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案提供一种线性传动装置,其包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引件以及滑设于导引件上的滑块组件。滑块组件包含滑块、分别设置在滑块相对两侧的二滚珠通道件、分别设置于滑块于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二循环件、以及分别装设于二循环件上的二端盖。其中至少一个循环件具有二个回流槽道件。回流槽道件各自具有上凸出件与下凸出件,且于上视图中下凸出件凸出于上凸出件。由于凸出的部分可直接作为回流弯道的底面,故弯道的底面将不会因组装问题与其他邻近部件产生段差,使得滚珠的运动可更为平顺。
公开号:CN214331216U
申请号:CN202023297130.6U
申请日:2020-12-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李思颖
申请人:李思颖;
IPC主号:F16C29-06
专利说明:
[n0001] 本案是关于一种传动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线性传动装置。
[n0002] 因线性传动装置仅需施予极小的动力即可驱动运行且不易生热而具有多种可应用场景,故于各种产线设备或产品中作为输送装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各式各样的线性传动装置已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机械、半导体设备、输送搬运机器、工具机、自动化工程设备等装置或领域中。
[n0003] 而随着各种装置不断地朝微缩化发展,线性传动装置亦逐渐产生微型化的需求。然而当线性传动装置进行微型化时,因其元件过小不易对准、定位,大幅增加组装难度及/或导致组装后的元件之间相对位置精确度不佳出现段差,影响传动装置顺畅运作。举例而言,在已知的一些线性传动装置结构中,具有彼此分离的滑块、设在滑块两侧的盖板、以及位于最外侧的端盖。然而其端盖与滑块之间、或是端盖与盖板之间的组装,时常因对准不易而具有段差问题。这使得此类线性传动装置在滚珠的滑动上无法顺畅进行,大幅降低了装置良率。
[n0004] 有鉴于此,本案是提供一种可降低组装难度及/或提升组装后的装置精度的线性传动装置。
[n0005] 根据本案的一实施例,线性传动装置包含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引件以及滑设于导引件上的滑块组件。导引件平行第一方向的相对二侧上各具有一轨道槽。滑块组件包含滑块、二滚珠通道件、第一循环件与第二循环件、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多个滚珠、以及二固定器。滑块是跨置并滑设于导引件上,且滑块具有二滚珠槽分别对应一轨道槽设置,一轨道槽及一滚珠槽共同形成内滚珠通道。各滚珠通道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分别设置在滑块的相对两侧,各滚珠通道件具有外滚珠通道。第一循环件与第二循环件分别设置于滑块于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用以连通内滚珠通道以及外滚珠通道。第一循环件包含片状部以及二回流槽道件。片状部抵靠于滑块且具有止挡平面。二回流槽道件是凸伸于第一循环件远离滑块的一侧。二回流槽道件分别具有回流弯槽,而回流弯槽是通过连通道与外滚珠通道连通。各回流槽道件包括上凸出件、下凸出件及连接件,连接件连接上凸出件及下凸出件。其中,上凸出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小于下凸出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分别装设于第一循环件与第二循环件上。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远离滑块的一面上各自具有二组装槽。第一端盖接近滑块的一面上具有容置片状部的凹槽,凹槽具有与止挡平面配合并抵靠于止挡平面的定位平面。当第一端盖的定位平面对应顶抵于片状部的止挡平面时,第一端盖至少覆盖回流弯槽的上凸出件及连接件。各固定器分别穿过一内滚珠通道,且各固定器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一端盖以及第二端盖上的组装槽。二内滚珠通道、第一循环件、第一端盖、二外滚珠通道、第二循环件以及第二端盖共同形成二滚珠循环通道,且多个滚珠可滚动地容置于二滚珠循环通道内。
[n000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循环件还包含二延伸件,是从该第一循环件面向该二滚珠通道件的一侧的两端沿该第一方向延伸,各该延伸件内具有该连通道,且各该延伸件连接至一该滚珠通道件。
[n000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端盖包括一抵靠板、一入油口及二回转槽,该抵靠板位于该凹槽中并顶抵于该片状部,使该片状部与该第一端盖之间形成一端盖空腔,该入油口对应该端盖空腔设置并连通该端盖空腔,二该回转槽位于该第一端盖的左右二侧,且该端盖空腔与二该回转槽相连通。
[n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抵靠板的底部抵靠于该二回流槽道件上,且二该回转槽上方各自具有一凹缘,二该凹缘分别与二该上凸出件相应地接合;二该凹缘分别具有一沟槽,该端盖空腔与该回转槽之间通过该沟槽而相连通。
[n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片状部的两侧各自具有一导引斜面,该止挡平面位于二该导引斜面之间,该凹槽具有与二该导引斜面配合并抵靠于二该导引斜面上的二定位斜面。
[n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端盖的该定位平面上设置有一抵靠凸点,该抵靠凸点在该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该抵靠板在该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n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止挡平面凹设有一定位凹槽,该定位平面凸设有一定位凸部,且该定位凸部对应容设于该定位凹槽。
