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包括前后两前端均配装轴承的变速器输入轴、容纳变速器输入轴后端轴承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和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中且与变速器输入轴内壁花键配合的电机转子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同轴设置导油管,导油管一端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固定,另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中,且导油管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的滑润油出口联通,将润滑油导入至电机转子轴中。本实用新型使润滑油经导油管直接流入电机转子轴中对电机转子进行冷却,避免润滑油从静止的管道中直接流至高速转动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减少润滑油导入过程中的外泄,提高进入电机转子的润滑油流量,从而提高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公开号:CN214331422U
申请号:CN202120193727.1U
申请日:2021-01-25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陈桂兵;杨波;钟家宗
申请人:Zhuzhou Gear Co Ltd;
IPC主号:F16H57-023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属于变速器冷却技术领域。
[n0002] 现有技术中,新能源变速箱+电机+控制器合成一体是趋势,该项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上面三个零件空间离散,并要对各个零件分别装配,但同时也带来成本的浪费。现有三合一变速器项目电机冷却主要是靠水冷,由外部水泵泵入冷却介质(主要成分是水),而水的冷却效率有限,最新的冷却技术方向已油作为冷却介质,而三合一变速器中关键零件变速箱中就有大量的润滑油,通过电子油泵将变速箱中的润滑油抽取泵入电机需要冷却的位置。通过器电子油泵的泵入,高压润滑油一部分按常规流道流入电机的定子部分,一部分润滑油通过管道的导入,到达后壳体的输入轴后轴承外侧区域,该区域中变速器输入轴的转速可以到达15000rpm,而壳体是静止的,将静止管道中的润滑油经高速转动的变速器输入轴导入至转子轴内,以起到冷却电机转子的作用并在导入过程中尽量减少油泄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n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使润滑油经导油管直接流入电机转子轴中对电机转子进行冷却,避免润滑油从静止的管道中直接流至高速转动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减少润滑油导入过程中的外泄,提高进入电机转子的润滑油流量,从而提高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n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n0005] 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包括前后两前端均配装轴承的变速器输入轴、容纳变速器输入轴后端轴承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和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中且与变速器输入轴内壁花键配合的电机转子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同轴设置导油管,导油管一端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固定,另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中,且导油管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的滑润油出口联通,将润滑油导入至电机转子轴中。
[n0006] 优选的,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具有同轴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中的支撑筒,支撑筒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一体成型,支撑筒与变速器输入轴内壁间隙配合,导油管设置在支撑筒中且与支撑筒过渡配合。
[n0007] 优选的,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开设有与导油管同轴的高压润滑油环槽,高压滑润油环槽上开设与变速器中的高压润滑油管道联通的润滑油出口,高压润滑油环槽设置于支撑筒外侧,导油管伸入至高压润滑油环槽中,导油管上开有与高压润滑油环槽相对应的进油孔,且进油孔沿导油管周向均匀开设多个。
[n0008] 优选的,所述的导油管间隙配合伸入至电机转子轴中,且与电机转子轴隔开不接触。
[n0009] 优选的,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的内腔中固定有挡油环,挡油环与导管油轴向定位配合。
[n0010] 优选的,所述的导管油的外壁上开有与挡油环配合的定位台阶面,定位台阶面与挡油环相抵将导管油轴向定位。
[n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n0012] 1.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滑润油冷却结构,在变速器输入轴中设置导油管,将导油管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固定,保证导油管不会随变速器输入轴的转动而转动,将导油管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的润滑油出口联通,使润滑油出口中流出的润滑油流至导油管中,将导油管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中,使润滑油经导油管直接流入电机转子轴中对电机转子进行冷却,避免润滑油从静止的管道中直接流至高速转动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减少润滑油导入过程中的外泄,提高进入电机转子的润滑油流量,从而提高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n0013] 2.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上设置支撑筒,用支撑筒对导向油进行径向支撑,保证导油管与变速器输入轴同轴不倾斜,提高导油可靠性,导油管间隙配合伸入至电机转子轴中,且与电机转子轴隔开不接触,保证导油管不会对电机转子的转动形成干涉,提高结构可靠性。
[n0014] 3.变速器输入轴的内腔中固定有挡油环,挡油环与导油管上的定位台阶面相抵,形成挡油面,挡住从电机转子轴与导油管之间外泄的润滑油向支撑筒方向流动,使其流至电机转子轴与变速器输入轴的花键配合位置,对花键配合进行润滑,提高变速器输入轴与电机转子轴花键配合的可靠性。
[n0015] 图1为变速器输入轴与电机转子轴的配装图。
[n0016]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的示意图。
[n0017]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n0018]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n0019] 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包括前后两前端均配装轴承的变速器输入轴1、容纳变速器输入轴1后端轴承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和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1中且与变速器输入轴1内壁花键配合的电机转子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1中同轴设置导油管4,导油管4一端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固定,另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且导油管4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的滑润油出口联通,将润滑油导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
