減少,且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變成最大值的三分之一(33.3%)。另一方面,亮度I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增加。尤其,當顯示光量B為0%時亮度Ii變成最小值(0%)。亮度I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增加,且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i變成最大值的三分之一(33.3%)。 [變化例1-2]
根據本揭露的上述實施例,液晶顯示區30在時序循環T0中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各者兩次,雖不限於此。替代地,舉例來說如第11圖中所示,可僅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各者一次。在此情況中,例如,在時序時期t2至t3及t6至t7中,觀賞者看到液晶顯示區30上之顯示影像的暫態變異,但此變化例適用於其中這種影像品質的惡化較不成問題的任何應用。 [變化例1-3]
根據本揭露的上述實施例,如第6圖中所示,當顯示光量B變較大時,背光驅動器區17控制背光40以增加亮度I並減少亮度Ii,雖不限於此。替代地,如第12圖中所示,例如,當顯示光量B增加到或超過一給定值(B1)時,亮度I及亮度Ii可保持在恆定值(50%)。這種特性適用於例如能夠增加總發光量之顯示單元。此外,如上所述,是否觀察到閃爍係取決於各種因素,比如個人差異,並且因此希望可做出一種組態,使得顯示光量B1的值為可調整。 <2.第二實施例>
接下來,說明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2。第二實施例使用具有複數發光區的背光來組態顯示單元。注意到與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單元1本質上相同的任何組件部分係以相同參考符號加以標示,且適當時省略相關說明。
第13圖顯示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2的一組態範例。顯示單元2包括背光60及背光驅動器區18。背光60具有,在此範例中,在序列線掃描方向中並列設置之兩個發光區61及62。背光驅動器區18彼此獨立地驅動發光區61及62。從發光區61所投射的光進入到液晶顯示區30的相應區域Z1之中,而從發光區62所投射的光進入到液晶顯示區30的相應區域Z2之中。注意到,在此範例中,背光60具有兩個發光區61及62,雖不限於此。替代地,背光60可具有三或更多個發光區。
於是,發光區61及62在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相應於「發光子區」的一特定範例。
第14圖顯示顯示單元2之顯示操作的時序圖,其中(A)標示液晶顯示區30之操作,而(B)至(G)標示背光60的亮度。於是,(B)及(C)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大時發光區61及62上的亮度,且(D)及(E)顯示當顯示光量B為中等時發光區61及62上的亮度,而(F)及(G)顯示當顯示光量B很小時發光區61及62上的亮度。
首先,在時序時期t50至t52中,液晶顯示區30基於控制信號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顯示訊框影像F(第14圖的(A))。接著,在時序時期t52至t55,再次顯示訊框影像F(第14圖的(A))。之後,在時序時期t51至t54,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的區域Z1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8驅動發光區61以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的亮度I之光(第14圖的(B)、(D)、及(F))。類似地,在時序時期t53至t56,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的區域Z2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8驅動發光區62以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的亮度I之光(第14圖的(C)、(E)、及(G))。
接下來,在時序時期t55至t58中,液晶顯示區30從最上部分朝最下部分進行序列線掃描以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第14圖的(A))。接著,在時序時期t58至t61中,再次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第14圖的(A))。之後,在時序時期t57至t60,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的區域Z1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8驅動發光區61以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的亮度Ii之光(第14圖的(B)、(D)、及(F))。類似地,在時序時期t59至t62,在液晶裝置LC之響應於液晶顯示區30上的區域Z2幾乎完成之後,背光驅動器區18驅動發光區62以發射具有相應於顯示光量B的亮度Ii之光(第14圖的(C)、(E)、及(G))。
藉由重複上述操作順序,顯示單元2交替重複訊框影像F的顯示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顯示。
如上所述,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例,背光分成兩個發光區,且控制這些發光區以在液晶顯示區上的相應區域以和序列線掃描同步的時序彼此獨立地發光。因此,相較於其中背光無劃分的情況,可減少在相應於每一條線的背光在畫素信號寫入到每一條線中之後發光所需的時間中顯示螢幕內的變異。這允許減少在這種時期中液晶之暫態響應的察覺上之差異並減少影像品質的惡化。此外,由於允許獨立設定每一個發光區的發光週期,可延長每一個發光區的發光時間並增加發光量。其他有益功效與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情況相同。 <3.第三實施例>
接下來,說明根據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3。第三實施例不僅基於顯示光量B還基於顯示單元3周圍的背景光之量來控制亮度I及亮度Ii。注意到與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單元1本質上相同的任何組件部分係以相同參考符號加以標示,且適當時省略相關說明。
第15圖顯示根據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3的一組態範例。顯示單元3包括光學感測器區50及背光驅動器區19。光學感測器區50檢測在顯示單元3周圍的背光量(背光量C)。背光驅動器區19不僅基於由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判定之顯示光量B還基於由光學感測器區50所檢測到的背景光量C來控制背光40之亮度I及亮度Ii。
於是,光學感測器區50在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相應於「背景光感測器區」的一特定範例。
如上所述,人們之閃爍檢測頻率隨著視頻觀看環境之亮度還有視頻影像的亮度而變。尤其,當顯示單元周圍很暗時,閃爍檢測頻率增加,這使得人們更輕易感覺到閃爍。因此,在顯示單元3上,當顯示單元周圍很暗(背景光量C很小)時,背光驅動器區19減少亮度I並增加亮度Ii,藉此控制背光40以在接近例如第5圖之(B)的狀態中操作。這增加顯示單元3上的閃光頻率,使得可減少觀賞者察覺到閃爍之可能性。