[n0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端盖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回转槽;该回转槽靠近该导引件的一侧朝邻近的该轨道槽内延伸出一辅助壁,以延伸该回转槽的一曲面至该轨道槽内。
[n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止挡平面平行于该二回流槽道件的底面,且该第一端盖的底面与该二回流槽道件的底面共平面。
[n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二延伸件各自具有向该二通道件凸伸的一卡榫件,而该二通道件各自设有一卡榫凹槽,该二延伸件与该二通道件之间通过该卡榫件与该卡榫凹槽进行连接。
[n0015] 借此,可通过片状部的止挡平面定位端盖的纵向位置,使端盖可至少覆盖至回流弯槽的上凸出件及连接件,即可让端盖与回流槽道件之间形成供滚珠回流的空间而完成端盖的组装。此外,由于下凸出件凸出于上凸出件而可直接作为回流弯道的底面,故底面的部分将不会因组装或部件公差问题而与其他邻近部件产生段差,可更精确地定位在所欲的位置,使得滚珠在延伸件与回流槽道件之间、或是回流槽道件与内滚珠通道之间滚动时更为平顺。也由于此回流槽道件的设置,可使端盖底部设计为开放式,而改变其组装方向为由上向下,并在止挡平面的定位下完成组设。
[n0016] 是以,通过前述结构便可较容易地完成端盖的定位或安装,有效降低对于组装时的精准度要求,且因安装后的位置已被准确定位,故组装后的装置整体精度亦可有效地提升。
[n0017] 为使本案的技术内容可更明确地被了解,本案提供以下附图以与说明书配合来对本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后。然而所附图示仅用以提供参考及说明,并非用以对本案所欲保护的范围做额外的限制。
[n0018] 图1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立体示意图;
[n0019] 图2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n0020] 图3是根据图1中的剖线3-3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的剖面上视示意图(未绘示出滚珠);
[n0021] 图4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滑块组件欲进行端盖组装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滑块组件的滑块未绘示出;
[n0022] 图5是根据图4的滑块组件从另一视角所绘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二端盖皆尚未组装至滑块组件;
[n0023] 图6是根据图4中的剖线6-6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立体示意图(仅绘制出一侧的端盖);
[n0024] 图7是根据图4的滑块组件所绘示的前视示意图(含滑块);
[n0025] 图8是根据图1的滑块组件从另一视角所绘制的立体示意图(未绘示滚珠);
[n0026] 图9是根据图1的滑块组件所绘示的前视示意图,其中滚珠以及右侧的固定器并未绘示;
[n0027] 图10是图9的滑块组件左前侧的局部放大仰视示意图。
[n0028] 【符号说明】
[n0029] A:导引件
[n0030] A1:轨道槽
[n0031] B:滑块组件
[n0032] 1:通道件
[n0033] 11:底板
[n0034] 12:卡榫凹槽
[n0035] 2:滑块
[n0036] 21:套口
[n0037] 22:滚珠槽
[n0038] 23:锁固孔
[n0039] 3:循环件
[n0040] 31:延伸件
[n0041] 311:连通道
[n0042] 312:卡榫件
[n0043] 32:回流槽道件
[n0044] 32a:回流弯槽
[n0045] 321:上凸出件
[n0046] 322:下凸出件
[n0047] 323:连接件
[n0048] 33:片状部
[n0049] 331:固定凸部
[n0050] 332:贯通孔
[n0051] 333:导引斜面
[n0052] 334:止挡平面
[n0053] 3341:定位凹槽
[n0054] 4:端盖
[n0055] 41:凹槽
[n0056] 411:定位斜面
[n0057] 412:定位平面
[n0058] 4121:定位凸部
[n0059] 4122:抵靠凸点
[n0060] 413:抵靠板
[n0061] 414:端盖空腔
[n0062] 415:抵靠件
[n0063] 42:回转槽
[n0064] 421:凹缘
[n0065] 4211:沟槽
[n0066] 422:辅助壁
[n0067] 43:组装槽
[n0068] 431:第一槽段
[n0069] H1:段口宽度
[n0070] H2:段底宽度
[n0071] H1’:宽度
[n0072] H2’:宽度
[n0073] 432:第二槽段
[n0074] 44:入油口
[n0075] 45:组装斜面
[n0076] 46:锁孔
[n0077] 5:滚珠
[n0078] 6:固定器
[n0079] 61:维持部
[n0080] 62:卡扣部
[n0081] 622:止挡段
[n0082] 621:扣抵段
[n0083] C:滚珠循环通道
[n0084] D1、D2:最长距离
[n0085] θ:锐角
[n0086] L:斜面长度
[n0087] 以下将配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态样详细描述本案的技术内容。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同类的部件。此外,本案中所述的“两平面共平面”或具有其相应含意的用语,并非要求两平面之间完全于相同平面上,而是可允许两平面之间存在因制造或组装等过程产生的合理公差。
[n0088] 请先参阅图1。图1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性传动装置包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件A以及跨置并滑设于导引件A上的滑块组件B。亦即,滑块组件B可在导引件A上,沿着导引件A往复移动。
[n0089] 为可更清楚地对本案进行说明,于本案所提供的附图中,导引件A的延伸方向将称为第一方向(即图中所示的X轴方向、或称前后方向);而在同一平面上垂直第一方向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即图中所示的Y轴方向、或可称左右方向)。此外,同时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方向则称为第三方向(即图中所示的Z轴方向、或可称上下方向)。
