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防治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包括壳身、顶盖、底座和指示棒,指示棒包括金属棒体和松木,松木上设置诱虫药,金属棒体的侧面与顶盖的内侧之间均匀地设置若干个弹簧,松木的下端与底座的内侧之间设置牵引绳,顶盖在正对金属棒体的位置设有便于金属棒体穿出的孔洞。当白蚁咬断松木后金属棒体的一部分被弹簧拉出顶盖,此时管理人员能够显著地判断该处有白蚁;管理人员不再需要蹲下仔细观察装置情况,提高了维护效率;当该装置均匀地埋入大片的土地,管理人员更是一览无余。而且不同位置的装置的金属棒体伸出的时间还反映了该处白蚁群的多少情况(白蚁多则松木断裂快),便于后续处理。
公开号:CN214339556U
申请号:CN202120216846.4U
申请日:2021-01-26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黄启料;左新德;黄建律
申请人:Guangxi Zehua Pest Control Co ltd;
IPC主号:A01M1-02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害虫防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蚁防治装置。
[n0002]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具有复杂的品级分化和隐蔽的巢居生活特性,其会危害房屋建筑、园林绿化、地下电缆、家具等。以诱杀为核心的白蚁监测、灭杀技术在国内外的白蚁防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的原理是选择白蚁喜爱的食物作为诱饵装置,把这类装置埋在地下,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白蚁取食立刻更换毒饵,白蚁取食毒饵后在群体中通过交哺和修饰等行为相互传递,最终达到灭杀整槽白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化学防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对目标区域内的白蚁进行长期监测,当有白蚁出现时再进行毒饵处理,大量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2、白蚁预防处理避免大面积施药,节约白蚁防治成本,降低对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n0003]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灭杀效果,但存在以下不足:1、监控耗费人力大,需要管理人员逐一对每一个装置检查,且不方便判断整个白蚁族群情况;2、需要先诱集再施放毒饵,步骤繁琐,工作量大,当监测控制装置诱集到白蚁后再施放毒饵,易惊扰白蚁,影响诱杀效果。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蚁防治装置,提高监控白蚁一群的效率。
[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包括壳身、设置在所述壳身上端的顶盖、设置在所述壳身下端的底座和悬置在所述壳身内的指示棒,所述指示棒包括靠近所述顶盖的金属棒体和靠近所述底座的松木,所述松木上设置诱虫药,所述金属棒体和所述松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棒体的侧面与所述顶盖的内侧之间均匀地设置若干个弹簧,所述松木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内侧之间设置牵引绳,所述顶盖在正对所述金属棒体的位置设有便于金属棒体穿出的孔洞,在初始状态下,弹簧给所述金属棒体提供竖直向上的升力、牵引绳给所述松木相对地向下的拉力,当白蚁咬断所述松木后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伸出所述顶盖。
[n0006]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初始状态下,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在所述顶盖的孔洞中但是未伸出。
[n0007]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座的内侧设置便于白蚁行走和筑巢的活动平台,所述活动平台的中间具有便于所述牵引绳穿过的孔洞,所述松木的下端搭接在所述活动平台上。
[n0008]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设置发光体。
[n0009]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发光体为一节荧光棒。
[n0010]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金属棒体和所述松木之间为粘接或插接。
[n0011]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座的外侧为圆锥形。
[n0012]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白蚁咬断松木后金属棒体的一部分被弹簧拉出顶盖,此时管理人员能够显著地判断该处有白蚁;管理人员不再需要蹲下仔细观察装置情况,提高了维护效率;当该装置均匀地埋入大片的土地,管理人员更是一览无余。而且不同位置的装置的金属棒体伸出的时间还反映了该处白蚁群的多少情况(白蚁多则松木断裂快),便于后续处理。
[n0013] 图1是一种实施例下装置的外观图;
[n0014] 图2是一种实施例下装置的剖视图。
[n0015] 附图标记说明:11、壳体;12、顶盖;13、底座;21、弹簧;22、牵引绳;23、活动平台;31、金属棒体;32、松木;33、发光体。
[n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n0017]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包括壳身11、设置在所述壳身11上端的顶盖12、设置在所述壳身11下端的底座13和悬置在所述壳身11内的指示棒。所述壳身11为圆筒状结构,相应地,所述顶盖12为圆盘状结构,所述底座13为圆锥形结构。所述壳身11与所述顶盖12以及与所述底座13之间均为螺纹连接(具体参照图2,即一个设置内螺纹,另一个设置外螺纹)。所述指示棒包括靠近所述顶盖12的金属棒体31和靠近所述底座13的松木32,所述松木32上设置诱虫药(可在松木32上挖浅槽,然后往槽中填充诱虫药),所述金属棒体31和所述松木32之间固定连接,确保金属棒体31和松木32在适当的拉力下不分离。所述金属棒体31的侧面与所述顶盖12的内侧之间均匀地设置若干个弹簧21确保受力均匀、多个弹簧21的合力竖直向上,所述松木32的下端与所述底座13的内侧之间设置牵引绳22,所述顶盖12在正对所述金属棒体31的位置设有便于金属棒体31穿出的孔洞,在初始状态下,弹簧21给所述金属棒体31提供竖直向上的升力、牵引绳22给所述松木32相对地向下的拉力,当白蚁咬断所述松木32后所述金属棒体31的上端伸出所述顶盖12。