另一方面,當顯示單元周圍很明亮時,背光40上之閃爍檢測頻率降低,這使得人們很難感覺到閃爍。因此,在根據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3上,當顯示單元周圍很明亮(背景光量C很大)時,背光驅動器區19增加亮度I並減少亮度Ii,藉此控制背光40以在接近例如第5圖之(D)的狀態中操作。結果,即便在內插處理中之產生內插訊框影像Fi時發生任何內插錯誤,可減少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惡化之可能性。
第16圖顯示背光驅動器區19之一特性範例。如在第16圖中所示,亮度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減少。此時,當背景光量C很小時,相較於其中背景光量C很大的情況亮度I更平順地減少。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與背景光量C無關地變成50%。換言之,當顯示光量B為恆定時,若背景光量C增加,亮度I增加。
相反地,亮度Ii隨顯示光量B變大而增加。此時,當背景光量C很小時,相較於其中背景光量C很大的情況亮度Ii更平順地增加。當顯示光量B為100%時,亮度Ii與背景光量C無關地變成50%。換言之,當顯示光量B為恆定時,若背景光量C增加,亮度Ii減少。
因此,在顯示單元3上,當背景光量C很小時,可減少觀賞者感覺到閃爍的可能性。當背景光量C很大時,即使在產生內插訊框影像時發生任何內插錯誤,可減少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惡化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根據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不僅基於顯示光量還基於背景光量控制亮度I及亮度Ii,這使得可進一步改善影像品質。其他有益功效與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情況相同。 [變化例3]
根據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背光驅動器區19基於顯示光量B及背景光量C兩者控制亮度I及亮度Ii,雖不限於此。替代地,可僅基於背景光量C控制亮度I及亮度Ii。
參照一些實施例及變化例說明本技術,但本技術不限於那些實施例及類似者,且可有各種變化。
例如,在上述實施例及類似者中,背光驅動器區基於亮度I及亮度Ii控制發光量A及Ai,但不限於此。替代地,例如,如第17圖中所示,可基於發光時間W及Wi控制發光量A及Ai。藉由改變發光時間W及Wi,如第17圖中所示,希望履行控制以維持每一個發光週期之中央時序。結果為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之任何時序不會因顯示光量B或類似者而改變,並可減少觀賞者察覺到影像品質惡化的可能性。此外,可結合使用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基於亮度之控制及在此變化例中所述的基於發光時間之控制。
此外,例如,即使在第二及第三實施例及類似者中,如同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變化例1-1般,可基於相鄰的訊框影像F產生兩或更多塊的內插訊框影像Fi。另外,如同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變化例1-2般,在時序循環T0可分別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的各者一次。此外,如同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變化例1-3(第12圖)般,當顯示光量B增加至或高於一給定值(B1)時,亮度I及亮度Ii可設定成恆定值(50%),且此顯示光量B1的值為可調整。
另外,例如,在上述實施例及類似者中,使用液晶顯示區30及背光40,但不限於此。替代地,可使用,例如,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單元、電致發光(EL)顯示單元、及使用LED作為顯示裝置之LED顯示單元。舉例而言,於下說明取代在本揭露中之第一實施例中之液晶顯示區30及背光40而使用EL顯示區之情況。
第18圖顯示根據此變化例之顯示單元1E的一組態範例。顯示單元1E包括控制區11E、顯示驅動器區20E、及EL顯示區30E。控制區11E為基於視頻信號Sdisp之電路,其用於控制內插處理區12及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14以互相同步操作。顯示驅動器區20E根據從內插處理區12所提供之視頻信號Sdisp2及從顯示光量計算區16所提供之顯示光量B的計算結果來驅動EL顯示區30E。尤其,顯示驅動器區20E驅動EL顯示區30E以添加偏移發光量至相應於顯示訊框影像F及內插訊框影像Fi時之每一個影像資訊的發光量。此時,顯示驅動器區20E獨立地控制顯示訊框影像F時之偏移發光量及顯示內插訊框影像Fi時之偏移發光量。EL顯示區30E係以EL顯示裝置所形成,且例如有機EL裝置為合適。於是,顯示驅動器區20E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相應於「顯示控制區」的一特定範例。
可從上述知本技術的示範實施例及示範變化例達成至少下列組態。
(1)一種顯示單元,包括: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液晶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間歇性發光之背光;及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之背光控制區,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2)如(1)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括計算區,其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各者,判定回應於該液晶顯示區上的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顯示而將從該液晶顯示區的顯示表面所投射出來的顯示光量,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由該計算區所獲得之該顯示光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3)如(2)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在當該顯示光量增加時減少該第一發光量並增加該第二發光量,並在當該顯示光量減少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
(4)如(1)至(3)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允許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在複數訊框循環時期上緩慢變化。
(5)如(1)至(4)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之總和以保持恆定。
(6)如(1)至(5)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第一發光量等於或大於該第二發光量。
(7)如(1)至(6)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該背光的亮度之大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8)如(1)至(7)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分別基於該第一時期之長度及該第二時期之長度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9)如(1)至(8)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括檢測該顯示單元周圍之背景光量的背景光感測器區,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由該背景光感測器區所獲得之該背景光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10)如(9)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在當該背景光量增加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並在當該背景光量減少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