[n0090] 接着,请参阅图2,以对滑块组件B的结构做细部说明。图2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块组件B可包含二个滚珠通道件1、滑块2、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多个滚珠5、以及二固定器6。滑块2是跨置并滑设于导引件A上,而二个滚珠通道件1各自为沿第一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内部具有通道的长形管件,且分别设置在滑块2的左右相对两侧。滑块2具有配合导引件A的套口21,使滑块2可跨置并滑设于导引件A上。套口21面向导引件A的两侧上分别凹设有滚珠槽22,而导引件A的左右相对二侧上各具有一轨道槽A1。各滚珠槽22可与相邻的轨道槽A1对应设置,使滑块2与导引件A之间可形成供滚珠5通过的通道。为方便描述,此由滚珠槽22以及轨道槽A1所形成的通道,可称为“内滚珠通道”。相对于此,滚珠通道件1内的通道则可称为“外滚珠通道”。
[n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于本实施例,二个滚珠通道件1各自具有从其底部朝向另一滚珠通道件1延伸的底板11,而滑块2设置于二滚珠通道件1之间并抵靠各滚珠通道件1的底板11上,使滑块2与二滚珠通道件1之间的相对位置更为稳定。右侧滚珠通道件1的外侧壁可与滑块2的右侧壁共平面,左侧滚珠通道件1的外侧壁可与滑块2的左侧壁共平面。借此可有效缩减滑块组件B的整体体积,且可更稳固地支持滑块2于滑块组件B中。
[n0092] 请继续参阅图2。于本实施例中,当滑块2设置于二滚珠通道件1上后,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将分别设置于滑块2的前后相两侧。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中的每一循环件分别连接至二滚珠通道件1的一端。借此,即可将滚珠通道件1以及滑块2固定并夹设于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之间,并通过第一循环件3a于滑块2的一侧使内滚珠通道与外滚珠通道连通;通过第二循环件3b于滑块2的另一侧使内滚珠通道与外滚珠通道连通。
[n0093] 需注意的是,虽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彼此结构可不需相同。亦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可只要其中一者具有本案所述的部分结构即可。但为了方便于图面中进行结构说明,于本案中,将会以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具有相同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使其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可彼此作为对应参照物。又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具有相同的结构,为能更简洁的说明,于后方的说明书中,第一循环件3a与第二循环件3b两者将统称或各自略称为循环件3。
[n0094]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循环件3各自可包含二延伸件31、二回流槽道件32、以及片状部33。如图2中所示,二延伸件31是从循环件3面向二滚珠通道件1的一侧的两端朝向二滚珠通道件1延伸,且二延伸件31分别连接至一个滚珠通道件1。二延伸件31内部分别具有连通道311,连通道311与相连接的滚珠通道件1内的通道(外滚珠通道)彼此连通,以使滚珠通道件1内的通道进一步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二延伸件31各自的截面形状与和其相连接的滚珠通道件1的截面形状相同。此时,二延伸件31可以视为是二滚珠通道件1整体的延伸。
[n0095]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二延伸件31各自具有向二滚珠通道件1凸伸的卡榫件312,而二滚珠通道件1各自设有可与卡榫件312配合的卡榫凹槽12。延伸件31与滚珠通道件1之间是通过卡榫件312与卡榫凹槽12进行连接(可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二延伸件31各自具有两个卡榫件312,而滚珠通道件1的每一端各设有两个卡榫凹槽12。当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观察第一端盖4a时,两个卡榫件312分别位于连通道311的上方与下方。位于连通道311下方的卡榫件312可用以支撑滚珠通道件1,而位于连通道311上方的卡榫件312可用以防止滚珠通道件1向滑块2外侧翻转。此外,通过卡榫件312与卡榫凹槽12的设置,亦可快速地让连通道311与滚珠通道件1内的通道进行定位。是以,通过此种设置,可进一步增加滑块组件B整体的装设效率以及稳固度。
[n0096]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二回流槽道件32则是从循环件3远离二滚珠通道件1的一侧的两端朝远离二滚珠通道件1的方向凸伸的结构。二回流槽道件32上各自具有一回流弯槽32a以形成一半圆形路径,用以连接延伸件31内的连通道311以及由滚珠槽22与导引件A的轨道槽A1所形成的通道(内滚珠通道)。
[n0097] 循环件3可另具有片状部33,片状部33位于二回流槽道件32的上方。当滑块2夹设于二循环件3之间时,片状部33可抵靠于滑块2上。在本实施例中,片状部33面向滑块2的一侧具有朝向滑块2凸出的固定凸部331,而滑块2面向片状部33的一侧具有锁固孔23。固定凸部331可嵌入至锁固孔23中,限制滑块2相对于片状部33的移动,使滑块2可更佳地被固定。片状部33可另具有贯通孔332,贯通孔332从片状部33远离滑块2的一侧贯通至固定凸部331靠近滑块2的一端。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亦可分别具有对应贯通孔332与锁固孔23的锁孔46。如此,后续即可通过锁固部件,例如螺丝,将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片状部33与滑块2进行进一步的固定。
