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壳体上的后盖,在后盖变速器壳体内的一面设有输入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在输入轴后轴承位与输出轴后轴承位之间设有连通油槽;在输入轴后轴承位的底面设有冷却油供油孔,沿输入轴轴心线设有为电机转子供油的通孔,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相通,在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区域设有能够向输入轴后轴承位供油的分泄油路。其优点在于: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能够获得足量的润滑油,而且获得的润滑油还是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润滑油。 公开号:CN214331442U 申请号:CN202120436710.4U 申请日:2021-03-0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刘志贤;何胜平;李和广;于爱军 申请人:Zhuzhou Gear Co Ltd; IPC主号:F16H57-0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特别涉及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属于变速器润滑技术领域。 [n0002] 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中,一般需要电子油泵,提供带油压的润滑油,流经滤清器过滤,再经过热交换器,对润滑油进行冷却,经冷却后的润滑油在分为两路分别对电机定子和转子进行冷却。 [n0003] 目前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本体内的轴承,一般是通过在壳体内腔设计加强筋与导油结构,把高速旋转的齿轮搅动润滑油,对飞溅起来的润滑油进行引流,对轴承进行润滑。一般情况下,飞溅起来的润滑油都偏向于前壳体一侧,前端引流较好,前端的轴承飞溅润滑效果较佳。而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存在润滑效果差的情况,容易造成轴承高温烧伤,降低轴承使用寿命。影响变速器传动质量。 [n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获得飞溅润滑的油量较少,容易造成轴承高温烧伤,降低轴承使用寿命的问题。 [n0005]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n0006] 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壳体上的后盖,在后盖变速器壳体内的一面设有输入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在输入轴后轴承位与输出轴后轴承位之间设有连通油槽;在输入轴后轴承位的底面设有冷却油供油孔,沿输入轴轴心线设有为电机转子供油的通孔,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相通,在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区域设有能够向输入轴后轴承位供油的分泄油路。 [n0007]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的通孔内套有与输入轴同步转动的圆管,圆管具有入油对接段;所述冷却油供油孔为圆孔,其轴心线与圆管轴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圆管的入油对接段位于冷却油供油孔内,且冷却油供油孔的内壁与圆管的外周面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一。 [n0008]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在输入轴后轴承位一端的端面为对接端面,所述输入轴的对接端面与输入轴后轴承位的底面均为平面。 [n0009]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的对接端面与输入轴后轴承位的底面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二。 [n0010]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轴的对接端面与输入轴后轴承位的底面之间相贴合,所述输入轴的对接端面开有通孔与输入轴后轴承位连通的油槽,形成冷却油供油孔与通孔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供油的油槽式分泄油路三。 [n0011] 有益效果: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能够获得足量的润滑油,而且获得的润滑油还是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润滑油。 [n0012] 图1为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n0013]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图1中示出的圆管; [n0014] 图3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n0015] 图4为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n0016] 图5为实施例三的剖视示意图; [n0017] 图6为实施例一、二、三所述输入轴后轴承位和输出轴后轴承位在壳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n0018] 图中:1、后盖;2、输入轴后轴承位;201、底面;3、输出轴后轴承位;4、连通油槽;5、冷却油供油孔;6、冷却油道;7、输入轴;7、对接端面;7、通孔;8、电机转子轴;801、电机冷却油道;9、圆管;901、入油对接段;10、缝隙式分泄油路一;11、缝隙式分泄油路二;12、油槽式分泄油路三。 [n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n0020] 实施例一 [n0021] 如图1、2、3、6所示, 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变速器后壳体上的后盖1,在后盖1朝向变速器壳体内的一面设有输入轴后轴承位2和输出轴后轴承位3,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与输出轴后轴承位3之间设有连通油槽4;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设有冷却油供油孔5,冷却油供油孔5与主动润滑系统中进过热交换的冷却油道6连通,沿输入轴7轴心线设有为电机转子冷却供油的通孔702,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相通,而输入轴7前端是与与输入轴7对接的电机转子轴8,输入轴7的通孔702与电机转子轴8内设置的电机冷却油道801相通。这样设置,原本是将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内的润滑油用主动润滑系统中的油泵抽出变速器外,经热交换器冷却降温后依次经冷却油道6、冷却油供油孔5、通孔702、电机冷却油道801,首先对电机转子进行冷却后再流入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内,对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内相关部件进行润滑,其目的一是对电机进行降温,二是变速器内润滑油及相关部件也能获得总体降温。为了解决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获得飞溅润滑的油量较少,容易造成轴承高温烧伤,降低轴承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区域设有能够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分泄油路。