(11)如(1)至(10)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具有複數發光子區,及該背光控制區,針對該些發光子區的各者,彼此獨立地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12)如(1)至(11)的任一者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基於該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內插影像產生區。
(13)一種顯示單元,包括: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一總發光量,並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二總發光量之顯示控制區,該第一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一基本發光量及第一偏移發光量之總和,該第二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二基本發光量及第二偏移發光量之總和,其中該顯示控制區彼此獨立地控制該第一偏移發光量及該第二偏移發光量。
(14)一種顯示方法,包括:在液晶顯示區上,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及允許背光間歇性發射光線,該允許該背光間歇性發射該光線包括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本揭露含有關於在2011年4月1日向日本專利局所申請之日本優先權專利申請案JP 2011-081773中所揭露者之標的,其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於此。
熟悉此技藝人士應了解到根據設計需求及其他因素可發生在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者的範疇內之各種修改、結合、子結合、及更換。
1‧‧‧顯示單元
1B‧‧‧顯示單元
1E‧‧‧顯示單元
1R‧‧‧顯示單元
2‧‧‧顯示單元
3‧‧‧顯示單元
9‧‧‧球
11‧‧‧控制區
11E‧‧‧控制區
12‧‧‧內插處理區
13‧‧‧內插影像產生區
14‧‧‧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
15‧‧‧亮度設定區
16‧‧‧顯示光量計算區
17‧‧‧背光驅動器區
18‧‧‧背光驅動器區
19‧‧‧背光驅動器區
20‧‧‧顯示驅動器區
20E‧‧‧顯示驅動器區
21‧‧‧時序控制區
22‧‧‧閘極驅動器
23‧‧‧資料驅動器
30‧‧‧液晶顯示區
30B‧‧‧液晶顯示區
30E‧‧‧電致發光顯示區
30R‧‧‧液晶顯示區
40‧‧‧背光
40B‧‧‧背光
40R‧‧‧背光
50‧‧‧光學感測器區
60‧‧‧背光
61‧‧‧發光區
62‧‧‧發光區
包括附圖以提供本揭露之進一步的理解,且併入此說明書中並構成其之一部分。繪圖繪示實施例,且與說明書一起用來解釋本技術之原理。
第1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之第一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之一組態範例的區塊圖。
第2A及2B圖為各顯示在第1圖中所示的內插處理區之操作範例的型樣圖。
第3圖為顯示第1圖中所示的顯示驅動器區及液晶顯示區之一組態範例的區塊圖。
第4圖為顯示第3圖中所示的畫素之一組態範例的電路圖。
第5圖為顯示第1圖中所示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6圖為顯示第1圖中所示的背光驅動器區之一特性範例的特性圖。
第7圖為顯示第1圖中所示的顯示單元之另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8圖為根據對照範例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9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變化例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10圖為顯示第1圖中所示的背光驅動器區之一特性範例的特性圖。
第11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例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12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例的背光驅動器區之一特性範例的特性圖。
第13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之第二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之一組態範例的區塊圖。
第14圖為顯示第13圖中所示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15圖為顯示根據本揭露之第三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之一組態範例的區塊圖。
第16圖為顯示第15圖中所示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17圖為顯示根據一變化例的顯示單元之一操作範例的時序波形圖。
第18圖為顯示根據另一變化例的顯示單元之一組態範例的區塊圖。
1‧‧‧顯示單元
11‧‧‧控制區
12‧‧‧內插處理區
13‧‧‧內插影像產生區
14‧‧‧平均信號位準檢測器區
15‧‧‧亮度設定區
16‧‧‧顯示光量計算區
17‧‧‧背光驅動器區
20‧‧‧顯示驅動器區
30‧‧‧液晶顯示區
40‧‧‧背光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顯示單元,包含: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液晶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間歇性發光之背光;及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之背光控制區,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計算區,其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各者,判定回應於該液晶顯示區上的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顯示而將從該液晶顯示區的顯示表面所投射出來的顯示光量,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由該計算區所獲得之該顯示光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在當該顯示光量增加時減少該第一發光量並增加該第二發光量,並在當該顯示光量減少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允許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在複數訊框循環時期上緩慢變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之總和以保持恆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第一發光量等於或大於該第二發光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該背光的亮度之大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分別基於該第一時期之長度及該第二時期之長度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檢測該顯示單元周圍之背景光量的背景光感測器區,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基於由該背景光感測器區所獲得之該背景光量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控制區在當該背景光量增加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並在當該背景光量減少時增加該第一發光量並減少該第二發光量。