[n0098] 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是分别装设于二循环件3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故为使说明更为简洁,接下来的说明中,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将统称或各自略称为端盖4。端盖4面向循环件3的一侧具有与循环件3配合的凹槽41以及分别位于端盖4两端的二回转槽42。回转槽42内具有曲面,当端盖4装设于循环件3上并定位至所预定的位置时,可与回流槽道件32共同形成供滚珠5回流的通道。此外,端盖4远离滑块2的一侧具有组装槽43,可用以容置固定器6。具体而言,固定器6可具有维持部61以及位于维持部61两端的卡扣部62。固定器6的维持部61经滑块2的套口21穿过滑块2,而固定器6两端的卡扣部62则分别扣抵于两端盖4上的组装槽43中,借此可将二端盖4向滑块2压紧以完成滑块组件B的组装,并可保持滚珠5于一定范围内以防止其脱离。
[n0099]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故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之间可彼此作为对应参照物。但需说明的是,实际上仅有与具有本案所述结构的循环件3进行装设的端盖4,需具有本案循环件3对应的端盖结构。因此,虽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其是因二循环件3皆具有前述的结构所致。相对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二循环件3彼此间具有不同结构时,第一端盖4a与第二端盖4b之间彼此结构可不需相同。换言之,滑块组件B中可以只有一侧的循环件3与端盖4(例如第一循环件3a与第一端盖4a)使用本案所述的结构。另一侧的循环件3与端盖4的结构,只要可使导引件A、二滚珠通道件1、滑块2、二循环件3、以及二端盖4之间可共同形成二滚珠循环通道C于导引件A的相对两侧供滚珠5于其中循环移动或滚动即可。
[n0100] 以下将对于形成滚珠循环通道C的其中一种实施态样进行说明。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图3是根据图1中的剖线3-3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的剖面上视示意图,但未绘示出滚珠循环通道C内的滚珠5。如图3所示,当组装好的滑块组件B装设至导引件A时,滑块2的滚珠槽22可与导引件A的轨道槽A1共同形成供滚珠5通过的内滚珠通道,而滚珠通道件1中的通道则可视为外滚珠通道。内滚珠通道以及外滚珠通道之间通过循环件3进行连接。通过在滑块2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设置循环件3,即可于一组对应的内滚珠通道与外滚珠通道的两端形成回流弯道,使通道整体形成滚珠循环通道C。端盖4用以防止滚珠5于回转时落出,且端盖4的回转槽42所具有的曲面可使滚珠5进入循环件3后被回转导引至下一段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滚珠5可以是离散的多个滚珠或者是以保持器所串连起来的多个滚珠5。需说明的是,为使附图可更为简洁,于后续附图中将不会绘制出滚珠5。
[n0101] 为对端盖4于循环件3上的设置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4及图5。图4是根据本案一实施例所绘制的滑块组件B欲进行端盖4组装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滑块组件B的滑块2未绘示出。图5是根据图4的滑块组件B从另一视角所绘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二端盖4皆尚未组装至滑块组件B。
[n0102] 如图4及图5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循环件3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朝远离二滚珠通道件1的方向凸伸的回流槽道件32,而片状部33位于二回流槽道件32的上方。片状部33的左右两侧各自具有一导引斜面333,且在二导引斜面333之间,具有可平行于二回流槽道件32底面的止挡平面334。端盖4面向循环件3的一侧具有与循环件3配合的凹槽41以及分别位于端盖4两端的二回转槽42。具体而言,与循环件3配合的凹槽41是具有与二个导引斜面333配合的二定位斜面411,且凹槽41具有与止挡平面334配合的一定位平面412。
[n0103]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通过前述结构,当欲将端盖4装设至循环件3上时,除了可沿前后方向将端盖4压盖至循环件3上外,亦可如图4所示,将端盖4以由上往下的方式装设至循环件3。具体而言,当端盖4以由上往下的方式进行装设时,首先端盖4两端的二回转槽42将分别套设至二回流槽道件32。接着,由于循环件3的片状部33于左右两侧具有导引斜面333,而端盖4的凹槽41具有与的对应的定位斜面411,端盖4在接触到循环件3的片状部33后,即可通过导引斜面333与定位斜面411之间的引导而滑移至预定的端盖横向位置。而后,端盖4再持续向下移动至其定位平面412受到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抵靠为止,即抵达预定的端盖纵向位置。亦即,即便端盖4的起始落点位置相较于预定的端盖横向位置有所偏误,在所述结构的导引下,端盖4仍可在安装的过程中自动地被导引至所欲的端盖横向位置。而后只要持续将端盖4向下安装,当端盖4受到止挡平面334阻挡时,即可知端盖4抵达至预定的端盖纵向位置。此时,由于端盖4的二定位斜面411是与片状部33的二导引斜面333配合而设置,故于导引件A同一侧的定位斜面411与导引斜面333在端盖4受到止挡平面334阻挡后将彼此抵靠,而亦可提供端盖4部分的纵向定位功能。
[n0104] 在已知的其他线性传动装置结构中,端盖仅能沿前后方向(导引件的延伸方向)来装设至滑块组件上。而此些线性传动装置的端盖在组装过程中,仍是必须倚靠组装人员的自身技巧或组装装置的特殊对准机构设计,以将元件之间的待接合部件(例如凸部与凹部)经对准后再进行压合安装。然而,当元件进一步微型化时,由于容错空间更为狭窄,其组装难度更是显著增加。当组装有些微偏差时,组装后的滑块组件内部各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将会因错位而出现段差,或甚至使元件之间无法进行组装或卡合,导致滑块组件整体精度下降而影响装置顺畅运行及/或降低组装效率。