[n0018] 作为优选,所述牵引绳22采用金属绳,避免白蚁破坏。
[n0019] 作为优选,在初始状态下,所述金属棒体31的上端在所述顶盖12的孔洞中但是未伸出。金属棒体31的一端已经位于孔洞中,可以避免弹簧21拉力不均匀带来的晃动和方向偏移,方便金属棒体31后续部分伸出。
[n0020]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13的内侧设置便于白蚁行走和筑巢的活动平台23,所述活动平台23的中间具有便于所述牵引绳22穿过的孔洞,所述松木32的下端搭接在所述活动平台23上。图2中可以看到活动平台23为圆盘状,直接搭接在底座13的内侧即可。
[n0021]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棒体31的上端设置发光体33,此时在初始状态下发光体33位于所述顶盖12的孔洞中。发光体33能够更明显地表示指示棒的伸出状态,更加方便观察。
[n0022]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体33为一节荧光棒,可以自行吸收阳光和发光,使用方便。
[n0023]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棒体31和所述松木32之间为粘接或插接,或者金属棒体31的下端设置弯钩,然后通过弯钩直接钩入松木32的上端。
[n0024] 当白蚁咬断松木32后金属棒体31的一部分被弹簧21拉出顶盖12,此时管理人员能够显著地判断该处有白蚁;管理人员不再需要蹲下仔细观察装置情况,提高了维护效率;当该装置均匀地埋入大片的土地,管理人员更是一览无余。而且不同位置的装置的金属棒体31伸出的时间还反映了该处白蚁群的多少情况(白蚁多则松木32断裂快),便于后续处理。
[n0025]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身、设置在所述壳身上端的顶盖、设置在所述壳身下端的底座和悬置在所述壳身内的指示棒,所述指示棒包括靠近所述顶盖的金属棒体和靠近所述底座的松木,所述松木上设置诱虫药,所述金属棒体和所述松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棒体的侧面与所述顶盖的内侧之间均匀地设置若干个弹簧,所述松木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内侧之间设置牵引绳,所述顶盖在正对所述金属棒体的位置设有便于金属棒体穿出的孔洞,在初始状态下,弹簧给所述金属棒体提供竖直向上的升力、牵引绳给所述松木相对地向下的拉力,当白蚁咬断所述松木后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伸出所述顶盖。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初始状态下,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在所述顶盖的孔洞中但是未伸出。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侧设置便于白蚁行走和筑巢的活动平台,所述活动平台的中间具有便于所述牵引绳穿过的孔洞,所述松木的下端搭接在所述活动平台上。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棒体的上端设置发光体。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为一节荧光棒。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棒体和所述松木之间为粘接或插接。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为圆锥形。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5180147U|2016-04-27|一种果蝇诱捕器
CN214339556U|2021-10-08|一种白蚁防治装置
CN2819798Y|2006-09-27|监测和控制白蚁的装置
CN205093411U|2016-03-23|农用捕虫装置
CN214339557U|2021-10-08|一种白蚁诱杀装置
CN2580762Y|2003-10-22|一种寄生昆虫的蓄放装置
CN203340862U|2013-12-18|一种太阳能诱虫灯
CN202635394U|2013-01-02|果蝇诱捕器
CN105325386A|2016-02-17|一种物理捕捉昆虫的方法及其专用捕虫器
CN205093413U|2016-03-23|一种环保节能型害虫诱捕装置
CN203788958U|2014-08-27|一种多功能草坪灭蚊灯
CN203788949U|2014-08-27|一种诱捕装置
CN211983386U|2020-11-24|一种林业捕虫装置
CN206078730U|2017-04-12|一种网筒式昆虫诱杀收集器
CN204560701U|2015-08-19|一种田间害虫诱捕器
CN205813337U|2016-12-21|一种昆虫诱捕器
CN205005767U|2016-02-03|斑翅果蝇诱捕器
CN214413879U|2021-10-19|一种树木病虫杀灭装置
CN213486516U|2021-06-22|食心虫类害虫诱捕装置
CN213044917U|2021-04-27|一种果树病害防护装置
CN204599081U|2015-09-02|一种林业害虫捕捉设备
CN208286235U|2018-12-28|一种环保灭蚊水箱
CN210470745U|2020-05-08|一种快速安装收取式昆虫抓捕器
CN213719465U|2021-07-20|一种园林用白蚁诱杀装置
CN205143271U|2016-04-13|一种农业害虫诱捕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216846.4U|CN214339556U|2021-01-26|2021-01-26|一种白蚁防治装置|CN202120216846.4U| CN214339556U|2021-01-26|2021-01-26|一种白蚁防治装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