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背光具有複數發光子區,及該背光控制區,針對該些發光子區的各者,彼此獨立地控制該第一發光量及該第二發光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基於該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內插影像產生區。
[13] 一種顯示單元,包含: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之顯示區,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及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一總發光量,並控制該顯示區以允許該顯示區的發光量在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中為第二總發光量之顯示控制區,該第一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一基本發光量及第一偏移發光量之總和,該第二總發光量界定為相應於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影像資訊之第二基本發光量及第二偏移發光量之總和,其中該顯示控制區彼此獨立地控制該第一偏移發光量及該第二偏移發光量。
[14] 一種顯示方法,包含:在液晶顯示區上,以時分方式顯示一連串的原始訊框影像及一連串的內插訊框影像,基於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產生該些內插訊框影像;及允許背光間歇性發射光線,該允許該背光間歇性發射該光線包括彼此獨立地控制該背光之第一發光量及第二發光量,該第一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原始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一時期中的量,且該第二發光量為在相應於顯示該些內插訊框影像的時期之第二時期中的量。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96129B|2015-08-11|顯示單元及顯示方法
JP5589311B2|2014-09-17|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US9011558B2|2015-04-21|Image display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ing system
US8325164B2|2012-12-04|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618758B2|2017-04-11|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backlight thereof
JP4540605B2|2010-09-08|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89658A|2006-07-20|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US10621934B2|2020-04-14|Display and display method
JP2006189661A|2006-07-20|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5252223B2|2013-07-31|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0282089A|2010-12-16|映像処理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CN101668149B|2013-02-27|图像处理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和显示设备
JP6249688B2|2017-12-20|表示装置、表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1133574A1|2011-10-27|3d display using partial screen illumination and syncronized shutter glass
US11030963B2|2021-06-08|Motion blur effect adjustment method and display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motion blur effect
US20110221788A1|2011-09-15|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picture display system
Yoon et al.2013|27.2: The study of picture quality of OLED TV with WRGB OLEDs structure
TWI545540B|2016-08-11|拼接屏顯示裝置以及其顯示驅動方法
JP2011123134A|2011-06-23|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
JP2013101259A|2013-05-23|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TWI716799B|2021-01-21|調整動態模糊效果的方法及具有調整動態模糊效果能力的顯示系統
TWI693825B|2020-05-11|降低雙重影像效果的顯示方法及其顯示系統
JP6029295B2|2016-11-24|バックライト制御装置、バックライト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TWI496129B|2015-08-11|
JP2012215761A|2012-11-08|
US9071800B2|2015-06-30|
US20120249617A1|2012-10-04|
CN102737599B|2016-12-14|
KR20120112015A|2012-10-11|
JP5782787B2|2015-09-24|
CN102737599A|2012-10-1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9300933B2|2013-06-07|2016-03-29|Nvidia Corporation|Predictive enhancement of a portion of video data rendered on a display unit associated with a data processing device|
TWI736029B|2019-11-25|2021-08-11|敦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顯示器低幀率模式驅動方法|KR100412501B1|2001-11-30|2003-12-31|삼성전자주식회사|움직임 보상을 위한 화소값 선택 장치 및 방법|