[n0105] 但若通过本案所述的片状部33其上所具有的二导引斜面333与二导引斜面333之间的止挡平面334结构,以及具有与这些结构对应配合的端盖4,则端盖4即可通过从上往下进行组装的方式,使端盖4于组装过程中自动地被导引至所欲的预定位置。如此,即便是对于装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微型传动装置,仍可有效降低对于组装时的精准度要求,且因安装后的位置已被准确定位,故组装后的装置整体精度亦可有效地提升,亦可某种程度地实现组装半自动化。
[n0106]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本实施例,当沿第一方向(导引件A的延伸方向,即X轴方向)观察滑块组件B时,二导引斜面333分别与二回流槽道件32之间夹有一锐角θ。于导引件A相对两侧的二锐角θ之间可以相同或相异,但若二锐角θ的角度相同时,则端盖4的左右两侧于组装时即可以相同的速率滑移,使端盖4的组装过程更为平顺。此外,二导引斜面333之间彼此可具有相同的斜面长度L,如此端盖4的左右两侧可具有相似的安装位移路程,亦有助于组装过程的平顺度。
[n0107] 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片状部33远离滑块2的一侧上,没有朝向端盖4凸伸的部件。亦即,片状部33远离滑块2的一侧上,没有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部件,以确保端盖4可顺畅地由上往下盖设至循环件3上。
[n0108]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特别是其中的图4。在此实施例中,二回流槽道件32各自包括上凸出件321、下凸出件322以及连接件323,连接件323连接上凸出件321及下凸出件322。沿第一方向观察端盖4时,上凸出件321及下凸出件322对应地位于连通道311的相对二侧。具体而言,上凸出件321是位于同一侧的连通道311的上方,而下凸出件322位于同一侧的连通道311的下方。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设计为上凸出件321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D1小于下凸出件322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D2。
[n0109] 因此,于此些实施例中,当由上往下观察滑块组件B时(亦即于上视图中),上凸出件321的最大面积是小于下凸出件322的最大面积。换言之,于上视图中,上凸出件321将不会凸出于下凸出件322。通过此特征,可使端盖4组装至循环件3时,二回转槽42可更为平顺地套设至二回流槽道件32。
[n0110] 此外,由于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的部分将作为回流弯道(即回流槽道件32所形成的半圆形路径部分)的底面。当下凸出件322大于上凸出件321的部分为循环件3单一元件的一部分时,由于并非使用两个分离元件进行配合组装,回流槽道件32作为回流弯道底面的部分将不会因组装或部件公差问题而与其他邻近部件产生段差,而可更精确地定位在所欲的位置,使得滚珠5在延伸件31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或是回流槽道件32与内滚珠通道之间滚动时,可更为平顺。亦即,当回流槽道件32的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时,端盖4两端的回转槽42下方可设置成开放端(可参阅图5),如此便能以由上往下的方式,将端盖4套设至循环件3上。而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因回流弯道的底部是由回流槽道件32的下凸出件322直接提供,而非由端盖4的回转槽42的底部来提供,故延伸件31内的连通道311与回流弯道之间,将不会受端盖4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的段差所影响。
[n0111] 此外,在对滑块组件B填充滚珠5的时候,若回流槽道件32的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则滚珠5除了可填满通道件1内的通道外,还可进一步填至回流槽道件32上。而后将端盖4以前述由上往下的方式盖设至循环件3,即可完成滚珠循环通道C,并使滚珠循环通道C中容纳所需的滚珠5,而有助于滚珠5的装填。此时,相较于未设置上凸出件321及下凸出件322、或下凸出件322未凸出于上凸出件321的态样,若需要在滚珠循环通道C中填入所需的滚珠5,则必须先于端盖4中额外填充滚珠5,再仔细地将端盖4与循环件3对准组装才可完成滚珠循环通道C。由此可知,若欲在滚珠循环通道C中填入所需的滚珠5,采用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的回流槽道件32结构,可有效简化组装难度,提升装珠效率,使得自动化装珠的流程更为优化。
[n0112] 但须了解的是,由于上凸出件321在上视图中与下凸出件322的面积相同,而端盖4的回转槽42下部具有朝回流槽道件32延伸的底板(即相当于下凸出件322大于上凸出件321的部分附接于回转槽42的下部)的态样,仍可使端盖4由上往下设置至循环件3上。因此,此态样亦可应用至本案的滑块组件B中。
[n0113] 另一方面,除了通过先前所述的片状部33的二导引斜面333与止挡平面334结构来进行端盖4的定位以形成回流弯道外,由于回流弯道的底面是由回流槽道件32自身提供而非与端盖4组装后才形成,因此不需进一步确认端盖4作为回流弯道底面的部分是否有组装至所欲的位置,甚至不需要使端盖4覆盖整个回流弯槽32a以提供回流弯道底面。具体而言,只要通过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定位端盖4的纵向位置后能让端盖4于前视图中覆盖回流弯槽32a的上凸出件321以及至少部分的连接件323(例如至少一半的连接件323),便可使端盖4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形成可供滚珠5回流的空间而完成端盖4的组装。换言之,在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的情况下,可仅通过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与凹槽41的定位平面412完成端盖4的定位。
