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水动态水模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包括复合流道、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环形组件,复合流道包括多个试验管,第一换向组件包括包括第一换向板和第一密封板,第一换向组件上设置有进水接口、出水接口和多个用于连通两个试验管的第一换向槽,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二换向板和第二密封板,第二换向组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通两个试验管的第二换向槽,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为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多个试验管通过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顺次连通形成满足实验长度要求并且不会产生原电池反应的管体。 公开号:CN214331561U 申请号:CN202023077550.3U 申请日:2020-12-19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王健;顾毅康;王奇 申请人:Henan Shuiyun Trace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16K11-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水动态水模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 [n0002] 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是在实验室给定条件下,用换热器对冷却水进行加热,模拟冷却水现场的流速、水质、流态、换热材质、换热强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浓缩倍数、pH值、电导率值、水处理剂添加浓度等主要工艺参数,综合评定水处理剂的缓蚀和阻垢性能。传统的换热器采用常压饱和蒸汽加热,这种换热形式加热温度比较高并且不可调,与冷却水现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并且换热器的结构也比较复杂,需要诸如蒸汽炉,冷凝器等装置,成本造价也比较高。由于热水的温度比蒸汽的温度低,为了达到与蒸汽换热器同样的换热效果,需要加长试验管的长度,根据试验管材质规格的不同,经多次实验得在出极端情况下试验管的长度需要达到4000mm,但是一个4000mm长度的换热器的体积和空间占用过大,显然不太现实,而试验管折弯则会导致原电池反应等一系列影响试验结果的现象,故需要一种满足上述需求而不会占用过多空间的试验用管道。 [n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试验管道,包括复合流道、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环形组件,复合流道包括多个试验管,第一换向组件包括包括第一换向板和第一密封板,第一换向组件上设置有进水接口、出水接口和多个用于连通两个试验管的第一换向槽,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二换向板和第二密封板,第二换向组件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通两个试验管的第二换向槽,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为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多个试验管通过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顺次连通形成满足实验长度要求并且不会产生原电池反应的管体。 [n0004]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的是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包括复合流道、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包括第一换向板和第一密封板,第一换向板的一侧板面开设有进水接口、出水接口和多个第一换向槽,第一密封板贴于第一换向板的板面以将进水接口、出水接口和多个第一换向槽封闭,所述第一密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密封孔,进水接口和排水接口分别与一个第一密封孔正对连通,每个第一换向槽均与两个第一密封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二换向板和第二密封板,第二换向板的一侧板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换向槽,第二密封板贴于第二换向板的板面以将多个第二换向槽封闭,第二密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密封孔,每个第二换向槽均与两个第二密封孔对应连通;所述复合流道包括多段试验管,多个试验管均设置在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之间,试验管的一端与第一密封孔连接以与进水接口、排水接口或第一换向槽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密封孔连接以与第二换向槽连通,多个试验管顺次连通以形成两端管口分别与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连通的复合式管道。 [n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内均固定穿设有连接管。 [n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为圆盘形,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平行正对设置。 [n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换向槽和第二换向槽的槽口均为直槽口形,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均为多个并且数量相等以安装多个复合流道。 [n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由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 [n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试验管的外壁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均密封连接。 [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多个试验管互相平行设置。 [n001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有:与一个第一换向槽连通的两个试验管通过第一换向槽换向连通,与一个第二换向槽连通的两个试验管通过第二换向槽换向连通,多个试验管通过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环形组件连通形成符合需求的密封管道,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为该密封管道的两个管口,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为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使得复合流道满足试验需求的同时不会产生影响试验精度的原电池反应;本结构可用于换热器等相关设备,采用分段式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设备整体体积,大大方便了换热器等设备的使用;本结构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多个复合流道,多个复合流道的试验管的管径、材质等不同从而可同时进行多个参数的试验。 [n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n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试验管与第一换向板的连接示意图; [n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n0015]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第一换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16]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第一换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连接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第二换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第二换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的试验管与第一换向槽、进水接口以及出水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n0021]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流道应用于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中标记:1、第一换向板,2、第一密封板,3、进水接口,4、出水接口,5、第一换向槽,6、第二换向板,7、第二密封板,8、第二换向槽,9、试验管,10、连接管。 [n0023] 如图所示: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包括复合流道、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第一换向组件包括第一换向板1和第一密封板2,第一换向板1的一侧板面开设有进水接口3、出水接口4和多个第一换向槽5,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为通孔且二者内部均固定穿设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的管体位于远离第一换向槽5所在一侧,连接管10用于连接外部管道,连接管10的管壁上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第一换向槽5的槽口为直槽口形,第一密封板2固定贴于第一换向板1的板面以将进水接口3、出水接口4和多个第一换向槽5的插口处封闭,第一密封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密封孔,第一密封孔为贯穿第一密封板2相对两侧板面的通孔,进水接口3和排水接口分别与一个第一密封孔正对连通,每个第一换向槽5均与两个第一密封孔对应连通; [n0024] 所述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二换向板6和第二密封板7,第二换向板6的一侧板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换向槽8,第二换向槽8的槽口为直槽口形,第二密封板7固定贴于第二换向板6的一侧板面以将多个第二换向槽8的插口封闭,第二密封板7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密封孔,每个第二换向槽8均与两个第二密封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由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优选状态下二者整体均为圆盘形并且二者平行正对设置。 [n0025] 所述复合流道安装在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之间,复合流道包括多段试验管9,多个试验管9互相平行,多个试验管9位于第一换向组件的一端与多个第一密封孔连接以与进水接口3、排水接口或第一换向槽5连通,试验管9的外壁与第一密封孔密封连接,多个试验管9位于第二换向组件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密封孔连接以分别与多个第二换向槽8连通,试验管9的外壁与第二密封孔也密封连接,多个试验管9通过多个第一换向槽5和多个第二换向槽8顺次连通以形成两端管口分别与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连通的复合式管道。 [n0026] 本结构的使用过程简述如下,外界水从进水接口3进入与进水接口3连通的试验管9一内,沿该试验管9流到其末端的一个第二换向槽8内后流入与该第二换向槽8连通的试验管9二内,再沿试验管9二流到一个第一换向槽5内,经该第一换向槽5后流到与第一换向槽5连通的试验管9三内,经过多次环形后最终经过与出水接口4对接的试验管9流出,多段试验管9通过由耐高温工程塑料制成的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多次换向,可有效避免原电池效应,可应用在换热器等多各设备内。以上描述仅仅以一个使用示例来讲解本方案结构,本方案的结构中根据需要可设置多个复合流道,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的数量同步调节以适应多个复合流道的使用,同时进水接口3和排水接口还可分别设置在两个换向组件上。 [n0027] 以下为本方案应用在换热器的使用示例:本结构安装在换热器的水箱内,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分别安装在水箱相对两侧箱壁上开设的安装槽处,二者均与箱壁密封连接,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均与水箱外部连通以用于连接外部设备,水箱内安装有加热管,复合流道浸没在水箱内的水内,加热管加热水箱内的水从而将复合流道内的水加热以模拟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的实验环境,该换热器中使用示例中,复合流道包括6个长度在700mm左右的试验管9,多个试验管9顺次连通形成一个总长为4000mm左右的管道,从而在满足极端情况下试验管9的长度的条件下降低换热器整体的长度,该换热器的中复合流道可采用两个或三个,多个复合流道可选用管径、材质等参数不同的试验管9以便于控制变量同时测试,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环形组件均采用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可有效避免试验过程中产生影响试验结果的原电池反应。 [n002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流道、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包括第一换向板(1)和第一密封板(2),第一换向板(1)的一侧板面开设有进水接口(3)、出水接口(4)和多个第一换向槽(5),第一密封板(2)贴于第一换向板(1)的板面以将进水接口(3)、出水接口(4)和多个第一换向槽(5)封闭,所述第一密封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密封孔,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分别与一个第一密封孔正对连通,每个第一换向槽(5)均与两个第一密封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二换向板(6)和第二密封板(7),第二换向板(6)的一侧板面开设有多个第二换向槽(8),第二密封板(7)贴于第二换向板(6)的板面以将多个第二换向槽(8)封闭,第二密封板(7)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密封孔,每个第二换向槽(8)均与两个第二密封孔对应连通;所述复合流道包括多段试验管(9),多个试验管(9)均设置在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之间,试验管(9)的一端与第一密封孔连接以与进水接口(3)、出水接口(4)或第一换向槽(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密封孔连接以与第二换向槽(8)连通,多个试验管(9)顺次连通以形成两端管口分别与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连通的复合式管道。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内均固定穿设有连接管(10)。 [000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为圆盘形,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平行正对设置。 [000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槽(5)和第二换向槽(8)的槽口均为直槽口形,进水接口(3)和出水接口(4)均为多个并且数量相等以安装多个复合流道。 [000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第二换向组件均由耐高温的工程塑料制成。 [000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管(9)的外壁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均密封连接。 [000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试验管(9)互相平行设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2005127684A|2005-05-19|二重管式熱交換器 CN100523701C|2009-08-05|多螺旋通道螺旋板换热器 CN103486880A|2014-01-01|联箱热流体通道管腔储水承压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7990759A|2018-05-04|一种模块化换热单体及使用该模块化换热单体的换热器 CN214331561U|2021-10-01|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 CN206208073U|2017-05-31|换热单元及换热矩阵 CN112392982A|2021-02-23|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 CN102278899A|2011-12-14|用于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翅管式主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10978U|2014-09-03|暖气多管导热壳管储水承压换热器 KR20110083019A|2011-07-20|이중관 열 교환기용 커넥터 및 이를 갖는 열 교환기 CN205505796U|2016-08-24|一种暖气管管联通换热器 CN208042830U|2018-11-02|一种模块化换热单体及使用该模块化换热单体的换热器 CN108981422B|2020-05-26|一种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CN102788523A|2012-11-21|一种多支冷水管多通道吸热敞口式连通换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CN211147379U|2020-07-31|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07963572U|2018-10-12|一种热交换器 CN110686550A|2020-01-14|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紧凑式均匀过度接口及其制备工艺 EP0213792A3|1988-10-12|Heat exchangers CN204902636U|2015-12-23|一种聚丙烯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 CN213778708U|2021-07-23|一种管式换热器 CN105547012A|2016-05-04|一种暖气管管联通换热器 CN203605765U|2014-05-21|圆联箱壳管储水暖气多管导热换热器 CN105758067B|2020-06-30|冷却装置 CN214010073U|2021-08-20|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CN111156836B|2020-11-27|微通道换热器、加工方法及空调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077550.3U|CN214331561U|2020-12-19|2020-12-19|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CN202023077550.3U| CN214331561U|2020-12-19|2020-12-19|一种复合式流道的密封结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