[n0020] 以上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滑润油冷却结构,在变速器输入轴1中设置导油管4,将导油管4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固定,保证导油管4不会随变速器输入轴1的转动而转动,将导油管4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的润滑油出口联通,使润滑油出口中流出的润滑油流至导油管4中,将导油管4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使润滑油经导油管4直接流入电机转子轴3中对电机转子进行冷却,避免润滑油从静止的管道中直接流至高速转动的变速器输入轴中,减少润滑油导入过程中的外泄,提高进入电机转子的润滑油流量,从而提高电机转子的冷却效率。
[n0021] 其中,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具有同轴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1中的支撑筒5,支撑筒5与变速器输入轴1内壁间隙配合,导油管4设置在支撑筒5中且与支撑筒5过渡配合。用支撑筒5对导向油4进行径向支撑,保证导油管4与变速器输入轴1同轴不倾斜,提高导油可靠性。导油管4与支撑筒5过渡配合减少润滑油从导油管4和支撑筒5之间泄漏,保证绝大部分润滑油经导油管4直接导入电机转子轴3中。
[n0022] 其中,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开设有与导油管4同轴的高压润滑油环槽21,高压滑润油环槽21上开设与变速器中的高压润滑油管道联通的润滑油出口22,高压润滑油环槽21设置于支撑筒5外侧,导油管4伸入至高压润滑油环槽21中,导油管4上开有与高压润滑油环槽21相对应的进油孔41,且进油孔41沿导油管4周向均匀开设多个。变速器中的电子油泵泵出的润滑油经变速器中的高压润滑油管道流至润滑油出口22,并进入至高压润滑油环槽21中,高压润滑油环槽21中的滑润油经进油孔41流至导油管4中,形成润滑油出口22与导油管4的联通;进油孔41沿导油管4周向均匀开设多个,保证从润滑油出口22中流至高压润滑油环槽21的润滑油能及时经进油孔41流入导油管4中。
[n0023] 其中,所述的导油管4间隙配合伸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且与电机转子轴3隔开不接触,保证导油管4不会对电机转子3的转动形成干涉,提高结构可靠性。
[n0024] 其中,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1的内腔中固定有挡油环11,挡油环11与导管油4轴向定位配合。用挡油环11定位导管油4在变速器输入轴1中的轴向位置。
[n0025] 所述的导管油4的外壁上开有与挡油环11配合的定位台阶面42,定位台阶面42与挡油环11相抵将导管油4轴向定位。挡油环11与导油管4上的定位台阶面42相抵,形成挡油面,挡住从电机转子轴3与导油管4之间外泄的润滑油向支撑筒5方向流动,使其流至电机转子轴3与变速器输入轴1的花键配合位置A,对花键配合进行润滑,提高变速器输入轴与电机转子轴花键配合的可靠性。
[n0026]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完整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Claims (6)
[0001] 1.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包括前后两端均装配轴承的变速器输入轴(1)、容纳变速器输入轴(1)后端轴承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和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1)中且与变速器输入轴(1)内壁花键配合的电机转子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1)中同轴设置导油管(4),导油管(4)一端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固定,另一端伸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且导油管(4)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的滑润油出口联通,将润滑油导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具有同轴伸入至变速器输入轴(1)中的支撑筒(5),支撑筒(5)与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一体成型,支撑筒(5)与变速器输入轴(1)内壁间隙配合,导油管(4)设置在支撑筒(5)中且与支撑筒(5)过渡配合。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轴后轴承座壳体(2)上开设有与导油管(4)同轴的高压润滑油环槽(21),高压润滑油环槽(21)上开设与变速器中的高压润滑油管道联通的润滑油出口(22),高压润滑油环槽(21)设置于支撑筒(5)外侧,导油管(4)伸入至高压润滑油环槽(21)中,导油管(4)上开有与高压润滑油环槽(21)相对应的进油孔(41),且进油孔(41)沿导油管(4)周向均匀开设多个。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油管(4)间隙配合伸入至电机转子轴(3)中,且与电机转子轴(3)隔开不接触。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速器输入轴(1)的内腔中固定有挡油环(11),挡油环(11)与导油管(4)轴向定位配合。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油管(4)的外壁上开有与挡油环(11)配合的定位台阶面(42),定位台阶面(42)与挡油环(11)相抵将导油管(4)轴向定位。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3047134B|2016-08-17|一种气隙非浸油式液压电机叶片泵
CN205882943U|2017-01-11|一种电机润滑冷却装置
CN214331422U|2021-10-01|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
CN202348696U|2012-07-25|具有外循环机构的屏蔽泵
CN205566014U|2016-09-07|双冷却电主轴
CN201925177U|2011-08-10|一种带有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潜水贯流泵
CN202280628U|2012-06-20|磁力泵
CN204003509U|2014-12-10|带有电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轴承自润滑结构的lng潜液泵
CN103291613A|2013-09-11|一种电动汽车用电动助力转向泵
CN108678992B|2020-10-16|一种用于电动燃油泵的叶轮的生产方法
CN212839327U|2021-03-30|一种分动器
CN209244862U|2019-08-13|屏蔽涡旋泵
CN203847394U|2014-09-24|一种带均衡冷却结构的自平衡多级离心泵
CN214887809U|2021-11-26|一种具有新型油润滑系统的静叶可调轴流风机
CN212231279U|2020-12-25|冷却组件、电机端盖、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212106347U|2020-12-08|一种基于潜水全贯流泵的轴承润滑结构
CN210829403U|2020-06-23|一种高效率汽轮机
CN210225162U|2020-03-31|电驱动系统的润滑冷却结构
CN112377448B|2021-04-27|一种汽车电子水泵装置
CN211737281U|2020-10-23|一种涡轮增压器的转子轴
CN214660920U|2021-11-09|一种静音潜水管道泵
CN210218438U|2020-03-31|一种防锈轴承用装配隔圈
CN209083602U|2019-07-09|一种潜水电泵
CN110714831B|2021-01-05|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水泵
CN211525504U|2020-09-18|一种变速器润滑结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93727.1U|CN214331422U|2021-01-25|2021-01-25|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CN202120193727.1U| CN214331422U|2021-01-25|2021-01-25|变速器电机转子润滑油冷却结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