[n0114] 接着,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可凹设有定位凹槽3341,而定位平面412可凸设有定位凸部4121。当端盖4与循环件3完成组装后,定位凸部4121将对应容设于定位凹槽3341中。通过在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与端盖4的定位平面412之间,设置互相匹配的固定部件,即可防止端盖4在受到来自左右方向的施力时,轻易地沿着片状部33的导引斜面333而左右滑移,而可增加端盖4的稳固性。
[n0115] 接着,请参阅图5以及图8。图8是根据图1的滑块组件B从另一视角所绘制的立体示意图(未绘示滚珠)。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端盖4两端的回转槽42下方为开放端。亦即,回转槽42下方是与外界直接连通。即便是回转槽42下部具有朝回流槽道件32延伸的底板的态样,回转槽42下方仍呈现开放而可与外界直接连通。当端盖4欲套设至循环件3时,即可从回转槽42下方的开放端套设至回流槽道件32上。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当端盖4设置至循环件3上后(例如当定位平面412顶抵于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时),端盖4的底部可与下凸出件322的底面呈共平面。此外,端盖4的回转槽42下方的形状可匹配下凸出件322的外缘形状,使端盖4底部与下凸出件322的底面之间可更为密合,也可避免灰尘等进入至滚珠循环通道C中。
[n0116] 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6。图6是根据图4中的剖线6-6所绘制的线性传动装置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端盖4可具有入油口44以及抵靠板413。具体而言,端盖4的凹槽41中具有抵靠板413,其可位于凹槽41的下部并朝向片状部33延伸(沿第一方向延伸)。抵靠板413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凹槽41于第一方向上的深度。当端盖4装设至循环件3上时,抵靠板413靠近循环件3的片状部33的一侧将顶抵于片状部33上,使片状部33与端盖4的凹槽41共同形成端盖空腔414(如图6所示)。端盖4对应端盖空腔414的位置设有入油口44,且入油口44连通端盖4远离滑块2的一侧以及端盖空腔414。此外,端盖空腔414进一步与二回转槽42相连通。
[n0117] 通过入油口44以及与二回转槽42相连通的端盖空腔414,润滑油即可从入油口44注入至端盖空腔414中,再由端盖空腔414流入至二回转槽42内,提供滚珠5在滚珠循环通道C中运行时所需的润滑,以减少部件之间的摩擦损耗,进而提升滑块组件B的运作顺畅度以及各部件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凹槽41两侧的定位斜面411是与片状部33的二导引斜面333配合设置、凹槽41的定位平面412是与片状部的止挡平面334配合设置,故当片状部33抵靠于抵靠板413上时,二定位斜面411可与二导引斜面333相贴合、定位平面412可与止挡平面334相贴合(如图4中所示),因此注入端盖空腔414中的润滑油将不会由端盖4的上方或两侧渗出。此外,由于凹槽41的两侧为定位斜面411,因此由凹槽41所形成的端盖空腔414的两侧亦呈斜面。当润滑油从入油口44注入至端盖空腔414并往其左右两侧前进时,可顺着凹槽41两侧定位斜面411的引导,往下流入至二回转槽42中。
[n0118] 请继续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二回转槽42的上方各自具有一凹缘421。凹缘421可与对应的上凸出件321相应地接合(即凹缘421的形状可与上凸出件321的外缘形状匹配),借此可使端盖4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可更为密合且稳固。二凹缘421上可分别具有沟槽4211,以让端盖空腔414在凹缘421与上凸出件321相应接合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沟槽4211与下方的回转槽42相连通。此外,亦可通过沟槽4211的设置,使端盖空腔414内的润滑油可以较缓慢的速度流入至下方的回转槽42中,进而达到长效润滑的效果。
[n0119] 请继续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抵靠板413的左右两侧分别凸伸至二凹缘421上,且抵靠板413凸伸至二凹缘421上的部分,其底部抵靠于二回流槽道件32上,故此时抵靠板413亦具有辅助端盖4纵向定位的功能。此外,抵靠板413的左右两侧可分别与二凹缘421上的二沟槽4211相连接。亦即,抵靠板413的左侧面与左侧沟槽4211边缘相接,而抵靠板413的右侧面与右侧沟槽4211边缘相接。借此,即可辅助导引端盖空腔414中的润滑油流入沟槽4211中。
[n0120]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4的定位平面412上设置有抵靠凸点4122。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于定位平面412上的定位凸部4121的左右分别设置有抵靠凸点4122。抵靠凸点4122是用以进一步顶抵于片状部33以维持端盖空腔414体积的稳定(如图6所示),因此抵靠凸点4122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抵靠板41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且抵靠凸点4122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定位凸部412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n0121] 请继续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凹槽41的定位斜面411与和其同一侧的回流槽道件32之间设置有抵靠件415。具体而言,抵靠件415的一侧抵靠于定位斜面411,抵靠件415的另一侧抵靠于回流槽道件32。因此,抵靠件415同样可用以辅助端盖4的纵向定位。此外,抵靠件415亦可在片状部33的左右两侧支撑片状部33以辅助维持端盖空腔414体积的稳定。此时,抵靠件415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将与抵靠板41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以与抵靠板413同时抵靠片状部33。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抵靠件415的侧面是与邻近沟槽4211的边缘相接,借此可辅助导引端盖空腔414中的润滑油流入沟槽4211中。