KR100868159B1|2002-10-29|2008-11-12|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조명 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220284B2|2003-03-28|2009-02-04|株式会社東芝|フレーム補間方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US20050057484A1|2003-09-15|2005-03-17|Diefenbaugh Paul S.|Automatic image luminance control with backlight adjustment|
KR100643230B1|2004-08-30|2006-11-10|삼성전자주식회사|디스플레이장치의 제어방법|
US8115728B2|2005-03-09|2012-02-14|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Image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flickering and blur|
TWI353572B|2006-06-19|2011-12-01|Hannstar Display Corp|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over driving me|
JP5227502B2|2006-09-15|2013-07-03|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231071B2|2006-09-20|2009-02-25|株式会社東芝|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US8026885B2|2006-12-08|2011-09-27|Hitachi Displays, Ltd.|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system|
JP2008268436A|2007-04-18|2008-11-06|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液晶表示装置|
JP4450012B2|2007-05-11|2010-04-14|ソニー株式会社|有機elパネルの表示補正回路|
JP5116359B2|2007-05-17|2013-01-09|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液晶表示装置|
JP5117762B2|2007-05-18|2013-01-16|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87119A|2007-05-18|2008-11-27|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5091575B2|2007-07-20|2012-12-05|三洋電機株式会社|映像表示装置|
US20110115826A1|2007-10-25|2011-05-19|Kohji Fujiwara|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9294599A|2008-06-09|2009-12-17|Hitachi Displays Ltd|液晶表示装置|
TWI475544B|2008-10-24|2015-03-01|Semiconductor Energy Lab|顯示裝置|
EP2394263B1|2009-02-06|2021-05-05|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device|
CN102292762A|2009-02-25|2011-12-21|夏普株式会社|照明装置、显示装置、数据生成方法、数据生成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02460555B|2009-04-30|2014-01-01|夏普株式会社|显示控制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00289944A1|2009-05-12|2010-11-18|Shing-Chia Chen|Frame Rate Up-Conversion Based Dynamic Backlight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KR20100132855A|2009-06-10|2010-12-20|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발광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5081208B2|2009-08-07|2012-11-28|シャープ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
JP5340083B2|2009-08-28|2013-11-13|キヤノン株式会社|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輝度制御方法|
JP5631565B2|2009-08-31|2014-11-26|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表示装置|US9653026B2|2012-03-07|2017-05-16|Canon Kabushiki Kaisha|Backlight controlling apparatus, backlight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50339968A1|2012-12-17|2015-11-26|Sharp Kabushiki Kaisha|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071628B1|2013-04-11|2020-01-31|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JP6257225B2|2013-08-30|2018-01-10|キヤノン株式会社|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26219B2|2013-11-26|2018-05-16|圭祐 戸田|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KR20170000904A|2015-06-24|2017-01-0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US10354598B2|2015-09-10|2019-07-16|Sony Corporation|Light source control for displaying video|
JP6789839B2|2017-02-14|2020-11-25|キヤノン株式会社|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WO2018172151A1|2017-03-23|2018-09-27|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0080051B1|2017-10-25|2018-09-18|TCL Research America Inc.|Method and system for immersive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法律状态:
2021-05-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81773A|JP5782787B2|2011-04-01|2011-04-01|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