也就是在冷却油的必经之处就近截流一小部分供应给输入轴后轴承位2,再利用输入轴后轴承位2与输出轴后轴承位3之间设有连通油槽4为输出轴后轴承位3供油。这样,带电机三合一新能源变速器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后端轴承能够获得足量的润滑油,而且获得的润滑油还是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润滑油。同时,由于被截流的冷却油油量非常小,也并不影响对电机转子的冷却。 [n0022] 所述输入轴7的通孔702内套有与输入轴7同步转动的圆管9,圆管9具有入油对接段901;所述冷却油供油孔5为圆孔,其轴心线与圆管9轴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圆管9的入油对接段901位于冷却油供油孔5内,且冷却油供油孔5的内壁与圆管9的外周面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一10。 [n0023] 实施例二 [n0024] 如图4所示,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输入轴7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一端的端面为对接端面701,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均为平面。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二11。 [n0025] 实施例三 [n0026] 如图5所示,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之间相贴合,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开有通孔702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连通的油槽,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油槽式分泄油路三12。 [n0027] 上述实施例只用于更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任何等价形式的修改都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Claims (5) [0001] 1.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壳体上的后盖(1),在后盖(1)朝向变速器壳体内的一面设有输入轴后轴承位(2)和输出轴后轴承位(3),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与输出轴后轴承位(3)之间设有连通油槽(4);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上设有冷却油供油孔(5),沿输入轴(7)的轴心线设有为电机转子供油的通孔(702),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相通,其特征在于:在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区域设有能够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分泄油路。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的通孔(702)内套有与输入轴(7)同步转动的圆管(9),圆管(9)具有入油对接段(901);所述冷却油供油孔(5)为圆孔,其轴心线与圆管(9)轴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圆管(9)的入油对接段(901)位于冷却油供油孔(5)内,且冷却油供油孔(5)的内壁与圆管(9)的外周面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一(10)。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在输入轴后轴承位(2)一端的端面为对接端面(701),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均为平面。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之间有间隙,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缝隙式分泄油路二(11)。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的底面(201)之间相贴合,所述输入轴(7)的对接端面(701)开有通孔(702)与输入轴后轴承位(2)连通的油槽,形成冷却油供油孔(5)与通孔(702)对接处向输入轴后轴承位(2)供油的油槽式分泄油路三(12)。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944106B2|2011-05-17|Apparatus for cooling and lubricating an off-axis motor/generator in a transmission having two motor/generators CN214331442U|2021-10-01|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 CN111478521A|2020-07-31|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CN205566014U|2016-09-07|双冷却电主轴 CN208128076U|2018-11-20|一种车用液冷驱动电机 WO2020125514A1|2020-06-25|一种水冷电机前轴承油润滑机构和电机驱动总成 CN111692324B|2021-07-13|正反驱动减速器 JP2003232339A|2003-08-22|テーパランドスラスト軸受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回転機械 KR20100111485A|2010-10-15|카트리지 타입 스핀들 유닛의 냉각장치 CN212690762U|2021-03-12|一种对电机轴冷却以及花键润滑的结构 CN108282056A|2018-07-13|一种车用液冷驱动电机 CN214577268U|2021-11-02|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园林设备 CN212183329U|2020-12-18|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CN212572211U|2021-02-19|一种组合式油冷电机系统 JP2013059834A|2013-04-04|主軸装置 CN213496530U|2021-06-22|一种航空发动机壳体用加工车床顶尖装置 CN212389731U|2021-01-22|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4331441U|2021-10-01|一种对变速器输入轴及中间轴的轴承充分润滑的油道结构 CN212056668U|2020-12-01|一种高速电机的轴承支撑结构 CN212297306U|2021-01-05|轴承座及电主轴 CN211501568U|2020-09-15|动力总成壳体以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CN205309132U|2016-06-15|高速冲床的曲轴内循环润滑结构 CN111609119A|2020-09-01|一种对变速器轴承进行飞溅润滑的方法及油道结构 CN214063743U|2021-08-27|一种用于三合一动力总成 CN213279311U|2021-05-25|一种转子、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436710.4U|CN214331442U|2021-03-01|2021-03-01|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CN202120436710.4U| CN214331442U|2021-03-01|2021-03-01|一种带电机三合一变速器输入轴与输出轴后轴承润滑结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