[n0122] 接着,请参阅图5与图7。图7是根据图4的滑块组件B所绘示的前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端盖4两端的二回转槽42,其各自靠近导引件A的一侧具有朝邻近的轨道槽A1内延伸的辅助壁422,以延伸回转槽42内的曲面至轨道槽A1中。借此结构,当滚珠5从外滚珠通道通过延伸件31中的连通道311,进入至由回流槽道件32与回转槽42共同形成的回流弯道时,滚珠5可更顺畅、稳定地被导入至内滚珠通道中。反之,当滚珠5从内滚珠通道欲进入至回流弯道时,亦可通过辅助壁422的引导,更顺畅地进入回流弯道中。
[n0123] 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当沿第一方向观察端盖4时(例如于前视图中),端盖4的入油口44与片状部33的定位凹槽3341之间是错位设置。亦即,当端盖4设置于循环件3上时,入油口44不与定位凹槽3341重叠,且沿第三方向通过入油口44中心位置的上下连线,不与沿第三方向通过定位凹槽3341中心位置的上下连线重叠。通过此种设置,由于定位凸部4121与定位凹槽3341不会直接位于入油口44后方,故可降低从入油口44注入润滑油时因起始压力较大,直接沿定位凸部4121与定位凹槽3341间的缝隙渗出的机率。
[n0124] 接着,请参阅图8。如先前所述,当二端盖4、二循环件3、滑块2、以及二滚珠通道件1彼此设置好后,可将固定器6两端的卡扣部62分别沿着二端盖4的组装斜面45由下方推入至对应的组装槽43中,以将二端盖4向滑块2压紧以完成滑块组件B的组装。而维持部61将穿过滑块2,并设置于滑块2的滚珠槽22旁,用以固定滚珠5(未绘示)于一定范围内以防止其脱离滑块组件B。
[n0125]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9,图9是根据图1的滑块组件B所绘示的前视示意图,其中滚珠5以及右侧的固定器6并未绘示。在本实施例中,组装槽43具有第一槽段431以及第二槽段432,第一槽段431与第二槽段432彼此连通。沿第一方向观察端盖4时,第一槽段431与第二槽段432呈垂直,而第二槽段432与端盖4的定位平面412平行。第一槽段431的下方为开放端,第二槽段432朝向导引件A的一端为开放端。第二槽段432的开口可对应辅助壁422设置。
[n0126] 继续参阅图9并搭配图10。图10是图9的滑块组件B左前侧的局部放大仰视示意图(但未绘示导引件A)。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器6的卡扣部62具有扣抵段621以及止挡段622。扣抵段621是位于止挡段622的一端,且于滑块组件B的仰视图中,扣抵段621的延伸方向与止挡段622的延伸方向彼此之间呈垂直。当固定器6欲组装至组装槽43时,卡扣部62的扣抵段621将先置入至第一槽段431中,而后卡扣部62的止挡段622将沿着组装斜面45往第二槽段432移动并卡入至第二槽段432中,以止挡端盖4脱开。此时,固定器6的维持部61可抵靠于辅助壁422上并穿入导引件A的轨道槽A1中,故辅助壁422可用以支撑并定位固定器6。
[n0127] 接着,请参阅图9。根据本实施例,沿第一方向观察端盖4时,第一槽段431的段口宽度H1可等于第一槽段431的段底宽度H2。通过使第一槽段431具有此特征,即可使第一槽段431的整体精度更易控制。此外,如图10所示,于滑块组件B的仰视图中,第一槽段431远离滑块2的一端的宽度H1’可小于第一槽段431接近滑块2的一端的宽度H2’。借此,可使得扣抵段621尾端于宽度H2’处能因较宽的宽度而快速对位于所要穿设的位置,而在穿入后则可以宽度H1’较小的宽度,提供定位至正确位置并提供略为紧配的夹紧效果。
[n0128]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线性传动装置,通过其内部的片状部33所具有的二导引斜面333与止挡平面334,以及具有与这些结构对应配合的端盖4,即可使端盖4在由上往下进行组装时,即便起始落点位置有所偏误,仍能通过导引斜面333的引导而滑移至预定横向位置,而后端盖4再持续向下移动至受到止挡平面334阻挡为止以抵达预定纵向位置,即可完成端盖4的安装。
[n0129] 另一方面,亦可仅通过片状部33的止挡平面334定位端盖4的纵向位置,使端盖4可至少覆盖至回流弯槽的上半部,即可让端盖4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形成供滚珠回流的空间而完成端盖4的组装。此外,由于下凸出件322凸出于上凸出件321而可直接作为回流弯道的底面,故底面的部分将不会因组装或部件公差问题而与其他邻近部件产生段差,可更精确地定位在所欲的位置,使得滚珠5在延伸件31与回流槽道件32之间、或是回流槽道件32与内滚珠通道之间滚动时可更为平顺。
[n0130] 是以,通过前述结构便可较容易地完成端盖的定位或安装,有效降低对于组装时的精准度要求,且因安装后的位置已被准确定位,故组装后的装置整体精度亦可有效地提升。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引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且于该导引件平行该第一方向的相对二侧各具有一轨道槽;以及
一滑块组件,滑设于该导引件上,该滑块组件包含:
一滑块,跨置并滑设于该导引件上,该滑块具有二滚珠槽分别对应一该轨道槽设置,一该轨道槽及一该滚珠槽共同形成一内滚珠通道;
二滚珠通道件,各该滚珠通道件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分别设置在该滑块的相对两侧,各该滚珠通道件具有一外滚珠通道;
一第一循环件与一第二循环件,分别设置于该滑块于该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用以连通该内滚珠通道以及该外滚珠通道;其中该第一循环件包含:
一片状部,抵靠于该滑块,该片状部具有一止挡平面;以及
二回流槽道件,是凸伸于该第一循环件远离该滑块的一侧,该二回流槽道件分别具有一回流弯槽,而一该回流弯槽是通过一连通道与一该外滚珠通道连通;各该回流槽道件包括一上凸出件、一下凸出件及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连接该上凸出件及该下凸出件;其中,该上凸出件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小于该下凸出件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最长距离;
一第一端盖与一第二端盖,分别装设于该第一循环件与该第二循环件上,该第一端盖与该第二端盖远离该滑块的一面上各自具有二组装槽,其中该第一端盖接近该滑块的一面上具有容置该片状部的一凹槽,该凹槽具有与该止挡平面配合并抵靠于该止挡平面的一定位平面,当该第一端盖的该定位平面对应顶抵于该片状部的该止挡平面时,该第一端盖至少覆盖该回流弯槽的该上凸出件及该连接件;
多个滚珠;以及
二固定器,各该固定器分别穿过一该内滚珠通道,且各该固定器的两端分别嵌入该第一端盖以及该第二端盖上的一该组装槽;
其中,该二内滚珠通道、该第一循环件、该第一端盖、该二外滚珠通道、该第二循环件以及与该第二端盖共同形成二滚珠循环通道,且该多个滚珠可滚动地容置于该二滚珠循环通道内。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循环件还包含二延伸件,是从该第一循环件面向该二滚珠通道件的一侧的两端沿该第一方向延伸,各该延伸件内具有该连通道,且各该延伸件连接至一该滚珠通道件。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盖包括一抵靠板、一入油口及二回转槽,该抵靠板位于该凹槽中并顶抵于该片状部,使该片状部与该第一端盖之间形成一端盖空腔,该入油口对应该端盖空腔设置并连通该端盖空腔,二该回转槽位于该第一端盖的左右二侧,且该端盖空腔与二该回转槽相连通。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抵靠板的底部抵靠于该二回流槽道件上,且二该回转槽上方各自具有一凹缘,二该凹缘分别与二该上凸出件相应地接合;二该凹缘分别具有一沟槽,该端盖空腔与该回转槽之间通过该沟槽而相连通。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片状部的两侧各自具有一导引斜面,该止挡平面位于二该导引斜面之间,该凹槽具有与二该导引斜面配合并抵靠于二该导引斜面上的二定位斜面。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盖的该定位平面上设置有一抵靠凸点,该抵靠凸点在该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该抵靠板在该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止挡平面凹设有一定位凹槽,该定位平面凸设有一定位凸部,且该定位凸部对应容设于该定位凹槽。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盖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回转槽;该回转槽靠近该导引件的一侧朝邻近的该轨道槽内延伸出一辅助壁,以延伸该回转槽的一曲面至该轨道槽内。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止挡平面平行于该二回流槽道件的底面,且该第一端盖的底面与该二回流槽道件的底面共平面。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延伸件各自具有向该二通道件凸伸的一卡榫件,而该二通道件各自设有一卡榫凹槽,该二延伸件与该二通道件之间通过该卡榫件与该卡榫凹槽进行连接。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EP2811187B1|2019-03-20|Linear guide device
US7347704B2|2008-03-25|Connector
JP4551892B2|2010-09-29|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US20040092173A1|2004-05-13|Connector
US7465094B2|2008-12-16|Linear guide apparatus
US20090023316A1|2009-01-22|Lever-fitting type connector
KR20110066103A|2011-06-16|레버 커넥터
US20050281497A1|2005-12-22|Linear guide bearing apparatus
CN214331216U|2021-10-01|线性传动装置
EP0967692A2|1999-12-29|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ttachment structure
JP2008111458A5|2009-05-07|
EP0855763B1|2003-05-07|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JP4537588B2|2010-09-01|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CN101911396A|2010-12-08|模块连接器
CA2543391C|2010-02-16|Connector coupling structure
US5738551A|1998-04-14|Retain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610569U|2021-04-11|線性傳動裝置
US4799806A|1989-01-24|Miniature linear guide apparatus
US20190027863A1|2019-01-24|Lever-type connector
US20150043843A1|2015-02-12|Rolling guidance device
US6645015B2|2003-11-11|Connector with housing and retainer mounted to front of housing
JP4332408B2|2009-09-16|直動転がり案内装置
RU199639U1|2020-09-11|Прямолинейно собранный, легко соединяющийся износостойкий блок
TWM519691U|2016-04-01|線性滑軌及其循環模組與滑塊
JP3121157U|2006-04-27|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297130.6U|CN214331216U|2020-12-31|2020-12-31|线性传动装置|CN202023297130.6U| CN214331216U|2020-12-31|2020-12-31|线性传动装置|
[返回顶部]